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

阅读:332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自动变速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自动 变速器 (1)包括双 行星轮 式第一行星 齿轮 组(PL1)、单行星轮式第二至第四 行星齿轮组 (PL2~PL4)、第一至第三 离合器 (CL1~CL3)、以及第一及第二 制动 器(B1、B2),第三 行星架 (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总与输入部( 输入轴 (3))连结,输出部(输出齿轮(7))总与第四齿圈(R4)连结,第一行星架(C1)总与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第二太阳齿轮(S2)总与第三齿圈(R3)连结,第一齿圈(R1)总与第二齿圈(R2)连结。,下面是自动变速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动变速器,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内包括:输入部;输出部;具有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双行星轮式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单行星轮式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架以及第三齿圈的单行星轮式第三行星齿轮组;具有第四太阳齿轮、第四行星架以及第四齿圈的单行星轮式第四行星齿轮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一制动器;以及第二制动器,所述输入部、所述输出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布置在同一个轴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行星架及所述第四太阳齿轮总与所述输入部连结,
所述输出部总与所述第四齿圈连结,
所述第一行星架总与所述第三太阳齿轮连结,
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总与所述第三齿圈连结,
所述第一齿圈总与所述第二齿圈连结,
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四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
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
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第一行星架及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
所述第一制动器使所述第一齿圈及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连结、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连结、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中,位于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行星齿轮组为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位于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行星齿轮组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开始按照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轴向上,
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
所述第三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
所述变速器壳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之间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沿着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支承所述输出部,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中间壁被供给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变速器壳的位于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壁及从该端部壁开始贯穿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被供给所述第三离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开始按照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轴向上,
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
所述第三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
所述变速器壳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之间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沿着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支承所述输出部,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中间壁被供给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变速器壳的位于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壁及从该端部壁开始贯穿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被供给所述第三离合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变速器用于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
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倒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一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二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三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四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五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六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七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八档。

说明书全文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涉及自动变速器的技术领域,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在自动变速器领域中,以降低油耗为目的采用了使变速档多档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在与输入轴相同的轴上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其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在该专利文献1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四行星齿轮组(双行星轮式(double pinion type))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从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的一侧开始依次排列着布置在上述轴向上,输入轴总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结,输出部总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结。
