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牙科学 / 牙齿 / 根管 /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

阅读:591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神经根管探子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神经 根管 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 探头 、连接段和 手柄 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包括尖头、中央部和基底部,其中尖头为钝圆状,尖头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的末端处为中央部,也是整个探头上直径最大处;自中央部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连接的基底部;探头的轴向上,尖头的长度大于基底部的长度。该神经根管探子可以探查神经根管内的通畅性、空间大小及周围组织张 力 情况,明确术中神经根出口处及神经根管内的减压范围,提高了术中神经根管有效减压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 预后 ,降低手术失败发生率。,下面是一种神经根管探子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探头(1)、连接段(2)和手柄(3)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1)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1)包括尖头(11)、中央部(12)和基底部(13),其中尖头(11)为钝圆状,尖头(11)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11)的末端处为中央部(12),也是整个探头(1)上直径最大处,中央部的大小决定了探头(1)的适用性,通过中央部(12)能有效反馈触感,辅助医生判断;自中央部(12)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2)连接的基底部(13);探头(1)的轴向上,尖头(11)的长度大于基底部(13)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在探头(1)沿轴向的截面中,尖头(11)处的夹记为α1,中央部(12)的夹角记为α2,则有:α2>α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在探头(1)沿轴向的截面中,基底部(13)的边缘轮廓由两段对称且与中央部(12)相接的侧面圆弧与连接两段侧面圆弧的底面圆弧构成,底面圆弧与连接段(2)连接;其中侧面圆弧的曲率大于底面圆弧的曲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段(2)为L形结构,由前臂(21)和后臂(22)构成,前臂(21)细而后臂22粗,前臂(21)和后臂(22)之间的夹角度数为
1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3)为圆柱形结构,手柄(3)上自末端至前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在手柄(3)上设置有防滑段。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段(2)的前臂(21)与探头(1)的基底部(13)固定连接,且探头(1)的轴心线与前臂(21)的轴心线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头(1)在轴向上,其整体长度为4~8mm,其中尖头(11)的长度为4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探头(1)轴向的方向上,探头(1)的最大直径为5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在手柄(3)的轴向上,手柄(3)的长度为100mm,手柄(3)末端直径为8mm,防滑段的长度为70mm。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根管探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臂(21)的长度为15~
25mm,后臂(22)的长度为25~35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脊柱手术中的操作工具,具体为一种神经根管探子,主要用于术中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确定术中神经根周围的减压范围,提高术中有效减压效果和术后患者预后,减少手术失败的险。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症状,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其中包括椎管内、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压迫。对于椎管内减压效果可以通过神经剥离子探查或肉眼观察来确定,目前已经成为成熟的手术技巧和方法。而对于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减压效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工具和方法来探查和确定。为解决上述问题,有的术者采用神经剥离子轻柔牵拉神经根来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出口处的张,但该方法只能明确神经根进入椎间孔和神经根出口局部的受压情况,并不能清楚的明确神经根在椎间孔以远及神经根管内行走区域的张力及受压情况。其他工具均不能对神经根管内进行安全有效的探查,因此,不能明确该区域内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减压效果。如果仅仅探查椎间孔及神经根出口局部神经根张力及减压效果,而忽略了神经根管内神经根行走区域内的受压情况,可能会造成术中神经根减压无效或不彻底,导致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缓解不理想,使得手术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二次手术的可能性,给患者带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可以探查神经根管内的通畅性、空间大小及周围组织张力情况,明确术中神经根出口处及神经根管内的减压范围,提高了术中神经根管有效减压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手术失败发生率。
