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 / 一种碳减排装置

一种减排装置

阅读:955发布:2021-10-2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减排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碳 减排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收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探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下侧的调节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 太阳能 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包括左右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通 风 孔,所述 通风 孔内设置有 电能 转换装置,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一滑动 块 ;本装置不仅采用了 风能 和太阳能同时发电,还能 自动调节 方向,同时能有效地进行收纳,并且能用于单一的风能或太阳能发电。,下面是一种减排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减排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收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探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下侧的调节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太阳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装置包括左右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通孔,所述通风孔内设置有电能转换装置,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一滑动,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右端固定设置有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右侧内壁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动槽与所述通风孔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口,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块,所述第一连块通过所述第一通口且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上侧端面上,所述通风孔的下侧内壁内连通设置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且与所述第一导滑槽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导滑块,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左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旋转腔,所述第一旋转腔的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转动配合连接有左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腔左侧内壁内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旋转腔上下对称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一旋转腔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且滑动配合连接与所述第一旋转腔内壁的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内壁的第二导滑块,所述连杆的外侧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滑动环,所述滑动环靠近所述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块远离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块,所述 第一连块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块,所述第二连块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第一连杆的右侧设置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所述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块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杆靠近所述连杆的一端铰链连接于所述滑动环远离所述连杆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卷线腔,所述第一卷线腔与所述第一滑动槽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线孔,所述第一卷线腔的前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后侧通过连杆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卷线轮,所述第一卷线轮的后侧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后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卷线腔后侧内壁内的第二卷线轮,所述第一卷线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卷线轮上绕设有第二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端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升降腔,所述第一升降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升降腔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检测块,所述检测块内设置有转动腔,所述第一升降腔中心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旋转柱,所述转动腔内设置有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柱的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下端面滑动配合于所述检测块的上侧端面,所述旋转杆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风向板,所述检测块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腔下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升降腔的下侧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升降腔的下侧内壁,所述通道的右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卷线腔的左侧内壁,所述第二拉线穿过所述通道并通过转向轮调节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块的下侧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第二装置主体,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升降腔,所述第二升降腔的内壁内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上侧内壁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滑动槽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螺杆且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壁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前后两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槽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二导滑槽内设置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槽内壁的第二导滑块,所述第二导滑块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块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一侧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右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卷线腔,所述第二卷线腔的上侧内壁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二通线孔,所述第二卷线腔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卷线腔的前后侧内壁,所述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回转弹簧,所述上绕设有第三拉线,所述第三拉线穿过所述第二通线孔并通过导向轮转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下侧的第三装置主体,所述第三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第二旋转腔,所述第二旋转腔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下侧端面的第二旋转柱,所述第四电机电性连接于所述检测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三滑动槽的上侧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口,所述第三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三滑动块,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右端固定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滑动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贯穿并延伸出所述第二通口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上侧设置有太阳能固定板,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上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上侧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支撑块,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下侧端面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支撑块的上侧端面,所述第三滑动槽的右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第三通线孔,所述第三拉线通过所述第三通线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固定设置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和太阳能板电性连接进而储存所述所转化的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腔的下侧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能减小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在下降过程中和所述第二升降腔的下侧内壁产生的缓冲。

