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反包 / 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

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

阅读:904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它包括部分嵌入粘合层的 单层 透镜、位于透镜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 镜面反射 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 覆盖 薄膜 ,所述的覆盖薄膜包括聚酯薄膜或聚氯乙烯基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在其与粘合层至少部分 接触 的表面具有粘合界面、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改进的热尺寸 稳定性 和耐收缩性,同时保留路面标志的耐冲击性和所需的其它性质。,下面是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分嵌入粘合层的单层透 镜、位于透镜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反射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覆 盖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包括聚酯薄膜或聚氯乙烯基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具有 一个外表面和一个内表面,所述的内表面至少与所述的粘合层部分接触,所述的 内表面包括粘合界面,所述的粘合层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酯树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界面包括与所述 覆盖薄膜内表面粘接的聚氨酯树脂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层含有聚氨酯树 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界面包括与所述 覆盖薄膜内表面粘接的聚酯树脂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层含有聚氨酯树 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界面包括与所述 覆盖薄膜内表面粘接的丙烯酸类树脂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含有丙烯酸类树 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界面包括与所述 覆盖薄膜内表面粘接的聚烷基组合物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层含有聚氨酯树 脂。
10.一种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分嵌入粘合层的单层透 镜、位于透镜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反射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覆 盖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包括聚酯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具有一个外表面和一个 内表面,所述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的粘合层并与之部分接触,所述的内表面具有粘 合界面,所述粘合界面含有乙烯类树脂,所述的粘合层含有乙烯类共聚物。
11.一种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分嵌入粘合层的单层透 镜、位于透镜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反射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覆 盖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包括聚酯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具有一个外表面和一个 内表面,所述的内表面至少与所述的粘合层部分接触,所述的内表面具有粘合界 面,所述的粘合层含有聚酯树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聚酯树脂的 软化点为70-180℃。
13.一种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分嵌入粘合层的单层透 镜、位于透镜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反射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覆 盖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包括聚酯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具有一个外表面和一个 内表面,所述的内表面至少与所述的粘合层部分接触,所述的内表面具有粘合界 面,所述粘合界面含有非结晶聚酯树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酯薄膜是含有非 结晶聚酯树脂的单层薄膜。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合界面含有用机械 方法磨粗的表面。

说明书全文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这种逆向反射片具有改进的耐收缩性和 耐热尺寸稳定性,同时还能保持逆向反射片的高耐冲击性和其它所需的性质。

背景

逆向反射片一般用在信号牌、路障、护轨等,以提高夜间可见度。

密封透镜逆向反射片的例子包括嵌入透镜型逆向反射片(例如揭示于日本 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5-131589等)和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例如揭示于日本未 经审查的专利公开3-9837等)中。

美国专利3,190,178(McKenzie)中所揭示的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包括单层 逆向反射元件和透明覆盖薄膜。所述的覆盖薄膜由热成型交叉狭带(narrow intersectiing bond)网络支撑,使之离单层有一定间隔,这种网络形成许多密封 单元,使一个单元中的逆向反射元件与另一个单元中逆向反射元件相互隔离。 这种透明覆盖薄膜保护逆向反射层,使反射片能在湿的条件下保持逆向反射 性。美国专利4,025,159(McGrath)揭示随后固化热成型的交叉狭带,可提高覆 盖薄膜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这些文献中揭示的反射片有时称为包封透镜型逆 向反射片。

美国专利4,896,943(Tolliver)揭示在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上使用聚乙烯和 聚丙烯覆盖薄膜,以赋予逆向反射片更高的耐冲击性和更大的韧性。在一些实 施方式中,覆盖薄膜由多层构成。

日本已审查的专利公告40-7870和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52-21793、 52-110592、60-194405和2-196653公开了具有覆盖薄膜的逆向反射片,这种 覆盖薄膜由丙烯酸聚合物、聚酸酯薄膜、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等)、含有纤维素基聚合物(如乙酸纤维素等)的薄膜、含有聚氯乙烯基树脂的薄 膜或含有聚酯的薄膜构成。

当逆向反射片用于室外时,丙烯酸类聚合物薄膜一般具有良好的耐天候能 ,因此认为是有用的。然而,丙烯酸类聚合物薄膜较硬较脆,它的耐冲击性 不能满足要求。而且,丙烯酸类覆盖薄膜一般具有较低的耐溶剂性,易使覆盖 层发生皱纹或断裂,或使覆盖层发白,从而导致不良的反射片外观。特别是, 双轴拉伸的丙烯酸类薄膜在高温下具有较差的尺寸稳定性。

聚酯覆盖薄膜的耐冲击性一般优于丙烯酸类薄膜。但聚酯覆盖薄膜更难于 与下面的粘合层牢固粘接。因此,由于覆盖薄膜与下面的粘合层易于发生脱 层,这种聚酯覆盖薄膜的使用寿命较短。

聚氯乙烯基覆盖薄膜的耐冲击性一般也优于丙烯酸类覆盖薄膜,但它们同 样也难于与下面的粘合层牢固粘接。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1-255846揭示了一种逆向反射片。这种反射片 将含有丙烯酸类多相共聚体共混料的丙烯酸类聚合物薄膜用作覆盖薄膜,以提 供改进的耐冲击性。然而,这种薄膜仍不能为某些所需的用途提供足够的耐冲 击性。这些薄膜也具有较低的耐溶剂性。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3-307940揭示了一种逆向反射片。这种反射片 将乙烯类共聚物(ethylenic copolymer)(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薄膜用作覆盖 层。这些覆盖薄膜能对下面的粘合层提供更高的粘合性,从而能满足许多用途 的要求。然而,这些覆盖薄膜例如在划痕试验中对铅笔划痕具有不足的耐磨 性。因此,在许多用途中寿命不足。而且,这些覆盖薄膜会发生收缩,从而使 整个逆向反射片收缩或卷曲。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138312揭示了一种将聚偏二氟乙烯之类氟聚 合物用作逆向反射片中的覆盖薄膜。虽然这种薄膜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和耐污 渍性,但这些薄膜不能牢固地粘接于下面的粘合层。因此,所制得的逆向反射 片易于发生脱层。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2-121043和62-121047揭示使用由含丙烯酸类 共聚物的外层和含有聚氨酯树脂的内层层压而成的双层覆盖薄膜。在该双层覆 盖薄膜中,通过使聚氨酯树脂内层较厚而使丙烯酸类共聚物层较薄,可以提高 耐冲击性。然而,由于丙烯酸类共聚物用于外层,这种双层覆盖薄膜的耐溶剂 性较低。

