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制动系统 / 弹簧制动致动器 / 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致动器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和配设有这种制动器的致动器

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致动器弹簧加载制动器和配设有这种制动器的致动器

阅读:212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致动器弹簧加载制动器和配设有这种制动器的致动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 致动器 的 弹簧 加载 制动 器和配设有这种制动器的致动器,该制动器包括: 螺旋弹簧 ,其每一端形成有径向延伸的凸 耳 ;摩擦部件,其包括螺旋弹簧径向压靠在其上的摩擦面;输入部件,其能够驱动弹簧沿减小螺旋弹簧与摩擦面之间的 接触 力 的一个方向绕着中 心轴 线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能够驱动弹簧沿增加螺旋弹簧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向绕着其轴线旋转。该制动器还包括两个部件,这两个部件始终绕着弹簧的轴线一体旋转,且每个部件对螺旋弹簧的轴向移动形成端部止挡。这些部件之一形成的端部止挡能够限制弹簧沿第一方向的轴向移动,而另一部件形成的端部止挡能够限制弹簧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轴向移动。,下面是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致动器弹簧加载制动器和配设有这种制动器的致动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驱动家用屏幕(2)的致动器(100)的弹簧加载制动器(105),包括:
-螺旋弹簧(30),该螺旋弹簧的每一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线(X30)径向延伸的凸(32a,32b),
-摩擦部件(40),该摩擦部件包括大致圆柱形摩擦面(41),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径向压靠在所述摩擦面上,
-输入部件(10),该输入部件用于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32a,32b)相接触以便驱动所述螺旋弹簧沿减小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摩擦面之间的接触的方向绕着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中心轴线(X30)旋转,
-输出部件(20),该输出部件用于与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32a,32b)相接触以便驱动所述螺旋弹簧沿增加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向绕着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弹簧加载制动器包括始终绕着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中心轴线(X30)一体旋转的两个部件(10,50),并且其中所述两个部件(10,50)中的每一个分别对所述螺旋弹簧(30)的轴向移动形成轴向端部止挡(16,57),其中一个轴向端部止挡(16)限制所述螺旋弹簧沿第一方向(F1)的轴向移动,另一轴向端部止挡(57)限制所述螺旋弹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F2)的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包括能够在形成所述轴向端部止挡的所述两个部件(10,50)之间可逆地组装的装置(11a,12a,60,6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轴向端部止挡的所述两个部件(10,50)之一为所述输入部件(1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轴向端部止挡的所述两个部件(10,50)之一为垫圈(50),所述垫圈以可旋转的方式接合在与所述输出部件(20)成一体的