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

阅读:334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缓冲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缓冲器 (1)具有:中间室(19),其由 活塞 (15、16)形成;第一衰减 力 产生机构(105),其设置在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20),其设置在下室(20)与中间室(19)之间,产生衰减力; 位置 感应机构(175),其根据活塞(15、16)的位置将通路(32、132)的状态改变为使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连通的状态、或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的状态、或使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的状态。,下面是缓冲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其至少一方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上室、中间室及下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
第一通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以工作流体在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
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分开地将所述上室、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连通;
该缓冲器的特征在于,
伸出侧衰减,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移动对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限制,产生衰减
缩回侧衰减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移动对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限制,产生衰减力;
第一调节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
第二调节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下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
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设定为,
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的第一规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大,
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所述第一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伸出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
所述第一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缩回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二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时,以及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三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时的至少任一方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通过量针被调节,所述量针具有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的缩径部,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通过在所述缸的内周局部形成的轴向槽被调节,
所述轴向槽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

说明书全文

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0002] 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3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4-223501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存在根据活塞位置对衰减进行切换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2-1680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希望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009]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的缓冲器。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设置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上室及下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该缓冲器具有:中间室,其由所述活塞形成;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上室与所述中间室之间,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下室与所述中间室之间,产生衰减力;位置感应机构,其根据所述活塞的位置,改变通路的状态为使所述上室及所述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使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使所述下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连通的状态。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缓冲器具备: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其至少一方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上室、中间室及下室;活塞杆,其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以工作流体在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伸出侧衰减,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移动对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限制,产生衰减力;缩回侧衰减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移动对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限制,产生衰减力;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分开地将所述上室、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连通;第一调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第二调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下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第一规定范围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大。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时,设定为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时,设定为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第一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也可以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伸出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所述第一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也可以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缩回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也可以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二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时,以及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三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时的至少任一方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也可以通过量针被调节。所述量针也可以具有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的缩径部,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也可以通过在所述缸的内周局部形成的轴向槽被调节。所述轴向槽也可以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视图。
[0020]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油压回路图。
[002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特性的曲线图,(a)表示相对于活塞的行程位置的可变节流孔的面积,(b)表示相对于活塞的行程位置的衰减力。
[0024]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衰减力的仿真结果的特性线图。
[0025]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相对于不同活塞速度下的活塞的行程位置的衰减力的仿真结果的特性线图。
[0026] 图8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车辆在长波状路段行驶时的弹簧加速度的仿真结果的特性线图。
[0027] 图9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车辆在双移线时的横摆率的仿真结果的特性线图,(b)是(a)的B部放大图。
[0028]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9]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0]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内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第一实施方式]
[0032]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为了帮助理解,将图的下侧定义为“下侧”,相反地,将图的上侧定义为“上侧”。
[0033] 图1中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位置感应的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缓冲器1具有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缸2、将缸2的第一端部覆盖的盖3、固定在缸2的第二端部上的安装环4。如图2所示,缓冲器1是所谓的复筒式液压缓冲器。缸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5、和以比内筒5大的直径覆盖内筒5而呈同心状设置的有底圆筒状的外筒6。内筒5与外筒6之间的空间构成储存室7。
[0034] 外筒6由实质上圆筒状的本体部件8、和嵌合固定在本体部件8的第一端部即下部而将本体部件8的下端开口部封闭的底部件9构成。如图1所示,安装环4安装在底部件9的与本体部件8相反的一侧。