总之,需要一种能保持或提高路面标志如下性能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中 新型覆盖薄膜:    

(1)耐冲击性,    

(2)耐热尺寸稳定性,

(3)对粘合层的粘性(覆盖层的耐剥离性),

(4)对刻划的耐磨性

(5)耐收缩性,

(6)耐溶剂性。

“耐边缘破裂性”对于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由 于存在包含逆向反射单元的密封单元,且其中的反射单元具有空气界面包封透 镜型逆向反射片特别易于发生边缘破裂。上述常规覆盖薄膜的耐边缘破裂性对 于某些用途而言是不足的。

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的总体柔软性和伸长率主要受覆盖薄膜性质的影响。 对于需要高柔软性和牢固度的用途(如交通标志)而言,常用覆盖薄膜的柔软性 是不足的,而且有时牢固度也是不够的。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覆盖薄膜的逆向反射片,这种逆向反射片具有更高的 耐热尺寸稳定性和耐收缩性,同时还能保持路面标志所需的耐冲击性和其它性 质。

发明的概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覆盖薄膜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从而使该反 射片能提供更高的耐收缩性和耐热尺寸稳定性,同时还能保持耐冲击性和其它 所需的性质。另外,这些覆盖薄膜一般比许多常规覆盖薄膜材料更廉价。当切 割或冲切成预定的形状时,本发明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也具有更高的耐边缘 破裂性。逆向反射片通常切割成预定的大小和形状,然后进行加工并固定在路 面标志牌之类的制品上。因此,重要的是加工过的反射片边缘部分能耐破裂和 损坏。

总而言之,本发明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包括单层逆向反射元件(如玻璃或 陶瓷微球)部分嵌入其中的粘合层、位于微球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 反射层、和沿相互连接的线构成的网络与所述粘合层粘接形成密封单元的透光 覆盖薄膜,所述的密封单元中包含逆向反射元件,且反射元件具有空气界面。

本发明逆向反射片与已知包封透镜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聚酯或聚氯乙烯覆盖 薄膜与粘合层具有更高的粘合性,这可从更高的耐收缩性和耐热尺寸稳定性以 及仍能保持耐冲击性和其它所需的性质得以证明。覆盖薄膜与粘合层间更高的 粘合性是由与粘合层接触的覆盖层表面上的粘合界面(adhesion bonding interface)提供的。虽然也可用电晕处理、辐射处理或用机械方法使其粗糙加工 之类的处理方法处理覆盖薄膜的内表面,但一般通过在覆盖薄膜的内表面上涂 覆材料,形成粘合界面。

本发明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可用下述的覆盖薄膜和各种粘合剂材料制 成。

附图的简介

本发明将参照以下附图作进一步的解释,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说明性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说明性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局部截面图。

这些理想化的附图是不按规定比例的,因此仅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

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描述

本发明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包括单层逆向反射元件部分嵌入其中的粘合 层、位于微球下方并与之光学上相关联的镜面反射层、和与所述粘合层粘接的 覆盖薄膜。在本发明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中,覆盖薄膜沿相互连接的线构成 的网络粘接到粘合层上,形成包含逆向反射元件的密封单元,且反射元件具有 空气界面,如美国专利4,025,159中揭示的那样。

本发明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可用本文所述的覆盖薄膜和各种粘合剂材料 制成。覆盖薄膜与粘合层间更高的粘合性是由与粘合层接触的覆盖层表面上的 粘合界面提供的。虽然也可用电晕处理或辐射处理之类的处理方法处理覆盖薄 膜的内表面,但一般通过在覆盖薄膜的内表面上涂覆材料,形成粘合界面。在 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将表面进行磨粗。选择粘合层、粘合界面和覆盖层的组 分,以提高粘合层对覆盖层的粘合性。

覆盖薄膜可以着色,从而使制得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片除涂覆的图案外呈 整体基色(solid color)。例如,可将加颜料的脂族聚氨酯树脂涂覆在覆盖薄膜的 粘合界面上。如果粘合界面是一个独立的层,则加颜料的层是涂覆在覆盖薄膜 上的第二层;也就是说,加颜料的层是与粘合层至少部分接触的层。加颜料的 层与粘合层也有良好的粘合性。

图1所示的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实例100包括单层逆向反射元件3、 镜面反射层4、粘合层2以及具有外表面1和内表面12的覆盖薄膜11。内表 面12包括涂覆层。包括涂覆层的内表面12是粘合界面。粘合材料2的窄形连 接部分21构成网络图形(networked pattern)限定各个密封单元7。粘合剂层5 可以覆盖在任选的剥离衬里(release liner)6上。

图2所示的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实例200包括单层逆向反射元件3、 镜面反射层4、粘合层2以及具有外表面1和内表面13的覆盖薄膜11。内表 面13是粘合界面。粘合材料2的窄形连接部分21构成网络图形,限定各个密 封单元7。粘合剂层5可以覆盖在任选的剥离衬里6上。

逆向反射元件一般是折射率为1.4-2.7的玻璃微球,虽然也可使用其它组分 物和折射率的微球。当象本发明包封透镜型反射片那样暴露微球的前表面时, 优选的折射率为1.7-2.1。

微球的直径一般为10-200微米,较好的为40-90微米。微球也可用着色材 料着色,以提供颜色不同于入射光的光。然而,微球必须仍是透光的。

微球可以是两种或多种微球的混合物,如折射率不同的微球混合物或直径 不同的微球混合物。

镜面反射层一般是一层蒸汽沉积法涂布的金属,例如它的厚度一般为 0.01-10微米,较好的为0.05-5微米。镜面反射层一般是用真空汽化法之类的 薄膜形成法由、金或锌之类的金属或CeO2、Bi2O3、ZnS、TiO2、 CaF2、Na3AlF6、SiO2或MgF2之类的化合物制成。

