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纤维类 / 纤度 / 隔热复合织物

隔热复合织物

阅读:81发布:2022-11-22

专利汇可以提供隔热复合织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隔热 复合织物,包括内侧织物层、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下面是隔热复合织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内侧织物层;
外侧织物层;及
封闭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
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2.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
3.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和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
4.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5.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和具有割断的起毛线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
6.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
7.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8.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所述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
9.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包括反面添纱结构。
10.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11.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12.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
13.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所述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的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
14.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
15.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6.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沿着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外围被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7.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8.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厚度(松密度)为约0.1英寸到约4.0英寸。
19.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
20.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多个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所述第一绒头高度相对较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
21.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更细。
22.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小于1.0。
23.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
2 2
提供的隔热性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
24.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织物。
25.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26.权利要求1-24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针织织物。
27.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
28.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
29.权利要求2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大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
30.权利要求2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小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
31.权利要求2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
3 2
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内侧织物层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下,约5ft/ft/min到
3 2
约300ft/ft/min。
32.权利要求2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
3 2
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ft/ft/min到
3 2
约100ft/ft/min。
33.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34.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
35.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
36.权利要求35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延展性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
37.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
38.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
3 2 3 2
下,约1.0ft/ft/min到约300ft/ft/min。
39.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构造成包括放置成大致垂直于线迹或地纱的面纱。
40.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隔
2 2
热性为约0.2clo/oz 到约3.0clo/oz。
41.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织物层、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
42.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进一步包括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侧表面的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放置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之间。
43.权利要求42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防水薄膜是蒸汽渗透薄膜。
44.权利要求42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防水薄膜从多孔疏水薄膜、亲水无孔薄膜和静电纺丝薄膜中选择。
45.一种织物服装,包括:
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形成的第一织物部分,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第一内侧织物层;
第一外侧织物层;和
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46.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
47.权利要求46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和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
48.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49.权利要求48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和具有割断的起毛线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
50.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
51.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52.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中的所述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
53.权利要求52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
54.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55.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56.权利要求52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
57.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所述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
58.权利要求45-57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
59.权利要求45-5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60.权利要求45-5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在连接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缝合线处固定。
61.权利要求45-5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62.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的绒头表面。
63.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所述第一绒头高度相对更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
64.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相对更细。
65.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小于1.0。
66.权利要求45-6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织物。