构件(24)周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由所述摩擦部件(40)的内孔(41)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件(10)和所述输出部件(20)借助于穿过所述输入部件(10)和所述输出部件(20)的轴(70)相对彼此对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件(10)和/或所述输出部件(20)构成所述致动器的减速级(104,106)的一个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30)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部止挡以形成螺旋的一部分的倾斜表面(16,57)的形式产生,所述螺旋的度基本等于所述螺旋弹簧的螺旋角
9.一种用于驱动家用屏幕(2)的旋转致动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致动器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105)。

说明书全文

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致动器弹簧加载制动器和配设有这

种制动器的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驱动卷帘的家用屏幕、遮帘、窗帘、窗栅、投影仪屏幕或车库类型的致动器的弹簧加载制动器。这种制动器更适合机动化致动器,且更具体地,管状达。本发明还涉及用于驱动装配有这种制动器的家用屏幕的旋转致动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用于家用屏幕的致动器中使用螺旋弹簧加载制动器是已知的,特别是从专利FR-B-2 610 668和US-B-6,700,246。在这些文献中,螺旋弹簧安装在摩擦部件中。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turn)被摩擦部件的内孔径向压缩。弹簧的各端形成朝着弹簧的内侧径向延伸的凸(lug)。可移动各凸耳以驱动弹簧相对于其轴线旋转。输入部件在第一凸耳的一侧上的作用致使弹簧沿第一方向旋转。输出部件在第一凸耳的相对侧上的作用使弹簧沿第二方向旋转,也就是说,沿反方向旋转。此外,所述输入部件也可作用在弹簧的第二凸耳上以驱动弹簧沿第二方向旋转。同样,所述输出部件可作用在弹簧的第二凸耳上以致使弹簧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和弹簧组装的方式是输入部件在弹簧的两个凸耳之一上的作用趋于减小弹簧的外包套(envelope)的直径。因而,摩擦部件的内孔与弹簧的弹簧圈之间的摩擦降低,从而减小了弹簧与摩擦部件之间的径向压。相反,输出部件在弹簧的两个凸耳之一上的作用趋于增加弹簧的外包套的直径。因此,摩擦部件的内孔与弹簧的弹簧圈之间的摩擦增加。弹簧与摩擦部件之间的径向压力也是这种情况。结果,输入部件的旋转允许弹簧和 输出部件旋转,而输出部件的旋转使弹簧固定。在后一情形中,输出部件变成被定,或至少被制动。
[0003] 当输入部件作用在弹簧的一个凸耳上时,其致使螺旋弹簧旋转并通过减小弹簧圈与摩擦部件的内孔之间的摩擦释放制动器。通过在内孔的内侧旋转,弹簧由于其与螺钉相似的表现而轴向移动,弹簧的螺旋以与螺钉的螺纹相似的方式作用。因此,当输入部件作用在第一凸耳上时,弹簧沿第一方向轴向移动。相反,当输入部件作用在第二凸耳上时,弹簧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轴向移动。
[0004]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的制动器中,螺旋弹簧在一侧上由输入部件轴向止挡,而在另一侧上由输出部件或摩擦部件轴向止挡。这种设计引起不对称的制动操作。具体地,当输入部件驱动弹簧旋转时,如果后者被轴向压靠在输入部件上,则制动器正确地操作。相反,如果弹簧被轴向压靠在摩擦部件上,则弹簧圈与摩擦部件相接触的部分靠在该部件上摩擦,产生对移动起制动作用的寄生(parasitic)阻力。因此减小了效率。当弹簧被轴向压靠在输出部件上时,在制动器的特定操作状态期间也观察到寄生力。当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的速度变化时出现这种现象。当负荷驱动时,这种现象在屏幕降低时很普遍。这些寄生力致使系统振动,产生噪音。试验表明,由于这样一个制动扭矩,当弹簧被压靠在输出部件上时它是其中弹簧被压靠在输入部件上的构造中产生的扭矩的一半,所以在降低负荷时出现振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通过提出一种弹簧加载制动器更具体地克服这些缺点,该制动器的操作更加可靠,且其出现振动的倾向小于现有技术。
