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

阅读:204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导丝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在具有连接2个螺旋的螺旋体的 导丝 上,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 焊料 等的易渗透性。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a)及编丝(30b)从两侧夹持,与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邻接的第2编丝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 接触 ,而且,在第2编丝(40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设有间隙G。这样一来,即使在钎焊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保持使2个线圈的中 心轴 重合的状态,而且,相对连接部分,焊料等能够易于渗透。,下面是导丝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轴;以及
覆盖所述芯轴,由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构成的螺旋体;
所述顶端侧螺旋与所述底端侧螺旋,以各自编丝交替配置的状态连接;
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所述第1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
并且,在所述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所述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

说明书全文

导丝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插入血管等管腔的导丝。

背景技术

[0002] 将导管插入血管时所使用的导丝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插入导管时,首先将导丝插入血管,然后使导管沿导丝前进。如此,导丝作为将导管导向病变部位的导向装置而发挥作用。
[0003] 导丝由芯轴、覆盖芯轴的螺旋体构成。另外,有时会用连接2种螺旋的结构作为导丝的螺旋体。作为连接两个螺旋的方法,使用的方法是,在一方螺旋的编丝之间,咬入另一方螺旋的编丝(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等)。利用该连接方法,通过螺旋的恢复,能够在一方螺旋的编丝之间夹入另一方螺旋的编丝。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是在利用焊料等接合连接部分之前的状态下,也易于保持使两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进而易于进行导丝的装配操作。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和60-168466;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46603;
[0006]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97152。

