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制造过程 / 计算机集成制造 / 计算机辅助工程 / 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

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

阅读:257发布:2021-03-14

专利汇可以提供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包括: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接驳上、下旅客方式,高速列车与接驳专车的相关设计,高速列车和接驳专车的线路设计、中途站设计和自动控制,以及将本发明移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 真空 管道运输。本发明核心技术是,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在轨道正线甩点先甩下在该中途站的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然后在轨道正线掛点掛接该中途站的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从而充分利用现有高 铁 技术和相关铁路、车站 基础 设施,以简单、安全、可靠、舒适、低成本、普适性强的方式,实现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的驳运目标,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在目前高速列车运营速度为350公里/小时条件下,将京沪高铁全程运行时间由4个半小时,压缩到3小时45分钟。,下面是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本发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包括: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接驳上、下旅客方式;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与接驳专车的上、下旅客交换对高速列车和接驳专车的设计要求;相关的轨道线路设计和车站设计;相关的高速列车、接驳专车的运行自动控制;本发明转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的相关设计要求;其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接驳上、下旅客方式,其特征是:高速列车(图2的3)采用先“甩”后“掛”即先下后上的快速接驳方式,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车厢即为接驳专车(图2的2),在高速列车(图2的3)进入中途站(45、46)的轨道线路正线(I、II)后,高速列车(图2的3)所掛接驳专车(图2的2)在设定位置“甩点”(21、22)与高速列车(图2的3)安全分离,将所载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甩”在中途站(45、46)轨道正线(I、II)上,尾随已脱离的高速列车(图2的3),逐渐减速前行;并经道岔(25、27或26、28)和接驳专线(7、8、9),减速至零,停靠在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高速列车(图2的3)在中途站轨道线正线(I、II)与所甩接驳专车(图2的2)安全脱离后,继续以原来速度通过中途站(45、46);在中途站(45)载有上车旅客的另一接驳专车(图2的2),自该中途站接驳车站(45)、在高速列车(图2的3)甩下中途站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时刻或继后时刻,离中途站接驳车站(45)出发,由零加速,在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的设定位置,通过道岔(25、27或26、28)驶入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尾随高速列车(图2的3)继续加速,至该接驳专车(图2的2)与高速列车(图2的3)同速的掛接点“掛点”(23或24),接驳专车(图2的2)安全掛接到行驶的高速列车(图2的3)上,充当该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随高速列车(图2的3)驶往终点站方向,供后续途经中途站下车旅客驳运使用;这样在该中途站(45、
46)上、下旅客,通过接驳车站(45),接驳专线(7、8、9),接驳专线道岔(25、27或26、28)与在正线(I、II)不减速行驶的高速列车(图2的3),在“甩点”(21或22)和“掛点”(24或23),快捷安全完成下、上(甩、掛)接驳任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与接驳专车(图2的2)的上、下旅客交换对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的设计要求,其特征是:
其一,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在接驳时应有安全、可靠、自动启闭以控制对接和分离(掛和甩)的挂钩装置即自动车钩(图2的4、5);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用于接驳上、下旅客的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需具有尾部流线型整流外罩(图2的1),以消除或减低高速列车高速行驶时尾部湍流对高速列车(图2的3、2)产生的振动和旅客不舒适感;
其三,高速列车(图2的3)所挂最后一节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该接驳专车(用于旅客下车)和中途站(45)开出的接驳专车(用于旅客上车),都安装有电机驱动,可精准无级变速和正向、反向行驶,均为动接驳专车(图2的2);
其四,高速列车(图2的3)最后一节用于接驳上、下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可设计成常规带动力的中间车厢(图2的2)与带动力尾部整流罩短车(图2的1)通过自动车钩(图2的
4、5)连接,从而简化设计;扩大接驳专车(图2的2)的载客容量,便于接驳专车(图2的2)在上、下旅客多时,进行二节或多节接驳专车编组。
其五,若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上、下旅客人数众多,那么,高速列车(图2的3、2)的最后二节(或多节)车厢可辟为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编组(图2的3、2);同时,中途站(45)的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也可由两节(或多节)接驳专车编组;各中途站可依调度中心指令随时向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加掛接驳专车,从而快速、安全在中途站(45)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
其六,接驳专车(图2的2)或接驳专车编组(图2的3、2),具有紧急制动功能,以防不测事故发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相关的轨道线路(I、II、7、8、9)设计和车站(45、46)设计,其特征是:
其一,轨道线路包括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的设定线路正线(I、II),以及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站线(7、8、9);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7、8、9)通过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设定位置处的道岔(25、27、26、28)与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连接,上行、下行接驳专线(7、8、9)与接驳车站(45)连接;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接驳上、下旅客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长度S1,和接驳专车(图2的2)的专用轨道线路(7、8、9)长度(S9、S10),可参照下面物理公式计算:
Vt=Vo+at     (2)
其中:St为运动物体在时间t移动的距离;
Vo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a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Vt为初速度为Vo的物体以加速度a运动在时间t的速度;
就本发明而言,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所占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1为:
S1=Vot1      (3)
其中S1为高速列车以速度Vo通过中途站(45、46)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所占用的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1,也就是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间的最小长度;所谓“掛点”(23、24),就是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在轨道正线(I、II)安全掛接到高速列车(图2的3)尾部所处正线(I、II)位置。
t1为高速列车(图2的3)在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时间;
Vo为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45、46)行驶速度;
由于高速列车(图2的3)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所需时间t1,取决于下行“掛点”(24)和上行“掛点”(23)间的最小长度S1,也就是取决于相关的下行“甩点”(21)和上行“甩点”(22)间的最小长度S2,即从下行“甩点”(21)经下行接驳专线(7、8、9)道岔(25、
27)、到上行接驳专线(7、8、9)道岔(26、28),再到上行“甩点”(22)这整个区间的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2;还取决于接驳专车(图2的2)载着下车旅客,从“甩点”(21、22)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经正线(I、II)的道岔(25、27、26、28)进入接驳专线(7、8、9),再达于接驳车站(45),以减速度a减速至零的折线长度(S5、S9或S6、S10)和所费时间t2,以及载着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加速,沿接驳专线(7、8、9)和道岔(25、27、26、28)进入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在轨道正线“掛点”(23、24)追上高速列车并安全掛接的折线长度(S9、S5、S3或S10、S6、S4)和所费时间t3;取决于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与载着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是同时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还是相继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另外还取决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行驶速度Vo,取决于依据上述Vo、a、b数据和中途站(45、46)所处自然地理因素,城市规模、城市规划所做轨道线路正线(I、II),“掛点”(23、24)、“甩点”(21、22)、道岔(25、27、26、28),上、下车旅客接驳专线(站线)(7、8、9)和接驳车站(45、46)的设计方案,包含许多自然因素和设计因素,因此是不确定的。不过,接驳专车(图2的2)载着下车旅客在中途站(45)完成接驳所需时间t2及占用正线(I、II)、接驳专线(7、8、9)的折线长度(S9、S5或S10、S6),却可以由采用下车旅客(不分男女老幼)安全舒适的减速度a所确定:
为便于本发明文件的说明,不妨把图1所示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接驳上、下旅客的相关线路数据和高速列车及接驳专车数据先列于下:
高速列车(图2的3)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所需时间以t1表示;
高速列车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甩点(21、22)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以a减速到零停靠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以t2表示;
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所占用轨道正线最小长度,即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间最小长度S掛-掛,以S1表示;
高速列车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甩点(22、21)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的上行甩点(22)和下行甩点(21)的最小长度S甩-甩,以S2表示;
高速列车的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线(7、8、9)至接驳车站(45)所行驶路线最小长度S下客折线,等于甩点(21、22)至道岔(25、27、26、28)长度加上道岔(25、27、
26、28)至接驳专线(7、8、9)的接驳车站(45)长度,即S下客折线=S5+S9=S6+S8;
高速列车的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在接驳专线(7、8、9)和轨道正线(I、II)至掛点(23、24)的最小长度S上客折线=S9+S5+S3=S10+S6+S4;
高速列车上行甩点(22)和下行掛点(24)(或下行甩点(21)与上行掛点(23))的最小长度S甩-挂,以S3或S4表示。
设定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经接驳专线(7、8、9)和道岔(25、27或26、28)进入轨道正线(I、II),再在轨道正线(I、II)掛点(23或24)安全掛接到高速列车(图2的3)上所需时间t3,等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甩点(21或22)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以减速度a经正线(I、II)和道岔(25、27或26、28)进入接驳专线(7、8、
