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种可穿戴于干式潜水服内的水下助力外骨骼 |
CN202211361589.9 |
2022-11-02 |
CN115571301B |
2025-05-09 |
曹武警; 吴新宇; 杜思达; 陈春杰; 马跃; 尹猛; 李金科; 何勇 |
|
2 |
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及供氧方法 |
CN202410977643.5 |
2024-07-19 |
CN118928706B |
2025-03-21 |
王学军; 邹军; 徐巍; 李明宇; 王飞飞; 谭颖; 阮炜; 唐辉; 甘霖; 杨振宇; 彭涛; 史战新; 赵磊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及供氧方法,包括舱室本体、供氧装置、混合腔、送风模块、回风口、排风口和控制器,供氧装置包括液氧罐和氧气瓶,液氧罐和氧气瓶分别通过第一补氧管和第二补氧管连通至混合腔,第一补氧管和第二补氧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供氧装置还包括换热器,内部设置液氧通道和换热介质通道,液氧通道的两端连接在第一补氧管上,液氧在液氧通道内与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成为气态氧后流入混合腔,换热介质通道的两端通过管道连接至第一散热器的两端。本发明结合液氧罐和氧气瓶两种供氧方式,并采用混合腔结构和送风模块,实现了氧气和回风的均匀混合以及在舱内的均匀分布,提高供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3 |
一种基于BCF仿生技术的水中救生特种战术携行具 |
CN202411778566.7 |
2024-12-05 |
CN119429035A |
2025-02-14 |
于大志; 李秀忠; 范海玉; 蒋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CF仿生技术的水中救生特种战术携行具,涉及水下救生技术领域,包括穿戴机构,所述穿戴机构包括马甲护套,所述马甲护套的背部设置有背挂机构。本发明为了满足携行具在水下重载移动的要求,在携行具的背部设置背挂式主结构板,并在主结构板表面设置防水耐高压的防护壳,防护壳内设双轴电机,在主结构板的腰部以下设置仿生机构,仿生机构通过左右摆动的摆动组件提供向前的动力,在主结构板的两侧设置助力机构,助力机构通过前后摆动的划水桨提供向前的动力,根据不同的水下场景,采用不同的水下移动方式,满足携行具在复杂环境下自行移动的需求,节约了救援人员自身体力,提升水下救生成功率。 |
4 |
用于背负式潜水设备的装配体及其背负式潜水设备 |
CN202311740787.0 |
2023-12-15 |
CN117734909B |
2025-02-14 |
陈海棠 |
本申请公开了用于背负式潜水设备的装配体。采用该装配体的背负式潜水设备,呼吸循环气路结构紧凑,便于作业,安全隐患小。该装配体中,贴背板上设有腹带、左肩带和右肩带,贴背板与负载板左右对称地叠合固定装配但相对侧面之间设有预留空间。条形的过滤器可以平行于负载板的纵轴并可拆卸地装配在负载板外侧面中部。该装配体的吸气缓冲袋与呼气缓冲袋:均为条形,各有一端位于上述预留空间内并且用于直接连通过滤器顶端两侧的两个接口,另一端分别贴附在两个肩带上表面。 |
5 |
一种潜水吊笼快速上浮装置 |
CN202411363049.3 |
2024-09-27 |
CN119370298A |
2025-01-28 |
朱雨鋆; 朱贵强; 陶卫; 江涛 |
本发明属于潜水吊笼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潜水吊笼快速上浮装置,包括吊笼主体,吊笼主体的一侧铰接有防护门,吊笼主体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吊装板,吊笼主体的顶端设置有快速上浮组件,快速上浮组件包括设置在吊笼主体顶端的压缩气瓶,压缩气瓶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压缩气瓶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两个第一连接管的内部皆设置有控制组件,在需要使潜水吊笼快速上浮的情况下,潜水员可将拉环向下拉动,通过拉绳带动连接杆向下移动,连接杆的移动带动控制板的移动,使控制板向下移动将第二连接管打开,压缩气瓶内部的气体经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传输至第一浮体内,最终通过第一浮体使潜水吊笼快速上浮,提高了潜水作业的安全性。 |
6 |
水下穿戴设备与潜水定位系统 |
CN202411911504.9 |
2024-12-24 |
CN119370297A |
2025-01-28 |
贾春斌; 黄佩硕; 黄浦江; 王杰; 倪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下穿戴设备及潜水定位系统,设备包括:穿戴本体;卫星定位机构,用于通过卫星定位获取定位信息;应答定位机构,用于配合定位水声应答器通信应答以获取定位信息;压力检测模块;报警通信模块,被配置为与服务端通信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压力检测模块检测的压力数据确定水下穿戴设备在预设水域中的浮潜状态;在水下穿戴设备浮出水面时控制卫星定位机构获取第一定位信息,以控制报警通信模块反馈携带有第一定位信息的第一报警信号;在水下穿戴设备潜入水下时,控制应答定位机构获取第二定位信息以控制报警通信模块反馈携带有第二定位信息的第二报警信号,确保在上浮与下潜的场景下都能准确获取定位信息,提升潜水安全。 |