[0003]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5381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与输入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将第四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与输出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以及将行星齿轮组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等被布置成穿过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内周侧,因而就存在自动变速器在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径向)上增大的问题。特别是在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周侧,除了输入轴以外还有三个连结部件通过,因而自动变速器中的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相对应的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就变得相当大。而且,由于输出部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结,因而会有很大的施加在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上,所以很难使该各个构成齿轮实现小型化。
[0006]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具备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的自动变速器在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实现紧凑化的新型自动变速器。
[0007]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自动变速器为对象,所述自动变速器构成为:在该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内包括:输入部;输出部;具有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双行星轮式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单行星轮(single pinion)式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三太阳齿轮、第三行星架以及第三齿圈的单行星轮式第三行星齿轮组;具有第四太阳齿轮、第四行星架以及第四齿圈的单行星轮式第四行星齿轮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一制动器;以及第二制动器,所述输入部、所述输出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布置在同一个轴上,所述第三行星架及所述第四太阳齿轮总与所述输入部连结,所述输出部总与所述第四齿圈连结,所述第一行星架总与所述第三太阳齿轮连结,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总与所述第三齿圈连结,所述第一齿圈总与所述第二齿圈连结,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四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第一行星架及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连结、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使所述第一齿圈及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连结、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变速器壳之间连结、分离。
[0009]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四太阳齿轮总与输入部连结且输出部总与第四齿圈连结,因而能够构成为不存在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由此,即使不使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实现小型化,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中的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相对应的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径向)上增大。而且,通过采用适当的排列方法将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排列在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以外的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连结部件的数量。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
[0010] 所述自动变速器优选构成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中,位于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行星齿轮组为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位于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行星齿轮组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
[0011] 由此,因为不存在像穿过位于自动变速器的轴向的一侧端部的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所以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一侧端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而且,就位于另一侧端部的第一行星齿轮组而言,由于第一齿圈与第一制动器连结,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制动器连结,因而在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在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基准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制动器,从而也能够使自动变速器中的与第二制动器相对应的部分(自动变速器的另一侧端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因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特别是轴向两端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一般在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制动器,不过由于不存在像穿过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因而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中的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相对应的部分的直径增大。进而,也能将穿过第二及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连结部件的数量设定成一个或者两个,因而还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的位于轴向上的中间部在径向上增大。
[0012] 在采用上述布置的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开始按照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轴向上,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
