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反包 / 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

阅读:1035发布:2020-11-16

专利汇可以提供显示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根据实施方式,其包括: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积,并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下面是显示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
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积,并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反射元件,所述第二反射元件使在所述第一反射元件正反射后的光逆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元件相对于所述光学元件所成的度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部被所述第一反射部包围,并配置成交错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从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并彼此交叉的第一反射面至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部配置于在俯视观察中与所述第一反射部所位于的区域相邻的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中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邻接并与所述中心分离,
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中与所述第二反射面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并与所述中心分离,
所述第三区域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中与所述第三反射面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并与所述中心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三区域各自中具有平坦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三区域各自中具有向与所述中心分离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具有光透过性的球状部件,
所述球状部件具有:
第一曲面,位于接近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曲面使所述反射光折射;以及第二曲面,位于远离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曲面反射所述反射光。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
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平面形成为凹凸状,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在中心点接触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反射部配置于具有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平坦面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朝所述中心点凹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彼此分开。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反射元件,所述第二反射元件使在所述第一反射元件正反射后的光朝着所述第一反射元件逆反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具有光透过性的球状部件,
所述球状部件具有:
第一曲面,位于接近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曲面使所述反射光折射;以及第二曲面,位于远离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曲面反射所述反射光。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面积的总和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的面积的总和。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
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在中心点接触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反射部配置于突出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
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朝所述中心点凹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分别向与所述第一反射部凹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反射元件,所述第二反射元件使在所述第一反射元件正反射后的光朝着所述第一反射元件逆反射。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具有光透过性的球状部件,
所述球状部件具有:
第一曲面,位于接近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曲面使所述反射光折射;以及第二曲面,位于远离所述光学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曲面反射所述反射光。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面积的总和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的面积的总和。

说明书全文

显示装置

[0001] 关联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享有于2016年4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075789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4] 已经提议有将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的光学元件与使入射光逆反射的回归反射元件组合而使图像在空中成像的显示装置。例如,已知有一种光学装置,其包括:第一回归反射部件,使由透过率为70%、反射率为30%这样的反射部件(部分反射部件)反射后的光束向部分反射部件反射;以及第二回归反射部件,使透过了部分反射部件的光束向部分反射部件反射。可是,在回归反射元件的反射面具有不显示回归发射性的区域的情况下,入射至该区域的光无助于图像的成像,结果,可能导致空中的图像变得不连续。

发明内容

[0005]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retroreflection),所述第二反射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积,并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regular reflection)。
