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鼾器

阅读:930发布:2020-06-18

专利汇可以提供止鼾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止鼾器,供 口腔 内部上颚及下颚 牙齿 的咬合,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藉由上、下牙套前后、高低的差距,使经上、下颚牙齿咬合后撑开嘴巴,进而避免下颚的后缩,而防止软颚、舌根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下沉,因而不会有因气管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的状况发生,而得保持呼吸通道的通畅,使呼吸通道内的 空气阻 力 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的粘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因此,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能有效防止打鼾。,下面是止鼾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止鼾器,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其特征在于,该止鼾器包括:
上牙套,至少由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一咬合部供上颚牙齿的咬合,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上颚齿齿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上颚门齿的外齿面,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以供抵靠上颚门齿的内齿面
下牙套,至少由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二咬合部供下颚牙齿的咬合,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下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下颚门齿的内齿面,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以供抵靠下颚门齿的外齿面;以及连接件,连接该上牙套与下牙套,令该第一、第二外挡墙的牙齿接触面隔开距离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厚度之1.5至2.5倍,且令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隔开距离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高度之1.5至2.5倍,并提供一位于该上、下牙套之间的开口,以供气体进出该口腔;其中,
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外挡墙朝上颚齿龈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内、外挡墙的隔开距离依上颚齿列的厚度而决定,令该上牙套能紧密地套设于上颚牙齿上,该第二内、外挡墙朝下颚齿龈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内、外挡墙的隔开距离依下颚齿列的厚度而决定,令该下牙套能紧密地套设于下颚牙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牙套之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延伸至对应上颚臼齿的位置,而该下牙套之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延伸至对应下颚臼齿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牙套相对于该开口的两端侧均具有缺口,以分别穿过上、下颚牙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橡胶或环树脂材料而一体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挡墙为片状结构,且具有相应于上、下颚齿列形状的断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形状为矩形、椭圆形或圆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相交2至15度的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止鼾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内挡墙于相对该开口一端的高度分别依上、下颚的形状而渐减。

说明书全文

止鼾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止鼾器,更详而言之,有关于一种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的止鼾器。