[0035] 如图2所示,盖3将外筒6的上部开口覆盖。盖3具有筒状部10、和从筒状部10的上端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内凸缘11。盖3将本体部件8的与底部件9相反的一侧的上端开口部覆盖。如图1所示,在盖3上,以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在筒状部10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凹状部12。在凹状部12的内侧嵌合固定有本体部件8的上端开口部。
[0036] 如图2所示,在内筒5内,可滑动地嵌装有第一活塞15、和比第一活塞15靠底部件9侧的第二活塞16这两个活塞。在内筒5内设置的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将内筒5内划分成上室18、中间室19和下室20这三室,上室18位于第一活塞15的与第二活塞16相反的一侧,中间室19位于第一活塞15与第二活塞16之间,下室20位于第二活塞16的与第一活塞15相反的一侧。换言之,在内筒5内,通过第一活塞15形成上室18,通过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形成中间室19,通过第二活塞16形成下室20。在内筒5内的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各自的内部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5与外筒6之间的储存室7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0037] 在缸2内插入有活塞杆21的第一端部。活塞杆21的第二端部向缸2的外部延伸。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与活塞杆21的缸2内的第一端部连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与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其结果,内筒5内的第一活塞15与第二活塞16之间的中间室19也与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
[0038] 在内筒5及外筒6的一端开口嵌合有导22。在外筒6的比导块22更靠缸2的外部安装有密封部件23。导块22及密封部件23均具有环状的形状。活塞杆21能够滑动地插通于导块22的内侧及密封部件23的内侧,向缸2的外部延伸。
[0039] 导块22限制活塞杆21的径向移动并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承活塞杆21,对活塞杆21的移动进行引导。密封部件23的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接。密封部件23的外周部与外筒6的内周部密合。密封部件23防止内筒5内的油液和外筒6内的储液室7的高压气体及油液向外部漏出。
[0040] 导块22具有如下的台阶形状,即,导块22的外周部的上部的直径大于导块22的外周部的下部的直径。导块22在下部与内筒5的上端的内周部嵌合,在上部与外筒6的上端的内周部嵌合。在外筒6的底部件9上设置将内筒5内的下室20和储存室7进行划分的基阀25。在基阀25嵌合有内筒5的下端的内周部。上室18设置在导块22与第一活塞15之间。下室20设置在第二活塞16与基阀25之间。
[0041] 活塞杆21具有杆主体26和顶端杆27,杆主体26插通于导块22及密封部件23,向外部延伸,顶端杆27与杆主体26的缸2内侧的端部螺纹联接,与杆主体26一体地连结。在杆主体26的径向中央、从顶端杆27到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中途位置形成沿着轴向的插入孔28。另外,在顶端杆27的径向中央形成沿着轴向的贯通孔29。插入孔28和贯通孔29构成在活塞杆21的径向中央形成的插入孔30。因此,活塞杆21为中空构造。在活塞杆21的插入孔30内插入有量针31。量针31的第一端部固定在比量针31靠缸2的底部件9侧设置的基阀25。量针31的第二端部插入活塞杆21的插入孔30内。插入孔30与量针31之间的空间在活塞杆21内构成油液能够流动的杆内通路32(第二通路)。
[0042] 在活塞杆21的杆主体26的外周,在轴向的顶端杆27侧安装有圆环状的阻挡件35。阻挡件35在活塞杆21从缸2最突出的完全伸出位置与导块22抵接,对活塞杆21超出完全伸出位置的突出进行限制。
[0043] 缓冲器1用于机动车或路车辆等车辆的悬架装置。例如,缓冲器1的第一端部被车体支承,缓冲器2的第二端部与车轮部连结。具体地,缓冲器1通过活塞杆21与车体连结,缸2的与活塞杆21的突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图1中表示的安装环4与车轮部连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地,缓冲器1的第二端部被车体支承,缓冲器1的第一端部与车轮部连结。然后,对于缓冲器1,当车体相对于车轮上升时,活塞杆21从缸2伸出,相反地当车体相对于车轮下降时,活塞杆21进入缸2内。有时将活塞杆21从缸2伸出的方向称作“伸出侧”及“最大长度侧”。有时将活塞杆21进入缸2内的方向称作“缩回侧”及“最小长度侧”。
[0044] 当车轮随着行驶而振动时,缸2和活塞杆21的位置随着该振动而相对变化。上述变化被在活塞杆21形成的杆内通路32的流体阻尼抑制。如以下详述的,在活塞杆21形成的杆内通路32的流体阻尼设为根据振动的速度或振幅的不同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可改善乘坐舒适度。除车轮产生的振动以外,在缸2与活塞杆21之间还作用有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车体上产生的惯性力离心力。例如,由于行驶方向因方向盘操作而改变,在车体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缸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对基于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车体产生的力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可得到车辆行驶时的高稳定性
[0045] 如图3所示,在杆主体26的顶端杆27侧的端部形成直径比插入孔28大的螺孔43。在杆主体26的螺孔43侧形成与插入孔28正交而在径向上将杆主体26贯通的通路孔44。通路孔44也与插入孔28一起构成杆内通路32。通路孔44形成在杆主体26的阻挡件35与顶端杆27之间。
[0046] 在顶端杆27的第一端部形成螺纹轴部45。螺纹轴部45与杆主体26的螺孔43螺纹联接,由此顶端杆27与杆主体26一体地连结。形成顶端杆27的杆内通路32的贯通孔29由主孔部47和小径孔部48构成,主孔部47基本构成贯通孔29的整体,小径孔部48形成在主孔部47的轴向的与螺纹轴部45相反的一侧的中间部上,其直径小于主孔部47。在顶端杆27,在主孔部47的比小径孔部48更靠与螺纹轴部45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形成通路孔50,通路孔50与贯通孔29正交,在径向上将顶端杆27贯通。通路孔50也构成杆内通路32。
[0047] 顶端杆27从轴向的杆主体26侧起依次具有螺纹轴部45、凸缘部56、保持轴部57。凸缘部56的外径大于螺纹轴部45的外径及杆主体26的外径。如上述,顶端杆27在螺纹轴部45与杆主体26的螺纹孔43螺纹联接。凸缘部56此时与杆主体26抵接。保持轴部57的直径比凸缘部56小。在保持轴部57的轴向的与凸缘部5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形成外螺纹58。在保持轴部57的外螺纹58与凸缘部56之间形成通路孔50。
[0048] 在顶端杆27的保持轴部57,从凸缘部56侧起依次配置:一个限制部件61、一个抵接圆盘62、一个圆盘63、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64、第一活塞15、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65、一个圆盘66、一个抵接圆盘67、一个限制部件68、一个抵接圆盘69、一个圆盘70、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71、第二活塞16、一个通路形成圆盘72、多个圆盘73、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74、一个圆盘75、一个抵接圆盘76、一个限制部件77,并被与外螺纹58螺纹联接的螺母78和凸缘部56夹持。
[0049] 第一活塞15由被顶端杆27支承的金属制的活塞主体95、和安装于活塞主体95的外周面上而在内筒5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96构成。
[0050] 在活塞主体95设有:使上室18与中间室19连通且在第一活塞15向中间室19侧的移动即缩回行程中供油液从中间室19朝上室18流出的多个(图3由于为剖视图,故而只图示一个)通路101(第一通路)、在第一活塞15向上室18侧的移动即伸出行程中供油液从上室18朝中间室19流出的多个(图3由于为剖视图,故而只图示一个)通路102(第一通路)。即,多个通路101和多个通路102设于第一活塞15,其进行连通以使工作流体即油液通过第一活塞15的移动而在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流动。
[0051] 在圆周方向上,通路101在相邻的两个通路101之间隔着一处通路102而以等间距形成。通路101的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上的第一端部(图3的下侧)在径向外侧开口。通路101的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上的第二端部(图3的上侧)在径向内侧开口。然后,通路101和通路102中,在半数的通路101上设置圆盘阀64。圆盘阀64配置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的第二端部即上室18侧。通路101构成在第一活塞15向活塞杆21进入缸2内的缩回侧移动时油液所通过的缩回侧的通路。在通路101上设置的圆盘阀64对缩回侧的通路101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缩回侧衰减阀103。
[0052] 另外,通路101和通路102中,构成剩下半数的通路102在圆周方向上,在相邻的两个通路102之间隔着一处通路101而以等间距形成。通路102的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上的第二端部(图3的上侧)在径向外侧开口。通路102的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上的第一端部(图3的下侧)在径向内侧开口。然后,通路101和通路102中,在剩下半数的通路102上设置圆盘阀65。圆盘阀65配置在第一活塞15的轴向的第一端部即轴线方向的中间室19侧。通路102构成在第一活塞15向活塞杆21伸出缸2之外的伸出侧移动时油液通过的伸出侧的通路。在通路
102上设置的圆盘阀65对伸出侧的通路102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伸出侧衰减阀104。
[0053] 包括圆盘阀64的缩回侧衰减阀103和包括圆盘阀65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设置在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105。
[0054] 第一活塞15的活塞主体95实质上为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95的中央形成插通孔106,该插通孔106沿轴向贯通,供顶端杆27的保持轴部57插通。在活塞主体95的上室18侧的端部,在缩回侧的通路101的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圆环状地形成座部107。在活塞主体95的中间室19侧的端部,在伸出侧的通路102的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圆环状地形成座部108。
[0055] 在活塞主体95中,座部107的与插通孔10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具有轴线方向高度比座部107低的台阶形状。伸出侧的通路102的第二端在该台阶形状的部分开口。当圆盘阀64的外周部落座于座部107时,圆盘阀64关闭座部107的内侧的缩回侧的通路101。当圆盘阀64的外周部从座部107离座时,圆盘阀64开启通路101。即,圆盘阀64及座部107对缩回侧的通路101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缩回侧衰减阀103。