7 |
一种海洋探测用安全绳固定装置 |
CN202111475833.X |
2021-12-06 |
CN114275124B |
2024-12-27 |
陈健峰 |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海洋探测用安全绳固定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可以得知潜水员下潜深度的海洋探测用安全绳固定装置。一种海洋探测用安全绳固定装置,包括有底座、支撑板、第一转轴、滚轮、拉绳、卡紧机构和固定机构,底座顶部设有支撑板,底座上侧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设有滚轮,滚轮上绕有拉绳,拉绳上连接有卡紧机构,底座一侧设有固定机构。滚轮转动对拉绳进行放线,通过皮带轮和平皮带带动第二转轴转动,通过锥齿轮带动丝杆进行转动,活动块沿丝杆向上移动,在刻度杆和提示杆的提示作用下,使用者可以得知探测员潜水的深度。 |
8 |
一种体育旅游用的舒适型配重装置 |
CN202411406005.4 |
2024-10-10 |
CN119117225A |
2024-12-13 |
周荣; 潘勤磊; 王宁; 解煜; 郭丽丽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体育旅游用的舒适型配重装置,涉及潜水配重装置领域,包括:潜水腰带;所述潜水腰带头端设有腰带扣头,且腰带扣头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扣针;所述潜水腰带外部滑动套接有六个滑动套,且每个滑动套外端面均固定安装有一个限位机构;每个所述滑动套外侧面均安装有一个潜水配重块。通过滑动套、卡接块、条形卡口、潜水配重块和弹性卡扣的设置,能够在增减重量时,无需将整根潜水腰带从潜水者腰部取下调整,从而使得潜水腰带在调整重量时更加便捷;解决了在调整现有潜水腰带的重量时,需要将整根潜水腰带从潜水者腰部取下,然后再进行潜水配重块的增减操作,从而使得潜水配重块在调整重量时十分麻烦的问题。 |
9 |
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 |
CN202411290125.2 |
2024-09-14 |
CN119117223A |
2024-12-13 |
彭景伟; 刘邦秀 |
本申请涉及水下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下救援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包括:穿戴于人体躯干部分的躯干套件,用于保护人体,在所述躯干套件的上部设置有穿戴在人体头部的头盔套件,其用于保护人的头部及供氧同时与远程控制设备进行通信;手臂护套,其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在躯干套件的上部两侧,用于保护人体手臂;腿部护套,其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在躯干套件的下部两侧,用于保护人体腿部,在所述腿部护套的底部安装有水下推进器。通过设置储能腰带机构,方便整个外骨骼动力电池的更换维护,确保持续水下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与外骨骼协同工作,确保外骨骼的稳定运行和精确操作。 |
10 |
一种可穿戴的水下助力推进与控制系统 |
CN202411245858.4 |
2024-09-06 |
CN119117221A |
2024-12-13 |
林兴华; 王浩; 孙培龙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的水下助力推进与控制系统,包括推进模块、支撑模块、控制模块和能源模块,具体的采用穿戴式的双推进器设计,解决了单推进器的横滚不平衡问题,解放双手使得作业更加灵活;通过外骨骼支撑模块可以将助推器和其他装备的重量分散到腿部和腹部,即使在陆地环境中也能产生助力支撑作用,降低佩戴者的疲劳感。同时集成了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模式,操作方便且灵活,自动模式下利用姿态和导航传感器,可以自动控制航速和航向,降低了对佩戴者的操作要求和依赖性。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有自平衡式的双推进模块、可穿戴式的外骨骼支撑结构、自适应的双路控制模式和水陆两栖助力等特点。 |
11 |
一种潜水鼻塞 |
CN202411540958.X |
2024-10-31 |
CN119058919A |
2024-12-03 |
罗杰 |
本发明涉及潜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潜水鼻塞,本发明包括塞体,塞体为空心结构,塞体中形成气室,塞体的一端设置为锥形结构,并且形成进气口,塞体的另一端为开放结构,并且形成出气口;气室中在靠近进气口的一端位置固定安装有进气组件,气室中在靠近出气口的一端可拆卸式固定安装有出气组件,气室中还安装有用于配合进气组件或者出气组件以控制塞体启闭的活塞组件。本发明中通过塞体、进气组件、出气组件以及活塞组件的配合设置,使用者在水下可以根据鼻子呼出气量的大小自由控制出气阀门的开合状态,能在无需手部动作参与下自由完成面镜平衡操作和耳压平衡操作。 |