[0006]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平面形成为凹凸状,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在中心点接触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反射部配置于具有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平坦面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
[0007]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学元件,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以及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使由所述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反射光逆反射,所述第二反射部使所述反射光正反射,所述第一反射部包括在中心点接触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反射部配置于突出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邻接,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邻接。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一构成例以及显示光L1的光路的图。
[0009]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2的光路的图。
[0010]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一构成例的图。
[0011]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图。
[0012]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截面图。
[0013]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反射部20A及20B的一构成例的平面图。
[0014] 图7是示出沿图6所示的A-B线剖开后的反射元件20的结构的截面图。
[0015] 图8是用于说明构成显示装置1的各构成的功能的图。
[0016] 图9是示出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3的光路的图。
[0017] 图10是示出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4的光路的图。
[0018] 图11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0019] 图12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0] 图13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1] 图14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四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2] 图15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五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3] 图16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六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4] 图17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七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5] 图18是示出包括有作为图17中所示的第七变形例的一种的反射元件20时的显示装置1的一构成例以及光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6] 图19是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的变形例。
[0027] 图20是示出显示部DSP以及反射元件20至50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8] 图21是示出显示部DSP以及反射元件20、40、50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9]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配置例中的显示光L的光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0030] 图23是包括反射元件60时的显示装置1的构成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开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另外,附图有时为了使说明更加清楚而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加以表示,其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并非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在已出现的图中描述过的部分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其重复的详细说明。
[0032]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一构成例以及显示光L1的光路的图。
[0033] 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部DSP、光学元件10、反射元件20、反射元件30等。显示部DSP在第一方向D1上与反射元件20相对,光学元件10在第二方向D2上与反射元件30相对。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D2是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与第一方向D1正交,但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度交叉。另外,第三方向D3是与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交叉的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与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部DSP及反射元件20配置为与由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限定的D2-D3平面平行,但并非限定于此。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元件10及反射元件30配置为与由第三方向D3及第一方向D1限定的D3-D1平面平行,但并非限定于此。显示部DSP既可以配置成相对于光学元件10的法线方向倾斜,也可以配置成例如与光学元件10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0034] 显示部DSP只要射出显示光L,则其结构就不作特别限定。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部DSP包括显示面板PNL以及相位差板RB。作为一例,显示面板PNL是在一对基板间保持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不过,显示面板PNL也可以为具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等的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的显示面板、应用了微机电系统(MEMS)的显示面板、或者应用了电致变色的显示面板等。