67.权利要求45-6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68.权利要求45-6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包括针织织物。
69.权利要求68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
70.权利要求45-69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
71.权利要求7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
72.权利要求7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
73.权利要求7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
3 2
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内侧织物层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5ft/ft/min到
3 2
约300ft/ft/min。
74.权利要求7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
3 2
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ft/ft/
3 2
min到约100ft/ft/min。
75.权利要求45-74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76.权利要求45-7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
77.权利要求45-7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
78.权利要求77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弹性体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
79.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
80.权利要求45-79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进一步包括第二织物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部分具有一个或多个差异较大的性质,所述差异较大的性质选自差异较大的延展性、差异较大的防水性、差异较大的隔热性能和差异较大的空气透过率。
81.权利要求8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第二织物部分由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第二内侧织物层;
第二外侧织物层;和
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
82.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
83.权利要求81或权利要求82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84.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
85.权利要求84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和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
86.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87.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和具有割断的起毛线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
88.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
89.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
90.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所述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
91.权利要求9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
92.权利要求9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93.权利要求9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94.权利要求9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
95.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所述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的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
96.权利要求81-9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
97.权利要求81-9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98.权利要求81-9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固定在连接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的缝合线处。
99.权利要求81-96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00.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的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
101.权利要求8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所述第一绒头高度相对更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
102.权利要求10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相对更细。
103.权利要求10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小于1.0。
104.权利要求81-10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
2 2
物层提供的隔热性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
105.权利要求81-104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织物。
106.权利要求中81-105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107.权利要求81-105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包括针织织物。
108.权利要求107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
109.权利要求81-10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110.权利要求81-109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
111.权利要求81-110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
112.权利要求111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弹性体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
113.权利要求81-112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
114.权利要求8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由针织织物形成。
115.权利要求114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或罗纹针织结构。
116.权利要求8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由单层织物或层叠复合织物形成。
117.权利要求116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单层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罗纹针织结构或机织结构。
118.权利要求80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包括机织织物。
119.权利要求80-11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
120.权利要求119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
121.权利要求119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
122.权利要求119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形成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织物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
3 2 3 2
5ft/ft/min到约300ft/ft/min。
123.权利要求80-122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延展性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
124.权利要求80-12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
125.权利要求45-124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进一步包括层叠到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内侧表面的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被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之间。
126.权利要求12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防水薄膜是蒸汽渗透薄膜。
127.权利要求125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防水薄膜从多孔疏水薄膜、亲水无孔薄膜和静电纺丝薄膜中选择。
128.权利要求45-127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织物服装,其中所述织物服装可双面穿着,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具有差异较大的外观和/或表面质地。
129.一种方法,包括:
形成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将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内侧织物层和外侧织物层之间,其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130.权利要求129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31.权利要求129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32.权利要求129-131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对所述外侧织物层使用耐久性防水剂(DWR)、耐磨涂层、迷彩和/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