背景技术

[0002] 睡眠时打鼾的原因多种,例如呼吸通道受阻、年纪大、肥胖等,而主要的打鼾原因,请参阅图1,当呼吸通道11因为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受重拉扯下沉而变窄时,吸进的空气就必须强行通过狭窄的地方,此时空气的阻力当然变大,于是呼吸通道11变窄部分的粘膜或分泌物就会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这种振动声、摩擦声就是打鼾。
[0003] 医学界对于睡眠时打鼾的情况,亟欲寻找解决之道,例如藉由止鼾器而往前移动下颚即为常见的方法,请参阅图2,透过套设于牙齿14上的止鼾器2,藉以将嘴巴撑开一定度而往前移动下颚13,带动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往前移动,以防止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11下沉,以确保呼吸通道11的通畅,而有效防止打鼾。
[0004] 现有止鼾器绘制于图3,如图所示,止鼾器2包括由硬质材料所制成的上、下牙套21、22,该些上、下牙套21、22上需依使用者的齿形设置凹陷部212、222,以减少止鼾器2与牙齿14间的间隙,并于左、右两侧设置粘合垫23,以连接隔开特定距离的上、下牙套21、22使成为一体,供使用者的咬合。另,上牙套21具有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定位柱211,以供抵靠使用者的牙龈而行定位之作用。
[0005] 然,由于凹陷部212、222的设置需要透过制作因应使用者齿形的齿模而量身定做,才能有效减少止鼾器2与牙齿14间的间隙,且需借由粘合垫23才能连接上、下牙套21、22,而形成止鼾器2,如此将造成止鼾器2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而为止鼾器2无法普及使用的原因之一。
[0006] 此外,为美观考量,定位柱211通常会选用被纤细化的不锈金属线,因而定位柱211的抵靠会造成牙龈的局部区域受压,而使配戴止鼾器2的使用者会有不适的感觉,更严重者还会有牙龈发炎的情况产生。
[0007]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止鼾器,以节约制造成本,并提升配戴舒适度,遂为医界技术领域中所亟欲解决之课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鼾器,以节约制造成本,并提升配戴舒适度。
[0009] 基于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鼾器,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包括:上牙套,至少由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一咬合部供上颚牙齿的咬合,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上颚齿齿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上颚门齿的外齿面,该第一内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的高度,以供抵靠上颚门齿的内齿面;下牙套,至少由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所构成,该第二咬合部供下颚牙齿的咬合,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下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以供抵靠下颚门齿的内齿面,该第二外挡墙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的高度,以供抵靠下颚门齿的外齿面;以及连接件,连接该上牙套与下牙套,令该第一、第二外挡墙的牙齿接触面隔开距离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厚度之1.5至2.5倍,且令该第一、第二咬合部的咬合面隔开距离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高度之1.5至2.5倍,并提供一位于该上、下牙套之间的开口,以供气体进出该口腔;其中,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
[0010] 于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内、外挡墙可朝上颚齿龈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内、外挡墙的隔开距离可依上颚齿列的厚度而决定,令该上牙套能紧密地套设于上颚牙齿上,该第二内、外挡墙可朝下颚齿龈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内、外挡墙的隔开距离可依下颚齿列的厚度而决定,令该下牙套能紧密地套设于下颚牙齿上。该上牙套之第一咬合部与第一内、外挡墙可延伸至对应上颚臼齿的位置,而该下牙套之第二咬合部与第二内、外挡墙可延伸至对应下颚臼齿的位置。该上、下牙套相对于该开口的两端侧均可具有缺口,以分别穿过上、下颚牙齿。
[0011] 另外,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可由橡胶或环树脂材料而一体制成。该些挡墙可为片状结构,且可具有相应于上、下颚齿列形状的断面。该开口的形状可为矩形、椭圆形或圆形。该第一、第二咬合部可相交2至15度的角度。该第一、第二内挡墙于相对该开口一端的高度可分别依上、下颚的形状而渐减。
[001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藉由上、下牙套前后、高低的差距,使经上、下颚牙齿咬合后撑开嘴巴,进而避免下颚的后缩,而防止软颚、舌根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下沉,因而不会有因气管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的状况发生,而得保持呼吸通道的通畅,使呼吸通道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的粘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因此,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能有效防止打鼾。
[0013] 另外,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而一体制成,因此该止鼾器的制作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的制程,且在经咬合后可弹性变形而形成与使用者齿形配合的凹凸形状,以有效减少止鼾器与牙齿间的间隙,因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制作齿模,故具有通用性而可批量生产,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0014] 再者,该上、下牙套具有分别抵靠上颚、下颚牙齿的挡墙,据以提供足够的抵靠面积,有效避免牙龈的局部区域受压,使得使用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打鼾时人体喉咙的构造图。
[0016] 图2为配戴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构造图。
[0017] 图3为现有止鼾器的构造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之止鼾器的构造图。
[0019] 图5为嘴巴配戴图4之止鼾器的外观图。
[0020] 图6为配戴图4之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构造图。
[0021]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 11呼吸通道
[0023] 12舌根
[0024] 13下颚
[0025] 131牙齿
[0026] 14牙齿
[0027] 15上颚
[0028] 151牙齿
[0029] 2止鼾器
[0030] 21上牙套
[0031] 211定位柱
[0032] 212凹陷部
[0033] 22下牙套
[0034] 222凹陷部
[0035] 23粘合垫
[0036] 3止鼾器
[0037] 31上牙套
[0038] 311第一外挡墙
[0039] 312第一内挡墙
[0040] 313第一咬合部
[0041] 314缺口
[0042] 32下牙套
[0043] 321第二外挡墙
[0044] 322第二内挡墙
[0045] 323第二咬合部
[0046] 324缺口
[0047] 33连接件
[0048] 33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之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之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之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0050]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之止鼾器的构造图,图5为嘴巴配戴图4之止鼾器的外观图,图6为配戴图4之止鼾器时人体喉咙的构造图。
