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气缸直径 / 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

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

阅读:170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所述带束层传递环包括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夹持爪以及同步驱动所有所述夹持爪实施夹持的第一 气缸 、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 串联 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为比第二气缸行程大的带 锁 气缸,所述夹持方法包括: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伸出至最大行程;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所述第一气缸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在第一气缸锁定后,利用所述第二气缸夹持所述胎冠。本发明中夹持方法,在便于夹持不同直径的胎冠的同时解决了现有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效率不高、 稳定性 不高的问题。,下面是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所述带束层传递环包括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夹持爪以及同步驱动所有所述夹持爪实施夹持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串联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为比第二气缸行程大的带气缸,所述夹持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伸出至最大行程;
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所述第一气缸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
在第一气缸锁定后,利用所述第二气缸夹持所述胎冠;
当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直径变化时,所述将所述第一气缸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包括下述的调节过程:
所述第二气缸完全缩回;
所述第一气缸收缩,并判断所述夹持爪是否夹持所述胎冠;
若所述夹持爪夹持所述胎冠,则所述带束鼓由电机控制收缩第一设定距离后锁定,在所述带束鼓收缩的同时所述第一气缸由此继续收缩设定行程后锁定,用于驱动夹持有所述胎冠的所述夹持爪继续伸出第二设定距离实现夹紧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直径不变时,所述第一气缸保持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首次夹持所述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时,采用所述调节过程实施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行程小于所述第二气缸的最大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直径的所述胎冠,所述设定行程均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

说明书全文

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橡胶机械领域,具体来说,涉及通过带束层传递环夹持传递胎冠的方法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轮胎胚胎在成型过程中,在胎面胶料贴合完毕后,先将带束层传递环移至带束鼓的外侧中心位置,接着利用带束层传递环夹持带束鼓上的胎冠,当待带束层传递环夹持稳定后,带束鼓收缩,带束层传递环携带胎冠移至胚胎成型位以完成夹持传递操作。其中,现有的一种带束层传递环中多个夹持爪由一个气缸同时驱动进行收缩实现夹持胎冠。
[0003] 为了适用对不同直径的胎冠的夹持,即实现全规格夹持,一般在带束层传递环上设有限位结构(例如调节螺钉),并通过限位结构调节气缸的行程来实现夹持规格的调整,但是此类限位结构调节范围不大、精度不高,而且在夹持胎冠后由于带束鼓收缩的缘故,往往产生夹持爪夹持不牢的问题,从而在带束层传递环携带胎冠至胚胎成型位的过程中产生倾斜、滑脱、定位不准等现象。
[0004] 为了确保全规格夹持的同时实现夹紧夹持,一些带束层传递环上设有串联的两个气缸(大气缸、小气缸)来驱动夹持爪。夹持前大气缸、小气缸均伸出至最大行程,在夹持过程中,大气缸先收缩驱动夹持爪伸出,当夹持爪抵靠胎冠时(可通过检测开关检测是否抵靠),大气缸停止收缩,接着带束鼓收缩,小气缸收缩驱动夹持爪伸出实现二次夹持,确保夹紧胎冠。