133.权利要求129-132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由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形成一个或多个织物单元,并且将所述织物单元加入到织物服装中。
134.权利要求133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由其它织物形成一个或多个其它织物单元,并且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织物单元加入到所述织物服装中。
135.权利要求134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
136.权利要求135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
137.权利要求135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
138.权利要求135-137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的延展性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
139.权利要求135-138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是单层织物或层叠织物。
140.一种形成混合复合织物服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形成第一织物部分,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第一内侧织物层,
第一外侧织物层,和
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由其它织物形成第二织物部分,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和
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部分连接起来形成所述混合复合织物服装。
141.权利要求140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它织物是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第二内侧织物层;
第二外侧织物层;和
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
142.权利要求141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
143.权利要求142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绗缝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44.权利要求142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45.权利要求140-144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
146.权利要求145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绗缝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47.权利要求145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封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148.一种隔热复合织物,包括:
外侧织物层;和
联接到所述外侧织物层上的隔热织物层,
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是其起绒表面朝向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纺织织物。
149.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经编针织织物。
150.权利要求149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的工艺背面,及限定一光滑表面的工艺正面。
151.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结构的针织织物。
152.权利要求151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和限定一光滑表面的工艺正面。
153.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所述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
154.权利要求153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
155.权利要求154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156.权利要求154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
157.权利要求153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
158.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所述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的分立区域。
159.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
160.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所述第一绒头高度相对较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
161.权利要求160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相对更细。
162.权利要求160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小于1.0。
163.权利要求148-162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提供
2 2
的隔热性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
164.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
165.权利要求148-164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
166.权利要求148-164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通过绗缝、缝、缝褶和/或超声粘结连接到所述外侧织物层。
167.权利要求148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是单面纺织织物,所述单面纺织织物具有朝向所述外侧织物层的起绒表面和相反的、光滑表面。
168.权利要求148-167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
169.权利要求148-167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针织织物。
170.权利要求169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针织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
171.权利要求148-170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
172.权利要求148-171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
173.权利要求172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弹性体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
174.权利要求148-173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DWR)、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
175.权利要求148-174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
3 2 3 2
力下,约1.0ft/ft/min到约300ft/ft/min。
176.权利要求148-175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隔热织物层和/或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
177.权利要求148-176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进一步包括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侧表面的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放置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织物层之间。
178.权利要求177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防水薄膜是蒸汽渗透薄膜。
179.权利要求177中所述的隔热复合织物,其中所述防水薄膜从多孔疏水薄膜、亲水无孔薄膜和静电纺丝薄膜中选择。

说明书全文

隔热复合织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加入在一侧或两侧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作为隔热填充物材料。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外观的织物结构通常包括封闭在两层机织织物“面”层之间的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已知这些非机织填充物材料提供相对高平的隔热性能,并且重量轻可包装性好。
[0003] 一些已知的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如 可从奥尔巴尼国际有限公司购得,TM及Thinsulate ,可从明尼苏达采矿制造公司购得,容易移动,并且非机织填充物材料的纤维通常易于从所述机织织物层中伸出来。为抑制这种纤维转移,已知将填充物材料绗缝到所述机织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但是,所述绗缝倾向于使所述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变平,并且,因此,会降低所述织物结构的隔热性能。所述绗缝也会阻止所述织物结构延展。
[0004] 为阻止转移的纤维从所述机织织物层伸出来,所述机织织物层通常由非常紧密的3 2 3 2
结构制成,空气透过率低于1.0ft/ft/min,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接近0ft/ft/min。在某些情况下,所述机织织物经过轧光,在高压下通过加热的轧辊,以密封紧密编织结构中的空隙。在某些情况下,化学系统在轧光之前被用于所述机织织物以辅助密封所述机织织物中
3 2
的空隙。这种密封形式可将所述织物结构的空气透过率降低到几乎为0ft/ft/min。因此,由上述产生的织物结构制成的服装可具有合理的隔热性能,但空气通透性较差,因此,透气性较低。
[0005] 非机织填充物材料在压下还易于变平,因此会表现出隔热性能的损失。

发明内容

[0006] 总之,本发明涉及隔热复合织物,加入在一侧或两侧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作为隔热填充物材料。
