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

申请号 CN202410282972.8 申请日 2024-03-13 公开(公告)号 CN118004672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0
申请人 滕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发明人 孔丽丽; 栗忍;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包括: 基础 架体结构;传送输导结构,具有对应于侧弯轨道的两组移位 动能 输出端,两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分别一一对应于所述侧弯轨道的内外弯侧部;产线底座结构,外侧底部与位于外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内弯自调位结构,底部与位于内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的顶部可移位式装配设有一旋转端部,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产线底座结构的内侧底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解决了 现有技术 中设置于转弯处 输送机 的输送平稳性存在不足,导致针对输送要求 精度 较高的物件在转弯输送过程中易发生偏移的技术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础架体结构;
传送输导结构,具有对应于侧弯轨道的两组移位动能输出端,两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分别一一对应于所述侧弯轨道的内外弯侧部;
产线底座结构,外侧底部与位于外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
内弯自调位结构,底部与位于内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的顶部可移位式装配设有一旋转端部,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产线底座结构的内侧底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链轮驱动结构;
所述基础架体结构包括固接装配相连设置的底撑架主体和侧撑架主体;
所述侧撑架主体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装配设置于所述底撑架主体的两侧部;
所述链轮驱动结构包括双轴伺服电机
所述双轴伺服电机的基础部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底撑架主体;
所述传送输导结构包括输导链轮和输导链条;
所述输导链轮和所述输导链条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输导链轮分别一一对应转接装配设于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
所述双轴伺服电机的两个旋转动能输出端部分别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之间一一对应传动固接装配相连设置,两组所述输导链条作为两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分别一一对应啮合传动装配设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包括输送齿条
所述输送齿条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输送齿条的底侧链齿面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输导链条的顶侧部之间相链合传动设置,且两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对应形成相平齐的内外弯式承载输送条;
所述产线底座结构包括底座主体以及分别一体式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两侧底部的外弯连接座和内弯连接座;
位于外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外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位于内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旋转端部之间可移位式装配相连设置,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内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还包括内弯轨道条、自适应调位、第一移位万向轮和调轴承座;
位于内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内弯轨道条的底部之间固接相连设置,所述内弯轨道条设置为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
所述自适应调位块通过所述第一移位万向轮可移位式装配设于所述内弯轨道条的导轨腔,且所述自适应调位块与所述调角轴承座的一端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调角轴承座的两端部之间可相对转位,且所述调角轴承座的另一端部作为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内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轨架结构;
所述产线底座结构还包括辅助限位块和第二移位万向轮;
所述限位轨架结构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限位轨架结构均包括轨道承托架以及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轨道承托架顶部的限位轨道条;
所述辅助限位块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的内外两侧底部位置,且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分别通过所述第二移位万向轮可移位式一一对应装配设于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
所述限位轨道条设置为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侧倾传动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顶端部分别一一对应可活动式装配设于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底部,通过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分别接收来自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及第二移位万向轮的触压传动作用;
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底端部分别传动装配设有侧倾监测结构,通过所述侧倾监测结构自不同方位接收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传递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对应于转弯中间位置底部均适配开设有矩形撑板容置通道;
每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均包括传动撑板、撑板传动架和传动装配板;
两组所述传动撑板分别一一对应容置位于两个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且所述传动撑板与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之间留设有预定间隙,两组所述传动撑板的下部均通过所述撑板传动架延伸固接设置有所述传动装配板;
每组所述传动装配板对应于所述限位轨道条的前后侧部及外侧部分别对应装配设有所述侧倾监测结构,通过所述侧倾监测结构自所述限位轨道条的前后侧部及外侧部方位分别接收所述传动装配板的传递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倾监测结构与所述传动装配板之间还装配设置有弹性伸缩结构;
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侧倾监测结构和所述传动装配板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弹性伸缩结构靠近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一端部与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压力监测端之间相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倾监测结构包括定位基座体、压力传感器、架高转轴座和限位连板;
