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气元件和设备 / 浮动电位 / 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云雨变化气象仪

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雨变化气象仪

阅读:265发布:2021-03-26

专利汇可以提供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雨变化气象仪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光核聚裂变 辐射 能自动生成与稀释 云 雨变化气象仪:根据雨 水 是太阳光能辐射 能量 ,向地表自然 生物 所需能量转化的一种特殊方式;持续稳定的雨水和阳光互补条件 气候 波动 频率 反应,是自然界生物群依赖生存的必备良好气候环境条件。创造干预气候频率响应周期,获得适度的雨水、达到降雨降得下来控制得住的人工气象干预措施。根据1993-1995年云南和上海2008年到现在的试验过程,反应出的试验预计结果和实际结果分析。此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以减弱已经生成的极端气象环境的持续发展,可以应用在各种极端自然气象变化过程中。近年来强台 风 圆规、梅花云像缺口等在接近或经过实验区的系统风暴,都以偏离或减弱的形式经过。未对实验区造成风暴灾害,以及多次解除上海气象局发布的高温和暴风雨气象预警。以此可以确定在这几年中重复多次同样的现象,不是巧合。,下面是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雨变化气象仪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根据自然现象反应:雨是太阳光能辐射能量,通过地球核定的运动响应频率,向地表自然生物所需能量转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形成阴阳互补的自然空间环境,自然生物在光照能量和雨水能量反应的阳极阴极相互作用中聚合传递能量,同时放射出一定能级的辐射波。一切地表生物生长和消耗的能量、产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辐射与地层长期积累蕴含的能量元素辐射波相互作用,生成雨阴晴变化,达到光能辐射能量转化为有机质能的能量转化过程。雨水和阳光反应出阴积阳发的自然频率周期,显示出反应频率不稳定,由于工业发展中废物气体大量排放和自然现象本身存在的基因元素,促使晴雨持续频率周期延长,导致雨水阳光相互作用反应迟缓对局部地区失去平衡,引发的自然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现象。持续稳定的雨水和阳光互补条件气候波动频率反应,是自然界生物群长期依赖生存的必备良好气候环境条件。根据自然现象本身存在的基本特征,创造干预气候频率响应周期延长,获得适度的雨水、阳光响应频率,正好完成互补的良好气候环境,是本项目试验研究探索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本项目试验主要是针对持续晴热高温、干旱、持续强降水、持续强暴,等恶劣气候环境的减弱消融。以不导致灾害性恶劣气象环境的发生为最终试验研究目的。应用人工制剂自然物理反应干预措施,达到降雨降得下来控制得住,是本发明创造完成的重要核心技术。
1.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云雨变化气象仪涉及到的云雨运动结构的生成与稀释过程在空间形成的组合状态,和有关物质能量在空间云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具体分类叙述如下:
光子核:
由于光电效应能将射入金属中的有用功射出和可以转化为具有动能加速电子运动分析。光子能量在自然空间环境中,表现在接近地表处地热焰自然反应状态,和空洞粒子云气流升腾自然变化过程中。可以在任意光照强烈的地表聚合温度,高于近地表层空间的地坪表面观测到。根据植物能量元素,空间气流常态变化等因素反应,光子能在与水或含水物质发生化合反应时,与其中的水分子元素氢原子原子聚合,生成含有极高动能的射线电子核-光核。通过微波反射和地表物质分子能量聚合,转化成光核能量聚合与分裂的能量运动形式。形成自然界的宏观能量转化形式和微观能量转化形式。在此项目研究进程中命名为光子核光核字母表述为x。其光核粒子的组成分子性质是可以确定为热能粒子,体积基本单位一般可用纳米表述,光核粒子的能量、动量、频率波、线性及原子结构,随着组成分子的数量和能量纯度性质变化,具有能量质浮动变化性质,反应出各种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因素。
气化云:
由气态物质凝聚成有形液态微粒的转化过程。指由气体转化成云雾的过程,由光谱电磁波电位积与水化氢和水化氧的同位素电位分离,在氢密度相对常态空气密度较小的状态中,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呈垂直直线上升运动形势。到达距地表海拔1400米以上,(1:14.38氢与空气比值×浓度值100=1438米额定高度)。大气压小于86pa的空气中聚合漂浮,遇通过光热从地表分裂上升的同位素二氧化碳相聚时,活性气溶胶碳元素同时分解成C形膜,C形膜由于光波能引力作用迅速内吸,光子核携氢原子、氧原子进入C形膜内部,C形膜开口端被氧原子O形封闭,由于内能聚合作用体积膨胀,形成碳、氢、氧、光谱核一体的同位素,其中含有多个正负电极的原子核,连成一片随着空气的运动漂浮在额定的空间环境中,呈现出我们肉眼能够看得见的浮云现象。
其公式表述为H2OX=HXO/S×CO2=CHXO其分子结构及运动状态表述如下CHXO:表示形成的雾状微粒。H2OX:表示X光子核对H2O的化合作用积。观察试验:在两个相同透明玻璃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瓶口敞开,另一个封闭,同时放置在光照条件良好的室外地面,不一会儿瓶口封闭的玻璃瓶壁上便出现雾状粒子,不断生成水珠向下滚落。瓶内的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原有状态;瓶口敞开的玻璃瓶壁上看不见雾状微粒和小水珠,但其中储存的水量会逐渐缓慢减少。由于光能作用分裂成气态的分子成分称为X光子核对h2o的化合作用积HXO。根据两个玻璃瓶反应状态的不同,以及天空中云系的阴晴雨露变化现象,分析出空气中生成云相运动的分子,是由一种地表物质元素中分离出来的活性炭气溶胶环形模阴性分子,相对于含有光核能量的阳性空气分子的吸收膨胀过程。其中含有一定能量的微量钠元素(根据雨水中沉淀物微晶体粒子分析得出),当地面含水物质通过光能射线核辐射聚合作用,向密度稀薄的空间运动的过程在空气中遇到含有钠元素的气溶胶环形模聚合,体积迅速膨胀,生成可以看见的雾状微粒。CO2/X表示空气中的气溶胶碳元素,通常表示空气中的晶类物质。CO2/X是地表活性炭元素,在光能辐射作用下完成聚合的膜状导体粒子,含有微量钠元素。
Co2/x+H2o/x=CHxo
CHxo云象分子随着光谱电磁波电位碳积聚变反应:其中CHxo量子不断增加,密度增大,其中的运动状态形势相对于运动速度和密度的变化。而显现出聚合、消散的自然变化现象。CHxo云象分子在强烈的聚合浓缩挤压中产生剧烈的破裂裂变,同时放射出射线电子。
其中聚合的氢分子在电磁波射线核逃逸穿插的瞬间遇氧碳元素迅速燃烧裂变,由气态微观粒子转化成液态有型水滴的变化过程。生成含有相对质量的水滴云系,受重力作用从天空降落。
分子运动式为CHxo×10的100次方=H2o/x×10的1000次方量级
相当于1个单位值的空气膨胀为同单位值水的质量
在氢1氢2氢3等水浓缩制品相继问世之后,水的单纯性质已发生改变,相对于重水的出现,必然有轻水或超轻水的存在。重水应用浓缩聚合加工制得,轻水则可应用膨胀发酵提取,水的本质在轻与重的合成变化过程中,其中的分子序列只存在浓度和密度的变化,水的本质分子序数基能保持不变。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保持着相应的辐射能率及环波运动。是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合成基因和动能元素。
Cx是由chxo同位素分离出来的碳元素+光谱电磁波=cx高能射线核
Cx碳积高能射线核只在chxo同位素原子核聚变时存在,并携带强大电流和电磁波CHxo云象分子在光谱热电离裂变过程中反应:随着剧烈的聚变反应过后,CHxo分子同时分离出cx高能射线核载电荷、co氧原子、H2o氢氧化合水、Hxo水化氢等CHxo云象分子同位素,CHxo原子的同位素在裂变分离后不断得到补充,则不断产生聚变反应,化合成H2o;
CHxo原子的同位素在分离后得不到补充或缺乏某个化合元素,存在在空间的气原成分当即化合成其它成分。存在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中心压力减小、集团密度降低、射线波遥感分解、光谱电磁波射线波电极同位、电磁波原子核能量降低。碳氧化氢中子核裂变产生高能射线,同时也产生吸附Hxo/co等化合物,富集多个活性氧元素沉积于地表,是地表生物群呼吸进化和二次挥发的基本离子系数。
云化雨:
液态微粒在空间对流运动中,内核裂变反应生成有机雨滴的化合过程。根据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1766年发现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氧燃烧化合成水H2o的自然变化现象得出。雨水由氢气原子和氧气原子化合而成,氢气原子和氧气原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是推动和促进云化雨的频率周期因素。根据物质特性,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会释放出电磁波的自然原理。雨水形成的自然现象和形成积雨云团的气态物质,来源于地表层水分子遇光能作用产生的化合气体,分子式为co2/x×H2o/x=cHxo
