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申请号 CN201680076080.6 申请日 2016-12-22 公开(公告)号 CN108430861B 公开(公告)日 2021-01-01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原健史; 遊座嘉秀; 佐佐木崇;
摘要 提供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且使刚性提高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在 覆盖 后轮WR的上方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中,用 纤维 增强 树脂 构成作为挡泥部件的后 挡泥板 (30),在后挡泥板(30)中与后轮(WR)对置的面上设置树脂制的加强肋(50)。将后挡泥板(30)形成为由车体安装部(31)和长条延伸部(32)构成的长条形状,车体安装部(31)设置于车体前方侧,长条延伸部(32)从该车体安装部(31)向车体后方侧延伸。长条延伸部(32)具有顶板(33)和从该顶板(3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侧板(34)。加强肋(50)包括:纵肋(61、62),其从车体安装部(31)延伸到长条延伸部(32)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以及横肋(51、52、53、54),其与纵肋(61、62)形成格子状。
权利要求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其覆盖车轮(WR)的上方,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的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部件(30)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
在所述挡泥部件(30)中与所述车轮(WR)对置的面上设置有不含有纤维的树脂制的加强肋(50),
所述挡泥部件(30)的长条延伸部(32)的周缘部由与所述加强肋(50)相连的、不含有纤维的树脂制的模制部件(70)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肋(50)与所述模制部件(70)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是通过编织指向方向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方向的纤维而构成的,
在所述长条延伸部(32)中,所述纤维的指向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45度。
4.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其覆盖车轮(WR)的上方,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的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部件(30)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
在所述挡泥部件(30)中与所述车轮(WR)对置的面上设置有不含有纤维的树脂制的加强肋(50),
在所述加强肋(50)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挡泥部件(30)安装于车体上的设置有贯通孔(40、43)的紧固部件承接部(71、7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部件(3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为长条形状,
所述挡泥部件(30)包括:车体安装部(31),其设置于车体前后方向的一端侧;以及长条延伸部(32),其从该车体安装部(31)向另一端侧延伸,
所述长条延伸部(32)具有顶板(33)和侧板(34),所述侧板(34)从该顶板(3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斜下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肋(50)包括从所述车体安装部(31)延伸到所述长条延伸部(32)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的纵肋(61、6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肋(50)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肋(51、52、53、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61、62)与横肋(51、52、53、54)彼此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61)沿着位于所述顶板(33)与所述侧板(34)之间的屈曲部(35)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肋(52)包括:板状部(52b),其与所述长条延伸部(32)面接触;以及立起设置部(52c),其从该板状部(52b)立起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61、62)和横肋(51、52、53、54)是通过使树脂熔敷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表面而构成的一体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61、62)的所述车体安装部(31)侧的端部与用于将所述挡泥部件(30)安装于车体上的紧固部件承接部(71、72)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是通过编织指向方向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方向的纤维而构成的,
