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子支撑装置

阅读:4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辊子支撑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辊子 支撑 装置,包括压缩 螺旋 弹簧 、杆、 偏压 解除元件、辊子保持器、以及支撑件。压缩 螺旋弹簧 沿接近振动辊子的方向偏压分布辊子。杆将压缩螺旋弹簧的偏压 力 传递到分布辊子。偏压解除元件解除压缩螺旋弹簧的偏压。辊子保持器可转动地支撑分布辊子并且根据杆的移动而绕枢轴转动。支撑件设置到辊子保持器并且与分布辊子的 转轴 部分接合。支撑件根据辊子保持器的枢轴转动运动使分布辊子的外表面与振动辊子的外表面 接触 。,下面是辊子支撑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辊子支撑装置,利用该辊子支撑装置第一辊子(16)的外表面和第二辊子(4)的外表面通过沿径向移动所述第一辊子(16)而彼此接触和分开,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支撑装置包括:沿接近所述第二辊子的方向偏压所述第一辊子的偏压元件(28);将所述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传递到所述第一辊子的杆(21);用于解除所述偏压元件偏压的偏压解除装置(35);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辊子并且根据所述杆的移动而绕枢轴转动的辊子保持器(11);以及设置到所述辊子保持器并且与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部分接合的轴向支撑件(12c),所述轴向支撑件用于根据所述辊子保持器的枢轴转动运动使所述第一辊子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辊子的外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力作用在所述杆上的动力点与所述辊子保持器的枢轴转动中心(G1)之间的距离(d2)设定为大于所述辊子保持器的枢轴转动中心(G1)与所述第一辊子的轴心(G2)之间的距离(d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轴向支撑件具有轴心(G2),当所述第一辊子与第三辊子(19)接触时所述轴心(G2)从所述第一辊子的轴心(G2)偏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并且具有在其一端上的所述轴向支撑件的轴承部分(12a),其中所述轴承部分包括凸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并且具有在其一端上的所述轴向支撑件的轴承部分(12a),其中所述轴承部分具有开口(12b),用于通过该开口连接和移去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轴承部分形成为具有大体的U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第二辊子接触时,所述第一辊子被所述轴向支撑件引导,以能够沿与所述第三辊子接触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框架(2)的内部并且支撑所述第一辊子的内部框架(10),其中所述杆、偏压元件、以及所述偏压解除装置设置在所述框架与内部框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偏压元件包括装配在与所述杆的自由端相连接的杆状件(23)上的压缩螺旋弹簧(28),以及所述偏压解除装置包括:由框架(2)支撑的双头螺栓(24),圆柱形可移动元件(25),所述可移动元件(25)具有通孔(25a),通过所述通孔(25a)所述杆状件伸出并且由所述双头螺栓支撑以能够前/后移动,以及操作旋钮(30),所述操作旋钮连接到所述可移动元件的操作端并且绕枢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可移动元件的外表面以可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双头螺栓的内表面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环(26),所述环形成在从所述可移动元件朝向所述操作端伸出的所述杆状件的端部上,其中所述操作旋钮绕枢轴转动以移动所述可移动元件,同时沿解除所述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力的方向被所述杆状件引导,并且之后所述操作旋钮进一步绕枢轴转动以移动所述杆状件,同时所述可移动元件的端面邻接所述环,以绕枢轴转动所述杆,从而使所述第一辊子与所述第二辊子分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第二辊子分别是构成用于印刷机的上墨装置的分布辊子和振动辊子。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辊子将要被替换时,所述第一辊子被支撑在相对于接近所述第一辊子布置的第三辊子(19)的接触点(I1)、以及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部分(18)与所述轴向支撑件之间的接触点(I2),从而所述第一辊子能够连接/移出。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彼此接触时,所述第一辊子被支撑在相对于接近所述第一辊子布置的第三辊子的接触点(H1)、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部分(18)与所述轴向支撑件之间的接触点(H2)、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辊子的接触点(H3)。

