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移动氢能发电系统 |
CN202510094172.8 |
2025-01-21 |
CN119982187A |
2025-05-13 |
尹美宗; 王资钢; 姚伟; 董月; 龚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氢能发电系统,包括氢气发动机,氢气发动机的输出端与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发电机与电池组电连接;氢气发动机的氢气进口通过第一供氢管组与缓冲罐的氢气出口连接,缓冲罐的一氢气进口通过第二供氢管组与氢气气源连接,第二供氢管组上配合安装有第三供氢管组,第三供氢管组的端头连接固态储氢模块的气口,固态储氢模块内部填充有固态储氢材料,第三供氢管组上配合安装有第四供氢管组,第四供氢管组的端头与缓冲罐的另一氢气进口连接。通过设置固态储氢模块,能够稳定地为氢气发动机供氢,从而使得发电机能够稳定输出电能,适用于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设备或系统,且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好,系统整体的能耗低,发电成本低。 |
2 |
储存罐的流入部的结构 |
CN202411098482.9 |
2024-08-12 |
CN119982177A |
2025-05-13 |
小荒井元一 |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存罐的流入部的结构。所述储存罐被设置于冷却液循环回路中,在将流入部中的距储存罐主体较近的一侧设为一端侧、且将距储存罐主体较远的一侧设为另一端侧的情况下,与流入部中的另一端侧的流道面积相比而使一端侧的流道面积增大。流入部的内部的流道形状成为随着从另一端侧趋向于一端侧而流道面积逐渐变大的锥形形状。 |
3 |
发动机散热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CN202211084621.3 |
2022-09-06 |
CN115492669B |
2025-04-22 |
马广正; 孟庆江; 蒋文鑫; 张宁 |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本发明中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液力缓速器散热器和整车散热器,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和节温器,发动机的出液端设有控制阀,液力缓速器散热器的进液端与控制阀的第一出液端相连通,节温器的进液端与控制阀的第二出液端相连通,节温器的第一出液端与发动机相连通,整车散热器的进液端分别与液力缓速器散热器的出液端和节温器的第二出液端相连通,整车散热器的出液端与发动机相连通。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动机散热系统,能够实现发动机的冷却液直接通过控制阀的第一出液端通向液力缓速器散热器和整车散热器,能够快速对冷却液进行降温。 |
4 |
一种船舶主机缸套预热系统 |
CN202510048100.X |
2025-01-13 |
CN119844265A |
2025-04-18 |
苏福星; 刘亚; 江梓瑜 |
本发明涉及船舶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舶主机缸套预热系统,包括发电机组和发电机组冷却系统,发电机组具有散热腔,发电机组冷却系统具有用于对从散热腔流出的换热液进行冷却的冷却器,散热腔的出液口、预热腔的进液口、预热腔的出液口、冷却器的进液口、冷却器的出液口和散热腔的进液口依次连通,从散热腔流出的换热液流入预热腔,实现对发动机缸套的预热,从预热腔流出的换热液温度降低,温度降低的换热液流入冷却器进一步冷却之后流入散热腔,再次对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利用了发电机组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来对主机缸套进行预热,不需要设置预热装置来预热主机缸套,降低了主机缸套预热系统的耗能,而且冷却器的运行功率得以降低。 |
5 |
车辆热管理组件 |
CN202080076164.6 |
2020-11-24 |
CN114867981B |
2025-04-15 |
马尔科·佩德索利; 阿方索·苏拉切; 卢卡·达莱拉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500)的热管理组件(1)。所述热管理系统(500)包括可连接到电子组(600)(即电池组)的第一流体回路(510)、以及可连接到操作组(700)(即发动机组)的第二流体回路(520)。热管理组件(1)包括:主体(2),包括流体连接到第一流体回路(510)的第一入口嘴(211)和第一出口嘴(212)、以及流体连接到第二流体回路(520)的第二入口嘴(221)和第二出口嘴(222),并且包括多个流体连接部;热调节构件(3),包括至少部分容纳在主体(2)中或位于主体上的容器(30)以及容器(30)中的预定量的相变材料(S);机械点火构件(4),适于在热调节构件(3)上执行振动机械作用,该振动机械作用触发材料(S)的放热结晶反应;命令构件(5),容纳在主体(2)中,可以以以下项被配置:i)第一配置,在该第一配置中,在流体连接部中从第一入口嘴(211)到第一出口嘴(212)定义了接近热调节构件(3)的流体路径;ii)第二配置,在该第二配置中,在流体连接部中从第二入口嘴(221)到第二出口嘴(222)定义了接近热调节构件(3)的流体路径。 |
6 |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CN202210831701.4 |
2022-07-15 |
CN115091920B |
2025-04-08 |
