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金工 / 金属加工 / 轧制 / 轧制装置

轧制装置

阅读:720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轧制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 轧制 装置(1),它具有至少两个 工作辊 (2,3),它们分别通过工作辊 轴承 座(4,5)支承在一个 轧机 机架 (6)里面,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在轧机机架(6)中为了调节所期望的辊隙可以相对于另一工作辊(2,3)尤其在垂直方向上调节,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与弯曲机构(7)处于作用连接,通过该作用连接可以对这个工作辊以一个弯矩加载,并且其中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7)产生的作用 力 具有从工作辊(2,3)轴线(8)观察侧面突出臂(9,10)。为了改善轧制装置在一个大的升程上的可调整性按照本发明规定,在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7)的元件(11)、尤其是 活塞 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之间设置相对于轧机机架(6)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12)。,下面是轧制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轧制装置(1),其具有
至少两个工作辊(2,3),工作辊分别通过工作辊轴承座(4,5) 支承在轧机机架(6)里面,
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在轧机机架(6)中为了调节所期望 的辊隙可以相对于另一工作辊(2,3)尤其在垂直方向上调节,
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与弯曲机构(7)作用连接,通过该 作用连接可以对工作辊加载弯矩,并且
其中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7)产生的 作用具有从工作辊(2,3)的轴线(8)观察的侧面突出臂(9,10), 其特征在于,在弯曲机构(7)的产生压力的元件(11)、尤其是活塞 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之间设置相对于轧机机架 (6)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所述产生压 力的弯曲机构(7)的元件(11)和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 10),使得产生压力的元件(11)的中轴线(13)与突出臂(9,10) 相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产生压力 的弯曲机构(7)的元件(11)与压力传递元件(12)之间和/或在压 力传递元件(12)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之间设 置滑动面(14,15)。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弯曲机构(7)设置在一个固定地设置在轧机机架(6)上的部件 (16)里面并且所述压力传递元件(12)通过导向体(17)、尤其通 过垂直导向体支承在部件块(16)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递元 件(12)在平截面中为U形并且至少局部地从三面包围部件块(16)。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 递元件(12)在一个垂直于工作辊(2,3)的轴线(8)的垂直截面中 为L形并且至少局部地在部件块的上侧上包围该部件块(16)。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压力传递元件(12)通过导向体(18)、尤其是通过垂直导向体支 承在轧机机架(6)上。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部件块(16)与压力传递元件(12)之间设置固定机构(19),固定 机构使压力传递元件(12)在向着工作辊(2,3)的方向(R)上不移 动地保持在部件块(16)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工作辊(2,3)设有用于轴向移动的轴向移动机构(20),通过所 述的转向移动机构可以使工作辊(2,3)相对于轧机机架(6)被带到 所期望的轴向位置并保持在那里。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在工作辊(2,3)的轴 线(8)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8)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12) 在其与突出臂(9,10)处于连接的部分上的长度大,优选至少是其两 倍。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在工作辊(2,3)的轴 线(8)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8)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12) 在其与突出臂(9,10)处于连接的部分上的长度小,优选至多是其一 半。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工作辊轧制装置,这些工作辊分 别通过一个工作辊轴承座支承在一个轧机机架里面,其中至少一个工 作辊在轧机机架中为了调整一个所期望的辊隙可相对于另一工作辊、 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调整,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与弯曲机构作用 连接,通过该连接使这个工作辊可以以一个弯矩被加载,并且其中所 述工作辊轴承座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产生的作用具有从工作辊轴线 观察侧面突出臂。

现有技术中早就已知这种形式的轧制装置。例如参见EP 0 256 408 A2,EP 0 256 410 A2,DE 38 07 628 C2和EP 0 340 504 B1。 由这些文献已知轧制装置,其中两个具有确定间距的工作辊构成对于 轧制必需的辊隙并且支承在支承辊或中间辊上。这样构成的轧制装置 因此可以由具有四个或六个轧辊的装置构成,其中各个轧辊相互间为 了产生所期望的辊隙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定位

在此所述工作辊轴向移动地设置,由此能够在带材轧机中通过一 个可变化的辊隙轮廓实现对带材轮廓的影响。对于粗轧机,工艺技术 上的用于工作辊轴向移动的方案也具有意义,一方面有为了实现带材 轮廓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磨损分布用于延长轧辊寿命。

