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纤维类 / 纤维 / 碳纤维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

阅读:327发布:2023-02-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纤维复合材料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碳 纳米 纤维 均匀分散的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尤其是一种在宽的 温度 范围内 热膨胀 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弹性体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弹性体具有对碳纳米纤维具有 亲和性 的不饱和键或基团;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100μm。碳纤维复合材料在-80~300℃其平均线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且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不足120ppm/K。,下面是纤维复合材料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所述弹性体中的 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 键或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 0.5~100μm;
任意面上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的平均值小于等于 1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当所述邻接距离的标准偏差为σ时,3σ小于等于190nm。
3.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所述弹性体中的 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 键或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 0.5~100μm;
在-80~300℃内,平均线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 且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不足120ppm/K。
4.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所述弹性体中的 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 键或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 0.5~100μm;
在-80~300℃内,任意方向X上的线膨胀系数和与所述 方向X正交的方向Y上的线膨胀系数之比为0.7倍至1.3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长径比大于等于5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未交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交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弹性体的分子量为5000至500万。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弹性体在主链、侧链以及末端链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 选自双键、三键、α氢、羰基、羧基、羟基、基、氰基、 基、酰氨基、环基、酯基、乙烯基、卤基、聚氨酯基、缩二 脲基、脲基甲酸酯基、脲基等官能团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弹性体使用脉冲NMR、利用哈恩回波法在30℃下测 定的、未交联体中的网络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为 100至3000μ秒。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所述弹性体使用脉冲NMR、利用哈恩回波法在30℃下测 定的、交联体中的网络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为 100至2000μ秒。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 耐热温度大于等于300℃。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复合材料,通常混合有粘结材料和强化纤维或强化颗粒, 以赋予与其用途对应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在半导体制造仪器、光学 设备、超微加工设备等领域中,需要降低由部件的热膨胀产生的影 响,因此,提出了利用各种强化纤维、例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使用纤维的复合材料与使用颗粒的复合材料相比,难以 得到热膨胀的各向同性。因此,其用途被限制为片状、板状,或者 需要用纤维构成双轴、三轴织物等立体结构的工序。另外,弹性体 在多个温度条件下线膨胀系数变化大,尤其是在较低温度下,由于 分子链断裂而开始产生热劣化,故在该温度附近线膨胀系数急剧升 高(将该热劣化开始的温度称为下述的耐热温度)。因此,在使用 弹性体系列粘结剂的复合材料中,还没有出现过在广泛的温度范围 内具有低且稳定的热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