[0013] 由此,使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排列在径向上,并将以与该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相邻的方式在径向上延伸的中间壁设置在变速器壳中,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将控制用液压油从该中间壁供向第一及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而且,在第三离合器的径向外侧存在将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不过因为能够在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基准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相反的一侧设置变速器壳的端部壁,所以通过形成像从该端部壁开始通过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周侧那样的油路,也能够很容易地将控制用液压油供给第三离合器。由此,能够简化向第一至第三离合器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
[0014]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输出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所述变速器壳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之间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沿着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支承所述输出部,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中间壁被供给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
[0015] 由此,能够很容易地将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支承输出部的中间壁供给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向第一及第二离合器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
[0016] 进而,优选: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变速器壳的位于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壁及从该端部壁开始贯穿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被供给所述第三离合器。
[0017] 经由此,能够很容易地将控制用液压油经由端部壁及贯穿部件供给第三离合器。
[0018]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开始按照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轴向上,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之间。
[0019] 即使采用上述布置,也与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开始按照第四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所述轴向上的情况相同,能够简化向第一至第三离合器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
[0020] 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所述输出部在所述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之间,所述变速器壳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之间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沿着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支承所述输出部,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中间壁被供给所述第一离合器及所述第二离合器。
[0021] 进而,优选: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所述变速器壳的位于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壁及从该端部壁开始贯穿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被供给所述第三离合器。
[0022] 所述自动变速器优选构成为:所述自动变速器用于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倒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一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二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三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四档,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及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五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六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及所述第一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七档,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及所述第二制动器的接合来形成第八档。
[0023] 由此,借助各个摩擦接合要素适当的接合,能够可靠地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而且,在各个变速档下,使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中处于非接合状态的摩擦接合要素(转动阻力比处于接合状态的摩擦接合要素大)的数量少于处于接合状态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数量,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动力传递。
[0024] -发明的效果-
[0025] 如以上说明所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即使不使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构成齿轮实现小型化,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中的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相对应的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增大,还通过采用适当的排列方法将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排列在自动变速器的轴向上,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以外的行星齿轮组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连结部件的数量,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实现紧凑化。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简要结构图。
[0027] 图2是图表,其示出在上述自动变速器的各个变速档下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一制动器及第二制动器的接合状态、各个变速档下的传动比(gear ratio)、以及变速档之间的档间比(gear step)。
[0028] 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0] 图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1的简要结构。该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车辆上,该自动变速器1用于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