鲁艳鹏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回路组件、制冷剂回路组件以及热交换组件,冷却液回路基体内形成有多条第一冷却液通道,冷却液回路基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连与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第一阀门用于控制第一冷却液通道的通断状态;制冷剂回路组件包括制冷剂回路基体,制冷剂回路基体内形成有多条第一制冷剂通道,制冷剂回路基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与第一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第一制冷剂通道的通断状态;热交换组件连接在冷却液回路组件和制冷剂回路组件之间,以在两个回路组件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制造成本较低。 |
7 |
一种内燃机用热交换器冷却系统 |
CN202311838568.6 |
2023-12-28 |
CN117627771B |
2025-04-04 |
王登峰; 隋巧光; 郑超 |
一种内燃机用热交换器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水空中冷器;第一散热器一端的第一散热器水室为中水室,另一端第一散热器水室分为与一级散热器芯体相连通的第一出水室和与二级散热器芯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室;水空中冷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位于进气侧和出气侧;第一出水室通过第一水泵与进水口相连通,第一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室相连通,一级散热器芯体和二级散热器芯体均与中水室相连通。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两个散热器芯体通过中水室串联,将出气侧的冷却液引入到中水室中,提高了平均温差,在不增加甚至减小散热面积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性能,能够在提高极限使用温度的情况下减小冷却系统的外形尺寸。 |
8 |
一种新型水冷发动机热交换系统 |
CN202510069892.9 |
2025-01-16 |
CN119641473A |
2025-03-18 |
曹扬; 徐婷婷; 卢柄成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水冷发动机热交换系统,包括热交换器、柴油机和发电机,热交换器一侧安装热交换器进水管,热交换器另一侧安装热交换器出水管,热交换器出水管与水冷消音器连通,热交换器还通过排气管连接水冷消音器,水冷消音器通过消音器出水管与散热器连接,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安装于热交换器一侧,所述水泵与水泵进水管连接,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可以有效的降低排气热量,使发动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始终保持热量的平衡,使发电机组能够可靠运行,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防止发动机出现高温保护。 |
9 |
一种凸轮盘发动机 |
CN202411606843.6 |
2024-11-12 |
CN119508061A |
2025-02-25 |
闫信行; 闫志涛; 刘雪倩 |
本发明公开了发动机技术领域的一种凸轮盘发动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两端均安装有外罩,两个所述外罩上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固设有凸轮盘,所述外壳贯穿开设有四个呈环形分布的第一通槽,四个所述第一通槽内均设置有冲程件,冲程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凸轮盘传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对若干个冲程件换气的换气机构,冲程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通槽内的钢套,所述钢套内滑动设置有两个活塞头,两个所述活塞头的相背端均连接有轴承固定架,所述轴承固定架上设置有销杆,所述销杆上设置有滚轮和深沟球轴承,所述凸轮盘上构造有曲槽和曲面,滚轮与曲面滚动搭接,深沟球轴承滚动插设在曲槽内,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钢套连通的第一连通口。 |
10 |
一种轮船发电机组节能冷却装置 |
CN202411405911.2 |
2024-10-10 |
CN119508050A |
2025-02-25 |
李晓俊; 刘辉辉; 林言丕; 沈海涛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具体是轮船发电机组节能冷却装置。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船发电机组节能冷却装置,从而解决现有的轮船发电机组冷却装置结构复杂且电量消耗较大的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轮船发电机组节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轮船下方且进水口朝向船头的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内可转动地设置有传送水轮,所述传送水轮由传动机构驱动且沿着传送水轮外圆周面等距开设有若干个蓄水槽,所述蓄水箱背向进水口一侧内壁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连通固定在蓄水箱外侧且通往发电机组的若干个排水管。 |
11 |
一种循环冷却式燃气发电机组 |
CN202411864419.1 |