[0056] 圆盘阀64由金属制且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多个圆盘构成。互相在轴向上重合的两个圆盘中距座部107远的圆盘的外径在距座部107近的圆盘的外径以下。圆盘63金属制且具有有孔圆板状。圆盘63的外径小于构成圆盘阀64的最小径的圆盘的外径。抵接圆盘62金属制且具有有孔圆板状。抵接圆盘62的外径比构成圆盘阀64的最小径的圆盘的外径大、且比构成圆盘阀64的最大径的圆盘的外径小。限制部件61金属制且具有有孔圆板状,与圆盘阀64相比为高刚性。限制部件61的外径比抵接圆盘62的外径小、比凸缘部56的外径小。抵接圆盘62在圆盘阀64向开方向变形时与圆盘阀64抵接,与限制部件61一起限制圆盘阀64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0057] 另外,在活塞主体95中,座部108的与插通孔10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具有轴线方向高度比座部108低的台阶形状。缩回侧的通路101的第二端在该台阶形状的部分开口。当圆盘阀65的外周部落座于座部108时,圆盘阀65关闭座部108的内侧的伸出侧的通路102。当圆盘阀65的外周部从座部108离座时,圆盘阀64开启通路102。即,圆盘阀65及座部108对伸出侧的通路102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伸出侧衰减阀104。
[0058] 圆盘阀65由金属制的有孔圆板状的多个圆盘构成。互相在轴向上重合的两个圆盘中距座部108远的圆盘的外径在距座部108近的圆盘的外径以下。圆盘66为金属制且为有孔圆板状。圆盘66的外径小于构成圆盘阀65的最小径的圆盘的外径。抵接圆盘67为金属制且为有孔圆板状。抵接圆盘67的外径比构成圆盘阀65的最小径的圆盘的外径大、且比构成圆盘阀65的最大径的圆盘的外径小。限制部件68为金属制。限制部件68为有孔圆板状,与圆盘阀65相比为高刚性。限制部件68的外径小于抵接圆盘67的外径。抵接圆盘67在圆盘阀65向开方向变形时与圆盘阀65抵接,并与限制部件68一起限制圆盘阀65的规定以上的变形。圆盘阀65的刚性比圆盘阀64低,容易开阀。
[0059] 第二活塞16由被顶端杆27支承的金属制的活塞主体111、和安装于活塞主体111的外周面上而在内筒5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112构成。
[0060] 在活塞主体112设有:使中间室19与下室20连通且在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缩回行程中供油液从下室20朝中间室19流出的多个(图3由于为剖视图,故而只图示一个)通路116(第一通路)、在第二活塞16向中间室19侧的移动即伸出行程中供油液从中间室19朝下室20流出的多个(图3由于为剖视图,故而只图示一个)通路117(第一通路)。即,多个通路116和多个通路117设于第二活塞16,其进行连通以使工作流体即油液通过第二活塞16的移动而在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动。
[0061] 在圆周方向上,通路116在相邻的两个通路116之间隔着一处通路117而以等间距形成。通路116的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上的第一端部(图3的下侧)在径向外侧开口。通路116的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上的第二端部(图3的上侧)在径向内侧开口。然后,通路116和通路117中,在半数的通路116上设置圆盘阀71。圆盘阀71配置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的一端即中间室19侧。通路116构成在第二活塞16向活塞杆21进入缸2内的缩回侧移动时油液所通过的缩回侧的通路。在通路116上设置的圆盘阀71对缩回侧的通路116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缩回侧衰减阀118。
[0062] 另外,通路116和通路117中,构成剩下半数的通路117在圆周方向上,在相邻的两个通路117之间隔着一处通路116而以等间距形成。通路117的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上的第二端部(图3的上侧)在径向外侧开口。通路117的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上的第一端部(图3的下侧)在径向内侧开口。然后,通路116和通路117中,在剩下半数的通路117设置圆盘阀74。圆盘阀74配置在第二活塞16的轴向的第一端部即轴线方向的下室20侧。通路117构成在第二活塞16向活塞杆21伸出缸2之外的伸出侧移动时油液所通过的伸出侧的通路。在通路117上设置的圆盘阀74对伸出侧的通路117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伸出侧衰减阀119。
[0063] 包括圆盘阀71的缩回侧衰减阀118和包括圆盘阀74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设置在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20。
[0064] 第二活塞16的活塞主体111实质上为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111的中央形成插通孔126,该插通孔126沿轴向贯通,供顶端杆27的保持轴部57插通。插通孔126由使保持轴部57嵌合的中间室19侧的嵌合孔部124、直径比嵌合孔部124大的下室20侧的通路形成孔部125构成。通路形成孔部125和保持轴部57的间隙与顶端杆27的通路孔50连通。在活塞主体111的中间室19侧的端部,在缩回侧的通路116的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圆环状地形成座部127。
在活塞主体111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伸出侧的通路117的一端开口位置的外侧,圆环状地形成座部128。
[0065] 在活塞主体111中,座部127的与插通孔12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具有轴线方向高度比座部127低的台阶形状。伸出侧的通路117的第二端在该台阶形状的部分开口。当圆盘阀71的外周部落座于座部127时,圆盘阀71关闭座部127的内侧的缩回侧的通路116。当圆盘阀
71的外周部从座部127离座时,圆盘阀71开启通路116。即,圆盘阀71及座部127对缩回侧的通路116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缩回侧衰减阀118。
[0066] 圆盘阀71由金属制的有孔圆板状的多个圆盘构成。这些圆盘具有相同的外径。圆盘70为金属制且为有孔圆板状。圆盘70的外径小于圆盘71的外径。抵接圆盘69为金属制且为有孔圆板状。抵接圆盘69的外径比圆盘阀71的外径小、且比限制部件68的外径大。抵接圆盘69在圆盘阀71向开方向变形时与圆盘阀71抵接,与限制部件68一起限制圆盘阀71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0067] 另外,在活塞主体111中,座部128的与插通孔106相反的一侧具有轴线方向高度比座部128低的台阶形状。缩回侧的通路116的第二端在该台阶形状的部分开口。当圆盘阀74的外周部落座于座部128时,圆盘阀74关闭座部128的内侧的伸出侧的通路117。当圆盘阀74的外周部从座部128离座时,圆盘阀74开启通路117。即,圆盘阀74及座部128对伸出侧的通路117的油液的流动进行限制,构成产生衰减力的伸出侧衰减阀119。
[0068] 圆盘阀74由金属制的有孔圆板状的多个圆盘构成。这些圆盘具有相同的外径。圆盘73为金属制。圆盘73为有孔圆板状。圆盘73的外径小于圆盘74的外径。通路形成圆盘72为金属制。通路形成圆盘72为有孔圆板状。通路形成圆盘72的外径比圆盘阀73的外径大、且比圆盘阀74的外径小。在通路形成圆盘72形成有通路槽131。通过通路槽131,通路117与通路形成孔部125内连通,于是通路117与通路孔50内的杆内通路32连通。通路槽131及通路形成孔部125内构成使通路117与杆内通路32始终连通的连通路132(第二通路)。
[0069] 圆盘75为金属制。圆盘75为有孔圆板状。圆盘75的外径小于圆盘阀74的外径。圆盘76为金属制。圆盘76为有孔圆板状。圆盘76的外径比圆盘阀74的外径小、且比圆盘75的外径大。限制部件77为金属制。限制部件77为有孔圆板状,与圆盘阀74相比为高刚性。限制部件
77的外径小于圆盘76的外径。圆盘76在圆盘阀74向开方向变形时与圆盘阀74抵接,与限制部件77一起限制圆盘阀74的规定以上的变形。圆盘阀74的刚性比圆盘阀64高,难以开阀。
[0070] 在第一活塞15上设置的通路101、102、和在第二活塞16上设置的通路116、117连通,以使工作流体即油液在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流动。
[0071] 伸出侧衰减阀104、119设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限制因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伸出方向的移动而在通路102、117流动的油液的流动,产生衰减力。在伸出行程中,通路102成为油液流动的上游侧(即上室18侧),通路117成为下游侧(即下室20侧)。另外,在伸出行程中,伸出侧衰减阀104、119中的伸出侧衰减阀104成为上游侧(即上室18侧),伸出侧衰减阀119成为下游侧(即下室20侧)。
[0072] 圆盘阀65、74构成为,第一活塞15的圆盘阀65的刚性比第二活塞16的圆盘阀74低,容易开阀。其结果,圆盘阀65、74设定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伸出方向移动的伸出行程中,在位于油液的流动的上游侧的圆盘阀65产生的衰减力比在位于下游侧的圆盘阀74产生的衰减力小、软。
[0073] 缩回侧衰减阀103、118设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限制因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缩回方向的移动而在通路101、116流动的油液的流动,产生衰减力。在缩回行程中,通路116成为油液流动的上游侧(即下室20侧),通路101成为下游侧(即上室18侧)。另外,在缩回行程中,缩回侧衰减阀103、118中的缩回侧衰减阀118成为上游侧(即下室20侧),缩回侧衰减阀103成为下游侧(即上室18侧)。
[0074] 圆盘阀64、71构成为,第一活塞15的圆盘阀64的刚性比第二活塞16的圆盘阀71高,难以开阀。其结果,缩回侧衰减阀103、118设定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缩回方向移动的缩回行程中,在位于油液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产生的衰减力比在位于下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产生的衰减力小、软。
[0075] 在螺母78形成有:形成有与顶端杆27的外螺纹58螺纹联接的内螺纹135的螺孔部136、直径比螺孔部136小的小径孔部137。螺母78与杆主体26及顶端杆27一起构成活塞杆
21。螺母78的内侧构成杆内通路32。在螺母78的小径孔部137的内侧插入有量针31。小径孔部137也构成供量针31插入的插入孔30。小径孔部137的内径与小径孔部48的内径相同。小径孔部137形成杆内通路32的端部。
[0076] 在螺母78与顶端杆27紧固联接的状态下,通过圆盘63和第一活塞15夹住圆盘阀64的内周部。通过圆盘66和第一活塞15夹住圆盘阀65的内周部。通过圆盘70和第二活塞16夹住圆盘阀71的内周部。通过圆盘75和圆盘73夹住圆盘阀74的内周部。由此,圆盘阀64、65、71、74各自的外周部能够变形。
[0077] 如图1所示,在外筒6的底部件9与内筒5之间设置基阀25。基阀25具有:将下室20和储存室7分隔的基阀部件141、设置在基阀部件141的下侧即储存室7侧的圆盘142、设置在基阀部件141的上侧即下室20侧的圆盘143、将圆盘142安装到基阀部件141的螺栓部件144、将圆盘143安装到基阀部件141的螺母部件145、安装于基阀部件141的外周部的卡止部件146、对量针31的后述的支承凸缘部161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47。螺栓部件144及螺母部件145通过基阀部件141夹持圆盘142及圆盘143的径向中央部。
[0078] 基阀部件141为圆环状。在基阀部件141的内侧插通有螺栓部件144。在基阀部件141形成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存室7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49、和在通路孔149的径向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存室7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50。储存室7侧的圆盘14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49向储存室7流动。另一方面,圆盘142限制油液从储存室7经由内侧的通路孔149向下室20流动。圆盘143允许油液从储存室7经由通路孔150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圆盘143限制油液从下室20经由外侧的通路孔150向储存室7流动。
[0079] 圆盘142和基阀部件141构成缩回侧的衰减阀152,该衰减阀152在缩回行程中开阀,使油液从下室20向储存室7流动,并且产生衰减力。圆盘143和基阀部件141构成吸入阀153,该吸入阀153在缓冲器1的伸出行程中开阀,使油液从储存室7向下室20内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吸入阀153主要起到如下的功能,即,从储存室7向下室20不实质上产生衰减力地使油液流动,以补充因活塞杆21从缸2伸出而产生的液的不足量。