所述轧制装置的另一重要的结构是,存在用于使工作辊弯曲或平 衡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可以使弯矩导入到工作辊中,这在工艺技术 上是有利的,如同由上述文献所述的那样。

所述工作辊弯曲和移动系统大多具有位置固定的部件,在其中 设置用于弯曲和平衡或轴向移动所需的调整机构。它们具有在更换工 作辊时不必使固定的压力介质输送管道分开的优点。为了实现弯曲和 平衡所需的推杆或者位置固定地设置在部件块里面,这将以不利的方 式导致在轴向移动时不容忽视的倾翻矩,或者使推杆由与轴向移动共 同移动的箱体构成,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倾翻矩或摩擦力

当轧辊必需向上较大移动的时候,如同它们例如在薄板轧机或初 轧机中所必需的那样,已知的轧制装置都达到其工艺技术上的极限。 弯曲或平衡缸的推杆必需在大得多的长度上导引并因此需要一个大的 空间位置,以便既使完全驶出的推杆时也保证在大行程时产生的杠杆 关系。

通过工作辊弯曲和轴向移动的组合实现的大的轧辊升程只能忍受 上述缺陷地实现上述解决方案。

只有当弯曲或平衡缸与工作辊/支承辊轴承座系统一起移动时,即 所谓地“浮动地”设置在支承辊或中间辊轴承座的向下突出臂与工作 辊轴承座的侧面突出连接板之间时,才能够达到弯曲或平衡缸的推杆 的短导引长度。在此所述推杆(活塞)或者可以设置在支承辊或中间 辊轴承座里面或者可以设置在工作辊轴承座里面;其布置在支承辊或 中间辊轴承座里面的优点是,在更换工作辊时不必使压力介质输送管 道分开。

由DE 101 50 690 A1已知一种这样的解决方案,它具有与一个轴 向移动相结合的“浮动”设置的弯曲或平衡系统。在此为了使工作辊 轴向移动具有一个同轴设置在工作辊轴承座上的滑移缸。在此该滑移 缸和工作辊组构成一个结构单元并且共同装进轧机机架里面。

但是由此以不利的方式使得对于每个工作辊更换组都需要设有一 个轴向滑移缸,这增加了轧制装置的投资成本。

由DE 101 50 690 A1已知的、具有与一个用于使工作辊在入口和 出口中轴向移动的装置相结合的“浮动”设置的弯曲装置的轧制装置 适用于一个大的直到非常大的轧辊升程。但是前提是,在这个轧制装 置中产生的来自轴向移动的倾翻矩由一个支承辊轴承相应刚性的结构 承担。

但是也存在柔性的支承辊轴承。在轴向滑移期间上工作辊通过上 支承辊轴承座的以平衡压力加载的弯曲缸移动。在此出现的摩擦力产 生上述的倾翻矩并且可能引起支承辊轴承座倾斜。在此该支承辊轴承 座的最大可能的倾斜位置通过支承辊轴承的间隙给定。因此当通过轧 制力在工作辊移动之后对机架冲击式加载(“轧道冲击”)时不排除 可能产生一个局部的侧压并由此导致长期地损伤轴承,例如在油摩擦 轴承中导致轴套或轴颈套的损坏或者在滚动轴承中导致单个轴承列的 过载。

因此不能总是保证在大的轧辊升程时也良好地导引工作辊轴承 座,并且不能总是避免上述的支承辊轴承座的倾斜。当使用长的弯曲 或平衡缸时,这不能得到保证。此外当要实现工作辊的轴向移动并需 要一个大的或者非常大的轧辊升程时,存在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轧制装置,它不具有上述 缺陷。尤其要提供一种轧制装置,它具有用于工作辊的弯曲和轴向移 动系统,允许工作辊具有大的轧辊升程。

这个目的按照本发明如下得以实现,在一个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 元件、尤其是一个活塞与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之间设置一个可相对 于轧机机架、尤其在垂直方向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在此产生压力的 弯曲机构元件和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可以定位,使得产生压力的元 件的中轴线与突出臂相交。