[0006]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致动器的弹簧加载制动器,该致动器用来驱动家用屏幕,所述弹簧加载制动器包括:
[0007] -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的各端形成相对于弹簧的中心轴线径向延伸的凸耳,[0008] -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包括大致圆柱形摩擦面,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径向压靠在该摩擦面上,
[0009] -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能够与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相接触以便驱动弹簧沿减小螺旋弹簧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向绕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旋转,
[0010] -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能够与弹簧的至少一个凸耳相接触以便驱动弹簧沿增加螺旋弹簧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向绕着其轴线旋转,
[0011] 其中,所述弹簧加载制动器包括两个部件,所述两个部件始终绕着弹簧的轴线一体旋转且各部件对螺旋弹簧的轴向移动形成端部止挡(stop),并且,这些部件之一所形成的端部止挡能够限制弹簧沿第一方向的轴向移动,而另一部件所形成的端部止挡能够限制弹簧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轴向移动。
[0012] 本发明提出一种弹簧加载制动器,其改善了先前制动器的操作。为了获得对称的制动操作,也就是说,不论驱动部件的旋转方向如何都具有相等/同等性能的操作,通过两个部件在两个方向上止挡(阻止,阻挡)螺旋弹簧的轴向移动,该两个部件形成始终绕着弹簧的轴线一体旋转的横向端部止挡。通过这种构造,不论驱动部件是否沿该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旋转,弹簧都始终压靠在具有与弹簧相同的速差的横向止挡部件上。不论致动器的输出轴上的负荷所施加的扭矩的方向如何,当使用一个和相同的致动器时对称的制动操作很重要。借助于马达的多功能性,可使所提供的范围合理并使安装更容易。在获得最佳操作的过程中不存在配合误差的危险。
[0013] 可提供在形成轴向端部止挡的两个部件之间可逆组装的装置。
[0014] 有利地,弹簧的轴向移动在一个方向上由输入部件止挡,而在另一个方向上由始终与输入部件一体旋转的部件止挡。具体地,通过使弹簧旋转,输入部件释放制动器。致动器然后允许家用屏幕移动而弹簧不会引起寄生摩擦,因为当制动器被释放时弹簧和横向止挡部件在轴向止挡处总是具有相同的旋转速度。
[0015] 此外,形成轴向端部止挡的部件之一可为接合在与输出部件成一体的 构件周围、可相对旋转的垫圈
[0016] 为使此类制动器工作,需要将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径向压靠在固定的摩擦面上。弹簧可被紧配合地安装在摩擦部件的内孔中。在此情形中,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的外径略微大于摩擦部件的内孔的内径。这种构造使得可产生紧凑的制动器。可选地,弹簧可被紧配合地安装在摩擦部件的圆柱形部分上。在此情形中,弹簧的至少一个弹簧圈的内径略微小于摩擦部件的圆柱形部分的外径。
[0017] 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和摩擦部件必须相对于彼此对中。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可通过穿过这些部件的轴对中。该轴分别被紧配合地安装在输入部件或输出部件中以及被滑动配合地安装在另一部件中,即输出部件或输入部件中。这种对中容易实现并且紧凑。因此这种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子组件必须相对于摩擦部件对中。这种对中可经由输出部件或经由输入部件实现。
