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

申请号 CN202211041218.2 申请日 2022-08-29 公开(公告)号 CN115821929A 公开(公告)日 2023-03-21
申请人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汇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奚运成; 杨国庆; 郝伟; 冯美龄; 赵凤莉; 宋坤; 刘世鹏;
摘要 本 申请 属于道路施工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将将待施工的道路沿纵向均分成多段区域,每段区域按田字形均分成四个施工空间;对于每个施工空间,沿道路侧边向道路中心的方向划分为多个施工区,利用 混凝土 泵 车完成多个施工区的浇筑,以形成 底板 ;所述施工区被划分为距离道路侧边最近的边侧施工区和中间施工区,在每个施工区中,混凝土沿竖向分层浇筑,每层混凝土包括 水 平部;在每个施工区中,最下方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一端预留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倾斜朝上布置。本申请便于完成面宽和厚度数值较大时,道路底板的浇筑施工。
权利要求

1.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待施工的道路沿纵向均分成多段区域,每段区域按田字形均分成四个施工空间;
对于每个施工空间,沿道路侧边向道路中心划分为多个由混凝土车依次浇筑并形成底板的施工区;距离道路侧边最近的施工区为边侧施工区,其余为中间施工区;每个施工区中,混凝土沿竖向分层浇筑,以形成多个浇筑层,每个浇筑层包括平部,最下层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一端预留倾斜朝上的第一斜面,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斜坡部,所述第一斜坡部倾斜朝下延伸且其下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下底面;
在中间施工区中,最上方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预留倾斜朝下的第二斜面,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连接第二斜坡部,该第二斜坡部倾斜朝上延伸且其上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上顶面;
同一施工区中,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一斜坡部沿竖向叠摞,第二斜面和第二斜坡部沿竖向叠摞,水平部沿竖向叠摞;沿远离道路侧边依次施工时,下一施工区中最下层浇筑层的第二斜坡部压接在上一施工区中最上层浇筑层处的第一斜坡部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施工距离所述边侧施工区最近的一个施工区时,其最下层浇筑层浇筑完毕后,在边侧施工区的底板表面进行侧墙腋的浇筑施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施工区分别为第二施工区、第三施工区、第四施工区、第五施工区和第六施工区;所述第三施工区的底板浇筑完毕后,在其上表面浇筑主道隔墙基础;所述第六施工区的底板浇筑完毕后,在其上表面浇筑有轨电车隔墙基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轨电车隔墙基础浇筑完毕后,浇筑混凝土并连接相邻的两个第六施工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浇筑时的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60‑190,腋角浇筑时的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210‑2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施工区处底板浇筑完毕后,采用木托板揉浆收面,然后覆盖能量膜,待表面混凝土初凝后,覆盖毛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施工区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在施工空间进行筋布设,并进行模板支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浇筑层的浇筑时差最大为4小时,需要混凝土增加缓凝剂,以调配初凝时间至5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浇筑层的浇筑厚度控制在38cm‑42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泵车布置在道路外侧区域靠近施工空间位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大面宽、大厚度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进行混凝土底板的浇筑,底板浇筑完成后进行其他结构层或者面层的施工。而当道路面宽数值较大时,底板处混凝土的浇筑体积会随之增大,需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即大体积砼)浇筑过程。在相关技术方案中,为保证混凝土均匀浇筑,其采用分段分层浇筑。
[0003] 对于分段分层浇筑来说,从下向上逐层浇筑,以保障每一层都能够得到均匀的浇筑。施工人员会在完成第一层的全面浇筑以后才对第二层的混凝土进行浇筑,适用于平面尺寸比较有限的项目之中。
