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发动机 / 热机 / 内燃机 / 配气机构 / 换气阀 / 一种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

一种污泥一体化处理系统

阅读:277发布:2022-12-2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污泥一体化处理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 污泥 污 水 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油水分离箱、气浮池、沉降池、污水 生物 处理装置和污泥生物处理装置,油水分离箱、气浮池和沉降池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置,油水分离箱内设置有刮油装置和第一刮泥装置,油水分离箱分别通过第一污泥输送管和第一污水输送管与沉降池和气浮池连通,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气浮池下方,气浮池通过第二污水输送管与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连通,沉降池通过回水管与油水分离箱连通,回水管上设置有加压 泵 ,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沉降池下方,沉降池通过第二污泥输送管与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可对石油污水中的污泥和污水分别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效率高。,下面是一种污泥一体化处理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污泥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水分离箱(1)、刮油装置(13)、用于刮除所述油水分离箱(1)底部污泥的第一刮泥装置(16)、气浮池(3)、沉降池(4)、用于冲洗所述沉降池(4)内污泥的喷淋装置、回水管(210)、搅拌装置、用于向所述沉降池(4)内加注破稳剂的加注管(29)、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和污泥生物处理装置,所述油水分离箱(1)、所述气浮池(3)和所述沉降池(4)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置,所述油水分离箱(1)开有污水进口(11)、油液出口(14)、第一污水出口(19)和第一污泥出口(18),所述污水进口(11)在所述油水分离箱(1)顶部,所述刮油装置(13)和所述第一刮泥装置(16)在所述油水分离箱(1)内,所述刮油装置(13)与所述油液出口(14)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出口(18)设置于所述油水分离箱(1)底面,所述第一污泥出口(18)通过第一污泥输送管(22)与所述沉降池(4)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污水出口(19)设置于所述油水分离箱(1)的底部,所述第一污水出口(19)处设置有第一滤板(17),所述第一滤板(17)在所述油水分离箱(1)内,所述第一污水出口(19)通过第一污水输送管(21)与所述气浮池(3)内腔连通,所述气浮池(3)底部开有出水口(36),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气浮池(3)下方,所述出水口(36)通过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连通,所述沉降池(4)底部开有回水口和出泥口(44),所述回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滤板(45),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4)底部,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4)上方,所述加注管(29)与所述沉降池(4)内腔连通,所述回水管(210)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水口,所述回水管(210)的另一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1)内腔连通,所述回水管(210)上设置有加压(5),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4)下方,所述出泥口(44)通过第二污泥输送管(46)与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污泡沫输送管(24)和连接管(26),所述连接管(26)连通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25)和所述喷淋装置,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所述连接管(26)连接处设置有换向(37),所述气浮池(3)池壁上端的最低处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收集的泡沫的泥污泡沫收集槽(34),所述泥污泡沫收集槽(34)底部开有泥污泡沫出口,所述泥污泡沫出口通过所述泥污泡沫输送管(24)与所述沉降池(4)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传感器(32)和控制器,所述液位传感器(32)设置于所述气浮池(3)内,所述液位传感器(32)与所述气浮池(3)池壁上端的最低处在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污水出口(19)处或者所述第一污水输送管(21)上设置有第二阀(191),所述第二阀门(191)为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32)和所述第二阀门(191)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主喷淋管(27)、进水支管和喷头(41),所述连接管(26)和所述进水支管均与所述主喷淋管(27)连通,所述喷头(41)设置于所述主喷淋管(27)上,所述喷头(41)朝向所述沉降池(4)内,所述喷头(41)有多个,多个所述喷头(41)向所述沉降池(4)内喷淋的位置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格栅(12),所述格栅(12)设置于所述污水进口(11)处,所述格栅(12)倾斜设置,所述格栅(12)上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1)顶面连接,所述格栅(12)下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1)侧面连接,所述格栅(12)下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1)连接处开有杂物出口(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尾气通道(8)和洗气池(9),