另外,作为本发明人首先提出的复合材料,有一种使碳纳米纤 维均匀分散在弹性体中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这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混炼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从而提高了凝 聚性强的碳纳米纤维的分散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的碳纤 维复合材料,尤其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热膨胀小的碳纤维复合材 料。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体 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 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 100μm;
任意面上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的平均值小于等于100nm。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大量使用15~50体积% 的非常细的碳纳米纤维进行加强,可使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的平 均值小于等于100nm。当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的平均值小于等于 100nm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低线膨胀系数可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 实现稳定化。另外,这样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80~300℃下看不 到由热劣化引起的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急剧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当所述邻接距离的标准偏差为 σ时,3σ可小于等于190nm。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体 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 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 100μm;
在-80~300℃内,平均线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且线 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不足120ppm/K。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大量使用非常细的碳纳米 纤维进行加强,可在宽的温度范围内以低线膨胀系数实现稳定,可 将线膨胀系数低的材质例如金属、陶瓷等混合后加以利用。尤其是 与一般的弹性体相比,可在宽的温度范围内加以利用,故易于进行 与线膨胀系数低的材质混合后的产品的设计。
另外,通过弹性体的不饱和键或基团与碳纳米纤维的活性部 分、尤其是碳纳米纤维末端的原子团结合,从而减弱了碳纳米纤维 的凝聚,可提高其分散性。其结果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碳纳 米纤维均匀分散在作为基材的弹性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体 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 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 100μm;
在-80~300℃内,任意方向X上的线膨胀系数和与该方向X 正交的方向Y上的线膨胀系数之比为0.7倍至1.3倍。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大量使用非常细的碳纳米 纤维进行加强,从而在使用纤维的填充材料(加强材料)的同时, 线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同性,尤其是可在三维方向上具有各向同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会如现有技术那样局限于 片状、板状,可采用多种形态。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既可以是交联体,也可以是未交 联体。因为用大量的碳纳米纤维对粘结弹性体进行增强,故即使是 未交联体,也与交联体同样,是在宽的温度范围内线膨胀系数低且 稳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耐热温度可大于等于300℃。 因为耐热温度是大于等于300℃的高温,故可使用于在高温环境下 使用的部件。
本发明的弹性体可以是橡胶系弹性体或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任 意一种。另外,在为橡胶系弹性体时,弹性体可以是交联体或未交 联体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原料弹性体,在为橡胶系弹性体时,使用 未交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开式辊法的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 的混炼法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及比较例2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的图 式;
图3是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9及比较例1的温度-线膨 胀系数的微分值的图式;以及
图4是实施例1、实施例2及比较例1的邻接距离的测定结果 的直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体 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
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 基团;
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 100μm;