[0004] 发明人认为,当将传统的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应用到大面宽、大厚度道路施工时,即使将道路沿纵向分段施工,其单段道路的浇筑面积仍然过大,在第一层还没有浇筑完成时,其先浇筑的部分有可能凝固程度较大;造成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混凝土耦合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以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6]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将待施工的道路沿纵向均分成多段区域,每段区域按田字形均分成四个施工空间;
[0008] 对于每个施工空间,沿道路侧边向道路中心划分为多个由混凝土车依次浇筑并形成底板的施工区;距离道路侧边最近的施工区为边侧施工区,其余为中间施工区;每个施工区中,混凝土沿竖向分层浇筑,以形成多个浇筑层,每个浇筑层包括平部,最下层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一端预留倾斜朝上的第一斜面,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斜坡部,所述第一斜坡部倾斜朝下延伸且其下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下底面;
[0009] 在中间施工区中,最上方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预留倾斜朝下的第二斜面,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连接第二斜坡部,该第二斜坡部倾斜朝上延伸且其上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上顶面;
[0010] 同一施工区中,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一斜坡部沿竖向叠摞,第二斜面和第二斜坡部沿竖向叠摞,水平部沿竖向叠摞;沿远离道路侧边依次施工时,下一施工区中最下层浇筑层的第二斜坡部压接在上一施工区中最上层浇筑层处的第一斜坡部上方。
[0011]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0012] (1)将待施工的道路沿着纵向分隔成多段区域,每段区域又按照田字形分隔成四个施工空间;在这种设置方式中,四个施工空间可以分别通过混凝土泵车浇筑施工;即混凝土泵车的作业距离能够满足道路的大面宽需求,并增加施工时每段区域沿着道路纵向的长度。
[0013] (2)将每个施工空间沿道路侧边朝向道路中心的方向划分为多个施工区,利在每个施工区分层浇筑,实现了分段分层施工的效果。
[0014] (3)在分段分层的基础上,第一斜面和第一斜坡部沿竖向叠摞,第二斜面和第二斜坡部沿竖向叠摞,水平部沿竖向叠摞;沿远离道路侧边依次施工时,下一施工区中最下层浇筑层的第二斜坡部压接在上一施工区中最上层浇筑层处的第一斜坡部上方。这种浇筑方式中,相邻施工区在接触位置的浇筑时间间隔基本为一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便于实现相邻施工空间中混凝土的耦合,使得先后浇筑混凝土结合为稳固的整体结构。附图说明
[0015]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001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按田字形均分成施工空间的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有轨电车隔墙等结构布置于施工空间的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个施工空间分段分层浇筑底板的示意图。
[0019]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五浇筑层的示意图;
[0020]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浇筑层的示意图;
[0021]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浇筑层的示意图;
[0022]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六浇筑层的示意图;
[0023] 图8是现有技术方案中分段分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列表:1、道路外侧区域;2、混凝土泵车;3、施工空间;4、主道隔墙;5、有轨电车隔墙;6、道路中隔墙;7、侧墙腋;8、第三浇筑层;9、第二浇筑层;10、第五浇筑层;11、第六浇筑层;12、第九浇筑层;13、主道隔墙基础;14、第十二浇筑层;15、第十五浇筑层;16、有轨电车隔墙基础;17、第十八浇筑层;18、第十七浇筑层;19、第十六浇筑层;20、第十四浇筑层;21、第十三浇筑层;22、第十一浇筑层;23、第十浇筑层;24、第七浇筑层;25、第八浇筑层;26、第四浇筑层;27、地基;28、第一浇筑层;29、水平部;30、第一斜坡部;31、第二斜坡部;32、第一斜面;33、第二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表示本申请仅能通过该优选实施例实现,该优选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8] 正如图8所示的现有技术方案,其包括图示从右向左依次浇筑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当从下往上逐层浇筑完第一段之后,再从下往上依次浇筑第二段和第三段;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最下层混凝土为例,二者间隔至少为两层混凝土浇筑时间,时间间隔较长,浇筑第二段最下层时,第一段最下层左端的凝固程度较大;最终使得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最下层耦合性较差。
[002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道路用大体积砼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 首先,开挖待施工道路的基坑,基坑的底部施作地基27,用于承接待浇筑的额混凝土。
