植物促生细菌和使用方法 |
|||||||
申请号 | CN201480016005.1 | 申请日 | 2014-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申请人 | 斯波根生物技术公司; | 发明人 | B·汤普森; K·汤普森; B·安格尔; | ||||
摘要 | 本 发明 大体上涉及新颖 植物 促生细菌菌株的细菌学纯细菌培养物和包含所述细菌培养物的接种体。本发明还涉及涂有所述接种体的植物 种子 、包括所述接种体的 试剂 盒 以及通过将所述 生物 学纯细菌培养物或所述接种体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来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其中所述细菌培养物中的所述细菌是: |
||||||
说明书全文 | 植物促生细菌和使用方法[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新颖植物促生细菌菌株的细菌学纯细菌培养物和包含所述细菌学纯细菌培养物的接种体。本发明还涉及涂有接种体的植物种子、包含接种体的试剂盒以及通过使用所要求的细菌培养物和/或接种体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 [0004] 发明背景 [0005] 植物促生细菌(PGPB)与许多(如果不是全部)植物种类有关并且通常存在于许多环境中。最广泛被研究的PGPB群组是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其定植于根表面并且紧密粘附土壤界面(根际)。根际内部是细菌、真菌以及其它有机体竞争营养素并且竞争结合于植物的根结构的区域。有害与有益的细菌均可占据植物的根。根或种子内或附近存在植物促生细菌(PGPB)可产生更健康的根际环境和更健康的植物。这些自由生活的细菌促进农作物的植物生长并且使得生长增进并且在收获时产量增加。定植于根部并且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中维持益处的细菌尤其需要在早期生长期间或作为种子包衣剂施加于农作物。 [0006] PGPB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用途的机制是多样的并且往往具植物或栽培物特异性。若干PGPB促生机制是已知的,其可以直接或间接 的方式影响植物。直接机制涉及通过为植物供应营养素和激素来增进植物生长,诸如通过固定植物可用的氮、合成植物激素以及向植物提供诸如磷酸盐等营养素。PGPB的间接作用机制是通过控制有害真菌和细菌病原体不在根际内定植或存活的能力来进行。这通常是通过由PGPB进行的有益的抗真菌剂和其它抗生素的分泌来实现。作为另一个优点,PGPB还可以引起植物根系的彻底重建。 [0008] 发明概述 [0009] 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其中细菌培养物中的细菌是:(a)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菌株CAP53(NRRL编号B-50819);(b)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NRRL编号B-50817);(c)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菌株BT054(NRRL编号B-50816);(d)球形副球菌(Paracoccus kondratievae)菌株NC35(NRRL编号B-50820);(e)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菌株BT155(NRRL编号B-50921);(f)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菌株CAP12(NRRL编号B-50822);(g)尼氏芽孢杆菌(Bacillus nealsonii)菌株BOBA57(NRRL编号B-50821);(h)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NRRL编号B-50918);(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EE148(NRRL编号B-50927);(j)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菌株EE107(NRRL编号B-50920); (k)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NRRL编号B-50916);(l)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NRRL编号B-50922);(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家族成员菌株EE128(NRRL编 号B-50917);(n)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BT013A(NRRL编 号B-50924);(o)马赛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assiliensis)菌株BT23(NRRL编号B-50923);(p)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NRRL编号B-50928);(q)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NRRL编号B-50926); (r)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EE281(NRRL编号B-50925);(s)盐耐受性且福美双(thiram)抗性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NC35;(t)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u)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v)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或(w)草甘膦(glyphosate)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 [0010] 还提供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其中细菌培养物中的细菌是前述菌株中的任一者的包含维持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的一种或多种突变的突变体。 [0011]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接种体,其中接种体包含有效量的本文所公开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和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0012]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通过将如本文所公开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或接种体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来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 [00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如下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通过将甘油、丙酮酸盐、酵母提取物、多元醇(例如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半乳糖醇、岩藻糖醇、艾杜糖醇(iditol)、肌醇、阿糖醇、木糖醇、核糖醇)、聚乙二醇或其组合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以及将至少一种细菌培养物或至少一种接种体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植物或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其中至少一种细菌培养物或至少一种接种体能够刺激植物生长。 [0014]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涂有本文所公开的接种体或细菌培养物的植物种子。 [0016] 其它目标和特征将部分显而易见并且部分在下文中指出。 [0017] 定义 [0018] “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是指一种细菌培养物,其不含有量足以妨碍培养物的复制或通过普通细菌技术可检测的其它细菌种类。换言之,它是一种培养物,其中所存在的实际上所有细菌细胞均属于所选菌株。 [0019] 术语“根际”可与“根区”互换使用,指示包围植物的根并且受其影响的土壤区段。 [0020] 如本发明中所描述的术语“接种剂”在若干联邦或州立法规中定义为:(1)“土壤或植物接种剂应包括被指出改善土壤或植物的生长、质量或产量的特定微生物或微生物混合物的任何载体或培养物,并且还应包括被指出用此类培养物接种的任何种子或肥料”(纽约州10-A统一法律(New York State 10-A Consolidated Law));(2)“不同于肥料的被制造、出售或指出用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条件或有助于植物生长或作物产量的物质”(加拿大肥料法令(Canada Fertilizers Act));(3)“含有用于出于增强生长能力或抗病力或以其它方式改变最终植物或作物的性质的目的而处理种子、秧苗或其它植物繁殖材料的纯的活细菌、真菌或病毒粒子或其预定混合物的制剂”(特设欧洲工作组(Ad hoc European Working Group),1997)或(4)“意指具有物质混合物的任何化学或生物物质或用于土壤校正目的而要施加于土壤、植物或种子中的以呈此状态分配的装置;或其旨在改善植物的萌芽、生长、质量、产量、产品质量、繁殖、风味或其它所需特征或其旨在在土壤中产生任何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或物理变化”(加利福尼亚粮食和农业法典(California Food and Agriculture Code)第14513章节)。 [0021] 术语“有效量”是指与对照处理植物的生长、蛋白质产量以及谷物产量相比足以产生植物的生长和/或蛋白质产量和/或谷物产量的统计显著性增加的量。 [0022] 术语“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和“载体”在本文中可互换使用。 [0023] 术语“促进植物生长”和“刺激植物生长”在本文中可互换使用,并且是指增强或增加植物的高度、重量、叶尺寸、根尺寸或茎尺寸中的至少一种、增加植物的蛋白质产量或增加植物的谷物产量的能力。 [0024] 详述 [0025] 本发明涉及植物促生细菌(PGPB)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其中细菌(即细菌培养物中的每一种的菌株)选自:(a)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NRRL编号B-50819),(b)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NRRL编号B-50817),(c)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NRRL编号B-50816),(d)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NRRL编号B-50820),(e)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NRRL编号B-50921),(f)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NRRL编号B-50822),(g)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NRRL编号B-50821),(h)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NRRL编号B-50918),(i)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NRRL编号B-50927),(j)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NRRL编号B-50920),(k)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NRRL编号B-50916),(l)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NRRL编号B-50922),(m)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NRRL编号B-50917),(n)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NRRL编号B-50924),(o)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NRRL编号B-50923),(p)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NRRL编号B-50928),(q)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NRRL编号B-50926),(r)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NRRL编号B-50925),(s)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NRRL编号B-50948),(t)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NRRL编号B-50949),(u)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NRRL编号B-50946),(v)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NRRL编号B-50947),或(w)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NRRL编号B-50945)。 [0026] 前述菌株(a)-(d)以及(f)-(g)是在2013年3月7日存放在地址为 1815 North University Street,Peoria,Illinois 61604 U.S.A.的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农业研究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ARS),并且通过提供于括号中的NRRL编号来识别。菌株(e)以及(h)-(r)是在2014年3月10日存放在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究所(ARS),并且也是通过提供于括号中的NRRL编号来识别。菌株(s)-(w)是在2014年3月17日存放在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究所(ARS),并且也是通过提供于括号中的NRRL编号来识别。 [0027] 如实施例中所示,本发明菌株是分离自各种旺盛植物的根际,并且通过体外培养和施加于植物在大量分离株之中显示具有最有前景。本文所公开的新颖菌株是通过16S RNA序列和生物化学分析来识别。因此,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具有与序列SEQ ID NO:2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具有与序列SEQ ID NO:3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具有与序列SEQ ID NO:4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NRRL编号B-50921)具有与序列SEQ ID NO:21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具有与序列SEQ ID NO:5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具有与序列SEQ ID NO:6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0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1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具有与序 列SEQ ID NO:12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3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4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5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6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7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8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9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并且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具有与序列SEQ ID NO:20具有至少约98%、至少约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16S核糖体RNA序列。这些序列显示于下表1中。 [0028] 表1 [0029] [0030] [0031] [0032] [0033] [0034] [0035] [0036] 用于测定序列同一性的方法是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熟知的。举例来说但不限于,通过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可获得的BLASTn算法可用于比对序列并且测定其同一性。 [0037] 前述菌株借助于常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指示物至少识别至其属名。此外,对于已证实的诸如球形副球菌、粪产碱杆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株(Gram-negative strain)的生物化学分析包括在麦康基氏培养基(MacConkey medium)和营养琼脂上生长;显微镜检查;在5%和7.5%NaCl培养基上生长;在pH 5和pH 9下生长;在42℃和50℃下生长;在纤维二糖、乳糖、甘油、葡萄糖、蔗糖、d-甘露糖醇以及淀粉存在下发酵后产生酸的能力;荧光颜料产生;明胶水解; 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氧化酶反应、接触酶产生、脲酶产生以及活动力。类似地,对于已证实的诸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革兰氏阳性菌株(Gram-positive strain)的生物化学分析包括在苯乙醇(PEA)培养基和营养琼脂中生长;显微镜检查;在5%和7.5%NaCl培养基上生长;在pH 5和pH 9下生长;在42℃和50℃下生长;在纤维二糖、乳糖、甘油、葡萄糖、蔗糖、d-甘露糖醇以及淀粉存在下发酵后产生酸的能力;荧光颜料产生;明胶水解;硝酸盐还原;接触酶产生、淀粉水解;氧化酶反应、脲酶产生以及活动力。 [0038]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其中细菌(即细菌培养物中的细菌菌株)是前述菌株中的任一者的突变体,其包含维持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的一种或多种突变。因此,前述菌株中的任一者的突变体在与不施加所述突变体的植物相比时将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举例来说,突变体可包括盐耐受性突变体(例如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的盐耐受性突变体或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的盐耐受性突变体)、福美双抗性突变体(例如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的福美双抗性突变体、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的福美双抗性突变体、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的福美双抗性突变体或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的福美双抗性突变体)或草甘膦耐受性突变体(例如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的草甘膦耐受性突变体)。 [0039] 可单个或配合使用以下分析来识别突变株,所述突变株在限菌条件下能够增加3周至4周龄整个植物的叶面积(烧杯分析)、增加枝条长度或枝条干重(土壤平板分析)或增加根长、根干重、枝条干重以及枝条长度(育种袋分析),这些与在原始(未灭菌)土壤中直接促进整个植物的生长的能力正相关。在“烧杯分析”中,例如通过γ照射(约1毫拉德(mRad)已证实为适合的)将田间土壤与珍珠岩的混合物灭菌。将混合样品无菌地转移至无菌、遮盖烧杯中,向其中添加足够的水或营养溶液以实现约25%的水分含量。然后,在所研究的菌株的水性细菌细胞悬浮液中简单孵育之后,将测试植物(诸如油菜(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萝卜、小麦、大豆、玉米或棉9 花)的表面灭菌种子进行播种(每个烧杯1粒种子)。(在每ml悬浮液10个菌落形成单位(CFU)范围内的细菌浓度已证实适合用于此目的。)在适合于测试植物的控制条件下,在秧苗已发展至已长出成熟叶片的程度之后,将那些进行细菌处理的植物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较以确定测试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叶面积差异。 [0040] 在“土壤平板分析”中,将陪替氏平板(Petri plate)用已通过热压处理、γ照射等灭菌的磨碎的风干土壤填充。然后,将各平板中的土壤湿润并且留下遮盖过夜以确保土壤中的均匀水分分布。此后,将如上文所描述的接种(测试)和对照种子种在各平板中,在约1cm深处每个平板大约六至八粒种子,并且在黑暗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直至产生枝条。在孵育结束时,测定枝条长度。在“育种袋分析”中,将迄今为止用作种子包装育种袋类型的玻璃纸容器用小体积的去离子水或矿物质溶液填充并且热压处理以确保无菌。分别将如先前所描述在细菌悬液中孵育的测试种子和未暴露于细菌的对照种子无菌播种,一袋约六粒种子,并且在黑暗中在适合的控制条件下发芽。在形成枝条之后,将袋子打开并且测定测试物与对照的秧苗根长、根干重、枝条长度以及枝条干重。或者,可如实施例中所示就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对前述细菌菌株中的任一者的突变株进行测试。 [0041]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接种体,其中接种体包含有效量以下菌株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NRRL编号B-50819)、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NRRL编号B-5081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NRRL编号B-50816)、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NRRL编号B-50820)、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NRRL编号B-50921)、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NRRL编号B-50822)、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NRRL编号B-5082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NRRL编号B-50918)、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NRRL编号B-50927)、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NRRL编号B-50920)、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NRRL编号B-50916)、蕈状芽 孢杆菌菌株BT46-3(NRRL编号B-50922)、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NRRL编号B-50917)、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NRRL编号 B-50924)、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NRRL编号B-50923)、蜡状芽孢杆菌菌株家族成员EE349(NRRL编号B-50928)、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NRRL编号B-50926)、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NRRL编号B-50925)或前述菌株中的任一者的突变体,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或者,本发明的接种体可包括有效量的包含至少两种本文所描述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的混合物。