[0018] 为使致动器更紧凑,输入部件和/或输出部件可构成致动器的减速级(reduction stage)的一个元件。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方面,弹簧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部止挡形成为螺旋表面的形式,其螺旋基本等于弹簧的螺旋角。
[0020]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驱动家用屏幕的旋转致动器,其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弹簧加载制动器。诸如此类的致动器比现有技术的致动器更加可靠且具有独立于其输出轴的旋转方向的对称操作。附图说明
[0021] 在阅读以下仅通过举例给出并参照附图作出的描述,本发明将变得更好理解,在附图中:
[0022] -图1是根据本发明结合了根据本发明的弹簧加载制动器的管状致动器的设计的示意图;
[0023] -图2是形成图1的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弹簧加载制动器的分解图;
[0024] -图3是穿过图2的弹簧加载制动器的轴向截面;
[0025] -图4是图2和3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当弹簧被轴向压向一侧的侧视图;
[0026] -图5是图2和3的弹簧加载制动器当弹簧被轴向压向另一侧的侧视图;
[0027] -图6至8是当降低负荷时制动器的操作级(stage)的示意图,弹簧加载制动器以截面示出;
[0028] -图9是类似于图7的示意图,用于弹簧加载制动器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图1示出了用来驱动卷绕管1旋转的管状致动器100,封闭开口O的挡板(apron)2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卷绕在该卷绕管上。管1由致动器100绕着在开口的上部平延伸的旋转轴线X-X旋转。开口O例如为在建筑物墙壁中形成的开口。致动器100、管1和挡板2因而形成机动化卷帘。
[0030] 致动器100包括固定的圆柱形管101,其上安装了齿轮马达单元102,该齿轮马达单元102包括电动马达103、第一减速级104、弹簧加载制动器105、第二减速级106和输出轴107,输出轴107在管101的一端101A突出并驱动与管1一体旋转的齿圈3。
[0031] 卷绕管1借助于两个枢转连接部绕着轴线X-X和固定管101旋转。在管101与端部101A相对的端部101B附近安装在管101的外周上的环形轴承4提供第一枢转连接部。第二枢转连接部安装在管1的另一端且未示出。
[0032] 致动器100还包括固定部件109,其在端部101B突出并允许将致动器100固定在框架5上。该固定部件109还用来封闭管101并支承控制向马达103的电力供应的控制模108。该控制模块由主电力导线6供电。
[0033] 当管状致动器100操作时,齿轮马达单元102驱动轴107旋转,轴107又经由齿圈3驱动管1旋转。例如,当致动器100被安装在卷帘外壳中时,轴103的旋转致使开口O打开或可选地关闭。
[0034] 图2至8更具体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弹簧加载制动器105的结构。如图1所示,马达103的转子驱动第一减速级104的行星齿轮组旋转。该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又驱动形成制动器105的输入的部件10 旋转。部件10设置有用来从减速级104接收和传输扭矩的多边形轴19。制动器105包括螺旋弹簧30,当制动器105如图1所示处于适当位置时,螺旋弹簧30的弹簧圈在与轴线X-X重合的轴线X30上对中。该弹簧被紧密地安装在摩擦部件40的内孔41内侧。换言之,弹簧30的外包套31——其由弹簧30的弹簧圈的外母线限定——压靠在内孔41的径向表面上,这趋于通过摩擦致使弹簧30和部件40一体地运转。
[0035] 弹簧30的各端部形成从其弹簧圈朝着轴线X30并朝着弹簧内侧径向延伸的凸耳32a、32b。
[0036] 输入部件10包括在凸耳32a和32b之间插入螺旋弹簧30内侧的齿11。该齿11具有两个面13a、13b,其能够分别与形成弹簧的第一端的第一凸耳32a的表面33a和形成弹簧的第二端的第二凸耳32b的表面33b相接触。表面33a设置的方式是其上的作用致使弹簧沿与如下方向相反的方向绕着轴线X30旋转:如果该作用施加在表面33b上则弹簧沿该方向旋转。
[0037] 齿11在表面33a或33b上的作用趋于释放制动器,也就是说,沿一个方向转动凸耳32a或32b使得弹簧30的外包套31与内孔41的摩擦面之间的径向压力减小。具体地,齿11在面33a或33b之一上的作用趋于致使弹簧30绕着轴线X-X径向缩回使得其外包套移动离开内孔41的表面。部件10因此允许以减小弹簧与内孔41的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方式作用在弹簧30上。