[0031] 上述自动变速器1在变速器壳2内具备:与动力源4(详细而言是动力源4的输出轴)连结的作为输入部的输入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作为输出部的输出齿轮7,其中,输入到上述输入轴3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路径传递至输出齿轮7,所述动力传递路径由上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形成;以及用于改变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五个液压式摩擦接合要素CL1、CL2、CL3、B1、B2。
[0032] 输入轴3、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输出齿轮7、以及五个摩擦接合要素CL1、CL2、CL3、B1、B2布置在同一个轴上。
[0033]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3在从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到另一侧(图1中的左侧)的整个区域上延伸。而且,输入轴3的轴向一侧端部与动力源4连结,动力从动力源4向输入轴3输入。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不采取输入轴3的轴向一侧端部与动力源4连结的方式,而是输入轴3的轴向另一侧端部与动力源4连结,或者也可以设置两个动力源4且输入轴3的两端部分别与这些动力源4连结。
[0034] 上述动力源4可以是内燃机,也可以是电动机。此外,输入轴3可以与动力源4直接连结,也可以例如经由液力变矩器、分离/接合离合器等间接连结。在输入轴3的两端部分别与动力源4连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为:输入轴3的一侧端部所连结的动力源4为内燃机,输入轴3的另一侧端部所连结的动力源4为电动机。
[003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车辆是FF(Front-Engine Front-Drive(前置前驱))车辆,动力源4和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该车辆的前部,在已安装好动力源4和自动变速器1的状态下动力源4的输出轴和自动变速器1的输入轴3沿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平延伸。
[0036] 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L1具有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行星架C1以及第一齿圈R1。双行星齿轮P1设置在第一行星架C1上。即,第一行星齿轮组PL1是双行星轮式行星齿轮组。
[0037] 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L2具有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以及第二齿圈R2。单行星齿轮P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C2上。即,第二行星齿轮组PL2是单行星轮式行星齿轮组。
[0038] 上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上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L3具有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行星架C3以及第三齿圈R3。单行星齿轮P3设置在第三行星架C3上。即,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也是单行星轮式行星齿轮组。
[0039] 上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上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具有第四太阳齿轮S4、第四行星架C4以及第四齿圈R4。单行星齿轮P4设置在第四行星架C4上。即,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也是单行星轮式行星齿轮组。
[0040] 在输入轴3的轴向(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上,从输入轴3的轴向的上述一侧(动力源4侧)开始依次排列着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以及第一行星齿轮组PL1。
[0041] 上述第三行星架C3及上述第四太阳齿轮S4总与上述输入轴3连结。上述第一行星架C1总与上述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上述第二太阳齿轮S2总与上述第三齿圈R3连结,上述第一齿圈R1总与上述第二齿圈R2连结。进而,输出齿轮7总与第四齿圈R4连结。
[0042] 总和第四齿圈R4连结的输出齿轮7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并且由该第四齿圈R4驱动。输出齿轮7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如下文所述,上述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之间)、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之间。
[0043] 因为第四太阳齿轮S4总与输入轴3连结且输出齿轮7总与第四齿圈R4连结,所以不存在像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由此,变速器壳2的上述一侧的端部(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及输出齿轮7相对应的部分)的外径比变速器壳2的位于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小。
[0044] 上述五个摩擦接合要素是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上述五个摩擦接合要素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三离合器CL3由多片离合器构成,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片离合器式制动器构成,不过也可以由带式制动器构成。
[0045] 上述第一离合器CL1用于使上述第二行星架C2与上述第四行星架C4之间连结、分离,上述第二离合器CL2用于使上述第二太阳齿轮S2及上述第三齿圈R3与上述第四行星架C4之间连结、分离,上述第三离合器CL3用于使上述第一行星架C1及上述第三太阳齿轮S3与上述第二行星架C2之间连结、分离。
[0046] 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之间,第二离合器CL2位于第一离合器CL1的径向内侧。第三离合器CL3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之间。
[0047] 上述第一制动器B1用于使上述第一齿圈R1及上述第二齿圈R2与变速器壳2之间连结、分离,上述第二制动器B2用于使上述第一太阳齿轮S1与变速器壳2之间连结、分离。
[0048] 第一制动器B1布置在第一齿圈R1的径向外侧,即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一齿圈R1)与变速器壳2之间,第二制动器B2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设置在以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为基准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相反一侧(上述另一侧)的位置上。变速器壳2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制动器B2相对应的部分)的外径成为与上述一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较小外径。
[0049] 输出齿轮7与中间(counter)机构11的作为中间输入部的中间输入齿轮13啮合,来驱动该中间输入齿轮13。该中间机构11具有:以与输入轴3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中间轴12;设置在该中间轴12上且被输出齿轮7驱动的上述中间输入齿轮13;以及设置在该中间轴
12上的作为中间输出部的中间输出齿轮14。中间轴12、中间输入齿轮13以及中间输出齿轮
14形成为一体旋转。而且,中间输出齿轮14与差动机构21的作为差动输入部的差动齿圈22啮合,来驱动该差动齿圈22。中间轴12位于比输入轴3靠车辆后侧且靠上侧的位置处。中间轴12由分别设置在中间轴12的两端部的中间轴承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锥形滚柱轴承)支承着能够进行转动。