所述定位基座体通过预埋销钉稳固装配设置于地面;
所述压力传感器作为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压力监测端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靠近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一侧顶部;
所述架高转轴座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远离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侧顶部,且所述架高转轴座与所述限位连板的一侧部之间转接相连设置;
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端部对应触压设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且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限位连板的另一侧部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控模块,包括通过电路相连的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
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出端通过电路连接有继电器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双轴伺服电机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

说明书全文

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间输送机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输送机是现有工业装配车间内广泛使用的输送设备之一,适用于输送各种散体物件,也可输送成套设备。在当下各种机械设备的出现使得输送机在车间生产输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其功能的要求性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可转弯的输送机也逐渐成为了工业装配车间必不可少的输送设备。
[0003] 其中,就一般设置于转弯处的输送机而言,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使输送带实现转弯:强制转动和自然转动,具体应用于产品中包括但不限于锥形滚筒式转弯输送机、传送带式转弯输送机。然而,上述转弯输送机虽可达到带动物品于转弯处进行输送的预期功效,但也在其实际施行使用中发现,该转弯输送机的弯弧输送带呈一倾斜状态,导致物件难以保证在转弯输送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平稳性较低,针对输送要求精度较高的物件在操作使用上形成极大不便,存在功能性的不足,因此其在整体结构设计上仍存在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4]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转弯处输送机的输送平稳性存在不足,导致针对输送要求精度较高的物件在转弯输送过程中易发生偏移的技术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包括:
[0007] 基础架体结构;
[0008] 传送输导结构,具有对应于侧弯轨道的两组移位动能输出端,两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分别一一对应于所述侧弯轨道的内外弯侧部;
[0009] 产线底座结构,外侧底部与位于外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
[0010] 内弯自调位结构,底部与位于内弯侧部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的顶部可移位式装配设有一旋转端部,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产线底座结构的内侧底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001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0012]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还包括:链轮驱动结构;
[0013] 所述基础架体结构包括固接装配相连设置的底撑架主体和侧撑架主体;
[0014] 所述侧撑架主体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装配设置于所述底撑架主体的两侧部;
[0015] 所述链轮驱动结构包括双轴伺服电机
[0016] 所述双轴伺服电机的基础部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底撑架主体;
[0017] 所述传送输导结构包括输导链轮和输导链条;
[0018] 所述输导链轮和所述输导链条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输导链轮分别一一对应转接装配设于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
[0019] 所述双轴伺服电机的两个旋转动能输出端部分别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之间一一对应传动固接装配相连设置,两组所述输导链条作为两组所述移位动能输出端分别一一对应啮合传动装配设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
[0020]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包括输送齿条
[0021] 所述输送齿条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输送齿条的底侧链齿面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输导链条的顶侧部之间相链合传动设置,且两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对应形成相平齐的内外弯式承载输送条;
[0022] 所述产线底座结构包括底座主体以及分别一体式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两侧底部的外弯连接座和内弯连接座;
[0023] 位于外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外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位于内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旋转端部之间可移位式装配相连设置,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内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0024]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还包括内弯轨道条、自适应调位、第一移位万向轮和调轴承座;
[0025] 位于内弯的所述输送齿条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内弯轨道条的底部之间固接相连设置,所述内弯轨道条设置为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
[0026] 所述自适应调位块通过所述第一移位万向轮可移位式装配设于所述内弯轨道条的导轨腔,且所述自适应调位块与所述调角轴承座的一端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调角轴承座的两端部之间可相对转位,且所述调角轴承座的另一端部作为所述旋转端部与所述内弯连接座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0027]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还包括:限位轨架结构;
[0028] 所述产线底座结构还包括辅助限位块和第二移位万向轮;
[0029] 所述限位轨架结构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限位轨架结构均包括轨道承托架以及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轨道承托架顶部的限位轨道条;