因此,两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的混合物可包括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 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 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蕈状 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 副球菌属NC35;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 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 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EE218;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 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 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148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 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粪产碱杆菌菌株EE107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 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蕈状芽孢杆菌 菌株BT46-3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128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 株BT155; 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马赛类芽孢杆菌菌株BT23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 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枯草芽孢杆菌菌株EE218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副球菌属NC35;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和盐耐受性且福美双抗性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和福美双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和福美双抗性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或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和草甘膦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 [0042] 包括有效量的三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的混合物的接种体可包括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以及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以及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以及尼氏芽孢 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3、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 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阿氏芽孢杆菌菌株CAP56、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 BOBA57;弯曲芽孢杆菌菌株BT054、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 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球形副球菌菌株NC35、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或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阴沟肠杆菌菌株CAP12以及尼氏芽孢杆菌菌株BOBA57。 [0043] 以下细菌学纯细菌培养物混合物用于刺激植物生长是有利的。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菌株的混合物:(1)阴沟肠杆菌CAP12与阿氏芽孢杆菌CAP53;(2)阴沟肠杆菌CAP12与阿氏芽孢杆菌CAP56;(3)阴沟肠杆菌CAP12与弯曲芽孢杆菌BT054;(4)阴沟肠杆菌CAP12与尼氏芽孢杆菌BOBA57;(5)阿氏芽孢杆菌CAP53与阿氏芽孢杆菌CAP56;(6)弯曲芽孢杆菌BT054与阿氏芽孢杆菌CAP56,(7)球形副球菌NC35与蕈状芽孢杆菌BT155,(8)枯草芽孢杆菌EE218与球形副球菌NC35,以及(9)枯草芽孢杆菌EE218与蕈状芽孢杆菌BT155。 [0044] 根际细菌是根部定植细菌,其与许多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并且因此适合于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本发明的接种体中的任一者不管其含有单一的本文所公开的细菌菌株还是两种或更多种此类细菌菌株的混合物都还可以包括有效量的根际细菌。 [0045] 此类根际细菌可以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形式存在。或者,用于本发明的接种体中的根际细菌可包括根际细菌的两种或更多种菌株。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根际细菌可包括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细菌、根瘤菌属(Rhizobium)细菌或其组合。另外,慢生根瘤菌属细菌可包括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而根瘤菌属细菌可包括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或其组合。本发明组合物和方法中包括根际细菌在所谓的“未垦植土壤”中是尤其有利的,所述未垦植土壤不含固有的诸如固氮根瘤菌等PGPB的群体。这可能发生在例如固氮豆科作物先前或 近期尚未生长的情况下。 [0046] 除如前述部分中所描述的一种或多种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之外,本发明的接种体还包含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载体可包括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水、增稠剂、抗结块剂、残余物分解剂、堆肥制剂、颗粒涂覆物、硅藻土、油、着色剂、稳定剂、防腐剂、聚合物、包衣剂或其组合。考虑到诸如以下因素,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确定所要使用的适当的载体:特定细菌菌株、要施加接种体的植物、土壤的类型、气候条件、接种体呈液体、固体还是粉末形式等。 [0047] 添加剂可包括油、树胶、树脂、粘土、聚氧乙二醇、萜烯、粘性有机物、脂肪酸酯、硫酸化醇、磺酸烷基酯、石油磺酸酯、醇硫酸酯、sodium alkyl butane diamate、硫代丁烷二酸钠的聚酯、苯乙腈衍生物、蛋白质材料或其组合。 [0049] 增稠剂可包括聚乙二醇的长链烷基磺酸酯、聚氧化乙烯油酸酯或其组合。 [0050] 表面活性剂可含有重质石油、重质石油馏出物、多元醇脂肪酸酯、聚乙氧基化脂肪酸酯、芳基烷基聚氧乙二醇、烷基胺乙酸酯、磺酸烷基芳基酯、多元醇、磷酸烷基酯或其组合。 [0053] 如本领域中已知,接种剂可被制备成固体、液体或粉末制剂。本发明的接种体可被配制成种子包衣制剂、用于施加于植物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液体制剂或用于施加于植物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固体制剂。 [0054] 当接种体被制备成用于施加于植物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液体制剂时,它可被制备成浓缩制剂或即用制剂。在一些情况下,本发明的种子包衣制剂是用于施加于种子中的水基或油基溶液。 [0055] 当本发明的接种体被制备成用于施加于植物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固体制剂时,它可被制备成颗粒制剂或粉末剂。种子包衣制剂可以是用于施加于种子中的粉末或颗粒制剂。 [0056] 接种体可进一步包括农用化学品,诸如肥料、微量营养素肥料材料、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改良剂、杀真菌剂、杀螺剂、杀藻剂、细菌接种剂、真菌接种剂或其组合。在一些情况下,肥料是液体肥料。农用化学品可以是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或植物和/或种子中。液体肥料可包括但不限于硫酸铵、硝酸铵、硫酸硝酸铵、氯化铵、硫酸氢铵、聚硫化铵、硫代硫酸铵、氨水、无水氨、聚磷酸铵、硫酸铝、硝酸钙、硝酸钙铵、硫酸钙、煅烧菱镁矿、方解石灰岩(calcitic limestone)、氧化钙、硝酸钙、白云石灰岩(dolomitic limestone)、氢氧化钙、碳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硝酸镁、硫酸镁、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镁、硫酸钾、硝酸钠、镁质石灰岩(magnesian limestone)、氧化镁、尿素、尿素甲醛、尿素硝酸铵、硫包衣尿素、聚合物包衣尿素、亚异丁基双尿素、K2SO4-2MgSO4、钾盐镁矾、钾石盐、硫镁矾、泻盐(Epsom salt)、元素硫、泥灰土、贝壳粉、鱼粉、油饼、鱼肥、血粉、磷酸岩、过磷酸盐、矿渣、骨粉、木灰、粪肥、蝙蝠粪肥、泥炭苔、堆肥、绿砂、棉籽粉、羽毛粉、蟹粉、鱼乳液或其组合。 [0057] 微量营养素肥料材料可包括硼酸、硼酸盐、硼玻璃料、硫酸铜、铜玻璃料、铜螯合物、十水合四硼酸钠、硫酸铁、氧化铁、硫酸铁铵、铁玻璃料、铁螯合物、硫酸锰、氧化锰、锰螯合物、氯化锰、锰玻璃 料、钼酸钠、钼酸、硫酸锌、氧化锌、碳酸锌、锌玻璃料、磷酸锌、锌螯合物或其组合。 [0059] 除草剂可包括氯苯氧基化合物、硝基酚化合物、硝基对甲酚化合物、联吡啶化合物、乙酰胺、脂肪族酸、苯胺、苯甲酰胺、苯甲酸、苯甲酸衍生物、茴香酸、茴香酸衍生物、苯基氰、苯并噻二嗪酮二氧化物、硫代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酯、苯基氨基甲酸酯、氯吡啶基、环己烯酮衍生物、二硝基氨基苯衍生物、氟二硝基甲苯胺化合物、异噁唑烷酮、烟酸、异丙胺、异丙胺衍生物、噁二唑烷酮、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甲基吡啶酸化合物、三嗪、三唑、尿嘧啶、脲衍生物、草藻灭(endothall)、氯酸钠或其组合。 [0060] 杀真菌剂可包括取代苯、硫代氨基甲酸酯、双二硫代氨基甲酸亚乙酯、硫代苯酞酰胺(thiophthalidamide)、铜化合物、有机汞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镉化合物、敌菌灵(anilazine)、苯菌灵(benomyl)、环己酰胺、多果定(dodine)、土菌灵(etridiazole)、异菌脲(iprodione)、甲霜灵(metlaxyl)、thiamimefon、嗪氨灵(triforine)或其组合。 [0061] 真菌接种剂可包括球囊霉科真菌接种剂、近明球囊霉科真菌接种剂、巨孢囊霉科真菌接种剂、无梗囊霉科真菌接种剂、Sacculosporaceae科真菌接种剂、内养囊霉科真菌接种剂、和平囊霉科真菌接种剂、多孢囊霉科真菌接种剂、类球囊霉科真菌接种剂、原囊霉科真菌接种剂、地管囊霉科真菌接种剂、两性囊霉科真菌接种剂、盾巨孢囊霉科真菌接种剂、Dentiscultataceae科真菌接种剂、Racocetraceae科真菌接种剂、担子菌门真菌接种剂、子囊菌门真菌接种剂、接合菌门真菌接种剂或其组合。 [0062] 出于本发明的目的,细菌接种剂可包括根瘤菌属细菌接种剂、慢 生根瘤菌属细菌接种剂、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细菌接种剂、固氮根瘤菌属(Azorhizobium)细菌接种剂、异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细菌接种剂、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细菌接种剂、克吕沃尔氏菌属(Kluyvera)细菌接种剂、固氮菌属(Azotobacter)细菌接种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接种剂、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ium)细菌接种剂、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接种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细菌接种剂、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细菌接种剂、副球菌属(Paracoccus)细菌接种剂、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细菌接种剂、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细菌接种剂、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细菌接种剂、木霉属(Trichoderma)细菌接种剂、胶霉属(Gliocladium)细菌接种剂、球囊霉属(Glomus)细菌接种剂、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细菌接种剂或其组合。 [0063] 本发明的生物学纯细菌培养物和接种体全部可用于用于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此类方法包括将前述培养物和接种体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以刺激植物的生长。用于将接种剂施加于植物的技术是本领域中已知的,包括适当的施用模式、施用频率、剂量等。可在播种之前、与播种同时或在播种之后、在种植之后或在植物已从地面显露出来之后将接种剂施加于土壤中。还可以在种植之前或在种植时(例如包装的种子可在已经施加接种剂的情况下被出售)将接种剂施加于种子自身中。还可以在植物已从地面显露出来之后将接种剂施加于植物或植物的叶、茎、根或其它部分。 [0064] 用于刺激植物生长的方法可包括将诸如以下的物质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甘油、丙酮酸盐、酵母提取物、多元醇(例如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半乳糖醇、岩藻糖醇、艾杜糖醇、肌醇、阿糖醇、木糖醇、核糖醇)、聚乙二醇或其组合。所述多元醇中的任一种均可使用,其中优选多元醇是甘露糖醇和山梨糖醇。对于酵母提取物的制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优选酵母起始物质,不过若干其它酵母菌株也可适用于制备本文所描述的组合物和方法中所用的酵母发酵材料。替代酿酒酵母或除酿酒酵母之外可使用的其它酵母菌株包括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圆酵母(Torula yeast))、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巴斯德毕赤氏酵母(Pichia pastoris)以及多形汉逊酵母(Hansanula polymorpha)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酵母菌株。 [0065] 在将物质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情况下,可将至少一种细菌培养物或至少一种本发明接种体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的植物或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优选地,接种体是以固体或液体制剂形式施加至植物生长介质中。细菌培养物或接种体与化学品可同时或在分开的时间施加。确切顺序并不重要,并且最优组合可由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在不进行适当实验的情况下根据经验来确定。举例来说,熟练技工可设置实验条件,其中:(1)接种体或细菌培养物和所述物质同时施用,(2)接种体或细菌培养物是在将所述物质添加至植物生长介质中之后在分开的场合施用,(3)接种体或细菌培养物是在将所述物质添加至植物生长介质中之前在分开的场合施用等。此类和类似实验设计的结果可轻易证实最适合施加细菌菌株或接种体和所述物质的方法。因此,本发明的细菌培养物或接种体可在植物生长介质中种植种子、秧苗、插条、球茎或植物之前、与其同时或在其之后施加于植物生长介质中。 [0066] 植物生长介质包括土壤、水、水溶液、沙、砂砾、多糖、覆盖物、堆肥、泥炭苔、稻草、原木、粘土或其组合。优选地,植物生长介质是土壤或堆肥。如本领域中已知,植物生长介质可被储存用于将来种植。 [0067] 出于本发明的组合物和方法的目的,植物可以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 [0068] 双子叶植物可选自菜豆、豌豆、番茄、胡椒、笋瓜、苜蓿(alfalfa)、杏仁、茴香籽、苹果、杏、秘鲁胡萝卜(arracha)、朝鲜蓟(artichoke)、 鳄梨、班巴拉落花生(bambara groundnut)、甜菜、佛手柑、黑胡椒、黑荆树、黑莓、蓝莓、酸橙、小白菜(bok-choi)、巴西坚果(Brazil nut)、面包果、花椰菜、蚕豆、球芽甘蓝(Brussels sprouts)、荞麦、卷心菜、亚麻荠、中国卷心菜(Chinese cabbage)、可可(cacao)、哈蜜瓜、葛缕籽、刺菜蓟、角豆树、胡萝卜、腰果、木薯、蓖麻籽、菜花、块根芹(celeriac)、芹菜、樱桃、栗子、鹰嘴豆、菊苣、智利辣椒(chili pepper)、菊花、肉桂、香橼、克莱门氏小柑橘(clementine)、丁香、三叶草、咖啡、可乐果(cola nut)、菜籽、玉米、棉花、棉籽、豇豆、海甘蓝、蔓越莓、水芹、黄瓜、醋栗、番荔枝、鼓槌树、花生、茄子、苦苣、茴香、胡芦巴、无花果、榛子、亚麻、天竺葵、鹅莓、葫芦、葡萄、葡萄柚、番石榴、大麻、大麻籽、指甲花、忽布(hop)、马蚕豆、辣根、靛蓝、茉莉、菊芋(Jerusalem artichoke)、黄麻、羽衣甘蓝(kale)、木棉、红麻、苤蓝、金桔、熏衣草、柠檬、小扁豆、胡枝子、莴苣、莱姆酸橙(lime)、甘草、荔枝、枇杷、羽扇豆、夏威夷果、肉豆蔻衣(mace)、柑橘、饲料甜菜(mangel)、芒果、枸杞、甜瓜、薄荷、桑树、芥菜(mustard)、油桃、黑芝麻、肉豆蔻、秋葵、橄榄、鸦片、橙子、番木瓜、欧洲防风(parsnip)、豌豆、桃子、花生、梨、山核桃坚果、柿子、木豆、开心果、车前草、李子、石榴、柚子、罂粟籽、马铃薯、甘薯、梅干(prune)、南瓜、白坚木(quebracho)、榅桲(quince)、金鸡纳(Cinchona)属树、奎奴亚藜(quinoa)、萝卜、苎麻、油菜籽、覆盆子、苎麻、大黄、蔷薇、橡胶、芜菁甘蓝(rubber)、红花、驴喜豆(sainfoin)、婆罗门参(salsify)、人心果(sapodilla)、萨摩柑桔(Satsuma)、鸦葱、芝麻、酪脂树、大豆、菠菜、笋瓜、草莓、糖用甜菜、甘蔗、向日葵、瑞典甘蓝(swede)、甜椒、红桔、茶树、画眉草、烟草、番茄、三叶草、油桐、芜菁、梵天花、巢菜、胡桃、西瓜、巴拉圭茶(yerba mate)、山芥(wintercress)、荠菜(shepherd’s purse)、独行菜(garden cress)、胡椒草、水芹、菥蓂(pennycress)、八角、月桂、月桂树、山扁豆、阎浮树、莳萝、罗望子、薄荷、牛至、迷迭香、鼠尾草、刺果番荔枝(soursop)、积雪草、胡桐、苦瓜、库库依坚果(kukui nut)、塔希提栗子(Tahitian chestnut)、罗勒、黑果木、木槿、百香果、星苹果、檫树、仙人掌、圣约翰草(St.John’s wort)、珍珠菜、山楂、芜荽、咖喱草、猕猴桃、百里香、绿皮西葫芦(zucchini)、落葵、凉薯、水叶、刺猴桔(spiny monkey orange)、猪李、杨桃、红苋菜、山葵、日本胡椒(Japanese pepper)、黄李、块茎金莲花、香椿(Chinese toon)、新西兰菠菜(New Zealand spinach)、树荫菠菜(bower spinach)、ugu、艾菊、繁缕、侯购谍(jocote)、马六甲薄桃(Malay apple)、金钮扣(paracress)、苣荬菜(sowthistle)、中国马铃薯(Chinese potato)、马芹、篱芥菜、剪秋罗、玛瑙(agate)、铁刀木(cassod tree)、蓟、地榆、星鹅莓、猪毛菜、玻璃草、酢浆草、银花边蕨、羽衣甘蓝叶、报春花、驴蹄草、马齿苋、萹蓄(knotgrass)、笃耨香(terebinth)、树莴苣(tree lettuce)、野生槟榔、西非胡椒(West African pepper)、圣草(yerba santa)、龙蒿、欧芹、雪维菜、陆生水芹、地榆虎耳草、蜂蜜香草、蜂斗菜、紫苏、水蓼、白苏、苦豆、圆齿酢酱草(oca)、kampong、中国芹菜(Chinese celery)、柠檬罗勒、泰国罗勒(Thai basil)、水生含羞草、欧洲没药(cicely)、巨朱蕉(cabbage-tree)、辣木、麦卢卡(mauka)、鸵鸟蕨、稻田香草、黄稻田莴苣、拉维纪草(lovage)、胡椒草、玛卡(maca)、瓠瓜葫芦(bottle gourd)、扁豆、水菠菜、猫耳菊、鱼腥草、冲绳菠菜(Okinawan spinach)、甜汁莲、小花牛膝菊、刺芹、芝麻菜、刺菜蓟、菜瓜(caigua)、鸭儿芹、長管野百合、海蓬子、黄牛木、昭和草、红瓜、卷心菜蓟、海甘蓝、驱虫苋、huauzontle、埃塞俄比亚芥菜(Ethiopian mustard)、杖藜、亨利藜(good king henry)、土荆芥、羊腿藜(lamb’s quarters)、积雪草羽状鸡冠花、刺山柑、拉皮尼(rapini)、旺菜、日本沙拉菜(mizuna)、中国皱叶甘蓝(Chinese savoy)、西兰花(kai-lan)、芥菜叶、马拉巴菠菜(Malabar spinach)、君达菜、药蜀葵、攀缘金合欢、中国黄麻(China jute)、红灯笼辣椒、红木籽、绿薄荷、香薄荷、马郁兰、枯茗(cumin)、黄春菊、柠檬薄荷、多香果、越桔、毛叶番荔枝、云莓、布拉斯李子(damson)、火龙果、榴莲、接骨木、费约果(feijoa)、木菠萝、蒲桃、枣、酸浆、紫山竹、红毛丹、红醋栗、黑醋栗、沙龙白珠树莓、萨摩柑桔、乌格利桔果实(ugli fruit)、红小豆、黑豆、黑眼豆、菠罗蒂豆(borlotti bean)、普通菜豆、青豆、肾形豆、利马豆(lima bean)、绿豆、海军豆、斑豆、红花菜豆、嫩豌 豆、甜豆、球花甘蓝、花茎甘蓝、荨麻、灯笼椒、菊苣、日本萝卜(daikon)、白萝卜、泽芹、乌塌菜、花椰菜苗、黑萝卜、牛蒡根、胡豆、西洋菜苔(broccoli raab)、拉巴拉巴豆(lablab)、羽扇豆、苹婆、藜豆、四棱豆、豆薯、澳大利亚围篱树(mulga)、斑鸠菊、伞形金合欢、tjuntjula、wakalpulka、木蠹蛾灌木(witchetty bush)、尖细澳洲金合欢(wiry wattle)、野鼠尾草、山毛榉坚果、石栗、药西瓜、蜜果、玛雅坚果(Maya nut)、劳氏乔蓖麻(mongongo)、欧古柏诺坚果(ogbono nut)、天堂果以及尖不辣。 [0069] 双子叶植物可来自选自以下的科:爵床科(Acanthaceae)(老鼠簕属(acanthus))、槭树科(Aceraceae)(槭树(maple))、钟花科(Achariaceae)、玛瑙果科(Achatocarpaceae)(玛瑙果属(achatocarpus))、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中国鹅莓(Chinese gooseberry))、五福花科(Adoxaceae)(五福花(moschatel))、鳞枝树科(Aextoxicaceae)、番 杏 科 (Aizoaceae)( 松 叶 菊 (fig marigold))、叠 珠 树 科(Akaniaceae)、八角枫科(Alangiaceae)、假海桐科(Alseuosmiaceae)、双翼 果科(Alzateaceae)、苋科(Amaranthaceae)(苋菜(amaranth))、互叶梅科(Amborell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sumac))、钩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异叶木科(Anisophylle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番荔枝)、伞形花科(Apiaceae)(胡萝卜)、夹竹桃科(Apocynaceae)(罗布麻(dogbane))、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birthwort))、萝摩科(Asclepiadaceae)(乳草(milkweed))、菊科(Asteraceae)(紫菀(aster))、对叶藤科(Austrobaileyaceae)、槲树果科(Balanopaceae)、蛇菰科(Balanophoraceae)(蛇菰属(balanophora))、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含羞草(touch-me-not))、钩毛叶科(Barbeyaceae)、合瓣莲科(Barclayaceae)、落葵科(Basellaceae)(落葵属(basella))、藜木科(Bataceae)(猪毛菜(saltwort))、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小檗科(Berberidaceae)(小檗(barberry))、桦科(Betulaceae)(桦树(birch))、紫葳科(Bignoniaceae)(凌霄花(trumpet creeper))、红木科(Bixaceae)(口红树 (lipstick tree))、木棉科(Bombacaceae)(木棉树(kapok tree))、紫草科(Boraginaceae)(琉璃苣(borage))、芸苔科(Brassicaceae)(芥菜(mustard),也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瓣裂果科(Brunelliaceae)(西印度黄栌属(brunellia))、鳞叶树科(Bruniaceae)、蓝针花科(Brunoniaceae)、醉鱼草科(Buddlejaceae)(蝴蝶灌木(butterfly