[0035] 液晶显示面板既可以是通过使来自光源装置的光选择性地透过来显示图像的透过型,也可以是通过使外部光或来自光源装置的光选择性地反射来使图像显示的反射型,还可以是具有透过型及反射型双方的显示功能的半透过型。
[0036] 显示部DSP并非限定于包括显示面板的构成,既可以包括供从投影仪射出的出射光投影的屏幕,也可以包括通过照明装置来照明的显示媒体(海报等)。
[0037] 显示面板PNL射出表示显示图像I0的显示光L1。显示光L1例如在刚从显示面板PNL射出后为直线偏振光。相位差板RB与显示面板PNL大致平行地相对。相位差板RB也可以粘接于显示面板PNL的出射面侧。这样的相位差板RB例如为赋予透过光以大约λ/4的相位差的λ/4板。在此,λ为透过光(显示光L1)的波长。相位差板RB配置成其滞相(迟相)轴相对于显示光L1的直线偏振光的偏光面以45°的角度交叉,关于详情省略。在这样的显示部DSP中,从显示面板PNL射出的显示光L1(直线偏振光)透过相位差板RB而转换成圆偏振光,并从显示部DSP射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圆偏振光也包括椭圆偏振光。需要注意的是,在显示部DSP中,在来自显示面板PNL的出射光为圆偏振光的情况下,省略相位差板RB。
[0038] 光学元件10只要使入射光透过或反射,则其结构就不作特别限定。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元件10包括偏光元件PL以及相位差板RA。偏光元件PL是具有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的透过轴并使与透过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板。例如,第一直线偏振光是平行于入射面的P波,第二直线偏振光是垂直于入射面的S波。这样的偏光元件PL例如由线栅偏振滤光器(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フィルタ)、应用了增亮膜的反射型偏光膜、重叠有该反射型偏光膜与吸收型偏光板的多层体等构成。吸收型偏光板是指使与透过轴平行的直线偏振光透过而吸收与透过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的偏光板,例如偏光度(偏振度)高于反射型偏光板。在偏光元件PL由上述的多层体构成的情况下,吸收型偏光板配置于反射型偏光膜之上(即、与相位差板RA相对一侧的相反侧),而且具有与反射型偏光膜的透过轴平行的透过轴。
[0039] 相位差板RA与偏光元件PL大致平行地相对。相位差板RA也可以粘接于偏光元件PL的与显示部DSP及反射元件20相对的一侧。这样的相位差板RA例如为赋予透过光以大约λ/4的相位差的λ/4板。在此,λ为透过光的波长。相位差板RA及RB也可以是相位差值、波长分散性不同的多个相位差膜的层叠体。例如,相位差板RA及RB也可以在缓和波长依赖性等目的下组合λ/2板和λ/4板来构成。相位差板RA配置成其滞相轴相对于直线偏振光的偏光面以45°的角度交叉,其详情省略。
[0040] 反射元件20在与相位差板RA、显示部DSP相对的一侧具有反射部20A及反射部20B。反射部20A具有凹凸状的表面,使入射光逆反射(回射)。反射部20B具有例如平坦的表面,使入射光正反射(规则反射)。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射元件20中,平坦面是平行于D2-D3平面的面,凹凸面是相对于D2-D3平面而言具有凸部、凹部的面。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部20B位于反射部20A之间。
[0041] 反射元件20包括基材21及金属薄膜22。基材21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基材21的表面21A在对应于反射部20A的区域上是凹凸的,在对应于反射部20B的区域上是平坦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20的背面20C(图示的例子中为基材21的背面)为平坦面。金属薄膜22例如通过蒸等来形成,其覆盖基材21的表面21A。金属薄膜22具有大致均匀的膜厚。金属薄膜22例如由(Ag)、(Al)、铝合金等呈光反射性的材料形成。
[0042] 这样的金属薄膜22形成反射部20A及反射部20B。也就是说,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20在配置有相位差板RA、相位差板RB等各种光学部件的显示装置1的内侧具有相当于反射部20A的凹凸面及相当于反射部20B的平坦面,并在显示装置1的外侧具有平坦面(背面20C)。需要注意的是,既可以对金属薄膜22实施用于防止其腐蚀表面处理,也可以用氮化物(SiN)等无机系材料对金属薄膜22进行涂布。金属薄膜22也可以如后述那样被树脂制的保护层(overcoat layer)24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元件20在显示装置1的内侧即使是在对应于反射部20A的区域也具有平坦面。另外,在基材21由呈光反射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基材21的表面21A也可以形成反射部20A及反射部20B。反射部20A及20B中的透过率几乎为零,入射至反射部20A及20B的入射光的大部分都不会到达反射元件20的背面20C。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0也可以在显示装置1的内侧具有基材21,而在显示装置1的外侧具有金属薄膜22。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元件20在显示装置1的内侧具有平坦面(背面20C)。另外,在显示装置1的外侧具有相当于反射部20A的凹凸面及相当于反射部20B的平坦面。
[0043] 反射元件30在与光学元件10及反射元件20相对的一侧具有反射部30A。反射部30A具有凹凸状的表面,使入射光逆反射。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30包括基材31和配置于基材31的与反射元件20相对的一侧的金属薄膜32。反射部30A由覆盖基材31的凹凸状的表面的金属薄膜32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30在显示装置1的内侧具有凹凸面(反射部30A),在显示装置1的外侧具有平坦面(背面30C)。反射元件30的基材31及金属薄膜32也可以采用与反射元件20的基材21及金属薄膜22同样的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省略反射元件30。
[0044] 反射元件20以相对于光学元件10所成的角度为θ1的方式而配置。角度θ1例如相当于背面20C与偏光元件PL的表面所成的角度。另外,反射元件30以相对于反射元件20所成的角度为θ2的方式而配置。角度θ2例如为背面30C与背面20C所成的角度。角度θ1只要是由光学元件10反射后的显示光入射至反射部20A或反射部20B的角度即可,并不作特别限定。另外,角度θ2只要是由反射部20B反射后的显示光入射至反射部30A的角度即可,并不作特别限定。在一例中,角度θ1及θ2各为大约90°。不过,从反射部20A中的逆反射的效率的角度出发,角度θ1优选设定为45°以上135°以下,另外,从反射部30A中的逆反射的效率的角度出发,角度θ2优选设定为45°以上135°以下。