[0050] 上述差动机构21具有固定在上述差动齿圈22上的差动齿轮箱23。差动齿圈22及差动齿轮箱23由差动轴承2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锥形滚柱轴承)支承着能够围绕差动齿圈22的中心轴(与后述左右传动轴26的中心轴一致)转动。
[0051] 在上述差动齿轮箱23内,设置有两个差动小齿轮24、以及布置在与差动齿圈22相同轴心上的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各个差动小齿轮24被固定在差动齿轮箱23中,并且与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啮合。各个差动小齿轮24构成为:能够与差动齿轮箱23一起绕着差动齿圈22的中心轴转动,并且能绕着各个差动小齿轮24的中心轴自转。差动齿轮箱23一绕着差动齿圈22的中心轴转动,各个差动小齿轮24就将该转动传递给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此时,若施加在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上的负载相同,差动小齿轮24就不进行自转,而是以相等的转速将差动齿轮箱23的转动传递给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另一方面,若负载不同,差动小齿轮24就进行自转,从而将差动旋转(differential rotation)传递给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
[0052] 上述两个差动侧面齿轮25分别与布置在和该差动侧面齿轮25相同轴心上的左右传动轴26连结,左右传动轴26沿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与输入轴3及中间轴12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左右前轮(未图示)连结。这样一来,输出齿轮7所产生的动力就经由中间机构11及差动机构21传递给上述车辆的前轮。左右传动轴26位于比中间轴12靠车辆后侧且靠下侧的位置处。
[0053] 上述变速器壳2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输出齿轮7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之间具有沿着与输入轴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输入轴3的径向)延伸且支承输出齿轮7的中间壁2a。该中间壁2a的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一侧(图1中的右侧)的面成为在推力方向(输入轴3的轴向)上支承输出齿轮7的推力支承面2b。在中间壁2a上的推力支承面2b的下部,形成有朝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输出齿轮7一侧(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一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经由轴承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锥形滚柱轴承)在径向上支承输出齿轮7的径向支承面2c。中间壁2a的内周侧端部朝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一侧折弯后,延伸到第二离合器CL2中的后述第二活塞65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为止。
[0054] 如图1中简单绘制出的那样,第一离合器CL1具有构成为能够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滑动的第一活塞60、以及第一接合液压室61。第四行星架C4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之间由连结部件62连结起来,该连结部件62在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一侧的端部附近弯曲,从而具有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朝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一侧凹陷成凹状的第一及第二凹部62a、62b,并且第二凹部62b位于第一凹部62a的径向内侧。就连结部件62而言,相当于第一凹部62a的径向外侧的壁部的部分与第一离合器CL1连结,相当于第二凹部62b的径向内侧的壁部的部分与第二离合器CL2连结。并且,上述第一接合液压室61由第一凹部62a和第一活塞60形成。
[0055] 第一活塞60通过向第一接合液压室61供给液压油,从而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推压第一离合器CL1中交替布置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多个离合器片和多个摩擦片,使得该多个离合器片和该多个摩擦片彼此接合,由此第一离合器CL1便会接合起来。在第一离合器CL1中,隔着第一活塞60与接合液压室6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离心式平衡液压室,但这并未图示出来。也就是说,当第一离合器CL1处于非接合状态时,第一接合液压室61内的油就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远离输入轴3的一侧移动,从而就欲使第一活塞60朝着将离合器片及摩擦片接合起来的一侧移动,不过能够借助向上述离心式平衡液压室供给液压油来阻止活塞60在上述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移动(其它摩擦接合要素亦同)。
[0056] 第二离合器CL2具有:构成为能够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滑动的第二活塞65;以及由第二凹部62b、设置在该第二凹部62b内的隔壁部件67、及第二活塞65形成的第二接合液压室66。在第二凹部62b内以隔壁部件67为基准与第二活塞65相反一侧的部分成为向第一离合器CL1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路68,该液压油供给路68将后述液压油供给路2d与第一接合液压室61连接起来。
[0057] 第三离合器CL3具有:构成为能够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滑动的第三活塞71、以及由将第一行星架C1和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73与第三活塞71形成的第三接合液压室72。连结部件73也与第三离合器CL3连结。
[0058] 第一制动器B1具有:构成为能够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滑动的第四活塞75、以及由变速器壳2和第四活塞75形成的第四接合液压室76。
[0059] 第二制动器B2具有:构成为能够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滑动的第五活塞78、以及由变速器壳2的位于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壁2f和第五活塞78形成的第五接合液压室79。
[0060] 构成为:控制用液压油经由上述中间壁2a被供给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也就是说,在中间壁2a的周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向第一离合器CL1(第一接合液压室61)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路2d(在图1中设置在比输入轴3靠上侧的中间壁2a处)。同样地,在中间壁2a上的与液压油供给路2d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处,设置有向第二离合器CL2(第二接合液压室66)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路2e(在图1中设置在比输入轴3靠下侧的中间壁2a处)。上述液压油供给路2d、2e分别在中间壁2a的上述折弯了的内周侧端部的径向外侧面上开口。并且,在连结部件62的相当于第二凹部62b的径向内侧的壁部的部分,设置有将液压油供给路2d的上述开口和上述液压油供给路68连接起来的液压油供给孔、以及将液压油供给路2e的上述开口和第二接合液压室66连接起来的液压油供给孔。在连结部件62的相当于第二凹部62b的径向外侧壁部(也是第一凹部62a的径向内侧壁部)的部分,设置有将液压油供给路2d和液压油供给路68连接起来的液压油供给孔。在中间壁2a与连结部件62的相当于第二凹部62b的径向内侧壁部的部分之间的液压油供给路2d、2e的上述开口的附近,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向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的离心式平衡液压室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也与向第一接合液压室61及第二接合液压室