任意面上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的平均值小于等于100nm。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 体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 纤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基团;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 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100μm;在-80~300℃下,平均 线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且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不足 120ppm/K。
根据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体 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所述弹性体具有对所述碳纳米纤 维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基团;所述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 0.7~15nm,且平均长度为0.5~100μm;在-80~300℃内,任意 方向X上的线膨胀系数和与该方向X正交的方向Y上的线膨胀系 数之比为0.7倍至1.3倍。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剪切力 使碳纳米纤维分散到弹性体中的工序。
弹性体除了与碳纳米纤维的亲和性高以外,优选还具有例如分 子长度具有一定长度、具有柔软性等特性。另外,利用剪切力使碳 纳米纤维分散到弹性体中的工序,优选用尽可能高的剪切力进行混 炼。
(1)首先,对弹性体进行说明
弹性体的分子量优选5000至500万,更优选2万至300万。 因为当弹性体的分子量在该范围内时,弹性体分子会相互络合,相 互连接,故弹性体具有用于使碳纳米纤维分散的良好的弹性。弹性 体因为具有粘性,故容易侵入到凝聚的碳纳米纤维之间,又由于具 有弹性,故可将碳纳米纤维相互分离。当弹性体的分子量小于5000 时,弹性体分子不能相互充分地络合,即便在后面的工序中施加剪 切力,但因为弹性小,故分散碳纳米纤维的效果也较小。另外,当 弹性体的分子量大于500万时,弹性体太硬,加工困难。
弹性体使用脉冲NMR、利用哈恩回波(Hahn echo)法在30℃ 下测定的、未交联体中的网络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30 ℃)优选100至3000μ秒,更优选200至1000μ秒。由于具有上 述范围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30℃),故弹性体很柔软且可具 有充分高的分子运动性,即,具有用于使碳纳米纤维分散的适度的 弹性。另外,因为弹性体具有粘性,故在混合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 时,弹性体通过较高的分子运动可以很容易地侵入到碳纳米纤维之 间的间隙中。当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30℃)短于100μ秒时, 弹性体不能具有充分的分子运动性。另外,当自旋-自旋驰豫时间 (T2n/30℃)长于3000μ秒时,弹性体就会像液体一样容易流动, 弹性小,故难以使碳纳米纤维分散。
另外,弹性体使用脉冲NMR、利用哈恩回波法在30℃下测定 的、交联体中的网络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优选100至 2000μ秒,其理由与上述未交联体时相同。即,在使具有上述条件 的未交联体交联化时,得到的交联体T2n大致包含在上述范围内。
由使用脉冲NMR的哈恩回波法得到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是 表示物质的分子运动性的尺度。具体地说,当采用使用脉冲NMR 的哈恩回波法对弹性体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进行测定时,会检测 出:具有驰豫时间较短的第一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的第一成 分以及具有驰豫时间更长的第二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n)的第 二成分。第一成分相当于高分子的网络成分(骨架分子),第二成 分相当于高分子的非网络成分(末端链等枝叶的成分)。并且,可 以说第一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越短分子运动性越低,弹性体越 硬。另外,还可以说第一成分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越长分子运动性 越高,弹性体越柔软。
作为脉冲NMR的测定方法,不仅可以是哈恩回波法,也可以 适用立体回波法、CPMG法(Carr-Purcell-Meiboom-Gill法)或者 90°脉冲法。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弹性体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旋-自旋 驰豫时间(T2),故哈恩回波法是最合适的。通常,立体回波法以 及90°脉冲法适合于测定短T2,哈恩回波法适合于测定中等程度 的T2,CPMG法适合于测定长T2。
弹性体在主链、侧链以及末端链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对碳纳米 纤维末端的原子团具有亲和性的不饱和键或基团,或者具有容易生 成这种原子团或基团的性质。作为这种不饱和键或基团,可以是选 自双键、三键、α氢、羰基、羧基、羟基、基、氰基、基、酰 氨基、环基、酯基、乙烯基、卤基、聚氨酯基、缩二脲基、脲基 甲酸酯基、脲基等官能团中的至少一种。
碳纳米纤维通常其侧面由碳原子的六元环构成,末端导入五元 环并形成为闭合结构,但是,因为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之处,故实 际中容易产生缺陷,在其部分上容易生成原子团或官能团。在本实 施例中,由于弹性体的主链、侧链以及末端链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 与碳纳米纤维的原子团亲和性(反应性或极性)很高的不饱和键或 基团,从而可使弹性体与碳纳米纤维结合。由此,可以克服碳纳米 纤维的凝聚力使其易于分散。并且,在混炼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时, 弹性体的分子链断裂后生成的游离原子团攻击碳纳米纤维的缺陷, 可以推测出在碳纳米纤维的表面上生成原子团。