[0031] 然后,将待施工的道路沿纵向均分成多段区域,每段区域按田字形均分成四个施工空间3;对于每个施工空间3,沿道路侧边向道路中心划分为多个由混凝土泵车2依次浇筑并形成底板的施工区;距离道路侧边最近的施工区为边侧施工区,其余为中间施工区。
[0032] 具体的,每个施工区中,混凝土沿竖向分层浇筑,以形成多个浇筑层,每个浇筑层包括水平部29,最下层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一端预留倾斜朝上的第一斜面32,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中心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斜坡部30,所述第一斜坡部30倾斜朝下延伸且其下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下底面;
[0033] 在中间施工区中,最上方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预留倾斜朝下的第二斜面33,其余的浇筑层在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连接第二斜坡部31,该第二斜坡部31倾斜朝上延伸且其上端参与形成底板的上顶面;同一施工区中,所述第一斜面32和第一斜坡部30沿竖向叠摞,第二斜面33和第二斜坡部31沿竖向叠摞,水平部29沿竖向叠摞;沿远离道路侧边依次施工时,下一施工区中最下层浇筑层的第二斜坡部31压接在上一施工区中最上层浇筑层处的第一斜坡部30上方。
[0034] 本实施例中,当施工距离所述边侧施工区最近的一个施工区时,其最下层浇筑层浇筑完毕后,在边侧施工区的底板表面进行侧墙腋角7的浇筑施工。
[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施工区分别为第二施工区、第三施工区、第四施工区、第五施工区和第六施工区;所述第三施工区的底板浇筑完毕后,在其上表面浇筑主道隔墙基础13;所述第六施工区的底板浇筑完毕后,在其上表面浇筑有轨电车隔墙基础16。
[0036] 具体地,如图3所示,依次浇筑第一浇筑层28、第二浇筑层9、第三浇筑层8、第四浇筑层26、侧墙腋角7、第五浇筑层10、第六浇筑层11、第七浇筑层24、第八浇筑层25、第九浇筑层12、主道隔墙基础13、第十浇筑层23、第十一浇筑层22、第十二浇筑层14、第十三浇筑层21、第十四浇筑层20、第十五浇筑层15、第十六浇筑层19、第十七浇筑层18、第十八浇筑层
17、有轨电车隔墙基础16。
[0037] 参见图4,其示出了第五浇筑层10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五浇筑层10中第一斜坡部30的下端低于水平部29的下端,第二斜坡部31的上端高于水平部29的上端;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五浇筑层10中的第一斜坡部30能够参与形成底板的下底面,第二斜坡部31能够参与形成底板的上顶面。
[0038] 参见图5,可以看出第二浇筑层9中,其第一斜坡部30的下端低于水平部29的下端,以参与形成底板的下底面。
[0039] 参见图6,可以看出第一浇筑层28中,其水平部29靠近道路中心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32,以贴合上一层的第二斜坡部31。
[0040] 参见图7,可以看出第六浇筑层11中,其水平部29靠近道路侧边的一端具有第二斜面33,以贴合上一层的第一斜坡部30。
[0041]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道路纵向轴线对称的两个施工空间3分别完成底板浇筑后,在两个施工空间3的第十八浇筑层17之间重新浇筑混凝土,使得两个施工空间3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在道路纵向轴线处浇筑道路中隔墙6基础。
[0042] 可以理解的是,在主道隔墙基础13、有轨电车隔墙基础16和道路中隔墙6基础浇筑完毕后,可以进行主道隔墙4、有轨电车隔墙5和道路中隔墙6整体部分的浇筑与施工。
[0043] 在底板以及侧墙腋角7浇筑的过程中,底板浇筑初期砼塌落度较大,流淌距离较远,浇筑量增大、每层混凝土浇筑用时增长。侧墙腋角7浇筑塌落度偏小时,倒角下方混凝土容易不密实。
[0044]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浇筑时的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60‑190,腋角浇筑时的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210‑230。
[0045]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施工区浇筑完毕后,采用木托板揉浆收面,然后覆盖能量膜,待表面混凝土初凝后,覆盖毛毡。
[0046] 本实施例中,在混凝土泵车2对所述施工区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在施工空间3进行筋绑扎与布设,并进行模板支设。
[0047] 上述混凝土浇筑底板的过程中依赖模板的限位,但是模板的使用会造成水能量膜和毛毡的铺设障碍,为了解决该问题,水能量膜及毛毡在模板处剪开,以实现避让。
[0048] 本实施例中,相邻浇筑层的浇筑时差最大为4小时,需要混凝土增加缓凝剂,以调配初凝时间至5小时。
[0049] 本实施例中,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38cm‑42cm,即混凝土可以为38cm,39cm或者42cm等厚度数值,优选的厚度数值为40cm。
[0050] 本实施例中,混凝土泵车2布置在道路外侧区域1靠近施工空间3位置。每个施工空间3配套布置两个混凝土泵车2,当呈田字形的四个施工空间3同步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八台混凝土泵车2同步进行动作。
[0051]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在不偏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