[0007]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内侧织物层、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指在织物的至少一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0008] 该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绒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以及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及具有切割毛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的毛圈弧(terry loop)未经过起绒处理。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隔热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如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4盎司每平方码,约3盎司每平方码到约8盎司每平方码,或约4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沿着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外围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厚度(松密度)为约0.1英寸到约
4.0英寸(如约0.1英寸到约0.2英寸,约0.15英寸到约0.4英寸,约0.2英寸到约1.0英寸,或约3英寸到约4英寸)。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第一绒头高度更高的差异较大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更细。在某些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enier per filament,dpf)低于1.0。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
2 2
0.2clo/oz 到约1.6clo/oz。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性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包括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可不同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
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与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同。所述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
3 2
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5ft/ft/min
3 2
到约300ft/ft/min。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外侧
3 2 3 2 3
织物层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ft/ft/min到约100ft/ft/min,(如约1ft/
2 3 2
ft/min到约100ft/ft/min)。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都很高(如根据ASTM D-737测试,在各个织物层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至少
3 2
200ft/ft/min)。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所述外侧织物层、所述内侧织物层及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所述延展性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如纶纱线和/或纤维)。所述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
3 2 3 2
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0ft/ft/min到300ft/ft/min(如根据ASTM D-737测
3 2 3
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00ft/ft/min到约300ft/
2
ft/min;或根据ASTM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
3 2 3 2
1.0ft/ft/min到约80.0ft/ft/min)。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构造成包括放置成大致
2
垂直于线迹或地纱的面纱。所述隔热复合织物提供的隔热性为约0.2clo/oz 到约3.0clo/
2 2 2 2 2 2
oz(如约0.8clo/oz 到约1.6clo/oz,约1.0clo/oz 到约1.8clo/oz,或约1.0clo/oz 到
2
约3.0clo/oz)。所述内侧织物层、所述外侧织物层及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层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所述隔热复合织物也可包括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被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表面,并被放置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之间。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蒸汽渗透薄膜。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多孔疏水薄膜、无孔亲水薄膜或静电纺丝材料。
[0009]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制成的第一织物部分的织物服装。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包括第一内侧织物层、第一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0010] 这个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和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raised)或搓绒(napped)表面的工艺正面,及具有割断的起毛线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sliver knit construction)的针织织物。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的毛圈弧未经过起绒处理。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在某些情况下,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无毛圈沉降弧的多个分立区域。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如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4盎司每平方码,约3盎司每平方码到约8盎司每平方码或约4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在连接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缝合线处固定。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的绒头表面。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多个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第一绒头高度相对更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在某些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更细。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低于2 2
1.0。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性织物。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包括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可不同于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与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相同。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内侧织物层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
3 2 3 2
下,约5ft/ft/min到约300ft/ft/min。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3 2
D-737测试,在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ft/ft/min到
3 2 3 2 3 2
约100ft/ft/min,(如约1ft/ft/min到约100ft/ft/min)。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及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如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如氨纶纱线和/或纤维)。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
3 2 3 2
下,约1.0ft/ft/min到约80.0ft/ft/min(如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一隔热复
3 2 3 2
合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4.0ft/ft/min到约20.0ft/ft/min)。所述织物服装还包括第二织物部分,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部分具有一个或多个差异明显的性质,如差异较大的延展性、差异较大的防水性、差异较大的隔热性能及差异较大的空气透过率。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由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包括第二内侧织物层、第二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针织织物。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及具有丝绒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正面,及具有割断的起毛线圈或丝绒表面的工艺背面。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整理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