[0051] 本实施例之止鼾器3,供口腔内部上颚15及下颚13牙齿151、131的咬合定位,如此可使口腔内部肌肉放松。该止鼾器3包括有上牙套31、下牙套32及连接件33。该上、下牙套31、32与连接件33由例如为橡胶或环氧树脂的弹性材料而一体制成,因而在使用者咬合该止鼾器3后,该上、下牙套31、32可受咬合力而变形成为与使用者齿形配合的凹凸形状,以有效减少止鼾器与牙齿间的间隙,因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而量身定做齿模,以减少制造程序,进而可批量生产,以大幅降低该止鼾器3的制造成本。
[0052] 此外,因该上、下牙套31、32与连接件33为一体制成,故该止鼾器3的制作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31、32的制程,此亦能降低该止鼾器3的制造成本。
[0053] 该上牙套31由第一咬合部313与第一内、外挡墙312、311所构成。如图所示,该些第一内、外挡墙312、311为片状结构,具有相应于上颚齿列形状的断面(例如为U字形)。该第一咬合部313具有咬合面,以供上颚牙齿151的咬合。该第一外挡墙31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上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藉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上颚牙齿151的外齿面,朝口腔内部的方向推抵上颚牙齿151。该第一内挡墙312的高度小于该第一外挡墙311的高度(例如小于上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上颚门齿的内齿面,与该第一外挡墙配合而避免上颚牙齿151离开与该第一咬合部313的咬合。应说明的是,于本文中所述之门齿即为习称之门牙或前齿。
[0054] 较佳地,该第一内、外挡墙312、311朝上颚牙龈的方向延伸,确保能有效抵靠上颚牙齿151的齿面,而将该上牙套31稳固地套设于上颚牙齿151上,该第一内、外挡墙312、311的隔开距离依上颚齿列厚度而决定,令该上牙套31能紧密地套设于上颚牙齿151上。
[0055] 该下牙套32由第二咬合部323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所构成。如图所示,该些第二内、外挡墙322、321为片状结构,具有相应于下颚齿列形状的断面(例如为U字形)。该第二咬合部323具有咬合面,以供下颚牙齿131的咬合。该第二内挡墙32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下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藉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下颚门齿的内齿面,于仰卧时,朝口腔外部的方向推抵下颚门齿,而以上颚15为定点将下颚13向前伸展,即往前移动下颚
13,以带动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往前移动,而防止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11下沉,以保持呼吸通道11的通畅(即不会变窄),而使呼吸通道11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11的粘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因此,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3能有效防止打鼾。
[0056] 该第二外挡墙321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挡墙322的高度(例如小于下颚门齿齿冠的1/4高度),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下颚门齿的外齿面,与该第二内挡墙322配合而避免下颚牙齿131离开与该第二咬合部323的咬合。
[0057] 较佳地,该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朝下颚齿龈的方向延伸,确保能有效抵靠下颚牙齿151的齿面,而将该下牙套32稳固地套设于下颚牙齿131上,该第二内、外挡墙322、321的隔开距离依下颚齿列厚度而决定,令该下牙套32能紧密地套设于下颚牙齿131上。
[0058] 该连接件33连接该上、下牙套31、32,令该第一、第二外挡墙311、321的牙齿接触面隔开距离D1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厚度的1.5至2.5倍,且令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的咬合面隔开距离D2为上颚或下颚门齿齿冠高度的1.5至2.5倍,以令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相交有2至15度的角度,藉以将嘴巴撑开一定角度而往前移动下颚,防止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下沉,以确保呼吸通道11的通畅,而有效防止打鼾。换言之,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3藉由上、下牙套31、32前后、高低的差距,使经上、下颚牙齿151、
131咬合后定位该上、下颚牙齿151、131并撑开嘴巴,进而避免下颚13的后缩,因而不会有因气管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11的状况发生。
[0059] 该连接件33还提供一位于该上、下牙套31、32之间的开口331,以供气体进出口腔的呼吸通道,即使睡眠中的使用者呼吸顺畅。
[0060] 于本实施例中,该开口331的形状为矩形,但依使用者的呼吸情况,仍可将该开口331的形状设计为椭圆形或圆形等。
[0061] 于本实施例中,该上、下牙套31、32之内、外挡墙312、311、322、321分别抵靠上、下颚牙齿151、131的内、外齿面,藉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抵靠,可有效解决现有止鼾器3对牙龈的局部区域施压,而使配戴该止鼾器3的使用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
[0062] 较佳地,该上牙套31之第一咬合部313与第一内、外挡墙312、311延伸至对应上颚臼齿的位置,而该下牙套32之第二咬合部323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延伸至对应下颚臼齿的位置,确保该第一、第二咬合部313、323有足够的咬合面积,及该第一内、外挡墙312、311与第二内、外挡墙322、321有足够的抵靠面积,而稳固地将该上、下牙套31、32套设于上、下颚牙齿151、131上。
[0063] 如图4所示,该上、下牙套31、32相对于该开口331的两端侧分别具有缺口314、324,以分别穿过上、下颚牙齿151、131,而方便使用者装戴该止鼾器3。该第一、第二内挡墙
312、322于相对该开口331一端的高度分别依上、下颚15、13的形状而渐减,而更佳提升该止鼾器3配戴的舒适度。
[006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供口腔内部上颚及下颚牙齿的咬合,具有上牙套、下牙套以及连接件,藉由上、下牙套前后、高低的差距,使经上、下颚牙齿咬合后撑开嘴巴,进而避免下颚的后缩,而防止软颚、舌根12等喉部软组织的部分往呼吸通道下沉,因而不会有因气管受到压迫而缩小呼吸通道的状况发生,而得保持呼吸通道的通畅,使呼吸通道内的空气阻力不会变大,进而减少呼吸通道的粘膜或分泌物产生振动,或者产生摩擦的声音,因此,本实用新型之止鼾器能有效防止打鼾。
[0065] 另外,该上、下牙套与连接件由弹性材料而一体制成,因此该止鼾器的制作可省去连接该上、下牙套的制程,且在经咬合后可弹性变形而形成与使用者齿形配合的凹凸形状,以有效减少止鼾器与牙齿间的间隙,因而无需因应使用者齿形制作齿模,故可减少制程,并具有通用性且可批量生产,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0066] 再者,该上、下牙套具有分别抵靠上颚、下颚牙齿的挡墙,据以提供足够的抵靠面积,有效避免牙龈的局部区域受压,使得使用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
[0067]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之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之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之权利要求所列。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双面包膜的止鼾器以及制作方法 2020-05-22 811
一种金属止鼾牙套及其制备方法 2020-05-13 357
定向外调止鼾器 2020-06-16 50
滑动内调止鼾器 2020-06-15 444
一种连体可调止鼾器 2020-06-14 850
止鼾牙套 2020-05-11 709
一种物理错位止鼾牙套 2020-05-18 421
一种电激止鼾牙套 2020-05-15 412
一种止鼾器 2020-06-11 136
一种牙套式止鼾装置 2020-05-16 69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