[0038] 制动器105的输出部件20面向输入部件10。输出部件20包括同样地插入螺旋弹簧30内侧的两个耳状物21a、21b。各耳状物分别设置有用来容纳弹簧的凸耳32a、32b之一的凹槽22a、22b。各凹槽部分地由可与凸耳32a、32b的表面34a、34b相接触的表面24a、24b限定。表面34a和34b分别与表面33a和33b相对地定位
[0039] 在表面34a、34b之一上的作用趋于使凸耳32a和32b移动得更加靠近,这具有使弹簧30的弹簧圈相对于轴线X30径向膨胀以及增加弹簧30与内孔41的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的效果。这相当于致动了制动器,也就是说锁定或制动了弹簧30相对于部件40旋转。因而,螺旋弹簧的外包套31 与摩擦面41之间的径向压力增加。
[0040] 要使制动器工作,在输入部件10的齿11与弹簧的凸耳32a和32b之间必须有一些角向间隙。同样,在耳状物21a和21b与弹簧的凸耳32a和32b之间也必须有一些角向间隙。相应规定了齿11的宽度。另外,零件11、21a和21b的高度略微大于弹簧的长度。
[0041] 输出部件20承载齿轮80,该齿轮80与第二减速级106形成接口
[0042] 通过轴70实现所需的输出部件20相对于输入部件10的对中。该轴被驱动并闭锁到输入部件10的对中内孔中。借助于在其中心钻出的内孔81,轴70的一部分在与输出部件20相同的一侧突出并用于引导齿轮80。该齿轮还在其中心被驱动到输出部件20上,提供了希望的对中。
[0043] 如图6至8更明显地示出,由挡板2组成的负荷L可视为通过元件1、3、106和107与部件20成为一体,并且该负荷在图6至9中由竖直虚线代表。
[0044] 通常,负荷L的重量在部件20上施加扭矩CL,其将耳状物21a或21b之一(在此情形中为耳状物21b)压靠在凸耳32a或32b之一(在此情形中为凸耳32b)上。如上文所述,这具有使弹簧30的弹簧圈径向膨胀以及启动制动器105的效果。耳状物21b向凸耳32b的表面34b施加的扭矩CL由第二减速级10b的有效性衡量。凸耳32b因此接合在壳体
24b中。
[0045] 当负荷L上升时,输入部件10通过由马达产生并由第一减速级104的效率衡量的扭矩旋转。因此输入部件的齿11转动直到其与输出部件的耳状物21b相接触为止。为了使负荷上升,扭矩CM因此必须大于扭矩CL与由于弹簧的外包套与内孔41的摩擦面之间的残余摩擦而引起的制动弹簧的拖曳扭矩/阻力矩的总和。在起动时,必须施加的扭矩需要更大,因为为了释放制动器105,必须克服静摩擦力。为了释放制动器105,只要耳状物一转动,齿11就作用在容纳于凹槽24b中的弹簧的凸耳(在此情形中为凸耳32b)上。
[0046] 图6示出了负荷L开始降低。弹簧的两个凸耳32a和32b隔开角度α1。耳状物21b的表面24b在由于负荷L的重量而引起的扭矩CL的影响 下作用在弹簧的凸耳32b的表面34b上。这种作用趋于将弹簧30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圈压靠在内孔41的表面上。制动器105被启动。
[0047] 当马达103被启动以降低负荷L时,其在齿11上施加定向在与扭矩CL相同的方向上但施加在凸耳32a的表面33a上的扭矩CM。齿11占据一角向间隙以靠在凸耳32a上。齿的面13a与弹簧的第二凸耳32a的表面33a相接触。因此,驱动扭矩CM施加在输入部件上致使弹簧的凸耳分离。这种分离倾向于减小弹簧30的外包套31的直径并因此减小弹簧
30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力和摩擦力。对于凸耳32a和32b之间的特定角度α2而言,该摩擦扭矩变成低于扭矩CL。这然后返回到图7所示的其中制动器105被释放的构型。输出部件20在扭矩CL的作用下旋转,因而减小了弹簧的凸耳分离以返回到α1的值或接近该值的角度。因此弹簧与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制动器105又一次被启动。这然后返回到图
8所示的构型,除部件20转动以外,其与图6的构型类似。只要施加了扭矩CM,就重复这些动态(变化)。
[0048] 当弹簧30经由其端部凸耳之一被输入部件的齿11转动时,弹簧的表现与通过摩擦部件40体现的螺母内侧的螺钉相似。弹簧沿依赖于弹簧的螺旋方向的方向沿着轴线X-X轴向移动。因此,根据弹簧的哪个端部被输入部件10加载,弹簧可沿两个相对的方向移动,如图4和5所示。在所示的实例中,在与朝着F的视图相关联的参照系/坐标系中,负荷L沿三角(trigonometric)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卷绕在卷绕管周围。因此负荷L的上升对应于齿11沿图6中的三角方向的移动,并且这倾向于致使弹簧30沿相同方向转动,使其更靠近输入部件地移动,以获得图4的构型。