说明书全文

辊子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辊子支撑装置,尤其涉及设置到印刷机的上墨装置或润版单元以将两个接触的辊子之间的接触压保持在恒定值的辊子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平版印刷机的上墨装置中,为了使供给的墨厚度均匀,橡胶辊子和金属辊子(辊子或具有由诸如等硬金属制成的表面的辊子)被转动,同时它们的外表面彼此接触,由此分布墨水。根据这种布置,与金属辊子接触的橡胶辊子的直径由于磨损等而改变,由此导致辊子之间的接触压力,即挤压强度(nip pressure)改变。当挤压强度改变时,墨水薄膜的厚度改变,以至对印刷质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传统上,上墨装置设有调节挤压强度的调节单元。
如日本专利公开No.9-39211号所示,传统的辊子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支撑分布辊子以便沿接近和离开与分布辊子接触的振动辊子的方向可移动;沿逆着振动辊子推动分布辊子的方向偏压支撑元件的偏压元件;以及用于沿逆着偏压元件的偏压力与振动辊子分开的方向移动分布辊子的移动装置。
在上述传统的辊子支撑装置中,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直接被利用,没有利用增加偏压力的机构(放大机构)。因此,偏压元件的偏压力自身必须很大。此外,为了沿与振动辊子分开的方向移动分布辊子,移动装置沿集聚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的方向移动。由此操作笨重、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用于连接和分开辊子的可工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辊子支撑装置,利用该辊子支撑装置第一辊子的外表面和第二辊子的外表面通过径向移动所述第一辊子而彼此接触和分开,所述辊子支撑装置包括:沿接近所述第二辊子的方向偏压所述第一辊子的偏压元件;将所述偏压元件的偏压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辊子的杆;用于解除所述偏压元件偏压的偏压解除装置;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辊子并且根据所述杆的移动而枢铰转动的辊子保持器;以及设置到所述辊子保持器并且与所述第一辊子的转轴部分接合的轴向支撑件,所述轴向支撑件用于根据所述辊子保持器的绕枢轴枢转运动使所述第一辊子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辊子外表面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印刷机的上墨装置的局部剖展开主视图;图2是图1的部分II的放大图;图3A是描述图1中所示上墨装置中的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分开的状态的视图;图3B是描述图1中所示上墨装置中的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接触的状态的视图;图4A和4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上墨装置中的分布辊子和辊子保持器的轴承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其中图4A示出了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分开的状态,而图4B示出了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接触的状态;图5A和5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辊子保持器的主视图,其中图5A示出了当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分开时辊子保持器的轴承部分和分布辊子的轴承之间的关系,而5B示出了当分布辊子与振动辊子接触时辊子保持器的轴承部分和分布辊子的轴承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至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印刷机的上墨装置。如图1所示,用于印刷机的上墨装置1包括一对相对的框架2。作为第二辊子的振动辊子4通过轴承3由一对框架2轴向地支撑,以沿轴向方向可转动和可移动。具有较大齿宽的齿轮6形成在振动辊子4的一端部转轴5上,并且中间齿轮7的内齿与齿轮6啮合。传递印刷机电机的驱动力的驱动齿轮8与中间齿轮7的外齿啮合,并且驱动振动杆9的一端部分与一端部转轴5的远端部分接合。因此,当印刷机电机驱动时,振动辊子4转动并且通过驱动振动杆9沿轴向方向往复移动。