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反应箱(6),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泥反应箱(7),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所述污水反应箱(6)连通,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46)与所述污泥反应箱(7)连通,所述污水反应箱(6)开有第一尾气出口,所述污泥反应箱(7)开有第二尾气出口,所述第一尾气出口和所述第二尾气出口均与所述尾气通道(8)连通,所述尾气通道(8)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洗气池(9)内,所述洗气池(9)内有洗气液,所述尾气通道(8)的出气口在所述洗气液液面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抽吸所述污水反应箱(6)和所述污泥反应箱(7)内尾气的换气扇(84),所述尾气通道(8)包括第一尾气支路(81)、第二尾气支路(82)和尾气主路(83),所述第一尾气支路(81)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尾气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尾气支路(82)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尾气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尾气支路(81)的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尾气支路(82)的出气口均与所述尾气主路(8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尾气主路(83)的出气口在所述洗气池(9)内且在洗气液液面的下方,所述换气扇(84)设置于所述尾气主路(83)内且在洗气液液面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生物填料床(63)、第一鼓机(61)、第一通风管(68)、布水管(62)、第一微孔布风管(64)、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第一温度传感器(67)和控制器,所述污水反应箱(6)底部开有第二污水出口(65),所述布水管(62)在所述污水反应箱(6)内,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25)穿过所述污水反应箱(6)顶面后与所述布水管(62)连通,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63)设置于所述污水反应箱(6)内,所述布水管(62)在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63)上方,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6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污水反应箱(6)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微孔布风管(64)设置于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63)的下方,所述第一微孔布风管(64)与所述第一通风管(68)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68)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鼓风机(61)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68)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7)设置于所述污水反应箱(6)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7)和所述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62)包括主水管(621)、支水管和布水器(624),所述主水管(621)和所述支水管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所述主水管(621)连通,所述支水管有多根,所述支水管的近端与所述主水管(621)连通,所述支水管的远端连接所述布水器(624),多根所述支水管沿所述主水管(621)轴向均匀分布,所述主水管(621)两侧均连接有所述支水管。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支撑板(71)、第二鼓风机(78)、第二通风管(74)、第二微孔布风管(73)、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第二温度传感器(77)和控制器,所述污泥反应箱(7)底部开有第二污泥出口(76),所述支撑板(71)上开有多个通气孔,所述支撑板(71)倾斜设置于所述污泥反应箱(7)内,所述支撑板(71)的上端与所述污泥反应箱(7)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板(71)的下端与其靠近的所述污泥反应箱(7)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支撑板(71) 有多,多块所述支撑板(71)上下分布,相邻的两块所述支撑板(71)分别与所述污泥反应箱(7)相对的两侧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板(71)上表面连接有第二生物填料床(72),所述第二生物填料床(72)平行于与其连接的支撑板(71),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46)的下端在所述第二生物填料床(72)上方,所述支撑板(71)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微孔布风管(73),所述第二微孔布风管(73)与所述第二通风管(74)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74)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鼓风机(78)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74)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7)设置于所述污泥反应箱(7)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7)和所述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污泥一体化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开采后的污水主要包括油污、泥污和污水,污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且浪费资源,需进行生化处理,现有的石油污水生化处理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可对石油污水中的污泥和污水分别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效率高。