12 |
一种超大深度饱和舱环控系统用有害气体清除装置 |
CN202410977681.0 |
2024-07-19 |
CN118949632A |
2024-11-15 |
邹军; 王学军; 徐巍; 甘霖; 李明宇; 唐辉; 杨振宇; 彭涛; 史战新; 赵磊; 谭颖; 阮炜 |
本申请涉及一种超大深度饱和舱环控系统用有害气体清除装置,包括喷淋室、连接管以及净化罐,还包括投放室,所述投放室的输出端与净化罐上端连通,所述喷淋室的输出端利用连接管与净化罐连通,所述投放室包括基座、输入口、传送带以及输出口,所述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别形成在基座顶部和底部,且输入口和输出口延基座长度方向设置于基座的两端,所述传送带嵌设安装在基座的内底部。通过投放室和净化罐的配合设置,使得该超大深度饱和舱环控系统用有害气体清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自主完成净化罐中吸收剂组件的更换,从而可以减少人工维护,提高了该超大深度饱和舱环控系统用有害气体清除装置使用的方便性。 |
13 |
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及供氧方法 |
CN202410977643.5 |
2024-07-19 |
CN118928706A |
2024-11-12 |
王学军; 邹军; 徐巍; 李明宇; 王飞飞; 谭颖; 阮炜; 唐辉; 甘霖; 杨振宇; 彭涛; 史战新; 赵磊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加压舱的供氧系统及供氧方法,包括舱室本体、供氧装置、混合腔、送风模块、回风口、排风口和控制器,供氧装置包括液氧罐和氧气瓶,液氧罐和氧气瓶分别通过第一补氧管和第二补氧管连通至混合腔,第一补氧管和第二补氧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供氧装置还包括换热器,内部设置液氧通道和换热介质通道,液氧通道的两端连接在第一补氧管上,液氧在液氧通道内与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成为气态氧后流入混合腔,换热介质通道的两端通过管道连接至第一散热器的两端。本发明结合液氧罐和氧气瓶两种供氧方式,并采用混合腔结构和送风模块,实现了氧气和回风的均匀混合以及在舱内的均匀分布,提高供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14 |
水下智能保温加热装置 |
CN202410814168.X |
2024-06-21 |
CN118790438A |
2024-10-18 |
蒋磊; 龚艳秋; 龙滨; 王榆国; 赵淼; 李颖 |
本发明公开了水下智能保温加热装置,包括潜水服胸部以及安装在潜水服胸部左右两端的潜水服手部,所述潜水服手部左手部分前端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潜水服胸部的下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潜水服腿部,所述潜水服胸部的前端外壁靠近下侧套接有供电腰带,所述供电腰带包括有防水外层和供电电池,所述防水外层的内部设置有供电电池,所述潜水服胸部、潜水服手部和潜水服腿部的内部贴合人体一侧均设置有碳纤维发热布料以在通电后向人体扩散温度,所述碳纤维发热布料的右侧设置有保温气凝胶,通过安装大收紧带、小收紧带和挂绳,可将所需使用的工具通过大收紧带或小收紧带,挂载在身上,避免工具丢失或不便携带的问题。 |
15 |
用于水肺潜水的浮力控制护套 |
CN202011279471.2 |
2020-11-16 |
CN112824225B |
2024-10-18 |
卡洛斯·阿尔贝多·哥铎; 皮埃特罗·米奇洛 |
一种用于水肺潜水的浮力控制护套(1),该浮力控制护套包括至少一个气室(2),该气室的可变体积由外壁(2a)和内壁(2b)界定;腹部闭合带;以及在内壁(2b)和腹部闭合带之间的可移除的关联装置,该可移除的关联装置包括分别附接到内壁(2b)和腹部闭合带的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用于沿着基本上正交于腹部闭合带的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装置保持第二连接装置;以及相对于第一连接装置围绕第二连接装置的所述轴线旋转的装置。 |
16 |
用于潜水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用于潜水的检测方法 |
CN202310336947.9 |
2023-03-27 |
CN118701261A |
2024-09-27 |
