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

申请号 CN201780093882.2 申请日 2017-10-10 公开(公告)号 CN111032500A 公开(公告)日 2020-04-17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N.普拉图安格曼; R.萨拉维查; A.汤迪;
摘要 提供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可以缩短操作 开关 和 致动器 之间的尺寸或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尺寸,以减少用于布置 电缆 或操作线的 支撑 构件的数量。在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中,其包括座椅开启器,该座椅开启器可以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 锁 定的座椅的锁,操作开关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重叠的 位置 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 挡泥板 的上部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座椅开启器能够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定的座椅的锁,其中,所述操作开关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所述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所述锁的致动器布置在所述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所述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
2.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座椅开启器能够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锁定的座椅的锁,其中,所述座椅开启器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所述锁的致动器布置在所述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所述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中,所述后挡泥板由车身框架支撑,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方向框架,并且,所述致动器布置在由所述纵向方向框架和所述水平方向框架围绕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中,所述致动器在侧视图中布置在所述后挡泥板和所述车身框架的固定位置之间的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中,所述操作开关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所述座椅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包括能够操作为被向上按压的操作按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中,所述操作开关在所述车辆的侧视图中沿着车辆后侧的所述座椅的外轮廓形状布置。

说明书全文

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该座椅开启器可以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定的座椅的锁。

背景技术

[0002] 在相关技术中,开发了包括座椅开启器机构的摩托车,该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其可以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锁定的座椅的锁。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例如,在这种座椅开启器机构中,操作开关在摩托车的头管的附近附接到智能钥匙单元,座椅开启器附接到座椅的后部,且操作线在操作开关和座椅开启器之间延伸。因此,操作线可以根据操作开关的操作来致动座椅开启器,并且释放座椅的锁以使其处于打开状态。
[0003] 引用列表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878151