或者,用含漫射或镜面反射颜料(如珠光颜料或铝片等)的树脂层提供镜面 反射。其中颜料是分散在树脂层中,而不是涂覆在微球上的一个独立层。珠光 颜料一般包括BiOC14和PbCO3。

粘合层支承单层透镜元件(如透明微球),并将覆盖层或薄膜粘接到逆向反 射片的其它部分。

粘合层一般含有柔软耐用的聚合物材料。这种聚合物材料提供对逆向反射 元件的良好粘合性和对本发明覆盖薄膜的良好粘合性。粘合层的厚度一般应至 少约等于微球的平均直径,较好在微球平均直径的2或3倍以内。如果粘合层 太薄,则可能难于固定逆向反射元件;如果粘合层太厚,则可能会不适当地降 低逆向反射片的整体柔软性。柔软性的降低可能在逆向反射片粘附于弯曲表面 时引起逆向反射片在边缘部分剥离。而且,如果粘合层太厚,则可能难于形成 所需的密封单元。

除了上述树脂以外,如有必要粘合层还可含有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如颜料 (如金红石型二)、聚合引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紫外吸收剂、抗菌 剂、抗静电剂和高级脂肪酸

在本发明的第一种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覆盖层包括聚酯薄膜,并在与粘合 层接触的一侧具有粘合界面。粘合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或聚氨酯树脂。聚酯是 特别优选的覆盖薄膜,因为它能被双轴取向。这种双轴取向一般能提高尺寸稳 定性和耐刮伤性。

含有丙烯酸类树脂的粘合层一般能对聚酯薄膜粘合界面提供良好的粘合 性。因此,可提高覆盖层与反射片其余部分间的耐脱层性。这种丙烯酸类粘合 层可被热成型,以将覆盖薄膜封合到这种粘合层上。另外,丙烯酸类树脂具有 良好的耐天候老化性,可以防止逆向反射层被紫外光脱色。脱色会导致逆向反 射亮度的降低。

适用于本发明的优选丙烯酸类树脂的说明性例子包括由聚合含有丙烯酸烷 基酯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主要组分的单体而制得的聚合物。丙烯酸烷基酯或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选自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烷基的丙烯酸烷基酯或甲基丙烯 酸烷基酯:甲基、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异辛基、2-甲基丁基、2- 乙基己基、月桂基、硬脂基、环己基、异片基、2-羟基乙基、2-羟基丙基、 3-氯-2-羟基丙基、羟乙氧基乙基、甲氧乙基、乙氧乙基、二甲氨乙基、二乙氨 乙基、或缩甘油基,或可以是上述两种或多种基团的组合。上述单体还可含 有可共聚单体为附加组分,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θ-羟乙基羧酸、衣康酸、 来酸、富马酸、苯乙烯、氯代苯乙烯、x-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丙烯酰 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酰胺(N-methylolamide)、N-甲氧甲基丙烯酰胺、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丙烯腈或乙烯基吡啶。

优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聚合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 辛酯和丙烯酸乙酯为主要成分的单体制得的共聚物。

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是热塑、热固或辐射固化的。丙烯酸类聚合物较好是 可固化的聚合物。使用可固化聚合物可以提高粘合层的耐溶剂性。可固化的聚 合物较好是辐射固化的聚合物。当使用可辐射固化聚合物时,可加入活性稀释 剂,如丙烯酸类单体。加入这种稀释剂有利于控制粘合层固化前的流动性。因 此,可以使粘合层与覆盖薄膜接触,形成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结果,可以 制成在整个表面上具有高而均匀的逆向反射亮度的逆向反射片。日本未经审查 的专利公开52-110592(日本审查过的专利公告61-13561)详细描述了在粘合层 中使用这种可辐射固化聚合物的逆向反射片及其制造方法。

含有聚氨酯树脂的粘合层一般对聚酯覆盖薄膜粘合界面提供良好的粘合 性,并与微球牢固粘合。这种粘合层可用来形成本发明的包封透镜逆向反射 片。

聚氨酯树脂可以是热塑的、热固的或辐射固化的。较好的是热塑聚氨酯树 脂。热塑聚氨酯树脂对聚酯薄膜具有特别好的粘合性。热塑聚氨酯树脂的软化 点较好为70-180℃,更好为80-160℃。如果软化点太低,树脂的内聚强度就 会降低,粘合层与覆盖层间的粘合性也会降低。如果软化点太高,就难于紧密 地粘合粘合层和覆盖层。结果,粘合层与覆盖层间的粘合力就会降低,从而导 致脱层。另外,如果粘合层的软化点低于70℃,就可能由于施加在逆向反射 片上的外力而使密封单元变形,从而降低逆向反射亮度。如果粘合层的软化点 超过180℃,就可能难于形成密封单元。

聚氨酯树脂也可以是芳族聚氨酯树脂或脂族聚氨酯树脂。虽然脂族聚氨酯 树脂具有良好的耐天候老化性,但一般优选的是芳族聚氨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第二种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覆盖层含有聚酯薄膜,粘合界面在 与粘合层接触的一侧含有乙烯类树脂,粘合层含有烯类共聚物。

粘合层的烯类共聚物对含有乙烯类树脂的粘合界面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 牢固地粘接和支承逆向反射元件,有利于形成密封单元,和防止由于外力而使 密封单元变形。

适用作粘合层的烯类共聚物的说明性例子是聚合含乙烯和α,β-不饱和羧酸 (如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单体而制得的共聚物。其优选的例子包括(1)乙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2)用金属离子(如Zn+或Na+)交联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而制得的离子键树 脂。

可用于粘合层的说明性烯类共聚物详细描述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 61-121043中。

基于与聚氨酯树脂相同的理由,烯类共聚物的软化点较好为70-180℃,更 好为80-160℃。

在本发明第三种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覆盖层包括聚酯薄膜,粘合层含有聚 酯树脂。

粘合层中的聚酯树脂对聚酯覆盖层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牢固地粘结和支 承逆向反射元件。聚酯树脂粘合层也有利于形成密封单元,和防止密封单元受 外力作用而变形。