[0080] 卡止部件146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卡止部件146的内侧嵌合有基阀部件141的上部。基阀部件141经由卡止部件146与内筒5的下端的内周部嵌合。卡止部件146的活塞15、16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支承板147在支承板147的外周部与该延伸部分卡止。支承板147的内周部在活塞15、16侧将量针31的支承凸缘部161卡止。由此,卡止部件146及支承板147维持将量针31的支承凸缘部161与螺栓部件144抵接的状态。
[0081] 量针31具有:被基阀25支承的支承凸缘部161、直径比支承凸缘部161小且从支承凸缘部161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大径部162、从第一大径部162的与支承凸缘部161相反的一侧沿轴向延伸的图3中表示的第一锥部163、从第一锥部163的与第一大径部162相反的一侧沿轴向延伸的、直径比第一大径部162小的缩径部164。另外,量针31还具有:从缩径部164的与第一锥部163相反的一侧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锥部165、从第二锥部165的与缩径部164相反的一侧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大径部166。
[0082] 第一大径部162为恒定直径。缩径部164为直径比第一大径部162小的恒定直径。第一锥部163使第一大径部162及缩径部164连续,具有越靠近缩径部164直径越小的锥形状。第二大径部166为直径与第一大径部162相同的恒定直径。第二锥部165使缩径部164及第二大径部166连续,具有越靠近缩径部164直径越小的锥状。
[0083] 量针31插入活塞杆21的插入孔30。量针31在其与活塞杆21的插入孔30之间形成杆内通路32。杆内通路32进行连通,以使油液通过活塞15、16的移动而在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流动。杆内通路32及连通路132与通路101、102、116、117分开地使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连通。
[0084] 处于活塞杆21的轴向中间部的小径孔部48在杆内通路32中设置在与中间室19始终连通的连通路132与上室18之间。因此,小径孔部48及量针31构成第一调节部171,该第一调节部171通过活塞杆21即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而对经由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杆内通路32的流路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当小径孔部48与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及第二大径部166对准轴向位置时,第一调节部171将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的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当小径孔部48与量针31的缩径部164对准位置时,第一调节部171将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的流路面积设为最大。即,第一调节部171构成可变节流孔。在可变节流孔中,流路面积通过量针31被调节。
[0085] 处于活塞杆21的轴向端部的螺母78的小径孔部137在杆内通路32中设置在与中间室19始终连通的连通路132与下室20之间。因此,小径孔部137及量针31构成第二调节部172,该第二调节部172通过活塞杆21即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对经由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杆内通路32的流路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
[0086] 当小径孔部137与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及第二大径部166对准轴向位置时,第二调节部172将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当小径孔部137与量针31的缩径部164对准位置时,第二调节部172将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流路面积设为最大。即,第二调节部172也构成可变节流孔。在可变节流孔中,流路面积通过量针31被调节。
[0087] 综上,在油压回路上,如图4所示,在上室18与中间室19之间并列地配置:配置有缩回侧衰减阀103的通路101、配置有伸出侧衰减阀104的通路102、第一调节部171。通路101、102、缩回侧衰减阀103及伸出侧衰减阀104构成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105、和第一调节部
171构成第一活塞部110。另外,在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并列地配置:配置有缩回侧衰减阀
118的通路116、配置有伸出侧衰减阀119的通路117、第二调节部172。通路116、117、缩回侧衰减阀118及伸出侧衰减阀119构成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20、和第二调节部172构成第二活塞部121。
[0088] 如图3所示,量针31的缩径部164延伸得长于如下的长度,即,构成第一调节部171的活塞杆21的小径孔部48与构成第二调节部172的螺母78的小径孔部137之间的轴向长度。由此,量针31的缩径部164能够同时与小径孔部48及小径孔部137两者在轴向位置重合。该状态下,杆内通路32的第一端部的流路面积成为由第一调节部171的小径孔部48和缩径部
164的流路面积所规定的最大值,杆内通路32的第二端部的流路面积成为由第二调节部172的小径孔部137和缩径部164的流路面积所规定的最大值,杆内通路32成为使上室18与下室
20连通的状态。
[0089] 图5(a)的实线U1表示第一活塞部110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相对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的变化。图5(a)的虚线U2表示第二活塞部121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相对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的变化。图5(b)的实线V1表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伸出方向移动时的行程位置和衰减力的关系。图5(b)的虚线V2表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缩回方向移动时行程位置和衰减力的关系。
[0090]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处于包括中立位置(1G的位置(对停止在平位置的车体进行支承的位置))在内的图5(a)中表示的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活塞杆21的小径孔部48及小径孔部137两者同时与量针31的缩径部164在轴向位置重合。换言之,该第一规定范围S4~S5是流路面积由量针31的缩径部164规定的范围。第一规定范围S4~S5中,图5(a)中用实线U1表示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及图5(a)中用虚线U2表示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为同等的最大值,因此,上室18和下室20成为以杆内通路32的最大的流路面积连通的状态。
[0091]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在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上室18的油液经由最大的流路面积的杆内通路32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为软的状态。
[0092]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内时,在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下室20的油液经由最大的流路面积的杆内通路32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为软的状态。
[0093]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使缓冲器1成为最大长度的最大长度侧的图5(a)中表示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第一调节部171使小径孔部48与量针31的第二大径部166的轴向位置对准,并且第二调节部172使小径孔部137与量针31的缩径部164的轴向位置对准。第二规定范围S6~S7中,由小径孔部48和第二大径部166构成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成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上室18侧关闭,并且,由小径孔部137和缩径部164构成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成为最大值,杆内通路32及连通路132成为以该最大值规定的流路面积使下室20与中间室19连通的状态。
[0094]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收窄杆内通路32。因此,对于上室18的油液,其向杆内通路32的进入被限制,而通过第一活塞15的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另外,第二调节部172以最大的流路面积开启杆内通路32。因此,中间室19的油液从中间室19经由连通路132及最大的流路面积的杆内通路32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实线V1所示,衰减力虽然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稍硬的状态,但维持软的状态。
[0095]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二调节部172以最大的流路面积开启杆内通路32,第一调节部171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杆内通路32及连通路132流向中间室19,通过第一活塞15的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及后述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硬的状态。
[0096]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使缓冲器1成为最小长度的最小长度侧的图5(a)中表示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第一调节部171使小径孔部48与量针31的缩径部164的轴向位置对准,并且第二调节部172使小径孔部137与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的轴向位置对准。第三规定范围S2~S3中,由小径孔部137和第一大径部162构成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成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下室20侧的杆内通路32关闭,并且,由小径孔部48和缩径部164构成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成为最大值,杆内通路32及连通路132成为以该最大值规定的流路面积使上室18与中间室19连通的状态。
[0097]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在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以最大的流路面积开启杆内通路32,第二调节部172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上室18的油液经由杆内通路32及连通路132流向通路117,被导入中间室19并且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比第二规定范围S6~S7硬的状态。
[0098]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在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二调节部172收窄杆内通路32。因此,对于下室20的油液,其向杆内通路32的进入被限制,而通过第二活塞16的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另外,第一调节部171以最大的流路面积开启杆内通路32。因此,中间室19的油液从通路117经由连通路132及最大的流路面积的杆内通路32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虚线V2所示,衰减力虽然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稍硬的状态,但维持软的状态。