发明内容

[0006] 技术问题
[0007] 然而,在上述相关技术中,操作开关附接在摩托车的头管附近(即,在车辆的前部),座椅开启器附接到座椅的后部,使得存在如下问题:延长了操作线,并且需要大量的支撑构件来布置延长的操作线。
[0008] 可以考虑提供一种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来致动的致动器,并且通过致动器致动座椅开启器以释放座椅的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加操作开关和致动器之间的尺寸或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尺寸。这样,当操作开关和致动器之间的尺寸较大时,操作开关和致动器之间的电缆会延长,并且需要大量的支撑构件来布置延长的电缆。另外,当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尺寸较大时,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操作线会延长,并且需要大量的支撑构件来布置延长的操作线。
[0009] 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提供了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其可以缩短操作开关和致动器之间的尺寸或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尺寸,并且减少了用于布置电缆或操作线的支撑构件的数量。
[0010] 技术方案
[0011]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座椅开启器能够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锁定的座椅的锁,其中,操作开关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所述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并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
[0012]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座椅开启器机构包括座椅开启器,座椅开启器能够通过操作附接到车辆的操作开关释放在关闭状态锁定的座椅的锁,其中,座椅开启器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所述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并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
[0013]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在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中,所述后挡泥板由车身框架支撑,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方向框架,并且,所述致动器布置在由所述纵向方向框架和所述水平方向框架围绕的位置处。
[0014]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在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中,所述致动器在侧视图中布置在后挡泥板和车身框架和固定位置之间的区域中。
[0015]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中,操作开关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包括可以操作为被向上按压的操作按钮。
[0016]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中,操作开关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沿着车辆后侧的座椅的外轮廓形状布置。
[0017] 有益效果
[0018]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操作开关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使得可以缩短操作开关和致动器之间的尺寸,并且可以减少用于布置电缆的支撑构件的数量。
[0019]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座椅开启器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使得可以缩短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之间的尺寸,并且可以减少用于布置操作线的支撑构件的数量。
[0020]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后挡泥板由车身框架支撑,车身框架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方向框架,且致动器布置在由纵向方向框架和水平方向框架围绕的位置处,使得后挡泥板附接到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方向框架的车身框架,从而改善后挡泥板的刚度,且通过将致动器附接到刚度得到改善的后挡泥板,可以抑制致动器的振动。
[0021]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致动器在侧视图中布置在后挡泥板和车身框架的固定位置之间的区域处,使得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致动器的振动。
[0022]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操作开关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重叠的位置处,且包括操作按钮,该操作按钮可以操作为被向上按压,使得由于操作按钮被座椅遮蔽,可以改善从车辆上侧观看的外观,并且由于需要从下侧向上操作操作按钮,可以防止误操作。
[0023]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操作开关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沿着车辆后侧的座椅的外轮廓形状布置,使得可以改善车辆的侧视图中的外观,且由于可以通过摸索操作操作开关,可以改善操作开关的可操作性。附图说明
[0024] [图1]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所应用的摩托车的正视图。
[0025] [图2]图2是示出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26] [图3]图3是示出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0027] [图4]图4是示出摩托车的后视图。