66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相同。
[0061] 因此,控制用液压油就经由液压油供给路2d及液压油供给路68被供给第一离合器CL1(第一接合液压室61),并且控制用液压油经由液压油供给路2e被供给第二离合器CL2(第二接合液压室66)。如上所述利用中间壁2a就能够很容易地将控制用液压油供给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从而能够简化向第一离合器CL1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
[0062] 构成为:控制用液压油经由变速器壳2的上述端部壁2f、以及从该端部壁2f开始贯穿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81被供给第三离合器CL3。贯穿部件81为输入轴3通过其内部的套状部件,并与输入轴3布置在同一个轴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部件81与端部壁2f形成为一体,并从端部壁2f开始突出到第三活塞7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为止。
[0063] 在端部壁2f及贯穿部件81上,设置有向第三离合器CL3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路2g。液压油供给路2g在贯穿部件81的位于突出顶端附近的外周面上开口。在上述连结部件73上,设置有将液压油供给路2g的上述开口和第三接合液压室72连接起来的液压油供给孔。由此,控制用液压油就会经由通过端部壁2f及贯穿部件81的液压油供给路2g被供给第三离合器CL3(第三接合液压室72)。因此,也能够简化向第三离合器CL3供给液压油的液压油供给构造。
[0064] 控制用液压油经由设置在变速器壳2中的液压油供给路2h被供给第一制动器B1的第四接合液压室76,并且控制用液压油经由设置在变速器壳2中的液压油供给路2i被供给第二制动器B2的第五接合液压室79。
[0065] 接下来,对上述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方法进行说明。
[0066] 图2示出在各个变速档下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第一制动器B1以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状态。○记号表示接合,空栏表示解除接合。
[0067] 在图2中一并示出了当将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以及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各个构成齿轮的齿数按照如下所述那样设定时在各个变速档下的传动比(减速比)、以及变速档之间的档间比(第一档的传动比/第二档的传动比、第二档的传动比/第三档的传动比、第三档的传动比/第四档的传动比、第四档的传动比/第五档的传动比、第五档的传动比/第六档的传动比、第六档的传动比/第七档的传动比、第七档的传动比/第八档的传动比)。需要说明的是,就图2中的传动比而言,总传动比范围(ratio range)(第一档的传动比/第八档的传动比)为7.242。
[0068] 上述各个构成齿轮的齿数为:第一太阳齿轮S1:42、第一齿圈R1:108、双行星齿轮P1:33;第二太阳齿轮S2:56、第二齿圈R2:108、单行星齿轮P2:26;第三太阳齿轮S3:54、第三齿圈R3:86、单行星齿轮P3:16;第四太阳齿轮S4:40、第四齿圈R4:108、单行星齿轮P4:3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齿数仅为示例,齿数并不限于上述示例。
[0069] 倒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假设输入轴3的转速为N0,那么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就会以转速N0朝着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没做另外说明的情况下,就认为旋转的方向与输入轴3相同,在朝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会对此加以说明。
[0070] 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及第二齿圈R2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便会以相等的转速旋转。因为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二行星架C2以相等的转速旋转,所以第二齿圈R2也会以与该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二行星架C2相等的转速旋转,不过因为第二齿圈R2被固定住,所以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二行星架C2也被固定住。其结果是,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也被固定住。
[0071] 由于第四行星架C4被固定住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朝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低于N0的转速旋转。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第三齿圈R3被固定住且第三行星架C3以N0旋转,所以第三太阳齿轮S3及与该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的第一行星架C1以比N0高的转速N11旋转。并且,因为第一齿圈R1被固定住且第一行星架C1以N11旋转,所以第一太阳齿轮S1就会朝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高于N11的转速旋转。
[0073] 第一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三离合器CL3以及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74] 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及第二齿圈R2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三离合器CL3接合,第一行星架C1、第二行星架C2、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四行星架C4以低于N0的转速N12旋转,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三齿圈R3以高于N0的转速N13旋转。
[0075]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12旋转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低于N12的转速N1旋转。
[0076]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第一齿圈R1被固定住且第一行星架C1以N12旋转,所以第一太阳齿轮S1就会朝与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0077] 第二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78] 由于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第一齿圈R1及第二齿圈R2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太阳齿轮S1及第一齿圈R1固定,因而第一行星架C1也被固定住,与其相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被固定住而不旋转。
[0079] 由于第三太阳齿轮S3被固定住且第三行星架C3以N0旋转,因而第三齿圈R3及与该第三齿圈R3连结的第二太阳齿轮S2以高于N0的转速N14(>N13)旋转。
[0080] 由于第二齿圈R2被固定住且第二太阳齿轮S2以N14旋转,因而第二行星架C2以低于N14的转速N15(>N12)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第四行星架C4便也以N15旋转。