CHXO为乳白色可见云像分子构成成分,其中C代表活性气溶胶碳元素,含有碳酸钠能量。地表钠原子在运动中与碳酸元素分离,转变为X光核;X代表光谱电磁波光子能量沉积量子,内含有高能射线核(一般不放射能量)。高空运动中遇不均匀气流载电荷引力和斥力作用,产生中子效应,其能量与含有钠元素电位碳积的C成分的同位素相触,生成具有极高能量的正电荷,在台风、龙卷风、强对流等气象环境中运动在地表至距地表2万米内的空间环境中。形成剧烈的聚裂变现象,高能射线传导着各种微波信息,传播速度=光速;H代表氢元素,受到光波震荡及碳核裂变反应,其在自然界形成的原子核能量放射与氧原子聚合裂变,随着空间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变化成冰、雨、、雾现象;O代表氧元素,在水中遇光谱能量作用随着氢原子的分离而携于X两端,分子式H2o×X=HXO组合形状,氢原子成工字型、光子核放射出两条X形射线,分别连接着氢原子|工|和氧原子|O|,随着气流的不同变化而运动在自然空间环境中。
物化氢:
指固体物质或有机化合物在空间环境中,其呼吸对流运动形势分离和燃烧氢元素吸收氧元素的自然现象,氢、氧元素在受到光核分离运动过程中,生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当环境温度频率波形变化稳定的情况下,通常化合成有机碳合物和碳氢积油。
碳化氢:
分为有机碳或氧化碳,具备影响空间气流变化条件的碳氢元素,通常储存于距地表深处1米左右的地幔层、海洋或地穴空洞之中。同时已存在在动植物衣原体细胞结构之中,受外在气温压力或光谱辐射产生的光电效应作用循环、大气电场引力作用进入空间环境中。
此类氢元素气态物质富含微量钠元素生成的co微酸性分子,形成导电胶状膜,一般运动在中层空间环境中。遇同类异性元素水化氢、氧混合元素,产生聚合裂变反应,生成可见的细小液态微粒。由于钠元素和光子的聚合作用生成高能射线核。其运动状态随气压、光波及相对辐射能转变成雷电、风暴或中性雨、雪、雾等自然变化现象。
光谱电磁波电位碳积:
光是能量转化传递方式的一种,在太阳热能以光的形势向地球传递过程中,光谱辐射能以光子聚合形势转化成各种不同物质的动态质能-有机碳,其元素特性含有极高动能的高能射线gnx及两个电荷,其量级为表述光子能的最小单位gnx,其中g代表质量,N代表能量,X代表光子束光核。简写X。如:活跃在地表空气中的热能粒子,在太阳照射以后,晚上依然很热的空气中,就有热能粒子的存在。
光谱热电离氢氧分裂气:
光谱热电离是指光子能量相对作用物质,促使物质本身的基因元素分离汽化或沉积碳化的过程。
导向位:
在地球空间环流物理中随着季节和大气压力的变化而引导空气流动位置方向的改变,通常以风的形势表现出来。其中的粒子流在运动中遇同位素凝聚内收,分子云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形成同位对流空间,产生高能射频波和辐射波,在空间运动变化时成滚动环流状态。具有围绕一个运动中心高速运动的大气环流运动状态,由于对流运动频率响应活跃、降水规模较大、雷电活动密集等特点,此类自然现象称为系统风暴运动。在陆地上生成的风暴运动,由于土壤中具有反射出弱化风暴的分子生成辐射的原因,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呈现出短时雷雨大风的形式,最长时间据目前统计大约为2-3小时,半小时以内消失的强烈风暴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频波谱:
显示频率和波段运动的声波和光波,通常以电波的形势显示在大自然中,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现象,随着各种不同频率波段的响应模式产生变化响应频率。推进着自然现象变化各种能量形势的转化,显现出在自然气候环境生成的各种基因元素。
聚裂核:
分为固态粒子聚合形成、液态粒子聚合形成、分子云聚合形成,其物理变化模式为积聚同类异性,分离同类同性,在聚合的同时发生裂变的物质聚合分子称为聚裂核。其方式有电波辐射和分子挥发,分子挥发的形式随着分子量级的不同而可以放射多次多能级射线辐射。主要促进元素由光子聚合碳的电波环流形成。在自然界中通常体现在地表的内存与外放,生物的吸收与排泄,云团的聚合与飘散,水滴的凝聚与挥发。聚裂核的变化特征和化学特性,在空间环境中的独特作用变化,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内容。人工聚裂核的化学反应是针对空间气象环境变化的独特特点。根据促进气象环境变化的物质分子特性,合成的云象分子基因元素。其元素性质为中性反应状态,具有自然稀释分解强风暴的自然特性,和自然聚合云象分子生成降雨云团运动的聚变效应、和裂变效应核。其中的电弧粒子随着光波反射条件生成正电荷元素和负电荷元素,运行波段随着积碳光子的密度数量而增减。
雷电在空间气象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
雷电是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常见的雷电气象一般出现在气温比较高的夏季。其物理运动形式,是由于太阳辐射能率促使空间气流加速、气压升高,而促使局部空间环境中富含高能碳粒子核的气源分子加速聚变,从而达到释放能量的终端裂变过程。其中富含的高能电磁波射线核遇强烈的粒子流运动、摩擦迅速分离时聚合同位原子产生强大电流载电荷,与地表聚裂核阴极相触瞬间产生剧烈爆炸,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就是雷电的自然演化过程。太阳辐射能量可以在自然空间环境中生成强大的能量释放形势,当然地球的空间环境在受到或接收太阳能量辐射过程中,其转化为雷电形势释放的能量是非常小的。如果局部特定时空,持续和频繁发生气流分子聚裂变雷电过程,其空间环境中含有高能射线核的分子成分将急剧减少,对于常年平均降水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由于具备生成降水云系的分子云含量减少,旱季到来时,空间环境中很难生成积雨云团运动,容易导致长期持续干旱的气象环境。
根据上述自然物理反应现状,分类进行了相关的试验和各项所涉及分子成分在气化云、云化雨过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结合气化云、云化雨、光子能等上述气态分子和物质化合形势对自然气象变化的独特作用综合研究:由空间环境变化分析,地表物质内应力作用承载着云象形成变化的分子基因,聚合与裂变反应的自然核基数。本发明是一种针对稀释极端气象变化、保持气象环境和谐变化的仪器。其中的物质组合形势以具备生成云雨变化的物质分子混合组成,包括含钠水、活性碳、光子射线核、化合容器、光核辐射分子分离仪等具备独特特性的物质和仪器组合制成。其中的合成物质通过光核辐射分离仪向空间传递时,受到光谱辐射能作用,挥发的气态分子含有氢元素、氧元素、碳元素及光子束射线核等气态分子和辐射波,进入大气空间环境。分别与空间环境中的气态物质化合成云、雾、雨、及化合气等气态和液态分子,运动在地表物质结构和空间环境中。进入空间气流运动环境中遇空间同位素,生成积雨云团运动达到降雨过程和稀释暴风雨持续影响的自然干预反应变化现象。其变化现象与地表干湿程度和水汽分布形式密切相关,起到干湿匀称的云雨变化调和作用。
上述分子功能序数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在实验区上空及地表物质含量中,自2008年试验开始时,特制液体物质产生的气态分子成分就已经通过光热辐射效应和空间气流传递弥漫在进地表空气中及土壤中。在受到外层空间环境中的极端气流干扰时,反应出自然生成干预极端气象发展的气态分子成分,形成局部的引力场作用,致使恶劣气象环境不能生成或持续发展。在盛夏时期的空气中,“2009年的冷空气作用,2011年的热雷雨”和关于梅花台风大缺口现象称为干空气干扰等理论是不成立的,类似现象只有在实验区上空存在,并不存在在其它空间环境中或通过其它方式达到重现的目的。
光核辐射分离仪内部容器中,物质成分由自然空间环境中。光核辐射能量转化成雨水降落后,经过地表自然现象反应状态生成的独特物质中提取的,具有生成云雨变化的独特物质组成。物质特性在气化云过程中具有聚合、稀释积雨云团运动的独特功能。其中存在的物质成分包括含钠水、活性碳、光子射线核、化合容器、光核辐射分子分离仪等,具备独特特性的物质和仪器组合形成。具有持续向空间环境中输送生成云雨变化现象的气源分子成分,和稀释空间环境中强烈云雨变化现象的电解辐射波。通过挥发输送结构化合形成的气态分子成分,在应用区相应密度范围内形成地面聚合、空间流动等运动形式,与自然空间光能射线辐射生成自然感应模式。其反应状态随着频率波、导向位等空间物理气象环境变化。
达到生成降水云团运动发生降雨过程,和稀释空间气象环境中强烈的降水云团运动,减弱消融强风暴雨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制造原理:
根据大气环境中,云雨变化的形成结构化合转变形势浓缩聚合,应用物质粒子波运动辐射现象本身的基本特征和光能辐射的基本原理,应用物质波函数的微观运动方程,作为导向的理论探索和试探性试验过程。
其中的光核辐射分离仪的制造是模仿空间大气环流状态的大致情形研制的:结构由外层、内层组成,其中的内层结构分为上层、中层、对流层和液态层。其外层作用具有聚合光谱辐射波,将光子转化成光子束的能量转化传递状态层。内层物质受到辐射波转化成光子束能量的电解作用,生成含有极高能量射线核的气态分子,气态分子通过对流层特有的自然物理作用进入大气空间环境中。物质成分挥发的气态分子,具有随空气升腾,随雨水降落往返运动在辐射波传导的空间环境中。随雨水降落的物质分子与地表同类物质化合,生成聚裂变反应相对活跃的地表聚裂核。随空气升腾的物质分子在额定高度的运动中,在与空间环境中的气态物质混合时,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温度差异现象,在对流运动中形成活性气溶胶胶状环形膜。其中的化合分子同人工降雨时发射的冰晶碘化分子成分大致相同。具有吸收太阳光能辐射波和生成降雨云团运动的独特作用。
化合物质混合成分的提取:是综合气象环境变化中云雨物质的生成变化,经过长时间观察结合理论推导。从自然形成的物质中经过多次多类别选择提取的,具备生成和稀释云雨变化的物质基因成分。其中微波量子动力函数,量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两能级之间的差值。根据一系列试验表明,本试验项目完成组合的气态分子成分产生的微波量子动力函数,应用在干预恶劣气候环境变化中跃迁长波辐射和短波粒子性质活跃,且具有生成与瓦解的双层效率因素,而应用在持续高温干旱环境中和暴风雨气象环境中,完成生成降雨过程缓解干旱影响和稀释消融暴风雨降低其严重的破坏力。
3.应用模式:
安装放置在光照、通风、植被环境较好的室外地面,配置带有空调的使用管理室和管理人员,空调的作用是在夏天高温时期,应用降温降雨功能时作为辅助设备使用。另外通过空调输出的气态干预粒子,在运动中遇到空间其它空调排放的氯离子同类成分产生聚合燃烧作用(此试验在2011年7月3日开始在上海市实验区试用,成功的完成上海市今年的降温试验过程,具体数据有7、8月的温度变化实际情况参考)。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无激烈的天气运动或其它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气流干预或辐射催化,没有导致灾害性气象环境发生的可能性,一般不做任何调整。
应用在晴热干旱气象环境中:地表挥发的气态物质成分,受到宇宙射线及太阳光波辐射作用或自身具备的分子元素原因,不能形成具有降雨云团运动达到降雨的过程,是持续晴热干旱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光核辐射分离仪挥发的气源分子成分具有聚合同类元素运动产生聚合变化的独特性能,受到太阳光波或宇宙波辐射作用时,随空气升腾运动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与空气中含有同位元素的分子成分化合,生成可以凝聚云雨云团运动的活性气溶胶胶状膜结构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聚合空间同类元素,形成具备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的系统云系,其运动中心压力逐步增大,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产生光子束射线核裂变反应过程,从而生成水滴从高空降落,完成降雨、缓和干旱的气候环境。
应用在暴风雨气象环境中:暴风雨的形成结构和运动模式是导致暴风雨气象环境的必要元素。在云象分子不断聚合运动过程中,云团中心压力增大,受到同类异性元素空间低压潮引力作用,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运动状态。低压气旋空间引导着风暴能量聚合的运动方向和位置的改变。相对空间热能聚合分子浓度压力及空间热能聚合分子含量密度,是促进或引导风暴运动的核心能量来源,其中的相对落差作用促进云团生成元素活跃,在强烈的聚合裂变过程中生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暴风雨气象环境。生成暴风雨必须具备相当能量及数量级的光子束射线核,其内能引力对周边空间环境中的同位元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作用。根据前期试验状况分析,类似风暴在实验区生成后受到地表仪器反射的微波磁场辐射干预作用,形成和促进风暴运动的光子束能量聚合结构发生分散、下沉,向地表聚合运动现象。在短时间内达到稀释风暴运动系统,减弱其破坏力的作用。
至于应用在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暴风雨气象环境中:其中的能量结构变化模式和光子核辐射波传导作用。根据暴风雨的形成结构和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具有的同类别生成与聚合过程,在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辐射半径范围内的空间环境中,由于空间的聚合作用受到地表聚裂核系统的辐射波作用,云像聚合分子射线核挥发与聚合形势活跃。生成暴风雨气象环境时受到地表引力作用气压降低,受到斥力作用射线核化合分解成空气中的雾状颗粒。由于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具备的特殊聚裂变物理变化特征。当两种同类的化合物质运动模式在相对的空间环境中混合时,其中的射线波相触产生斥力和引力。引力和斥力在触及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射线对流化合作用,及地表源源不断的辐射波磁场引力作用。使得原有的强风暴形势在射线元素的对流运动中速度减缓、压力降低,原有的强大气势降低或被稀释至无形状态之中。

说明书全文

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雨变化气象仪

[0001]技术领域:
[0002] 关于气象环境极端变化的抑制与调控技术,及空间云雨气象变化的形成结果与扩散形式,具备的基本特征解读和制导系统的探索研究项目。背景技术:
[0003] 自然空间气象变化的作用促使自然生物及人类获得了优越的生存空间。极端的气象变化环境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侵害和损失,目前在世界上我们知道的对气候变化现象使用的,有预报技术和通过火箭发射催化制剂,针对个别极端气候环境采用降雨或防雨的干预措施等。其中的气象预报技术现已经达到一定的精准程度,通过火箭发射的催化剂,据有关实施显示起不到根本性防灾减灾作用。相反会引起大面积超强暴和长期持续干旱。如强降雨时发射的干粉剂防雨弹,发射时被云层中的汽大量吸收降落于地面。在使用时期如果未能完全掌握云层运动状态,是很难达到防雨效果的。由于其分子成分具备不同程度的辐射能率。在雨季过后,少雨季节到来时受光谱电磁波携带的同位素光波粒子辐射大量挥发,其分子成分含有的能量元素,随着空间气流运动与含有生成云雨运动的分子成分同类异性元素化合,将自然生成云雨运动的云像元素尽数稀释或转化成其它气态分子。造成长期持续干旱的灾害性气象情况;少雨干旱时期的人工降雨作业发射的催化剂同样具备如此特性,需要降雨时却始终降不下来。这类物质通过电磁波和其它元素化合后,转变成气体长期滞留运动在1400米到2万米左右的对流层空气中。在雨季到来时,形成并催化浓厚的积雨云团加速运动,云集厚度远远超过自然形成的厚度,并在空气中形成强对流电解现象,不断生成迅速扩大云团聚变组织。以导致强暴雨气候现象持续发展的恶劣灾害性气象环境。本发明是在云雨变化现象空间环境中各种因素特别复杂,且温室效应恶劣的背景下,根据多年试验 实验区气候环境变化反应出来的独特的良好变化特点,确认具有对空气中云雨现象的形成与稀释起到独到作用而确认研究成功的。
[0004] 空间气象环境变化是由于具备推进气象变化条件的气体物质,相互作用转化完成。其中密切相关的气态物质有,水化氢、水化、氧化氢、化氢及co2碳氢化合物等气态物质,在空气中与光和作用产生的光核粒子正负电极化合反应,传导微波电离与聚合运动现象。在气态物质和固态物质中以汽、雾、云、雨、风等形势弥漫于地表到距离地表30000米左右的中层空气中。地表生物长期依赖空间气流化合传递有益的光照、水润、氧育等生长繁衍。其能量元素能够化合成云遮挡阳光,能够聚合反应降落雨水,能够发生裂变电解雾化融入空间环境中,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能量转化供给。相应响应频率不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限烦恼和困难,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损害事故。本项目是在1993年云南家乡春夏连旱时的暑假期间展开研究并开始试验的,专题针对云雨的生成与稀释的自然演变特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从地表自然物质中,提取的类似云雨生成与稀释的基因成分,通过自然变化物理现象造成仪器。在光能辐射聚合形成特征 在自然变化条件反应下,生成具有抑制恶劣气象环境持续发展的稀释元素和辅助形成元素。
[0005] 1993年春天村子里的土地上几乎没有下过一滴雨。到了夏天,干旱导致水源枯竭,土地开裂,又是一个难熬的季节。在几次回到家里,看见没有降雨持续干旱的情况。联想起以前下雨时和下雨前后观察到的云层变化现象、及地表风向的反映状态分析。在此根据现实自然现象中关于云雨自然变化现象反应特征,综合分析阐述其中的突出物化现实现象变化依据论述,并开始了第一次试验过程:
[0006] 光热对流反应地热焰现象:是受到强烈阳光照射的地面,地面物体受到热能波导粒子能量对流共振,生成的光子能复合聚变向空气中反射出的热能放射形势。在温度约35C°左右时,沿水平面上斜15-30度斜观察地表。可以清楚的看到火焰波的升腾现象。
在高温时期车辆较多的路面上距离地面2米以内的空气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升腾的地热焰现象。可以观察到的地热焰是极端高温时期地表物质反应出来的能量聚合反射变化形式,地表构成的物质结构每时每刻都在放射类似地热焰的粒子能辐射波。在空气中与光波粒子形成双子能量聚合,通常为正负电子结构,其载电荷随着能量强度的变化而上下浮动。通过物质性质和能量的不均等变化转化成不同的能量传递形式,在空气中形成双子结构的载电荷分子成分称为高能粒子。其空气中的高能粒子随着光热辐射能聚合的不同,出现聚合浓度和密度不均匀现象,导致我们肉眼观察过程中能见度的感官偏差,呈现出可见粒子云和感觉粒子云运动现象。在气象云雨变化研究分析中发现,类似粒子在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时出现塌缩内吸现象,形成中心引结构,并以螺旋状形式扩展运动,在运动中遇到同类阳性粒子干扰,即被分解稀释,转化为散漫的空间气态分子成分;遇到同类阴性粒子吸引,即发生内吸聚合反应,系统能量增强,运动速度加快,在聚合塌缩过程中受到能量密度和相对引力场作用发生裂变反应过程。在中心磁场运动极为强盛的系统中,聚合反应与裂变反应形式不断地发生,由于引力场物质类型和密度的不均等变化,致使系统运动中心发生方向位移。在分析中,对具有促进生成与稀释云雨变化的合成光波粒子命名为光子碳粒子云,其分子特性具有极高的光核能量和射线电子,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放射出正电子辐射波或负电子辐射波。当正负电子辐射波在空间形成强烈对流时,天空显现出浓云聚合 闪电裂变等自然现象,类似现象一般生成在夏天或冬天强烈的温差对流环境中;在春秋季节,光谱辐射强度减弱 接触不到蕴含在地层深处的具备生成云雨变化的独特物质元素,在云雨变化过程中,以空气中气态物质粒子蕴含的能量元素性质变化而发生云雨变化过程。且冷热对流频率生成时间延长,导致较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或持续阴雨等自然现象。(在工业发展应用过程中,大量废气废物进入空间环境或土壤中,在此类外在能量持续干预反应下,没有有效降雨的时间将会成倍延长,持续阴雨天持续时间将逐步缩短。)