由此实现弯曲机构作用力的最佳传递,使得可以没有上述缺陷地 在工作辊轴向移动和大的轧辊升程的同时实现弯曲。

一个改进方案规定,在弯曲机构的产生压力的元件与压力传递元 件之间和/或在压力传递元件与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之间设置一个 滑动面。

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规定,所述弯曲机构设置在一个固定设置在轧 机机架上的部件块里面并且所述压力传递元件通过一个导向体、尤其 是通过一个垂直导向体支承在该部件块上。在此该压力传递元件有利 地在一个平截面中U形地构成并且从三个侧面至少局部地包围该部 件块。此外该压力传递元件在一个垂直于工作辊轴线的垂直截面中L 形地构成并且至少局部地在该部件块的上侧或底面上包围该部件块。

所述导向在轧辊距离变化时通过如下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即使 得压力传递元件通过一个导向体、尤其是通过一个垂直导向体支承在 轧机机架上。此外已经证实,在部件块与压力传递元件之间设置固定 机构,固定机构使压力传递元件在向工作辊方向上不可活动地固定在 该部件块上。

所述工作辊大多设有用于轴向滑移的轴向移动机构,通过它们使 工作辊相对于轧机机架被带到一个所期望的轴向位置并且可保持在那 里。

一个特别好的运行方式是,所述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在工作辊 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在其与突出臂 处于连接的部分上的长度大,优选至少是其两倍。

对此的替代方案是,所述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在工作辊轴线方 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在其与突出臂处于连 接的部分上长度小,优选至多是其一半。

通过所提出的一个轧制装置的结构能够在大的轧辊升程时也保证 工作辊轴承座的良好导向并且避免支承辊轴承座的倾斜。为此可以使 工作辊弯曲装置配有固定的部件块,在其中可以使相当长的弯曲或平 衡缸工作,但是它们通过上述附加的措施不被倾翻矩加载。所提出的 轧制装置适用于大的轧辊升程而且尽管如此也能够以紧凑的结构形式 构成。

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以按照图2的截切线A-A的主视图示出一个按照第一实施例 的具有弯曲机构的轧制装置在轧辊轴线方向上观察的截面图,

图2示出按照图1的截切线B-B的轧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3以按照图2的截切线C-C的侧视图示出弯曲机构,