[0099]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二规定范围S6~S7而处于到最大长度侧的完全伸出位置S9的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将小径孔部48、137这两者与量针31的第二大径部166在轴向位置对准。第四规定范围S8~S9中,由小径孔部48和第二大径部166构成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成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上室18侧的杆内通路32关闭,并且,由小径孔部137和第二大径部166构成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成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下室20侧的杆内通路32关闭,杆内通路32成为限制上室18和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的状态。
[0100]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上室18的油液通过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17,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三规定范围S2~S3同样硬的状态。由此,在完全伸出时,衰减力成为硬的状态,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即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01]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下室20的油液通过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二规定范围S6~S7同样硬的状态。
[0102]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三规定范围S2~S3而处于到最小长度侧的完全缩回位置S0的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将小径孔部48、137这两者与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在轴向位置对准。第五规定范围中,由小径孔部48和第一大径部162构成的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成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上室18侧的杆内通路32关闭,并且,由小径孔部137和第一大径部162构成的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为最小值而基本将下室20侧的杆内通路32关闭,杆内通路32成为限制上室18和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的状态。
[0103]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上室18的油液通过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17,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三规定范围S2~S3同样硬的状态。
[0104]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基本将杆内通路32关闭。因此,下室20的油液通过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二规定范围S6~S7同样硬的状态。由此,在完全缩回时,衰减力成为硬的状态,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及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05] 即,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构成如下的位置感应机构175,即,该位置感应机构175根据具有小径孔部48、137的活塞杆21及与活塞杆21连结的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改变杆内通路32的状态。位置感应机构175根据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把杆内通路32的状态变成如下的状态,即,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上室18和中间室19和下室20之间连通的状态、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并且对上室18及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进行限制的状态、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并且对下室20及中间室19和上室18的连通进行限制的状态、对上室18和中间室19和下室20之间的连通进行限制的状态。
[0106] 综上,如图5所示,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的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缓冲器1成为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这两个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时,缓冲器1成为伸出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并且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硬的状态。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时,缓冲器1成为伸出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硬的状态并且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进一步地,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0~S1时,缓冲器1成为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均为硬的状态。也就是说,缓冲器1具有如下的反转式的位置感应的衰减力变化特性,即,在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和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的硬和软的关系相反。
[0107] 图6中表示缓冲器1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衰减力特性的仿真结果。
[0108] 由图6可知,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实线W1)、和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虚线W2)在活塞速度的整个区域实质上同样地成为软的状态。与此相对,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实线W3)、和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虚线W4)在活塞速度的整个区域实质上同样地成为硬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衰减力特性均成为活塞速度越高速、衰减力越硬的状态。
[0109]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实线W5)、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虚线W6)在活塞速度的整个区域实质上同样地成为软的状态。与此相对,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实线W7)、和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的衰减力特性(图6的虚线W8)在活塞速度的整个区域实质上同样地成为硬的状态。
[0110] 图7中表示缓冲器1的各活塞速度下的相对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的衰减力特性的仿真结果。图7中用X1表示的活塞速度为高速(具体为0.6m/s)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2表示的活塞速度为中速(具体为0.3m/s)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3表示的活塞速度为低速(具体为0.1m/s)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4表示的活塞速度为极低速(具体为0.05m/s)时的伸出方向移动时,均成为第三规定范围S2~S3、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第五规定范围S0~S1的衰减力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及第二规定范围S6~S7的衰减力硬的状态。而且,维持这种关系,并成为活塞速度越高速衰减力越硬的状态。
[0111] 另外,图7中用X5表示的活塞速度为高速(具体为0.6m/s)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6表示的活塞速度为中速(具体为0.3m/s)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7表示的活塞速度为低速(具体为0.1m/s)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图7中用X8表示的活塞速度为极低速(具体为0.05m/s)时的缩回方向移动时,均成为第二规定范围S6~S7、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第五规定范围S0~S1的衰减力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及第三规定范围S2~S3的衰减力硬的状态。而且,维持这种关系,并成为活塞速度越高速衰减力越硬的状态。
[0112] 通过得到上述衰减力变化特性,能够减小在弹簧上助振的力(即软),并增大在弹簧上减振的力(即硬),可得到无电子控制的天棚(Skyhook)控制那样优质的乘坐舒适度。图8中表示用于说明搭载了缓冲器1的车辆在恶劣路段行驶时的乘坐舒适度的效果的弹簧上加速度。图8表示以时速60km在长波状路段上行驶时的弹簧上加速度的仿真结果。可知相对于图8中用点划线Y1表示的没有位置感应功能的情况,根据图8中用实线Y2表示的具有位置感应功能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恶劣路段行驶时的弹簧上加速度大幅下降。这表示弹簧上的运动变小,恶劣路段行驶时的乘坐舒适度提高。可得到与图8中用虚线Y3表示的昂贵的电子控制式的半主动悬架同等的性能。
[0113] 图9表示搭载了缓冲器1的车辆以时速80km行驶时的双移线时的横摆率的仿真结果。图9的点划线Z0为转向。相对于图9中用虚线Z1表示的没有位置感应功能的情况,图9中用实线Z2表示的具有位置感应功能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来回转向的横摆率大,转向响应性高。能够将来回转向的横摆率增大至与图9中用双点划线Z3表示的昂贵的电子控制式的半主动悬架同等级,转向响应性高。
[0114] 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缓冲器构成为,设置分别具有衰减阀的两个活塞、量针,根据活塞的位置,在如下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绕开位于上游侧的活塞的衰减阀而在下游侧的活塞的衰减阀产生衰减力的状态、不绕开位于上游侧的活塞的衰减阀而在两个活塞各自的衰减阀产生硬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希望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15]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位置感应机构175把通路的状态改变为使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连通的状态、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的状态、使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的状态。因此,缓冲器1能够使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连通而将衰减力设为软的状态,或者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而在设于中间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20产生衰减力的状态,或者使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而在设于中间室19与上室18之间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105产生衰减力的状态。