说明书全文

一种减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碳减排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电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发电大多靠燃烧化石燃料,这不仅会燃烧很多的燃料,还会产生大量的二化碳,因此需要利用新能源来发电,现有的大都是单一的力发电或者太阳能发电,且很难进行自动调节来达到风能和太阳能的最大利用,利用率比较低,因此设计一种碳减排装置实有必要,本装置不仅采用了风能和太阳能同时发电,还能自动调节方向,同时能有效地进行收纳,并且能用于单一的风能或太阳能发电。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碳减排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收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探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下侧的调节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太阳能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包括左右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内设置有电能转换装置,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一滑动,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右端固定设置有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右侧内壁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动槽与所述通风孔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口,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块,所述第一连块通过所述第一通口且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上侧端面上,所述通风孔的下侧内壁内连通设置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且与所述第一导滑槽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导滑块,所述电能转换装置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左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旋转腔,所述第一旋转腔的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转动配合连接有左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腔左侧内壁内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旋转腔上下对称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一旋转腔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且滑动配合连接与所述第一旋转腔内壁的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内壁的第二导滑块,所述连杆的外侧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滑动环,所述滑动环靠近所述第一螺杆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块远离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块,所述 第一连块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块,所述第二连块远离所述第一连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第一连杆的右侧设置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所述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块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杆靠近所述连杆的一端铰链连接于所述滑动环远离所述连杆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卷线腔,所述第一卷线腔与所述第一滑动槽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线孔,所述第一卷线腔的前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后侧通过连杆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卷线轮,所述第一卷线轮的后侧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后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卷线腔后侧内壁内的第二卷线轮,所述第一卷线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卷线轮上绕设有第二拉线。
[0005]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探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端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升降腔,所述第一升降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升降腔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检测块,所述检测块内设置有转动腔,所述第一升降腔中心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旋转柱,所述转动腔内设置有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柱的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下端面滑动配合于所述检测块的上侧端面,所述旋转杆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风向板,所述检测块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腔下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升降腔的下侧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升降腔的下侧内壁,所述通道的右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卷线腔的左侧内壁,所述第二拉线穿过所述通道并通过转向轮调节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块的下侧端面上。
[0006]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第二装置主体,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升降腔,所述第二升降腔的内壁内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上侧内壁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滑动槽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螺杆且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壁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前后两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槽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二导滑槽,所述第二导滑槽内设置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槽内壁的第二导滑块,所述第二导滑块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块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一侧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右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卷线腔,所述第二卷线腔的上侧内壁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二通线孔,所述第二卷线腔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卷线腔的前后侧内壁,所述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回转弹簧,所述上绕设有第三拉线,所述第三拉线穿过所述第二通线孔并通过导向轮转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装置。