[0045] 作为从显示部DSP射出的显示光L的举动的一个例子,对显示光L1的光路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图像I1相当于显示图像I0的实像,在以光学元件10为对称面与显示图像I0面对称的位置成像。首先,显示显示图像I0的显示光L1从显示部DSP射出,入射至光学元件10。接着,显示光L1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由反射部20B反射之后向反射部30A入射。接着,显示光L1在由反射部30A逆反射、再由反射部20B反射之后,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046] 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0及30也可以由具有连续的反射面的一个部件形成。在图23中图示了这样的构成例。
[0047] 图23是包括反射元件60时的显示装置1的构成例。
[0048] 反射元件60与显示部DSP及相位差板RA相对。反射元件60在与显示部DSP及相位差板RA相对一侧的面具有弯曲的反射面60A。反射元件60沿第一方向D1具有第一部分CC及第二部分CV。第一部分CC位于反射元件60的接近显示部DSP一侧的端部201与第一部分CC和第二部分CV的连接部CN之间。第二部分CV位于反射元件60的端部201相反一侧的端部202与连接部CN之间。第一部分CC形成为凹状,第二部分CV形成为凸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结构中,凹状是指反射面60A向与显示部DSP及光学元件10分离的一侧凹陷的形状,第一部分CC的位于端部201与连接部CN之间的部分比端部201及连接部CN更远离显示部DSP及光学元件10。另外,凸状是指反射面60A向接近显示部DSP及光学元件10的一侧突出的形状,第二部分CV的位于端部202与连接部CN之间的部分比端部202及连接部CN更接近显示部DSP及光学元件
10。
[0049] 第一部分CC相当于反射元件30,第二部分CV相当于反射元件20。因此,虽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部分CV上配置有上述的反射部20A、20B,并在第一部分CC上配置有上述的反射部30A、30B。第一部分CC(反射元件30)及第二部分CV(反射元件20)连续地形成。反射元件60例如由具有沿着反射面60A的弯曲形状的一个板状部件形成。不过,反射元件60也可以通过由单独部件形成第一部分CC和第二部分CV并将它们彼此连接来形成。
[0050] 在反射元件60中,若着眼于沿着第一方向D1的位置关系,第一部分CC位于比第二部分CV更接近显示部DSP的一侧。另外,在反射元件60中,若着眼于沿着第二方向D2的位置关系,第一部分CC位于比第二部分CV更远离偏光元件PL及相位差板RA的一侧。如图所示,在由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限定的截面中,反射元件60具有大致S字状的截面。
[0051]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结构中,角度θ1相当于第二部分CV与光学元件10所成的角度,角度θ2相当于第一部分CC与第二部分CV所成的角度。第一部分CC及第二部分CV分别具有弯曲形状,因此,角度θ1及θ2的大小分别根据第一部分CC及第二部分CV内的位置而变化。例如,当观察角度θ1时,在反射元件60的与第一部分CC隔开一侧的端部202处角度θ1最小,在第一部分CC与第二部分CV的连接部CN处角度θ1最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从逆反射率的效率的角度出发,角度θ1优选落在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同样地,从逆反射率的效率的角度出发,角度θ2优选落在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度范围内。
[0052]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2的光路的图。
[0053] 在此,列举使显示图像I1成像的显示光L中的沿与显示光L1不同的光路前进的显示光L2为例来说明从显示部DSP射出的显示光L的举动。
[0054] 显示面板PNL射出显示显示图像I0的显示光L2。显示光L2例如是从与显示光L1相同的位置向另外的方向射出的显示光L。显示光L2也与显示光L1同样地在刚从显示面板PNL射出之后为直线偏振光,透过相位差板RB而被转换成圆偏振光。在从显示部DSP射出之后,显示光L2由光学元件10反射,并向反射部20A入射。显示光L2在由反射部20A逆反射之后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055] 图3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一构成例的图。
[0056] 在此,图示了由彼此正交的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限定的D2-D3平面上的平面图。俯视观察相当于从第一方向D1的箭头所位于的一侧观察反射元件20的D2-D3平面。另外,俯视观察时的面积相当于在俯视观察中投影至D2-D3平面的区域的面积。
[0057] 反射元件20配置为平行于由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限定的D2-D3平面。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20包括逆反射性的反射部20A和分散配置的多个正反射性的反射部20B。反射部20A以网眼状配置于D2-D3平面。反射部20B被反射部20A包围,多个反射部20B彼此隔开,配置成交错(千鳥)状。在俯视观察反射元件20的情况下,具有逆反射性的反射部
20B的面积的总和小于具有正反射性的反射部20A的面积的总和。
[0058] 在俯视观察反射元件20的情况下,反射部20B的形状在一例中为六边形状。不过,反射部20B的形状、配置并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反射部20B彼此不隔开地连续地配置。另外,反射部20B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等包括曲线部的形状、三角形状等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还可以是将这些形状组合后的形状。
[0059] 图4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图。
[0060] 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面板PNL包括在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上延伸的端部。
[0061] 在此,作为显示面板PNL的一个例子,对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透过型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说明。即,显示面板PNL包括: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保持于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Q。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在它们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盒间隙(cell gap)的状态下相贴合。显示面板PNL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区域DA具有配置成矩阵状的多个子像素PX。
[0062] 作为子像素PX,显示区域DA例如具有显示红色的红像素PXR、显示绿色的绿像素PXG、以及显示蓝色的蓝像素PXB。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区域DA还可以具有与红、绿、蓝不同的颜色的子像素(例如显示白色的白像素)。用于实现彩色显示的像素由这多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PX构成。即,这里的像素是构成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像素由红像素PXR、绿像素PXG以及蓝像素PXB构成。
