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身体成分 / 后扰流板 / 后扰流板

后扰流板

阅读:79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后扰流板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高速行驶时的 空气阻 力 的增加、对车辆后部施加下压力的 后扰流板 。设置在车辆的后部上方的后扰流板(1)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主体(2)。在该主体(2)上设有行驶气流的导入口(14),在主体(2)的后侧设有翼部(3)及与导入口(14)连通的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17),在车辆行驶时从吹出口(17)吹出从导入口(14)导入的行驶气流。由此,能够利用行驶气流的吹出来对车辆行驶时在车辆后方产生的 涡流 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另外,由于主体(2)配置在车辆侧方,因此能够对因从车辆侧方转入的行驶气流而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抑制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的增加,减小行驶阻力。,下面是后扰流板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后扰流板,其设置在车辆的后部上方,其特征在于,
该后扰流板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主体,在上述主体上设有行驶气流的导入口,在上述主体的后侧设有翼部及与上述导入口连通的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配置在上述车辆的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行驶气流的导入口的开口面积比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的开口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翼部的下方设置上述吹出口,利用从该吹出口吹出的行驶气流在上述翼部产生下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入口向车辆的侧方开口。

说明书全文

后扰流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扰流板,特别是涉及一种设于车辆的后部上方的后扰流板。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这种后扰流板,公知有在尾车(tail gate)的后部上表面上安装后扰流板、利用该后扰流板而在车身后部作用下压(down force)、从而增大高速行驶时后轮的抓地力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或者安装有如下扰流板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例如专利文献2)等,该扰流板具有面板、从其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壁板的尾车门的后部上表面上安装有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翼部、支承该翼部的腿部,其中,在上述后扰流板的腿部上突出设有用于加强上述尾车门的后壁板的加强部,而且在上述后扰流板上形成有行驶气流(即车辆行驶时产生的相对于车身的气体流动)的导入口,并且在上述加强部上形成有行驶气流的吹出口,利用突出设置在后扰流板的腿部上的加强部来加强尾车门的后壁板的后表面,并且利用从形成在上述加强部上的吹出口导出的吹出气流,使在车身后部产生的涡流消失。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13485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38562号公报
[0005] 上述后扰流板在车身后部作用下压力,有助于高速稳定性。但是,为了降低油耗,需要减小空气阻力,当为了应对此情况而将后扰流板设为流线型时,存在有容易减小有助于高速稳定性的下压力、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0006] 另外,为了使高速行驶时的车辆的前后升力适当,有在车辆后部安装具有车辆宽度尺寸的翼状的后扰流板来确保行驶性能的构造,但是存在有空气阻力增加、油耗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的增加、对车辆后部施加下压力的后扰流板。
[0008]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后扰流板,其设置在车辆的后部上方,其特征在于,该后扰流板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车辆宽度方向长度长的主体,在上述主体上设有行驶气流的导入口,在上述主体的后侧设有翼部及与上述导入口连通的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
[0009] 另外,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配置在上述车辆的侧方。
[0010] 另外,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上述行驶气流的导入口的开口面积比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的开口面积大。
[0011] 另外,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翼部的下方设置上述吹出口,利用从该吹出口吹出的行驶气流在上述翼部产生下压力。