图4示出图2的另一实施例,

图5示出图4的X向视图,

图6以立体图示出一个用于使工作辊轴向移动的轴向移动机构,

图7以另一立体图示出相同的轴向移动机构,

图8以侧视图示出按照图6或7的轴向移动机构,

图9以按照图10的截切线D-D的侧视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

图10以按照图9的截切线E-E的俯视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

图11以按照图8的截切线F-F的主视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

图12示出按照图11的截切线G-G的轴向移动机构的截面图,

图13示出图11中的Z处细节,

图14示出按照图13的截面H-H,

图15示出轴向移动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3中示出一个轧制装置1,其中两个共同作用的工作辊2 和3设置在一个轧机机架6里面,工作辊分别支承在一个工作辊轴承 座4或5里面。
为了在很大程度上任意地调节两个工作辊2和3之间的辊隙规 定,使上工作辊轴承座4在垂直方向上可调节;即它可以在垂直方向 上相对于轧机机架6移动。
所述工作辊2,3分别支承在支承辊21或22上,其中这些支承辊 分别支承在一个支承辊轴承座23或24里面。所述的轧制装置1总共 具有四个轧辊。要注意,它也可以具有其它轧辊,即设置在工作辊2, 3与支承辊21,22之间的中间辊。
为了使弯矩导入到工作辊2,3上设有弯曲机构7。如同尤其由图 2可以看到的那样弯曲机构7设置在工作辊2,3的两个轴向末端区域 中,并且还设置在轧机机架6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共设有4个弯曲机 构7。
弯曲机构7具有部件块16,其固定地设置在轧机机架6上,如尤 其从图1可看出的那样。部件块16具有圆柱形的孔,在其中设置产生 压力的部件11、即活塞,它们可通过液压力加载。在此活塞11具有一 个中心轴线13,它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图1中还可以看出,每个工作辊轴承座4,5具有突出的臂9和 10,臂设置在工作辊2,3轴线8的侧面。所述突出的臂9,10离开工 作辊2,3侧面向外延伸并越过活塞11的中心轴线13地搭接。
在弯曲机构7和尤其其活塞11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 10之间设置一个压力传递元件12。这个传递部件具有两个滑动面14 和15,它们负责在活塞11与压力传递元件12之间以及在压力传递元 件12与突出臂9,10之间产生良好的滑动关系。如同还可以看到的那 样,定位所述活塞11和突出臂9,10,使得活塞11的中心轴线13与 突出臂9,10相交。由此使作用力最佳地从弯曲机构7传递到工作辊 轴承座4,5。
所述压力传递元件12通过一个垂直导向体17设置在部件块16上 并因此可以在垂直方向相对于部件块16且由此相对于轧机机架6移 动。同样设置另一垂直导向体18,它使压力传递元件12在上部在轧机 机架6上导引,即压力传递元件12的一个横臂28。
所述压力传递元件12由“弯曲罩”构成。这意味着,它在一个水 平截面中U形地构成并且从三面至少局部地包围部件块16,如同在图 2中最清楚地看到的那样。由图1可以看出,所述压力传递元件12在 一个垂直于工作辊2,3轴线的垂直截面中L形地构成并且局部地在部 件块16的上侧上包围部件块16。通过两个侧腿26和27(见图2)所 述压力传递元件12克服轴向滑移力垂直滑动地但是防倾翻地设置在部 件块16的侧面上。附加地使压力传递元件支承在指向工作辊2的部件 块16的端面上并且由此可以承受大的水平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可以在 入口与轧制方向相反而在出口与轧制方向相同。
如同还可以看到的那样,所述压力传递元件12在轧制方向或与轧 制方向相反的方向中配有其它滑动面,它们位于侧腿26或27上,通 过它们可以实现在指向工作辊2的轧机机架6的侧面上的支承。为了 使压力传递元件12在拆卸工作辊2,3时保持不动并且不从轧机机架6 或部件块16中掉下来,设有固定机构19(见图2),它们防止所述压 力传递元件12在方向R上向着轧辊轴线8滑移。
还可以看出,存在用于轴向调整工作辊2,3的轴向移动机构20。
在图3中可以看出,除了向上作用的、弯曲机构7的产生压力的 部件11(活塞)以外(它们作用于上工作辊轴承座4上),还具有另外 产生作用力的部件25,它们产生一个向下指向的作用力并且用一个弯 曲力对下工作辊轴承座5加载。
在图4和5中示出一个变化的轧制装置1。由图5看出,两个工作 辊2,3仍然分别配有轴向移动机构20。