[0063] 红像素PXR包括红色滤色片,构成为主要能够透过来自光源装置的白色光中的红色光。绿像素PXG包括绿色滤色片,构成为主要能够透过来自光源装置的白色光中的绿色光。蓝像素PXB包括蓝色滤色片,构成为主要能够透过来自光源装置的白色光中的蓝色光。需要注意的是,虽未作详述,但滤色片既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也可以形成在第二基板SUB2。
[0064] 第一基板SUB1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栅极布线G以及沿第三方向D3延伸并与栅极布线G交叉的多个源极布线S。各栅极布线G引出至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与栅极驱动器GD连接。各源极布线S引出至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与源极驱动器SD连接。这些栅极驱动器GD及源极驱动器SD与控制器CNT连接。控制器CNT基于影像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以控制栅极驱动器GD及源极驱动器SD。
[0065] 各子像素PX包括: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等。开关元件SW与栅极布线G及源极布线S电连接。这样的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构成。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公共电极CE分别与多个像素电极PE相对。
[0066] 需要注意的是,省略关于显示面板PNL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在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电场的显示模式或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的法线而在斜向上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中,在第一基板SUB1上具备像素电极PE,而在第二基板SUB2上具备公共电极CE。另外,在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中,在第一基板SUB1上具备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两者。进而,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具有对应于将上述的纵电场、横电场以及倾斜电场适当组合来加以利用的显示模式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基板主面相当于由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限定的平面,基板主面的法线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
[0067] 图5是示出图4中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截面图。
[0068] 在此,对应用了作为利用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le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的显示面板PNL的截面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0069] 第一基板SUB1包括:第一绝缘基板100、第一绝缘膜110、公共电极CE、第二绝缘膜120、像素电极PE1至PE3、第一取向膜AL1等。公共电极CE跨红像素PXR、绿像素PXG以及蓝像素PXB而延伸。红像素PXR的像素电极PE1、绿像素PXG的像素电极PE2、蓝像素PXB的像素电极PE3各自与公共电极CE相对,并分别具有狭缝SLA。在图示的例子中,公共电极CE位于第一绝缘膜110与第二绝缘膜120之间,像素电极PE1至PE3位于第二绝缘膜120与第一取向膜AL1之间。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是,像素电极PE1至PE3位于第一绝缘膜110与第二绝缘膜120之间,公共电极CE位于第二绝缘膜120与第一取向膜AL1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狭缝SLA形成于公共电极CE。
[0070] 第二基板SUB2包括:第二绝缘基板200、遮光层BM、滤色片CFR、CFG、CFB、保护层OC、第二取向膜AL2等。滤色片CFR、CFG、CFB分别隔着液晶层LQ而与像素电极PE1至PE3相对。滤色片CFR是红色的滤色片,滤色片CFG是绿色的滤色片,滤色片CFB是蓝色的滤色片。需要注意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滤色片CFR、CFG、CFB形成在了第二基板SUB2,但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
[0071] 液晶层LQ封入第一取向膜AL1与第二取向膜AL2之间。光源装置LS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作为光源装置LS,可应用各种形式,关于详细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0072] 包括第一偏光板PL1的第一光学元件OD1配置于第一绝缘基板100的外表面。包括第二偏光板PL2的第二光学元件OD2配置于第二绝缘基板200的外表面。例如,第一偏光板PL1的第一吸收轴与第二偏光板PL2的第二吸收轴正交。
[0073] 由红像素PXR、绿像素PXG以及蓝像素PXB构成的像素按节距P1排列。
[0074] 图6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反射部20A及20B的一构成例的平面图。
[0075] 反射元件20包括多个反射体23。在图示的平面图中,反射体23形成为正三角形。另外,反射体23其中心O朝纸面的里侧凹进,并包括从中心O呈放射状延伸的三个反射面M1至M3。在对应于反射体23的三角形的各顶点的位置处配置有区域R1至R3。反射面M1至M3构成反射部20A,在对应于区域R1至R3的区域配置反射部20B。
[0076] 反射面M1至M3彼此交叉且邻接(相邻、adjacent)。反射面M1至M3均为相同形状,例如形成为共有中心O的五角形(pentagon)。反射面M1至M3分别具有在中心O处为直角的角部。另外,这些反射面M1至M3彼此正交。由这样的形状的反射面M1至M3构成的反射部20A被称为角隅棱镜(corner cube)或者角形反射器(corner reflector)等。空气层或者保护反射面M1至M3的保护部件位于由三个反射面M1至M3包围的内侧。在反射体23上,通过入射光在三个反射面M1至M3分别反射来实现向与入射光大致相同的光路反射的逆反射(再帰反射)。
[0077] 反射体23的区域R1至R3为逆反射的效率差的低逆反射部。假如即使反射面M1至M3延伸至了区域R1至R3,根据入射光相对于反射面的角度,入射至对应于区域R1至R3的区域的光也只进行一次反射或两次反射,不逆反射。配置在对应于区域R1至R3的区域的反射部20B例如也可以切掉低逆反射部来形成,还可以形成为覆盖低逆反射部。在俯视观察中,区域R1与反射面M1及M2邻接(相邻、adjacent),并与中心O分离。并且,区域R2与反射面M2及M3邻接,并与中心O分离。另外,区域R3与反射面M3及M1邻接,并与中心O分离。区域R1至R3例如分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中为三角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R1至R3彼此分开,面积彼此相等。俯视观察时的反射面M1至M3的面积之和大于俯视观察时的区域R1至R3的面积之和。即,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在一个反射体23中,反射部20B的区域的面积小于反射部20A的区域的面积。一个反射部20B通过六个反射体23而形成,形成于区域R1至R3分别两两集合而形成的六边(六角)形状的区域。