[0007] 强降雨时期的空洞碳粒子云:在我家居住的山后,据说是以前开采矿时留下的废弃空洞。里面有一潭绿油油的水,扔一石头下去大约要十几秒钟之后才会传回蹦咚的水声,距离地面大约有50米深度。受大气压力,光谱辐射热能光子碳裂变作用。促使在山洞深处储存的长年积水和洞内的矿物分子,产生雾化,聚合成柱体螺旋云状向空中升腾的迹象,含有很微量的异味。一般发生在闷热难耐的夏末秋初,可见淡白色雾状粒子富含高能射线聚裂核,中心温度较低,进入空气中由于冷热对流反映迅速膨胀、凝聚,其分子成分与空气中生成的引力膜状粒子云团聚合。产生强大的对流云团运动,形成雹和强降雨自然现象。由于聚合系统中心具备的强磁场引力作用,在聚合状态激烈时期一般含有短时雷雨大风,形成风暴运动系统,风暴中心不断得到其运动空间环境中能量的持续补充,则容易生成灾害性持续暴风雨气象环境。其运动模式与热带风暴、龙卷风、台风的形成结构基本相同。村里人们不知道是自然变化现象。(据说,为了预防冰雹、暴雨等极端气象带来灾害,有人以死了的黑狗作为污秽之物扔进洞里,据说能够防止妖气作怪。)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存在在整个地表地质结构中,与地热焰的反应模式大致相同,其含有的物质元素相对丰富。一般具备形成聚合状态的物质分布在地层 距离地表1米左右的地层化合物质之中,地层钠原子与光核的聚合生成的化合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能量元素,是云雨运动变化过程中,生成云雨运动现象的特定活性气溶胶膜结构分子成分。字母表示为CNXg(C表示可以形成膜结构的碳元素分子;N表示地层含有一定能量的钠元素分子;X表示直射辐射波与回波辐射重合产生的复合光核;g表示总质量。)
[0008] 云雨自然变化过程中,生成云雨自然变化过程的基因成分是促进云雨自然变化的作用元素。关于云雨变化现象,现在一致认同的是水蒸气和露点的理论关系解释。其中描述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受到冷凝气作用凝聚成积雨云团运动,在临界露点时形成水露的现象,受到重力作用降落的过程。据理论分析,如果受到光热反应上升的是水蒸气,那么当类似水蒸气的气态物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必然受到冷凝气作用生成雨水降落下来,在光热的反复作用下,雨水降落的频率按照以上论述应该比较活跃。但是根据云雨形成的自然变化过程和近年来出现持续高温干旱的自然现象分析,形成云雨变化现象的物理作用并不是水蒸气与冷凝气的理论能够解释说明的。通过生成云雨变化的自然现象观察,积雨云团运动的生成,和一般通过加热形式挥发的水蒸气进入空间环境的气态分子成分是不一样的。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如通过加热达到水汽升腾的现象,升腾的水蒸气在进入空气中一会儿就不见了,其反应显示夏天的水蒸气消失较快,冬天的水蒸气消失较慢。如果水蒸气可以形成积雨云团运动,那么通过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就不会消失,不断受到光热作用的地表将不断产生水蒸气,导致不能看见阳光等外层空间的现象,不存在消失快慢的现象。据水蒸气和水元素进入空气中,转化成无色无形看不见的气态分子成分的自然现象分析。在受到光热电解现象分离运动,和加热分离现象反应出不同的自然变化现象。是由于光热辐射波含有射线电子核与水汽分离聚合形式反应特征。而通过加热形式发生的水汽分离形式不含射线电子核,如不受到射线电子能量辐射的干预,产生的雾状粒子将不会消失。其产生的水汽分子在空气中遇到含有光波射线电子核的能量辐射作用,产生分离化合消失的过程。其中冬天空气中光波射线电子核含量和密度较低,冷热对流时间延长,呈现出气雾消失时间延长的现象,夏天空气中光波射线电子核含量密度较高,冷热对流时间缩短,呈现出瞬间消失的自然现象。现象中表明云雨运动降水过程与露点、水蒸气的理论尚未完全阐明,有待深入完善。
[0009] 在霜露的生成与散失过程中,通过冷凝水或冰透过玻璃把冷能量向空气中传递时,玻璃外壁上呈现出明显的水露现象,在内外温差平衡时水露自然消失,[0010] 另外根据雨水沉淀物分析:在测量降雨量的量杯底部,强烈暴风雨,雷电较少活动的降水含量中,呈现出占总降雨量0.5%左右的黑色固态微粒;强烈雷电活动的降水或一般的降雨过程含有的同类物质,含量为千分之一左右的黑色微粒和部分晶体状粒子。与一般空气中存在的尘埃微黄粒子和水珠挥发后留下的淡白色粒子颜色有所不同,据颜色差异和具有一定的可燃性质分析,其中的化合形式是由于光子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膨胀碳化过程,形成能量转变成质量的自然转化现象。在聚合膨胀过程中强烈高密度雷电的发生过程降落的雨水,含有的固态粒子数量减少、颜色偏淡,可燃系数降低。根据强雷电过程中雨水的自然沉淀物质,和轻微雷电或无雷电发生过程中降落的雨水沉淀物质分析。产生降雨过程的能量元素来源于光核能量聚合裂变反应过程,轻微雷电或无雷电过程降落的雨水在聚合裂变过程中,其中含有的光子核能量元素没有被释放或少量释放,其降落的雨水中含有的固态微粒仍然含有转化为质量的较高的能量元素,呈现出具有一定可燃性质的碳状粒子微粒。同类粒子进入土壤中成为谷物类和地表生物重要的能量补给合成元素。其物质形态与黑色矿物炭大致相似,已有可能是千百万年形成化石能源煤炭的重要化合元素。在强烈雷电发生过程降落的雨水,其中含有的能量元素被强烈的雷电发生过程释放,在降落的雨水中含有的粒子呈现出颜色偏淡,可燃性质降低等自然现象。其生成的物质成分在水蒸气中找不到类似元素,淡水中也不含类似元素。根据物质能量守恒定律指出的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只会从一个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定义分析。根据降落雨水中的颗粒物质分析,来自于雨水中含有一定能量元素的碳状化合物,是光核辐射能量在与地表物质化合反应成的气态分子运动在空间环境中,受到空间系统气流磁场引力作用发生聚合裂变反应,生成的化合载体物质。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呈现出肉眼能够观察到的细小颗粒状物质。其本身质体的聚合形式是由于光核能量元素在空间环境运动中,产生的内核化合裂变反应现象。
[0011] 根据云雨变化现象的生成现象和降落的雨水中含有的物质情况分析,光能射线辐射能量和地表物质元素中光子核辐射回波对流频率反应状态,是推进和促使自然空间环境中气象环境变化的作用元素(空间电场粒子能量载电荷正负电极电势相位差生成条件)。据夏天的南风、春天的东南风、秋天的西北风、冬天的北风,等季节风向的变化、地热焰现象、空洞效应等反应出的自然现象分析研究。判断气候变化中云雨生成现象的不同特征,是由地表物质的化合变化现象所产生的气态分子成分决定的。在1993年这个炎热干渴的夏天,开始了第一轮地对空降雨和防雨的试验过程。成功抑制了强风暴的影响和冬天的持续低温冰,1994年,年年干渴的春夏没有重复干渴。1993-1994年在家乡试验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试验和理论的结合。在1994年底试验时被当时的社长以搞封建迷信活动为由上告,后被当时的村支书和村长破坏。制备容器内液态物质泼洒在地面上,其物质分子随着气候的变化挥发在空气和土壤中,在实验区的这片土地上,没有旱涝恶劣气象变化的自然气象持续到1996年底。1997年恢复了试验前的自然变化现象。
[0012] 在试验对比过程中,得出云层的运动和形成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基因元素。形成云的气流生存条件及辅助形成云的物质分析结论。本项目是通过自然变化现象状态,关于气象变化情况的各种因果关系观察,结合物质分子成分在自然空气中的反应状态。根据空间环境中的物理化合反应现象,制取的具有抑制和稀释恶劣气象环境变化的化合物。应用空间环境的周期物理变化模式,完成稀释和抑制极端恶劣气象环境变化的过程。其中化合物制取和应用在自然气象环境中的反应状态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发明内容:
[0013] 根据自然现象反应:雨水是太阳光能辐射能量,通过地球核定的运动响应频率,向地表自然生物所需能量转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形成阴阳互补的自然空间环境,自然生物在光照能量和雨水能量反应的阳极阴极相互作用中聚合传递能量,同时放射出一定能级的辐射波。一切地表生物生长和消耗的能量、产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辐射与地层长期积累蕴含的能量元素辐射波相互作用,生成云雨阴晴变化,达到光能辐射能量转化为有机质能的能量转化过程。雨水和阳光反应出 阴积 阳发的自然频率周期,显示出反应频率不稳定,由于工业发展中废物气体大量排放和自然现象本身存在的基因元素,促使晴雨持续频率周期延长,导致雨水 阳光相互作用反应迟缓 对局部地区失去平衡,引发的自然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现象。持续稳定的雨水和阳光互补条件气候波动频率反应,是自然界生物群长期依赖生存的必备良好气候环境条件。根据自然现象本身存在的基本特征,创造干预气候频率响应周期延长,获得适度的雨水、阳光响应频率,正好完成互补的良好气候环境,是本项目试验研究探索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本项目试验主要是针对持续晴热高温、干旱、持续强降水、持续强风暴,等恶劣气候环境的减弱消融。以不导致灾害性恶劣气象环境的发生为最终试验研究目的。应用人工制剂自然物理反应干预措施,达到降雨降得下来控制得住,是本发明创造完成的重要核心技术。
[0014] 光核聚裂变辐射能自动生成与稀释云雨变化气象仪 涉及到的云雨运动结构的生成与稀释过程在空间形成的组合状态,和有关物质能量在空间云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具体分类叙述如下:
[0015] 光子核:根据量子力学中海因里 鲁道夫、赫兹、菲利普 莱纳德等人的试验,发现通过光照,可以从金属中打出电子来。同时可以测量这些电子的动能,不论入射光的强度,只有当光的频率超过一个临限值后,才会有电子被射出。此后被打出的电子的动能,随光的频率线性升高,而光的强度仅决定射出电子的数量。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量子(光子)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光的量子能量为“在光电效应中这个能量被用来将金属中的电子射出(逸出功)和加速电子(动能)。”按爱因斯坦对x射线被电子散射所引起的频率变小现象,是两个粒子碰撞的结果。光量子在碰撞时不仅将能量传递而且将动量传递给了电子,使光量子说得到了试验证明。光不仅仅是电磁波,也是一种具有能量动量的粒子。据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同时处于同一量子态。原理解释了原子中的壳层结构,关于光的频率、线性、能量、动量及原子结构的物理性质。以及地表生物物质能量结构演化过程。
[0016] 由于光电效应能将射入金属中的有用功射出和可以转化为具有动能的加速电子运动分析。光子能量在自然空间环境中,表现在接近地表处地热焰自然反应状态,和空洞粒子云气流升腾自然变化过程中。可以在任意光照强烈的地表聚合温度,高于近地表层空间的地坪表面观测到。根据植物能量元素,空间气流常态变化等因素反应,光子能在与水或含水物质发生化合反应时,与其中的水分子元素氢原子和氧原子聚合,生成含有极高动能的射线电子核-光核。通过微波反射和地表物质分子能量聚合,转化成光核的聚合与分裂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自然界的宏观能量转化形式和微观能量转化形式。在此项目研究进程中命名为光子核 光核 字母表述为x。其光核粒子的组成分子性质是可以确定的,光核粒子的能量、动量、频率波、线性及原子结构,随着组成分子的数量和能量性质变化,具有能量质浮动变化,反应出不确定性质。根据光子合成能量级的不均等现象反应,其性质可分为饱和性质 正电级带电粒子,常态表现为“中子”能级;中和性质 正负电极环状带电粒子;惰性不饱和性质 负电极带电粒子,常态表现为“质子”能级。在空气中饱和性正电粒子夏天密度极高,冬天密度较稀薄。春秋季节多数为中和性质,也是旱季少雨的主要性质变化特征。气候环境变化频率响应频繁,降水概率响应相对活跃的空间环境中,饱和性正电粒子和惰性不饱和性负电粒子相互引力场作用运动相对活跃。反之则气候变化响应频率迟缓,导致灾害性气候环境发生且持续发展的现象。
[0017] 气化云:由气态物质凝聚成有形液态微粒的转化过程。指由气体转化成云雾的过程,由光谱电磁波电位积碳与水化氢和水化氧的同位素电位分离,在氢密度相对常态空气密度较小的状态中,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呈垂直直线上升运动形势。到达距地表海拔1400米以上,(1:14.38氢与空气比值×浓度值100=1438米额定高度)。大气压力小于86pa的空气中聚合漂浮,遇通过光热从地表分裂上升的同位素二氧化碳相聚时,活性气溶胶碳元素同时分解成C形膜,C形膜由于光波能引力作用迅速内吸,光子核携氢原子、氧原子进入C形膜内部,C形膜开口端被氧原子O形封闭,由于内能聚合作用 体积膨胀,形成碳、氢、氧、光谱核一体的同位素,其中含有多个正负电极的原子核,连成一片随着空气的运动漂浮在额定的空间环境中,呈现出我们肉眼能够看得见的浮云现象。
[0018] 其公式表述为H2OX=HXO/S×CO2=CHXO其分子结构及运动状态表述如下CHXO:表示形成的雾状微粒。H2OX:表示X光子核对H2O的化合作用积。观察试验:在两个相同透明玻璃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瓶口敞开,另一个封闭,同时放置在光照条件良好的室外地面,不一会儿瓶口封闭的玻璃瓶壁上便出现雾状粒子,不断生成水珠向下滚落。瓶内的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原有状态;瓶口敞开的玻璃瓶壁上看不见雾状微粒和小水珠,但其中储存的水量会逐渐缓慢减少。由于光能作用分裂成气态的分子成分称为X光子核对h2o的化合作用积HXO。根据两个玻璃瓶反应状态的不同,分析出空气中存在气溶胶环形模。其中含有一定能量的 微量钠元素(根据雨水中沉淀物微晶体粒子分析得出),当地面含水物质通过光能射线核辐射聚合作用,在空气中遇到含有钠元素的气溶胶环形模聚合,体积迅速膨胀,生成可以看见的雾状微粒。CO2/X表示空气中的气溶胶碳元素,通常表示空气中的冰晶类物质。CO2/X是地表活性炭元素,在光能辐射作用下完成聚合的膜状导体粒子,含有微量钠元素。
[0019] Co2/x+H2o/x=CHxo
[0020] CHxo云象分子随着光谱电磁波电位碳积聚变反应:其中CHxo量子不断增加,密度增大,其中的运动状态形势相对于运动速度和密度的变化。而显现出聚合、消散的自然变化现象。CHxo云象分子在强烈的聚合浓缩挤压中产生剧烈的破裂裂变,同时放射出射线电子。其中聚合的氢分子在电磁波射线核逃逸穿插的瞬间遇氧碳元素迅速燃烧裂变,由气态微观粒子转化成液态有型水滴的变化过程。生成含有相对质量的水滴云系,受重力作用从天空降落。
[0021] 分子运动式为CHxo×10的100次方=H2o/x×10的1000次方量级
[0022] 相当于1个单位值的空气膨胀为同单位值水的质量
[0023] 在氢1 氢2 氢3 等水浓缩制品相继问世之后,水的单纯性质已发生改变,相对于重水的出现,必然有轻水或超轻水的存在。重水应用浓缩聚合加工制得,轻水则可应用膨胀发酵提取,水的本质在轻与重的合成变化过程中,其中的分子序列只存在浓度和密度的变化,水的本质分子序数基能保持不变。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保持着相应的辐射能率及环波运动。是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合成基因和动能元素。
[0024] Cx是由chxo同位素分离出来的碳元素+光谱电磁波=cx高能射线核[0025] Cx碳积高能射线核只在chxo同位素原子核聚变时存在,并携带强大电流和电磁波
[0026] CHxo云象分子在光谱热电离裂变过程中反应:随着剧烈的聚变反应过后,CHxo分子同时分离出cx高能射线核载电荷、co氧原子、H2o氢氧化合水、Hxo水化氢等CHxo云象分子同位素,CHxo原子的同位素在裂变分离后不断得到补充,则不断产生聚变反应,化合成H2o;CHxo原子的同位素在分离后得不到补充或缺乏某个化合元素,存在在空间的气原成分当即化合成其它成分。存在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中心压力减小、集团密度降低、射线波遥感分解、光谱电磁波射线波电极同位、电磁波原子核能量降低。碳氧化氢中子核裂变产生高能射线,同时也产生吸附Hxo/co等化合物,富集多个活性氧元素沉积于地表,是地表生物群呼吸进化和二次挥发的基本离子系数。
[0027] 云化雨:液态微粒在空间对流运动中,内核裂变反应生成有机雨滴的化合过程。根据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1766年发现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氧燃烧化合成水H2o的自然变化现象得出。雨水由氢气原子和氧气原子化合而成,氢气原子和氧气原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是推动和促进云化雨的频率周期因素。根据物质特性,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会释放出电磁波的自然原理。雨水形成的自然现象和形成积雨云团的气态物质,来源于地表层水分子遇光能作用产生的化合气体,分子式为co2/x×H2o/x=cHxo
[0028] CHXO为乳白色可见云像分子构成成分,其中C代表活性气溶胶碳元素,含有碳酸钠能量。地表钠原子在运动中与碳酸元素分离,转变为X光核;X代表光谱电磁波光子能量沉积量子,内含有高能射线核(一般不放射能量)。高空运动中遇不均匀气流载电荷引力和斥力作用,产生中子效应,其能量与含有钠元素电位碳积的C成分的同位素相触,生成具有极高能量的正电荷,在台风、龙卷风、强对流等气象环境中运动在地表至距地表2万米内的空间环境中。形成剧烈的聚裂变现象,高能射线传导着各种微波信息,传播速度=光速;H代表氢元素,受到光波震荡及碳核裂变反应,其在自然界形成的原子核能量放射与氧原子聚合裂变,随着空间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变化成冰、雨、雪、雾现象;O代表氧元素,在水中遇光谱能量作用随着氢原子的分离而携于X两端,分子式H2o×X=HXO组合形状,氢原子成工字型、光子核放射出两条X形射线,分别连接着氢原子|工|和氧原子|O|,随着气流的不同变化而运动在自然空间环境中。
[0029] 雨化水:从高空落到地面的雨滴通过地面土质净化的天然水源转变过程。其中富含多个矿物元素,元素性质主要由于光波辐射作用产生的活性碳化物分解出来,依然保持原有的独特性质。
[0030] 水化氢、水化氧:水由氢氧化合形成、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化氢、水化氧是氢分子和氧分子遇到光谱电磁波电位碳积分离成气态分子的裂变过程。
[0031] 物化氢:指固体物质或有机化合物在空间环境中,其呼吸对流运动形势分离和燃烧氢元素吸收氧元素的自然现象,氢、氧元素在受到光核分离运动过程中,生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当环境温度频率波形变化稳定的情况下,通常化合成有机碳合物和碳氢积油。
[0032] 碳化氢:分为有机碳或氧化碳,具备影响空间气流变化条件的碳氢元素,通常储存于距地表深处1米左右的地幔层、海洋或地穴空洞之中。同时也存在在动植物衣原体细胞结构之中,受外在气温压力或光谱辐射产生的光电效应作用循环运动、大气电场引力作用进入空间环境中,此类氢元素气态物质富含微量钠元素生成的co微酸性分子。形成导电胶状膜,运动在中层空间环境中,遇同类异性元素水化氢、氧混合元素,产生聚合裂变反应,生成可见的细小液态微粒。由于钠元素和光子的聚合作用生成高能射线核。其运动状态随气压、光波及相对辐射能电场变化转变成雷电、风暴或中性雨、雪、雾等自然变化现象。
[0033] 氢氧化合气:在空间环境中一般称作氧气。其物理运动特点是水或含水物质受热或光照作用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气态物质,化学式表述为H2o2×X=HXO.