9),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t2,即t3=t2。
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上行(或下行)接驳专线道岔(26、28、25、27)至中途站中线距离以S8(或S7)表示,则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两掛点(23、24)长度S1=S4+S6+S8+S3+S5+S7;
两甩点(21、23)长度S2=S6+S8+S5+S7;其中S7、S8由中途站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因素参入下的设计所决定;
由公式(2)可知,Vt=Vo+at那么,
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a减速到零,所需时间t2为:
由公式(1)可知, 那么,
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a减速到零,所驶过的正线(I、II)和接驳专线(7、8、9)到接驳车站(45)的折线长度S下客折线=S5+S9=S6+S10
显然,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无论从上行“甩点”(22)还是下行“甩点”(21)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经正线(I、II)和道岔(26、28、25、27)进入上行或下行接驳专线(7、8、9),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都是:
所走折线长度都是:
所以,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以减速度a从速度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总折线长度
S下客总折线=S5+S9+S6+S10=2×S下客折线
那么,在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甩点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到零所需时间 高速列车从“甩点”处以Vo速度通过中途站向前行驶了多长距离呢?
可见,上行、下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使用的总折线长度S下客总折线,与高速列车在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所需时间t2内,从正线(I、II)“甩点”(21或22)算起的行驶线路长度S高是一致的,
但是,依据下车旅客的接驳时间t2和所占用线路折线长度S下客折线和上行、下行折线之和2×S下客折线的数据,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线(7、8、9)及接驳车站(45)的设计后,显然高速列车行驶的轨道正线(I、II)下行、上行“甩点”(21、22)间的距离S2,小于上行、下行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减速度a从速度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总折线长度S下客总折线,
换言之,高速列车在不减速通过中途站完成上行(或下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和相应接驳专线(7、8、9)减速到零停靠到中途站接驳车站(45)的时间t2:
内,
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往前行驶的距离
必然超越相应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而是到达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外前方一点,我们不妨把这点定义为上行“掛点”(23)(或下行“掛点”(24))。同时,由整个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线(7、8、9))设计,可以决定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与下行“掛点”(24)(或上行“掛点”(23))间的距离S甩-掛,不妨以S4(或S3)表示。
这样,高速列车以Vo速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以减速度a减速,经道岔(26、
28或25、27)和上行接驳专线(7、8、9)(或下行接驳专线(7、8、9))减速至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费时间
所驶过线路长度为
但是,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a从零加速,在 内加速至Vo;驶过的线路长度为
却只能达于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无法达于高速列车(图2的3)已经驶达的上行“掛点”(23)(或下行“掛点”(24)),相差距离为S甩-掛,(或以S3或S4表示)。
那么,在接驳专车(图2的2)在上述折线(S5+S9或S6+S10)上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的时间里,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行驶了多远或占据了轨道正线(I、II)多长线路呢?换言之,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相距有多远?即S1=?
由于在中途站(45、46)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的时间,由上车旅客接驳专车接驳时间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接驳时间两部分组成,两者可同时发生,也可相继发生,所以两种方式下S1是不相同的。
(A):下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
若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正线“甩点”(22、21)(上行或下行)脱离高速列车的同时,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经道岔(25、27或26、28)转入高速列车行驶的正线(I、II),它就必须以大于|α|的加速度b加速,才能在t3即 时间内,跑完接驳车站(45)到相应“甩点”(21或22)及其外的S甩-掛即S3或S4距离,达于速度V0,在上行“掛点”(23)(或下行“掛点”(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图2的3),安全掛接,完成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的搭乘任务,(b>a>o);
由公式(1),
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到V0,在“掛点”(23或
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安全掛接,走过的线路长度为:
S上客折线=S9+S5+S3
=S10+S6+S4;