合适聚酯树脂的说明性例子包括二元羧酸(如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间 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酸、联苯二甲酸)和含亚烷基二醇的反应物(如 乙二醇、丁二醇或己二醇)的缩聚产物类聚酯树脂或含两个或多个上述二元羧 酸和/或二个或多个上述亚烷基二醇的反应物的缩聚产物类共聚物聚酯树脂。 也可使用由上述含三元醇(三羟甲基丙烷或甘油)和/或三元羧酸(如1,2,4-苯三 酸)的反应物制得的支链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可以是热塑树脂、热固树脂或辐射固化树脂。聚酯树脂较好是热 塑聚酯树脂。热塑聚酯树脂对聚酯薄膜具有特别好的粘合性。同样基于上述与 聚氨酯相同的理由,这种热塑聚酯树脂的软化点较好为70-180℃,更好为 80-160℃。

在本发明的第四种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覆盖层包括聚酯薄膜,粘合界面含 有非结晶聚酯树脂。

在聚酯薄膜具有含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合界面的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层树 脂较好含有一种或多种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 聚偏二氯乙烯树脂或聚烯树脂。这种树脂对含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合界面产 生良好的粘合性,而且可牢固地粘结和支承逆向反射元件。在这些树脂中,优 选的是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和聚酯树脂。由于它们对粘合界面具有特别 好的粘合性,所以这些树脂是优选的。另外,这些树脂有利于形成密封单元, 以及能防止由于外力而引起的变形。

这种树脂可以是热塑树脂、热固树脂或辐射固化树脂。这种树脂较好是热 塑树脂。热塑树脂对上述粘合界面具有特别好的粘合性。同样基于上述与聚氨 酯相同的理由,这种热塑树脂的软化点较好为70-180℃,更好为80-160℃。

聚酯覆盖薄膜可提高逆向反射片的耐冲击性、耐热尺寸稳定性、耐磨性、 耐收缩性和耐溶剂性。聚酯薄膜可以是含有下列聚酯的薄膜,如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 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2,6- 萘二甲酸1,2-丙二醇酯、聚间/对苯二甲酸4,4′-二羟苯基2,2-丙烷酯(二元羧酸 组分由混合比为90∶10-30∶70的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混合物组成)。聚酯 较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含有这种聚酯的薄 膜可提高逆向反射片的耐冲击性、耐热尺寸稳定性、耐磨性、耐收缩性和耐溶 剂性,也可提高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耐边缘破裂性。

覆盖薄膜的说明性例子包括一种三层薄膜。它由含上述聚酯并用作逆向反 射片外表面的前表面层、含有上述聚酯并与粘合层或下述的粘合界面或层接触 的背表面层以及含有其它树脂且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中间层构成。

具有低结晶度的非结晶聚酯薄膜具有含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合界面,而且 提高了对上述粘合层树脂或下述粘合界面树脂的粘合性。在包封透镜型逆向反 射片中,粘合层仅在形成包含逆向反射元件的密封单元的相互连接线条的网络 处与覆盖层粘接。因为与其它覆盖薄膜相比减少了粘合层(它基本上对逆向反 射效果不起作用)和覆盖层间的粘合面积,所以将这种聚酯薄膜用作覆盖层是 特别优选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降低成膜时温度,减少拉伸度,增大聚酯的 分子量,混合两种或多种聚酯或使用聚合含两种或多种二元羧酸和/或二元醇 的反应物而制得的聚酯,可以控制薄膜的结晶度。两种或多种聚酯的优选共混 料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这种覆盖薄膜可以是一种三层薄膜。它由含上述聚酯并用作逆向反射片外 表面的前表面层、含有上述聚酯并与粘合层或下述的粘合界面或层接触的背表 面层以及含有其它树脂且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中间层构成。

上述的聚酯薄膜可含有稳定剂(如紫外吸收剂)和抗氧化剂,以防止薄膜褪色 或由于热或辐射而降低强度。

在本发明的第五个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覆盖薄膜包括聚氯乙烯基薄膜和与 粘合层接触一侧的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粘合界面。

聚氯乙烯覆盖薄膜可提高逆向反射片的耐冲击性、尺寸稳定性、热耐久性、 耐刮伤性、耐收缩性和耐溶剂性。聚氯乙烯基覆盖薄膜较好含有聚氯乙烯均聚 物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这种聚氯乙烯共聚物是由聚合氯乙烯和含有一种或多种 可聚合单体(如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乙烯缩(vinyl acetal)、马来酸和苯乙 烯单体)的反应物而制得的共聚物。

聚氯乙烯薄膜较好含有增塑剂。增塑剂的例子包括苯二甲酸基增塑剂、聚 酯基增塑剂、己二酸酯基增塑剂、脂肪酸基增塑剂、1,2,4-苯三酸酯基增塑剂 和环氧基增塑剂。聚酯基增塑剂是优选的。聚酯基增塑剂特别能提高本发明包 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耐冲击性和耐边缘破裂性。每100重量份树脂中,增塑 剂的用量为1-50重量份。

这种薄膜可以是一种三层薄膜。它由含上述聚氯乙烯聚合物并用作逆向反 射片外表面的前表面层、含有上述聚氯乙烯聚合物并与粘合层或下述的粘合界 面或层接触的背表面层以及含有其它树脂且具有良好耐冲击性的中间层构 成。

上述聚氯乙烯薄膜可含有稳定剂(如紫外吸收剂)和/或抗氧化剂,以防止薄 膜褪色或由于热或辐射而降低强度。

上述覆盖薄膜包括对与上述粘合层接触的薄膜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覆盖层 与粘合层间粘合性而形成的粘合界面。这种粘合界面处理可以是化学处理或物 理化学处理(如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聚合处理、等离子体 喷射处理、火焰处理、紫外辐射处理、电子束辐射处理、电磁波辐射处理)。

在物理化学处理法中,电晕放电处理是优选的。用电晕放电处理法形成的 粘合界面可以大大提高覆盖层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在电晕放电处理法中,例 如对薄膜表面施加高频率或高电压(一般为1-6000kHz和5-30kV)。电晕放电 处理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但较好在含氮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气、氩 气、氦气、三氟化、丁炔二醇或丙烯腈的气氛中进行,以进一步提高该树脂 对粘合层的粘合性。电晕放电处理最好在氮气氛中进行。