作为弹性体,可以使用:天然橡胶(NR)、环氧化天然橡胶 (ENR)、苯乙烯-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氯丁橡胶 (CR)、乙丙橡胶(EPR,EPDM)、丁基橡胶(IIR)、氯丁基橡胶 (CIIR)、丙烯酸橡胶(ACM)、橡胶(Q)、氟橡胶(FKM)、丁 二烯橡胶(BR)、环氧化丁二烯橡胶(EBR)、表氯醇橡胶(CO, CEO)、尿烷橡胶(U)、聚硫橡胶(T)等弹性体类;烯系(TPO)、 聚氯乙稀系(TPVC)、聚酯系(TPEE)、聚亚胺酯系(TPU)、聚酰 胺系(TPEA)、苯乙烯系(SBS)等热塑性弹性体;以及这些物质 的混合物。尤其是优选使用在混炼弹性体时易生成游离原子团的极 性高的弹性体,例如,天然橡胶(NR)、丁腈橡胶(NBR)等。另 外,即使是极性低的弹性体、例如乙丙橡胶(EPDM),通过将混炼 的温度设置为较高的温度(例如在EPDM的情况下为50~150℃), 可以生成游离原子团,故可以用于本发明。
本实施例的弹性体可以是橡胶系弹性体或热塑性弹性体中的 任意一种。另外,在为橡胶系弹性体时,弹性体优选未交联体。
(II)其次,对碳纳米纤维进行说明
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0.7至15nm,且平均长度为0.5至100 μm。当碳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细于0.7nm时,混炼时容易受到破 坏,而当平均直径粗于15nm时,加强效果劣化。尤其是当碳纳米 纤维的平均直径粗于15nm时,可以认为很难得到碳纳米纤维对弹 性体的限制(抑制)效果。关于限制效果将在后面叙述。当碳纳米 纤维的平均长度短于0.5μm时,加强效果劣化,当平均长度长于 100μm时,则难以混炼。
另外,碳纳米纤维的平均长径比(平均长度与直径比)优选大 于等于50,更优选平均长径比为100~2万。当平均长径比不足50 时,则像颗粒一样,不能得到限制弹性体的效果,碳纤维复合材料 例如在300℃以下时,可能会产生流动或热劣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碳纳米纤维的配合量(加入量)为15~50 体积%。当碳纳米纤维的配合量不足15体积%时,很难得到碳纳米 纤维对弹性体的限制效果,而当超过50体积%时,则难以混炼。
这样,通过大量使用非常细的碳纳米纤维进行加强,从而可在 较大的温度范围内以低线膨胀系数实现稳定化。
作为碳纳米纤维例如可列举所谓的碳纳米管等。碳纳米管包括 碳六网面的石墨片材闭合成圆筒状的单层结构、或者这些圆筒结 构配置成套管状的多层结构。即,碳纳米管既可以只由单层结构构 成,也可以只由多层结构构成,还可以同时包括单层结构和多层结 构。另外,还可以使用部分具有碳纳米管结构的碳材料。此外,除 碳纳米管这样的名称外,有时也用石墨原纤维纳米管这样的名称来 命名。
单层碳纳米管或多层碳纳米管可以通过电弧放电法、激光消融 法、气相沉积法等制成期望的尺寸。
电弧放电法是一种在压力稍低于大气压的氩或氢氛围下,在用 碳棒制成的电极材料之间进行电弧放电,从而得到堆积于阴极上的 多层碳纳米管的方法。另外,单层碳纳米管是从在所述碳棒中混合 镍/钴等催化剂进行电弧放电后,附着于处理容器内侧面上的碳黑中 获得的。
激光消融法是一种在稀有气体(例如氩)中,通过向作为目标 物的混合有镍/钴等催化剂的碳表面照射YAG激光的强脉冲激光使 碳表面熔融、蒸发,从而获得单层碳纳米管的方法。
气相沉积法是在气相中热解苯、甲苯等碳氢化合物而合成碳纳 米管,更具体地,可以列举流动催化剂法、沸石载体催化剂法等。
碳纳米纤维在与弹性体混炼之前预先进行表面处理,例如,通 过进行离子注入处理、溅射蚀刻处理、等离子处理等,可以改善与 弹性体的粘合性、浸润性。
(III)其次,对利用剪切力使碳纳米纤维分散到弹性体中的工 序进行说明
该工序可使用开式辊法、密闭式混炼法、多轴挤压混炼法等进 行。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利用剪切力使碳纳米纤维分散到弹性体中 的工序,对采用辊间隔小于等于0.5mm的开式辊法的例子进行叙 述。
图1是使用两个辊的开式辊法的示意图。在图1中,符号10 表示第一辊,符号20表示第二辊。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以预定 的间隔d、例如1.5mm的间隔进行配置。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以 正转或反转进行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沿 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
首先,在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旋转的状态下,在第二辊20 上卷绕弹性体30,形成在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积存有弹性体 的所谓贮料器(bank)32。在该贮料器32内加入碳纳米纤维40, 再使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旋转,得到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的混合 物。从开式辊中取出该混合物。并且,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间 隔优选设置为小于等于0.5mm,更优选设置为0.1至0.5mm,将得 到的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的混合物加入开式辊,进行薄通。薄通次 数优选进行10次左右。在将第一辊10的表面速度作为V1、将第 二辊20的表面速度作为V2时,在薄通中两者的表面速度比 (V1/V2)优选为1.05至3.00,更优选为1.05至1.2。通过采用这 样的表面速度比,可获得期望的剪切力。
利用由此得到的剪切力在弹性体30上作用强剪切力,从而凝 聚的碳纳米纤维40被弹性体分子一根一根地抽出而相互分离,并 分散在弹性体30中。
另外,在该工序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强的剪切力,弹性体与碳 纳米纤维的混合优选在0至50℃下、更优选在5至30℃的较低温 度下进行。另外,作为弹性体使用EPDM时,优选进行两个阶段的 混炼工序,在第一混炼工序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强的剪切力,EPDM 和碳纳米纤维的混合在比第二混炼工序低50~100℃的第一温度下 进行。第一温度优选为0至50℃,更优选5至30℃。通过将辊的 第二温度设为50~150℃的较高温度,从而可提高碳纳米纤维的分 散性。