所以,
即,
即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甩点”(21或22)脱离高速列车的同时,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加速,在掛点(24或23)安全掛接到已驶过掛点(24或
23)的高速列车上,加速度b可由a,V0和S甩-掛即S3或S4值确定。
此时高速列车完成上、下旅客接驳全过程,所占用的轨道正线(I、II)长度,即两个“掛点”(上行“掛点”(23)与下行“掛点”(24))间的长度S1,等于两个“甩点”(上行“甩点”(22)与下行“甩点”(21))间的长度S2加上各自“甩点”(22或21)外的S甩-掛(即S3或S4)值。
即S掛,掛=S甩,甩+2×S甩,掛,=S2+2×S3=S2+2×S4

其中S甩.甩即S2由设计确定,S甩.掛即S3或S4由计算确定。
注意:此时的S1、S3、S4、b都是在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条件下的值,为避免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开始接驳过程下的S1、S3、S4、b值相区别,不妨用S1-A、S3-A、S4-A、bA和S1-B、S3-B、S4-B、bB分别表示它们。
所以,
(B)下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进行接驳过程;
即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只有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到达接驳车站(45)后才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到V0,在“掛点”(23或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安全掛接;此时,假设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的全过程时间t1为上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从“甩点”(22)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沿正线(I、II)、道岔(26、28)进入接驳专线(7、8、9),最后减速至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所需时间t2,
设定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在时间t3内在轨道正线(I、II)挂点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t3即为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正线甩点以a减速到零停靠接驳车站的时间t2,即
所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列车完成整个上、下车旅客接驳任务所占用的轨道正线(I、II)长度
又,S掛.掛=S甩.甩+2XS甩.掛

S1-B=V0t1+S3-B=V0t1+S4-B
所以
因为S1-B=S2+2×S3-B=S2+S4-B;

所以
比较(A)和(B)两种不同方式,以S1-B与S1-A表示两种方式下的S1,
则有:
可见,高速列车在不减速通过中途站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开始接驳过程,要比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占用的轨道正线上行、下行“掛点”间长度大得多,两者长度差:
故此,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比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进行下、上旅客接驳过程,要简单得多,舒适得多,快捷得多。
此外,应让高速列车轨道正线两“掛点”间长度和两“甩点”间长度适当增加,留出裕余量以防不测事件。
上、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所使用的加速度(减速度)b和a的绝对值大小,必须符合人体工程要求,能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不分男女老幼)接驳任务舒适、安全、可靠完成。
其三,鉴于高速列车始发站到终点站之间的各中途站,其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各有不同,因此,除可统一设定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行驶速度Vo,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减速度a外,其余所涉正线(I、II)甩点(21、22)、掛点(23、24)、道岔(25、27、
26、28)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线(7、8、9)及接驳车站(45),都可因地制宜做不同设计,故每个中途站(45、46)的甩点(21、22)、掛点(23、24)、道岔(25、27、26、28)、接驳专线(7、8、9)及接驳车站(45)数据都可能有所区别,相应上车旅客接驳专车驶离接驳车站(45)的加速度b也可不同,这些不同中途站的所涉不同数据,必须输入调度中心、列控中心、高速列车计算机和接驳专车计算机中,进行实时精准控制,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每个相关中途站,都能灵活,准确自动控制,使每个相关中途站的上、下旅客接驳任务,安全、可靠、舒适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相关的高速列车、接驳专车的运行自动控制,其特征是:
其一,在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安全、可靠、舒适接驳上、下旅客所涉高速列车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以及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站线(7、8、9)、车站(45、46),都采用现有高速信号系统即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S);
其二,在相关高速列车和接驳专车上,安装有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在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站线(7、8、9)的道边设速度传感器;这些车载和地面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都与列控中心和调度中心联
其三,在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的上行、下行“甩点”(22、21)、“掛点”(23、24)、“道岔”(26、28、25、27)及转辙机处,设立道旁信号机标志,“掛点”(23、24)、“甩点”(21、22)信号机标志为新创,轨道线路正线(I、II)设多个应答点和轨道电路;接驳专车接驳车站(45),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7、8、9),直致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相连接的道岔(25、27、26、28)设立出站、进路、道岔信号机标志,设立轨道线站线(7、8、9)多个应答点、轨道电路;这些信号机标志、应答点、轨道电路,分别与高速列车车载设备或接驳专车车载设备连锁,与列控中心和调度中心连锁,通过计算机和各相关机电设备,时刻监控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的准确位置和接驳专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线站线(7、8、9)上的准确位置,通过车载计算机精准控制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45、46)速度V0,及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减速度α,上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加速度b,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与接驳专车间接驳上、下旅客的任务安全、可靠、舒适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将本发明转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的相关设计要求,其特征是:
其一,前述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通过接驳专车接驳上、下旅客,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高速列车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用线路(7、8、9),以及掛点(23、24)、甩点(21、22)、道岔(25、27、26、28)等核心技术,转用到磁悬浮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系统中去,须换用磁悬浮列车(常导磁悬浮、低温超导磁悬浮、高温超导磁悬浮等)技术,包括各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III、V、13、14、
15),不同类型磁悬浮道岔(37、39、38、40),不同类型磁悬浮车站(47、48)和接驳车站(47),不同类型的磁悬浮接驳专车,以及磁悬浮的受电系统,常导或低温或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
同时,磁悬浮高速列车和磁悬浮接驳专车,都设有独立的辅助电力驱动设备,对超导磁悬浮列车,还设有垂向及横向辅助车轮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通过接驳专车(图2的2)接驳上、下旅客技术移用到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必须满足真空管道运输所需的真空管道密封条件和高速磁悬浮列车及磁悬浮接驳专车的生命保障条件,以及其它的安全、舒适保障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所述其它,其特征是:无论是上行、下行高速列车,也无论是始发站还是中途站上车的旅客,都按照旅客所至终到站距高速列车的线路始发站距离,依远前近后原则安排车票的车厢席次位置,也即靠列车线路始发站越远下车的旅客,越安排到高速列车的前方(头车方向)位置,最大限度缩短下车旅客在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向下车接驳车厢移动时间。

