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技术 / 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

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

阅读:884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非 接触 充电技术的 电缆 隧道 机器人 安全屋装置,包括金属材料制成且一侧为敞口的壳体,所述壳体敞口一侧设置有斜坡,所述壳体敞口侧顶部设置有 门 腔,所述壳体一侧安装有提 拉环 ,所述壳体内侧顶部安装有 控制器 ,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无线充电 背板 ,所述壳体内侧底部安装有网座,所述网座下方安装有充电模 块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红外探测器和所述振动检测器的配合,在隧道机器人进入设备内部后,通过所述振动检测器对外部振动的自动检测,能够对设备进行自动密封,从而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安全防护;通过所述无线充电背板,可实现对电缆隧道机器人的无线充电,便于充电工作的进行。,下面是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包括金属材料制成且一侧为敞口的壳体(1),所述壳体(1)敞口一侧设置有斜坡(10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敞口侧顶部设置有腔(2),所述壳体(1)一侧安装有提拉环(103),所述壳体(1)内侧顶部安装有控制器(3),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有电连接所述控制器(3)的无线充电背板(4),所述壳体(1)内侧底部安装有网座(102),所述网座(102)下方安装有充电模(5);
所述门腔(2)包括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部成型有滑道(202),所述腔体(201)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滑道(202)滑动配合的安全门(203),所述安全门(203)上成型有加强筋(204),所述安全门(203)一侧的所述腔体(201)内部安装有电磁(205),所述电磁阀(205)连接有推杆(206),所述推杆(206)下端与所述安全门(203)底部卡接配合;
所述控制器(3)上设置有红外探测器(301),所述控制器(3)内部安装有振动检测器(303),所述壳体(1)内部安装有若干组摄像头(3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环(103)设置在所述壳体(1)两侧,且所述壳体(1)一侧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提拉环(1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5)外侧设置有电源接口(5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5)内部安装有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06)为L型,且所述推杆(206)中部与所述腔体(201)内壁通过转轴转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06)下端与所述安全门(203)底部卡接固定,且所述推杆(206)顶端与所述电磁阀(20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302)至少设置有两组,且摄像头(302)位于所述壳体(1)内侧顶部落。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隧道配套安全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安全屋是一种应急防护设备,常用在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场所,如矿井、隧道内。电缆隧道是一种新型的电缆走线低下构筑物,可容纳电缆数量大,并且能够满足电缆的巡视需求。现有的电缆隧道常使用隧道机器人进行电缆巡线,即通过带有摄像头的机器人在隧道内通过对电缆的取景实现电缆的远程检测。
[0003]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电缆隧道机器人需要通过人工放入电缆隧道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将机器人取出进行充电和信息读取,使用不便,且由于电缆隧道内部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振动、渗导致隧道坍塌,破坏隧道内部的电设备和检修机器人。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隧道内部无电缆隧道机器人的安置场所,不能对隧道机器人进行自动充电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提供了电缆隧道机器人的安放和充电场所,能够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同时能够通过对机器人的非接触充电,实现隧道机器人的隧道内连续工作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包括金属材料制成且一侧为敞口的壳体,所述壳体敞口一侧设置有斜坡,所述壳体敞口侧顶部设置有腔,所述壳体一侧安装有提拉环,所述壳体内侧顶部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无线充电背板,所述壳体内侧底部安装有网座,所述网座下方安装有充电模
[0007] 所述门腔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内部成型有滑道,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滑道滑动配合的安全门,所述安全门上成型有加强筋,所述安全门一侧的所述腔体内部安装有电磁,所述电磁阀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下端与所述安全门底部卡接配合;