两个气缸的使用虽然可适用不同直径的胎冠,也能保证夹紧夹持,但是在夹持传递完毕等待下次操作时,每次大气缸、小气缸均需伸缩,每个胎冠的夹持时间较长,且行程较大的大气缸反复伸缩不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在便于夹持不同直径的胎冠的同时解决了现有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效率不高、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 一种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所述带束层传递环包括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夹持爪以及同步驱动所有所述夹持爪实施夹持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为比第二气缸行程大的带气缸,所述夹持方法包括: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伸出至最大行程;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所述第一气缸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 在第一气缸锁定后,利用所述第二气缸夹持所述胎冠。
[0008] 进一步的,当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直径变化时,所述将所述第一气缸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包括下述的调节过程:
[0009] 所述第二气缸完全缩回;
[0010] 所述第一气缸收缩,并判断所述夹持爪是否夹持所述胎冠;
[0011] 若所述夹持爪夹持所述胎冠,则所述带束鼓由电机控制收缩第一设定距离后锁定,在所述带束鼓收缩的同时所述第一气缸由此继续收缩至设定行程后锁定,用于驱动夹持有所述胎冠的所述夹持爪继续伸出第二设定距离实现夹紧夹持。
[0012] 进一步的,当所述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直径不变时,所述第一气缸保持锁定。
[0013] 进一步的,当首次夹持所述带束鼓上的所述胎冠时,采用所述调节过程实施夹持。
[0014]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行程小于所述第二气缸的最大行程。
[0015] 进一步的,根据不同直径的所述胎冠,所述设定行程均不相同。
[0016]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设定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0018] 本发明提供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中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第一气缸收缩不同行程后锁定,即第一气缸仅在调整所需夹持胎冠的规格时进行运动,在胎冠直径不变时第一气缸保持锁定,因而减少了第一气缸的伸缩频率或次数,从而提高了第一气缸使用周期、节约了夹持所需的时间,由于第一气缸伸缩次数的降低也利于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提高。行程较小的第二气缸在伸缩时能够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且由于行程较小伸缩时间较短,因而相比现有技术节约了夹持时间。
[0019]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基于本发明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中带束层传递环移动至带束鼓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基于本发明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0022] 图3是基于本发明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4] 请参考图2所示,其为基于本发明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为了实现四周夹持胎冠,带束层传递环10包括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夹持爪以及同步驱动所有夹持爪实施夹持的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气缸与夹持爪之间的传动机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述,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串联连接,该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1为比第二气缸
12行程大的带锁气缸, 第二气缸12为行程较小的小气缸,第一气缸11的设计使得夹持爪可以锁定在多个位置,请参考图1理解。如图2所示,在带束层传递环10移动至带束鼓20的外侧时,该实施例中带束层传递环10夹持胎冠的过程如下:
[0025] 步骤S11:将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先后伸出至最大行程。
[0026] 利用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使得夹持爪实现最大限度地收回,在带束层传递环移至带束鼓的外侧中心位置时既可以避免夹持爪干涉胎冠,还方便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夹持爪伸出不同距离。
[0027] 步骤S12: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第一气缸11收缩至不同行程后锁定。
