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变速箱和齿轮 / 传动系统 / 液力变矩器 / 锁止离合器 / 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

离合器活塞的止转构造

阅读:368发布:2020-05-19

专利汇可以提供离合器活塞的止转构造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锁 止 离合器 用 活塞 的止转构造,能够在与驱动源连接时不易干涉 液 力 变矩器 的盖,并且在成本方面也有利。止转构造(S)具备活塞(54)和BU板(56)。活塞(54)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在设置活塞(54)的筒状轴部(12)的外侧的 位置 具有梳齿(54a)。BU板(56)具有与梳齿(54a)卡合的卡合部(56a),且以与盖(1)一起旋转的方式设置。,下面是离合器活塞的止转构造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离合器活塞的止转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活塞,其在变矩器的锁止离合器中被使用;
板,其保持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向释放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方向对所述活塞施力,所述活塞在所述液力变矩器的径向,在设置该活塞的轴部的外侧具有梳齿,所述板具有与所述梳齿卡合的卡合部,并以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盖一起旋转的方式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梳齿及所述卡合部在所述液力变矩器的径向,配置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固定于所述轴部,所述轴部与所述盖一起旋转。

说明书全文

离合器活塞的止转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公开有具备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在专利文献1中,使该活塞和与液力变矩器的盖一起旋转的液力变矩器的轴部即、锁止离合器的设置活塞的轴部进行花键卡合。
[0003] 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6110号公报
[0005] 在液力变矩器中,联结螺栓发动机的联结位置因所适用的发动机不同而不同。其结果,在液力变矩器的轴周边部有时需要对应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的连接,这时液力变矩器的盖就会与联结螺栓发生干涉。
[0006] 该情况下,若在发动机侧对应该连接,就需要耗费成本,因此,考虑在液力变矩器侧对应连接。另外,这时为了确保避让液力变矩器的盖的空间,考虑缩短锁止离合器的设置活塞的轴部。
[0007] 关于锁止离合器的设置活塞的轴部,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如上所述使活塞进行花键卡合。由此,在发动机的转矩变动时等,防止锁止离合器的活塞相对于液力变矩器的盖进行相对旋转,所以,防止了活塞相对于盖进行滑动而磨损的情况。
[0008] 但是,在锁止离合器的设置活塞的轴部,还设有用于密封锁止离合器的油压室的密封部件。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因必须使轴部确保设置花键及密封部件双方的空间,轴部的缩短被限制。
[0009]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轴部的进一步缩短变得困难,其结果是,在液力变矩器的轴周边部向内侧避让液力变矩器的盖,以避免与联结螺栓的干涉有可能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能够在与驱动源连接时,不易干涉液力变矩器的盖,并且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0011]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具备:活塞,其在液力变矩器的锁止离合器中被使用;保持部件,其保持向释放所述锁止离合器的方向对所述活塞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活塞在所述液力变矩器的径向,在设置该活塞的轴部的外侧具有梳齿,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与所述梳齿卡合的卡合部,并以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盖一起旋转的方式设置。
[0012] 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梳齿及卡合部,能够防止活塞相对于液力变矩器的盖的相对旋转,同时,使活塞沿液力变矩器的轴向滑动。而且,只要是在液力变矩器的径向且轴部的外侧的位置设置的梳齿,就不会与密封部件一起限制轴部的缩短。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与在轴部设置花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轴部。因此,相应地,通过在液力变矩器的轴周边部向内侧避让盖,能够在与驱动源连接时不易干涉液力变矩器的盖。
[0013] 另外,根据该方式,对于具有梳齿的活塞,能够通过锻造来制造,对于具有卡合部的保持部件而言,能够制造成冲压零件。因此,根据该方式,与为了活塞的止转而加工设置花键的情况相比,制造更容易,相应地,在成本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表示液力变矩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0015] 图2是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的剖面图;