bush))、橄榄科(Burseraceae)(乳香(frankincense))、黄杨科(Buxaceae)(黄杨木(boxwood))、腺毛草科(Byblidaceae)、莼菜科(Cabombaceae)(莼菜(water shield))、仙人掌科(Cactaceae)(仙人掌属(cactus))、苏木科(Caesalpiniaceae)、水马齿科(Callitrichaceae)(水马齿(water starwort))、蜡梅科(Calycanthaceae)(草莓灌木(strawberry shrub))、萼角花科(Calyceraceae)(萼角属(calycera))、桔梗科(Campanulaceae)(风 铃 草 (bellflower))、白 桂 皮 科(Canellaceae)( 白 桂 皮 属(canella))、大麻科(Cannabaceae)(大麻)、白花菜科(Capparaceae)(山柑)、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honeysuckle))、心翼果科(Cardiopteridaceae)、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油桃木科(Caryocaraceae)(油桃木(souari))、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石竹(pink))、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木麻黄(she-oak))、伞树科 (Cecropiaceae)( 伞 树 属 (cecropia))、卫 矛 科 (Celastraceae)( 蜀 羊 泉(bittersweet))、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角苔(hornwort))、连 香 树 科 (Cercidiphyllaceae)(连 香 树(katsura tree))、藜 科(Chenopodiaceae)( 藜 (goosefoot))、金 粟 兰 科 (Chloranthaceae)( 金 粟 兰 属(chloranthus))、可可李科(Chrysobalanaceae)(可可李(cocoa plum))、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半日花科(Cistaceae)(岩蔷薇(rockrose))、山柳科(Clethraceae)(山柳属(clethra))、山竹子科(Clusiaceae)(山竹(mangosteen),也是藤 黄科 (Guttiferae))、拟荨麻科(Cneoraceae)、弯药树科(Columelliaceae)、使君 子科(Combretaceae)(印度杏树(Indian almond))、菊科(紫菀)、牛栓藤科(Connaraceae)(牛拴藤属(cannarus))、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牵牛花(morning glory))、马桑科(Coriari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梾木(dogwood))、棒果木科(Corynocarpaceae)(卡 拉 卡 树 (karaka))、景 天 科 (Crassulaceae)(景 天 (stonecrop))、穗 子 科(Crossosomataceae)(穗 子属 (crossosoma))、隐 翼 科(Crypteroniaceae)、葫 芦 科(Cucurbitaceae)(黄瓜)、火把树科(Cunoniaceae)(火把树属(cunonia))、菟丝子科(Cuscutaceae)(菟丝子(dodder))、鞣木科(Cyrillaceae)(鞣木属(cyrilla))、交让木科(Daphniphyllaceae)、野 麻 科 (Datiscaceae)( 野 麻 属 (datisca))、澳 楸 科(Davidsoniaceae)、片蕊木科(Degeneriaceae)、毛枝树科()Dialypetalanthaceae、岩梅科(Diapensiaceae)(岩梅属(diapensia))、毒鼠子科(Dichapetalaceae)、龙树科(Didiereaceae)、双颊果科(Didymelaceae)、五桠果科(Dilleniaceae)(五桠果属(dillenia))、双钩叶科(Dioncophyllaceae)、十齿花科(Dipentodontaceae)、川续断科(Dipsacaceae)(起绒草(teasel))、龙脑香料(Dipterocarpaceae)(娑罗双木(meranti))、陀螺果科(Donatiaceae)、茅膏菜科(Droseraceae)(茅膏菜(sundew))、核果木科 (Duckeodendraceae)、柿科(Ebenaceae)(乌木(ebony))、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oleaster))、杜 英 科 (Elaeocarpaceae)(杜 英 属 (elaeocarpus))、沟 繁 缕 科(Elatinaceae)(沟繁缕(waterwort))、岩高兰科(Empetraceae)(岩高兰(crowberry))、顶花科(Epacridaceae)(顶花属(epacris))、尖苞树科(Eremolepidaceae)(柔荑花序槲寄生(catkin-mistletoe))、杜鹃花科(Ericaceae)(石南(heath))、古柯科(Erythroxylaceae)(古 柯(coca))、杜 仲 科(Eucommiaceae)、船 形 果 科(Eucryphiaceae)、大 戟 科(Euphorbiaceae)(大戟(spurge))、瓣蕊花科(Eupomatiaceae)、云叶科(Eupteleaceae)、蝶形花科(Fabaceae)(豌豆或豆科植物(legume))、山毛榉科(Fagaceae)(山毛榉 (beech))、大 风 子 科 (Flacourtiaceae)(刺 篱 木 属(flacourtia))、福 桂 花 科(Fouquieriaceae)(墨西哥刺木(ocotillo))、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瓣鳞花属(frankenia))、蓝堇科(Fumariaceae)((fumitory))、丝缨花科(Garryaceae)(丝缨(silk tassel))、四棱果科(Geissolomat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gentian))、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老鹳草属(geranium))、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苦苣苔 (gesneriad))、球 花科(Globulariaceae)、腺蕊花 科(Gomortegaceae)、草 海桐 科(Goodeniaceae)(美 柱 草 属(goodenia))、鞘 叶 树 科(Greyiaceae)、茶 藨 子 科(Grossulariaceae)(醋粟)、假石南科 (Grubbiaceae)、根乃拉草科(Gunneraceae)(根乃拉草属(gunnera))、环蕊科(Gyrostemonaceae)、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水芪草(water milfoil))、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金缕梅(witch hazel))、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莲叶桐属(hernandia))、扁蕊科(Himantandraceae)、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马栗树(horse chestnut))、翅子藤科(Hippocrateaceae)(希氏木科(hippocratea))、杉叶藻科(Hippuridaceae)(杉叶藻(mare’s tail))、单柱花科(Hoplestigmataceae)、蒜 树 科 (Huaceae)、亚 麻 藤 科 (Hugoniaceae)、香 膏 科(Humiriaceae)、菌 花 科 (Hydnoraceae)、绣 球 花 科(Hydrangeaceae)( 绣 球 花 属(hydrangea))、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水叶)、水穗草科(Hydrostachyaceae)、茶茱萸 科(Icacinaceae)(茶 茱 萸 属(icacina))、澳 樟 科(Idiospermaceae)、八 角 科(Illiciaceae)(八角(star anise))、粘木科(Ixonanth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walnut))、三柱草科(Julianiaceae)、拉坦尼科(Krameriaceae)(拉坦尼属(krameria))、裂药花科(Lacistemataceae)、唇形花科(Lamiaceae)(薄荷,也是唇形科(Labiat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拉氏藤属(lardizabala))、樟科(Lauraceae)(月桂(laurel))、玉蕊科(Lecythidaceae)(巴西坚果(brazil nut))、火筒树科 (Leeaceae)、塞子木科(Leitneriaceae)(软木斛(corkwood))、盖裂寄生科(Lennoaceae)(盖裂寄生属(lennoa))、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狸藻(bladderwort))、沼花科(Limnanthaceae)(白 芒 花(meadow foam))、亚 麻 科(Linaceae)(亚 麻)、光 果 科(Lissocarpaceae)、刺莲花科(Loasaceae)(刺莲(loasa))、马钱科(Loganiaceae)(马钱属(logania))、桑寄生科(Loranthaceae)(艳丽槲寄生(showy mistletoe))、千屈菜科(Lythraceae)(珍珠菜(loosestrife))、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王冠草 科(Malesherbiaceae)、金虎 尾 科(Malpighiaceae)(西 印度 樱桃 (barbados cherry))、锦葵科(Malvaceae)(锦葵(mallow))、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砾滩植物(shingle plant))、水母柱科(Medusagynaceae)、毛丝花科(Medusandr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melastome))、楝科(Meliaceae)(桃花心木(mahogany))、蜜花科(Melianthaceae)、对叶藤科(Mendonciaceae)、防 己科(Menispermaceae)(月籽藤(moonseed))、睡菜科(Menyanthaceae)(睡菜(buckbean))、含羞草科(Mimosaceae)、羽毛果科(Misodendraceae)、帽蕊草科(Mitrastemonaceae)、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粟米草(carpetweed))、玉 盘 桂 科(Monimiaceae)( 玉 盘 桂 属 (monimia))、水 晶 兰 科(Monotropaceae)(水晶兰(Indian pipe))、桑科(Moraceae)(桑树(mulberry))、辣木科(Moringaceae)(油辣木(horseradish tree))、苦槛蓝科(Myoporaceae)(苦槛蓝属(myoporum))、杨梅科(Myricaceae)(杨梅(bayberry))、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肉豆蔻(nutmeg))、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铁仔(myrsine))、桃金娘科(Myrtaceae)(香桃木(myrtle))、莲科(Nelumbonaceae)(莲百合(lotus lily))、猪笼草科(Nepenthaceae)(东印度猪笼草(East Indian pitcherplant))、沙莓科 (Neuradaceae)、假 茄 科(Nolanaceae)、南 青 冈 科 (Nothofagaceae)、紫 茉 莉 科(Nyctaginaceae)(紫茉 莉(four-o’clock))、睡莲 科(Nymphaeaceae)(睡莲 (water lily))、紫树科(Nyssaceae)(酸橡胶木(sour gum))、金莲木科(Ochnaceae)(金莲木属(ochna))、铁青树科(Olacaceae)(铁青树(olax))、木犀科(Oleaceae)(橄榄)、方枝树科(Oliniaceae)、柳叶 菜科(Onagraceae)(月见草 (evening primrose))、五蕊茶 科(Oncothecaceae)、山柚子科(Opiliaceae)、列当科(Orobanchaceae)(肉苁蓉(broom rape))、酢浆草科(Oxalidaceae)(酢浆草(wood sorrel))、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小 盘 木 科(Pandaceae)、罂 粟 科(Papaveraceae)( 罂 粟)、蝶 形 花 亚 