在大的轧辊升程中的问题以及工作辊轴向移动大多在上轧辊组上 产生。因此在按照图1的实施例中只在那里设有一个“弯曲罩”。在图 1中看到,产生压力的下部件25没有“弯曲罩”(压力传递元件12) 地作用于下工作辊轴承座5上。但是要注意,在这里也可以在活塞25 与工作辊轴承座5之间设有压力传递元件12。
通过所建议的“弯曲罩”形式的压力传递元件12保证在大的轧辊 升程和非常大的升程的时候也使工作辊轴承座4,5良好地导引。同时 承受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否则可能在工作辊轴向移动时使支承辊轴承 座23,24倾斜并附加地引起倾翻力矩。
为了构成压力传递元件12的横臂28(见图1)与突出臂9,10之 间的接触存在两种方案:
所述突出臂9,10的接触面可以在轴向移动方向上较短地构成并 且与工作辊轴承29同心,而横臂28的对应面较长地构成。在这种情 况下工作辊轴承29以有利的方式即使在轴向移动发生后也被同心地加 载。尽管这个结构导致多个设置在横臂28下面的产生压力的部件11 的不均匀负荷-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弯曲机构7并排地具有两个活塞 11,但是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个“压力秤”补偿,如同现有技术已知的 那样。
对此也可以选择使从属于横臂28的接触面在轴向移动方向上较短 地构成并因此只在不移动的位置与工作辊轴承29同心。在突出臂9, 10下面的对应面可以较长地构成。在轴向移动时弯曲机构7的产生压 力的部件11以有利的方式仍然均匀地被加载,但是现在工作辊轴承29 不再同心地被加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弯曲机构7的部件块16被压力传递元件12 包围。辊隙基本上通过上工作辊2调节。在此上工作辊2通过上弯曲 机构7和压力传递元件12被压向通过机械调整预调节的上支承辊21。
以相同的方式可以使部件块16也在图1和图3所示的下弯曲机构 7处被压力传递元件12包围。
除了通过弯曲机构7的所谓的正的工作辊弯曲以外为了提高调整 范围以影响型材通过附加的活塞-缸系统30,31也可以实现一个所谓 的负的工作辊弯曲(见图1)。
一般能够使所述的弯曲系统与不同的工作辊移动系统组合,这是 有利的。例这可以是每个工作辊组具有两个分开的轴向移动单元的如 轴向移动系统,例如具有一个特别的、适用于高轧辊升程的止装置 和移动的锁止运动或者具有一个常见的锁止装置和旋转的止锁运动。
在图6至15中示出轴向移动机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在图6和7中首先以两个不同的立体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20。在 图8中示出轴向移动机构20的侧视图。
由图9至15示出轴向移动机构20的详细构成。
所述轴向移动机构20位于轧制线上面和下面并且位于轧机机架6 的入口侧以及出口侧上。对于工作辊移动装置在轧制线上面的解决方 案在大的升程时存在问题。对于工作辊移动装置在轧制线下面的解决 方案可以常规地或者如同用于大的升程的解决方案那样构成。在入口 侧和出口侧上的装置是基本相同的且相互对称,因此在这里只代表性 地描述位于轧制线上面的具有大的升程的轴向移动机构20。
如同由图2或4已经可以看到的那样,在工作辊2,3的中心的两 侧分别设有一个轴向移动机构20,其中这个机构通过其一个轴向端部 32牢固固定在轧机机架6上。一个工作辊锁止装置位于在按照图8的 轴向移动机构20的截面F-F处,通过锁止装置可以使工作辊轴承座4, 5可拆卸地固定。在此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具有两个连接臂33,34 (见图2),它们对称地从工作辊2,3的轴线8中延伸出来。所述连接 臂33,34在其端部上在止锁状态容纳在轴向移动机构20的容纳缝隙 里面,该缝隙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提供了使工作辊轴承座4,5和工作 辊2,3垂直定位并固定在轧机机架6中的那个高度上的可能性,该高 度对应于所需的辊隙。在此该容纳缝隙一方面由一个直线导向体54限 定,见图5,该导向体具有工作辊止锁装置,另一方面受到一个下面还 要详细描述的定位器35的限制。
所述轴向移动机构20由一个固定地与轧机机架6连接的法兰36 组成,该法兰突出来并构成一个导向管37的底部。在导向管37的外 径上滑动地设置一个移动头38。
该移动头38由一个移动管39组成,该移动器具有导向轴套和一 个盖40。一个移动活塞41与这个盖40同轴地固定连接。
通过适当的机构保证,防止轴向移动机构20在其轴向上旋转,即, 排除轴向移动机构20的一个轴向端部32相对于另一轴向端部的扭 转。