2024-12-18 |
CN119321363A |
2025-01-17 |
葛建厂; 于鑫; 杨勇; 袁文清 |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式燃气发电机组,包括机组外框架,所述机组外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发电机体以及与发电机体连接的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对发电机体进行循环冷却工作,所述发电机体的表面连接有用于导入冷却水的导入管,所述发电机体的表面连通有用于导出冷却水的回流管,所述机组外框架的一侧嵌入安装有防尘网;通过设置辅助组件和过滤组件,能够主动将冷却水中的水垢收集在收集管的内部,为水垢提供一个便于收集的环境,避免了水垢大量沉积在其余管道内部影响后续冷却水的流动,并且该种方式能够便于后续的清理,避免了传统设备管道内部的水垢不便于进行清理,清理难度较高的问题。 |
12 |
用于电传动车的发动机发电机复合散热系统 |
CN201911173580.3 |
2019-11-26 |
CN110778389B |
2025-01-17 |
张梅豫; 叶正高; 王文聪; 曹鹏; 张彩霞; 王满成; 李明; 李永哲; 任涛龙; 吴庆立; 朱红军 |
提供一种用于电传动车的发动机发电机复合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永磁发电机、复合散热器和膨胀水箱,复合散热器包括发动机水冷散热器和发动机中冷散热器,发动机中冷散热器壳体内部设有中冷散热器芯体和永磁发电机水冷却器模块。本发明采用一种复合散热器,利用发动机内部的循环水泵为动力源,为永磁发电机散热提供动力,解决永磁发电机冷却水道内无动力源的散热问题,不需要单独为其设计动力结构,实现发动机和永磁发电机的集成散热,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13 |
一种油车冷却系统、方法、设备及介质 |
CN202411834123.5 |
2024-12-13 |
CN119288660A |
2025-01-10 |
景虎; 林伟; 秦淼; 张敬尊; 李守一; 郑杰; 魏恒康; 杨龙; 李宝志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油车冷却系统、方法、设备及介质,其中系统包括主散热器模块、副散热器模块、发动机模块、液缓模块、控制模块、冷却液管道以及阀门组件;主散热器模块与副散热器模块用于对流经发动机模块以及液缓模块的冷却液降温;阀门组件设置于冷却液管道内,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车辆的车辆工况,以及发动机模块和/或液缓模块的当前温度信息,并根据车辆工况以及当前温度信息,控制阀门组件的启闭、主散热器模块以及副散热器模块的功率。通过在冷却液管道中设置阀门组件,从而能够通过控制阀门组件的开闭,改变冷却液的流向,进而丰富发动机与液缓之间的冷却回路,从而适应不同类型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冷却需求。 |
14 |
一种并列双缸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 |
CN202411586472.X |
2024-11-08 |
CN119266981A |
2025-01-07 |
俞冬; 戴磊; 张思崇; 陈贞; 陈伟; 黄涛; 于小忠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列双缸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包含油冷系统和水冷系统。油冷系统包含第一润滑油路和第二润滑油路。水冷系统包含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当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冷却液的温度低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内循环系统开启且外循环系统关闭,当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且低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均开启;当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外循环系统开启且内循环系统关闭。该双循环冷却系统对发动机不同温度状态启用不同冷却循环系统,通过水冷系统和油冷系统的耦合设计,使发动机能够发挥最佳稳定性能。 |
15 |
甲醇加温式甲醇发动机 |
CN202410680886.2 |
2024-05-29 |
CN118548138B |
2024-12-24 |
韩颜隆; 赵珈艺; 丁春花 |
本发明公开了甲醇加温式甲醇发动机,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发动机组件,所述发动机组件上部安装有升温机构,且发动机组件一端安装有水冷机构,所述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主体和动力输出轴,所述发动机主体顶部固定连接有甲醇升温箱。本发明当一号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甲醇升温箱的内部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此时节温器会开启三号回流管,使发动机主体内的冷却水进入散热箱内部,通过散热箱对冷却水进行散热,再由二号进水管、水泵、出水管、二号回流管和发动机主体,形成大循环,避免水温过高造成发动机温度过高,同时,通过节温器将部分为散热的热水通入U型散热管内部,通过导热板对甲醇进行充分的升温,同时避免发动机内部温度过高。 |
16 |
一种用于驱动系统的散热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202411607114.2 |
2024-11-12 |
CN119142142A |