[0004]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探头、连接段和手柄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包括尖头、中央部和基底部,其中尖头为钝圆状,尖头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的末端处为中央部,也是整个探头上直径最大处;自中央部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连接的基底部;探头的轴向上,尖头的长度大于基底部的长度。
[0006] 进一步地,在探头沿轴向的截面中,尖头处的夹记为α1,中央部的夹角记为α2,则有:α2>α1。
[0007] 进一步地,在探头沿轴向的截面中,基底部的边缘轮廓由两段对称且与中央部相接的侧面圆弧与连接两段侧面圆弧的底面圆弧构成,底面圆弧与连接段连接;其中侧面圆弧的曲率大于底面圆弧的曲率。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为L形结构,由前臂和后臂构成,前臂细而后臂粗,前臂和后臂之间的夹角度数为120°。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柄为圆柱形结构,手柄上自末端至前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在手柄上设置有防滑段。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的前臂与探头的基底部固定连接,且探头的轴心线与前臂的轴心线重合。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的探头在轴向上,其整体长度为4~8mm,尖头的长度为4mm。
[0012]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探头轴向的方向上,探头的最大直径为5mm。
[0013] 进一步地,在手柄的轴向上,手柄的长度为100mm,手柄末端直径为8mm,防滑段的长度为70mm。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臂的长度为15~25mm,后臂的长度为25~35mm。
[00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6] 1.本发明提出一种专用于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区域的工具,明确该区域内神经根受压情况,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0017] 2.利用本装置可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确定术中神经根周围的减压范围,提高术中有效减压效果和术后患者预后,减少手术失败的风险;
[0018] 3.本装置根据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针对于不同的位置,经过科学、严密的设计,使该探子整体结构不仅方便探查,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临近组织的损伤,符合医生握持习惯,可操控性强,安全性好,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辅助工具。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探头部分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1] 图3为连接段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手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标号代表:1-探头,2-连接段,3-手柄,11-尖头,12-中央部,13-基底部,21-前臂,22-后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针对于当前在神经根管探查过程中没有专用工具的问题,发明人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和手术探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效果的工具:
[0025]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探头1、连接段2和手柄3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1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1包括尖头11、中央部12和基底部13,其中尖头11为钝圆状,尖头11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11的末端处为中央部12,也是整个探头1上直径最大处;自中央部12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2连接的基底部13;探头1的轴向上,尖头11的长度大于基底部13的长度。
[0026]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探子,其基本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0027] 1.探头1。
[0028] 探头1是本方案中最重要的一个结构,在操作过程中,探头1整体探入到神经根管和椎间孔中,通过探头1返回的触感来确定神经根管是否需要进一步减压。因此探头1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问题:第一,大小问题。探头1是整个探子最前端的部分,其需要深入到狭小的间隙中进行操作。那么如果其过大,则不易通过狭窄处的神经根管,过小则不能很好地反馈触感。第二,形状问题。探头1整体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承载着行进、和探查的双重作用,因此要求其整体形状不仅要有利于行进过程,还要求其能全方位地感触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第三,角度问题。准确把控探头1的行进方向,对整个探查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方向出现偏差不仅难以达到既定位置,还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然而整个探查过程是医生直接手持操作的,任何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导致出偏差,因此就要求探头1的角度能与连接段2、手柄3相配合,构成一种利于探查、便于操控的结构。
