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商用车 / 平板车 / 驾驶室 / 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阅读:943发布:2023-01-1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包括能够越野的皮 卡车 体,所述皮卡车体包括 驾驶室 车厢及敞开式货车车厢,所述驾驶室车厢内设置有三排座椅,所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具有折叠厢盖,所述折叠厢盖能够将敞开式货车车厢遮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乘坐空间更大;同时,敞开式车厢的折叠罩厢盖具有自动折叠功能,折叠后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形成 流线 型,具有导流作用。(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包括能够越野的皮卡车体,所述皮卡车体包括驾驶室车厢及敞开式货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车厢内设置有三排座椅,所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具有折叠厢盖,所述折叠厢盖能够将敞开式货车车厢遮盖,当所述折叠厢盖折叠后,所述折叠厢盖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呈流线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厢盖包括可移动的顶盖、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两个后侧板,所述顶盖前端向驾驶室车厢顶部前侧延伸并与驾驶室车厢顶部前侧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顶盖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转动连接后箱板上板,所述后箱板上板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转动连接后箱板下板,所述后箱板下板连接第一回收机构,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四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于敞开式货车车厢两侧,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连接第二回收机构,所述顶盖与所述驾驶室上部之间设置有第一推机构,所述第一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顶盖后部沿第一连接机构向驾驶室车厢上部移动预设的距离;
当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时,所述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一回收机构与第二回收机构的驱动,沿第二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及第四连接机构向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转动靠近并与之固定连接;
当顶盖收回时,所述第一回收机构驱动后箱板下板沿第三连接机构转动,同时带动后箱板上板沿第二连接机构转动,以使后箱板下板与敞开式货车车厢后部固定连接;同时,所述后箱板上板与顶盖找平,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二回收机构沿第四连接机构转动张开并与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敞开式货车车厢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第四连接机构为转轴或合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后箱板上板与后箱板下板连接部上下两端的第一合页与第二合页,位于下部的第二合页连接第二推力机构,所述第二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合页移动,当第二推力机构推动所述第二合页移动至与第一合页上下在同一轴线时时,所述后箱板下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后箱板上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顶盖下表面与驾驶室车厢顶部表面的滑道,所述滑道上连接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连接液压缸,以推动所述升降支架顶升顶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车厢上部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导流箱侧板,所述导流箱侧板分别连接第三推力机构,当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时,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分别顶升,以将推起的顶盖两侧遮盖,当顶盖收回时,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收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包括设置于导流箱侧板下端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与驾驶室车厢顶部连接,所述顶盖上端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滑动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连接导流箱侧板上端,所述顶盖导流箱侧板还连接有回力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收机构为第一拉力杆,所述第一拉力杆一端连接后箱板下板,另一端连接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收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与后侧板连接的第二拉力杆,所述第二拉力杆一端连接后侧板,另一端连接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皮卡车功能单一,其驾驶室车厢多为单排或双排座椅,乘坐空间较少,使用不够方便。同时,现有车辆中也并未出现敞开式货车车厢设置自动折叠厢盖的车型。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乘坐空间更大,且敞开式车厢的折叠厢盖具有自动折叠功能的皮卡。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包括能够越野的皮卡车体,所述皮卡车体包括驾驶室车厢及敞开式货车车厢,所述驾驶室车厢内设置有三排座椅,所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具有折叠厢盖,所述折叠厢盖能够将敞开式货车车厢遮盖,当所述折叠厢盖折叠后,所述折叠厢盖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呈流线型。
[000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折叠厢盖包括可移动的顶盖、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两个后侧板,所述顶盖前端向驾驶室车厢顶部前侧延伸并与驾驶室车厢顶部前侧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顶盖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转动连接后箱板上板,所述后箱板上板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转动连接后箱板下板,所述后箱板下板连接第一回收机构,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四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于敞开式货车车厢两侧,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连接第二回收机构,所述顶盖与所述驾驶室上部之间设置有第一推机构,所述第一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顶盖后部沿第一连接机构向驾驶室车厢上部移动预设的距离;
[0006] 当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时,所述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一回收机构与第二回收机构的驱动,沿第二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及第四连接机构向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转动靠近并与之固定连接;