[0078] 这样的反射体23在第三方向D3上排列。另外,反射体23在第二方向D2上按节距P2排列。不过,在第三方向D3及第二方向D2上分别相邻的反射体23具有相互翻转了180度的形状。反射面M1在第二方向D2上与反射面M1相邻。反射面M2在第三方向D3上与反射面M2相邻,反射面M3也在第三方向D3上与反射面M3相邻。
[0079] 显示图像I1的分辨率依赖于反射体23的节距P2。为了抑制分辨率的劣化,节距P2优选小于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PNL中的像素的节距P1。
[0080] 图7是示出沿图6中所示的A-B线剖开后的反射元件20的结构的截面图。
[0081] 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元件20包括保护层24。基材21的表面21A在对应于反射部20A的区域中形成为相对于D2-D3平面具有凹部及凸部的凹凸状,在对应于反射部20B的区域中形成为平行于D2-D3平面的平坦面状。涵盖整个反射部20A及20B的表面21A的形状例如通过模具成型来制作。
[0082] 在表面21A之上配置有膜厚t的金属薄膜22。在反射部20A及20B中,金属薄膜22的膜厚t是均匀的。保护层24配置于金属薄膜22的上方,例如覆盖金属薄膜22。能够抑制由于金属薄膜22的损伤、变形所导致的逆反射率降低。保护层24例如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0也可以不包括保护层24,金属薄膜22也可以露出。
[0083] 如图所示,由反射部20A的反射面M1至M3形成的角形反射器相对于图中的虚线所示的平面(与D2-D3平面平行的面)H而言是凹陷的。不过,在采用基材21位于显示装置1内侧的结构的情况下,角形反射器也能够看作是相对于水平面H突出。水平面H是包括位于反射面M1的与中心O相反一侧的端部的顶部20H的面。另一方面,位于反射面M2及M3的与中心O相反一侧的端部的顶部20h是与水平面H平行的平坦面,并与水平面H分开。反射面M4是形成于顶部20h并与反射面M1至M3交叉的平坦面。多个反射面M4位于同一平面上。在中心O处,反射面M1与反射面M2(或反射面M3)所成的角度为90°。在顶部20H处,反射面M1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α大约为54.7°。
[0084] 在一例中,当显示面板PNL中的像素的节距P1为200μm时,反射元件20中的反射体的节距P2为180μm,节距P2小于节距P1。另外,反射部20A沿相当于水平面H的法线方向的第一方向D1具有深度d。在一例中,深度d为73.5μm。需要注意的是,金属薄膜22的膜厚t为150nm,与深度d相比足够小。为此,当形成了金属薄膜22时,形成为反射部20A的样子的基材
21的表面不会被金属薄膜22填埋或者使反射部20A塌陷。
[0085] 图8是用于说明构成显示装置1的各结构的功能的图。
[0086] 首先,在显示部DSP中,显示面板PNL射出相当于显示图像I0的显示光L1及L2的第一直线偏振光。这里的第一直线偏振光具有与偏光元件PL的透过轴平行的偏光面,相当于透过偏光元件PL的直线偏振光。该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相位差板RB,被转换成圆偏振光。由此,显示部DSP射出作为圆偏振光的显示光。
[0087] 接着,作为圆偏振光的显示光L1及L2透过相位差板RA,被转换成第二直线偏振光。这里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具有垂直于偏光元件PL的透过轴的偏光面。该第二直线偏振光在由偏光元件PL反射之后再次透过相位差板RA,被转换成圆偏振光。
[0088] 接着,圆偏振光的显示光L1被反射元件20的反射部20B正反射。在反射部20B反射后的圆偏振光被反射元件30的反射部30A逆反射。接着,该圆偏振光再次在反射部20B反射,透过相位差板RA而被转换成第一直线偏振光。然后,作为第一直线偏振光的显示光L1透过偏光元件PL,作为显示图像I1成像。
[0089] 另一方面,从显示部DSP射出的显示光L2在偏光元件PL反射并在相位差板RA转换成圆偏振光之后,被反射元件20的反射部20A逆反射,透过相位差板RA而被转换成第一直线偏振光。然后,作为第一直线偏振光的显示光L2透过偏光元件PL,作为显示图像I1成像。观察者能够观察通过显示光L1及L2在空中成像的显示图像I1。
[0090] 根据本实施方式,反射元件20包括具有逆反射性的反射部20A和具有正反射性的反射部20B,俯视观察时的反射部20B的面积小于反射部20A的面积。另外,反射元件30包括具有逆反射性的反射部30A。为此,即使是入射至反射元件20的逆反射性低的区域R1至R3的显示光L1,通过在反射部20B反射并在反射部30A逆反射,从而也能够有助于显示图像I1的成像。由此,显示装置1能够减少显示图像I1的不连续性,抑制显示品质的劣化。
[0091] 在一例中,光学元件10包括反射型的偏光元件PL以及相位差板RA。为此,与光学元件10为半反射镜的情况相比,显示装置1能够将从显示部DSP射出的光高效地向反射元件20反射。因此,显示装置1能够提高用于使显示图像I1成像的显示光的利用效率,可以成像清楚的显示图像I1。另外,能够抑制显示部DSP的辉度,并能抑制功耗。
[0092] 另外,透过偏光元件PL而朝向反射元件20及30的外部光在被转换成了第一直线偏振光之后由反射元件20及30反射的前后分别透过作为λ/4板的相位差板RA。为此,被反射元件20及30反射并向偏光元件PL返回来的外部光已被转换成第二直线偏振光,不能透过偏光元件PL。也就是说,能够抑制由外部光导致的鬼影(ghost)的产生。
[0093] 另外,在反射面M1至M4由金属薄膜22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在反射部20A及反射部20B上透过。也就是说,能够在反射元件20中抑制与反射面M1至M4相反一侧的背面20C上的反射。因此,显示装置1能够抑制鬼影的产生。
[0094] 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30也可以具有与上述说明的反射元件20相同的结构。接着,将反射元件30具有与反射元件20相同的结构时的显示光的光路的例子图示于图9及图10来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图9及图10中说明的显示光L3及L4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了之后射向反射元件30,在这一点上与图1及图2中所示的显示光L1及L2不同。
[0095] 图9是示出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3的光路的图。
[0096] 显示光L3由光学元件10反射、由反射元件30正反射、由反射元件20逆反射、并由反射元件30正反射,然后,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097] 图10是示出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光L4的光路的图。
[0098] 显示光L4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并由反射元件30逆反射之后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099] 通过如上所述包括反射元件30,能够使从显示部DSP射出并由光学元件10反射后的显示光L中的、向反射元件30所位于的方向反射的显示光L也有助于显示图像I1的成像。另外,在反射元件30与反射元件20同样地包括正反射性的反射部的情况下,能够使向反射元件30中逆反射性低的区域入射的显示光L3也有助于显示图像I1的成像。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0与反射元件30也可以连续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一个反射元件弯曲来形成反射元件20及30。