[0016] 图3是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的立体图;
[0017] 图4是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的侧面图;
[0018] 图5是表示锁止离合器用活塞的止转构造的比较例的图。
[0019] 符号说明
[0020] 1   盖(cover)
[0021] 11  前盖
[0022] 12  筒状轴部(轴部)
[0023] 5   L/U离合器
[0024] 54  活塞
[0025] 54a 梳齿
[0026] 55  复位SPG(施力部件)
[0027] 56  BU板(保持部件)
[0028] 56a 卡合部
[0029] 57  D环
[0030] S   止转构造
[0031] TC  液力变矩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 图1是表示液力变矩器TC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另外,图1对于锁止离合器5而言是用于说明其概略构成的图。关于锁止离合器5的具体的构造,使用图2、图3后面叙述。
[0034] 液力变矩器TC具备:盖1、叶轮2、涡轮3、定子4、锁止离合器5。以下,将锁止称为L/U。
[0035] 盖1与未图示的发动机连接。盖1具有前盖11而构成,且构成液力变矩器TC的框体部。在前盖11的内侧,固定有设置后述的活塞54的轴部即筒状轴部12。筒状轴部12贯穿活塞54的中央部并与盖1一起旋转。
[0036] 盖1收纳泵叶轮2、涡轮3、定子4及L/U离合器5。泵叶轮2设置于盖1。涡轮3与泵叶轮2相对配置。定子4配置于泵叶轮2及涡轮3之间。
[0037] L/U离合器5具备:L/U鼓51、L/U轮毂52、多板式离合器53、活塞54。对于L/U离合器5而言,还设有复位弹簧55、支承板(back up plate)56、D环57。以下,将复位弹簧称为复位SPG,将支承板称为BU板。
[0038] L/U鼓51为第一旋转部件,设置为与盖1一起旋转。L/U轮毂52为第二旋转部件,设置为与涡轮3一起旋转。L/U鼓51直接固定于盖1,L/U轮毂52间接地固定于涡轮3。L/U鼓51和L/U轮毂52经由多板式离合器53相互连接、分离。
[0039] 多板式离合器53具备多个第一离合器板531和多个第二离合器板532。第一离合器板531是设置于L/U鼓51且与L/U鼓51一起旋转的从动板。第二离合器板532是设置于L/U轮毂52且与L/U轮毂52一起旋转的驱动板。第一离合器板531及第二离合器板532均设置为沿液力变矩器TC的轴向可滑动。第二离合器板532配置于多个第一离合器板531的各相邻的板间。
[0040] 多板式离合器53具有相互联结、分离的第一离合器板531及第二离合器板532,并且,构成第一离合器板531及第二离合器板532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多个的多板式离合器。
[0041] 活塞54设于筒状轴部12。活塞54沿轴向可滑动地设置于筒状轴部12。活塞54通过向轴向按压多板式离合器53而使多板式离合器53卡合,将L/U离合器5联结。在前盖11及活塞54间形成的油压室R的油压作用于活塞54上。
[0042] 复位SPG55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向配置于活塞54和BU板56之间。复位SPG55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配置于筒状轴部12和多板式离合器53之间。复位SPG55通过将活塞54向前盖11侧施力,由此,向释放L/U离合器5的方向对活塞54施力。若活塞54的与油压对应的力低于复位SPG55的施力,多板式离合器53的卡合就被解除,L/U离合器5被释放。
[0043] BU板56为保持复位SPG55的保持部件,设于筒状轴部12。BU板56具有环状的形状,通过固定于筒状轴部12而与盖1一起旋转。BU板56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配置于多板式离合器53的内侧的位置。
[0044] D环57为密封部件,设于筒状轴部12。D环57通过将活塞54及筒状轴部12间的滑动间隙密封而将油压室R密封。
[0045] 在液力变矩器TC中,止转构造S具有活塞54和BU板56而构成。止转构造S为液力变矩器TC的L/U离合器5中使用的L/U离合器用活塞即活塞54的止转构造,防止活塞54相对于盖1的相对旋转。具体而言,止转构造S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构成。
[0046] 图2是止转构造S的剖面图。图3是止转构造S的立体图。图4是止转构造S的侧面图。
[0047] 活塞54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在筒状轴部12的外侧的位置具有梳齿54a。梳齿54a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配置于复位SPG55的外侧的位置。梳齿54a向液力变矩器TC的轴向延伸。梳齿54a在周向均等地设置有多个。
[0048] BU板56具有与梳齿54a卡合的卡合部56a。卡合部56a由形成于BU板56的外周部的谷齿状的凹部构成。卡合部56a与梳齿54a相对应,在周向均等地设有多个。梳齿54a及卡合部56a通过使活塞54与盖1一起旋转而防止活塞54相对于盖1的相对旋转,同时,能够使活塞54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向滑动。
[00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5例示了液力变矩器TC具备与后述的比较例共同的盖1的情况。这是因为通过图2所示的距离L,易于在视觉上理解如下说明的作用效果。
[0050]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力变矩器TC中,实际上,可以使用向内侧避让轴周边部最大为图2所示的距离L的量的形状的盖来代替盖1,同时,可以使用沿着这种盖的形状的活塞来替代活塞54。
[0051] 下面,对止转构造S的主要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止转构造S具备活塞54和BU板56。活塞54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在筒状轴部12的外侧具有梳齿54a。BU板56具有与梳齿54a卡合的卡合部56a,且设置为与盖1一起旋转。