[0012] 另外,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上述导入口向车辆的侧方开口。
[0013]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跨鞍后扰流板,能够利用行驶气流的吹出来对车辆行驶时在车辆后方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14]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后扰流板,能够对因从车辆侧方绕车体转入的行驶气流而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15]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后扰流板,由于开口面积不同,从而提高了行驶气流的吹出速度,由此能够有效地对在车辆后方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16]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后扰流板,由于在翼部的下方流动的行驶气流的吹出速度为高速,从而在翼部的下方产生负压,由此能够提高下压力。
[0017]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所述的后扰流板,能够将在车辆侧方流动的行驶气流导入导入口。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是安装状态的后扰流板的侧视图。
[0019]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是安装状态的后扰流板的俯视图。
[0020]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是安装状态的后扰流板的后视图。
[002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是安装了后扰流板的车辆的立体图。
[002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是从固定面侧观察的后扰流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后扰流板的实施例1。
[0024] 实施例1
[0025] 如图1~图5所示,在自行式四轮车辆的车身101的后部上方的左右分别设有后扰流板1、1,后扰流板1、1彼此独立,该后扰流板1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主体2和设置在该主体2后部的翼部3,该主体2和翼部3形成为一体,该翼部3在行驶时对车身101的后部施加下压力。另外,左右的后扰流板1、1的形状左右对称,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0026] 上述后扰流板1配置在车身101的后车顶(rear roof)102上,上述主体2安装在作为后车顶102的上表面部的门侧框(door side frame)103上。在上述左右的门侧框103、103之间,设有朝向车辆后方变低地倾斜的玻璃104。在上述后车顶102的后部,设有大致铅垂的后表面部106。另外,上述门侧框103的表面以从车身101的宽度方向中央侧朝向侧方变低的方式倾斜。
[0027] 另外,在该例子中,形成有掀背式车门107,该掀背式车门107具有前部相连的上述门侧框103、103、玻璃104及后表面部106的一部分,该掀背式车门107借助铰接部109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前车顶(front roof)108的后部。
[0028] 上述主体2具有主体前部11与主体后部12,该主体前部11与主体后部12形成为一体。另外,上述主体2具有用于固定在上述门侧框103的表面上的固定面13,该固定面13连续地设置在上述主体前部11和主体后部12。另外,上述主体前部11形成为前侧尖锐,在主体前部11与主体后部12的分界线处设有用于导入车辆侧部的行驶气流的筒状的导入口14,在该导入口14的后部设有朝向后方变狭的锥形孔15,在该锥形孔15与主体后部12的后表面12K之间形成有前后方向的贯通孔16,在该贯通孔16的后部设有吹出口17,导入口14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吹出口17的开口面积大。
[0029] 这样,由于比上述贯通孔16大地形成上述导入口14,因此从导入口14导入的行驶气流在锥形孔15中被压缩,能够以提高流速的状态从吹出口17吹出,另外,被锥形孔15压缩的行驶气流经过具有规定长度的贯通孔16,从而被整流,作为具有方向性的行驶气流从吹出口17吹出。
[0030] 如图3所示,上述吹出口17在上述门侧框103的正上方且翼外部21的正下方开口。
[0031] 上述主体前部11的内表面11N形成凹状的弯曲面,在上述内表面11N的后方设置上述导入口14,由上述内表面11N与正面大致呈半圆状的前端缘14M构成导入口14。而且,如图2的俯视图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以俯视角度来看,上述导入口14的前端缘14M倾斜形成为其侧部侧位于前方,另外,如图1的侧视图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以侧视角度来看,上述导入口14的前端缘14M倾斜形成为其下部侧位于前方,通过如此形成前端缘14M,来将经过两侧部的行驶气流导入导入口14。另外,如图1所示,导入口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后车顶10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0032] 如图2的俯视图所示,主体2的上边缘形成大致直线状,主体2的左右外侧形成为前侧呈弯曲状,前端侧变细地形成为尖锐状,另外,如图1的侧视图所示,主体2与翼外部21合在一起的形状形成为尖锐状。