对于防止扭转的机构可以设想不同的实施例。按照一个方案可以 设有一个构件,它在中心轴线以外安置在移动管39上。防止扭转机构 必需具有一个足够长度的导向装置,因此对于整个最大移动行程防止 轴向移动机构20的扭转。
此外存在一个在图9中示意示出的行程测量系统,通过它能够检 测工作辊2,3的实际的轴向位置。
在轴向移动机构20上安置工作辊锁止装置。这个锁止装置的主要 组成部件是一个具有定位器35的接合器42;在图11中用截面图示出 该定位器。该定位器35与操纵机构43,44连接。在锁止状态工作辊 锁止装置形状配合接合地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连接臂33,34连接。 所述轴向移动机构20在入口侧以及出口侧基本上对称地设置在轧机机 架6上。
构造所述接合器42,使得它与移动管39共同构成一个腔室,在其 中可靠地导引定位器35。此外该接合器通过其侧面支承在移动管39 上,使得垂直于侧面的作用力以及在移动管39的轴线上的转矩被支 撑。当定位器35顶压到接合器42的一个侧面上时,另一侧面支承在 移动管39的另一面上,反之亦然。
通过操纵轴向移动机构20并由于工作辊止锁装置与工作辊轴承座 4,5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使工作辊2,3轴向移动。
为了锁止在接合器42上设置定位器35,定位器包围移动管39并 为了关闭锁止装置可在接近水平的方向上垂直于移动管39的轴线移 动。在定位器35移动到止锁位置时形成一个垂直延伸的容纳缝隙,在 其中导入工作辊轴承座4,5的侧面突出臂33,34。
垂直延伸的容纳缝隙承受轴向移动力,这些移动力必须通过工作 辊轴承座4,5的侧面突出臂33,34继续传导,并且同时在垂直方向 能实现大的相对运动。这一点导致实现一个大的轧辊升程。垂直延伸 的容纳缝隙为了拆出工作辊通过拉回定位器35而打开。这样工作辊组 可向操作侧被拉出。
由图11至14给出通过定位器35的工作辊锁止装置的详细结构。 该定位器35可以具有一个O形或L形的空隙(在图11中空隙O形地 构成)。该定位器35不是设置在盖40端头的前面,而是它围卡移动管 39。在定位器35中的空隙大小使得为了装配可以使定位器在0形结构 时轴向地或者在U形结构时轴向或径向地推到移动管39上。在此0形 作为封闭的形状是定位器35更刚性的结构。
在U形结构中所述定位器35在移动管39的一个侧面上敞开,该 侧面与工作辊轴承座4,5相反。因为所述定位器35围卡移动管39, 因此工作辊弯曲臂(从工作辊轴承29的中心测量)可以比当定位器35 设置在盖40端头前面时更短。因此以有利的方式减短在工作辊轴承29 与在移动端头38上的垂直导向体之间杠杆臂。一个更短的杠杆臂的结 果是,使导向体中的摩擦力只将相对微小的附加转矩施加到工作辊轴 承29上,这使得轴承的使用寿命提高。
短结构形式的另一优点是,所述移动系统在轧机机架之前只需较 少的用于拉出和重新装入轧辊组的空间,尤其是当更换轧辊时需要对 工作辊组横向移动的时候。
因为锁止装置的移动运动与一个旋转的锁止装置相比(如同在具 有较小升程的轧机中常见的那样)需要更少的空间,因此它更好地适 用于一个大的轧辊升程。
通过一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定位器35的运动产生一个相应的锁止 行程使工作辊轴承座4,5的侧向突出臂33,34的容纳缝隙关闭和打 开。因此在定位器35中的空隙在运动方向(水平)上至少比用于装配 所需的行程大止锁行程。
所述定位器35的运动通过操纵机构43,44实现。在此是一个或 多个活塞-缸系统(具有贯穿活塞杆液压缸)形式的操纵元件,见在 图12中所示的按照图11的截面G-G。所述活塞-缸系统以适宜的方式 设置在背离工作辊轴承座4,5的定位器35的侧面上。当两个活塞-缸 系统43,44位于定位器35空隙的上方和下面的位置,则特别节省空 间。这个结构在图11中示出;图12示出一个活塞-缸系统43,44的 细节。
出于空间的原因有意义的是,在定位器35中还设有另一空隙,而 且为了使用于防止旋转的机构的元件通过并避免与这些部件碰撞。
所述定位器35在按照图11的实施例中具有三个空隙,即一个大 的用于移动管39、两个小的用于活塞-缸系统43,44和另一空隙,用 于避免与防止轴向移动机构20旋转的机构碰撞。
用于活塞-缸系统43,44的空隙以有利的方式通过定位器35中的 压板45封闭,因此活塞-缸系统43,44能够从一侧拆出,而不必拆卸 接合器42或其它部件。
所述定位器35通过活塞-缸系统43,44保持在打开或关闭的位 置。但是它还必需附加地以适当的方式相对于一个平行于或者与移动 管39的中心轴线一致的轴线防止旋转地固定。这一点通过接合器42 的侧面46和47实现,它们本身支承在移动管39上。由此以有利的方 式在短行程上吸收旋转。
