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零件和配件 / 隔热罩 /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

阅读:995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 发动机 排气 歧管 隔热 罩 ,包括与 排气歧管 定位 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上方的隔热上罩,以及与排气歧管定位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下方的隔热下罩,在隔热上罩的左侧设有第一缺口,在隔热下罩的左侧设有与该第一缺口相对应的第二缺口,在隔热上罩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下的第一翻边,在隔热下罩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上的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位于第一翻边的外侧,且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本发明以解决缸盖罩密封垫 温度 高、装配困难以及隔热罩内热量积聚导致隔 热层 材料失效的问题。,下面是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与排气歧管(5)定位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5)上方的隔热上罩(2),以及与排气歧管(5)定位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5)下方的隔热下罩(3),其特征在于:在隔热上罩(2)的左侧设有第一缺口(2-1),在隔热下罩(3)的左侧设有与该第一缺口(2-1)相对应的第二缺口(3-1),在隔热上罩(2)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下的第一翻边(2-2),在隔热下罩(3)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上的第二翻边(3-2),该第二翻边(3-2)位于第一翻边(2-2)的外侧,且第二翻边(3-2)与第一翻边(2-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在隔热上罩(2)的右侧设有弧形缺口(2-3)和让位凸起(2-4),且该让位凸起(2-4)位于弧形缺口(2-3)的后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在隔热下罩(3)的后边右侧设有让位凹槽(3-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在隔热上罩(2)的前边和后边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2-5),隔热上罩(2)通过该第一安装孔(2-5)用螺栓与排气歧管(5)固定连接,在隔热下罩(3)的前边和后边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3-4),隔热上罩(2)通过该第二安装孔(3-4)用螺栓与排气歧管(5)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3-2)与第一翻边(2-2)之间的间隙(4)为3~5mm。

说明书全文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附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背景技术