也可用闪光灯对聚酯覆盖薄膜表面进行电磁波辐射处理。这种处理会使表 面非结晶化,产生非结晶的聚酯树脂粘合界面。在薄膜表面附近形成0.02-0.25 微米厚的非结晶层。这种电磁波辐射处理记载在美国专利4,810,434、 4,822,451和4,824,899中。

也可对聚酯覆盖薄膜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这种处理可以用(1)酸、或胺的 水溶液或(2)含三氯乙酸或酚化合物的溶液。经处理,聚酯薄膜表面被溶胀或部 分溶解,使该表面非结晶化,从而形成含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合界面。

粘合界面可以是一层对粘合层和覆盖薄膜具有良好粘合性的树脂或基组 合物。

粘合界面的树脂较好含有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和乙烯类 树脂之一为主要组分。另外,它可含有一种或多种附加树脂,如聚乙烯醇树脂、 羧甲基纤维素树脂、羟甲基纤维素树脂、由羧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组成的树 脂、由羧化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组成的树脂、聚乙烯缩醛树脂、由偏二氯乙 烯丙烯腈共聚物组成的树脂和氯乙烯树脂。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聚氨酯树 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和聚乙烯类树脂的含量,以树脂的总重量为基准, 较好为80%重量或更高,更好为90%重量或更高。

当覆盖层是聚酯薄膜而粘合层树脂为聚氨酯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时,粘合 界面的树脂较好为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这些树脂可进一步 提高覆盖层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粘合界面树脂和粘合层树脂的优选组合是(1) 粘合界面:聚氨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粘合层:聚氨酯树脂;和(2)粘合界面:丙 烯酸类树脂,粘合层:丙烯酸类树脂。

粘合界面的丙烯酸类树脂较好是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共聚物的树脂。该 共聚物最好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这种共聚物而进一步 提高薄膜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

粘合界面的聚氨酯树脂较好是脂族聚氨酯树脂。脂族聚氨酯树脂较少受紫 外光或热的影响而发黄变质,从而抑制了逆向反射片的白度降低,保持了日光 下的亮度。

当覆盖层是聚酯薄膜而粘合层树脂是聚烯类共聚物时,粘合界面树脂较好 是乙烯类树脂。这种树脂可提高覆盖层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

优选的乙烯类树脂包括由聚合含多烯(polyethylene)或乙烯的单体而制得的 共聚物。这种共聚物是通过使乙烯与可与乙烯共聚的单体共聚而制得的。所述 可与乙烯共聚的单体例如是含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酸乙烯酯、乙烯醇、 (甲基)丙烯酸0-羟烷基酯、磷酸一((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酯基[mono(hydroxy alkyl(meth)acrylate)acid phosphate]单体、氯乙烯、偏二氯乙烯、苯乙烯基单体 或丙烯腈的反应物。该共聚物较好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酸乙 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或 离子键树脂。

当覆盖层是聚氯乙烯薄膜时,粘合界面树脂较好是聚氨酯树脂或丙烯酸类 树脂。这些树脂可提高覆盖层与粘合层间的粘合性。粘合界面树脂和粘合层树 脂的优选组合是:(1)粘合界面:聚氨酯树脂,粘合层:聚氨酯树脂;和(2)粘 合界面:丙烯酸类树脂,粘合层:丙烯酸类树脂。这些组合可进一步提高覆盖 层和粘合层间的粘合性。

当粘合界面树脂是热塑树脂时,它的软化点较好是50-150℃,更好为60- 130℃。如果软化点低于50℃,逆向反射片卷起时可能在层与层之间发生粘 连,或“粘着”。当薄膜重绕时,粘合界面可能失去完整性。相反,如果软化 点超过150℃,可能降低粘合界面与粘合层的粘合性。

粘合界面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较好为10000-200000,更好为20000-50000。

只要不损害粘合界面粘结层的透明性,上述粘合界面可含有交联剂,如异 氰酸酯化合物、氮丙啶化合物、环氧化合物或蜜胺化合物。交联剂可大大地提 高对粘合层和薄膜的粘合性。适用于丙烯酸类树脂的交联剂是蜜胺化合物。含 有被蜜胺化合物交联的丙烯酸类树脂的粘合界面在覆盖层和粘合层间产生特 别好的粘合性。交联剂的比率较好为0.5-35重量份/100重量份树脂。

只要不损害粘合界面的透明性,粘合界面还可含有添加剂,如紫外吸收剂、 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或助粘剂(如硅烷偶合剂、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酰胺)。

粘合界面的树脂可以是与用于粘合层的树脂具有相同性质的树脂。粘合界 面树脂可以与粘合层树脂相同或不同。

粘合界面的硅基组合物含有有机硅化合物(如硅烷偶合剂)和无机颗粒(如 二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氟化镁、氧化钛、氧化锌或氧化锑)。使用这种 组合物时,粘合界面具有细分散无机颗粒的连续凝胶化网络结构。这种无机颗 粒的平均粒径较好小于0.5微米,从而使粘合界面仍保留透明性。平均粒径更 好小于0.05微米,最好小于0.02微米。

有机硅化合物较好是双官能硅烷偶合剂,如氨基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偶合 剂。双官能硅烷偶合剂能提高与薄膜和粘合层树脂的粘合性。

只要不损害粘合界面的透明性,上述的硅基组合物也可含有添加剂,如紫 外吸收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酰胺。   含有上述树脂和硅基组合物的粘合界面的厚度较好为0.01-20微米,更好 为0.03-10微米。

可用任何常规的涂布法在薄膜上形成含有上述树脂和硅基组合物的粘合界 面。含有热塑树脂的粘合界面层可在形成薄膜的同时用共挤塑法涂布。另外, 在形成粘合界面之前,也可对覆盖薄膜表面进行上述物理化学处理或化学处 理。

含有上述树脂和硅基组合物的粘合界面提高了连接部分间(即封合柱)、粘 合层和覆盖层间的粘合性。因此,具有这种粘合界面的覆盖层是特别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逆向反射片中,也可将印刷层粘附到覆盖层的表面。说明性的 印刷层含有印刷油墨。这种印刷油墨含有由颜料或染料组成的着色剂和热塑树 脂、热固树脂和辐射固化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树脂。这种印刷层可用涂布法(如 凹板式涂敷法)或印刷法(如丝网印刷法)涂覆在上述表面上。为了提高印刷油墨 的粘合性,可在涂覆粘合界面之前,对涂敷印刷层的覆盖层表面进行上述的物 理化学处理或化学处理。