[010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对与上述的构成例相同的构成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也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0101] 图11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0102] 本变形例在对应于反射部20B的区域上具有突出部PJ,在这点上与图7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03] 突出部PJ朝着向第一方向D1与中心O分离的一侧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在反射元件20中基材21位于显示装置1的外侧,所以突出部PJ由向与中心O分离的一侧突出的基材21和覆盖基材21的金属薄膜22构成。当在反射元件20中基材21位于显示装置1的内侧时,突出部PJ可看作是空气层或保护层24相对于基材21突出地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出部PJ由向与中心O分离的一侧凹陷的基材21和覆盖基材21的金属薄膜22构成。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是,突出部PJ被保护层24覆盖,对应于突出部PJ的区域的反射元件20的表面为平坦面。
[0104] 在图示的例子中,突出部PJ向隔着水平面H而与中心O相反的一侧突出。突出部PJ包括反射面M5及M6。突出部PJ具有顶部20i,顶部20i在突出部PJ中位于在第一方向D1上离中心O最远的地方。在图示的例子中,位于反射面M2或M3的端部的顶部20h位于比水平面H的位置更接近中心O的一侧,顶部20i位于比水平面H的位置更远离中心O的一侧。在顶部20h与20i之间形成有反射面M5及M6。需要注意的是,顶部20h也可以位于比水平面H的位置更远离中心O的一侧,顶部20i也可以位于比水平面H的位置更接近中心O的一侧。
[0105] 另外,在将反射元件20的背面20C(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基材21的背面)配置于显示部DSP侧的情况、即在图2中配置成背面20C与显示部DSP面对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反射部20A侧配置透明的保护板并用柱状衬垫支撑反射部20A与保护板之间而形成空气层。该柱状衬垫的部分的逆反射效率低,因此也可以在反射部20B的局部上配置该柱状衬垫,与上述突出部PJ同样地用金属薄膜22覆盖该柱状衬垫。
[0106] 在这样的结构中,入射至了反射部20B的显示光L能够在反射面M5及M6处朝向反射部20A反射。即,在显示光L向反射面M5或M6入射的情况下,从显示部DSP射出的显示光L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之后由反射部20B正反射,由反射部20A逆反射并由反射部20B正反射,之后,能够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为此,显示装置1即使是不包括反射元件30的构成,也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劣化。
[0107] 图12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
[0108] 本变形例在反射部20A不是由反射体23而是由球状部件28构成这一点上与图7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09] 反射元件20包括:基材21、支撑体层27、金属薄膜22以及球状部件28。基材21的表面21A平坦,支撑体层27配置于表面21A之上。支撑体层27在与基材21相对一侧的相反侧具有表面27A。表面27A交替地包括平坦部和凹部。金属薄膜22配置于表面27A。球状部件28配置于表面27A的凹部,局部地埋没于支撑体层27中。不过,在球状部件28与支撑体层27之间也配置有金属薄膜22。球状部件28的靠近光学元件10一侧的曲面28A位于远离基材21的一侧,并远离支撑体层27及金属薄膜22。球状部件28的远离光学元件10一侧的曲面28B位于靠近基材21的一侧,并与金属薄膜22邻接。
[0110] 反射部20A相当于配置有球状部件28的区域。反射部20B相当于球状部件28之间的区域。入射至反射部20A的显示光L在曲面28A折射、在曲面28B反射并在曲面28A折射。结果,反射部20A逆反射显示光L。反射部20B通过平坦的金属薄膜22使显示光L正反射。需要注意的是,在基材21位于显示装置1的内侧的情况下,金属薄膜22覆盖支撑体层27及球状部件28,并且,未配置于支撑体层27与球状部件28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曲面28A与基材21邻接,曲面28B远离基材21而与金属薄膜22邻接。
[0111] 需要注意的是,反射元件20也可以不包括金属薄膜22。在为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支撑体层27优选由光反射性高的材料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省略了图示,但反射元件20也可以包括覆盖金属薄膜22及球状部件28的保护层24。
[0112] 在本变形例中,在俯视观察反射元件20的情况下,反射部20B的面积的总和小于反射部20A的面积的总和。
[0113] 图13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图。
[0114] 本变形例在顶部20H具有反射面M7这一点上与图7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15] 顶部20H是与顶部20h平行的平坦面,顶部20h位于水平面H。这样的顶部20H及20h例如是通过利用研磨使基材21的凸部平坦化后配置金属薄膜22而形成的。在顶部20H形成反射面M7,反射部20B由反射面M4及M7构成。构成反射部20A的反射面M1至M3位于反射面M4与反射面M7之间。因此,反射部20A和20B在第二方向D2上交替地排列。
[0116] 在本变形例中,俯视观察反射元件20时的反射部20A的面积的总和与图7图示的构成例中的反射部20A的面积的总和相比降低。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反射部20B的面积的总和小于反射部20A的面积的总和。
[0117] 图14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四变形例的截面图。
[0118] 本变形例在保护层24之上具有反射层25,在这点上与图7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19] 反射层25配置于保护层24的与基材21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中的、对应于不具有逆反射性的区域R1至R3的表面。反射层25例如通过使用了具有光反射特性的金属的蒸镀来形成。反射层25包括反射面M8。反射部20B由反射面M8构成。此时,顶部20h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例如顶部20H及20h位于水平面H。
[0120] 图15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五变形例的截面图。
[0121] 本变形例包括层间膜26,在这点上与图14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22] 层间膜26位于保护层24与反射层25之间。层间膜26包括粘接层26A及支撑体层26B。粘接层26A配置于支撑体层26B的与保护层24相对的一侧。在支撑体层26B的与粘接层
26A相对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有反射层25。例如,通过在层间膜26上将反射层25形成图案之后,经由粘接层26A将支撑体层26B及反射层25粘贴于保护层24,从而能做成这样的结构。
[0123] 图16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六变形例的截面图。