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油水分离箱、刮油装置、用于刮除所述油水分离箱底部污泥的第一刮泥装置、气浮池、沉降池、用于冲洗所述沉降池内污泥的喷淋装置、回水管、搅拌装置、用于向所述沉降池内加注破稳剂的加注管、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和污泥生物处理装置,所述油水分离箱、所述气浮池和所述沉降池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置,所述油水分离箱开有污水进口、油液出口、第一污水出口和第一污泥出口,所述污水进口在所述油水分离箱顶部,所述刮油装置和所述第一刮泥装置在所述油水分离箱内,所述刮油装置与所述油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出口设置于所述油水分离箱底面,所述第一污泥出口通过第一污泥输送管与所述沉降池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污水出口设置于所述油水分离箱的底部,所述第一污水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滤板,所述第一滤板在所述油水分离箱内,所述第一污水出口通过第一污水输送管与所述气浮池内腔连通,所述气浮池底部开有出水口,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气浮池下方,所述出水口通过第二污水输送管与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连通,所述沉降池底部开有回水口和出泥口,所述回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滤板,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底部,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上方,所述加注管与所述沉降池内腔连通,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水口,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内腔连通,所述回水管上设置有加压,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沉降池下方,所述出泥口通过第二污泥输送管与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连通。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石油化工产生的含有泥污的污水进入油水分离箱去油后将污水和污泥分离进行预处理,经预处理的污水和污泥分别进入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和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内进行生化处理,可提高生化处理的效率,减少生物填料的消耗。
[0007] 进一步的,还包括泥污泡沫输送管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和所述喷淋装置,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与所述连接管连接处设置有换向,所述气浮池池壁上端的最低处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收集的泡沫的泥污泡沫收集槽,所述泥污泡沫收集槽底部开有泥污泡沫出口,所述泥污泡沫出口通过所述泥污泡沫输送管与所述沉降池内腔连通。
[0008]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油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一污水出口排出,经第一污水输送管流入气浮池进行气浮,经气浮池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二污水输送管进入污水生物处理装置,气浮处理后的污泥泡沫进入沉降池进行清洗,第二污水输送管与喷淋装置通过连接管连通,可利用气浮池处理后的污水冲洗沉降池内的污泥,气浮池产生的含有泥污的泡沫通过泥污泡沫输送管进入沉降池进行冲洗。
[0009] 进一步的,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控制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浮池内,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气浮池池壁上端的最低处在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污水出口处或者所述第一污水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阀,所述第二阀门为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位传感器感应气浮池液位后,控制电磁阀开关,防止气浮池内污水溢出,也能保证气浮池液位高度,便于刮除污水表面的泡沫。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主喷淋管、进水支管和喷头,所述连接管和所述进水支管均与所述主喷淋管连通,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主喷淋管上,所述喷头朝向所述沉降池内,所述喷头有多个,多个所述喷头向所述沉降池内喷淋的位置不同。
[0012]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管连通主水管和出水管,可利用气浮池处理后的水进行喷淋,当气浮池内的水不宜用于喷淋时,通过进水支管连通供水设备,向喷淋装置供水,设置多个喷头,冲洗沉降池内的污泥面积大,提高冲洗效率。
[0013] 进一步的,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设置于所述污水进口处,所述格栅倾斜设置,所述格栅上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顶面连接,所述格栅下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侧面连接,所述格栅下端与所述油水分离箱连接处开有杂物出口。
[001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格栅可过滤掉污水中较大的杂质,格栅倾斜设置,杂质沿格栅表面滑下从杂物出口排出。