本发明的逆向反射片是通过用合适的粘合法将其粘合到道路信号牌和信息 告示牌之类的制品上使用的。在粘附到物体上之前,逆向反射片可被切割或冲 切成预定的大小和预定的形状。

在切割或冲切之类的加工步骤后,一般在常规逆向反射片的覆盖层边缘处 出现细的裂缝。这些几乎看不见的细裂缝也称为边缘破裂。本发明的逆向反射 片具有更高的耐边缘破裂性。

本发明的逆向反射片可用逆向反射片常规使用的方法粘附到物体上,如用 压敏粘合剂或热敏粘合剂。优选的是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压敏粘合剂或热敏 粘合剂。粘合剂层可在制备逆向反射片的过程中进行涂布。

为了提高逆向反射片的整体强度,可在粘合剂层和逆向反射片之间放置塑 料薄膜。另外,当将逆向反射片粘附到含大量增塑剂的塑料上时,也可使用这 种薄膜,以防止增塑剂从塑料中渗透到逆向反射层中。

下面描述本发明逆向反射片的一般制造方法。

一般将透明玻璃微球暂时粘结在皮纸之类底基(carrier web)上的聚合物 涂层中。为了进行这种暂时粘结,使底基的涂覆侧向外,通过已足够加热的辊 表面,使聚合物发粘。同时,使加热增粘的聚合物涂层足够加热,使聚合物软 化,并将密排单层微球部分嵌入,嵌入深度约为微球直径的40-60%。

冷却后(如通过向结构上吹室温),在聚合物层的突出微球上用压辊法涂 覆微球粘结涂层(bead-bond coating)(如聚氨酯)。然后将微球粘结涂层擦亮,以 从微球的最外面上除去微球粘结涂层。然后一般在该结构的露出表面上蒸汽沉 积铝或其它的镜面反射金属。

然后在镜面反射涂层上涂覆粘合层。将这样形成的整个结构从底基上剥 离,并使露出的微球表面与所选择的覆盖薄膜松散接触。

粘合层中所用的材料一般在室温下是固体,但当加热至25-150℃之间的某 一温度时,可软化成可流动的状态。虽然粘合层中也可使用热固性成分,但整 个层必须呈现热塑或热粘性的相,这样才可加热转化成粘性可流动的状态。因 此,模头元件所用的温度和对粘合材料压制的时间可能变化很大,而且受粘合 材料流化到足以与覆盖薄膜接触和密封所需的温度以及最初与模头接触后达 到这种状态所需的时间支配。

对于包封透镜型反射片,在加热压花板压力的作用下,粘合材料流动到足 以润湿覆盖薄膜和淹没压制区域内的微球,但没有明显流动到未压制区域中, 由此产生露出逆向反射元件的密封单元。防止粘合材料淹没该结构中封合线条 区以外的区域。这种有控制地让微球嵌入粘合材料细线之间而没有淹没单层微 球中相邻微球的方法为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的逆向反射保留了必需的空气 界面。于是按网络图形将透明薄膜永久密封粘附到该反射片的逆向反射表面, 同时将反射片尽可能多的面积保留用于逆向反射。

可以将覆盖薄膜和基片的组件放在一对板之间,使它们粘合在一起。将一 板足够加热,并对层压品的背面压足够长的时间,使粘合材料受热流化,粘 性地流向覆盖薄膜。在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中,一块板可以是具有突出脊图 案的压花板。压花板上的脊压向基反射片料,使粘合层变形至所需的构造。将 粘合层加热,并充分压向另一块板,从而使其淹没压制区的微球,并与覆盖薄 膜接触。第二块板最好不加热,并用橡胶适当覆盖,从而容许变形,而不失去 按模头元件图案热密封所需的适当压力。压花板上脊的图案能形成网络状的熔 合狭带(narrow bonds)。在对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进行压花操作后,覆盖薄膜 仍与逆向反射元件保持间隔。该反射片具有所需的被覆盖薄膜覆盖的密封单 元,并在所有边缘被聚合物基狭带包围。

如有必要,可在压花操作之前或期间将支承薄膜层压到粘合层上,以便将 压花板和粘合层隔开。另外,该反射片可包括一层粘合剂和剥离衬里。

实施例

本发明将参照如下说明性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解释。这些实施例是非限制性 的。如果没有另作说明,所有的用量表示为重量份。

制备逆向反射片试样所用的材料

*逆向反射元件:折射率约为1.9,平均直径为50-80微米的透明玻璃微球。

*粘合剂:一层含有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共聚物(单体重量比为94∶6)的压敏 粘合剂。

*粘合层:各种组合物(在每个实施例中描述)。

*覆盖层:各种组合物(在每个实施例中描述)。

制备逆向反射片试样所用的方法

各个实施例中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试样按如下方法制备。下文中数码相 当于图1和图2中所示各个构成部件的数码。

(1)将透明微球3部分嵌入厚度约为25微米的聚乙烯层中(深度相当于微 球直径的约40%),以形成单层透明微球3。聚乙烯层承载在基底上。

(2)在微球3的暴露表面上蒸汽沉积厚度约为0.1微米的铝,作为镜面反射 元件4。透明微球3的焦点基本上位于透明微球3和镜面反射元件4的界面上。

(3)然后在微球覆的暴露表面上层压厚度约为60微米的粘合层2和剥离 薄膜(未画出)。然后,取下底基。也可在微球的暴露表面上层压用任何适当的 方法形成的热塑粘合组分薄膜之外,将含有粘合层组分的溶剂涂覆于其上,形 成粘合层2。

(4)然后在除去底基的表面上层压具有下述粘合界面13(包括粘合界面12 的情况)的薄膜11,作为覆盖层1。然后将带有网状细线压花图案(未画出)和 至少一个加热板的模具通过剥离膜压花粘合层2,从而形成许多宽度窄、将粘 合层2部分粘接到覆盖层1的网络状连接部件21。粘合层2沿这些窄的连接 部件21粘合到覆盖层上,形成许多包封透明微球3的密封单元。