此外,在该工序中,在被剪切力切断的弹性体中生成游离原子 团,该游离原子团攻击碳纳米纤维的表面,从而碳纳米纤维的表面 被活化。例如,在弹性体使用天然橡胶(NR)时,各个天然橡胶(NR) 分子在利用辊进行混炼的期间内被切断,分子量比加入到开式辊之 前变小。在如此被切断的天然橡胶(NR)分子中生成原子团,在混 炼期间内原子团攻击碳纳米纤维的表面,故碳纳米纤维的表面被活 化。
此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弹性体具有上述特征,即由弹性体的分 子形态(分子长度)和分子运动等表现出的弹性、粘性,尤其是与 碳纳米纤维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等特性,由此,可以很容易使碳纳 米纤维分散,故可获得碳纳米纤维的分散性以及分散稳定性(碳纳 米纤维一旦分散后则难以再次凝聚)优良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更具 体地说,在混合弹性体和碳纳米纤维时,具有粘性的弹性体侵入到 碳纳米纤维之间,并且,弹性体的特定部分由于化学相互作用而与 碳纳米纤维的活性高的部分结合。在这种状态下,当强的剪切力作 用于具有适当分子长度、分子运动性高(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和碳 纳米纤维的混合物时,随着弹性体的变形碳纳米纤维也发生移动, 并利用切断后的由弹性引起的弹性体的复原力,已经凝聚的碳纳米 纤维被分离,并分散到弹性体中。根据本实施例,在混合物从狭窄 的辊间隔中挤出时,利用由弹性体的弹性引起的复原力,混合物变 形为比辊间隔厚。该变形可以推测为使作用有强剪切力的混合物更 加复杂地流动,使碳纳米纤维分散到弹性体中。并且,可防止碳纳 米纤维分散后由于与弹性体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而再次凝聚,从而 可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
为了使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在弹性体中,通过使碳纤维复合材 料中含有大于等于15体积%的碳纳米纤维,从而可均匀分散。例如, 在任意面上测定分散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碳纳米纤维之间的邻 接距离,其值显示正态分布,从而可进行确认。
该工序并不限定于上述开式辊法,也可以采用上述密闭式混炼 法或多轴挤压混炼法。总之,在该工序中,只要可分离已经凝聚的 碳纳米纤维、并可对弹性体施加切断弹性体分子生成原子团的剪切 力即可。
在将碳纳米纤维分散到上述弹性体中的工序之后,可利用公知 的方法进行挤压工序、成形工序、交联工序等。
在使碳纳米纤维分散于弹性体的工序中,或者在该工序之后, 通常可以加入在橡胶等弹性体的加工中所使用的添加剂。添加剂可 使用各种公知的。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交联剂、硫化剂、硫 化促进剂、硫化抑制剂软化剂、增塑剂固化剂、增强剂、填充 剂、抗老化剂、着色剂等。
(IV)接着,对利用上述(III)的工序得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进行叙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 体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任意面上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 距离的平均值小于等于100nm。
含有占15~50体积%的大量的平均直径为0.7~15nm的细碳 纳米纤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任意面上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 的平均值小于等于100nm。例如,用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碳纤 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面,对多个、例如200个该断裂面上的碳纳 米纤维之间的相邻的中心距离进行测定,计算平均值,由此得到碳 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在该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如此测定的碳纳米 纤维的邻接距离大致显示正态分布,将标准偏差作为σ(sigma)时, 则3σ可小于等于190nm。
使碳纳米纤维的含有量发生变化,在-80~300℃内对碳纤维 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进行测定的结果是,当含有大于等于15体 积%的碳纳米纤维时,不能看到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急剧上升的现 象(表示链断裂型热劣化)。
这样的线膨胀系数的变化可以推测为碳纳米纤维对弹性体的 限制效果。所谓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离小于等于100nm是指由碳纳 米纤维之间包围弹性体的区域变得非常小,弹性体被碳纳米纤维分 割(纳米分割)为纳米尺寸。这样,当弹性体被碳纳米纤维纳米分 割时,纳米分割后的弹性体被碳纳米纤维抑制在较小的区域上,限 制弹性体移动(流动)。因此,被碳纳米纤维纳米分割后的小区域, 可利用限制效果在宽的温度范围、例如-80~300℃内得到热稳定 的线膨胀系数。另外,当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距 离的平均值超过100nm时,可看到在0℃附近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 急剧上升,有可能引起链断裂型热劣化。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包括弹性体和分散在该弹性 体中的15~50体积%的碳纳米纤维;在-80~300℃内,平均线膨 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且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不足120ppm/K。