[0007] 当顶盖收回时,所述第一回收机构驱动后箱板下板沿第三连接机构转动,同时带动后箱板上板沿第二连接机构转动,以使后箱板下板与敞开式货车车厢后部固定连接;同时,所述后箱板上板与顶盖找平,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二回收机构沿第四连接机构转动张开并与后箱板上板、后箱板下板及敞开式货车车厢固定。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第四连接机构为转轴或合页。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后箱板上板与后箱板下板连接部上下两端的第一合页与第二合页,位于下部的第二合页连接第二推力机构,所述第二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合页移动,当第二推力机构推动所述第二合页移动至与第一合页上下在同一轴线时时,所述后箱板下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后箱板上板转动。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一推力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顶盖下表面与驾驶室车厢顶部表面的滑道,所述滑道上连接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连接液压缸,以推动所述升降支架顶升顶盖。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驾驶室车厢上部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导流箱侧板,所述导流箱侧板分别连接第三推力机构,当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时,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分别顶升,以将推起的顶盖两侧遮盖,当顶盖收回时,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收回。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包括设置于导流箱侧板下端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与驾驶室车厢顶部连接,所述顶盖上端设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滑动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连接导流箱侧板上端,所述顶盖导流箱侧板还连接有回力弹簧
[001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一回收机构为第一拉力杆,所述第一拉力杆一端连接后箱板下板,另一端连接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第二回收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与后侧板连接的第二拉力杆,所述第二拉力杆一端连接后侧板,另一端连接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乘坐空间更大;同时,敞开式车厢的折叠罩厢盖具有自动折叠功能,折叠后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形成流线型,具有导流作用。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8] 图3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折叠厢盖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是图3的A-A向视图;
[0020] 图5是两个后侧板向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转动后与之固定示意图;
[0021] 图6是第三推力机构推动导流箱侧板收回示意图;
[0022] 图7是第三连接机构B部连接状态示意图;
[0023] 图8是第二连接机构C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5]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包括能够越野的皮卡车体1,所述皮卡车体包括驾驶室车厢2及敞开式货车车厢,所述驾驶室车厢内设置有三排座椅,所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具有折叠厢盖,所述折叠厢盖能够将敞开式货车车厢遮盖,当所述折叠厢盖折叠后,所述折叠厢盖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呈流线型,所述敞开式货车车厢设置有房车挂钩连接器,以进行房车的拖挂连接。
[0026] 所述折叠厢盖包括可移动的顶盖3、后箱板上板7.1、后箱板下板7.2及两个后侧板3,所述顶盖前端向驾驶室车厢2顶部前侧延伸并与驾驶室车厢顶部前侧通过第一连接机构
4.1转动连接,所述顶盖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6转动连接后箱板上板,所述后箱板上板通过第三连接机构7.3转动连接后箱板下板,所述后箱板下板连接第一回收机构,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通过第四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于敞开式货车车厢两侧,所述两个后侧板分别连接第二回收机构,所述顶盖与所述驾驶室上部之间设置有第一推力机构,所述第一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顶盖3后部沿第一连接机构向驾驶室车厢2上部移动预设的距离;
[0027] 使用时,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所述后箱板上板7.1、后箱板下板7.2 及两个后侧板8分别通过第一回收机构与第二回收机构的驱动,沿第二连接机构6、第三连接机构7.3及第四连接机构向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14转动靠近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磁性开关固定;
[0028] 当顶盖收回时,所述第一回收机构驱动后箱板下板7.2沿第三连接机构7.3 转动,同时带动后箱板上板7.1沿第二连接机构6转动,以使后箱板下板7.2 与敞开式货车车厢后部15固定连接;同时,所述后箱板上板7.1与顶盖找平3,所述两个后侧板8分别通过第二回收机构沿第四连接机构转动张开并与后箱板上板7.1、后箱板下板7.2及敞开式货车车厢16固定。
[0029]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1、第三连接机构7.3、第四连接机构为转轴或合页。所述第二连接机构6包括设置于后箱板上板与后箱板下板连接部上下两端的第一合页6.4与第二合页6.5,位于下部的第二合页连接第二推力机构6.1,所述第二推力机构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合页6.2移动,当第二推力机构推动所述第二合页移动至与第一合页上下在同一轴线时时,所述后箱板下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后箱板上板转动,所述第二合页推出端通过滑轨与后箱板下板连接。
[0030] 所述第一推力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顶盖3下表面与驾驶室车厢2顶部表面的滑道3.1、3.2,所述滑道上连接有升降支架5,所述升降支架连接液压缸3.3,以推动所述升降支架顶升顶盖3。
[0031] 所述驾驶室车厢上部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导流箱侧板4,所述导流箱侧板分别连接第三推力机构,当第一推力机构将顶盖推起时,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4分别顶升,以将推起的顶盖两侧遮盖,当顶盖收回时,第三推力机构将两个导流箱侧板收回,并通过磁力开关9固定。
[0032] 所述第三推力机构包括设置于导流箱侧板下端的转动机构10,所述转动机构为转轴,所述转动机构10与驾驶室车厢顶部连接,所述顶盖上端设置有滑道 3.4,所述滑道上滑动设置有滑板11,所述滑板连接导流箱侧板上端,所述顶盖导流箱侧板还连接有回力弹簧12。
[0033] 所述第一回收机构为第一拉力杆,所述第一拉力杆一端连接后箱板下板,另一端连接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0034] 所述第二回收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与后侧板连接的第二拉力杆,所述第二拉力杆一端连接后侧板,另一端连接述敞开式货车车厢前部。
[0035]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其乘坐空间更大;同时,敞开式车厢的折叠罩厢盖具有自动折叠功能,折叠后设置于驾驶室车厢上部形成流线型,具有导流作用。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装载机驾驶室 2020-05-13 999
驾驶室 2020-05-11 540
驾驶室框体 2020-05-11 268
一种驾驶室总成 2020-05-12 935
驾驶室稳定系统 2020-05-12 479
驾驶室悬置系统 2020-05-12 752
一种生态驾驶室 2020-05-13 1012
驾驶室 2020-05-11 761
模块化驾驶室 2020-05-11 326
平板拖车驾驶室 2020-05-11 682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