[0028] [图5]图5是示出摩托车的操作开关、致动器和座椅开启器的透视图。
[0029] [图6]图6是示出摩托车中的操作开关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0030] [图7]图7是示出摩托车的座椅的俯视图。
[0031] [图8]图8是示出摩托车的座椅的后表面侧的透视图。
[0032] [图9]图9是沿着图4中的线IX-IX的剖视图。
[0033] [图10]图10是示出摩托车中的致动器的附接状态的俯视图。
[0034] [图11]图11是示出到摩托车的车辆框架的后挡泥板的附接结构的透视图。
[0035] [图12]图11是示出摩托车中的座椅开启器的附接状态的透视图。
[0036] [图13]图12是示出摩托车的座椅开启器的透视图。
[0037] [图14]图13是示出布置在摩托车中的座椅开启器机构和智能锁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9]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应用于摩托车,如图1至4所示。摩托车包括手柄盖1、腿罩3、头管盖4、智能钥匙单元盖5、前挡泥板6、后挡泥板7、座椅8、侧盖9、头灯10、节流把手11和保持把手11b、用作车辆的驱动源的发动机12、带转换器盖13、后灯14、前叉15、后叉16、仪表17、前轮R1和后轮R2。
[0040] 根据本实施例,智能钥匙单元20附接到摩托车。智能钥匙单元20可以使摩托车的发动机12(驱动源)在从驾驶员可以携带的智能钥匙K发送的ID码与正常的ID码匹配的条件下处于可启动状态,并且电连接到附接到车辆的预定位置的确定模18和ECU 19,如图14所示。
[0041] 具体地,智能钥匙K可以无线地(通过无线电波)发送摩托车专用的ID码,确定模块18可以接收发送的ID码,并确定发送的ID码是否为正常的ID码。如果确定模块18确定接收到正常ID码,则控制信号被发送到智能钥匙单元20,并且释放用于调节启动发动机12的操作的锁。当执行用于启动发动机12的操作时,控制信号被发送到ECU 19以启动发动机12。推定确定模块18由与智能钥匙单元20分开布置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可选地,确定模块18可以形成在智能钥匙单元20的内部,或者可以形成在ECU 19的内部。
[0042] 如图6所示,座椅8可以围绕形成在座椅8的前部的摆动轴m摆动,且配置为能够在关闭状态(如图6中的实线表示的状态)和打开状态(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之间摆动,在关闭状态下驾驶员可以坐下,在打开状态下座椅8被开启以将燃料入口、盖子以及形成在座椅8的下侧上的类似物暴露于外部。如图8所示,钩2形成在座椅8的后侧的背面上。如图12所示,座椅开启器23附接在与座椅8处于关闭状态时的钩2相对应的位置处。
[0043] 座椅开启器23包括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开启器机构中,包括附接配件23a、接合构件23b、致动构件23c和弹簧23d,如图5和12至14所示,且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固定在与座椅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座椅开启器23的一部分与区域α重叠,区域α是座椅8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区域,如图6所示)(座椅8的后部位置,如图12所示)。附接配件23a通过螺钉等固定至车辆,凹部23aa形成在预定的位置。当座椅8处于关闭状态时,钩2可以插入凹部23aa中。接合构件23b由可以接合插入凹部23aa中的钩2的构件构成,并且可以在锁定状态(其中钩2被接合以将座椅8锁定在关闭状态)和解锁状态(其中钩2的接合被释放以解锁座椅8)之间旋转。
[0044] 致动构件23c由从致动器22延伸的操作线W的一端所连接的构件构成,且可以在第一位置(在此处,使接合构件23b处于锁定状态)和第二位置(在此处,经由操作线W使接合构件23b处于解锁状态)之间移动。致动构件23c始终被弹簧23d在向第二状态移动的方向驱动。因此,当座椅8处于关闭状态时,座椅8可以通过用接合构件23b接合插入凹部23aa中的钩2来锁定,当致动器22被致动时,致动构件23c经由操作线W致动,且座椅8的锁可以通过将接合构件23b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而被释放。以此方式,当其锁被释放时,座椅8可以从关闭状态摆动到打开状态,且形成在座椅8的下侧的燃料入口、盖子等可以在打开状态下向外部敞开。
[0045] 致动器22被配置为使得电机等被布置在致动器22的内部,并且操作线W的另一端连接至致动器22。当操作操作开关21时,驱动电机以将操作线W拉动预定尺寸,并且致动构件23c可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即,通过操作操作开关21,可以使致动器22工作,并且经由操作线W操作座椅开启器23以释放锁定在关闭状态的座椅8的锁。
[0046] 操作开关21包括操作按钮21a,并且经由电缆D与致动器22电连接。即,当在操作按钮21a上进行按压操作时,控制信号经由电缆D被传送到致动器22以致动致动器22,并且座椅8的锁可以被释放。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电连接至确定模块18,并且配置为能够仅在确定模块18确定接收到正常的ID码时才能够对操作按钮21a进行按压操作。
[0047] 因此,当从智能钥匙K接收到正常的ID码并且在操作按钮21a上进行了按压操作时,控制信号被发送到致动器22,并且座椅8的锁可以被释放。在没有从智能钥匙K接收到正常的ID码的状态下,即使在操作按钮21a上进行了按压操作,也不会将控制信号发送至致动器22,并且座椅8的锁不会释放。由此,可以防止座椅8的锁被第三方非法释放,并且可以在不将操作按钮21a布置在智能钥匙单元20上的情况下确保犯罪预防性能。
[0048]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在该位置,操作开关21的一部分与区域α重叠,区域α是座椅8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区域),致动器22通过操作开关21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所,致动器22布置在座椅8的车辆后侧,并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7(参考图9)的上部上。另外,在俯视图中(当从上表面观察时),操作开关21布置为与座椅8重叠,且当从上表面观察时被座椅8遮蔽,如图7所示。
[0049] 根据本实施例的后挡泥板7例如由以下构成:诸如聚丙烯(PP)的树脂制成的部件,以及与之一体形成的凸台状的附接部件7a,如图5和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致动器22固定到附接部件7a,以由后挡泥板7支撑。如图5和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后挡泥板7由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F1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方向框架F2的车身框架支撑,且致动器22布置在由纵向方向框架F1和水平方向框架F2围绕的位置处。