[0007]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下侧的第三装置主体,所述第三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第二旋转腔,所述第二旋转腔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下侧端面的第二旋转柱,所述第四电机电性连接于所述检测块。
[0008]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三滑动槽的上侧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口,所述第三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三滑动块,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右端固定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滑动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贯穿并延伸出所述第二通口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上侧设置有太阳能固定板,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上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上侧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支撑块,所述太阳能固定板的下侧端面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支撑块的上侧端面,所述第三滑动槽的右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第三通线孔,所述第三拉线通过所述第三通线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
[0009]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固定设置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和太阳能板电性连接进而储存所述所转化的电能。
[0010]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升降腔的下侧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能减小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在下降过程中和所述第二升降腔的下侧内壁产生的缓冲。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发电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杆带动升降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装置主体上升,进而通过拉紧第三拉线带动第三滑动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柱带动太阳能固定板向右移动,当第一装置主体完全上升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卷线轮和第二卷线轮转动,进而放松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此时第一滑动块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块带动风扇向左移动并且伸出到通风孔外,此时检测块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风向板伸出第一升降腔外,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杆带动第二滑动块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二导滑块带动滑动环向左移动,此时第三连杆位于最大度,进而通过第二连块带动扇叶位于垂直状态,当风吹过后,风向板检测风向,通过第一连接柱带动旋转杆转动,此时检测块检测到旋转杆的方向,进而控制第四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旋转柱带动装置转动,进而调节到正对于风吹的方向,使风扇最大限度受到风的作用。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碳减排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碳减排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收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侧的探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下侧的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下侧的调节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侧的太阳能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包括左右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通风孔14,所述通风孔14内设置有电能转换装置15,所述电能转换装置15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滑动槽18,所述第一滑动槽18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一滑动块21,所述第一滑动块21的右端固定设置有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槽18右侧内壁的第一弹簧22,所述第一滑动槽18与所述通风孔14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口19,所述第一滑动块21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块16,所述第一连块16通过所述第一通口19且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15的上侧端面上,所述通风孔14的下侧内壁内连通设置有第一导滑槽17,所述电能转换装置15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17且与所述第一导滑槽17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导滑块13,所述电能转换装置15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连杆31,所述连杆31的左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旋转腔32,所述第一旋转腔32的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34,所述第一电机34的左端转动配合连接有左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腔32左侧内壁内的第一螺杆33,所述第一旋转腔32上下对称设置有连通于外界的第二导滑槽35,所述第一旋转腔32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33且滑动配合连接与所述第一旋转腔32内壁的第二滑动块102,所述第二滑动块102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35内壁的第二导滑块36,所述连杆31的外侧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滑动环37,所述滑动环37靠近所述第一螺杆33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块36远离所述第一螺杆33的一端,所述连杆3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块39,所述 第一连块39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有第一连杆103,所述第一连杆103远离所述第一连块39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杆104,所述第二连杆104远离所述第一连块39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块41,所述第二连块41远离所述第一连块3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扇叶42,所述第一连杆103的右侧设置有第三连杆38,所述第三连杆38远离所述连杆31的一端通过转轴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块41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杆38靠近所述连杆31的一端铰链连接于所述滑动环37远离所述连杆31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槽18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卷线腔23,所述第一卷线腔23与所述第一滑动槽18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通线孔26,所述第一卷线腔23的前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后侧通过连杆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卷线轮24,所述第一卷线轮24的后侧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有后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卷线腔23后侧内壁内的第二卷线轮,所述第一卷线轮24上绕设有第一拉线25,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块21的右侧端面上,所述第二卷线轮上绕设有第二拉线58。
[0015] 有益地,所述探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端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升降腔51,所述第一升降腔5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升降腔51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检测块52,所述检测块52内设置有转动腔53,所述第一升降腔51中心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旋转柱101,所述转动腔53内设置有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柱101的旋转杆54,所述旋转杆54的下端面滑动配合于所述检测块52的上侧端面,所述旋转杆54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柱55,所述第一连接柱55的上侧端面固定设置有风向板56,所述检测块52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腔51下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57,所述第一升降腔51的下侧设置有通道59,所述通道59的上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升降腔51的下侧内壁,所述通道59的右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卷线腔23的左侧内壁,所述第二拉线58穿过所述通道59并通过转向轮调节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块52的下侧端面上。