[0028] 其中,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是指当胎面胶料贴合完成后形成的胎冠有A、B、C、D…等几种直径时,则对应第一气缸11收缩至a、b、c、d…等几种行程后锁定,须知A不等于a。特别的,由于现有工厂一般批量化生产胎冠,在带束层传递环10所要夹持传递的胎冠直径不作改变时,即不更换胎冠规格时,第一气缸11只需保持锁定即可。为了提高夹持效率,在所需夹持的胎冠规格有变时,若胎冠直径较大,则夹持爪初始位置(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不工作时,夹持爪所在位置)与胎冠之间距离较近,夹持爪伸出较小的距离便可夹持住胎冠,此时便可将第一气缸11收缩较小行程后锁定;若胎冠直径较小,则夹持爪初始位置与胎冠之间距离较远,夹持爪需伸出较大的距离才可夹持住胎冠,此时为了避免第一气缸11过于频繁的往复伸缩,便可将第一气缸11收缩较多行程后锁定。
[0029] 因第一气缸11的行程较大,方便了带束层传递环10夹持多种直径的胎冠,因而能够较好地保证带束层传递环10实现全规格夹持;而当所需夹持的胎冠规格不变时,第一气缸11可保持锁定,因而减少了第一气缸11的伸缩频率或次数,从而提高了第一气缸11使用周期、节约了夹持所需的时间, 且在第一气缸11锁定的同时显然利于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提高。
[0030] 步骤S13:在第一气缸11锁定后,利用第二气缸12夹持胎冠。
[0031] 在依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将第一气缸11锁定在不同位置后,夹持爪已然在第一气缸11的驱动下伸出了一定的距离,此时夹持爪与胎冠之间距离较近,只需利用伸缩范围较小的第二气缸12便可有效夹持胎冠,不仅节约了夹持时间,而且第二气缸12较小的伸缩范围还利于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提高。在第二气缸12可靠夹持住胎冠后,带束层传递环10便可将胎冠移至胚胎成型位进行后续的处理。
[0032] 请参考图3所示,其为基于本发明带束层传递环夹持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在该实施例中带束层传递环10夹持过程如下:
[0033] 步骤S21:判断是否首次夹持带束鼓20上的胎冠,若是转至步骤22,若否转至步骤25。
[0034] 步骤S22:将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先后伸出至最大行程,在步骤S22完成后便可转至S23。
[0035] 步骤S23:根据胎冠的直径,将第一气缸11收缩一定行程后锁定,具体的调节过程如下:
[0036] S231:将第二气缸12完全缩回;
[0037] S232:第一气缸11收缩,并判断夹持爪是否夹持胎冠,若夹持胎冠则转至步骤S233,若否则继续收缩第一气缸11并进行夹持爪是否夹持胎冠的判断;
[0038] S233:若夹持爪夹持胎冠,则带束鼓20由电机控制收缩第一设定距离后锁定,在带束鼓20收缩的同时第一气缸11由此时继续收缩设定行程后锁定。第一气缸11在夹持爪夹持到胎冠后继续收缩的设定行程用于驱动夹持有胎冠的夹持爪伸出第二设定距离实现了二次夹持,达到了夹紧夹持的有益效果。
[0039] 在步骤S233中,根据不同直径的胎冠,即使带束鼓20收缩的第一设定距离相同时,第一气缸11收缩的设定行程也均不相同,一般胎冠直径越小,带束鼓20收缩第一设定距离后,胎冠变化量越小,因此所需的第二设定距离越小,因此对应第一气缸11收缩的设定行程越小。为了确保二次夹持的效果,即实现夹紧夹持,每次调节过程中的设定行程均大于0。而为了避免收缩后的带束鼓20与胎冠之间接触,而使得带束层传递环10携带胎冠移动时胎冠、带束鼓20之间产生过度摩擦现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1收缩的设定行程需使得第二设定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设定距离。在步骤S23完成后便可转至S24。
[0040] 步骤S24:在第一气缸11锁定后,利用第二气缸12夹持胎冠。
[0041] 步骤S25:判断带束鼓20上的胎冠直径是否有变,即是否更换规格,若是转至步骤S22,若否则转至步骤S24。
[0042] 在带束层传递环10利用第二气缸12夹持胎冠并传递至胚胎成型位后,如若需要准备下一次的夹持传递,则需利用第二气缸12将夹持爪收回,目的是为了避免带束层传递环10移至带束鼓20的外侧中心位置时夹持爪与带束鼓20上贴合的胎冠干涉。
[0043] 具体的,若接下来所要夹持传递的胎冠直径不变,即不更换规格,则执行步骤S24即可。若接下来所要夹持传递的胎冠直径有变,例如,1、若所要夹持传递的胎冠直径变小,则在前次第一气缸11锁定位置的基础上,需要第二气缸12完全缩回的同时还需借助第一气缸11的进一步收缩将夹持爪再伸出一部分,为此可在第二气缸12伸出至最大行程后,执行步骤S23、S24即可;2、若所要夹持传递的胎冠直径变大,则在前次第一气缸11锁定位置的基础上,需要第二气缸12完全缩回的同时还需借助第一气缸11的伸出将夹持爪再收回一定距离,才能避免干涉胎冠的同时实现夹持胎冠的目的,而为了避免第一气缸11伸出距离的不确定性,同时为了使得本实施例方法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在此情况下可直接执行步骤S22、S23、S24即可。所以,如上所述,在判断带束鼓20上的胎冠直径变化时,均转至步骤S22即可。
[0044] 此外,可知在首次夹持时,可利用调节过程中缩回的第二气缸12直接可靠地夹持胎冠并将其直接传递至胚胎成型位,但是,在胎冠的直径不变即不更换规格时,虽然在准备下一次的夹持传递,要利用第二气缸12将夹持爪收回,但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带束层传递环10不与所要夹持的胎冠发生干涉的、能够顺畅的移动至带束鼓20的外侧中心位置,该实施例还需确保设定行程小于第二气缸12的最大行程,如此,在第二气缸12驱动夹持爪收回后,带束层传递环10移动至带束鼓20的外侧中心位置时,收回的夹持爪与带束鼓20上的胎冠之间留有一定防碰撞的间隙。
[0045]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