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根据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 例而不同,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高时,则平均线膨胀系数变低, 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低时,则平均线膨胀系数变高。即,可根据 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来控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 因此,在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不足15体积%的情况下,当碳纳米 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5nm时,平均线膨胀系数超过100ppm/K,故并 不合适。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低至不足120ppm/K 时,在大范围的温度下稳定,瞬间热膨胀不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 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的最大值根据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而不同, 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高时则变小,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低时则 变大。尤其是碳纳米纤维的混合比例不足15体积%时,线膨胀系数 的微分值的最大值超过120ppm/K,在-80~300℃的温度范围内, 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变动大,热膨胀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变得不稳 定。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80~300℃内,任意方 向X上的线膨胀系数和与该方向X正交的方向Y上的线膨胀系数 之比为0.7倍至1.3倍。
在将任意方向X作为例如开式辊的旋转方式时,通常,纤维进 行定向(取向),与方向X正交的方向Y上的线膨胀系数变得极端 小,显示各向异性,但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 数具有各向同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既可以是未交联体,也可以是交联体,可根据 用途适当选择。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80~300℃内不会热劣 化,即耐热温度大于等于300℃。热劣化可以根据由构成碳纤维复 合材料的弹性体的分子链开始断裂引起的线膨胀系数的急剧上升 来进行判断。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在作为 基材的弹性体中。这可以称为弹性体处于被碳纳米纤维限制的状 态。在该状态下,与不受碳纳米纤维限制时相比,受到碳纳米纤维 限制的弹性体分子的运动性变小。为此,与不含碳纳米纤维的弹性 体单体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第一自旋-自旋驰豫 时间(T2n)、第二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n)及自旋-晶格驰豫时 间(T1)变短。
另外,在弹性体分子被碳纳米纤维限制的状态下,基于以下理 由,可以认为非网络成分(非网眼链成分)减少。即,由于碳纳米 纤维,弹性体的分子运动性整体降低,则基于下列原因可以认为非 网络成分减少:非网络成分不能易于运动的部分增加,且容易发生 与网络成分同样的动作;或者,因为非网络成分(末端链)容易运 动,所以容易被碳纳米纤维的活性点吸附等。因此,与不含碳纳米 纤维的弹性体单体的情况相比,具有第二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的成分 的成分分率(fnn)变小。
基于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脉冲 NMR、利用哈恩回波法获得的测定值优选在以下范围内。
即,在未交联体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中,优选方式为:在150℃ 下测定的第一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为100至3000μ秒,第二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n)为1000至10000μ秒,以及具有第二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的成分的成分分率(fnn)不足0.2。
在交联体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中,优选方式为:在150℃下测定 的第一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n)为100至2000μ秒,第二自旋- 自旋驰豫时间(T2nn)不存在或者为1000至5000μ秒,具有第二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的成分的成分分率(fnn)不足0.2。
通过使用脉冲NMR的反转恢复法测定的自旋-晶格驰豫时间 (T1)与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一样是表示物质的分子运动性 的尺度。具体地,可以说弹性体的自旋-晶格驰豫时间越短分子运动 性越低,弹性体越硬,并且,自旋-晶格驰豫时间越长分子运动性越 高,弹性体越柔软。因此,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的分子运动性变低,处于上述T2n、T2nn、fnn的范围。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动态粘弹性的温度依存性 测定中的流动温度,优选是比原料弹性体单体的流动温度高20℃或 更多的高温。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纳米纤维良好地 分散在弹性体中。如上所述,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弹性体处于被碳纳 米纤维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弹性体与不含碳纳米纤维的情况 相比,其分子运动变小,结果是流动性降低。由于具有这样的流动 温度特性,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动态粘弹性的温度依存性 变小,其结果是可以具有优良的耐热性。