[0034] 光谱电磁波电位碳积:光是能量转化传递方式的一种,在太阳热能以光的形势向地球传递过程中,光谱辐射能以光子聚合形势转化成各种不同物质的动态质能-有机碳,其元素特性含有极高动能的高能射线gnx及两个电荷,其量级为表述光子能的最小单位gnx,其中g代表质量,N代表能量,X代表光子束光核。简写X。如:活跃在地表空气中的热能粒子,在太阳照射以后,晚上依然很热的空气中,就有热能粒子的存在。
[0035] 光谱热电离氢氧分裂气:光谱热电离是指光子能量相对作用物质,促使物质本身的基因元素分离汽化或沉积碳化的过程。
[0036] 导向位:在地球空间环流物理中随着季节和大气压力的变化而引导空气流动位置方向的改变,通常以风的形势表现出来。其中的粒子流在运动中遇同位素凝聚内收,分子云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形成同位对流空间,产生高能射频波和辐射波,在空间运动变化时成滚动环流状态。具有围绕一个运动中心高速运动的大气环流运动状态,由于对流运动频率响应活跃、降水规模较大、雷电活动密集等特点,此类自然现象称为系统风暴运动。在陆地上生成的风暴运动,由于土壤中具有反射出弱化风暴的分子生成辐射的原因,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呈现出短时雷雨大风的形式,最长时间据目前统计大约为2-3小时,半小时以内消失的强烈风暴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0037] 根据季节性云层高度和被稀释减弱后反应出:立春后立秋前浓厚的降水云团运动被稀释后呈现出雾状粒子运行在近地表空间环境中,呈现出多雾、水汽浓度高的气象环境。立秋后到立春前降水云团被稀释后云团向对流层顶部高空运动,呈现出秋高气爽的气象环境。导向位是空间气流密度变化和强磁场引力作用,引导气流运动方向和位置的改变。
[0038] 频波谱:显示频率和波段运动的声波和光波,通常以电波的形势显示在大自然中,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现象,随着各种不同频率波段的响应模式产生变化响应频率。推进着自然现象变化各种能量形势的转化,显现出在自然气候环境生成的各种基因元素。
[0039] 聚裂核:分为固态粒子聚合形成、液态粒子聚合形成、分子云聚合形成,其物理变化模式为积聚同类异性,分离同类同性,在聚合的同时发生裂变的物质聚合分子称为聚裂核。其方式有电波辐射和分子挥发,分子挥发的形式随着分子量级的不同而可以放射多次多能级射线辐射。主要促进元素由光子聚合碳的电波环流形成。在自然界中通常体现在地表的内存与外放,生物的吸收与排泄,云团的聚合与飘散,水滴的凝聚与挥发。聚裂核的变化特征和化学特性,在空间环境中的独特作用变化,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内容。人工聚裂核的化学反应是针对空间气象环境变化的独特特点。根据促进气象环境变化的物质分子特性,合成的云象分子基因元素。其元素性质为中性反应状态,具有自然稀释分解强风暴的自然特性,和自然聚合云象分子生成降雨云团运动的聚变效应、和裂变效应核。其中的电弧粒子随着光波反射条件生成正电荷元素和负电荷元素,运行波段随着积碳光子的密度数量而增减。
[0040] 雷电在空间气象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雷电是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常见的雷电气象一般出现在气温比较高的夏季。其物理运动形式,是由于太阳辐射能率促使空间气流加速、气压升高,而促使局部空间环境中富含高能碳粒子核的气源分子加速聚变,从而达到释放能量的终端裂变过程。其中富含的高能电磁波射线核遇强烈的粒子流运动、摩擦迅速分离时聚合同位原子产生强大电流载电荷,与地表聚裂核阴极相触瞬间产生剧烈爆炸,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就是雷电的自然演化过程。太阳辐射能量可以在自然空间环境中生成强大的能量释放形势,当然地球的空间环境在受到或接收太阳能量辐射过程中,其转化为雷电形势释放的能量是非常小的。如果局部特定时空,持续和频繁发生气流分子聚裂变雷电过程,其空间环境中含有高能射线核的分子成分将急剧减少,对于常年平均降水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由于具备生成降水云系的分子云含量减少,旱季到来时,空间环境中很难生成积雨云团运动,容易导致长期持续干旱的气象环境。
[0041] 根据上述自然物理反应现状,分类进行了相关的试验和各项所涉及分子成分在气化云、云化雨过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0042] 结合气化云、云化雨、光子能等上述气态分子和物质化合形势对自然气象变化的独特作用综合研究:由空间环境变化分析,地表物质内应力作用承载着云象形成变化的分子基因,聚合与裂变反应的自然核基数。本发明是一种针对稀释极端气象变化、保持气象环境和谐变化的仪器。其中的物质组合形势以具备生成云雨变化的物质分子混合组成,包括含钠水、活性碳、光子射线核、化合容器、光核辐射分子分离仪等具备独特特性的物质和仪器组合制成。其中的合成物质通过光核辐射分离仪向空间传递时,受到光谱辐射能作用,挥发的气态分子含有氢元素、氧元素、碳元素及光子束射线核等气态分子和辐射波,进入大气空间环境。分别与空间环境中的气态物质化合成云、雾、雨、及化合气等气态和液态分子,运动在地表物质结构和空间环境中。进入空间气流运动环境中遇空间同位素,生成积雨云团运动达到降雨过程和稀释暴风雨持续影响的自然干预反应变化现象。其变化现象与地表干湿程度和水汽分布形式密切相关,起到干湿匀称的云雨变化调和作用。
[0043] 上述分子功能序数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0044] 结合气化云、云化雨、光子能等上述气态分子和物质化合形势对自然气象变化的独特作用综合研究:由空间环境变化分析,地表物质内应力作用承载着云象形成变化的分子基因,聚合与裂变反应的核基数,存在在自然空间环境中。本发明是一种针对稀释极端气象变化、保持气象环境和谐变化的仪器。其光核辐射分离仪中的物质组合形势以具备生成云雨变化的物质分子混合组成,。其中的合成物质受到光谱辐射能作用通过光核辐射分离仪向空间传递时,挥发的气态分子含有氢元素、氧元素、碳元素及光子束射线核等气态分子和相应辐射波,进入大气空间环境。分别与空间环境中的气态物质化合成云、雾、雨、及化合气等气态和液态分子,运动在地表物质结构和空间环境中。例如:新闻晨报2009年8月21报道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上海上空的副热带高压似强非强,这就导致了本周以来重复出现相似的天气。“这种副热带高压属于外强中干型”,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陈敏分析说,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不足以全方位覆盖本市,地表附近经常会有冷空气钻进来,而在冷空气出现的地区,便会出现局部地区的降雨。其实并不是气象局所分析的副热带高压强弱关系,在实验区上空及地表物质含量中,自2008年试验开始时,特制液体物质产生的气态分子成分就已经通过光热辐射效应和空间气流传递弥漫在近地表空气中及土壤中。在受到外层空间环境中的极端气流干扰时,反应出自然生成干预极端气象发展的气态分子成分,形成局部的引力场作用,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在盛夏时期的空气中,上述冷空气作用、2011年报道称为热雷雨,和关于梅花台风大缺口现象称为干空气干扰等理论是不成立的,类似现象只有在实验区上空存在,并不存在在其它空间环境中或通过其它方式达到重现的目的。
[0045] 光核辐射分离仪内部容器中液体物质含量元素,物质成分由自然空间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物质基因提取合成。是光核辐射能量转化成雨水降落后,叠加地层能量元素合成有机化合物,经过地表自然现象反应状态及云雨生成迹象,完成试验性提取的独特物质,具有生成云雨变化的独特性质。物质在光能辐射作用下生成的气态分子成分性质,在气化云过程中具有聚合、稀释积雨云团运动的独特功能。其中存在的物质成分包括含钠水、活性碳、光子射线核、化合容器、光核辐射分子分离仪等,具备独特特性的物质和仪器组合形成。具有持续向空间环境中输送生成云雨变化现象的气源分子成分,和稀释空间环境中强烈云雨变化现象的电解辐射波。通过挥发输送结构化合形成的气态分子成分,在应用区相应密度范围内形成地面聚合、空间流动等运动形式,与自然空间光能射线辐射生成自然感应模式。其反应状态随着频率波、导向位等空间物理气象环境变化。达到生成降水云团运动发生降雨过程,和稀释空间气象环境中强烈的降水云团运动,达到减弱消融强风暴雨持续发展的目的。
[0046] 制造原理:根据大气环境中,云雨变化的形成结构化合转变形势浓缩聚合,应用物质粒子波运动辐射现象本身的基本特征和光能辐射的基本原理,应用物质波函数的微观运动方程:(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作为导向的理论探索和试探性试验过程。
[0047] 其中的光核辐射分离仪的制造是模仿空间大气环流状态的大致情形研制的:结构由外层、内层组成,其中的内层结构分为上层、中层、对流层和液态层。其外层作用具有聚合光谱辐射波,将光子转化成光子束的能量转化传递状态层。内层物质受到辐射波转化成光子束能量的电解作用,生成含有极高能量射线核的气态分子,气态分子通过对流层特有的物理作用进入大气空间环境中。物质成分挥发的气态分子,具有随空气升腾,随雨水降落往返运动在辐射波传导的空间环境中。随雨水降落的物质分子与地表同类物质化合,生成聚裂变反应相对活跃的地表聚裂核。随空气升腾的物质分子在额定高度的运动中,在与空间环境中的气态物质混合时,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温度差异现象,在对流运动中形成活性气溶胶胶状环形膜。其中的化合分子同人工降雨时发射的冰晶碘化分子成分大致相同。具有吸收太阳光能辐射波和生成降雨云团运动的独特作用。
[0048] 化合物质混合成分的提取:是综合气象环境变化中云雨物质的生成变化,经过长时间观察结合理论推导。从自然形成的物质中经过多次多类别选择提取的,具备生成和稀释云雨变化的物质基因成分。其中微波量子动力函数,量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于光谱辐射能量与物质基因能量两能级之间的差值。根据一系列试验表明,本试验项目完成组合的气态分子成分产生的微波量子动力函数,应用在干预恶劣气候环境变化中跃迁长波辐射和短波粒子性质活跃,且具有生成与瓦解的双层效率因素,而应用在持续高温干旱环境中和暴风雨气象环境中,完成生成降雨过程缓解干旱影响和稀释消融暴风雨降低其严重的破坏力。
[0049] 应用模式:
[0050] 安装放置在光照、通风、植被环境较好的室外地面,配置带有空调的使用管理室和管理人员,空调的作用是在夏天高温时期,应用降温降雨功能时作为辅助设备使用。另外通过空调输出的气态干预粒子,在运动中遇到空间其它空调排放的氯离子同类成分产生聚合燃烧作用(此试验在2011年7月3日开始在上海市实验区试用,成功的完成上海市今年的降温试验过程,具体数据有7、8月的温度变化实际情况参考)。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无激烈的天气运动或其它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气流干预或辐射催化,没有导致灾害性气象环境发生的可能性,一般不做任何调整。