[0116] 因此,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17] 更具体地,与设于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以油液在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的通路101、102、116、117分开地设置杆内通路32,在杆内通路32设置第一调节部171和第二调节部172,第一调节部171通过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对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油液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第二调节部172通过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对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的油液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然后,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的第一规定范围S4~S5内时,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大,使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连通而将衰减力设为软的状态。
[0118] 另外,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变小,且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变大。因此,在伸出行程中,能够使上室18的油液一边通过第一活塞15的伸出侧衰减阀104,一边经由中间室19及第二调节部172而流向下室20。另外,在缩回行程中,能够使下室20的油液一边从第二调节部172流向中间室19一边通过第一活塞15的缩回侧衰减阀103流向上室18。
[0119] 另外,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变大,且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变小。因此,在伸出行程中,能够使上室18的油液一边经由第一调节部171导入中间室19一边通过第二活塞16的伸出侧衰减阀119流向下室20。另外,在缩回行程中,能够使下室20的油液通过第二活塞16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并经由第一调节部171而流向上室18。因此,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20] 另外,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伸出方向移动时,第一活塞15的伸出侧衰减阀104及第二活塞16的伸出衰减阀119设定为,在位于上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产生的衰减力。因此,能够使通过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的伸出行程中的伸出侧衰减阀104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变软,并且使通过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的伸出行程中的伸出侧衰减阀119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变硬。
[0121] 另外,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缩回方向移动时,第一活塞15的缩回侧衰减阀103及第二活塞16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设定为,在位于上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产生的衰减力。因此,能够使通过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的缩回行程中的缩回侧衰减阀118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变软,并且使通过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的缩回行程中的缩回侧衰减阀103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变硬。
[0122] 另外,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二规定范围S6~S7而处于在最大长度侧的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以及超过第三规定范围S2~S3而处于在最小长度侧的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第一调节部171的流路面积及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因此,杆内通路32成为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的连通均被限制的状态,故而伸出行程及缩回行程的衰减力一起变高。由此,能够在完全伸出、完全缩回时提高衰减力,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及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23] 另外,由于使用比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而具有规定第一规定范围S4~S5的缩径部164的量针31,故而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缓冲器1。
[0124]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变更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缩径部164及第二大径部166的长度、和第一调节部171的小径孔部148及第二调节部172的小径孔部137之间的长度的关系,直到完全伸出位置S9,使第一调节部171对准小径孔部48和量针
31的第二大径部166的轴向位置,并且使第二调节部172对准小径孔部137和量针31的缩径部164的轴向位置。即,也可以将满足这些关系的上述第二规定范围S6~S7延伸到完全伸出位置S9。同样地,也可以直到完全缩回位置S0,使第一调节部171对准小径孔部48和量针31的缩径部164的轴向位置,并且使第二调节部172对准小径孔部137和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
162的轴向位置。即,也可以将满足这些关系的上述第三规定范围S2~S3延伸到完全缩回位置S0。
[0125] 另外,这些变更中,也可以只采用伸出侧及缩回侧的任一方的变更。优选地,也可以设定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二规定范围S6~S7而处于最大长度侧时、以及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三规定范围S2~S3而处于最小长度侧时的至少任一方时,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更优选地,也可以设定为在两方中,第一调节部171及第二调节部172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
[0126] 另外,也可以在量针31的第一大径部162及第二大径部166中的至少一方的与缩径部164相反的一侧设置直径比第一大径部162及第二大径部166直径还大的部分,在完全伸出位置附近及完全缩回位置附近的至少任一方进一步提高衰减力。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在完全伸出位置及完全缩回位置进一步提高衰减力,故而能够在完全伸出时、或完全缩回时保护活塞或基阀,并可撤除能够改善乘坐舒适度的阻挡件35。
[0127] 因此,能够通过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带来的生产性的提高或轴向长度的降低,而实现小型化。
[0128] 另外,不限于复筒式,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适用于单筒式缓冲器。该情况下,在缸内,在第二活塞的活塞杆的延伸侧的相反侧设置自由活塞,在该自由活塞与第二活塞之间设置固定在缸上的中间部件而对量针进行支承。
[0129] [第二实施方式]
[0130] 接着,主要基于图10~图1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表示。
[0131] 在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使用与缸2局部不同的缸2A,具体地,使用与内筒5局部不同的内筒5A。
[0132] 在内筒5A中,如图11所示沿轴向延伸的轴向槽200如图12所示在内周部局部形成。另外,如图10所示,在缓冲器1A中,不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量针31,并使用与基阀25局部不同的基阀25A。在基阀25A不设置用于安装量针31的卡止部件146及支承板147。在基阀25A使用上部的外径与基阀部件141不同的基阀部件141A。基阀部件141A的上部与内筒5A直接嵌合。
[0133]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活塞杆21局部不同的活塞杆21A。活塞杆21A具有与杆主体26及顶端杆27局部不同的杆主体26A、和与螺母78局部不同的螺母78A。
[0134] 杆主体26A为实心构造。杆主体26A具有:能够滑动地插通于导块22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而向缸2的外部延伸的主轴部201、和缸2A内侧的保持轴部57A。保持轴部57A的直径比主轴部201小。在保持轴部57A中,在与主轴部20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58A。
[0135]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使用与第二活塞16局部不同的第二活塞16A。具体地,使用与活塞主体111局部不同的活塞主体111A。活塞主体111A未形成有通路形成孔部125,而形成有恒定径的插通孔126A。活塞杆21A的保持轴部57A与活塞主体111A的插通孔
126A嵌合。
[0136] 然后,在保持轴部57A依次安装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一个限制部件61、一个抵接圆盘62、一个圆盘63、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64、第一活塞15、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65、一个圆盘66、一个抵接圆盘67,除此以外,在保持轴部57A安装有厚度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一个限制部件68A。此外,在保持轴部57A依次设置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一个抵接圆盘69、一个圆盘70、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71,除此以外,在保持轴部57A依次安装第二活塞16A、未形成有通路槽131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圆盘72不同的圆盘72A。此外,在保持轴部57A依次安装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多个圆盘73、由多个圆盘构成的圆盘阀74、一个圆盘75、一个抵接圆盘76、一个限制部件77。然后,在保持轴部57A上安装的这些部件被与外螺纹58A螺纹联接的、无小径孔部137的通用螺母78A和主轴部201的保持轴部57A侧的端面夹持。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阻挡件35。