根据本实施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如上所述,热膨胀的特性在 宽的温度范围中稳定。并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低, 故在在宽的温度范围中热膨胀小。另外,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线 膨胀系数的微分值的最大值较小,故在广泛的温度范围中稳定,瞬 间热膨胀不大。
实施例1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1~实施例9,比较例1~比较例3)
(1)试样的制备
在表1所示的弹性体中,利用开式辊法混炼预定量的碳纳米纤 维,得到试样。试样是利用以下方法制备未交联试样和交联试样。
(a)未交联试样的制备
1)在辊径为6英寸的开式辊(辊温度为10~20℃)中加入表 1所示的预定量(体积%)的弹性体,使其卷绕在辊上。
2)相对弹性体,将表1所示数量(体积%)的碳纳米纤维(在 表1中记载为“CNT1”、“CNT13”)或碳黑(在表1中记载为“HAF”、 “SRF”)加入到弹性体中。此时,辊间隔为1.5mm。
3)在加入碳纳米纤维结束后,从辊中取出弹性体和碳纳米纤 维的混合物。
4)使辊间隔从1.5mm变窄为0.3mm,加入混合物,进行薄通。 此时,两个辊的表面速度比为1.1。反复进行十次薄通。
5)将辊设置为预定的间隔(1.1mm),加入薄通后的混合物, 并分离出。
这样,得到实施例1~实施例9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未 交联试样。在表1中,对于原料弹性体,“NR”为天然橡胶,“SBR” 为苯乙烯-丁苯橡胶,“EPDM”为乙丙橡胶,“NBR”为丁腈橡胶, “TPE”为含有环氧基的苯乙烯-丁苯嵌段共聚物。另外,在表1中, “CNT1”是平均直径(纤维直径)大约为1nm的单层碳纳米管, “CNT13”是平均直径大约为13nm的多层碳纳米管,“HAF”是 HAF-HS级碳黑,“SRF”是SRF级碳黑。在实施例1~实施例9以 及比较例1~比较例3中,在加入碳纳米纤维及碳黑之前,作为交 联剂加入2重量份过氧化物(PO)。
(b)交联试样的制备
将实施例1~实施例7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未交联试样切 成模具尺寸,设置在模具上,以175℃、100kgf/cm2进行20分钟的 压榨交联,获得交联试样。
(2)线膨胀系数及耐热温度的测定
对实施例1~实施例9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未交联试样和 交联试样进行线膨胀系数及耐热温度的测定。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测定装置为日本SII社制造的TMASS,测定原料的形状为1.5mm ×1.0mm×10mm,测定载荷为25KPa,测定温度为-80~350℃, 升温速度为2℃/分。图2是表示实施例2(图中A)、比较例1(图 中B)及天然橡胶单体(图中C)的微分线膨胀系数的温度变化、 即温度(℃)-微分线膨胀系数(ppm/K)的图式。图3是表示实施 例1(图中D)、实施例2(图中A)、实施例9(图中E)及比较例 1(图中F)的微分线膨胀系数的温度变化、即温度(℃)-线膨胀 系数(ppm/K)的图式。
(3)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对实施例1~实施例9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交联试样和 未交联试样的拉伸断裂面,使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碳纳米纤 维及碳黑的分散状态。可观察到在所有的试样中,碳纳米纤维及碳 黑均匀分散在弹性体中。另外,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各试样的拉伸断 裂面,分别测定200个该相片中的碳纳米纤维之间的中心间的邻接 距离。求取测得的邻接距离的平均值及3σ(σ:sigma。标准偏差 值)。其结果如表1所示。图4以直方图(邻接距离的分布)示出 实施例1(图中I)、实施例2(图中H)及比较例1(图中G)的邻 接距离的测定结果。另外,在表1中,比较例2、比较例3的邻接 距离表示碳黑间的中心之间的邻接距离。
(4)低拉伸应力试验
以10mm/min的速度对宽5mm×长50mm×厚1mm的实施例 1~实施例9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3的交联试样和未交联试样进行 拉伸,取求变形为10%时的应力。测定方向为与各试样的排列方向 平行的方向(L)、以及与L正交的方向(T)。以L方向的应力/T 方向的应力计算低拉伸应力比。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比较例1   比较   例2   比较   例3   原   料   弹   性   体   弹性体的种类   NR   NR   NR   NR   SBR   EPDM   NBR   TPE   NR   NR   NR   NR   极性基   双键   双键   双键   双键   双键   双键   降片烯   双键   腈基   环氧基   双键   双键   双键   双键   未   交   联   体   平均分子量   300万   300万   300万   300万   15万   20万   20万   10万   300万   300万   300   万   300   万   T2n(30℃)/μsec   700   700   700   700   400   520   300   870   700   700   700   700   T2n(150℃)/μsec   5500   5500   5500   5500   2400   2200   2000   5500   5500   5500   5500   T2nn(150℃)/μsec   18000   18000   18000   18000   17000   16000   14000   18000   18000   1800   0   18000   fnn(150℃)   0.381   0.381   0.381   0.381   0.286   0.405   0.133   0.381   0.381   0.381   0.381   