[0029] 由此,发明人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给出了一种探头1结构。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中提出的探头1整体为纺锤形结构,但考虑到使用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因素,探头1并非对称的纺锤形结构,也就是说纺锤形结构的一端尖一些而另一端钝一些。探头1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尖头11,尖头11位于整个器械的最前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尖头11部是最先探入到神经根管中的,并在后续的操作中一直处于前端。为了便于其行进探查过程,尖头11设计为钝圆形结构,如图2所示,即尖头11可以看作是陀螺状。钝圆形结构设计,不仅便于其在探查根管时易于进入、便于行进过程,而且由于其表面光滑,也不会损伤神经。尖头11的尖部至其末端,直径均匀增大,并在其末端直径达到探头1上直径最大处,把这个位置称作中央部12。探头1的第二个部分为中央部12,中央部12的大小决定了探头1的适用性,通过中央部12能有效反馈触感,辅助医生判断。中央部12即为探头1上直径最大的位置。第三部分为基底部13,探头1自中央部12直径达到最大后,其后端需要进行收缩以限制整体大小,这部分收缩过程不是均匀的,因此造成了探头1的尖头11、基底部13不对称。如是一种对称的纺锤形结构,则将会增大探头1的整体长度,不利于操作。探头1的周向整体为光滑的圆形结构,而在其轴向上,即贯穿探头1的中心线方向上,尖头11的长度大于基底部13的长度。基底部
13的另一个功能是与连接段2连接。
[0030] 关于各部分的具体技术参数,进一步介绍如下:
[0031] 如图2所示,图2是对探头1部分以其轴向进行截切,切后所形成的面。在探头1沿轴向的截面中,尖头11处的夹角记为α1,中央部12的夹角记为α2,则有:α2>α1。这里所述的尖头11处的夹角,是指如图2所示的夹角,即尖头11截切后,其尖部呈现出的是一个圆形的角。由于尖头11是均匀增大的,因此这里的夹角α1就是尖头11截切后形成的两条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这个度数以60°左右为宜。中央部12为尖头11的末端处,这里的中央部12的夹角α2,是指截切后尖头11末端处的切线和基底部13与尖头11末端连接处切线之间的夹角。从外表看来,尖头11与基底部13这里应该是平滑过渡的,即中央部12外表面是圆滑状的。α2的大小以120°左右为宜。
[0032] 关于基底部13,也有着其严格的设计要求:
[0033] 在探头1沿轴向的截面中,基底部13的边缘轮廓由两段对称且与中央部12相接的侧面圆弧与连接两段侧面圆弧的底面圆弧构成,底面圆弧与连接段2连接;其中侧面圆弧的曲率大于底面圆弧的曲率。
[0034] 如图2所示,在截切的面中,基底部13并不是一段整体的圆弧,而是由三段圆弧拼接而成的。这三段圆弧中,有两段是以探头1的轴心线互为对称设置的,曲率、大小均相同,这两段圆弧称为侧面圆弧,侧面圆弧与中央部12相接;另一段圆弧为底面圆弧,其接两段侧面圆弧,使基底部13的轮廓整体约为半圆形。然而底面圆弧与侧面圆弧之间不是一同一曲率过渡而来的,底面圆弧的曲率小于侧面圆弧,即相对于侧面圆弧,底面圆弧更平滑一些,弯曲程度小一些。设置基底部13结构,一方面是为了与连接段2相固定,另一方面是基底部13这种设置与尖头11处构成了独特的纺锤形结构,在探查完毕回退的过程中,以及探查过程中需要前后移动时,由于基底部13侧面圆弧处的平滑设置,使根管更容易平滑地向两侧撑开,有利于探头1的活动。
[0035] 在探头1的轴向上,其整体长度L1为4~8mm,其中以6mm为最佳;探头1的尖头11处长度L2为4mm左右,基底部13长度L3为2mm左右。在垂直于探头1轴向的方向上,即探头1的径向上,探头1的最大直径,即中央部12处直径D1为5mm左右,该直径大小小于正常神经根管内直径,探查是通过该中央部12的膨大区域来触及神经根管内四周情况,并通过探头1在神经根管内的活动度及周围空间来判断减压效果。若D1过小,则探头1很容易进入神经根管,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风险较小,但探头1过细并不能真实感触神经根管内周围的空间,容易给术者带来误导,导致减压范围过小、减压不彻底或无效。若D1过大,则探头1很难进入神经根管,不能有效的探查神经根管内空间,若强行进入可能会对神经根造成损伤,术中可能会造成过度减压,增加了局部骨质破坏和手术风险。底面圆弧在径向上的弦长D2为3mm左右。
[0036] 2.连接段2。
[0037] 连接段为L形结构,由前臂和后臂构成,前臂细而后臂粗,前臂的长度L4为15~25mm左右,以20mm为最佳;前臂的直径D3为3mm左右,后臂的长度L5为25~35mm,以30mm为最佳;后臂的直径D4为4mm左右。前臂和后臂共同构成L形结构,但考虑到操作过程实际的生理结构和利于医生操作的因素,前臂和后臂之间的夹角α3以120°左右为宜,这个角度是经过多次测试最终确定的,角度过小则探查神经根管的过程中容易增加前臂挤压或损伤神经根的风险,角度过大则探查神经根管的过程中容易增加后臂挤压或损伤硬脊膜的风险;当探头位于根管内时,后臂倾斜地位于椎管(硬脊膜)的上方,减少了后臂挤压或损伤硬脊膜的风险,同时在使用手柄调整探头的方向时前臂和后臂不会轻易挤压硬膜。同样地,在探查对侧神经根管时,也可以减少前臂和后臂挤压硬脊膜的风险。连接段的前臂与探头的基底部固定连接,且探头的轴心线与前臂的轴心线重合,即探头整体与前臂同方向,方便操控。
[0038] 连接段的前臂长度L4最好设置为20mm左右,与神经根在神经根管内的走行距离接近,因此在使用神经根管探子进行探查时,连接段的前臂的长度L4足以保证探头可以探查神经根管的全程,可以有效探查神经根管内部的减压效果。若前臂的长度L4过小,探头只能探查部分神经根管,无法有效探查神经根管的远端,导致减压不够。若前臂的长度L4过大,手术中探头进入神经根管时连接段容易触碰棘突等,给操作带来不便,且探头进入神经根管过深,如果触及椎体前、外侧器官及组织,增加了术中副损伤的风险。
[0039] 3.手柄3。
[0040] 手柄3为圆柱形结构,手柄3上自末端至前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在手柄3上设置有防滑段。手柄3的整体长度L6为100mm左右,手柄3末端的直径D5为8mm左右,该长度和直径便于术者握持,防滑段为术者握持的部分,粗糙的点面状设计可以增加术者握持神经根管探子的接触面与力量,便于术者通过握持手柄3来控制探头的方向和进入神经根管的力度,降低术中神经根管探子滑落及副损伤风险。
[0041] 探头、连接段与手柄3依次光滑连接而成一整体,且各部分表面光滑,均为不锈材质。术中操作时探头、连接段及手柄3的前端难免触碰术野中的组织,尤其是神经根、硬脊膜、肌肉血管等,神经根探子各部分连接处光滑连接、且各部分表面光滑(除外手柄3的防滑段),可以明显降低术中操作带来的副损伤。
[0042] 使用本发明的操作如下:椎板切除后显露出口神经根,用手握持神经根管探子手柄3的防滑段,将探头及连接段的前臂顺神经根走向轻柔的送入椎间孔及神经根管内,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用探头轻轻触碰神经根管内周围组织,感触其内的空间大小,将探头进一步深入神经根管内,直至前臂全部进入。探查结束后,顺神经根管方向轻轻的取出探头,即完成探查操作。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牙根管锉 2020-05-11 386
多根线材冷却管 2020-05-12 153
一种根管治疗仪 2020-05-11 817
瘘管根治器 2020-05-11 741
两根线材冷却管 2020-05-11 804
根管探查方法 2020-05-11 651
根管清洗装置 2020-05-12 13
微创根管锉 2020-05-13 708
根管锉 2020-05-11 768
根管冲洗器 2020-05-13 91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