在所述长条延伸部(32)中,所述纤维的指向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45度。

说明书全文

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特别涉及配置在车轮的上方来阻挡泥等扬起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研究在配置于鞍乘型车辆的车轮上方的挡泥部件中提高施加有外时的耐变形性的结构。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挡泥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两端部形成向车体侧开口的袋状的收纳部,向该收纳部插入从车体侧延伸的车架部件,由此提高挡泥部件的刚性。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245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挡泥部件中,为了形成袋状的收纳部,存在挡泥部件增大并且重量增加的课题。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同时使刚性提高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其覆盖车轮(WR)的上方,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30)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挡泥部件(30)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在所述挡泥部件(30)中与所述车轮(WR)对置的面上设置有树脂制的加强肋(50)。
[0012] 此外,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挡泥部件(3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为长条形状,所述挡泥部件(30)包括:车体安装部(31),其设置于车体前后方向的一端侧;以及长条延伸部(32),其从该车体安装部(31)向另一端侧延伸,所述长条延伸部(32)具有顶板(33)和侧板(34),所述侧板(34)从该顶板(3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斜下方延伸。
[0013] 此外,第三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50)包括从所述车体安装部(31)延伸到所述长条延伸部(32)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的纵肋(61、62)。
[0014] 此外,第四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50)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肋(51、52、53、54)。
[0015] 此外,第五特征在于,所述纵肋(61、62)与横肋(51、52、53、54)彼此结合。
[0016] 此外,第六特征在于,所述纵肋(61)沿着位于所述顶板(33)与所述侧板(34)之间的屈曲部(35)配置。
[0017] 此外,第七特征在于,所述横肋(52)包括:板状部(52b),其与所述长条延伸部(32)面接触;以及立起设置部(52c),其从该板状部(52b)立起设置。
[0018] 此外,第八特征在于,所述纵肋(61、62)和横肋(51、52、53、54)是通过使树脂熔敷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表面而构成的一体部件。
[0019] 此外,第九特征在于,所述纵肋(61、62)的所述车体安装部(31)侧的端部与用于将所述挡泥部件(30)安装于车体上的紧固部件承接部(71、72)连结。
[0020] 此外,第十特征在于,所述长条延伸部(32)的周缘部由与所述加强肋(50)一体的模制部件(70)覆盖。
[0021] 此外,第十一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是通过编织指向方向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方向的纤维而构成的,在所述长条延伸部(32)中,所述纤维的指向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45度。
[0022] 发明效果
[0023] 根据第一特征,所述挡泥部件(30)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在所述挡泥部件(30)中与所述车轮(WR)对置的面上设置有树脂制的加强肋(50),因此通过使用纤维增强树脂能够得到薄且轻的挡泥部件,并且通过设置树脂的加强肋能够抑制材料成本并有效地提高仅必要部分的刚性。此外,通过在挡泥部件的背面侧设置加强肋,能够不影响外观性地增强挡泥部件。