(5)然后从与覆盖层接触表面相反的粘合层表面上除去剥离薄膜。敷贴带有 剥离衬里6的粘合剂层5,得到本发明的逆向反射片100。所述的粘合剂层5 提供将逆向反射片100粘贴到制品(未画出)上的粘接装置。

试验方法

如果没有另作说明,使用如下的试验方法。

耐冲击性

用手压辊式敷贴器将面积大于铝板的逆向反射片粘贴在大小为150毫米 ×70毫米×1毫米厚的铝板粘附体上。将边缘部分修剪整齐,使逆向反射片 的边缘部分与铝板的边缘部分对齐,制成用于评估的试样。用加德纳冲击试验 机,在20℃的温度下使不同重量的重锤落在逆向反射片试样上。依次改变重 锤落下的高度,并观察试样的损坏程度。覆盖层和粘合层间没有发生剥离或单 元的覆盖层部分没有产生裂缝时重量和高度的最大乘积(单位:英寸-磅)取作耐 冲击性的值。本试验中重量和高度乘积的上限设定为80英寸-磅;这样在上限 处没有发生断裂的试样的评估值表示为>80。

耐热尺寸稳定性

按耐冲击试验中相同的方法制备试样,所不同的是铝板的尺寸为152毫米 ×152毫米×1.6毫米。将试样在120℃烘箱中放30分钟,取出后让试样在室 温下冷却。然后测量逆向反射片缩小的面积。将收缩面积与原有面积(152毫米 ×152毫米)的百分比看作耐热尺寸稳定性。

耐边缘破裂性

按耐冲击试验中相同的方法制造反射片试样。然而,对试样进行切割和粘 贴,使得在反射片的边缘处暴露最大数目的单元。使用这样制得的试样,按从 反射片边缘到中央的方向剥离覆盖层的方式,用手指尖对边缘的相同部位摩擦 5次。当覆盖层破裂或剥离暴露出透明微球时,判定为“不好”(“NG”)。 当没有暴露出透明微球时,定为“好”(“OK”)。

耐收缩性

将粘合剂层上带有剥离纸的逆向反射片切割成280毫米×215毫米的大 小,制备评估试样。让试样在20℃和50%相对湿度下放置10天。通过与剥 离纸的长度方向(280毫米)进行比较,测量逆向反射片的收缩长度(单位:毫 米),并将其当作耐收缩性的评估值。

铅笔划痕擦伤值

按评估“耐冲击性”相同的方法制备试样,所不同的是铝板的尺寸为150 毫米×70毫米×1毫米。用铅笔刮擦所得逆向反射片试样的覆盖层。将使覆 盖层破裂的稠密度(density)最低的铅笔型号当作铅笔划痕值的评估值。这一项 评估是按照Toryo Ippan Shiken Hoho规定的测试方法:JIS K5400进行的。制 备稠密度型号从9H(最硬)到6B(最软)的铅笔。较软的稠密度定义为低级位置。 在本试验方法中,评估值越接近于9H,耐擦伤性就越高。那些用9H铅笔也 没有使覆盖层破裂的试样的评估值表示为“>9H”。

覆盖层的耐剥离性

将逆向反射片切成25毫米×150毫米的大小,然后粘在用异丙醇清洁过 的铝板上,让其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或更多时间,制备用于评估的试样。上 述的清洁是按JIS Z 0237,第8项所述的方法进行的。将包括聚酯基材和压敏 粘合剂的压敏粘合带贴在试样上,覆盖逆向反射片的表面。用切割器械在聚酯 基材上切开形成把手部分后,用Instron有限公司制造的“剥离试验机”测量 覆盖层的剥离强度。剥离速度为300毫米/分,剥离度为90°。取三次测量的 平均值作为覆盖层耐剥离性的评估值。

耐溶剂性

按上述评估“铅笔划痕擦伤值”时相同的方法制备试样。将试样浸在油 中。室温下干燥后,观察逆向反射片试样的外表。按同样的方法制备四个试样, 然后分别浸在松节油、甲醇、甲苯和二甲苯中(在前二个溶剂中,浸泡时间为 10分钟,在后二个溶剂中,浸泡时间为1分钟)。然后按与煤油时相同的方法 干燥。如果在任何一种溶剂中覆盖层发白、发皱或开裂,则评估判定为不好 (NG)。当在所有溶剂中覆盖层没有出现发白、发皱或开裂,评估为好(OK)。

印刷层的粘合性

按耐冲击评估试验中相同的方法制造试样。用交通信号印刷油墨(含丙烯 酸类聚合物)将印刷层丝网印刷到所得逆向反射片试样的覆盖层表面上,然后 进行如下剥离试验。先用刮墨辊将#610压敏粘合剂玻璃纸带(3M公司制造) 牢固地粘贴在印刷层表面上,然后迅速剥离压敏粘合带。当印刷层从覆盖层的 表面剥离时,粘合性判定为“NG”。当印刷层没有剥离时,粘合性判定为 “OK”。

实施例1

制备总厚度为50微米且包括粘合界面的双轴拉伸聚酯薄膜。所述的粘合 界面是在薄膜制造过程中将含有脂族聚氨酯树脂的水分散体涂布在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个表面上而制得的。所述的脂族聚氨酯树脂是ICI树脂 有限公司制造的NEOTACTM R-9316,其软化点约为120℃。

将所得的聚酯薄膜用作覆盖层,按上述的试样制备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 向反射片。粘合层含有软化点约为110℃的热塑芳族聚氨酯树脂、金红石型二 氧化钛和硬脂酸

对本实施例中制得的逆向反射片的各种试验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下述 实施例中的评估按相同的方法进行。

实施例2

对50微米厚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Teijin Ltd.制造的HB Tetron薄膜)的一个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涂布含有脂族聚酯树脂(ICI树脂有 限公司制造的NEOREZTM R-972,软化点约为120℃)的水分散体,形成粘合 界面,以制备具有粘合界面的聚酯薄膜。除了将所得的聚酯薄膜用作覆盖层, 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 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3