[0049] 相反,负荷L的降低引起弹簧30离开部件10的轴向移动,以获得图5的构型。
[0050] 在常规的弹簧加载制动器结构中,弹簧在一侧由输入部件轴向止挡,而在另一侧由未与输入部件直接相连的止挡部件止挡。因此止挡部件和输入部件至少可在某些操作阶段期间以不同速度旋转。当制动器被释放时,弹簧与输入部件一体旋转,因为转动弹簧的是该部件的齿。结果,如果弹 簧随后被轴向压靠在未与输入部件一体旋转的止挡部件上,则产生导致振动和噪音的寄生摩擦。这种影响不是连续的,并且当止挡部件与弹簧的弹簧圈与止挡部件相接触的部分之间的速度变化时出现。当负荷上升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当负荷降低时则会出现。
[0051] 为了解决此问题,使输入部件10和形成用于弹簧在远离部件10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的端部止挡的部件一体旋转。
[0052] 输入部件10包括盘15,齿11和螺纹柄12在同一侧上从其突出。在元件11和12中分别形成有两个开孔11a和12a,当致动器100处于其组装好的构型中时,这两个开孔平行于轴线X-X。
[0053] 输入部件10形成抵抗弹簧的轴向移动的第一轴向端部止挡。
[0054] 形成第二轴向端部止挡的部件为垫圈50,其通过分别拧紧在开孔11a和12a中的两个螺钉60和61固定在部件10上。垫圈50接合在部件20的圆形夹套(collet)24周围,并且可绕着该圆形夹套旋转。
[0055] 图4显示了,如果扭矩C1沿升高负荷L的方向施加在输入部件10上,则由齿11驱动的弹簧30朝着形成抵抗该轴向移动的第一端部止挡的输入部件10轴向移动。在此情形中弹簧30的轴向移动的方向由图4中的箭头F1代表。因此弹簧的第一弹簧圈的轴向面36变成牢固地压靠在输入部件10的轴向面16上。以特别有利的方式,输入部件的轴向面16倾斜以便形成螺旋的一部分,其角度与弹簧的螺旋角基本相同。弹簧的另一端相对于垫圈50隔开轴向间隙J1。
[0056] 相反,如果扭矩C2沿降低负荷L的方向施加在输入部件10上,则弹簧30沿图5中箭头F2的方向朝着垫圈50轴向移动。然后弹簧的最后一个弹簧圈的轴向面37被牢固地压靠在垫圈50的轴向面57上。这里再一次地,该轴向面可倾斜以向弹簧提供更好的落座。弹簧的第一弹簧圈相对于输入部件10隔开轴向间隙J2。
[0057] 因此部件10和50的轴向面16和57对弹簧30平行于轴线X-X的轴向移动构成端部止挡。当该移动沿箭头F1的方向时端部止挡16限制该移动,而当其沿箭头F2的方向时端部止挡57限制该移动。
[0058] 存在其它想得到的用于使形成第二端部止挡的部件与输入部件一体旋转的实施方式。因而,当输入部件被驱动时,不论旋转方向如何,形成用于弹簧的第二轴向端部止挡的部件都以与弹簧相同的速度旋转。消除了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由于弹簧与轴向端部止挡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寄生影响。
[0059] 图9示出了弹簧加载制动器的第二实施例。其包含前述的各种制动元件。这些构件的参考标记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加上了100。区别在于凸耳132a和132b是以不同的方式设置的。结果,齿11被两个齿111a和111b代替,而两个耳状物21a和21b被单个耳状物121代替。制动器工作的方式相同。可选地,两个齿111a和111b可连接以形成弧形肋片。本实施例包括形成轴向端部止挡的部件,该轴向端部止挡未示出,且其分别由输入部件和与该输入部件一体旋转的另一部件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
[0060] 根据本发明的未示出的可选形式,部件10和20可构成减速级104和105的元件,改善了致动器100的轴向紧凑性。
[0061] 另一可选形式是将制动器的操作倒过来,也就是说,将螺旋弹簧紧配合地安装在摩擦轴上而非紧配合地安装在内孔内侧。凸耳然后将径向向外延伸。本实施例未被示出,但其操作原理在专利EP-B-0 976 909中描述。这种构造已证实没有前述实施例那么紧凑。
[0062] 制动器105不必特别地容纳于致动器的两个减速级之间。因而制动器105可定位在马达与减速齿轮之间、两个减速级之间的减速齿轮中、或减速齿轮的输出侧上。
[0063] 本发明对管状马达特别有利,但是也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的马达或手动控制系统。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