[0051] 应用在晴热干旱气象环境中:地表挥发的气态物质成分,受到宇宙射线及太阳光波辐射作用或自身具备的分子元素原因,不能形成具有降雨云团运动达到降雨的过程,是持续晴热干旱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光核辐射分离仪挥发的气源分子成分具有聚合同类元素运动产生聚合变化的独特性能,受到太阳光波或宇宙波辐射作用时,随空气升腾运动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与空气中含有同位元素的分子成分化合,生成可以凝聚云雨云团运动的活性气溶胶胶状膜结构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聚合空间同类元素,形成具备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的系统云系,其运动中心压力逐步增大,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产生光子束射线核裂变反应过程,从而生成水滴从高空降落,完成降雨、缓和干旱的气候环境。
[0052] 应用在暴风雨气象环境中:暴风雨的形成结构和运动模式是导致暴风雨气象环境的必要元素。在云象分子不断聚合运动过程中,云团中心压力增大,受到同类异性元素空间低压潮引力作用,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运动状态。低压气旋空间引导着风暴能量聚合的运动方向和位置的改变。相对空间热能聚合分子浓度压力及空间热能聚合分子含量密度,是促进或引导风暴运动的核心能量来源,其中的相对落差作用促进云团生成元素活跃,在强烈的聚合裂变过程中生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暴风雨气象环境。生成暴风雨必须具备相当能量及数量级的光子束射线核,其内能引力对周边空间环境中的同位元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作用。根据前期试验状况分析,类似风暴在实验区生成后受到地表仪器反射的微波磁场辐射干预作用,形成和促进风暴运动的光子束能量聚合结构发生分散、下沉,向地表聚合运动现象。在短时间内达到稀释风暴运动系统,减弱其破坏力的作用。
[0053] 至于应用在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暴风雨气象环境中:其中的能量结构变化模式和光子核辐射波传导作用。根据暴风雨的形成结构和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具有的同类别生成与聚合过程,在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辐射半径范围内的空间环境中,由于空间的聚合作用受到地表聚裂核系统的辐射波作用,云像聚合分子射线核挥发与聚合形势活跃。生成暴风雨气象环境时受到地表引力作用气压降低,受到斥力作用射线核化合分解成空气中的雾状颗粒。由于云雨光核辐射分离仪制导系统具备的特殊聚裂变物理变化特征。当两种同类的化合物质运动模式在相对的空间环境中混合时,其中的射线波相触产生斥力和引力。引力和斥力在触及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射线对流化合作用,及地表源源不断的辐射波磁场引力作用。使得原有的强风暴形势在射线元素的对流运动中速度减缓、压力降低,原有的强大气势降低或被稀释至无形状态之中。
[0054] 实现气象人工干预的实际操作例证与理论依据:
[0055] 1993年的夏天,在我的家乡开始了第一次降雨试验过程,试验仪器安装完毕后大约一天左右下了第一场中雨,之后的每天大约在傍晚或夜间都会下一阵小雨,中雨的间隔和无雨时间的间隔最长约十天,下雨过程中一般不含有雷电或较少的雷电发生过程,对于植被和土壤墒情保持着干湿匀称的良好气候环境。在1993年夏天到1994年冬天一年多的试验时间内,气象晴雨变化特征,显现出频率周期相对平稳的变化过程。没有持续大雨或暴风雨导致洪涝灾害现象的出现,也没有导致缺水的干旱现象天气。由于被误搞封建迷信活动,1995年春终止了云南家乡的试验过程,在这个山村里,良好的气候环境变化持续到1996年底。根据上述反应状态观察分析,气候变化的云雨生成特征是由于地表物质含量元素的变化而演变的,相反地表物质的生成与化合作用是左右气候变化环境中云雨现象生成的核心。
[0056] 在空气中存在的气源分子成分聚裂运动现象,在地表和地幔层的物质含量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物质元素,其中的物质元素随着自身质量的不同,蕴含在地幔层及地表的各种物质之中。在光能化合作用和物质之间的辐射能率相互作用过程中,放射出射线核和含有各种不同物质成分的气态分子。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通过光核辐射分离仪分离出的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气态分子在空气中,呈现环流上升运动状态。到达空气密度相对稀薄温差较大的气幔和射线光子对流空间层时,遇空气中存在的同位素阴极雌性气态分子由于引力作用聚合,体积膨胀,生成可以看得见的乳白色细小颗粒,这些颗粒状物质受到光波辐射能作用,运动在阳极区的颗粒群继续被光核分解,运动在阴极区的颗粒群继续聚合膨胀。反应出肉眼可以观察到云团运动的消失和密集聚合现象。其现象特征与自然空间环境中的物质变化特征相似,都具有阴积阳放的自然规律。
[0057] 地表物质发生转化成气流的物质分子变化形式:在地平表面受到太阳光谱射线核作用时,地表物质及地层含水物质被含有能量的光核分裂成气态分子,环流在大气空间环境中。仪器中经过分析研究提取的分子成分同时含有极高能量的光子束射线核(简称光核),运动在空间环境中,根据光谱射线方向的变化分为阳极区和阴极区,同时载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与自然生成的气态分子同位素相吻合,环流在大气空间环境中,遇刺激性空间元素辐射干预,产生聚变和裂变辐射波。生成稀释分解恶劣气象环境变化的空间辐射气流,从而达到干湿匀称的良好气候变化环境。辐射范围随着空气的流动和气源物质距离的密度变化而变化着。
[0058] 2008年至2011上海地区的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当时由于十多年没有做试验,没有预备生成和稀释云雨变化的物质元素成分。在大地震过后,六月里开始了在上海的试验过程。2008年六月到2011年七月上海的试验表明,同云南试验效率有所不同。降雨时间间隔稍长和连续高温天气的难以控制,在2008年到2010年试验中没有结果,由于连续3年的三伏天持续高温难以控制,经过反复理论思索和实际观察发现,空气中大量的由空调排出来的弗利昂在光核作用下分解出来氯原子和氟原子,及城市建设发展创造的,大面积白色反射波和无机碳排放浓度,是其中重要危害元素。根据氯原子和氟原子的独特性质,进行了物质成分调整和制备调整,并于2011年7月3日进行了光谱分离仪微波粒子与空调制冷空间的空气混合对流试验过程。具体的结果需要在长期应用过程中,接受大自然检验,综合试验前后反应的数据结论判断。
[0059] 试验结果和试验目的的符合程度分析:
[0060] 相对于风暴袭击的稀释作用在这几年的试验中,显示出独到的显著成果,2008年到现在上海地区几乎没有遭遇到持续强暴雨或强台风的袭击,最为显著的是从2008年6月试验开始,至今没有强风暴恶劣气象给上海造成灾难性影响。黄浦江没有因风停航。也没有持续10天以上的晴热高温无降雨干旱气象,上海市区没有因暴雨造成大面积积水和居民家中进水。2008、2009年和2010年在试验期间实验区呈现出干湿匀称的和谐自然现象。符合本项目预计的最终研究目的。关于巧合一说,巧合的概念只存在于某一点或面的短时间效应过程中,不存在数年之久的巧合概念。在针对台风梅花的稀释试验过程中,致使接触实验区的风暴活动破坏力减小,呈现出气象云图拍摄到的接近上海市区域的大缺口现象。
类似现象在当前世界风暴的形成与运动结构中没有出现过。2010年9月31日强台风圆规中心距离上海市仅仅只有50公里,全市中小学推迟开学一天,但是在上海市的黄浦江上依然是波澜不惊。就梅花台风来说,接触实验区之前是圆形结构,接触实验区时出现气象云图上可以清晰观测到的大缺口现象。据此足以说明本项目制定的干预措施预计干预目的和实际结果完全相符。因此确认本项目的试验研究是成功的。试验目的和试验结果达到完全相吻合的程度,基本符合试验预计要求。就以下例新闻晨报内容和今年最强强台风梅花的运动状态,作为象征性理论分析。
[0061] 新浪上海>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0062]
[0063] 怪夏频现“隔道雨”市民感叹上海成了雨岛
[006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08:02
[0065] 晨报首席记者 陈征 实习生 张恩耀 现场图片 □昨日下午4时,晴到多云的天气突然“变脸”,大雨随之倾盆而下。
[0066] 晨报记者 葛志浩 实习生 龚婷
[0067] 昨天,本市气象部接连发布高温、雷电、暴雨、大风四种预警信号。从本周一开始,上午高温下午雷雨,这样的天气状况已经持续了足足4天。
[0068] 气象警报连发,雷声频频,对于今夏的市民来说,这已不算稀奇。不过,有一种新现象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本市的局部地区降雨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有个性,不仅降雨范围越来越小,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隔道雨”也屡见不鲜。
[0069] “路左边在下雨,右边却滴雨未见”,这正是今年“怪夏”的又一特征——“隔道雨”。
[0070] 昨天“四警”齐发:风、雨、雷、高温
[0071] 昨天清晨6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报告;上午11时1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下午1时25分,发布雷电黄色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下午3时45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前前后后的四大气象警报,让人感觉整整一天都是“雷电”交加。
[0072] 记者了解到,和前几天一样,昨天的雷雨同样具有明显的“扎堆”特点。“南京路这里大雨如注,可在同济大学附近上班的朋友却滴雨未见。”一名白领下班时就发现两个地区具有如此大的差异。
[0073] 上海的雨区似乎泾渭分明。监测资料显示,昨天本市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雷雨大风相对强盛,降水主要集中在市区、浦东、宝山和嘉定,同时嘉定黄渡、闵行陈家角还出8级雷雨大风。然而,在本市西部和南部地区,青浦、松江、金山以及奉贤等地只闻雷声不见雨滴。“这是比较典型的午后雷阵雨天气,预计这样的天气还将持续到23日。”市气象部门专家表示,预计在未来两三天,本市依然是多云转午后雷阵雨天气,不过气温将逐步回落,今天最高气温约35℃,明后两天最高气温将在34℃-32℃之间。尽管这一轮高温即将谢幕,但今年夏天高温还没彻底结束,未来出现单点高温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0074] 城区雨量高于郊区:“雨岛效应”似成趋势