[0011] 所述第二隔热织物层的重量为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如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4盎司每平方码,约3盎司每平方码到约8盎司每平方码,或约4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绗缝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在连接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的缝合线处固定。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没有绒头的分立区域的绒头表面。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多个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比第一绒头高度相对更大的差异明显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在某些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更细。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低于2 2
1.0。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疏水性织物。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包括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
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及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层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所述弹性体材料包括弹性体纱线和/或纤维(如氨纶纱线和/或纤维)。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二
3 2 3 2
隔热复合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5ft/ft/min到约300ft/ft/min。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由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或罗纹针织结构的针织织物形成。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由单层织物或层叠复合织物形成。所述单层织物具有单面平针结构、双面针织结构、罗纹针织结构或机织结构。所述第二织物部分包括机织织物。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第一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
3 2
试,在形成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织物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5ft/ft/min到约
3 2
300ft/ft/min。所述第二织物部分的延展性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所述第一织物部分。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及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所述织物服装也可包括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被层叠到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的内表面,并被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之间。所述防水薄膜是蒸汽渗透薄膜。所述防水薄膜是多孔疏水薄膜、无孔亲水薄膜或静电纺丝材料。所述织物服装是可双面穿着的,且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具有差异较大的外观和/或表面质地。
[0012]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通过将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内侧织物层和外侧织物层之间形成隔热复合织物。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0013] 这个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封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缝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封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外侧织物层用耐久性防水剂(DWR)、耐磨涂层、迷彩和/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方法还包括由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形成一个或多个织物单元,并将所述织物单元加入到织物服装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由其它织物形成一个或多个其它织物单元,并且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织物单元加入到所述织物服装中。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大。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比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相对更小。所述其它织物的延展性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所述隔热复合织物。所述其它织物是单层织物或层叠织物。
[0014]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一种形成混合复合织物服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形成第一织物部分,并且由其它织物形成第二织物部分,所述其它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部分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所述混合复合织物服装。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包括第一内侧织物层、第一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
[0015] 这个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其它织物是第二隔热复合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包括第二内侧织物层、第二外侧织物层、及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的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是在至少一织物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不同于,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封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绗缝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封闭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第二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封闭在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封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绗缝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封闭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包括将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层叠到所述第一内侧织物层和所述第一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0016]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隔热复合织物,包括外侧织物层、及贴在所述外侧织物层的隔热织物层。所述隔热织物层是起绒表面朝向所述外侧织物层的纺织织物。
[0017] 这个方面的实现可包括下述附加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经编针织织物。所述经编针织织物包括具有长毛天鹅绒的工艺背面、限定一光滑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针织织物包括具有起绒或搓绒表面的工艺背面,及限定一光滑表面的工艺正面。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毛圈沉降弧织物,其中所述毛圈弧未进行起绒处理。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反面添纱结构。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经过搓绒整理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的工艺正面未经过搓绒,并且工艺背面留作未搓绒的毛圈弧。所述毛圈沉降弧织物具有常规添纱结构。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毛圈沉降弧表面,所述毛圈沉降弧表面包括分散在有毛圈沉降弧区域之间的多个无毛圈沉降弧的分立区域。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多个无绒头的分立区域。在某些情况下,所述隔热织物层具有绒头表面,所述绒头表面包括具有第一绒头高度的多个第一分立区域,所述第一分立区域分散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绒头高度的差异较大的绒头高度的多个其它分立区域之间。在一些实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比形成所述其它分立区域的纱线相对更细。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分立区域的纱线的单丝纤度(dpf)小于
2 2
1.0。所述隔热织物层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0.2clo/oz 到约1.6clo/oz。所述隔热织物层包括双面经编织物或针织圆筒形针织织物。所述隔热织物层被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所述隔热织物层通过绗缝、缝、缝褶和/或超声粘结连接到所述外侧织物层。所述隔热织物层是双面织物,或具有朝向所述外侧织物层的起绒表面以及相反的、光滑表面的单面纺织织物。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机织织物。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具有单面平针结构、经编针织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在至少一者方向具有延展性。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织物层中至少一者包括具有延展性的纤维和/或弹性体材料(例如,弹性体纱和/或纤维)。所述外侧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耐磨涂层、迷彩或衰减红外线辐射处理。所述隔热复合织物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内外
3 2 3 2