[0002] 排气歧管隔热罩的主要作用是阻断排气歧管与周边零部件之间的热交换。其形状主要取决于排气歧管和周边零部件之间的空间和装配工艺的要求。目前,排气歧管隔热罩较多采用单层结构(一般为金属)或多层结构(金属及其他材质的复合结构)冲压而成,并采用螺栓进行安装。但随着发动机向高功率、大扭矩和低油耗的方向发展,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导致排气温度升高,因此对隔热罩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某款新发动机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如下问题:隔热罩限于强度问题无法全部包裹排气歧管,造成左悬置橡胶垫温度偏高;发动机倾大,预留给隔热罩的空间狭小,装配困难;隔热罩内热量散失困难,极易导致隔热层材料失效。
[0003] 目前,也有少数汽车用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的隔热效果较好,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公开号为201934175U,包括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一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二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能解决缸盖罩密封垫温度高、装配困难以及隔热罩内热量积聚导致隔热层材料失效的问题。
[0005] 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与排气歧管定位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上方的隔热上罩,以及与排气歧管定位连接且位于排气歧管下方的隔热下罩,在隔热上罩的左侧设有第一缺口,在隔热下罩的左侧设有与该第一缺口相对应的第二缺口,在隔热上罩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下的第一翻边,在隔热下罩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上的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位于第一翻边的外侧,且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0006] 在隔热上罩的右侧设有弧形缺口和让位凸起,且该让位凸起位于弧形缺口的后边。该弧形缺口给传感器让位,该让位凸起给排气歧管让位,避免隔热上罩与氧传感器以及排气管之间的干涉问题。
[0007] 在隔热下罩的后边右侧设有让位凹槽。通过该让位凹槽给螺母让位,避免隔热上罩与螺母的干涉问题。
[0008] 在隔热上罩的前边和后边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隔热上罩通过该第一安装孔用螺栓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在隔热下罩的前边和后边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隔热上罩通过该第二安装孔用螺栓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0009] 所述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之间的间隙为3~5mm。
[0010] 装配时,首先将隔热上罩用螺栓装配到排气歧管上,之后将排气歧管装配装发动机上,最后将隔热下罩装配到排气歧管上。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隔热上罩上的第一缺口和隔热下罩上的第二缺口形成通口,能够顺利将车前气体引进隔热上罩和隔热下罩之间的空间内,把排气歧管传递出来的热量带走,降低隔热上罩和隔热下罩自身温度超标的问题,有效防止隔热层材料因温度过高导致失效;
(2)隔热上罩上的第一翻边位于隔热下罩上的第二翻边的内侧,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不仅能够避免隔热上罩和隔热下罩之间的干涉,而且还改变热气流的流动方向,降低左悬置橡胶垫的温度;隔热罩上开散热孔只能用于周边无橡胶件、电器原件或者热气流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而此种间隙结构不仅满足装配,可以将热气流沿预定方向导出。
[0012] (3)隔热上罩上的让位凸起和弧形缺口以及隔热下罩上端的让位凹槽能够有效解决隔热上罩、隔热下罩与周边零部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也能够提高隔热上罩和隔热下罩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与排气歧管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去掉排气歧管);
图4为本发明中隔热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隔热下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通风口,2、隔热上罩,3、隔热下罩,4、间隙,5、排气歧管, 2-1、第一缺口,2-2、第一翻边,2-3、弧形缺口,2-4、让位凸起,2-5、第一安装孔,3-1、第二缺口,3-2、第二翻边,
3-3、让位凹槽, 3-4、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该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隔热上罩2和隔热下罩3,在隔热上罩2的前边和后边各设有两只第一安装孔2-5,在隔热下罩3的前边和后边各设有两只第二安装孔3-4,装置时,首先将隔热上罩2通过四只第一安装孔2-5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排气歧管5上,且隔热上罩2位于排气歧管5的上方,之后将排气歧管5装配于发动机上,最后将隔热下罩3通过四只第二安装孔3-4用螺栓与排气歧管5固定连接,且隔热下罩3位于排气歧管5的下方。这样的装配顺序能够有效解决发动机倾角大带来隔热上罩2无法装配的问题。
[0015]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隔热上罩2的左侧设有第一缺口2-1,在隔热下罩3的左侧设有与该第一缺口2-1相对应的第二缺口3-1,该第二缺口3-1和第一缺口2-1一起形成通风口1,能够顺利将车前气体引进隔热上罩2和隔热下罩3之间的空间内,把排气歧管5传递出来的热量带走,降低隔热上罩2和隔热下罩3自身温度超标的问题,有效防止隔热层材料因温度过高导致失效。
[0016]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隔热上罩2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下的第一翻边2-2,在隔热下罩3的前边边缘设有向上的第二翻边3-2,该第二翻边3-2位于第一翻边2-2的外侧,且第二翻边3-2与第一翻边2-2之间(即在前后方向)具有3mm的间隙4,该间隙4不仅能够避免隔热上罩2和隔热下罩3之间的干涉,还能够改变热气流的流动方向,降低左悬置橡胶垫的温度。
[0017]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隔热上罩2的右侧设有用于给氧传感器让位的弧形缺口2-3和用于给排气歧管5让位的让位凸起2-4,且该让位凸起2-4位于弧形缺口2-3的后边。在隔热下罩3的后边右侧设有给螺栓让位的让位凹槽3-3。通过弧形缺口2-3、让位凸起2-4以及让位凹槽3-3能够有效避免隔热上罩2及隔热下罩3与周边零部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也能够提高隔热上罩2和隔热下罩3的结构强度。
[0018] 实施例二本发明所述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中第二翻边3-2与第一翻边2-2之间的间隙4为
4mm,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0019] 实施例三本发明所述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中第二翻边3-2与第一翻边2-2之间的间隙4为
5mm,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单层排气管隔热罩 2020-05-13 489
用于带状夹具的隔热罩 2020-05-13 625
一种隔热罩工装夹具 2020-05-13 481
一种隔热罩 2020-05-11 674
隔热罩和千分尺 2020-05-11 678
隔热罩总成 2020-05-11 606
一种炉面隔热罩 2020-05-12 613
一种隔热罩 2020-05-11 567
多层凹陷隔热罩 2020-05-12 244
一种游艇发动机隔热罩 2020-05-13 69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