2024-12-17 |
庹新永; 李维平; 周顺春; 吴国军; 苏建 |
本发明涉及驱动系统的散热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驱动系统的散热装置包括热交换组件、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压力发生器、控制器,其中,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空间,以在冷却液流经第一换热空间时与热交换组件进行热交换,使冷却液降温,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驱动系统上。该用于驱动系统的散热装置,通过第一换热空间和第二换热空间与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和压力发生器的配合构成冷却液的循环流道,并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冷系统散热效率低和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且冷却液在循环流道内流动,能够在高负载条件下迅速带走驱动系统中的热量,减少热量积聚,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
17 |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CN202180029757.1 |
2021-04-26 |
CN115427669B |
2024-12-06 |
O·哈尔; M·莫林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1),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各自包括冷却剂泵(21、22)的第一冷却剂回路(11)和第二冷却剂回路(12)。第一冷却剂回路(11)包括:冷却剂管道(3),所述冷却剂管道构造成传导冷却剂流通过第一冷却剂回路(11)的一部分(5);以及膨胀储罐(7),所述膨胀储罐连接到冷却剂管道(3)。系统(1)进一步包括将第二冷却剂回路(12)连接到冷却剂管道(3)的第一连接导管(9),以及可控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阀(13),在第一状态中,阀(13)阻碍流体通过第一连接导管(9)流动,在第二状态中,阀(13)允许流体通过第一连接导管(9)流动。本公开进一步涉及一种包括车辆热管理系统(1)的车辆(2)。 |
18 |
一种大型柴油发电机组内燃机循环冷却装置 |
CN202411296225.6 |
2024-09-18 |
CN118815578B |
2024-11-26 |
张蘅; 李银海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柴油发电机组内燃机循环冷却装置,属于冷却系统技术领域,第二冷却壳体内部设第一冷却机构、第二冷却机构和储水箱,柴油发电机组两侧设冷却箱,其中一个冷却箱与第三储油箱相互连通,第三储油箱通过第一油管与第二冷却壳体内的第一冷却机构相互连通,柴油发电机组外圆周设第一冷却壳体,另外一个冷却箱通过第六油管与第一冷却壳体相互连通。本发明通过柴油发电机组通过冷却箱和第一冷却壳体中的循环油对其进行冷却降温,连接管、冷却箱和第一冷却壳体中的循环油与第一冷却机构和第二冷却机构相互连通,第一冷却机构、第二冷却机构对循环油进行冷却,从而保证柴油发电机系统的高效运行,具有降温效果好、节约能源成本的优点。 |
19 |
用于动力总成的载热回路 |
CN202080084507.3 |
2020-11-12 |
CN114787488B |
2024-11-26 |
P·马尔赛; K·内辛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总成(1),所述动力总成包括热力发动机(7)、涡轮增压器(8)、泵(9)、出水箱(10)、散热器(3)和空气加热器(4)以及载热回路(11),在所述载热回路中流通有载热流体,所述载热回路包括:第一节段(14),所述第一节段定位在所述热力发动机(7)的输出端处,在所述第一节段上装配有所述涡轮增压器(8);以及第二节段(15),所述第二节段使所述出水箱(10)与所述空气加热器(4)联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热回路(11)包括第三节段(16),在所述第三节段上装配有所述泵(9),所述第三节段具有第三节段输入端和第三节段输出端,所述第三节段输入端位于所述第一节段(14)上且在所述涡轮增压器(8)上游处,所述第三节段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节段(15)上,所述第一节段(14)与所述第三节段(16)在所述泵(9)下游处联接,并且,止回阀(30)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段(15)上且在所述第三节段(16)的输出端上游处。 |
20 |
双燃料发动机船舶用主机冷却系统 |
CN202411303324.2 |
2024-09-19 |
CN118959142A |
2024-11-15 |
李正刚; 钟行涛; 徐文 |
本发明涉及双燃料发动机船舶用主机冷却系统,涉及船舶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位于发动机主机端部的散热风扇以及位于发动机主机两侧的承载框,承载框内设有多个可调位置的竖向的铁板体,铁板体上吸附设有伸入至发动机主机各部件缝隙内的水冷组件,散热风扇的底部设有用于供给水冷组件冷却水的冷水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承载框上并用于同时带动多个水冷组件振动的超声组件。通过设置散热风扇以及能伸入至发动机主机各部件缝隙内的水冷组件,双重散热方式对发动机主机进行冷却,大大提高整体的冷却散热效果,且水冷组件能伸入至发动机主机各部件缝隙内,避免热量积聚在船舶发动机主机各部件的缝隙和死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