[0024] 根据第二特征,所述挡泥部件(3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为长条形状,所述挡泥部件(30)包括:车体安装部(31),其设置于车体前后方向的一端侧;以及长条延伸部(32),其从该车体安装部(31)向另一端侧延伸,所述长条延伸部(32)具有顶板(33)和侧板(34),所述侧板(34)从该顶板(3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斜下方延伸,因此,长条延伸部具有U字状截面,由此能够提高施加有外力的可能性高的长条延伸部的刚性。
[0025] 根据第三特征,所述加强肋(50)包括从所述车体安装部(31)延伸到所述长条延伸部(32)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的纵肋(61、62),因此当长条延伸部被施加外力时,能够使长条延伸部的弯曲位置远离车体安装部。由此,当长条延伸部向下方弯曲时,能够防止被车轮卷入。
[0026] 根据第四特征,所述加强肋(50)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肋(51、52、53、54),因此,利用横肋能够抑制长条延伸部的U字状截面向打开方向变形。由此,能够提高长条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耐变形性。
[0027] 根据第五特征,所述纵肋(61、62)与横肋(51、52、53、54)彼此结合,因此纵肋与横肋重叠而彼此增强,能够有效地提高挡泥部件的刚性。
[0028] 根据第六特征,所述纵肋(61)沿着位于所述顶板(33)与所述侧板(34)之间的屈曲部(35)配置,因此即使增大两个纵肋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纵肋也不会从长条延伸部突出,能够进一步提高挡泥部件的刚性。
[0029] 根据第七特征,所述横肋(52)包括:板状部(52b),其与所述长条延伸部(32)面接触;以及立起设置部(52c),其从该板状部(52b)立起设置,因此,利用板状部能够增大与长条延伸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结合性,并且利用立起设置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横肋整体的刚性。
[0030] 根据第八特征,所述纵肋(61、62)与横肋(51、52、53、54)是通过使树脂熔敷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表面而构成的一体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复杂形状的纵肋和横肋设置在纤维增强树脂的表面。
[0031] 根据第九特征,所述纵肋(61、62)的所述车体安装部(31)侧的端部与用于将所述挡泥部件(30)安装于车体上的紧固部件承接部(71、72)连结,因此,当将挡泥部件安装于车体时,加强肋的端部被一并紧固,能够提高挡泥部件的刚性。
[0032] 根据第十特征,所述长条延伸部(32)的周缘部由与所述加强肋(50)一体的模制部件(70)覆盖,因此,纤维增强树脂的周缘部被树脂制的部件覆盖,由此能够保护乘客等把持挡泥部件并提起车体的手。
[0033] 根据第十一特征,所述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是通过编织指向方向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方向的纤维而构成的,在所述长条延伸部(32)中,所述纤维的指向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45度,因此即使在长条延伸部向上方或下方变形的情况下,施加于纤维的应力也容易被分散,能够抑制皱纹或剥离引起的表面白化。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0035] 图2是作为挡泥部件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0036] 图3是后挡泥板的俯视图。
[0037] 图4是后挡泥板的左侧视图。
[0038] 图5是后挡泥板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39] 图6是加强肋周边的放大仰视图。
[0040] 图7是加强肋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0041] 图8是沿图6的8-8线的剖视图。
[0042] 图9是沿图6的9-9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是适应荒原行驶的越野类型的鞍乘型车辆。
[0044] 在设置于构成车体框架2的主框架24的前端部的前立管7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有未图示的转向杆。在该转向杆上安装有左右一对前叉10,一对前叉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转支承前轮WF。前轮WF通过安装于前叉10的上部的转向把手3转向。
[0045] 在主框架24的后方下部,由枢轴14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摇臂16,摇臂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转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摇臂16利用后减震器22悬吊于主框架24。在后减震器22的后方配置有后盖15,后盖15在前方阻挡来自后轮WR的泥溅等。