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约1.0ft/ft/min到约300ft/ft/min。所述隔热织物层和/或所述外侧织物层包括阻燃材料或被处理成提供阻燃性能。所述隔热复合织物还可包括层叠到所述外侧织物层的内侧表面的防水薄膜,并被放置在所述外侧织物层和所述隔热织物层之间。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蒸汽渗透薄膜。所述防水薄膜可以是多孔疏水薄膜、无孔亲水薄膜或静电纺丝材料。
[0018] 实现可包括下述优点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9] 在一些实现中,将纺织织物用作隔热复合织物中的隔热填充物材料有助于避免使用可能易于移动的松散纤维。这还可以允许将具有不同开口度的各种织物用作面层,同时减少对纤维转移和松散纤维贯穿所述面织物的担心,而不需要密封,或者相反,限制所述面织物的空气透过率。
[0020] 在某些情况下,会使用由绒头(天鹅绒)和/或丝绒/绒毛形成的隔热填充物材料,所述隔热填充物材料包括放置成大致垂直于地纱或成圈纱的面纱。这种结构可提供较高的厚度(松密度)并具有良好的回弹特性以帮助甚至在压缩之后保持隔热性能。
[0021] 其它的方面、特征和优点见于说明、附图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隔热织物服装的前透视图。
[0023] 图2是隔热复合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4] 图3是双面经编织物形式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5] 图4是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织物形式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6] 图5是单面织物形式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7] 图6是具有轻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8] 图7是具有中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物的端面剖视图。
[0029] 图8是具有重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物的端面剖视图。
[0030] 图9是混合隔热织物服装的主透视图。
[0031] 图10是在图9所示的混合隔热织物服装的第一织物部分使用隔热复合织物的实例的端面剖视图。
[0032] 图11是在图9所示的混合隔热织物服装的第二织物部分使用隔热复合织物的实例的端面剖视图。
[0033] 图12是具有包括分散在有绒头区域之间的无绒头区域的绒头表面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平面图。
[0034] 图13A-13E是示出了具有空隙区域(也就是绒头较少的区域或无绒头区域)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35] 图14A-14C是隔热复合织物叠层的可选择的实施方案的端面剖视图。
[0036] 图15A是两层隔热复合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37] 图15B是两层隔热复合织物叠层的端面剖视图。
[0038] 图16是具有防水薄膜的隔热复合织物的端面剖视图。
[0039] 图17是具有防水性差异较大的多个区域的混合隔热织物服装的前透视图。
[0040] 不同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参照图1,隔热织物服装10是由多个织物单元通过缝合线11处的线迹连接在一起的。织物单元包括左前和右前单元12、13,背部单元14,衣领单元16,以及左右袖子单元17、18。每一种织物单元都由隔热复合织物(“工艺外观”)(“technical down”)组成。图
2示出了适于形成织物单元的隔热复合织物20。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由下述部分组成:内“面衬里(shell-liner)”织物层21,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0的朝向使用者身体的内表面;外“面层(shell)”织物层22,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0的外表面;以及封闭在两层中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能被缝(如绗缝(如图2所示)和/或用粗缝连接)到内、外织物层21、22中的一层或全部,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稀松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在所述织物服装10的所述缝合线11处被固定并/或沿着单个织物单元外围。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以通过其它物理固定方法被贴在内、外织物层21、22中的一层或全部,如通过按扣、缝褶、间隔缝褶、超声粘结、层叠等。
[0042] 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是一侧或两侧带有起绒面的纺织面料。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的纺织面料被构造成包括放置成通常垂直于线迹或地纱的面纱(绒头)。这里用到的术语“绒头(pile)”,包括通过任何期望的方法形成的绒面,包括但不限于割断的起绒线圈、在针织机上割断的线圈、离开针织机后割断的线圈、及起绒织物。这种结构类型可以给高膨体提供良好的回弹特性,以使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即使在压缩情况下也能保持隔热。
[0043] 参阅图3,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形成于双面经编针织物30,所述双面经编针织物30包括:绒头纱线形成的工艺背面(technical back)32,绒头纱线被拉过绒,用以提供长毛天鹅绒表面33;以及由地纱和成圈纱形成的工艺正面(technical face)34。工艺正面34上的无论是地纱还是成圈纱都可以进行拉绒处理以形成绒毛/丝绒35。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其中某些绒头纱线会覆盖工艺背面35上的成圈纱,并且可以做拉绒或起绒处理以形成工艺正面35上的绒毛/丝绒35表面。关于合适的双面经编针织物结构的附加的细节可以从美国专利找到:授权于2001年3月6日的No.6,196,032,授权于2001年3月13日的No.6,199,410,授权于2004年12月21日的No.6,832,497,授权于2005年1月4日的No.6,837,078,以及授权于1999年1月5日的No.5,855,125,这些专利的完整公开被引入作为参考文献。合适的双面经编针织物可从萨诸塞劳伦斯的POLARTEC LLC,以的贸易名称购得。
[0044] 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以形成于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reverse plaited terry sinker loop knit construction)的双面针织物。参看图4,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物40包括具有起绒或拉绒表面43的工艺正面42,以及工艺背面44,其沉降弧被剪切以形成切割毛圈天鹅绒表面45。关于合适的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物的结构的额外细节可参阅2000年10月17日授权的美国专利No.6,131,419,这些专利的完整公开被引入作为参考文献。
[0045] 参照图5,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也可由单面织物50形成,所述单面织物50被构造成包括工艺正面52,所述工艺正面52具有放置成通常垂直于线迹或地纱54的面纱。
[0046] 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由具有背面起绒针织结构的织物形成。所述背面起绒针织结构可由圆编针织加上纤维纱条穿经形成,以产生绒毛类织物。背面起绒针织结构允许使用相对粗的纤维(如5dpf到15dpf)。这些相对粗的纤维可以提供良好的弹性以及抗压能力,同时能产生很高的绒头(例如,3英寸到4英寸高的绒头)。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背面起绒织物(sliver fabric)可整理成工艺背面上带有起绒表面的单面织物,或整理成工艺正面和工艺背面都带有起绒表面的双面织物。一般而言,背面起绒针织结构易于“绒头脱落”,并且当工艺正面起绒时可展现出不受欢迎的审美外观(如较差的光洁度)。然而,当其作为填充物层被填入时,起绒的工艺正面的审美外观就不太重要了,因为面料被封闭在外“面层”织物层22和内“面衬里”织物层21之间。
[0047]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包括弹性体材料以强化延展性及回复性。例如,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包括弹性体纱和/或纤维,例如,夹在地纱或成圈纱中。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不包括弹性体材料时也有延展性。
[0048] 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的重量是约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具有较高的厚度(松密度)(例如,厚度至少约为0.1英寸,再如,约0.1英寸到约1.0英寸),2 2
同时具有每单位重量的高隔热性(如大约0.2clo/oz 到约1.6clo/oz)。
[0049] 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可由疏水织物构成,这样的织物在有水透过外侧织物层22(图2)渗入时不会被保存或吸收,而能够很快变干。
[0050] 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图2)可均由机织织物形成。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面衬里”织物层21和/或所述外“面层”织物层22可或者由针织织物构成,如具有单面针织布结构、双面针织物结构、经编针织物结构或网眼结构的针织织物。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各自的织物可由合成纱线和/或纤维、再生纱线和/或纤维、天然纱线和/或纤维以及其组合做成的。
[0051]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21和/或外侧织物层22也可包括弹性体材料,如加入到各自织物结构中的弹性体纱和/或纤维,以强化延展性和回复性能。当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也有延展性时,在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中加入弹性体材料会尤其有益处,这样所述内侧织物层21和外侧织物层22可随隔热填充物层23伸展和移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0052] 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的湿气传送率及空气透过率可通过内侧和/或外侧织物层21、22的织物的空隙或开口度来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对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的空气透过率的控制可由控制加工成内“面衬里”织物层21和/或所述外“面层”织物层22的织物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如纱线尺寸、纱线支数和/或编织密度(纬/经)实现。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对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的空气透过率的控制可通过对所述内侧织物层21和/或外侧织物层22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应用涂层或薄膜层合(film lamination)24(图2)实现。