流动温度(℃)   40   40   40   40   35   55   75   40   40   40   40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混   合   弹性体(vol%)   85   80   50   85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CNT13(vol%)   15   20   50   0   20   20   20   20   20   10   0   0   CNT1(vol%)   0   0   0   15   0   0   0   0   0   0   0   0   HAF(vol%)   0   0   0   0   0   0   0   0   0   0   20   0   SRF(vol%)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   PO(phr)   2   2   2   2   2   2   2   0   0   2   2   2   耐热温度(℃)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大于等   于300℃   140   150   微分线膨胀系数的   最大值(ppm/K)   98   83   35   67   91   92   73   96   96   480   未   计算   未   计算   平均线膨胀系数   (ppm/K)   73   45   8   25   42   38   26   12   49   192   未   计算   未   计算   CNT的邻接距离的   平均值(nm)   78   46   15   9   55   62   42   32   44   107   80   110   CNT的邻接距离的   3σ(nm)   54   48   12   8   62   71   33   27   132   42   165   200   低拉伸应力比   1.1   1.22   1.08   1.25   1.03   1.06   1.23   1.04   1.21   1.18   1.03   1.09
从图2及图3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9与天然橡 胶单体及比较例1相比,在测定温度范围内,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 小且稳定。天然橡胶单体及比较例1在玻璃化转变点(Tg)、热劣 化开始温度(耐热温度)等多个温度范围内,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 变化大。尤其是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9中,线膨胀系数 的微分值几乎没有增大。由此可知:在碳纳米纤维(CNT13)的含 量为15~20体积%的范围内,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几乎看不到增 大。另外,实施例9显示出与实施例1、实施例2大致相同的倾向, 从而可知:即使是未交联体,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也稳定。
从图4中可确认,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碳纳米纤维的邻接 距离的分布大致显示正态分布,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还可确认: 即使在比较例1中也不是极端偏离的分布,而是大致均匀地分布。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9,从表1中可确认如 下事实。即,在-80~350℃下,实施例1~实施例9的碳纤维复合 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0ppm/K,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 的最大值不足120ppm/K。另外,实施例1~实施例9及比较例1 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未交联验样及交联验样)的耐热温度大于等于 300℃。并且,比较例1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平均微分线膨胀系数 为192ppm/K,线膨胀系数的微分值的最大值为480ppm/K。另外, 在-80~350℃下,比较例2、比较例3的线膨胀系数变化大且流动, 故不能计算,耐热温度分别为140℃和15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 实施例9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低拉伸应力可知:在含有碳纳米纤维 这样的纤维的同时,各向同性地进行增强。
从上述可知,本发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宽的温度范围内热膨 胀小,因此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 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符号说明
10第一辊                 20第二辊
30弹性体                 40碳纳米纤维
专利文献1:日本国际公开00/64668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68386号公报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再生的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329
合成纤维 2020-05-11 758
纤维开丝机 2020-05-13 663
高渗透性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677
再生纤维素纤维 2020-05-11 277
微纤维束 2020-05-11 743
再生的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146
高渗透性纤维素纤维 2020-05-12 898
竹纤维片材 2020-05-13 961
纤维打散机 2020-05-12 95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