[0046] 在主框架24的下方安装有发动机E。在发动机E的气缸盖25的车体前方侧安装有与车体后方的消声器17相连的排气管12。另一方面,在气缸盖25的车体后方侧连接有节气体一体式的燃料喷射装置23和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盒。由发动机E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链28向后轮WR传递。
[0047] 在从发动机E的侧方到主框架24的上方的位置上配置有侧罩27,在排气管12的周围安装有与侧罩27相连的下罩13。在主框架24的上方的侧罩27内配置有未图示的油箱和冷却箱。前叉10的车宽方向外侧安装有与侧罩27相连的前罩26。在气缸盖25的车体前方侧,在前罩26的内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冷却水的散热器11。
[0048] 在从前立管7向前方延伸的仪表撑条29上安装有仪表装置4和前照灯6,其前方侧被防屏5覆盖。在防风屏5的下部配置有油冷却器8,进而在其下部配置有安装于前叉10的前挡泥板9。
[0049] 在气缸盖25的后方,在主框架24的上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大型的车座罩20。在由刚性部件构成的车座罩20的上部支承有车座21,在车座罩20的内侧配置有燃料箱19。本发明的挡泥部件是与车座21的后端及车座罩20的后端相连地覆盖后轮WR的上方,阻挡来自后轮WR的泥等扬起的后挡泥板30。
[0050] 图2是作为挡泥部件的后挡泥板30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其俯视图,图4是其左侧视图。后挡泥板30的主体部由薄板状的纤维强化树脂形成,该纤维强化树脂是利用聚酯等树脂固定、玻璃、凯夫拉纤维等纤维素材而成的。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为长条形状的后挡泥板30由车体前方侧的车体安装部31和车体后方侧的长条延伸部32构成。
[0051] 在车体安装部31设置有:半球状的曲面部41,其避免与后轮WR接触;垂直面部39,其为在车宽方向左右固定于车体侧的面;倾斜面36,其与车座21的后端部接触;平面部37(图3的右斜线阴影部),其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弯曲的窄带状;以及隆起部38(图3的左斜线阴影部),其与平面部37相邻,向上方突出。在垂直面部39形成有供用于安装于车体侧的紧固部件通过的贯通孔40,同样地,在设置于曲面部41的大致中央的鼓出部42形成有供紧固部件通过的贯通孔43。
[0052] 长条延伸部32包括:平面状的顶板33,其在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指向大致水平;以及侧板,其从顶板3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由此,长条延伸部32具有U字状截面,特别是提高了对向上下方向施加的载荷的耐变形性。
[0053] 纤维强化树脂的纤维是通过编织指向方向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方向的纤维而构成的,在长条延伸部32中,如图3、4的模式部分A所示,配置成纤维的指向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45度。后挡泥板30除了机动二轮车1翻倒的情况之外,有可能被用作乘客或维修员等支承、牵引车体时的把手而弯曲,通过上述对纤维方向的设计,即使在长条延伸部32向上方或下方变形的情况下,施加于纤维的应力也容易被分散,能够抑制皱纹或剥离引起的表面白化。
[0054] 参照图4,长条延伸部32的周缘部被不含有纤维的树脂制的模制部件70覆盖。利用该模制部件70,当乘客或维修员等把持长条延伸部32时,施加于其手上的负担减少。
[0055] 图5是后挡泥板30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在后挡泥板30的背面侧、即与后轮WR对置的一侧设置有不含有纤维的树脂制的加强肋50(点画阴影部)。加强肋50是熔敷于纤维增强树脂的背面侧的一体成型零件,所述的模制部件70也与加强肋50一体化。
[0056] 加强肋50包括:总计3根纵肋61、62,它们指向车体前后方向;以及总计4根横肋51、52、53、54,它们指向车宽方向。纵肋由左右一对第1纵肋61和车宽方向中央的第2纵肋62构成。此外,横肋由车体后方侧的第1横肋51、第2横肋52、第3横肋53以及第4横肋54构成。第2纵肋62的车体前侧端部与收纳于鼓出部42的圆盘状的承接部71连结。
[0057] 后挡泥板30的纤维增强树脂的部分(主体部)为厚度大致均匀的薄板部件,所述平面部37的背面侧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峰部37R,隆起部38的背面侧形成有向下方凸出的谷部38R。
[0058] 在顶板33与峰部37R之间面接触有平板状的第2横肋52。换言之,第2横肋52主要通过熔敷于倾斜面36(参照图2、3、4)的背面侧来增强后挡泥板30。此外,在谷部38R面接触有U字状截面的第3横肋53。即,第3横肋53通过熔敷于隆起部38的背面侧来增强后挡泥板30。
[0059] 图6是加强肋50周边的放大仰视图。此外,图7是加强肋50周边的放大立体图。左右一对第1纵肋61是沿着顶板33与侧板34之间的屈曲部35立起设置的板状部件,其顶部端面从第4横肋54的位置向车体后方平缓地倾斜,延伸到顶板33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在此区间,第1纵肋前侧61b和第1纵肋后侧61a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尺寸的大致三形,但在峰部37R的部分为极薄的形状。