发明内容

[0007] 然而,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导丝,由于连接部分的螺旋的编丝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焊料等难以渗透连接部分,难以确保足够的连接强度。对此,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丝,通过较大地设置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间距,能够在连接部分的螺旋的编丝之间设置间隙。然而,这样一来,这次在钎焊前的状态下,难以保持使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恶化。
[0008] 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09] 本发明是对应现有技术具有的上述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具有连接2个螺旋的螺旋体的导丝上,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导丝采用如下结构。即,芯轴;以及覆盖所述芯轴,由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构成的螺旋体;所述顶端侧螺旋与所述底端侧螺旋,以各自编丝交替配置的状态连接;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所述第1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并且,在所述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
[0011] 这样的本发明的导丝,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被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因此,即使在利用焊料等使连接部分接合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保持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因此,螺旋的连接操作(进而导丝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12] 另外,本发明的导丝,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其结果为,在连接部分焊料等易于渗透,因此,能够足够确保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和芯轴的接合强度。
[0013]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丝,可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体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14]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导丝,也可以将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0015] 这样的本发明的导丝,由于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被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因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的形状的能力)而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可容易地确保顶端侧螺旋的编丝和其底端侧的底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的间隙。
[0016] 另外,本发明的导丝,可以用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底端侧螺旋。
[0017] 这样的本发明的导丝,由于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因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的形状的能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体的变形。特别地,即使由于设计上的原因,难以在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直径上设置差值时(例如,设计外径非常小的导丝的情况下等),也能够防止由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的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且切实地确保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间的间隙。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的结构的说明图;
[0019]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0020]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的组装操作的一部分的说明图;(a)中示出顶端侧螺旋被钎焊在芯轴的顶端的状态;(b)中示出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通过咬入而连接的状态;(c)中示出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连接部分被钎焊的状态;
[0021]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0022]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0023] 标号说明
[0024] 1、2、3 导丝
[0025] 10 芯轴
[0026] 20 螺旋体
[0027] 30、32、33 顶端侧螺旋
[0028] 30a、30b、30c、32a、32b、32c、33a、33b、33c (顶端侧螺旋的)编丝[0029] 40、42、43 底端侧螺旋
[0030] 40a、42a、43a (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
[0031] 40b、42b、43b (底端侧螺旋的)第2编丝
[0032] 40c、42c、43c (底端侧螺旋的)第3编丝
[0033] 50 顶端接合部
[0034] 51 后端接合部
[0035] 52 第1中间接合部
[0036] 53 第2中间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A.第1实施方式:
[0038] 以下,为了明确上述本发明的内容,对本发明的导丝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9]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芯轴10、和覆盖芯轴10的螺旋体20构成。
[0040] 为确保芯轴10在导丝1的顶端部的柔软性这一目的,芯轴10形成为朝向顶端变细的圆锥形状。另外,螺旋体20,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而形成。
[0041] 芯轴10的顶端和螺旋体20的顶端,通过顶端接合部50接合。另外,芯轴10的后端和螺旋体20的后端,通过后端接合部51接合。进一步地,芯轴10和螺旋体20,在顶端侧螺旋30与底端侧螺旋40的连接部分,通过第1中间接合部52接合,同时,在底端侧螺旋40的中间部分,通过第2中间接合部53接合。
[0042]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及底端侧螺旋40),通过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和底端侧螺旋40的编丝交替地设置(所谓咬入)而连接。
[0043]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位于底端侧螺旋40的最顶端部的编丝(第1编丝40a),被位于其两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a,30b)所夹持。另外,与第1编丝
40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0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地,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2编丝40b,和邻接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设有间隙G。
[004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端侧螺旋40的第3编丝40c,和邻接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之间也设有间隙G。
[0045]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的组装操作的一部分的说明图。(a)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被钎焊在芯轴10的顶端的状态;(b)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通过咬入而连接的状态;(c)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的连接部分被钎焊的状态。
[0046] 如图3(a)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首先,钎焊芯轴10的顶端和顶端侧螺旋30的顶端,形成顶端接合部50。然后,如图3(b)中所示,从芯轴10的底端侧插入底端侧螺旋40,使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与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咬入,由此连接两者。
[0047]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对于连接前的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的间距,连接前的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的间距被设定的较大。因此,若连接2个螺旋,则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a,30b)从两侧夹持,与第1编丝40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0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参照图3(b))。因此,即使在钎焊前的状态,也易于保持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其结果为,例如不再需要为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不偏离而进行的临时固定等操作,螺旋的连接操作(进而导丝1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48] 另外,若如图3(b)这样设置,连接顶端侧螺旋30与底端侧螺旋40的话,则使焊料渗透在连接部分。
[0049]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对于连接前的顶端侧螺旋30的底端部间距,连接前的底端侧螺旋40的顶端部的间距设定得较大。因此,在连接2个螺旋的状态下,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2编丝40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形成间隙G。另外,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3编丝40c,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之间也形成间隙G。因此,如图3(c)所示,通过从间隙G渗透焊料,形成第1中间接合部52。其结果为,可充分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和芯轴10的接合强度。
[0050]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丝1,可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51] B.第2实施方式:
[0052] 图4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比在以下点有所不同。即,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32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0053] 对于上述以外的点,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和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是同样的结构。即,底端侧螺旋42的第1编丝42a,被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编丝32a、32b)从两侧夹持,与第1编丝42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2b,被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的,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在底端侧螺旋42的第2编丝42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b之间设有间隙G,同时,在底端侧螺旋42的第3编丝42c,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32c之间也设有间隙G。
[0054]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2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同,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2和底端侧螺旋42)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55] 另外,由于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42因顶端侧螺旋32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形状的力)而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2的编丝和底端侧螺旋42的编丝之间的间隙。
[0056] C.第3实施方式:
[0057] 图5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导丝相比,以下点有所不同。即,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
[005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侧螺旋33由铂形成,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铂的不锈形成。
[0059] 对于上述以外的点,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和第1实施方式的导丝1(或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2)是同样的结构。即,底端侧螺旋43的第1编丝43a,被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编丝33a、33b)从两侧夹持,与第1编丝43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3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地,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底端侧螺旋43的第2编丝43b,和位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b之间设有间隙G,同时,底端侧螺旋43的第3编丝43c,和位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33c之间也设有间隙G。
[0060] 如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相同,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体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
[0061] 另外,底端侧螺旋43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43因顶端侧螺旋33的恢复力而变形。特别地,即使由于设计上的原因,难以在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直径上设置差值时(例如,设计外径非常小的导丝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顶端侧螺旋33的恢复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43的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且切实地确保顶端侧螺旋33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之间的间隙。
[0062]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导丝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0063] 例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3,说明了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33的材料形成底端侧螺旋43(参照图5)。这里,在图5中,顶端侧螺旋33的编丝的直径和底端侧螺旋43的编丝的直径,图示为同样大小。但是,也可将底端侧螺旋体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体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图示省略)。
[0064] 这样一来,结合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这一手段,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底端侧螺旋的变形。其结果为,能够更确实地确保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间的间隙,进而能够充分地确保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与芯轴的接合强度。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