[0050]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在两个纵向方向框架(F1、F1)中,支架J1和支架J2分别向下形成,且每个支架(J1、J2)在附接状态下用螺栓B1、B2固定至后挡泥板7。这样,后挡泥板固定到由纵向方向框架F1和水平方向框架F2构成的车辆框架,且致动器22附接至由这样的车辆框架刚性地支撑的后挡泥板7。另外,致动器22布置在后挡泥板7处,后挡泥板7在侧视图中位于螺栓B1的固定位置和螺栓B2的固定位置之间,使得传输到致动器22的车辆的振动可以被抑制。
[005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且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8重叠的位置处(参考图7),且包括操作按钮21a,该操作按钮21a可以操作为被向上按压,如图5和6所示。即,当操作开关21被操作时,致动器22可以通过从下侧向上按压操作按钮21a而被致动。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车辆后侧沿着座椅8的外轮廓形状(线L)布置。
[0052] 根据本实施例,操作开关21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致动器22通过操作开关21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致动器22布置在座椅8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7的上部上,使得可以缩短操作开关21和致动器22之间的尺寸,且可以减少用于布置电缆D的支撑构件的数量。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8重叠的位置处,且电连接到确定模块18,使得操作开关21可以布置在座椅8的附近(在靠近致动器22的位置)同时确保犯罪预防性能。
[0053] 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开启器23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与座椅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致动器22通过操作开关21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致动器22布置在座椅8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7的上部上,使得可以缩短致动器22和座椅开启器23之间的尺寸,且可以减少用于布置操作线W的支撑构件的数量。
[0054] 根据本实施例的致动器22由后挡泥板7(具体地,由树脂制成的后挡泥板7)支撑,使得可以由后挡泥板7吸收车辆的振动,且可以抑制施加到致动器22的振动。另外,后挡泥板7附接到车身框架,车身框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F1和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方向框架F2,由此改善后挡泥板7的刚性,且通过将致动器22附接到刚性得到改善的后挡泥板7,可以抑制致动器22的振动。另外,致动器22在侧视图中布置在车身框架和后挡泥板7的固定位置之间(在螺栓B1、B2的固定部分之间),使得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致动器22的振动。具体地,后挡泥板7由车身框架支撑,车身框架包括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F1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方向框架F2,且致动器22布置在由纵向方向框架F1和水平方向框架F2围绕的位置处,使得可以保护致动器22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载荷等的影响。
[0055] 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俯视图中布置在与座椅8重叠的位置处,且包括操作按钮21a,该操作按钮21a可以操作为被向上按压,使得由于操作按钮21a被座椅8遮蔽,可以改善从车辆的上侧观看的外观,并且由于需要从下侧向上操作操作按钮21a,可以防止误操作。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开关21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沿着车辆后侧的座椅8的外轮廓形状(线L)布置,使得可以改善车辆在侧视图中的外观,且由于可以通过摸索操作操作开关21,可以改善操作开关21的可操作性。
[0056] 以上已经描述了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操作开关21可以包括与操作按钮21a不同的模块(跷跷板式的开关旋钮等),或者,操作按钮可以是可以朝其他方向按压以被操作的按钮,而不是可以操作为被向上按压的操作按钮21a。
[0057] 工业适用性
[0058]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不同外观的座椅开启器机构的附接结构或添加了其他功能的附接结构,只要操作开关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或者,座椅开启器在侧视图中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与座椅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被致动以释放锁的致动器布置在座椅的车辆后侧,且布置在包括在车辆中的后挡泥板的上部上。
[0059] 附图标记列表
[0060] 1 手柄盖
[0061] 2 钩
[0062] 3 腿罩
[0063] 4 头管盖
[0064] 5 智能钥匙单元盖
[0065] 6 前挡泥板
[0066] 7 后挡泥板
[0067] 7a 附接部件
[0068] 8 座椅
[0069] 9 侧盖
[0070] 10 头灯
[0071] 11a 节流把手
[0072] 11b 保持把手
[0073] 12 发动机(驱动源)
[0074] 13 带转换器盖
[0075] 14 后灯
[0076] 15 前叉
[0077] 16 后叉
[0078] 17 仪表
[0079] 18 确定模块
[0080] 19 ECU
[0081] 20 智能钥匙单元
[0082] 21 操作开关
[0083] 21a 操作按钮
[0084] 22 致动器
[0085] 23 座椅开启器
[0086] B1 螺栓
[0087] B2 螺栓
[0088] J1 支架
[0089] J2 支架
[0090] K 智能钥匙
[0091] W 操作线
[0092] D 电缆
[0093] L 线(外轮廓形状)
[0094] F1 纵向方向框架
[0095] F2 水平方向框架
[0096] R1 前轮
[0097] R2 后轮
[0098] m 摆动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