[0060] 另一方面,第2纵肋62由以下部分构成:第2纵肋前侧62a,其连结承接部72与第4横肋54;第2纵肋中侧62b,其连结第4横肋54与第3横肋53;以及第2纵肋后侧62c,其从第3横肋53延伸到第1横肋51。在此区间,第2纵肋后侧62c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尺寸的大致三角形,但从峰部37R到承接部71,除了用于与第3横肋内侧53a结合的板状部,为极薄的形状。
[0061] 利用上述那样的纵肋61、62,能够提高长条延伸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耐变形性。此外,通过使纵肋61、62延伸到长条延伸部32的前后方向中央,长条延伸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变形点向车体后方侧移动,特别是当向下方变形时,减少了后挡泥板30的后端部与后轮WR接触的可能性。但是,为了使纵肋61、62发挥上述那样的耐变形性的效果,必须抑制纵肋61、62的变形或剥离。关于这一点,通过4根横肋与3根纵肋重叠地形成格子状,具有提高彼此的强度的作用。
[0062] 第1横肋51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横肋内侧51a,其连结第2纵肋后侧62c与第1纵肋后侧61a;以及第1横肋外侧51b,其连结第1纵肋后侧61a与模制部件70。
[0063] 第2横肋52由以下部分构成:第2横肋内侧52a,其支承第2纵肋后侧62c和第1纵肋后侧61a;作为板状部的第2横肋外侧52b,其从第2横肋内侧52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模制部件70连结;以及大致三角形的立起设置部52c,其从第2横肋外侧52b立起设置。
[0064] 利用上述的第1横肋51和第2横肋52,能够使得侧板34难以相对于顶板33摆动,即,即使长条延伸部32被施加有外力,U字截面的形状也难以变形。
[0065] 第3横肋53由以下部分构成:第3横肋内侧53a,其收纳于谷部38R,支承第1纵肋前侧61b;以及第3横肋外侧53b,其连结第1纵肋前侧61b与模制部件70。第3横肋内侧53a为U字状截面,第3横肋外侧53b为平板状。
[0066] 并且,第4横肋54由以下部分构成:第4横肋内侧54a,其连结第2纵肋前侧62a与第1纵肋前侧61b;以及第4横肋外侧54b,其连结第1纵肋前侧61b与模制部件70。第4横肋内侧54a为杆状,第4横肋外侧54b为平板状。
[0067] 在左右一对第4横肋外侧54b一体地设置有形成有贯通孔72a的承接部72。贯通孔72a与设置于垂直面部39(参照图2)的贯通孔40连通。此外,同样地,设置于第2纵肋62的端部的承接部71的贯通孔71a与鼓出部42(参照图2)的贯通孔43连通。由此,总计3个承接部
71、72通过纵肋及横肋连结,不仅后挡泥板30单体的刚性,向车体侧的安装刚性也得到提高。
[0068]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强肋50将形成格子状的多根纵肋及横肋设置在长条延伸部32的背面侧,因此,通过使用纤维增强树脂能够得到薄且轻的后挡泥板30,并且能够抑制材料成本同时有效地提高仅必要部分的刚性。此外,通过在后挡泥板30的背面侧设置加强肋50,能够不影响外观性地增强后挡泥板30。
[0069] 图8是沿图6的8-8线的剖视图。此外,图9是沿图6的9-9线的剖视图。参照图8,在倾斜面部36的背面侧熔敷有第2横肋内侧52a,第2横肋内侧52a使倾斜面部36与顶板33的屈曲角度一致,且接触面积大。此外,在形成于隆起部38的背面侧的谷部38R熔敷有U字状截面的第3横肋内侧53a。通过这样的形状的设计,提高了第2横肋52和第3横肋53的熔敷强度,提高了纵肋的支承强度。此外,第1横肋内侧51a与第4横肋内侧54a的截面积、接触面积均小,但第2横肋52和第3横肋53的强度提高了,且通过将第1纵肋61与第2纵肋62一体地形成而减少了负担。
[0070] 此外,参照图9,左右一对第1纵肋后侧61a从顶板33与侧板34之间的屈曲部35沿车体上下方向立起设置。由此,即使增大2个纵肋61、62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纵肋61、62也不会从长条延伸部32突出,能够进一步提高后挡泥板30的刚性。
[0071] 另外,机动二轮车的方式、后挡泥板的形状或材质、加强肋的形状或材质、加强肋的形成方法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发明的挡泥部件可以是覆盖车辆的前轮的前挡泥板。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不限于机动二轮车,能够应用于鞍乘型的三/四轮车等各种车辆。
[0072] 标号说明
[0073]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20:车座罩;21:车座;30:挡泥部件(后挡泥板);31:车体安装部;32:长条延伸部;33:顶板;34:侧板;42:鼓出部;50:加强肋;51、52、53、54:横肋(51:第1横肋;52:第2横肋;53:第3横肋;54:第4横肋);52b:板状部(第2横肋外侧);52c:立起设置部;61、62:纵肋(61:第1纵肋;62:第2纵肋);70:模制部件;71、72:紧固部件的承接部;WR:后轮(车轮);WF:前轮(车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