[0015] 进一步的,还包括尾气通道和洗气池,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反应箱,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泥反应箱,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与所述污水反应箱连通,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与所述污泥反应箱连通,所述污水反应箱开有第一尾气出口,所述污泥反应箱开有第二尾气出口,所述第一尾气出口和所述第二尾气出口均与所述尾气通道连通,所述尾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洗气池内,所述洗气池内有洗气液,所述尾气通道的出气口在所述洗气液液面的下方。
[001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污水反应箱和污泥反应箱产生的尾气通过洗气池进行反应,冷却尾气,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
[0017]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抽吸所述污水反应箱和所述污泥反应箱内尾气的换气扇,所述尾气通道包括第一尾气支路、第二尾气支路和尾气主路,所述第一尾气支路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尾气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尾气支路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尾气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尾气支路的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尾气支路的出气口均与所述尾气主路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尾气主路的出气口在所述洗气池内且在洗气液液面的下方,所述换气扇设置于所述尾气主路内且在洗气液液面的上方。
[0018]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强通,利于污水反应箱和污泥反应箱内微生物的生长,利用一个换气扇可同时排出污水反应箱和污泥反应箱内的尾气。
[0019]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生物填料床、第一鼓风机、第一通风管、布水管、第一微孔布风管、第一管道式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污水反应箱底部开有第二污水出口,所述布水管在所述污水反应箱内,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穿过所述污水反应箱顶面后与所述布水管连通,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设置于所述污水反应箱内,所述布水管在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上方,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污水反应箱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微孔布风管设置于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床的下方,所述第一微孔布风管与所述第一通风管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鼓风机连接,所述第一通风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管道式加热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污水反应箱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管道式加热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2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污水从第二污水输送管进入,通过布水管向污水反应箱内注水,污水经第一生物填料床处理后通过第二污水出口排出,布风管设置在第一生物填料床下方,第一鼓风机向第一通风管供气,管道式加热装置将第一通风管内的空气加热和向污水反应箱内供气,为污水反应箱内微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提高第一生物填料床生化处理能,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污水反应箱内温度后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管道式加热器,保证污水反应箱内恒温环境。
[0021] 进一步的,所述布水管包括主水管、支水管和布水器,所述主水管和所述支水管均水平设置,所述主水管和所述支水管垂直,所述第二污水输送管与所述主水管连通,所述支水管有多根,所述支水管的近端与所述主水管连通,所述支水管的远端连接所述布水器,多根所述支水管沿所述主水管轴向均匀分布,所述主水管两侧均连接有所述支水管。
[0022]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污水反应箱内布水均匀,提高第一生物填料床的利用率。
[0023]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生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支撑板、第二鼓风机、第二通风管、第二微孔布风管、第二管道式加热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污泥反应箱底部开有第二污泥出口,所述支撑板上开有多个通气孔,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污泥反应箱内,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污泥反应箱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与其靠近的所述污泥反应箱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支撑板有多,多块所述支撑板上下分布,相邻的两块所述支撑板分别与所述污泥反应箱相对的两侧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表面连接有第二生物填料床,所述第二生物填料床平行于与其连接的支撑板,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下端在所述第二生物填料床上方,所述支撑板下方设置有第二微孔布风管,所述第二微孔布风管与所述第二通风管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鼓风机连接,所述第二通风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管道式加热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污泥反应箱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管道式加热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2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污泥从第二污泥输送管进入污泥反应箱后,沿第二生物填料床缓慢流下,与第二生物填料床充分接触,第二鼓风机向第二通风管鼓风,第二管道式加热器将第二通风管内的空气加热后通过第二微孔布风管向污泥反应箱内提供加热的空气,利于第二生物填料床内微生物的生长,提高第二生物填料床生化处理能力,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污泥反应箱内温度后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二管道式加热器,保证污泥反应箱内恒温环境。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0026] 图2为注水管示意图;