[0081]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15旋转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低于N15的转速N2(>N1)旋转。
[0082] 第三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三离合器CL3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83] 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三离合器CL3接合,第一行星架C1、第二行星架C2、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四行星架C4以低于N0的转速N16(>N12)旋转,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三齿圈R3以高于N0的转速N17旋转,第一行星架C1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低于N16的转速N18旋转。
[0084]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16旋转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低于N16的转速N3(>N2)旋转。
[0085] 第四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86] 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第一齿圈R1、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二齿圈R2、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以低于N0的转速N19(>N18)旋转,第一行星架C1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高于N19的转速N20(>N16)旋转。
[0087]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19旋转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低于N19的转速N4(>N3)旋转。
[0088] 第五档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三离合器CL3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89] 由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三离合器CL3接合,第一行星架C1、第二行星架C2、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四行星架C4便会以相等的转速旋转。而且,由于第二离合器CL2接合,处于与第四行星架C4连结的状态的第三齿圈R3及第二太阳齿轮S2便也以与它们相等的转速旋转。由于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三齿圈R3以相等的转速旋转,因而第三行星架C3也以与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三齿圈R3相等的转速旋转。由此,第一行星架C1、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行星架C2、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以N0旋转。
[0090] 由于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二行星架C2以N0旋转,因而第二齿圈R2及与该第二齿圈R2连结的第一齿圈R1也以N0旋转,并且由于第一行星架C1及第一齿圈R1以N0旋转,因而第一太阳齿轮S1也以N0旋转。
[0091] 由于第四太阳齿轮S4及第四行星架C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与N0相等的转速N5(>N4)旋转。
[0092] 第六档是通过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93] 由于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太阳齿轮S1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三离合器CL3接合,第二太阳齿轮S2、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以高于N0的转速N21旋转,第一行星架C1、第二行星架C2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低于N0的转速N22旋转,第一齿圈R1及第二齿圈R2以低于N22的转速N23旋转。
[0094]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转速N21旋转并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高于N21的转速N6(>N5)旋转。
[0095] 第七档是通过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及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96] 由于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齿圈R1及第二齿圈R2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二离合器CL2及第三离合器CL3接合,第一行星架C1、第二行星架C2及第三太阳齿轮S3以低于N0的转速N24旋转,第二太阳齿轮S2、第三齿圈R3及第四行星架C4以高于N0的转速N25(>N21)旋转。
[0097]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25旋转并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此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高于N25的转速N7(>N6)旋转。
[0098] 第八档是通过第二离合器CL2、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形成的。此时,与输入轴3连结的第三行星架C3及第四太阳齿轮S4以转速N0旋转。
[0099] 由于第一制动器B1及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齿圈R1、第一太阳齿轮S1及第二齿圈R2便被固定住而不旋转。由于第一齿圈R1及第一太阳齿轮S1固定,因而第一行星架C1也被固定住,与其连结的第三太阳齿轮S3也被固定住而不旋转。
[0100] 由于第三太阳齿轮S3被固定住且第三行星架C3以N0旋转,因而第三齿圈R3及与该第三齿圈R3连结的第二太阳齿轮S2以高于N0的上述转速N14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L1接合,第四行星架C4便也以N14(>N25)旋转。
[0101] 由于第四行星架C4以N14旋转且第四太阳齿轮S4以N0旋转,因而第四齿圈R4(即,输出齿轮7)就会以高于N14的转速N8(>N7)旋转。
[010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太阳齿轮S2以与第三齿圈R3相等的转速N14旋转,并且第二齿圈R被固定住,因而第二行星架C2以低于N14的转速旋转。
[010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中位于输入轴3的轴向的上述一侧(动力源4侧)端部的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第四太阳齿轮S4总与输入轴3连结且输出齿轮7总与第四齿圈R4连结,因而构成为不存在像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仅输入轴3穿过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内周侧)。由此,即使不使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各个构成齿轮实现小型化,也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中的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相对应的部分(自动变速器1(变速器壳2)的上述一侧端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