[0053] 可选择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各自的织物,以向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提供这样的空气透过率:根据ASTM D-737,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3 2 3 2
力下,从约1.0ft/ft/min到约300ft/ft/min的空气透过率。依靠特定的结构,所述复合织物20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使用者。例如,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可以被构造成提供隔绝寒冷天气,同时具有较高空气透过率,以在相对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条件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各自的织物,以向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提供这样的空气透过率:根据ASTM D-737,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
3 2 3 2
下,从约100ft/ft/min到约300ft/ft/min范围内的空气透过率。
[0054]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可以被构造成提供隔绝寒冷天气,同时具有较低空气透过率,以在相对低强度的体育活动条件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所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各自的织物,以向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提供空气透过率:根据ASTM3 2
D-737,在所述隔热复合织物20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压力下,从约1ft/ft/min到约
3 2
80ft/ft/min范围内的空气透过率。测试方法ASTM D-737的完整公开被引入作为参考文献。
[0055]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内侧织物层21可具有比所述外侧织物层22的面料相对更高的空气透过率。为贴近使用者身体的所述内侧织物21使用高空气透过率织物,在高强度活动时能有助于强化湿气运动,并将湿气从使用者身体上输送走,以防止过热。例如,所述内侧织物层21的空气透过率可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内侧织物层21内外压差为0.53 2 3 2
英寸水柱时,约5ft/ft/min到约300ft/ft/min;而外侧织物层22的空气透过率可为:根
3 2
据ASTM D-737测试,在外侧织物层22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时,约1ft/ft/min到约
3 2 3 2 3 2
100ft/ft/min(例如,为约1ft/ft/min到约30ft/ft/min)。
[0056] 接下来的实例给出了更多的描述,但并不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57] 实例
[0058] 实例1
[0059] 图6图示出一种具有轻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织物20’的一个实例。所述织物包括内侧织物层21’,外侧织物层22’,以及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所述内侧织物层21’和外侧织物层22’两者都由具有网眼结构的针织物构成。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的网眼结构具有多个开口25。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由双面针织物(如双面经编针织物,具有起绒毛圈沉降弧结构的双面针织物,或双面背面起绒针织物)构成,其重量约为1盎司每平方码到约4盎司每平方码,松密度(厚度)约为0.1英寸到约0.2英寸。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被缝(如衍缝)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的其中一者或两者。
2 2
所述轻型隔热复合织物20’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0.8clo/oz 到约1.6clo/oz。
[0060] 实例2
[0061] 图7图示出一种中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织物20”。所述中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织物20”包括由具有网眼结构的针织物构成的内侧织物层21”,由机织织物构成的外侧织物层22”,以及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由双面针织物(如双面经编针织物,具有起绒毛圈沉降弧结构(raised sinker terry loop construction)的双面针织物,或双面背面起绒针织物(sliver knit))构成,其重量约为3盎司每平方码到约8盎司每平方码,松密度(厚度)约为0.15英寸到约0.4英寸。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被缝(如衍缝)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所
2 2
述中型隔热复合织物20”提供的隔热性能为约1.0clo/oz 到约1.8clo/oz。
[0062] 实例3
[0063] 图8图示出一种重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织物20”’。所述重型结构的隔热复合织物20”’包括内侧织物层21”’、外侧织物层22”’、以及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
23”’。在这种重型结构中,内侧织物层21”’和外侧织物层22”’二者均由机织织物构成。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由双面针织物(如双面经编针织物、具有起绒毛圈沉降弧结构的双面针织物或双面背面起绒针织物)构成,其重量约为4盎司每平方码到约12盎司每平方码,松密度(厚度)约为0.2英寸到约1.0英寸。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23”’被缝(如衍缝)到内侧和外侧织物层21”’、22”’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所述重型隔热复合织物20”’提
2 2
供的隔热性能为约1.0clo/oz 到约3.0clo/oz。
[0064] 其它实施方案
[0065] 尽管某些实施方案已在上文中描述,但其它实施方案也是可能的。
[0066] 例如,整件织物服装可由隔热复合织物构成,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织物服装可被做成仅有几部分包括所述隔热复合织物。
[0067] 图9图示出一种夹克形式的混合隔热织物服装110,包括第一织物部分120和第二织物部分140。所述第一织物部分120覆盖了使用者的肩部区域,并延伸到肘部以下,一直到使用者的手腕。所述第一织物部分120由通过缝合线111处的线迹连接起来的多个第一织物单元122形成。所述第一织物单元122由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形成,该隔热复合织物可具有上文描述的如图2所示的结构。参照图10,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包括:第一内侧织物层131,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10的贴近使用者身体的内表面;第一外侧织物层132,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10的外表面;和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34,由至少在织物的一面(双面织物示于图10中)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构成。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34被封闭在第一内侧织物层131和第一外侧织物层132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的空气透过率为: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3 2 3 2 3 2 3
的压力下,为约1.0ft/ft/min到约80.0ft/ft/min(如约4.0ft/ft/min到约20.0ft/
2
ft/min)。
[0068] 所述第二织物部分140覆盖了使用者身体的较低位置的躯干区域,由多个第二织物单元142形成,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通过缝合线111处的线迹连接在一起并与所述第一织物单元122相连。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由第二隔热复合织物150形成,该隔热复合织物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相似,也可具有上文关于图2描述的结构。参照图11,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150包括:第二内侧织物层151,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10的内表面;第二外侧织物层152,形成所述织物服装110的外表面;和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54,由至少在织物的一面具有起绒表面的纺织织物构成。一种单面织物如图11所示,但是,可代替的或可附加的,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54可包括双面织物,例如具有比所述第一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34的织物相对更低的厚度的双面织物。所述第二隔热填充物织物层154被封闭在第二内侧织物层151和第二外侧织物层152之间。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150被构造成具有与所述第一隔热复合织物130不同且相对更大的空气透过率。根据ASTM D-737测试,在所述第二隔热复合织物150内外压差为0.5英寸水柱的压力下,所述第二隔热复合3 2 3 2
织物150的空气透过率为约5ft/ft/min到约300ft/ft/min。
[0069] 可代替的或者可附加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部分120、140可具有明显不同的延展性。例如,所述第一织物部分120可有比所述第二织物层140更大的延展性(如在外侧面层、内侧面层、以及隔热填充物)。例如,为肩部区域提供更大的延展性,可以提高穿用者的舒适度并减少移动手臂时的阻力,尽管其它部分,如第二织物部分,可没有延展性。
[0070]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可或由平纹纺织织物构成,如圆编针织物类的单面针织布(添纱或不添纱)、双面针织物、罗纹、经编针织布或者有和/或无延展性的机织织物。或者,作为另外一种选择,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可由具有反面添纱的毛圈沉降弧针织结构的双面针织物构成。制作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的合适的织物可从马萨诸塞劳伦斯的POLARTEC LLC,以POWER 和 的贸易名称购得。
[0071]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第二织物单元142可由外侧和内侧织物层及隔离层的层叠复合织物形成,所述隔离层能在阻挡和液态水的同时通过吸收-扩散-解吸附提供水蒸气输运,包括亲水的隔离层和/或粘在内侧和/或外侧织物层的粘合层。合适的层叠复合织物可从马萨诸塞劳伦斯的POLARTEC LLC,以 和POWER 的贸易名称购得。