[0027] 图3为沉降池底部俯视图;
[0028] 图4为污水生物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为布水管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为污泥生物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1-油水分离箱、11-污水进口、12-格栅、13-刮油装置、131-第一转轮、132-第一传动带、133-刮油板、14-油液出口、15-杂物出口、16-第一刮泥装置、161-第二转轮、162-第二传动带、163-第一刮泥板、17-第一滤板、18-第一污泥出口、181-第一阀门、19-第一污水出口、191-第二阀门、21-第一污水输送管、22-第一污泥输送管、23-进水管、24-泥污泡沫输送管、25-第二污水输送管、26-连接管、27-主喷淋管、28-进水支管、29-加注管、210-回水管、3-气浮池、31-第二刮泥装置、311-第三传动带、312-第三转轮、313-第二刮泥板、32-液位传感器、33-注水管、331-注水孔、34-泥污泡沫收集槽、35-曝气装置、36-出水口、37-换向阀、4-沉降池、41-喷头、42-转轴、43-桨叶、44-出泥口、45-第二滤板、46-第二污泥输送管、5-加压泵、6-污水反应箱、61-第一鼓风机、62-布水管、621-主水管、622-短支水管、623-长支水管、624-布水器、63-第一生物填料床、64-第一微孔布风管、65-第二污水出口、66-第一生物填料床更换口、67-第一温度传感器、68-第一通风管、69-第一管道式加热器、7-污泥反应箱、71-支撑板、72-第二生物填料床、73-第二微孔布风管、74-第二通风管、75-第二生物填料床更换口、76-第二污泥出口、77-第二温度传感器、78-第二鼓风机、79-第二管道式加热器、8-尾气通道、81-第一尾气支路、82-第二尾气支路、83-尾气主路、84-换气扇、85-尾气通道的出气口、9-洗气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污泥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固定支架、油水分离箱1、气浮池3、沉降池4、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和污泥生物处理装置,油水分离箱1、气浮池3和沉降池4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在气浮池3下方,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在沉降池4下方。
[0034] 油水分离箱1开有污水进口11、油液出口14、第一污水出口19、杂物出口15和第一污泥出口18,油水分离箱1内设置有刮油装置13、用于刮除油水分离箱1底部污泥的第一刮泥装置16、用于阻止油水分离箱1内的污泥从第一污水出口19流出的第一滤板17和格栅12,污水进口11在油水分离箱1顶部,污水进口11与进水管23连接,格栅12设置于污水进口11处,格栅12倾斜设置,格栅12上端与油水分离箱1顶面连接,格栅12下端与油水分离箱1侧面连接,杂物出口15在格栅12与油水分离箱1连接处,刮油装置13包括第一转轮131、第一传动带132和刮油板133,第一转轮131与油水分离箱1转动连接,第一转轮131有2个,2个第一转轮131上下设置,第一传动带132与2个第一转轮131均传动配合,第一传动带132为亲油疏水材质,刮油板133倾斜设置,刮油板133上端与第一传动带132外侧表面接触,刮油板133下端与油液出口14的下侧固连,去油时,下方的第一转轮131及第一传动带132在其表面覆盖的部分淹没在污水中,上方的第一转轮131及第一传动带132在其表面覆盖的部分露在污水上方,第一污泥出口18设置于油水分离箱1底面,第一污水出口19设置于油水分离箱1侧面的底部,第一滤板17在油水分离箱1内,第一滤板17设置于第一污水出口19处,第一刮泥装置16包括第二转轮161、第二传动带162和第一刮泥板163,第二转轮161与油水分离箱1转动连接,第二转轮161有2个,2个第二转轮161水平设置,第二传动带162与2个第二转轮161均传动配合,第一刮泥板163的近端与第二传动带162的外侧表面连接,第一刮泥板163与第二传动带162连接的边与第二转轮161的旋转轴平行,第一滤板17背离第一污水出口19的面为凹弧面,凹弧面到与其相邻的第二转轮161的旋转轴的距离等于第一刮泥板163的远端到与凹弧面相邻的第二转轮161的旋转轴的最小距离,第一刮泥板163的远端到任一第二转轮161的旋转轴的最小距离等于任一第二转轮161的旋转轴到油水分离箱1底面的距离,第一污水出口19与第一污水输送管21的上端连通,第一污水输送管21上或者第一污水出口19处设有第二阀门191。
[0035] 气浮池3内设置有曝气装置35,第一污水输送管21的下端穿过气浮池3池壁后与气浮池3内的注水管33连通,注水管33为环状,注水管33开有多个注水孔331,所有注水孔331均匀分布于注水管33底部,曝气装置35设置于气浮池3底部,曝气装置35可选用鼓风曝气装置,气浮池3上方设置有用于刮除气浮池3表面泡沫的第二刮泥装置31,第二刮泥装置31包括第三转轮312、第三传动带311和第二刮泥板313,第三转轮312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第三转轮312有2个,2个第三转轮312水平设置,第三传动带311与2个第三转轮312均传动配合,第二刮泥板313的近端与第三传动带311的外侧表面连接,第二刮泥板313与第三传动带311连接的边与第三转轮312的旋转轴平行,其中一个第三转轮312在气浮池3向上的投影内,另一个第三转轮312在气浮池3向上投影外,在气浮池3向上的投影外侧的第三转轮312在气浮池3池壁上端的最低处一侧,气浮池3池壁上端的最低处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收集第二刮泥装置31刮除的泡沫的泥污泡沫收集槽34,在气浮池3向上的投影外侧的第三转轮312与泥污泡沫收集槽34在气浮池3的同一侧,泥污泡沫收集槽34底部开有泥污泡沫出口,泥污泡沫出口通过泥污泡沫输送管24与沉降池4内腔连通,气浮池3开有出水口36,出水口36连接第二污水输送管25的上端,气浮池3内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32,液位传感32与气浮池3池壁上端的最低处在同一高度,第二阀门191优选为电磁阀,液位传感器32和第二阀门191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可选用单片机或者PLC等现有控制设备。