[0137] 内筒5A的轴向槽200成为能够将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这两者沿轴向同时横跨的长度。即,轴向槽200比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之间的轴向长度(滑动部件96、112之间的最大距离)更长地延伸。
[0138] 关于轴向槽200,在轴向槽200整体处于第一活塞15的与第二活塞16相反的一侧的状态、和轴向槽200整个处于第二活塞16的与第一活塞15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轴向槽200处于在轴向上不横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任一方的状态,使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均不连通。另外,在仅将第一活塞15沿轴向横跨的状态下,轴向槽200利用第一活塞15的内侧的壁通路202(第二通路)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连通,但不使中间室19与下室20连通。另外,在仅将第二活塞16沿轴向横跨的状态下,轴向槽200利用第二活塞16的壁通路202使中间室19及下室20连通,但不使上室18与中间室19连通。另外,在将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
16两者同时沿轴向横跨的状态下,轴向槽200利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壁通路202使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全部连通。因此,壁通路202与通路101、102、116、117分开地使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连通。
[0139] 综上,第一活塞15及轴向槽200构成第一调节部171A,该第一调节部171A相对于壁通路202而设,通过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对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油液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另外,第二活塞16及轴向槽200构成第二调节部172A,第二调节部172A相对于壁通路202而设,通过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对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换言之,第一调节部171A及第二调节部172A的流路面积被在缸2的内筒5的内周局部形成的轴向槽200调节。
[0140]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处于包括中立位置(1G的位置(对停止在水平位置的车体进行支承的位置))在内的图5(a)中表示的第一规定范围S4~S5内时,轴向槽200将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两者同时沿轴向横跨并通过壁通路202的流路面积使上室18、中间室19及下室20连通。换言之,该第一规定范围S4~S5是由轴向槽200规定的范围。如图5(a)的实线U1、U2所示,第一规定范围S4~S5中,由第一调节部171A的第一活塞15和轴向槽200围成的壁通路202的流路面积、和由第二调节部172A的第二活塞16和轴向槽200围成的壁通路202的流路面积为同等的最大值,上室18和下室20成为以壁通路202的流路面积连通的状态。
[0141]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上室18的油液经由壁通路202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软的状态。
[0142]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一规定范围S4~S5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下室20的油液经由壁通路202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变为软的状态。
[0143] 关于缓冲器1,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使缓冲器1成为最大长度的最大长度侧的图5(a)中表示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第一调节部171A的第一活塞15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第二调节部172A的第一活塞15通过壁通路202使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连通而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大值。
[0144]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对于上室18的油液,其向壁通路202的进入被限制,而通过第一活塞
15的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另外,第二调节部
172A通过壁通路202使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连通,故而中间室19的油液从中间室19经由壁通路202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实线V1所示,衰减力虽然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稍硬的状态,但维持软的状态。
[0145]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二规定范围S6~S7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二调节部172A通过壁通路202使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连通,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壁通路202流向中间室19侧,通过第一活塞15的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及后述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硬的状态。
[0146] 关于缓冲器1A,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一规定范围S4~S5而处于使缓冲器1成为最小长度的最小长度侧的图5(a)中表示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第一调节部171通过壁通路202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而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大值,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
[0147]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通过壁通路202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上室18的油液经由壁通路202被导入中间室19并且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比第二规定范围S6~S7硬的状态。
[0148]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三规定范围S2~S3内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下室20的油液通过第二活塞16的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另外,第一调节部171A通过壁通路202使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故而,中间室19的油液经由壁通路202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虚线V2所示,衰减力虽然成为比第一规定范围S4~S5稍硬的状态,但维持软的状态。
[0149] 关于缓冲器1A,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二规定范围S6~S7而处于到最大长度侧的完全伸出位置S9的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
[0150]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并且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上室18的油液通过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17,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三规定范围S2~S3同样硬的状态。由此,在完全伸出时,衰减力成为硬的状态,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及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51]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四规定范围S8~S9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下室20的油液通过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二规定范围S6~S7同样硬的状态。
[0152] 关于缓冲器1A,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行程位置超过第三规定范围S2~S3而处于到最小长度侧的完全缩回位置S0的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实线U1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而如图5(a)的虚线U2所示将流路面积设为最小值。
[0153] 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在向上室18侧移动的伸出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上室18的油液通过通路102,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04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17,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伸出侧衰减阀119而流向下室20。因此,如图5(b)的实线V1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三规定范围S2~S3同样硬的状态。
[0154] 另外,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第五规定范围S0~S1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向下室20侧移动的缩回行程中,第一调节部171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上室18及中间室19之间的连通截断,第二调节部172A将壁通路202实现的中间室19及下室20之间的连通截断。因此,下室20的油液通过通路116,开启软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18而流向中间室19,通过通路101,开启硬的衰减力特性的缩回侧衰减阀103而流向上室18。因此,如图5(b)的虚线V2所示,衰减力成为与第二规定范围S6~S7同样硬的状态。由此,在完全缩回时,衰减力成为硬的状态,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及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55] 即,第一调节部171A及第二调节部172A构成如下的位置感应机构175A,即,该位置感应机构175A根据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改变壁通路202的状态。位置感应机构175A根据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位置,将杆内通路32的状态变成如下的状态,即,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上室18及下室20之间经由中间室19连通的状态、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上室