[0030] 所述辅助限位块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的内外两侧底部位置,且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分别通过所述第二移位万向轮可移位式一一对应装配设于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
[0031] 所述限位轨道条设置为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
[0032]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还包括:
[0033] 侧倾传动结构,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顶端部分别一一对应可活动式装配设于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底部,通过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分别接收来自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及第二移位万向轮的触压传动作用;
[0034] 两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底端部分别传动装配设有侧倾监测结构,通过所述侧倾监测结构自不同方位接收所述侧倾传动结构的传递压
[0035]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的轨道腔对应于转弯中间位置底部均适配开设有矩形撑板容置通道;
[0036] 每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均包括传动撑板、撑板传动架和传动装配板;
[0037] 两组所述传动撑板分别一一对应容置位于两个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且所述传动撑板与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之间留设有预定间隙,两组所述传动撑板的下部均通过所述撑板传动架延伸固接设置有所述传动装配板;
[0038] 每组所述传动装配板对应于所述限位轨道条的前后侧部及外侧部分别对应装配设有所述侧倾监测结构,通过所述侧倾监测结构自所述限位轨道条的前后侧部及外侧部方位分别接收所述传动装配板的传递压力。
[0039]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所述侧倾监测结构与所述传动装配板之间还装配设置有弹性伸缩结构;
[0040] 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侧倾监测结构和所述传动装配板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弹性伸缩结构靠近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一端部与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压力监测端之间相对应设置。
[0041]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所述侧倾监测结构包括定位基座体、压力传感器、架高转轴座和限位连板;
[0042] 所述定位基座体通过预埋销钉稳固装配设置于地面;
[0043] 所述压力传感器作为所述侧倾监测结构的压力监测端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靠近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一侧顶部;
[0044] 所述架高转轴座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远离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侧顶部,且所述架高转轴座与所述限位连板的一侧部之间转接相连设置;
[0045] 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端部对应触压设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且所述弹性伸缩结构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限位连板的另一侧部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
[0046]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还包括:
[0047] 电控模块,包括通过电路相连的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
[0048]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
[0049] 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出端通过电路连接有继电器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双轴伺服电机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
[0050]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51] 该系统能够通过基础架体结构、链轮驱动结构、传送输导结构、内弯自调位结构与产线底座结构相配合有效保证装配输送带对应转弯处时始终处于平稳状态,降低在转弯输送过程中发生偏移及侧倾等非稳状态的可能性,提升整体输送功能稳定性,同时能够利用限位轨架结构配合产线底座结构进一步有效增强装配输送带的平稳性能,此外还可借助侧倾传动结构配合限位轨架结构有效实时传递产线底座结构的非稳状态,进而可经由弹性伸缩结构对应形成不同朝向的若干组动态支撑力,以此借助位于不同方位的若干组侧倾监测结构一一对应接收来自若干组弹性伸缩结构的动态支撑力,并进一步传递至电控模块实现通过动态支撑力的大小变化判断得到产线底座结构的非稳状态变化情况。附图说明
[005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5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在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5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中内弯轨道条与外弯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在图1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57]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中弹性伸缩结构及侧倾监测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58]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59] 基础架体结构1:底撑架主体11、侧撑架主体12;
[0060] 链轮驱动结构2:双轴伺服电机21、传动联轴器22;
[0061] 传送输导结构3:输导链轮31、输导链条32;
[0062] 内弯自调位结构4:输送齿条41、内弯轨道条42、自适应调位块43、第一移位万向轮44、调角轴承座45;
[0063] 产线底座结构5:底座主体51、外弯连接座52、内弯连接座53、辅助限位块54、第二移位万向轮55;
[0064] 限位轨架结构6:轨道承托架61、限位轨道条62、撑板容置通道621;
[0065] 侧倾传动结构7:传动撑板71、撑板传动架72、传动装配板73;
[0066] 弹性伸缩结构8;
[0067] 侧倾监测结构9:定位基座体91、压力传感器92、架高转轴座93、限位连板94、装配轴体95。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9] 本说明书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70]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间装配产线的电控衔接输送侧弯轨道系统,包括基础架体结构1、链轮驱动结构2、传送输导结构3、内弯自调位结构4、产线底座结构5、限位轨架结构6、侧倾传动结构7、弹性伸缩结构8和侧倾监测结构9,用以通过基础架体结构1、链轮驱动结构2、传送输导结构3、内弯自调位结构4与产线底座结构5相配合有效保证装配输送带对应转弯处时始终处于平稳状态,降低在转弯输送过程中发生偏移及侧倾等非稳状态的可能性,提升整体输送功能稳定性,同时能够利用限位轨架结构6配合产线底座结构5进一步有效增强装配输送带的平稳性能,此外还可借助侧倾传动结构7配合限位轨架结构6有效实时传递产线底座结构5的非稳状态,进而可经由弹性伸缩结构8对应形成不同朝向的若干组动态支撑力,以此借助位于不同方位的若干组侧倾监测结构9一一对应接收来自若干组弹性伸缩结构8的动态支撑力,并进一步传递至电控模块实现通过动态支撑力的大小变化判断得到产线底座结构5的非稳状态变化情况。具体设置如下:
[0071] 请参考图1,所述基础架体结构1包括固接装配相连设置的底撑架主体11和侧撑架主体12,所述链轮驱动结构2包括双轴伺服电机21和传动联轴器22,所述传送输导结构3包括输导链轮31和输导链条32;其中,所述侧撑架主体12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12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装配设置于所述底撑架主体11的两侧部;所述双轴伺服电机21的基础部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底撑架主体11,且所述双轴伺服电机21的两个旋转动能输出端部分别经所述传动联轴器22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31之间一一对应传动固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输导链轮31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输导链轮31分别一一对应转接装配设于两组所述侧撑架主体12,所述输导链条32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输导链条32分别一一对应啮合传动装配设于两组所述输导链轮31,用以以此通过两组输导链条32分别形成对应装配转弯输送带的内外弯侧驱动基础。
[0072] 请参考图1至图3,所述内弯自调位结构4包括输送齿条41、内弯轨道条42、自适应调位块43、第一移位万向轮44和调角轴承座45,所述产线底座结构5包括底座主体51以及分别一体式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51两侧底部的外弯连接座52和内弯连接座53;其中,所述输送齿条41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输送齿条41的底侧链齿面分别一一对应与两组输导链条32的顶侧部之间相链合传动设置,且两组所述输送齿条41的顶侧平面对应形成相平齐的内外弯式承载输送条;位于外弯的所述输送齿条41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外弯连接座52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用以以此使得底座主体51的输导位置及转角朝向等均可随位于外弯的输送齿条41而同步变化;位于内弯的所述输送齿条41的顶侧平面与所述内弯轨道条42的底部之间固接相连设置,所述内弯轨道条42可采用但不限于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所述自适应调位块43通过所述第一移位万向轮44可移位式装配设于所述内弯轨道条42的导轨腔,且所述自适应调位块43与所述调角轴承座45的一端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调角轴承座45的两端部之间可相对转位,且所述调角轴承座45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内弯连接座53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用以以此实现在底座主体51进行转弯时,由于位于内弯的输送齿条41的转弯长度必定小于位于外弯的输送齿条41的转弯长度,因此在底座主体51的位置及转角朝向均随着与其刚性连接的外弯输送齿条41发生变化时,对应内弯输送齿条41的自适应调位块43能够在内弯轨道条42的导轨腔灵活自动滑动并在调角轴承座45的作用下自适应调节角度,进而实现底座主体51能够在转弯输送段有效平稳传递,同时还可在直线输送段与转弯输送段之间平稳过渡,保证了结构的功能稳定实用性。
[0073] 请参考图1和图4,所述产线底座结构5还包括辅助限位块54和第二移位万向轮55,所述限位轨架结构6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限位轨架结构6均包括轨道承托架61以及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轨道承托架61顶部的限位轨道条62;其中,所述辅助限位块54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54分别一一对应固接设于所述底座主体51的内外两侧底部位置,且两组所述辅助限位块54分别通过所述第二移位万向轮55可移位式一一对应装配设于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62的轨道腔,所述限位轨道条62可采用但不限于具备弹性的软质条状结构,用以以此利用限位轨道条62进一步限位提升底座主体51的输导稳定性。
[0074] 请参考图1和图5,所述侧倾传动结构7设置有两组,且每组所述侧倾传动结构7均包括传动撑板71、撑板传动架72和传动装配板73;两组所述限位轨道条62的轨道腔对应于转弯中间位置底部均适配开设有矩形撑板容置通道621;两组所述传动撑板71分别一一对应容置位于两个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621,且所述传动撑板71与矩形所述撑板容置通道621之间留设有预定间隙,两组所述传动撑板71的下部均通过所述撑板传动架72延伸固接设置有所述传动装配板73,每组所述传动装配板73对应于所述限位轨道条62的前后侧部及外侧部分别对应装配设有弹性伸缩结构8及侧倾监测结构9,用以利用弹性伸缩结构8与侧倾监测结构9相配合有效支撑传动装配板73,并以此使得传动撑板71能够稳定适配容置于矩形撑板容置通道621内侧部,在辅助限位块54基于第二移位万向轮55移位至传动撑板71时,辅助限位块54及第二移位万向轮55可对应触压传动撑板71,由此能够通过两组传动撑板71产生的相同或是差异变化分别传动至对应的弹性伸缩结构8及侧倾监测结构9,并进一步利用侧倾监测结构9监测的受力变化差异判断底座主体51的非稳状态情况。
[0075] 具体的是,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5,所述弹性伸缩结构8的一端部与所述传动装配板73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侧倾监测结构9包括定位基座体91、压力传感器92、架高转轴座93、限位连板94和装配轴体95;其中,所述定位基座体91通过预埋销钉稳固装配设置于地面;所述压力传感器92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91靠近所述弹性伸缩结构8的一侧顶部;所述架高转轴座93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基座体91远离所述弹性伸缩结构8的另一侧顶部,且所述架高转轴座93与所述限位连板94的一侧部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所述弹性伸缩结构8的另一端部对应触压设于所述压力传感器92,且所述弹性伸缩结构8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限位连板94的另一侧部之间通过所述装配轴体95转接装配相连设置;用以以此通过弹性伸缩结构8具备的自适应弹性功能,使得弹性伸缩结构8在对应压力传感器92传递动态支撑力时,能够自适应产生弹性结构形变,并可进一步基于弹性伸缩结构8的弹性结构形变量对应压力传感器92产生相应不同大小的回弹力,以此根据不同方位的压力传感器92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压力数值,有效作为底座主体51在转弯位置处于前后侧倾等非稳状态的辅助判断基础,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整体的功能稳定性。
[0076]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控模块包括通过电路相连的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可选择但不限于型号为AT80C51的单片机控制板、型号为STM32的微控制器;六组所述压力传感器92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出端通过电路连接有继电器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双轴伺服电机21之间通过电路相连设置,用以以此实现将六组压力传感器92接收到的不同压力数值实时发送至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根据不同压力数值结合内置存储数据判断底座主体51是否处于非稳状态及其非稳倾斜方向范围,提升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及功能实用性。
[0077]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