姜金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潜水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用于潜水的检测方法,可穿戴设备可以自主检测用户出水、入水,且根据用户的出入水状态,获取用户的潜水数据,在可穿戴设备检测到用户出水时,若潜水数据满足检测条件,开始计时,当用户出水的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可穿戴设备检测用户的第一血氧饱和度;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的第一血氧饱和度,输出第一检测结果,第一检测结果包括用户的肺部损伤等级。本申请中,用户可以在潜水时穿戴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自动检测用户出水、入水,且获取用户的潜水数据,在用户出水后,可以计时以及时检测用户的血氧饱和度,以及时检测用户的肺部损伤,操作简便、效率高。 |
17 |
一种水下抽筋缓解的潜水设备 |
CN202410930434.5 |
2024-07-11 |
CN118651386A |
2024-09-17 |
利妮; 王梓蓉; 王政; 黄学伟 |
本发明涉及安保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下抽筋缓解的潜水设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下抽筋缓解的潜水设备,旨在为潜水时腿部和脚部抽筋的潜水员进行按摩缓解,使其尽快回到海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抽筋缓解的潜水设备,包括潜水设备,所述潜水设备腿部设有腿部按摩环,所述腿部按摩环内设有腿部缓解装置,所述腿部缓解装置包括通过按摩缓解腿部抽筋的腿部按摩机构,所述潜水设备底部设有脚蹼,所述脚蹼内设有脚部缓解装置,所述脚部缓解装置包括通过拉筋的方式缓解抽筋的拉伸勾脚机构,所述拉伸勾脚机构顶部设有脚部按摩机构。 |
18 |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
CN201910180184.7 |
2019-03-11 |
CN109969358B |
2024-07-26 |
谢绍英; 王明勋; 李欢; 胡悦; 林茵茵; 周杰; 蒋团冬; 翟开顺; 罗世焰 |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包括:主体外壳,内部设置有空腔;推进装置,设置于主体外壳内部空腔的两侧;背带,连接于主体外壳的下方,通过背带绑缚于人体上;安全气囊和应急供氧包,分别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内部空腔、且位于推进装置的外侧,分别通过安全气囊和应急供氧包为人体提供浮力和氧气;照明灯和摄像头,分别设置于主体外壳的前端外壳上;控制手柄,与主体外壳通过控制线路连接,通过控制手柄控制人体推进器;智能处理器和电池。本发明可解放双手、智能可控且功能丰富、操控灵活、轻巧省力、安全可靠、设计合理,大幅降低了潜水难度,增加了推进器的多种功能,实现推进器的智能化,减少潜水体力消耗,提高了安全和可靠性能。 |
19 |
基于螺类运动方式的潜水辅助装置 |
CN202111326631.9 |
2021-11-10 |
CN114475980B |
2024-06-21 |
朱英琳; 扶好; 袁珩 |
基于螺类运动方式的潜水辅助装置,通过设置螺线形外壳,所述螺线形外壳上的螺线是从螺尖开始向螺头螺旋缠绕而成的阿基米德螺线,当螺头端调整为水流或洋流方向的迎流面,而螺尖端为背流面,就能够在所述背流面与所述迎流面之间形成静压力差以消减所述水流或洋流作用力,减少潜水员离开原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潜水员遇到的危险和快速移动对潜水员造成的伤害,从而帮助没有潜水经验又想尝试潜水的人群,在体验潜水的同时保证安全,使更多人能够尝试潜水运动。 |
20 |
一种助力方向可调的快拆式水下助推装置 |
CN202410367753.X |
2024-03-28 |
CN117985203A |
2024-05-07 |
张顺; 梅乐勇; 王盛炜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力方向可调的快拆式水下助推装置,包括腰带、以及设于所述腰带相对两侧的助推装置,所述助推装置通过连接机构与所述腰带可拆卸连接;所述助推装置包括电性连接的动力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动力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通过按扣组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动力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之间为无接线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板、盖板和转接支架,所述盖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一中空腔体,所述转接支架安装于所述中空腔体上且可相对于所述中空腔体转动;其中,所述助推装置通过安装座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转接支架上。本发明通过连接机构来连接助推装置和腰带,且连接机构上的转接支架可旋转设置,如此可使得助推装置可进行旋转,从而允许用户调整助推装置的方向,以满足水下作业或者岸上行走等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舒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