[0052] 根据这种构成的止转构造S,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与发动机连接时,能够不易干涉液力变矩器的盖。
[0053] 图5是表示止转构造S的比较例即止转构造S’的图。
[0054] 在止转构造S’中,不使活塞54’和BU板56’卡合,而是活塞54’和筒状轴部12’花键卡合。因此,在止转构造S’中,因在筒状轴部12’必须确保除D环57之外用于设置花键SPL的空间,筒状轴部12’的缩短受到限制。
[0055] 其结果是,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周边部产生需要对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TC的连接进行对应时,即使判明联结螺栓B因所应用的发动机不同而与前盖11相干涉,也有可能无法回避该干涉的情况。
[0056] 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利用梳齿54a及卡合部56a,能够防止活塞54相对于盖1的相对旋转,同时,能使活塞54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向滑动。而且,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只要是设置于筒状轴部12的外侧的位置的梳齿54a,由于没有配置在与D环57相同的径向位置,所以不会与D环57一起限制筒状轴部12的缩短。
[0057] 因此,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与止转构造S’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筒状轴部12。因此,相应地,通过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周边部向内侧避让盖1,在与发动机等的驱动源连接时就能够不易干涉盖1。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止转构造S’情况相比,能够将筒状轴部12缩短图2所示的距离L的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液力变矩器TC的轴周边部向内侧避让盖1,且避让量最大为图2所示的距离L,能够在与联结螺栓B等之间不易干涉盖1(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对应的效果)。
[0058]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对于具有梳齿54a的活塞54而言,可以通过锻造来制造,对于具有卡合部56a的BU板56而言,可以制造成冲压零件。因此,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与为了活塞54’的止转而需要花键加工的止转构造S’相比,制造也变得容易,也有利降低成本(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对应的效果)。
[0059] 除此之外,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在活塞54中,设有梳齿54a的部分形成为环状的肋,所以能够提高活塞54的刚性。因此,通过刚性提高而能够抑制活塞54的变形,相应地,由于缩短了活塞54和筒状轴部12的卡合量,从而也能够缩短筒状轴部12(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对应的效果)。
[0060]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的止转构造S,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在筒状轴部12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梳齿54a及卡合部56a,由此,与进行花键卡合的止转构造S’相比,能够扩大卡合位置的直径。因此,由于卡合位置的直径扩大,相应地能够将卡合时产生的面压降低。因此,由于面压降低,相应地,缩短了梳齿54a和卡合部56a的卡合量,从而能够实现筒状轴部12的缩短(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对应的效果)。
[0061] 在止转构造S中,梳齿54a及卡合部56a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配置于复位SPG55的外侧的位置。
[0062] 根据这种构成的止转构造S,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将梳齿54a及卡合部56a尽可能靠外侧配置,由此,能够使因卡合而产生的面压尽可能地降低。因此,由于面压降低,相应地,缩短了梳齿54a和卡合部56a的卡合量,从而能够实现筒状轴部12的进一步缩短(与本发明第二方面对应的效果)。
[0063] 在止转构造S中,BU板56固定于筒状轴部12,筒状轴部12被设定为与盖1一起旋转的构成。
[0064] 在止转构造S为这种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BU板56与盖一起旋转(与本发明第三方面对应的效果)。
[0065]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构成的意思。
[0066]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梳齿54a及卡合部56a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配置于复位SPG55的外侧的位置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液力变矩器TC的径向,也可以在复位SPG55的内侧的位置配置梳齿54a及卡合部56a。在该情况下,卡合部56a可以由孔部构成。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