一对内部框架10布置在一对框架2的内部,并且通过双头螺栓(图中未示出)连接到框架2,以便与它们平行。如图3A和3B中所示,轴承12一体地从一对大体为盘状的辊子保持器11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端面伸出。轴承12具有用于支撑分布辊子16(下面将具体描述)的轴承18(下面将具体描述)的U形轴承部分12a。轴承部分12a的开口12b的开口长度稍稍大于轴承18的直径。
如图2中所示,第一小转轴13一体地从每一个辊子保持器11的另一个端面的中心部分伸出。直径小于第一小转轴13的第二小转轴14一体地从第一小转轴13伸出,以形成梯阶。轴承15安装在第一小转轴13上,并且辊子保持器11通过轴承15由相应的内部框架10可转动地支撑。此时,轴承12位于内部框架10的内部,并且第二小转轴14伸出内部框架10的外侧。
轴承18安装在用作与振动辊子4接触的第一辊子的分布辊子16的每一个端部转轴17的远端部分。分布辊子16通过轴承18由一对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部分12a可转动地轴向支撑。用作与分布辊子16接触的第三辊子的墨辊19(图3A和3B)由框架2可转动地轴向支撑。
下面将描述当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接触时,辊子保持器11的轴心G1与被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支撑的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与相应的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分布辊子16被替换的图4所示的状态下,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开口12b指向大体与连接振动辊子4和墨辊19的轴心的线1相垂直的箭头A的方向。在这种状态下,当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接合在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轴承部分12a中以使分布辊子16与墨辊19接触时,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被定位为从辊子保持器11的轴心G1偏离距离d1。同时,距离为δ的间隙20沿箭头B的方向在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和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部分12a之间形成。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4B中所示,当辊子保持器11逆时针方向绕枢轴转动时,作为用来支撑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的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下侧一端部的支撑件(阴影线部分)12c倾斜向上地稍稍移动分布辊子16。此时,支撑件12c用作支撑分布辊子16的转轴的转轴支撑件。这样,分布辊子16在保持与墨辊19接触的同时,也与振动辊子4接触。
如图2中所示,杆21的一端沿轴向安装在辊子保持器11的第二小转轴14上,并且杆状件23的一端通过销轴22可枢转地安装在杆21的另一端上。因此,当杆状件23沿轴向方向移动时,杆21的另一端也移动。随着杆21的移动,第二小转轴14绕枢轴转动,并且辊子保持器11也与第二小转轴14一起移动。
平行于内部框架10的螺纹孔24a通过在从内部框架10垂直伸出的双头螺栓24的内表面中形成螺纹而被形成。大体圆柱形的可移动元件25具有在其中心部分的通孔25a、在其外表面上的螺纹部分25b、以及在其一端的凸缘25c。当螺纹部分25b与螺纹孔24a以螺纹连接方式接合时,可移动元件25由双头螺栓24支撑,以在箭头A-B的方向可移动。当凸缘25c与双头螺栓24接合时,可移动元件25由于沿箭头B的方向的移动而被调整。杆状件23松弛地插入可移动元件25的通孔25a中,以便杆状件23的远端从凸缘25c伸出。接合环26配合在杆状件23的伸出端部上。
定环27配合在杆状件23的端侧上,并且作为偏压元件的压缩螺旋弹簧28弹性地安装在环27和可移动元件25的端面之间。大体达到底部的圆柱形旋钮30用定位螺钉31一体设置在可移动元件25的凸缘25c上。空间32形成在旋钮30和凸缘25c之间,以便以非接触的方式容纳从凸缘25c伸出的杆状件23的伸出端部。
采用这种布置,当绕枢轴转动旋钮30以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可移动元件25时,凸缘25c邻接双头螺栓24。此时,弹性安装在环27和可移动元件25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28被压缩,并且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杆状件23。随着杆状件23的移动,杆21围绕作为枢轴转动中心的辊子保持器11的第二小转轴14如图3B中所示沿逆时针方向绕枢轴转动。当杆21绕枢轴转动时,第二小转轴14也逆时针绕枢轴转动,并且辊子保持器11也沿逆时针绕枢轴转动。
然后,如上所述,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接触,从而使它们的外表面彼此紧紧接触(图4B)。在这种状态下,如图2中所示,在杆状件23的环26和可移动元件25的凸缘25c之间形成间隙t。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在分布辊子16和振动辊子4之间产生的挤压强度通过调节间隙t而被设定为预定值。