在移动管39上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平面的表面48,它们空出用于 锁止运动的空间。
所述定位器35的位置可以通过两个位置传感器49,50检测,它 们以适宜的方式装进接合器42里面并且通过一个保护壳51免受环境 影响。这些位置传感器49,50检测定位器35的终端位置,为此在定 位器中加工出特殊的槽52。对此请参阅在图14和在那里所示的按照图 13的截面H-H。
一个这样的槽52在中心具有一个深的凹槽,该凹槽例如两倍于锁 止运动的长度,以及在两个端部上分别具有一个浅的凹槽。也可以选 择地使位置传感器49,50之一位于一个浅的凹槽上并且传递实际的定 位器位置。浅的凹槽具有特殊的优点,即理论上平整装入的位置传感 器49,50,即使实际上它们略微突出也不会被剪断。如果一个位置传 感器49,50位于一个深的凹槽上面,则它不能再识别定位器35。相应 的孔和空隙以有利的方式在上面和下面对称地安置,使得位置传感器 49,50可以在适合的位置上旋入,其中空位例如可以通过一个盖53 封闭(见图11)。
通过一个设置在轴向移动机构20外部或内部的单元实现轴向移动 行程的测量(见图9)。测量值传感器在压力系统内部的设置由于在维 修工作中的损坏危险应尽可能地避免。该行程测量系统可以由外置或 内置的单元构成。在一个外置单元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免受环境不利影 响的保护,这可以通过一个类似液压缸的、封盖的系统实现。一个固 定安置在机架侧的活塞通过一个缸套导引,该缸套固定在轴向移动装 置的活动部件上。所述测量值传感器与缸套同轴地移动并产生相应的 行程信号。通过相应的密封和刮除部件(Abstreifelement)实现系统 的充分保护。在一个内置单元的情况下所述位置传感器从运动部件的 端面观察被引入到移动套或移动管里面。所需的封盖通过移动系统本 身建立。一个相应密封的外壳保护位置传感器的电子部分。
位置传感器杆在轴向移动机构20内部但在压力室以外布置是有利 的,因为这个部件无需附加封盖而免受环境影响。所述位置传感器可 以安置在盖40上,位置传感器杆可以穿过一个盖40中的孔并沉入在 一个内盖的一个孔里面。
通过所提出的实施例能够实现弯曲机构和轴向移动机构的一种结 构,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最佳地承受在工作辊轴向移动情况下产生的倾 翻矩。该轧制装置方案排除了不同的结构部件相互碰撞的危险,尽管 轧辊移动大的升程。但是在轧机机架中无需大的结构空间。
附图标记清单
1     轧制装置
2     工作辊
3     工作辊
4     工作辊轴承座
5     工作辊轴承座
6     轧机机架
7     弯曲机构
8     工作辊的轴线
9     突出臂
10    突出臂
11    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的元件(活塞)
12    压力传递元件
13    产生压力的元件的中心轴线
14    滑动面
15    滑动面
16    部件块
17    导向体(垂直导向)
18    导向体(垂直导向)
19    固定机构
20    轴向移动机构
21    支承辊
22    支承辊
23    支承辊轴承座
24    支承辊轴承座
25    弯曲机构的产生压力的元件(活塞)
26    侧腿
27    侧腿
28    横臂
29    工作辊轴承
30    活塞-缸系统
31    活塞-缸系统
32    轴向端部
33    连接臂
34    连接臂
35    定位器
36    法兰
37    导向管
38    移动端头
39    移动管
40    盖
41    移动活塞
42    接合器
43    操纵机构
44    操纵机构
45    压板
46    侧面
47    侧面
48    平面
49    位置传感器
50    位置传感器
51    保护壳
52    槽
53    盖
54    直线导向装置
R     向着工作辊的方向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轧制单元 2020-05-12 263
轧制铜箔 2020-05-12 428
轧制设备 2020-05-12 571
轧制装置 2020-05-12 378
轧制铜箔 2020-05-13 943
铝轧制油雾回收系统的开车控制方法 2020-05-11 622
用于高速轧制电池极片的装置 2020-05-11 557
包含轧制铝合金的热交换器 2020-05-11 430
铝轧制油雾的回收工艺 2020-05-11 648
轧制机 2020-05-12 54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