[0075] 从冬天到夏天,上海的雨水似乎越来越充沛。今年2月,上海经历了一段持续近20天的阴雨天。入夏后,“非典型梅雨”虽然不是连绵细雨,但也是阵雨连天。从7月22日日全食开始,本市再度出现长达20多天的阴雨天气。转眼至今,午后雷阵雨一下又是连续一周。
[0076] “上海这个城市,差不多快成雨岛了。”网上,有市民发出类似的感叹。事实上,城市的“雨岛效应”早已引起气象专家的关注。
[0077] 理论上,由于城市水泥地表容易造成对流性天气,这使得降雨出现的几率比其他地区明显提高。有研究表明,美国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区设置了稠密的雨量观测网,结果证实了城市确有“雨岛效应”。我国也曾通过上海地区附近170多个雨量观测站点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呈现出清晰的城市“雨岛”。“岛,是一个局部、相对孤立的概念,对于上海来说,热岛效应一年四季都存在,因此说是热岛效应比较客观,但要说具有‘雨岛效应’,还须更深入地研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认为,下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虽然今年降雨频繁,但这种天气状态并不稳定,因此还不能简单地用“雨岛效应”来形容。
[0078] 频现“隔道雨”:城市地形或影响雨区
[0079] “小区里面雨很大,走出小区雨就停了!”对于接连出现的午后雷阵雨天气,市民开始注意到一些小范围局部降雨正成为趋势。“在城市,这两年人们看到‘东边太阳西边雨’的现象的确有很多,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南京都是如此。”余志豪教授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说,“隔道雨”或者“背雨”是夏季常见的小尺度天气,它的范围可以小到方圆几百米。而且由于近年来副热带高压不稳定,加上城市地形复杂等因素,类似的天气已经不稀奇。
[0080] 对于城市局部地区降雨的原因,专家指出,可能与城市的复杂地形有关。举例来说,城市里大楼拥挤,车辆繁多,中心城区人流量大等特有的现象都会导致某一区域热源增加。当该地区空气热度上升,再配合夏季十分炎热的天气,理论上能造成局部地区热对流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短时雷阵雨天气。
[0081] 记者此前从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获悉,随着水泥钢筋建筑等城市化的扩展,中环区域正成为本市第二个“高烧区”,这与本市近几天来局部暴雨屡现宝山、金山等地不谋而合。为何重复出现类似天气降雨天气。
[0082] 副热带高压“外强中干”
[0083] 若副热带高压足够强,它将完全控制上海,从而出现晴热天气;若副热带高压很弱,那么它会远离本市,申城可能会降雨。但问题是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上海上空的副热带高压似强非强,这就导致了本周以来重复出现相似的天气。“这种副热带高压属于外强中干型”,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陈敏分析说,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不足以全方位覆盖本市,地表附近经常会有冷空气钻进来,而在冷空气出现的地区,便会出现局部地区的降雨天气sina新浪上海
[0084] 由于本试验仪器安装位置处于上海市西南角的梅陇镇南部,随着夏季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向北的持续吹拂。试验仪器内的气态物质分子成分随着风向和城市高楼回风效应现象,进入上海市城区,因此呈现出上海市上述雨岛特征现象。但是没有特别大的降雨和雷电过程。据此在2008年开始试验至2009年就以经达到特别显著的效果。
[0085] 2011年的试验记录中最高气温只有7月3日一天38.3℃,比常年高温平均天数少2天,超过38℃的最高温度近年来最少,7月2日气象台预报高温天气至少持续一周。7月
3日起第一次启动降温降雨试验,7月4日普降中雨,温度下降到35℃以下。降雨量比常年偏多近5成,为243.7毫米。最大一次降雨为8月13日凌晨真如镇93mm,大约凌晨2时实验室上空暴雨倾盆,雷声隆隆,当即启动防雨干预措施,约15分钟后雨势减弱,30分钟后基本停息。当天实验区量杯收集雨量40毫米,在半径30公里内没有超过24小时100毫米的最大数据值。并没有持续暴雨成灾的现象发生。
[0086] 根据梅花台风风圈经过实验区带来的实际影响天气反应情况,和近年来持续试验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分析。本项目制定的干预措施,应用在极端恶劣气象环境中的突出性能表现为,生成的恶劣极端气象环境达到初步形成状态时,接触到试验仪器产生的气态粒子和分离出的射线电子核辐射波,产生物理化合反应,达到稀释和减弱极端气象环境持续发展的具体干预功能。其中长期试验进程中,多次试验结果表明,恶劣气象环境的产生都只能稍纵即逝,短时间内达到消失和减弱的试验干预目的。就上海实验区开始试验的这几年,气象台雷达观测到极为浓厚的强降水积雨云团运动,发布暴雨警报时。积雨云团运动中心浓度已经开始被稀释,导致气象台刚发布暴雨警报后,10-20分钟左右,降雨就已经停止或减弱。类似试验过程自2008年开始试验到2011年的试验过程中反复试验过很多次,2011年的数据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反映情况有完整记录,相关数据在上海市的气象历史资料中应该也有记录。根据试验数据反应状态分析,空间环境中具备干预功能的微波粒子浓度相对丰富的范围在半径20公里范围内,反应频率波段较短。一般的强降雨持续时间大约15-20分钟,7级以上大风持续1分钟左右阶段间隔性生成,强雷电发生过程稀少短暂,持续晴热天气最长为7-12天,持续3天以上降雨时一般为小到中雨,多数降落时间为傍晚到夜间。在半径超过20公里不到100公里的空间环境中,能够干预气象变化的气态分子成分含量稀薄,但以具备一定的干预效率,只是其中的反应波段延长,效率降低、由于低风速风向持续运动等特点导致上风区域内,含有其粒子特性的气态分子成分尽数随风向方向运动。导致局部极端气象环境的产生略微接近实验区等特点。半径超过100公里以外不具备干预能率,在远程距离状态中产生效率的条件,是气态分子成分密度在相对活跃的空间环境中,同由一个中心引导的系统式具有强磁场的气象环境接触,达到引力场相互作用运动而产生的远程干预效果。类似现象效果一般不明显,波段不稳定,试验进行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详细数据参考。根据试验结果反应现象确定,距离试验仪器安装半径30公里以外的大范围空间气象环境的干预措施处于不稳定状态,出现干预效率略微迟缓现象。干预效率在距离试验仪器安装半径20公里外与增加的距离成反比。根据实验区光照环境和气温变化情况分析,目前可以完成极端气象干预达到预计目标的地区大约在北纬15-40°之间。具体数据需要在不同地域间的试验结果分析获得。
[0087] 据此此项目的研究结果已经可以完全干预国家极端气象预报的局部解除,可以应用在持续高温干旱、强风暴雨、低温冰冻等各种极端自然变化过程中。其反应结果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反应出的不同状态分析完善。
[0088]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和试验理论在自然变化现象中,实际试验过程显示的自然变化特征和试验时期的自然变化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和研究理论是符合实际空间气象科学规律的。
[0089] 上述干预措施和试验结果与现行气象干预措施,相互干预效果及理论分析:
[0090] 据目前人工气象干预措施项目中,广泛使用火箭发射的催化弹在空间环境中起到的作用结果分析,其干预结果几乎不成立。其中反应出来的近年来在国内和国际上出现持续恶劣气象环境,如2010年的西南地区大旱、舟曲持续强暴雨导致泥石流,2011年3-6月春夏时期的长江流域大旱,7-8月贵州云南四川严重干旱等,可以得出明确答案。根据现行持续灾害气象环境状况分析,现行干预措施在气象干预过程中起不到防灾减灾的根本性作用。其制取成本高、应用效率低、反作用特点突出和带来的后续影响后果严重等特征是现行气象干预措施的突出表现。综合国内最近出现长期持续干旱现象和强烈大风暴雨导致的严重灾害气象环境结果,和本项目实验区上海市干湿匀称良好气候环境,持续数年之久的良好天气状况分析。本项目可以做到缓和恶劣气候环境持续发展,达到防灾减灾的人工气象干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
[0091] 本项目的研究是面向地球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空间云雨现象,形成与稀释过程进行的人工干预试验。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空间气流成分含量有所区别,因此在部分地区的试验过程可能与预计目标不完全一致。另外本项目试验目的只为抑制防止灾害性气候环境的产生或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地区长期使用,定期加注特种制剂,方能使试验地区达到地表土质含水量长期保持干湿匀称的效果。在技术使用方面,经过近20年的不间断探索及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已经接近成熟。个别不完善因素需要在试验过程中逐步获取数据分析完善。到此本项目可以应用在任何自然生成的恶劣气象环境中,安装地理位置要求通风环境和光照条件极为良好的地坪表面,由专业人员看管,必要时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人工调节。
[0092] 关于投资开发事项:在制造加工环节现在各个方面技术条件都已经成熟,暂且不接受社会投资。
[0093] 具体应用区域及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的事项
[0094] 应用实验区记录表
[0095] 一、实验区目前设定:以安装地点为中心,平原地区最大半径约为30-50公里(大约为县级辖区);山区最大半径约为15-20公里(大约为乡级辖区)。效果最佳半径均为20公里左右。最终按照实际效果确定。
[0096] 二、降水量级别按地表含水量分为重旱--干旱-轻旱-微干---匀和---饱和-过饱-轻涝---洪涝重旱-一个月以上无有效降水,导致植物严重受旱,人畜饮水困难,土地干渴开裂。
[0097] 干旱-15天以上无有效降水
[0098] 轻旱-10天以上无有效降水
[0099] 中度干燥—地表表面干涩、松弛的部分土壤遇急风飞扬,但地坪表面以下1公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