[0016] 有益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下侧的第二装置主体71,所述第二装置主体7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升降腔72,所述第二升降腔72的内壁内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二滑动槽73,所述第二滑动槽73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75,所述第三电机75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73上侧内壁的第二螺杆74,所述第二滑动槽73内设置有螺纹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螺杆74且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槽73内壁的升降块76,所述升降块76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前后两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滑动槽73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第二导滑槽77,所述第二导滑槽77内设置有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槽
77内壁的第二导滑块78,所述第二导滑块78靠近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块76远离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一侧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装置主体71的右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块91,所述固定块9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卷线腔92,所述第二卷线腔92的上侧内壁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二通线孔94,所述第二卷线腔92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卷线腔92的前后侧内壁,所述93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回转弹簧,所述93上绕设有第三拉线95,所述第三拉线95穿过所述第二通线孔94并通过导向轮转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装置。
[0017] 有益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71下侧的第三装置主体81,所述第三装置主体81内设置有第二旋转腔82,所述第二旋转腔82的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机83,所述第四电机83的上端转动动力配合连接有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主体71下侧端面的第二旋转柱84,所述第四电机83电性连接于所述检测块52。
[0018] 有益地,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侧的第三滑动槽61,所述第三滑动槽61的上侧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口63,所述第三滑动槽61内滑动配合连接设置有第三滑动块62,所述第三滑动块62的右端固定设置有连接于所述61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滑动槽6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贯穿并延伸出所述第二通口63的第二连接柱64,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上侧设置有太阳能固定板65,所述太阳能固定板65的上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太阳能板66,所述第二连接柱64的上侧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太阳能固定板65的下侧端面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侧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支撑块67,所述太阳能固定板65的下侧端面滑动配合连接于所述支撑块67的上侧端面,所述第三滑动槽61的右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第三通线孔,所述第三拉线95通过所述第三通线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动块62的右侧端面上。
[0019] 有益地,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固定设置蓄电池110,所述蓄电池110与所述电能转换装置15和太阳能板66电性连接进而储存所述所转化的电能。
[0020] 有益地,所述第二升降腔72的下侧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缓冲块112,所述缓冲块112能减小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在下降过程中和所述第二升降腔72的下侧内壁产生的缓冲。
[0021] 初始状态时,第二滑动块102在第一旋转腔32内最大限度右移,此时滑动环37最大限度右移,此时第三连杆38带动第二连块41最大限度倾倒,此时第一拉线25拉动第一滑动块21克服第一弹簧22的弹力作用最大限度右移,此时风扇最大限度收回通风孔14内,此时第二拉线58拉动检测块52克服第二弹簧57的弹力作用最大限度的向下移动,此时探测装置完全缩回第一升降腔51内,此时升降块76最大限度向下移动,此时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下侧端面和第二升降腔72的下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三拉线95处于放松状态,第三滑动块62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最大限度左移,此时太阳能固定板65最大限度左移。
[0022] 通过本装置进行发电时,第三电机75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杆74带动升降块76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装置主体11上升,进而通过拉紧第三拉线95带动第三滑动块62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柱64带动太阳能固定板65向右移动,当第一装置主体11完全上升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卷线轮和第二卷线轮转动,进而放松第一拉线25和第二拉线58,此时第一滑动块21在第一弹簧22的弹力作用下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块16带动风扇向左移动并且伸出到通风孔14外,此时检测块52在第二弹簧57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风向板56伸出第一升降腔51外,此时第一电机34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杆33带动第二滑动块102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二导滑块36带动滑动环37向左移动,此时第三连杆38位于最大角度,进而通过第二连块41带动扇叶42位于垂直状态,当风吹过后,风向板56检测风向,通过第一连接柱55带动旋转杆54转动,此时检测块52检测到旋转杆54的方向,进而控制第四电机83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旋转柱84带动装置转动,进而调节到正对于风吹的方向,使风扇最大限度受到风的作用。
[002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发电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杆带动升降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装置主体上升,进而通过拉紧第三拉线带动第三滑动块向右移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柱带动太阳能固定板向右移动,当第一装置主体完全上升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一卷线轮和第二卷线轮转动,进而放松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此时第一滑动块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块带动风扇向左移动并且伸出到通风孔外,此时检测块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风向板伸出第一升降腔外,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杆带动第二滑动块向左移动,进而通过第二导滑块带动滑动环向左移动,此时第三连杆位于最大角度,进而通过第二连块带动扇叶位于垂直状态,当风吹过后,风向板检测风向,通过第一连接柱带动旋转杆转动,此时检测块检测到旋转杆的方向,进而控制第四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旋转柱带动装置转动,进而调节到正对于风吹的方向,使风扇最大限度受到风的作用,本装置解决了单一发电问题,结合风能和太阳能共同发电,同时可自动调节方向,从而能保证本装置时刻能受到最大的风力作用,提高了发电效率,并且能有效的进行收纳。
[002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碳刷布置 2020-05-11 933
碳刷布置 2020-05-11 504
碳刷 2020-05-11 486
电机碳刷 2020-05-11 714
碳刷 2020-05-11 640
碳蜂窝体 2020-05-12 808
生产碳纤维的碳化炉 2020-05-13 481
一种碳碳螺栓 2020-05-11 185
一种碳刷 2020-05-12 763
一种碳刷 2020-05-12 49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