以这种方式,为了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在分布辊子16和振动辊子4之间产生预定的挤压强度,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通过杆21传递到辊子保持器11的第二小转轴14。此外,杆21的销轴22和第二小转轴14之间的长度d2(图3A)设定为大于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轴心G1和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之间的距离d1(图4A)。
具体而言,用作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作用在杆21上的动力点的销轴22的中心与用作辊子保持器11的枢轴转动中心的第一小转轴13的轴心G1之间的距离d2设定为大于作为辊子保持器11的枢轴转动中心的轴心G1和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之间的距离d1。采用这种结构,杆21施加杠杆作用,从而在不增加压缩旋转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的情况下在分布辊子16和转动辊子4之间能够产生预定的挤压强度。
下面将描述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辊子支撑装置中的连接和分开分布辊子16的操作。
首先,将说明使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接触的连接操作。如图3A中所示,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开口12b预先指向箭头A的方向。在这种状态下,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通过开口12b接合到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中,以使分布辊子16与墨辊19接触。如上所述,此时,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定位为与辊子保持器11的轴心G1偏离距离d1。旋钮30绕枢轴旋转以在箭头B的方向上移动可移动元件25,从而凸缘25c邻接双头螺栓24。因此,压缩压缩螺旋弹簧28,并且杆状件23沿箭头B的方向由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力移动。
此时,由于可移动元件25逆着压缩螺旋弹簧28的较小的弹性作用力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旋钮30的枢轴旋转力,从而提高可操作性。当可移动元件25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时,杆21围绕作为枢轴转动中心的辊子保持器11的第二小转轴14如图3B和4B中所示逆时针转动。因此,第二小转轴14也沿逆时针绕枢轴转动,并且辊子保持器11也沿逆时针绕枢轴转动。从而,如上所述,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14接触,使得它们的外表面以预定的挤压强度彼此紧紧接触。
此时,由从分布辊子16的压力推动振动辊子4的作用力产生推动分布辊子16如图4B中所示向下的反作用力。如上所述,在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和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之间沿墨辊19的方向(箭头D的方向)形成间隙20。这样,朝向分布辊子16的反作用力沿箭头D的方向作为部分作用力被传递。
因此,当轴承18被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支撑件12c引导时分布辊子16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并且辊子保持器11的轴心G1与分布辊子16的轴心G2之间的距离从d1变化到d1′(d1>d1′)。以这种方式,分布辊子16沿箭头D的方向被推动,从而其外表面与墨辊19的外表面紧紧接触,并且分布辊子16以预定的挤压强度与墨辊19接触。
此时,如图4B中所示,分布辊子16支撑在相对于墨辊19的接触点H1、轴承18和轴承12的支撑件12c之间的接触点H2、以及相对于振动辊子4的接触点H3。当分布辊子16如上所述以预定的挤压强度与振动辊子4接触时,分布辊子16也以预定的挤压强度与墨辊19接触。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挤压强度调节操作。
下面将描述将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分开的分开操作以及改变分布辊子16的操作。
当绕枢轴转动旋钮30时,可移动元件25从图2中所示的状态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并且压缩螺旋弹簧28伸开,以降低其弹性作用力。因此,沿箭头B的方向偏压杆状件23的偏压力降低。从而,杆21能够围绕作为枢轴转动中心的第二小转轴14沿图3B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双头螺栓24、由双头螺栓24支撑以可前/后移动的可移动元件25以及移动可移动元件25的旋钮30形成偏置解除装置35,所述偏置解除装置解除压缩螺旋弹簧28至杆21的偏置。