[0104] 而且,就位于输入轴3的轴向的上述另一侧端部的第一行星齿轮组PL1而言,由于第一齿圈R1与第一制动器B1连结,第一太阳齿轮S1与第二制动器B2连结,因而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在以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为基准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制动器B2,从而也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中的与第二制动器B2相对应的部分(自动变速器1(变速器壳2)的上述另一侧端部)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
[0105] 进而,贯穿部件81贯穿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内周侧,并且在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外周侧存在有第一制动器B1,不过由于不存在像穿过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外周侧及内周侧那样的连结部件,因而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1中的与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相对应的部分的直径增大。
[0106] 再者,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的内周侧的连结部件仅为将第一行星架C1及第三离合器CL3与第三太阳齿轮S3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不存在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的外周侧的连结部件。而且,穿过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的外周侧的连结部件仅为将第二行星架C2与第一离合器CL1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不存在穿过内周侧的连结部件(仅输入轴3穿过内周侧)。因此,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1的位于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在径向上增大。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在径向上实现紧凑化。
[0107]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替代方式。
[0108]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从输入轴3的轴向的上述一侧开始按照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第三行星齿轮组PL3、第二行星齿轮组PL2及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不过也可以如图3所示的那样,从输入轴3的轴向的上述一侧开始按照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第二行星齿轮组PL2、第三行星齿轮组PL3及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顺序排列着布置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组PL2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之间,第三离合器CL3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PL1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L3之间。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输出齿轮7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布置在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L4之间,并且支承输出齿轮7的中间壁2a布置在输入轴3的轴向上的、输出齿轮7与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之间,控制用液压油经由中间壁2a被供给第一离合器CL1及第二离合器CL2。进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控制用液压油经由变速器壳2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壁2f、以及从该端部壁2f开始贯穿第一行星齿轮组PL1的中心部的贯穿部件81(套状部件)被供给第三离合器CL3。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FF车辆上,不过也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安装在FR(Front-Engine Rear-Drive(前置后驱))车辆上。在这种情况下,以输入轴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上自动变速器1。并且,动力源4与输入轴3的上述另一侧端部连结,上述另一侧端部为车辆前侧。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组PL1、PL2、PL3、PL4像图1或者图3那样布置,其中第四行星齿轮组PL4布置在最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处。而且,并没有设置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输出齿轮7、中间机构11,而是和布置在最靠车辆后侧的第四行星齿轮组PL4的第四齿圈R4连结的作为输出部的输出轴与输入轴3设置在同一个轴上,该输出轴朝着自动变速器1的车辆后侧水平地延伸,并与未图示的传动轴(propeller shaft)连结。
[0110]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而已,不得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定义,属于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等同的任何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111] -产业实用性-
[0112] 本发明对于下述自动变速器有用,特别是对于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自动变速器有用。在该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内包括输入部、输出部、四个行星齿轮组及五个摩擦接合要素,并且上述输入部、输出部、四个行星齿轮组及五个摩擦接合要素被布置在同一个轴上。
[0113] -符号说明-
[0114] 1      自动变速器
[0115] 2a     中间壁
[0116] 2f     另一侧的端部壁
[0117] 3      输入轴(输入部)
[0118] 7      输出齿轮(输出部)
[0119] 81     贯穿部件
[0120] PL1    第一行星齿轮组
[0121] PL2    第二行星齿轮组
[0122] PL3    第三行星齿轮组
[0123] PL4    第四行星齿轮组
[0124] S1     第一太阳齿轮
[0125] S2     第二太阳齿轮
[0126] S3     第三太阳齿轮
[0127] S4     第四太阳齿轮
[0128] C1     第一行星架
[0129] C2     第二行星架
[0130] C3     第三行星架
[0131] C4     第四行星架
[0132] R1     第一齿圈
[0133] R2     第二齿圈
[0134] R3     第三齿圈
[0135] R4     第四齿圈
[0136] CL1    第一离合器(摩擦接合要素)
[0137] CL2    第二离合器(摩擦接合要素)
[0138] CL3    第三离合器(摩擦接合要素)
[0139] B1     第一制动器(摩擦接合要素)
[0140] B2     第二制动器(摩擦接合要素)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自动变速器 2020-05-11 893
自动变速器 2020-05-12 332
自动变速器 2020-05-12 105
自动变速器 2020-05-12 772
自动变速器 2020-05-12 834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2020-05-11 905
自动变速器 2020-05-13 157
一种自动变速器及车辆 2020-05-11 311
自动变速器 2020-05-12 988
自动变速器 2020-05-13 61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