[0072] 在某些情况下,强化填充性能或压缩性能(也就是减少隔热复合织物总的体积)可通过在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上以预定的图案形成空隙或无绒区(也就是没有绒头的区域)来实现。例如,图12展示了一种起绒表面针织织物60,其包括第一绒头表面62,所述第一绒头表面62包括散布在有绒头的区域66中(如绒头高度至少约为2.0mm)的没有绒头的区域64。大约5%到约70%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的表面积可被没有绒头的区域覆盖。
[0073] 如上所述,隔热填充物层的起绒表面针织织物可具有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编织的结构,其绒头纱线按预定的图案分组,并且有些预定的部分具有空隙(无绒头纱线)。例如,图13A图示出一个这样的起绒表面针织织物200的实施方案,所述起绒表面针织织物200在工艺背面上具有第一绒头表面210,所述第一绒头表面210包括散布在有绒头的区域
214a之间的空隙区域212a(如没有绒毛的区域)。所述织物200在工艺正面上还包括第二绒毛表面220(经过起绒处理)。如图13A所示,所述第二绒头表面220也包括散布在有绒头区域214b之间的空隙区域212b(如无绒头区域)。当加入到隔热复合织物中时,如前文所述,工艺背面和工艺正面(经过起绒处理)上的所述绒头纱线将保持外“面层”和内“面衬里”织物层隔开,阻隔凝滞空气,使隔热复合织物的隔热性能达到最大化。被阻隔在所述面层和所述面衬里之间无绒头区域的空气,将在静态条件下空气或风的运动很缓慢时提供很好的热性能。
[0074] 在动态条件下(吹向面层材料的气流或风控制了空气透过率),空隙区域的隔热性能可能会降低。但是,隔热性能的损失可通过为空隙区域212a、212b提供相对低的绒毛/丝绒(低于相互连接的绒头)来降低。这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绒头纱线230(优选较细的dpf,如低于1.0旦尼尔的超细纤维)而不产生相互连接的绒头来完成,但所述额外的绒头纱线230由沿着工艺正面(图13B)和/或沿着工艺背面(图13D)的成圈纱和地纱支持,并且在通过拉绒处理对额外的绒头纱线230进行起绒时在工艺正面生成绒毛/丝绒(图13C),和/或在通过拉绒处理对额外的绒头纱线230进行起绒时在工艺背面生成绒毛(图
13E)。这种处在空隙区域的低的绒毛/丝绒(比由相互连接的绒头所产生的低得多)具有改进的卷曲度及降低的空气流动(使内部阻隔的空气保持停滞),会减少对流引起的热量损失。
[0075] 尽管已经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起绒表面的隔热填充物织物的实施方案,但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如对隔热的需求较低时,作为替代,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可具有在一面或两面通过刷毛(brush)整理的常规的针织结构(单面或双面)。
[0076]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外“面层”织物层、所述内“面衬里”织物层和/或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可由阻燃材料形成,和/或包含阻燃材料(如阻燃纤维),或被处理(如化学处理)成具有阻燃性能。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面层”织物层经过耐久性防水剂(DWR)、抗磨涂层、迷彩和/或降低红外辐射处理。
[0077] 尽管这样的隔热复合织物的实施方案已经有所描述,其隔热填充物织物层通过缝纫被贴到内侧织物层和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但在某些情况下,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可被层叠到所述内侧织物层和所述外侧织物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图14A图示出一种隔热复合织物层叠体320。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层叠体320包括内侧织物层321、外侧织物层322和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323。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323由用粘结剂
326粘接到所述内侧织物层321和所述外侧织物层322的双面针织织物构成。所述粘结剂可采用基本上能避免进一步限制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层叠体320的空气透过率的方法使用。
例如,所述粘结剂可以以点涂层的方式应用。
[0078] 图14B图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其隔热填充物织物层323仅被层叠到内侧织物层321,图14C图示出一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其隔热填充物织物层323仅被层叠到外侧织物层322。
[0079] 图15A图示出隔热复合织物420的另外一个实施例。图15A中的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包括外“面层”织物层422和内侧隔热织物层421。所述外侧织物层422由机织织物构成。所述隔热织物层421由具有起绒表面423(绒毛或丝绒)和相反的、光滑表面424的单面针织织物(如单面经编针织物、具有起绒毛圈沉降弧结构的单面针织物或单面背面起绒针织物)构成。所述隔热织物层421被联接到所述外侧织物层422(如通过缝纫(如任何图案的绗缝、缝纫、缝褶、超声粘或粗缝)、层叠、通过沿缝合线的线迹固定、或其它物理固定方法,如按扣等等),这样所述起绒表面423就朝向外侧织物层422。所述隔热织物层421的所述光滑表面424形成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的外露表面。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可被加入到织物服装中,例如上文描述的任何服装。例如,图14所示的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可用作图9中的夹克中的第一织物部分或第二织物部分。当被加入到织物服装中时,所述隔热织物层421的所述光滑表面424可被布置成服装的贴近使用者身体的内侧表面。
[0080] 所述隔热织物层421和所述外侧织物层422中一者或两者可以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有延展性。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所述隔热织物层421和所述外侧织物层422中一者或两者可以包含弹性体材料(如氨纶(spandex)纱线和/或纤维),以强化延展性及外形回复性。
[0081] 仍然参照图15A,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的湿气传送率和空气透过率可通过所述外侧织物层422的织物上的空隙或开口度来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对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的空气透过率的控制可由控制加工成所述外侧织物层422的织物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如纱线尺寸、纱线支数和/或编织密度(纬/经)实现。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对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的空气透过率的控制可通过对所述外侧织物层422的一个或两个表面应用涂层或薄膜层合实现。
[0082] 图15B图示出隔热复合织物420’的另外一个实例。图15B所示的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包括外“面层”织物层422和内侧隔热织物层421’。如图15B所示,所述隔热织物层421’由双面针织织物构成,该双面针织织物通过粘结剂426被粘结到所述外侧织物层422上以形成织物层叠体(fabric laminate)。可代替地或可附加地,所述隔热织物层421’可通过绗缝(以任何图案)、缝褶、超声粘结等连接到外侧织物层上。
[0083] 所述隔热织物层421’和所述外侧织物层422中的一者或两者可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延展性。所述隔热复合织物420’的湿气输送率及空气透过率可通过如上文关于图15A的讨论进行控制。
[0084]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可具备防水性能。例如,所述外“面层”织物层可具有非常紧实的结构(如紧密针织结构)并可用耐久性防水剂(DWR)处理。可代替地或者可附加地,所述隔热复合织物可具备防水薄膜(如透气防水薄膜)。例如,图16图示出隔热复合织物500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隔热复合织物500由内“面衬里”织物层510、外“面层”织物层520及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530构成。在这个实例中,防水薄膜540被层叠到所述外“面层”织物层520的内表面522上。所述防水层可由多孔疏水薄膜、亲水无孔薄膜或静电纺丝材料做成。优选地,所述隔热填充物织物层530是疏水的(如由疏水纱线/纤维做成),这样,一旦水透过所述外侧织物层520将不会被保持或吸收,而能很快变干。
[0085] 所述防水隔热复合织物500可被用来做成一整件织物服装,或在某些情况下可只做成服装轮廓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例如,图17图示出一种混合隔热织物服装610,包括第一织物部分620和第二织物部分640。所述第一织物部分620被安排在织物服装中一个或多个靠上的区域(如布置成覆盖穿着者的上部躯体、肩部并向下延伸到手臂)(也就是那些更有可能在使用时暴露在雨中的区域)。所述第一织物区域620由第一织物单元622做成。所述第一织物单元622由防水隔热复合织物形成,该防水隔热复合织物可以具有如上文关于图16描述的结构。
[0086] 所述第二织物部分640被安排在较低的区域(如布置成覆盖使用者身体的下部躯体及较低的背部区域),这些区域在使用时比较不容易暴露在雨中。所述第二织物部分640由第二织物单元642做成,这些单元通过缝合线611处的线迹连接在一起并与所述第一织物单元622相连。所述第二织物单元642由第二隔热复合织物形成,该隔热复合织物可以具有如上文关于图2描述的结构。
[0087]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也可以提供可双面穿着的隔热复合织物服装。例如,所述隔热复合织物服装可由隔热复合织物形成,该隔热复合织物与上文关于图2描述的相似,由第一织物层、织物层、以及封闭在两者之间的隔热填充物织物层构成。所述织物服装可以是可双面穿着的,因此所述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都能随意作为外“面层”织物层或者内“面衬里”织物层,这将允许穿着者穿着可双面穿着的隔热复合织物(“工艺外观”)服装。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层可以由不同颜色的织物和/或不同图案(如迷彩)的织物和/或不同质地做成。
[0088] 尽管已经描述了夹克形式的织物服装,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描述的隔热复合织物也可以被加入到各种形式的织物制品中,包括,但不限于,外套、功能服、套头服、背心、衬衫、裤子、毛毯(如家纺毛毯、户外毛毯)等等。
[0089] 在某些情况下,所述隔热层(如隔热填充物织物层(如图2、6-8、10、11或14A-14C中的任何一个)或隔热织物层(如图15A或15B中的任何一个))可由毛圈沉降弧(反面添纱或常规添纱)构成,其中毛圈弧没有做起绒处理。可用高的沉降片(如2-9mm)形成毛圈沉降弧。在这种结构中,所述毛圈沉降弧可设置成预定的图案或设计,同时具有没有毛圈沉降弧的其它部分(具有空隙),以降低总重同时有利于易弯曲性和易包装性(易于折叠)。如上所述,所述毛圈沉降弧可制成常规添纱结构和反面添纱结构。在反面添纱的情况下,所述工艺正面(平纹针织一侧)可被整理(finished),而且所述工艺背面可留有毛圈沉降弧(未拉绒),或者所述毛圈沉降弧可被留在工艺背面,而不对工艺正面-平纹针织一侧(与常规添纱结构相似)进行拉绒处理。
[0090] 其它实施方案在下文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