当旋钮30继续绕枢轴转动时,可移动元件25的凸缘25c的端面邻接杆状件23的环26,以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杆状件23。从而,如图3A中所示,杆21围绕作为枢轴转动中心的第二小转轴14顺时针转动。
与此同时,第二小转轴14也沿顺时针绕枢轴转动,并且辊子保持器11也沿顺时针绕枢轴转动,如图4A中所示。从而,分布辊子16由于其自身重力稍稍倾斜向下移动,并且与振动辊子4分开以与其分离。
以这种方式,当分布辊子16将要与振动辊子4分开以与解除接合时,可移动元件25通过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性作用力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旋钮30的枢轴旋转力,从而提高可操作性。
在这种状态下,当如图4A中所示替换分布辊子16时,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通过指向箭头A方向的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开口而被移出。因此,旧的分布辊子16能够从辊子保持器11移出。此时,如图4A中所示,当分布辊子16支撑在两点,即相对于墨辊19的接触点I1和轴承18和轴承12的支撑件12c之间的接触点I2时,它移出或连接。
随后,新的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通过开口12b接合到轴承12中。旧的分布辊子16通过上述分布辊子16的连接操作被替换为新分布辊子16。以这种方式,由于开口12b形成在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中,因此当要更换分布辊子16时,不仅不需要工具,而且能够缩短操作时间。
分布辊子16设置在布置在框架2内部的内部框架10的内部。杆21、杆状件23、压缩螺旋弹簧28、旋钮30等分别设置在内部框架10的外侧(在框架2和内部框架10之间)。从而,从分布辊子16撒布的墨水能够被调整,以防止撒布到内部框架10的外侧,并且能够防止墨水附着到杆21、杆状件23、压缩螺旋弹簧28、旋钮30等。结果,能够防止杆21、杆状件23、压缩螺旋弹簧28、旋钮30等的操作错误,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分布辊子16的连接/分开操作。
图5A和5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典型特征,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轴承部分12a由凸轮形成,从而轴承部分12a和辊子保持器11的轴心G1之间的距离可以从下侧一端(点E)朝向中心侧(点F)逐渐降低。换句话说,G1和点F之间的距离R2设定为小于G1和点E之间的距离R1。
采用这种布置,如图5A中所示,当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支撑在轴承部分12a的点E时,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分开。在这种状态下,当辊子保持器11如图5B中所示沿逆时针绕枢轴转动时,轴承18支撑在轴承部分12a的点F。由于G1和点F之间的距离R2设定为小于G1和点E之间的距离R1,因此轴承18向上移动。从而,分布辊子16与振动辊子4接触。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辊子保持器11的轴承12的轴承部分12a形成为具有U形。作为选择,可以仅仅形成支撑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的支撑件12c。尽管上述实施例例举了辊子支撑装置应用在印刷机的情况,但是辊子支撑装置还能够用于涂敷装置。尽管上述实施例例举了辊子支撑装置应用在上墨装置的情况,但是辊子支撑装置还能够用于润版单元。
分布辊子16通过枢轴转动连接到杆21的辊子保持器11与振动辊子4接触。作为选择,杆21的一端可以连接到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支撑分布辊子16的轴承18。分布辊子16可以通过移动该支撑元件而与振动辊子4接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可移动棍子将与静止辊子接触或分开时,提高了可操作性。当替换可移动辊子时,不仅不需要工具,而且能够缩短操作时间。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调节挤压强度的操作。由于能够防止墨从墨辊撒布,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连接和分开可移动辊子的操作。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磨辊支撑结构和磨粉机 2020-05-12 229
一种支撑辊座 2020-05-11 96
一种薄膜卷筒支撑辊 2020-05-12 369
十二辊轧机支撑辊辊系 2020-05-11 150
织机的张力辊支撑机构 2020-05-13 63
一种版辊支撑架 2020-05-11 974
十二辊轧机支撑辊辊系 2020-05-11 1013
一种中厚板四辊轧机支撑辊辊型 2020-05-12 836
炉辊支撑装置 2020-05-11 867
支撑辊换辊装置 2020-05-11 19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