[0036] 沉降池4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沉降池4上方设置有用于冲洗沉降池4内污泥的喷淋装置,喷淋装置包括主喷淋管27、进水支管28和喷头41,进水支管28与主喷淋管27连通,第二污水输送管25通过连接管26与主喷淋管27连通,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连接管26连接处设置有换向阀37,换向阀37优选为电磁阀,换向阀37与控制器电连接,喷头41设置于主喷淋管27上,喷头41朝向沉降池4内,喷头41有多个,多个喷头41向沉降池4内喷淋的位置不同,油水分离箱1的第一污泥出口18通过第一污泥输送管22与沉降池4内腔连通,第一污泥出口18处或者所述第一污泥输送管2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81,第一阀门181优选为电磁阀,第一阀门181与控制器电连接,沉降池4底部开有回水口和出泥口44,回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滤板45,搅拌装置设置于沉降池4底部,搅拌装置包括转轴42和桨叶43,转轴42与沉降池4中心转动连接,桨叶43的近端与转轴42外壁连接,桨叶43的远端与沉降池4内壁接触,出泥口44为条形口,出泥口44沿转轴径向设置,出泥口44一端与沉降池4的内壁齐平,出泥口44的另一端与转轴42的外壁齐平,出泥口44连接第二污泥输送管46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向沉降池4内加注破稳剂的加注管29和回水管210,加注管29与沉降池4内腔连通,回水管210的一端连接回水口,回水管210的另一端与油水分离箱1的进水管23连通,回水管210上设置有加压泵5,加压泵5与控制器电连接。
[0037] 第一转轮131、第二转轮161、第三转轮312和转轴42均可选用电机驱动。
[0038] 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反应箱6、第一生物填料床63、第一鼓风机61、第一通风管68、布水管62、第一微孔布风管64、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和第一温度传感器67,污水反应箱6底部开有第二污水出口65,布水管62在污水反应箱6内,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下端穿过污水反应箱6顶面后与布水管62连通,布水管62包括主水管621、支水管和布水器624,主水管621和支水管均水平设置,主水管621和支水管垂直,第二污水输送管25与主水管621连通,支水管有多根,支水管的近端与主水管621连通,支水管的远端连接布水器624,多根支水管沿主水管621轴向均匀分布,主水管621两侧均连接有支水管,优选的,支水管包括长支水管623和短支水管622,在主水管621同一侧相邻的两根长支水管623之间连接一根短支水管622,短支水管622到与其相邻的两根长支水管623的距离相等,第一生物填料床63设置于污水反应箱内6,布水管62在第一生物填料床63上方,第一生物填料床6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污水反应箱6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可拆卸连接,第一生物填料床63与污水反应箱6内壁的连接方式可选用卡接或者挂钩等各种现有可拆卸连接方法,第一生物填料床63有多个,多个第一生物填料床63上下分布,污水反应箱6侧壁开有用于取放第一生物填料床63的第一生物填料床更换口66,第一生物填料床更换口66与第一生物填料床63一一对应,第一生物填料床更换口66处设置有密封门,第一微孔布风管64设置于第一生物填料床63的下方,第一微孔布风管64与第一通风管68的出风口连接,第一通风管68的进风口与第一鼓风机61连接,第一通风管68上设置有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污水反应箱6还开有第一尾气出口,第一温度传感器67设置于污水反应箱6内,第一温度传感器67、第一管道式加热器69和第一鼓风机61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0039] 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包括污泥反应箱7、支撑板71、第二鼓风机78、第二通风管74、第二微孔布风管73、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7,第二污泥输送管46下端穿过污泥反应箱7顶部后与污泥反应箱7内腔连通,污泥反应箱7底部开有第二污泥出口76,支撑板71上开有多个通气孔,支撑板71倾斜设置于污泥反应箱7内,支撑板71的上端与污泥反应箱7的竖向内壁连接,支撑板71的下端与其靠近的污泥反应箱7的竖向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支撑板71有多块,多块支撑板71呈“之”字形上下分布,第二污泥输送管46的下端开口在最上方的支撑板71与污泥反应箱7连接处的上方,相邻的两块支撑板71分别与污泥反应箱7相对的两侧内壁连接,支撑板71上表面连接有第二生物填料床72,第二生物填料床72平行于与其连接的支撑板71,污泥反应箱7侧壁开有用于取放第二生物填料床72的第二生物填料床更换口75,第二生物填料床更换口75与第二生物填料床72一一对应,第二生物填料床更换口75设置于与其对应的第二生物填料床72的上端处,第二生物填料床72与其对应的支撑板7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卡接的方式,第二生物填料床更换口75处设置有密封门,每块支撑板71下方均设置有第二微孔布风管73,第二微孔布风管73与第二通风管74的出风口连接,第二通风管74的进风口与第二鼓风机78连接,第二通风管74上设置有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第二温度传感器77设置于污泥反应箱7内,第二温度传感器77、第二管道式加热器79和第二鼓风机78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污泥反应箱7顶部还开有第二尾气出口。
[0040] 第一尾气出口和第二尾气出口均与尾气通道8连接,尾气通道8包括第一尾气支路81、第二尾气支路82和尾气主路83,第一尾气支路81的进气口与第一尾气出口连接,第二尾气支路82的进气口与第二尾气出口连接,第一尾气支路81的出气口和第二尾气支路82的出气口均与尾气主路83的进气口连接,尾气主路83内设置有用于抽吸污水反应箱6和污泥反应箱7内尾气的换气扇84,换气扇84与控制器电连接。
[0041] 还包括洗气池9,尾气主路83的出气口设置于洗气池9内,洗气池内有洗气液,洗气液可选用冷凝水、低温甲醇等现有技术,尾气主路83的出气口在洗气液液面的下方,换气扇84在洗气液液面的上方。
[0042]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换气阀的阀座圈、换气阀及制造阀座圈的方法 2020-05-11 396
一种换气阀 2020-05-11 117
用于内燃机的换气阀 2020-05-11 420
两冲程发动机换气阀 2020-05-12 244
用于换气阀的阀板 2020-05-11 781
换气系统的节气阀装置 2020-05-12 55
用于内燃机的换气阀的阀机构 2020-05-12 516
内燃机的换气阀 2020-05-11 409
一种换气阀 2020-05-12 455
一种换气阀 2020-05-13 89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