[0124] 本变形例在反射层25位于支撑体层26B与保护层24之间这一点上与图15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25] 例如,通过在支撑体层26B之上将反射层25形成图案之后借助粘接层26A将支撑体层26B的形成有反射层25一侧的面粘贴于保护层24,从而能做成这样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支撑体层26B来抑制反射层25的损伤。
[0126] 图17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反射元件20的第七变形例的截面图。
[0127] 本变形例包括具有光反射特性的突起29来代替反射层25,在这点上与图15中图示的构成例不同。
[0128] 突起29包括反射面M9及M10。反射部20B由反射面M9及M10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29的截面形状是在层间膜26侧具有底边、且反射面M9及M10成为长度相等的两边的等腰三角形形状。在这样的结构中,与在图11中已说明的同样地,能够将入射至反射部20B的显示光L朝向反射部20A反射。
[0129] 需要注意的是,反射面M9及M10的延伸方向并不作特别限定,反射面M9的长度与M10的长度也可以不同,例如,突起29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将反射面M10作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关于这样的构成例,在下面的图18中说明。
[0130] 图18是示出包括有作为图17所示的第七变形例的一种的反射元件20时的显示装置1的一构成例以及光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0131] 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29的截面形状是反射面M10的长度长于反射面M9的长度并长于与层间膜26邻接一侧的边的长度的三角形状。反射面M10配置于光学元件10所在的一侧。在反射元件20相对于光学元件10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扩大光学元件10中与反射面M10相对的区域的面积。
[0132] 接下来,对图1中所示的构成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光学元件10包括反射型的偏光元件PL的情况下,相位差板的配置部位并不限定于图1中所示的构成例。关于相位差板的配置部位的变形例,在图19中图示。
[0133] 图19是图1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的变形例。
[0134] 本变形例包括相位差板RC及RD以代替相位差板RA及RB,在这点上与图1中所示的构成例不同。
[0135] 相位差板RC配置于反射元件20的与光学元件10相对的一侧。相位差板RD配置于反射元件30的与光学元件10相对的一侧。显示部DSP射出第二直线偏振光。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显示光L入射至反射部20A的情况下,从显示部DSP射出的第二直线偏振光被偏光元件PL反射,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圆偏振光,在反射元件20逆反射,并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第一直线偏振光之后,透过偏光元件PL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与此相对地,在显示光L入射至反射部20B的情况下,从显示部DSP射出的第二直线偏振光由偏光元件PL反射,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圆偏振光,并在反射元件20正反射,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第一直线偏振光,并在透过相位差板RD时被转换成圆偏振光,被反射元件30逆反射,于是,在透过相位差板RD时又被转换成第二直线偏振光,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圆偏振光,由反射元件20正反射,在透过相位差板RC时被转换成第一直线偏振光,之后,透过偏光元件PL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136] 接下来,说明向壳体FR的内部配置显示装置1时的配置例。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0及图21中图示的壳体FR为立方体状,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圆筒状等其它形状。
[0137] 图20是示出显示部DSP以及反射元件20至50的一例配置的图。图21是示出显示部DSP以及反射元件20、40、50的一例配置的图。
[0138] 图20示出了反射元件30配置于壳体FR的底部时的配置例,图21示出了未配置反射元件30时的配置例。
[0139]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都是在壳体FR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分别配置显示部DSP及反射元件20,在另外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分别配置反射元件40及50。反射元件40及50优选具有与反射元件20相同的结构。根据这样的配置例,从显示部DSP射出并在光学元件10反射后的显示光L中的、向反射元件40及50所位于的方向反射的显示光L也能够有助于显示图像I1的成像。
[0140]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配置例中的显示光L的光路的一个例子的图。光学元件10包括使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以及反射的分束器HM。反射元件20相对于光学元件10所成的角度θ1为锐角。关于其它构成,与图1中图示的构成例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部DSP虽然在显示面板PNL的与光学元件10相对的一侧不具有相位差板,但也可以具有相位差板RB。
[0141] 分束器HM例如为半反射镜。反射元件20在第一方向D1上与显示部DSP相对,在第二方向D2上与光学元件10相对。角度θ1相当于反射元件20的背面20C与分束器HM的表面所成的角度。
[0142] 显示显示图像I0的显示光L5从显示部DSP射出,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由反射部20B正反射、由光学元件10反射、由反射部20A逆反射、再次由光学元件10反射、由反射部20B正反射之后透过光学元件10而使显示图像I1成像。
[0143] 为了显示光L5采取上述说明过那样的各种举动,角度θ1是由反射部20B反射后的显示光L中的至少一部分入射至光学元件10的角度,进而,还是由反射部20B反射后的显示光L中的至少一部分在由光学元件10反射之后入射至反射部20A的角度。从能够提高有助于显示图像I1的成像的显示光的比例的角度出发,角度θ1优选大于0°且小于90°,在一例中为45°以下。
[0144]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抑制显示品质劣化的显示装置。
[0145]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描述的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反向浇铸包覆模具 2020-05-11 167
颜料水解包膜反应器 2020-05-12 210
包含反光带的安全背包 2020-05-11 562
包括隔板的紫外反应器 2020-05-12 294
反光包芯条的制备方法 2020-05-13 677
反向绕包式煤矿用电缆 2020-05-13 128
一种反包装置 2020-05-11 719
包括反馈报警的助听器 2020-05-12 245
反包边成型模 2020-05-11 984
反应器汽包 2020-05-11 75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