[0008] 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红外探测器,所述控制器内部安装有振动检测器,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若干组摄像头。
[0009] 采用上述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所述红外探测器检测到隧道机器人进入所述壳体内部后,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开启,通过所述无线充电背板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振动检测器检测到外界的振动信号大于预设值后,通过将该信号输入所述控制器内部进行分析处理,而后控制所述电磁阀动作,带动所述推杆移动,放开与所述安全门的咬合部位,所述安全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所述滑道下落,进而对设备进行密封,所述壳体被掩埋后挖取时,可通过所述提拉环进行辅助固定,便于所述壳体的提拉。
[0010] 作为优选,所述提拉环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且所述壳体一侧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提拉环。
[0011] 作为优选,所述充电模块外侧设置有电源接口
[0012] 作为优选,所述充电模块内部安装有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路
[0013] 作为优选,所述推杆为L型,且所述推杆中部与所述腔体内壁通过转轴转动配合。
[0014] 作为优选,所述推杆下端与所述安全门底部卡接固定,且所述推杆顶端与所述电磁阀连接。
[0015] 作为优选,所述摄像头至少设置有两组,且摄像头位于所述壳体内侧顶部落。
[0016] 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红外探测器和所述振动检测器的配合,在隧道机器人进入设备内部后,通过所述振动检测器对外部振动的自动检测,能够对设备进行自动密封,从而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安全防护;
[0017] 2、通过所述无线充电背板,可实现对电缆隧道机器人的无线充电,便于充电工作的进行;
[0018] 3、通过在所述壳体两侧设置有所述提拉环,可在设备被掩埋时进行辅助提起,提高了设备安装和挖取的便捷性。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门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框图
[0023]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4] 1、壳体;101、斜坡;102、网座;103、提拉环;2、门腔;201、腔体;202、滑道;203、安全门;204、加强筋;205、电磁阀;206、推杆;3、控制器;301、红外探测器;302、摄像头;303、振动检测器;4、无线充电背板;5、充电模块;501、电源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26]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充电技术的电缆隧道机器人安全屋装置,包括金属材料制成且一侧为敞口的壳体1,壳体1敞口一侧设置有斜坡101,壳体1敞口侧顶部设置有门腔2,壳体1一侧安装有提拉环103,壳体1内侧顶部安装有控制器3,壳体1内部安装有电连接控制器3的无线充电背板4,壳体1内侧底部安装有网座102,网座
102下方安装有充电模块5;
[0027] 门腔2包括腔体201,腔体201内部成型有滑道202,腔体201内部设置有与滑道202滑动配合的安全门203,安全门203上成型有加强筋204,安全门203一侧的腔体201内部安装有电磁阀205,电磁阀205连接有推杆206,推杆206下端与安全门203底部卡接配合;
[0028] 控制器3上设置有红外探测器301,控制器3内部安装有振动检测器303,壳体1内部安装有若干组摄像头302。
[0029]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提拉环103设置在壳体1两侧,且壳体1一侧至少设置有两组提拉环103,如此设置,可便于对壳体1的挂装吊取;
[0030] 充电模块5外侧设置有电源接口501;
[0031] 充电模块5内部安装有蓄电池组和电压转换电路,如此设置,可在电缆隧道内部发生事故断电时,通过蓄电池组进行应急供电和充电;
[0032] 推杆206为L型,且推杆206中部与腔体201内壁通过转轴转动配合,如此设置,L型推杆206可与转轴配合形成一杠杆;
[0033] 推杆206下端与安全门203底部卡接固定,且推杆206顶端与电磁阀205连接,如此设置,L型推杆206底部横杆与安全门203卡接配合后,可对安全门203进行固定,而后电磁阀205通过带动L型推杆206的竖直部分,即可将推杆206底部的横杆在安全门203下方抽离,进而使安全门203下落;
[0034] 摄像头302至少设置有两组,且摄像头302位于壳体1内侧顶部角落,如此设置,可便于对壳体1内部进行全面视频监控。
[0035] 采用上述结构,红外探测器301检测到隧道机器人进入壳体1内部后,通过控制器3控制充电模块5开启,通过无线充电背板4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无线充电,振动检测器303检测到外界的振动信号大于预设值后,通过将该信号输入控制器3内部进行分析处理,而后控制电磁阀205动作,带动推杆206移动,放开与安全门203的咬合部位,安全门20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滑道202下落,进而对设备进行密封,壳体1被掩埋后挖取时,可通过提拉环103进行辅助固定,便于壳体1的提拉;
[0036] 通过红外探测器301和振动检测器303的配合,在隧道机器人进入设备内部后,通过振动检测器303对外部振动的自动检测,能够对设备进行自动密封,从而对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安全防护;
[0037] 通过无线充电背板4,可实现对电缆隧道机器人的无线充电,便于充电工作的进行;
[0038] 通过在壳体1两侧设置有提拉环103,可在设备被掩埋时进行辅助提起,提高了设备安装和挖取的便捷性。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