18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并且对上室18及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截断的状态、以最大的流路面积使下室20及中间室19之间连通并且将下室20及中间室19和上室18的连通截断的状态、将上室18和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全部截断的状态。
[0156] 综上,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的第一规定范围S4~S5时,缓冲器1A成为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这两个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时,缓冲器1A成为伸出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并且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硬的状态。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时,缓冲器1A成为伸出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硬的状态并且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为软的状态。进一步地,当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四规定范围S8~S9及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0~S1时,缓冲器1A成为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的衰减力均为硬的状态。也就是说,缓冲器1A具有如下的反转式的位置感应的衰减力变化特性,即,在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和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伸出方向移动及缩回方向移动的硬和软的关系相反。
[0157]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改变轴向槽200的长度和构成第一调节部171A的第一活塞15及构成第二调节部172A的第二活塞16之间的长度的关系,直到完全伸出位置S9,第一调节部171A将上室18与中间室19的连通截断并且第二调节部172A使中间室19与下室20连通。即,也可以将满足这些关系的第二规定范围S6~S7延伸到完全伸出位置S9。同样地,也可以直到完全缩回位置S0,第一调节部171A使上室18与中间室19连通并且第二调节部172A将中间室19和下室20的连通截断。即,也可以使满足这些关系的第三规定范围S2~S3延伸到完全缩回位置S0。
[0158] 另外,这些变更中,也可以只采用伸出侧及缩回侧的任一方的变更。优选地,也可以设定为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二规定范围S6~S7而处于最大长度侧时、以及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超过第三规定范围S2~S3而处于最小长度侧时的至少任一方时,第一调节部171A及第二调节部172A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更优选地,也可以设定为在双方中,第一调节部171A及第二调节部172A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
[0159]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只要形成比第一调节部171A及第二调节部172A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而规定第一规定范围S4~S5的轴向槽200即可,故而能够以更简单地构造形成缓冲器1A。
[0160]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任一方不在内筒5内滑动并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内部设置中间室19。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活塞15及第二活塞16的外周侧设置将第一活塞15和第二活塞16相连的筒体,在该筒体的内部形成中间室。
[0161] 另外,可以使缩回侧衰减阀103、118及伸出侧衰减阀104、119的衰减力特性均不相同,也可以将至少任两个设为同等的衰减力特性。例如,可以变更为将两个设为软和硬之间的中等的特性,将剩下一个设为软的特性,将剩下一个设为硬的特性等。
[0162]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也不限于复筒式,并能够适用于单筒式缓冲器。
[0163] 本发明的缓冲器为如下的缓冲器,即,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设置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划分成上室及下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其中,该缓冲器具有:中间室,其由所述活塞形成;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上室与所述中间室之间,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下室与所述中间室之间,产生衰减力;位置感应机构,其根据所述活塞的位置,把通路的状态改变为使所述上室及所述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使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使所述下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64] 另外,缓冲器具备: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其至少一方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将该缸内划分成上室、中间室及下室;活塞杆,其与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以工作流体在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伸出侧衰减阀及缩回侧衰减阀,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移动对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限制,产生衰减力;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分开地将所述上室、所述中间室及所述下室连通;第一调节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二通路而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上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第二调节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二通路而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对所述下室及所述中间室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流路面积进行调节。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处于包括中立位置在内第一规定范围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大,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的第二规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的第三规定范围内时,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小,并且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变大。由此,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65] 另外,所述第一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伸出侧衰减阀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伸出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伸出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所述第一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及所述第二活塞的缩回侧衰减阀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向缩回方向移动时,在位于上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小于在位于下游侧的缩回侧衰减阀产生的衰减力。由此,能够将通过处于第二规定范围内时的伸出行程中的伸出侧衰减阀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设为软,能够将通过处于第三规定范围内时的伸出行程中的伸出侧衰减阀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设为硬,能够将通过处于第三规定范围内时的缩回行程中的缩回侧衰减阀的油液的流动所产生的衰减力设为软,能够将通过处于第二规定范围内时的缩回行程中的缩回侧衰减阀的油液的流动产生的衰减力设为硬。
[0166] 另外,设定为在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二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大长度侧时,以及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超过所述第三规定范围而处于最小长度侧时的至少任一方时,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一起变小。由此,能够在完全伸出、完全缩回时提高衰减力,能够实现异响的抑制及乘坐舒适度的改善。
[0167] 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通过量针被调节,所述量针具有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的缩径部,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缓冲器。
[0168] 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流路面积及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流路面积通过在所述缸的内周局部形成的轴向槽被调节,所述轴向槽比所述第一调节部及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更长地延伸,对所述第一规定范围进行规定。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缓冲器。
[0170] 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提高衰减力的设定自由度。
[0171] 标记说明
[0172] 1、1A:缓冲器;2、2A:缸;15:第一活塞;16:第二活塞;18:上室;19:中间室;20:下室;21、21A:活塞杆;31:量针;32:杆内通路(第二通路);101、102、116、117:通路(第一通路);103、118:缩回侧衰减阀;104、119:伸出侧衰减阀;105: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120: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32:连通路(第二通路);171、171A:第一调节部;172、172A:第二调节部;175、175A:位置感应机构;200:轴向槽;202:壁通路(第二通路)。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缓冲器 2020-05-11 527
缓冲器 2020-05-11 676
缓冲器 2020-05-12 680
缓冲器 2020-05-12 28
缓冲器 2020-05-12 728
缓冲器 2020-05-13 492
缓冲器 2020-05-11 157
缓冲器 2020-05-12 959
缓冲器 2020-05-13 621
缓冲器 2020-05-13 908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