科(Papilionaceae)、盔瓣花科(Paracryphiaceae)、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西番莲(passionflower))、胡麻科(Pedaliaceae)(芝麻)、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管萼科(Penaeaceae)、五膜草科(Pentaphragmat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围盘树科(Peridiscaceae)、非 洲 桐 科(Physenaceae)、商 陆 科 (Phytolaccaceae)(商 陆(pokeweed))、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海桐花属(pittosporum))、车前科(Plantaginaceae)(车前草)、悬铃木科(Platanaceae)(悬铃木(plane tree))、蓝 雪 花 科 (Plumbaginaceae)(蓝 雪 花 (leadwort))、河 苔 草 科(Podostemaceae)(河 草)、花 葱 科 (Polemoniaceae)(福 禄 考(phlox))、远 志 科(Polygalaceae)(远 志(milkwort))、蓼 科(Polygonaceae)( 荞 麦 )、马 齿 苋 科(Portulacaceae)(马齿苋(purslane))、报春花科(Primulaceae)(报春花)、山龙眼科(Proteaceae)(山龙眼(protea))、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鹿蹄草科(Pyrolaceae)(鹿蹄草)、羽叶树科(Quiinaceae)、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大花草属(rafflesia))、毛莨科(Ranunculaceae)(毛茛属(buttercup或ranunculus))、木犀草科(Resedaceae)(木犀草(mignonette))、轮叶科(Retziaceae)、棒木科(Rhabdodendraceae)、鼠李科(Rhamnaceae)(鼠李(buckthorn))、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red mangrove))、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喙萼花科(Rhynchocalycaceae)、蔷薇科(Rosaceae)(蔷薇)、茜草科(Rubiaceae)(茜 草(madder))、芸 香科(Rutaceae)(芸 香(rue))、清 风藤 科(Sabiaceae)(清风藤属(sabia))、囊叶木科(Saccifoli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柳树)、刺茉莉科(Salvadoraceae)、檀香科(Santalaceae)(檀香(sandalwood))、无患子科(Sapindaceae)(无患子(soapberry))、山榄科(Sapotaceae)(人心果)、旋花树科 (Sarcolaenaceae)、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猪笼草(pitcher plant))、三白草科(Saururaceae)(三白草(lizard’s tail))、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 草(saxifrage))、五 味子 科(Schisandraceae)(五 味子 属(schisandra))、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玄参)、杯盖花科(Scyphostegiaceae)、木果树科(Scytopetal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苦木属(quassia))、油蜡树科(Simmondsiaceae)(荷 荷 巴 (jojoba))、茄 科(Solanaceae)( 马 铃 薯)、海 桑 科(Sonneratiaceae)(海桑属(sonneratia))、球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楔瓣花科(Sphenocleaceae)(尖瓣花属(spenoclea))、木根草科(Stackhousiaceae)(木根草属(stackhousia))、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省沽油(bladdernut))、梧桐科(Sterculiaceae)(可可(cacao))、花柱草科(Stylid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 息香属 (storax))、海人 树科(Surianaceae)(海 人树 属(suriana))、山矾科(Symplocaceae)(甜叶菊(sweetleaf))、柽柳科(Tamaricaceae)(柽柳属(tamarix))、苦皮树科(Tepuianthaceae)、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山茶科(Theaceae)(茶树)、假牛繁缕科 (Theligonaceae)、假轮叶科(Theophrastaceae)(假轮叶属(theophrasta))、瑞香科(Thymelaeaceae)(瑞香属(mezereum))、太果木科(Ticodendraceae)、椴科(Tiliaceae)(椴树(linden))、烈味三叶草 科 (Tovariaceae)、菱 科 (Trapaceae)( 菱 角 (water chestnut))、孔 药 花 科(Tremandraceae)、三角果科(Trigoniaceae)、腺齿木科(Trimeniaceae)、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旱金莲属(nasturtium))、时钟花科(Turneraceae)(时 钟 花 属(turnera))、榆 科(Ulmaceae)( 榆 树(elm))、荨 麻 科(Urticaceae)(荨 麻)、败 酱 科(Valerianaceae)( 缬 草(valerian))、马 鞭 草 科(Verbenaceae)(马鞭草属(verbena))、紫堇科(Violaceae)(紫罗兰)、槲寄生科 (Viscaceae)(圣诞节槲寄生(Christmas mistletoe))、葡萄科(Vitaceae)(葡萄)、蜡烛树科 (Vochysiaceae)、林 仙 科 (Winteraceae)( 林 仙 属 (wintera))、黄 叶 树 科(Xanthophyllaceae)以及蒺藜科(Zygophyllaceae)(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 [0070] 单子叶植物可选自玉米、小麦、燕麦、稻、大麦、稷、香蕉、洋葱、大蒜、芦笋、黑麦草、稷、福尼奥米(fonio)、莱山米(raishan)、尼巴草(nipa grass)、姜黄、藏红花、高良姜、细香葱、小豆蔻、海枣、菠萝、葱、韭葱、青葱、荸荠、北美野韭(ramp)、薏仁(Job’s tears)、竹子、鸭脚稗(ragi)、无根萍(spotless watermeal)、箭叶象耳(arrowleafelephant ear)、塔希提菠菜(Tahitian spinach)、蕉麻、槟榔、珍珠粟、槟榔果、扫帚稷(broom millet)、扫帚高粱(broom sorghum)、香茅、椰子、芋头、玉蜀黍、芋、蜀黍、硬粒小麦、edo、菲奎叶纤维(fique)、formio、姜、鸭茅、芦苇草、苏丹草(Sudan grass)、苞米、马尼拉麻(Manila hemp)、赫纳昆纤维(henequen)、杂交玉蜀黍、高粱(jowar)、柠檬草、龙舌兰、珍珠稗、龙爪稷、小米、日本稷(Japanese millet)、黄米、新西兰亚麻(New Zealand flax)、燕麦、油棕、扇叶树头榈(palm palmyra)、西米棕榈(sago palm)、小糠草、西沙尔麻(sisal)、高粱(sorghum)、斯卑尔脱小麦(spelt wheat)、甜玉米、甜高粱、芋头、画眉草、梯牧草(timothy grass)、黑小麦、香草、小麦以及薯蓣。 [0071] 或者,单子叶植物可选自选自以下的科:菖蒲科(Acoraceae)(白藤属(calamus))、龙舌兰科(Agavaceae)(世纪植物(century plant))、泽泻科(Alismataceae)(泽泻(water plantain))、芦荟科(Aloeaceae)(芦荟)、水蕹科(Aponogetonaceae)(田干草(cape pondweed))、天南星科(Araceae)(疆南星属(arum))、棕榈科(Arecaceae)(棕榈)、凤梨科(Bromeliaceae)(凤梨花(bromeliad))、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水玉簪属(burmannia))、花蔺科(Butomaceae)(开花灯心草(flowering rush))、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鸭跖 草科(Commelinaceae)(紫露草(spiderwort))、白玉簪科(Corsiaceae)、闭鞘姜科(Costaceae)(闭鞘姜属(costus))、蓝星科(Cyanastraceae)、环花草科(Cyclanthaceae)(巴拿马草(Panama hat))、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粉丝藻(manatee grass))、莎草 科(Cyperaceae)(莎草(sedge))、薯蓣 科(Dioscoreaceae)(薯蓣)、谷精 草科(Eriocaulaceae)( 谷 精 草 (pipewort))、须 叶 藤 科 (Flagellariaceae)、地 蜂草 科(Geosiridaceae)、血 皮 草 科 (Haemodoraceae)(血 草(bloodwort))、匍 茎 草科(Hanguanaceae)(匍茎草属(hanguana))、赫力康科(Heliconiaceae)(赫力康属 (heliconia))、独蕊草科(Hydatell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苦草(tape grass))、鸢尾科(Iridaceae)(鸢尾)、拟苇科(Joinvilleaceae)(拟苇属(joinvillea))、灯心草科(Juncaceae)(灯心草)、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箭草)、浮萍科(Lemnaceae)(浮萍)、百合科(Liliaceae)(百合)、黄花绒叶草科(Limnocharitaceae)(水生荇 菜)、兰花蕉科(Lowiaceae)、竹芋科(Marantaceae)(祈祷植物(prayer plant))、苔草科(Mayacaceae)(松尾属(mayaca))、芭蕉科(Musaceae)(香蕉)、茨藻科(Najadaceae)(睡莲(water nymph))、兰科(Orchidaceae)(兰花)、露兜树科(Pandanaceae)(露 兜树(screw pine))、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田葱科(Philydraceae)、禾本科(Poaceae)(草)、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水葫芦(water hyacinth))、波喜荡草科(Posidoniaceae)(波喜荡草属(posidonia))、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水池草)、偏穗草科(Rapateaceae)、帚灯草科(Restionaceae)、川蔓藻科(Ruppiaceae)(沟渠草)、芝菜科(Scheuchzeriaceae)(芝菜属(scheuchzeria))、菝葜科 (Smilacaceae)(猫藤)、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黑三棱(bur reed))、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属(stemona))、鹤望兰科(Strelitziaceae)、蒟蒻薯科(Taccaceae)(蒟蒻薯属(tacca))、硅草科(Thurniaceae)、霉草科(Triuridaceae)、香蒲科(Typhaceae)(香蒲)、翡若翠科(Velloziaceae)、刺叶树科(Xanthorrhoeaceae)、黄眼草科(Xyridaceae)(黄眼草(yellow-eyed grass))、角果藻科(Zannichelliaceae)(角状水池草(horned pondweed))、姜科(Zingiberaceae)(姜)以及大叶藻科(Zosteraceae)(大叶藻(eelgrass))。 [0072] 裸子植物可选自选自以下的科: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波温苏铁科(Boweniaceae)、粗榧科(Cephalotaxaceae)、柏科(Cupressaceae)、苏铁科(Cycadaceae)、麻黄科(Ephedr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买麻藤科(Gnetaceae)、松科(Pinaceae)、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紫杉科(Taxaceae)、杉 科(Taxodiaceae)、百岁兰 科(Welwitschiaceae)以及泽米苏铁科(Zamiaceae)。 [0073] 通过本发明方法实现的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可以许多方式测量和证实。在以下情况下可显示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其中植物的平均高度与在相同条件下生长但尚未用细菌培养物或接种剂处理的植物的平均高度相比增加至少约5%、至少约10%、至少约15%或至少约20%。另外,在以下情况下可显示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其中植物的叶子的平均叶直径与在相同条件下生长但尚未用细菌培养物或接种剂处理的植物的平均叶直径相比增加至少约5%、至少约10%、至少约15%或至少约20%。类似地,在以下情况下可显示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其中植物的平均根长与在相同条件下生长但尚未用细菌培养物或接种剂处理的植物的平均根长相比增加至少约5%、至少约10%、至少约15%或至少约20%。 [0074] 本发明还涉及植物种子,其用本发明的接种体或细菌学纯细菌培养物包衣。种子可来自前述部分中所讨论的属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的植物中的任一种。细菌接种剂或培养物可在将种子出售给种植商业界之前通过使用适合的包衣机制施加于种子中。用此 类接种体将种子包衣的方法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普遍熟知的。举例来说,可将细菌与多孔、化学惰性颗粒载体混合,正如关于此类载体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的美国专利号4,875,921所描述。或者,可在存在或不存在载体的情况下制备细菌接种剂并且以要直接插入要种植种子的犁沟中的单独接种剂的形式出售。将此类接种剂在种子种植期间直接插入犁沟的方法也是本领域中普遍熟知的。这些细菌培养物接种至种子上或犁沟中的密度应足以随着活细菌生长占据与植物的根邻近的亚土壤区域。 [0075]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刺激植物生长的试剂盒,其包括如本文所描述的接种体,以及关于将接种体施加于植物、植物种子或植物生长介质中的说明书。含有本发明的接种剂的试剂盒将典型地包括一个或多个接种剂容器,以及关于使用接种剂来促进植物生长的印刷说明书。试剂盒还可以包括用于复水、测量、混合或施加接种剂的工具或仪器,并且将根据特定制剂和接种剂的预期用途而变化。 [0076] 如实施例10和其它表格中所示,细菌提供用于选择突变以获得所需特征的良好系统。有可能在维持细菌的所需植物促生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所需特性的适当选择来迫使发生此类突变。因此,可能需要在本文所公开的细菌菌株中通过在不影响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情况下迫使发生突变而诱导的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对热和冷的耐受性、高盐和低盐耐受性、代谢缺陷(诸如需要某些氨基酸)、代谢功能获得性(诸如代谢多糖或塑料化合物的能力)、承受干燥的能力、对UV辐射的耐性、对人造化学品的耐受性、更紧密结合于植物根部的能力、更高植物亲和力、增加的定植于植物的能力、活动力、接受重组DNA的能力以及表达外源蛋白质的能力。这些属性可通过使用选择性压力或通过人为操纵植物生长从而促进细菌遗传学来获得。 [0077] 涉及细菌接种剂的制备和用于用细菌接种剂接种植物的方法的其它细节可见于例如美国专利号5,586,411;5,697,186;5,484,464; 5,906,929;5,288,296;4,875,921;4,828,600;5,951,978;5,183,759;5,041,383;6,077,505;5,916,029;5,360,606; 5,292,507;5,229,114;4,421,544;以及4,367,609中,这些专利各自关于此类方法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0079] 提供以下非限制性实施例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80] 实施例1:细菌菌株的分离和识别。 [0081] 从最健康并且最具耐性马铃薯(土豆(Solanum tuberosum))、黄夏南瓜(西葫芦(Cucurbita pepo))、番茄(西红杮(Solanum lycopersicum))以及架菜豆(多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植物的根际收集土壤样品,在无菌水中稀释,并且涂抹至营养琼脂平板上。选择展示高生长速率并且能够传代和繁殖的细菌分离株用于进一步研究。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将每种处理十粒莴苣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表层土壤的1cm深处(Columbia,MO)。将种子在种植于4cm盆中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 3 3 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11小时光照,并且每3天浇5ml水。在一周之后,收集植物高度和叶直径以及植物的总体健康情况。根际分离株的初始筛选使得从四种植物的根际获得大于 200个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种类中的一些描述于表2中。所识别的菌株由其适当细菌标识指示。其它菌株由其未知标识号码指示。表中省去了给出接近对照(+/- 2%)的结果的接种剂。 [0082] 表2 [0083] [0084] 对在初始莴苣试验中对总体植物健康和植物高度产生最大作用的细菌菌株进行进一步识别。使细菌菌株在LB培养液(Luria Bertani broth)中在37℃下生长过夜,并且将过夜培养物在离心机中离心下来。将培养基倾析并且使用Qiagen细菌染色体DNA分离试剂盒对剩余的细菌团块进行染色体DNA分离。使用以下引物对染色体DNA进行16S rRNA编码区的PCR扩增:E338F 5’-ACT CCT ACG GGA GGC AGC AGT-3’(SEQ ID NO:7)、E1099R A5’-GGG TTG CGC TCG TTG C-3’(SEQ ID NO:8)以及E1099R B 5’-GGG TTG CGC TCG TTA C-3’(SEQ ID NO:9)。使用Promega PCR纯化试剂盒将PCR扩增子纯化, 并且将所得扩增子稀释并且送到密苏里大学DNA中心(University of Missouri DNA Core)进行DNA测序。 将DNA序列与细菌分离株的NCBI BLAST数据库相比较,并且通过与已知菌株的直接比较来识别属和种。主要的所识别种在表2中指出。在许多情况下,16S rRNA DNA序列仅能够描绘出所选细菌菌株的属。在不进行直接识别的情况下,进行使用本领域中的方法标准进行的其它生物化学分析来区分种和株水平的菌株,并且列于表3中。 [0085] 表3 [0086] [0087] 实施例2:其它细菌菌株的分离和识别。 [0088] 从Gas,Kansas附近的农田收集土壤样品,在无菌水中稀释,并且涂抹至营养琼脂平板上。选择展示高生长速率并且能够传代和繁殖 的细菌分离株用于进一步研究。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0.15g,CaCl2 2H20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将玉米种子用与单独的水混合的商品种子聚合物(每粒种子总共1.6μl)或含有所选细菌菌株的商品种子聚合物(每粒种子总共1.6μl)包衣。将包衣种子种植于(3英寸)7.62cm直径盆中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表层土壤(Columbia,MO)的1英寸(2.54cm)深处。使植物在18-24℃(65-75℉)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11小时光照,并且在种植时和每3天浇50ml水。在两周之后,收集植物高度和叶直径以及植物的总体健康情况。对于萌芽分析和测定3天根长,将种子如上文所指出包衣并且以每张纸巾10粒种子均匀地分散开。将纸巾用10ml水润湿,卷起,放于小塑料袋中并且在30℃下孵育或放于27-30℃(80-85℉)下的萌芽加热垫上。在3天之后记录根测量值。对根际分离株的初始筛选使得从根际获得大于100个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种类中的一些描述于表4中。所识别的菌株由其适当细菌标识指示。 [0089] 表4 [0090] [0091] [0092] 对植物健康产生最大作用的细菌菌株描述于表4中。使细菌菌株在LB培养液中在37℃下生长过夜,并且将过夜培养物在离心机中离心下来。将培养基倾析并且使用Qiagen细菌染色体DNA分离试剂盒对剩余的细菌团块进行染色体DNA分离。使用以下引物对染色体DNA进行16S rRNA编码区的PCR扩增:E338F 5’-ACT CCT ACG GGA GGC AGC AGT-3’、E1099R A 5’-GGG TTG CGC TCG TTG C-3’以及E1099R B 5’-GGG TTG CGC TCG TTA C-3’。 使用Promega PCR纯化试剂盒将PCR扩增子纯化,并且将所得扩增子稀释并且送到密苏里大学DNA中心进行DNA测序。将DNA序列与细菌分离株的NCBI BLAST数据库相比较,并且通过与已知菌株的直接比较来识别属和种。主要的所识别种在表4中指出。在许多情况下, 16S rRNA DNA序列仅能够描绘出所选细菌菌株的属。在不进行直接识别的情况下,进行使用本领域中的方法标准进行的其它生物化学分析来区分种和株水平的菌株,并且所区分的菌株列于表5中。 [0093] 表5 [0094] [0095] [0096] wk=生长力弱或生长力低 [0097] 实施例3:对苜蓿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098]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将细菌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0.6cm深处种植十粒Zeba包衣苜蓿种子。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3 3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11小时当照,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苜蓿生长1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6中。 [0099] 表6 [0100] [0101] [0102] 实施例4:对黄瓜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03]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黄瓜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1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3 3 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 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黄瓜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7中。 [0104] 表7 [0105] [0106] 实施例5:对黄笋瓜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07]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 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黄笋瓜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1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3 3 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 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笋瓜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最终高度数据以及最终叶直径(通过跨过两片叶子)数据列于表8中。 [0108] 表8 [0109] [0110] 实施例6:对黑麦草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11]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三十粒 黑麦草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0.3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 3 3 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 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黑麦草生长1.5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识别菌株和高度数据列于表9中。 [0112] 表9 [0113] [0114] 实施例7:对玉米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15]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玉米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3(7.62cm3)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玉米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 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10中。 [0116] 表10 [0117] [0118] 实施例8:对大豆进行的细菌的测试 [0119]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或使慢生根瘤菌或根瘤菌在酵母甘露糖醇培养基上生长)。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大豆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当测试两种细菌菌株时,将0.5μl各再悬浮细 3 3 菌混合至10ml H2O中。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大豆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 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11中。在本发明中用慢生根瘤菌属或根瘤菌属的成员进行细菌菌株的共接种使得与任一单独接种剂相比植物生长增加。 [0120] 表11 [0121] [0122] 实施例9: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品的相加作用下对大豆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23]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大豆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单独的10ml H2O中、含0.5μl甘油的10ml H2O中、含0.5μl 2,3-丁二醇的10ml H2O中或含0.5mg酵母提取物的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3 3 种。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7.62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 5ml水。使大豆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12中。 [0124] 表12 [0125] [0126] 实施例10: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品的相加作用下对玉米进行的本发明细菌的测试 [0127] 使所选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KH2PO4 3g,Na2HPO4 6g,NH4Cl 1g,NaCl 0.50g,MgSO4 7H2O 0.15g,CaCl2 2H2O 0.013g以及葡萄糖1g,每升干重)。将所选菌株的过夜培养物(30℃)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十粒玉米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单独的10ml H2O中、含0.5μl 2,3-丁二醇的10ml H2O中或含0.5mg酵母提取物的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3(7.62cm3)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玉米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 列于表13中。 [0128] 表13 [0129] [0130] 实施例11:使用选择性压力产生能够在高盐条件下生长并且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突变体。 [0131] 发现球形副球菌NC35和蕈状芽孢杆菌BT155对盐敏感并且在高盐土壤类型中活性不怎么高(表3)。为诱导这些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的盐耐受性,使用连续使用更高浓度的NaCl的选择性压力来发现可耐受这些高盐土壤类型的突变体。使所选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生长过夜,并且涂铺于1%NaCl盐琼脂培养基上,并且使其在30℃下生长48小时。使在1%盐LB琼脂平板上存活的菌株的单个菌落在LB加1%NaCl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生长过夜,并且涂铺于3%NaCl盐LB琼脂培养基上在30℃下持续48小时。使在3%NaCl盐LB琼脂上存活的菌株的菌落在LB加3%NaCl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 生长过夜,并且涂铺于5%NaCl盐LB琼脂培养基上,并且使其在30℃下生长48小时。使选自5%盐LB琼脂平板的细菌菌落在LB加上5%NaCl培养基中在37℃下生长过夜。使基本培养基中的原始菌株的过夜培养物和盐耐受性突变体生长过夜并且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九粒大豆种子种植在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或补充有5%盐溶液(w/w) 的壤土的2.5cm深处,两种土壤均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 1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in3(7.62cm3)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 使植物在65-75℉(18-24℃)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 使大豆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14中。突变是在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盐敏感菌株中迫使发生。 [0132] 表14 [0133] [0134] 实施例12:使用选择性压力产生能够在福美双存在下生长并且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突变体。 [0135] 福美双是一种用于广泛范围的农作物的常见的完全确定的杀虫剂和杀真菌剂。福美双还是相当抗细菌的,并且可对大多数促进植物生长细菌(包括本文所描述的那些细菌)具有有害作用。发现所有所测试的菌株均具有高程度的福美双敏感性。使若干菌株中(包括实施例11的耐盐性球形副球菌NC35、阿氏芽孢杆菌CAP53、实施例11的耐盐性蕈状芽孢杆菌BT155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BT0013A)在具有细微量福美双(0.05mg/L)的LB培养基中生长。在这些条件下的生长耗时四天,而不是在不存在福美双的情况下的典型的12小时。使在福美双存在下开始生长的突变细菌连续经受越来越高浓度的福美双(0.25mg/L、0.50mg/L、1mg/L、5mg/L)。在实现可承受种子上的最高量的福美双(每粒种子0.05mg)的突变培养后,在每粒种子0.05mg的福美双存在下将球形副球菌NC35、NC35福美双(ThR)/耐盐性突变体、阿氏芽孢杆菌CAP53、CAP53ThR突变体、蕈状芽孢杆菌BT155、BT155盐/ThR突变体、苏云金芽孢杆菌BT013A以及BT013A ThR突变体施加于种子上。使基本培养基中的原始菌株的过夜培养物和福美双抗性突变体生长过夜并且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以用每粒种子0.5mg福美双进行的标准种子处理将十粒大豆种子种植在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使植物在 18-24℃(65-75℉)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大豆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突变是在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所有菌株中迫使发生。结果显示于下表15中。 [0136] 表15 [0137] [0138] [0139] 实施例13:使用选择性压力产生能够在草甘膦存在下生长并且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突变体。 [0140] 草甘膦是一种用于广泛范围的农作物的常见的完全确定的除草剂。草甘膦还相当抑制各种细菌,并且可对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细菌(包括本文所描述的那些细菌)具有有害作用。本文所描述的菌株中的两种在草甘膦存在下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使阿氏芽孢杆菌CAP53在具有细微量草甘膦(0.05mg/L)的LB培养基中生长。在这些条件下的生长耗时两天,而不是在不存在草甘膦的情况下的典型的12小时。使在草甘膦存在下开始生长的突变细菌连续经受越来越高浓度的草甘膦(0.25mg/L、0.50mg/L、1mg/L、5mg/L)。在实现可承受土壤中的更高量的草甘膦(100ppm)的突变培养后,使用标准种子处理将草甘膦5 耐受性阿氏芽孢杆菌CAP53和野生型菌株以每粒种子1x 10CFU的比率施加于种子中。在各处理中,以用100ppm草甘膦进行的标准种子处理将十粒大豆种子种植在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使植物在18-24℃(65-75℉)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1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大豆生长2周以分析在所描述条件下植物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突变是在维持植物促生能力的所有菌株中迫使发生。 [0141] 表16 [0142]SEM, 7.4% 5.8% 4.6% 百分比 100% 107.4% 110.5% CAP53 CAP53 阿氏芽孢杆菌 GlyR 对照 细菌接种剂 OH2 草甘膦敏感性阿氏芽孢杆菌 草甘膦耐受性 [0143] 实施例14: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属性的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 [0144] 使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155、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18、蕈状芽孢杆菌菌株EE141、蕈状芽孢杆菌菌株BT46-3、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菌株EE349、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013A以及巨大芽孢杆菌菌株EE281在LB培养液中在37℃下生长并且将过夜培养物离心下来,倾析掉培养基,并且再悬浮于等量蒸馏水中。在各处理中,将20粒玉米种子种植在已筛分去除大的碎石的壤土顶层土壤(Columbia,MO)的2.5cm深处。将种子在种植时用混合至10ml H2O中的0.5μl含再悬浮细菌的水进行接种。50ml H2O足以将细菌递送至3 3 29in(442.5cm)土壤中,并且使土壤饱和以便使种子适当萌芽。使植物在65-72℉之间的温度下生长,每天光照13小时,并且每3天浇5ml水。使秧苗生长2周以分析植物在所描述条件下的显露和最初分枝。由适当细菌标识指示的所识别菌株和最终高度数据列于表17中。 [0145] 表17 [0146] [0147] 在所描述条件下两周时,所测试的所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均对玉米高度具有有益作用。蜡状芽孢杆菌家族成员EE128菌株在此试验中具有最大作用,其使得玉米高度提高大于14%。当介绍本发明的元素时,冠词“一个(种)”、“该”以及“所述”旨在意指存在一个或多 个(一种或多种)所述元素。术语“包含”、“包括”以及“具有”旨在为包括首尾的并且意指可存在不同于所列元素的其它元素。 [0148] 鉴于以上内容,将可见实现了本发明的若干目标并且获得了其它有利结果。 [0149] 因为在以上产物和方法中可作出各种变化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所以以上描述中所含的所有内容应视为说明性的并且不具限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