按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中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使用 含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ICI树脂有限公司制造的 NEOCRYLTM A-5045)、蜜胺化合物(Monsanto有限公司制造的RESIMENETM 750)和酸催化剂的水分散体和将含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辛酯 共聚物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的可电子束固化树脂用作粘合层树脂。按日本审 查过的专利公告61-13561中所述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粘合层。本实施例的 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4

除使用含胶态二氧化硅、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表面活性剂的水分散体以 外,按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中所用的 水分散体是按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2-200476中所述的方法调制的。本实 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5        

除了将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和由聚乙烯构成的粘合界 面用作聚酯薄膜以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 热塑薄膜组合物构成粘合层。这种热塑薄膜组合物含有由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 聚物和聚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组成的树脂。本实施例中按日本未经审查的 专利公开62-121043制备粘合层。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 中。

实施例6

按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通过在 氮气中对聚酯薄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而形成粘合界面。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 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7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将厚度 为50微米的非结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Teilin有限公司制造的A-PETFLL) 用作聚酯覆盖薄膜。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8

按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将含100 重量份聚酯树脂(热熔聚酯4101,Bostik有限公司制造)和20重量份金红石型 二氧化钛的组合物用作粘合层树脂。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 1中。

实施例9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将用含 聚酯基增塑剂和聚氯乙烯均聚物的薄膜代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用作 覆盖层,该薄膜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组成(聚氨酯)的粘合界面。本实施例的逆 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实施例9中的覆盖薄膜以外,按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 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1中。

实施例11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将含有 聚酯树脂(Vylon系列,Toyobo有限公司制造)的溶剂基溶液涂覆在50微米厚 的双轴拉伸聚酯薄膜上形成粘合界面。与实施例1中相同,粘合层含有软化点 约为110℃的芳族聚氨酯树脂、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硬脂酸。

实施例12

按与实施例1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将另一 层着色的脂族聚氨酯树脂涂覆在聚酯树脂粘合界面上。该着色层也用作与粘合 层的粘合界面。着色层的涂料溶液由100克脂族聚氨酯溶液(Dainichiseika有限 公司制造,Resamine NE-308)、3.1克预分散在VAGH乙烯基树脂(30%固体) 中的50%颜料红168、和1.5克预分散在VAGH乙烯基树脂(26%固体)的50 %颜料黄110组成。

对比例A

除了将50微米厚的双轴拉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用作覆盖层以外,按与 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 估结果列于表2中。

对比例子B

除了将50微米厚的双轴拉伸耐冲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用作覆盖层以 外,按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中的薄膜 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1-255846中揭示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类 多相聚合物的混合树脂构成。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中。

对比例C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逆向反射片,所不同的是用50微米厚含乙烯 -丙烯酸共聚物的薄膜代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本实施例中的薄膜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63370940中实施例1揭示的薄膜。本实施例的逆向 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中。

对比例D

按与其它试样相同的方法对市售的包封透镜型逆向反射片进行评估。该市 售的逆向反射片包括含未拉伸耐冲击丙烯酸类树脂的覆盖层和含丙烯酸类树 脂的粘合层。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中。

对比例E

除了将不带粘合界面的50微米厚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HB Tetron薄膜,Teijin有限公司制造)用作覆盖层以外,按与实施例3相同的 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 中。

对比例F

除了将不带粘合界面的50微米厚含脂族聚氨酯树脂的薄膜用作覆盖层以 外,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 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中。

对比例G

除了将不带粘合界面的50微米厚的聚偏二氟乙烯薄膜(Denki Kagaku Kogyo K.K.制造的DX薄膜)用作覆盖层以外,按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备 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本实施例的逆向反射片的评估结果列于表2中。

                              表1  实施例  编号  耐冲击性  [英寸/磅]  耐热尺寸  稳定性[%]  耐边缘  破裂性  耐收缩性    [毫米]  铅笔划  痕值 覆盖层的耐剥     离性 [千克/25毫米] 耐溶剂   性 对印刷层 的粘合性   1   >80    99.2   OK      0.2  >9H     3.2   OK   OK   2   >80    99.5   OK      0.1  >9H     3.3   OK   OK   3   >80    99.4   OK      0.2  >9H     2.2   OK   OK   4   >80    99.1   OK      0  >9H     3.3   OK   OK   5   >80    99.4   OK      0.2  >9H     2.6   OK   OK   6   >80    99.3   OK      0.1  >9H     3.2   OK   OK   7   >80    97.7   OK      0   9H     3.1   OK   OK   8   >80    99.1   OK      0.1  >9H     2.9   OK   OK   9   >80    98.5   OK      0.1   6H     3.0   OK   OK   10   50    98.0   OK      0.2   6H     2.3   OK   OK   11   >80    99.3   OK      0.1  >9H     3.2   OK   OK   12   >80    99.0   OK      0.2  >9H     3.4   OK   OK

                         表2  对比例  编号  耐冲击性  [英寸/磅]  耐热尺寸  稳定性[%]  耐边缘  破裂性  耐收缩性    [毫米]  铅笔划  痕值 覆盖层的耐剥     离性 [千克/25毫米] 耐溶剂   性 对印刷层 的粘合性   A   14    20.4   NG      0.1   >9H     2.0   OK   OK   B   14    18.2   NG      0.1   >9H     2.4   OK   OK   C   >80    98.4   OK      1.2     B     3.2   OK   OK   D   14    98.6   NG      0.1   >9H     2.5   OK   OK   E   12    99.2   OK      0.1   >9H     0.3   OK   OK   F   >80    97.5   OK      0.2     B     3.3   NG   OK   G   40    99.0   OK      0.1     H     1.9   OK   NG

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各种改进和变化,对本技术领域的熟练技术 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轮胎成型反包胶囊 2020-05-11 667
颜料水解包膜反应器 2020-05-12 210
包括高反差标志的轮胎 2020-05-12 460
包括高反差标志的轮胎 2020-05-12 277
一种反包柱塞收口工艺 2020-05-12 34
反光包芯条的制备方法 2020-05-13 677
水反应器燃料包壳管 2020-05-13 343
反应器汽包 2020-05-11 650
反包割圈绒机 2020-05-11 696
反应器汽包 2020-05-11 75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