[0033] 上述翼部3具有位于吹出口17的上部的板状的翼外部21、从该翼外部21向左右方向中央侧设置的板状的翼内部22、左右方向外侧的翼前边缘部25,该翼外部21、翼内部22和翼前边缘部25形成为一体,在上述翼内部22的下部竖立设有安装在上述玻璃104的后端侧的腿部23,该腿部23设置在翼内部2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另外,上述翼外部21的后侧从上述主体后部12的后表面12K向后方延伸设置,而且,上述翼外部21的外边缘21F比主体2向侧方突出。而且,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主体后部12上从其前侧朝向翼外部21的下表面侧地形成有侧面凹陷的凹部24,该凹部24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变深,板状的上述翼前边缘部25设在上述翼外部21的前侧且设在上述凹部24之上。另外,在上述翼外部21与翼内部22之间,设有向翼内部22侧变低的倾斜部26。
[0034] 另外,在左右的后扰流板1、1的翼内部22、22之间,设有后车顶102的位于翼内部22、22位置的部分的左右宽度的1/3以上的间隔。
[0035] 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贯通孔16形成为依照上述后车顶102的倾斜方向朝向车身后侧以稍微比上述后车顶102低的方式倾斜,以向车身101的上述后表面部106的左右两侧的角部106A、106A附近的后方吹出行驶气流。
[0036] 另外,如图1所示,在安装状态下,由翼外部21、翼前边缘部25及翼内部22构成的翼部3的上表面倾斜设为朝向后侧去稍微变高。
[0037] 而且,利用适当部件将上述固定面13固定在门侧框103的表面上、利用适当部件将上述腿部23固定在玻璃104的后部而将上述后扰流板1安装在车辆上。
[0038] 接着,说明上述后扰流板1的作用。当车辆行驶时,在车身101的上表面、侧面及下表面产生行驶气流。利用该行驶气流在翼部3处产生车辆的后部的下压力。另外,从导入口14导入的行驶气流从后方的吹出口17向后方吹出,对在车辆后方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能够减小行驶阻力,特别是由于向车辆的后部两侧后方吹出行驶气流,因此能够对从车辆的侧面绕车体转入后表面而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减小行驶阻力。
[0039] 在该情况下,一般,就车身101上表面的行驶气流而言,与车辆高度最高部分的行驶气流的速度相比,在位于车辆高度最高部分的后方的后车顶102处行驶气流的速度降低。与此相对,由于在车身101侧面流动的行驶气流在车身后侧的速度变化(降低)较小,因此从车辆侧部侧将行驶气流导入导入口14,从而能够从吹出口17吹出整流效果高的行驶气流。
[0040] 而且,从导入口14导入的行驶气流经过筒状的贯通孔16到达吹出口17,从吹出口17吹出的行驶气流与被翼部3的外边缘21F整流的气流一起对高速行驶时的车身101后部的紊乱气流进行整流,能够使气流束流动得更远,这样通过对紊乱气流的整流与下压带来的升力(lift)减少效果,能够确保高速稳定性。
[0041]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1,设置在车辆的后部上方的后扰流板1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主体2,在主体2上设有行驶气流的导入口14,在主体2的后侧设有翼部3及与导入口14连通的行驶气流的吹出口17,因此能够利用行驶气流的吹出来对车辆行驶时在车辆后方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42] 另外,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2,主体2配置在车辆的侧方,因此能够对因从车辆侧方绕车体转入的行驶气流而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43] 另外,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3,上述行驶气流的导入口14的开口面积比上述行驶气流的吹出口17的开口面积大,因此由于开口面积不同,从而提高了行驶气流的吹出速度,由此能够有效地对在车辆后方产生的涡流进行整流,而减小行驶阻力。
[0044] 另外,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4,在翼部3的下方设置吹出口17,利用从该吹出口17吹出的行驶气流在翼部3产生下压力,因此由于在翼部3的下方流动的行驶气流的吹出速度为高速,从而在翼部3的下方产生负压,由此能够提高下压力。
[0045] 另外,像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5,导入口14向车辆的侧方开口,因此能够将在车辆侧方流动的行驶气流导入导入口14。
[0046] 另外,作为实施例中的效果,由于将具有导入口14的主体2安装在作为后车顶102的上表面角部的门侧框103上,因此能够将沿车辆的侧面与上表面流动的行驶气流导入导入口14。另外,由于在导入口14与吹出口17之间设有锥形孔15,在锥形孔15与吹出口17之间设有大致筒状的贯通孔16,该贯通孔16形成为比锥形孔15长,因此被锥形孔15压缩的行驶气流经过具有规定长度的贯通孔16,从而被整流,能够作为具有方向性的行驶气流从吹出口17吹出。而且,由于在翼部3的翼外部21的侧部设有翼前边缘部25,因此在车辆侧部流动的行驶气流经过翼前边缘部25,从而能够一边进行行驶气流的整流一边获得下压力。另外,由于左右的后扰流板1、1的翼部3、3之间相隔后车顶102的宽度的1/3以上,因此与设置在整个宽度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翼部3的空气阻力。
[0047]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而利用锥形孔来连结导入口与吹出口。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