说明书全文

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

[0001]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高速客运技术。
[0002] 背景技术:众所周知,高速路运输已日趋成熟,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节省了人们旅行时间,减少了旅行劳顿,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高铁更以世界最长运营里程,以及舒适、便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享誉世界,成为我国崛起和走向世界的一张炫目名片。
[0003] 同时,追求高速运输(包括高铁)更快、更舒适、更安全、更经济目标的竞争,如今在世界大国间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高速铁路在日本、德国、法国、中国等国正在向时速500~600公里冲刺;美国埃隆·斯克的“超級回路”真空管道运输,也带动了美国和中国向时速
1000~4000公里的超级轨道运输的竞争。
[0004] 我国近年在互联网上(百度、网易),展示了我国科技人员陈建军制作的一段高铁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武昌)接驳上、下旅客的动画视频,该视频显示的发明构想是:从北京开往广州(或深港)的高铁列车不减速通过武昌站,武昌站的接驳专车在高铁线上方凌空架轨道线上的始点,由零加速到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同步后实现高铁列车与接驳专车的安全通道对接,快速完成上、下旅客的互换;驳运完成后,高铁列车和接驳专车安全通道封闭、分离,高铁列车继续以原速开往终点站;而接驳专车搭载武昌站下车旅客,在凌空钢架轨道线上由与高铁列车速度一致,逐渐减速至零,至前方凌空钢架轨道线终点,离开接驳专车下车到站台;在凌空钢架轨道线上的接驳专车运行时间内,完成高铁列车不减速通过武昌站的上、下旅客接驳任务。
[0005] 上述视频动画显示的发明构想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尽管该发明具有不少积极意义,但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需要在中途站(武昌站)高铁线上方凌空架设很长的钢架轨道线,供上、下旅客接驳专车由零加速到与不减速高铁列车的行车速度一致,实现通道安全对接和上、下旅客驳运;然后通道关闭、安全分离,接驳专车再由与高铁列车速度一致逐渐减速至零,至此凌空钢架轨道线才达于终端,在此终端接驳专车上的旅客才能走下站台,整个钢架轨道线很长,按照铁道客运标准,至少也得10余公里;其次,由于中途站(武昌站)的接驳专车和高铁列车处上下高差位置,两者通过安全通道的上、下旅客接驳极不方便,带行李旅客和老弱病残旅客尤其困难,很容易耽搁时间甚至影响高铁列车的正常运行;其三,凌空钢架轨道线上跑接驳专车,增大增高了相关设施所占空间,需要中途站线设施全面改造,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其四,高铁列车和凌空钢架轨道及接驳专车因相对运动,空气运动学决定的振动和噪音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上、下旅客的安全和舒适程度,等等。
[0006] 此外,本发明申请人在其2018.4.3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申请号201810288301.7)中,还提出其他一些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接驳解决方案,鉴于其实用价值小,此处不赘述。
[0007] 为克服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接驳上、下旅客遇到的种种技术性、安全性、舒适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难题,并且充分利用现有铁路技术和高铁技术及相关铁路、车站基础设施,同时,还可将发明转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的“超级回路”高速真空管道运输中去,本发明人提出了简单、安全、可靠、舒适、低成本、普适性强的“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的发明构想,(申请日2018.4.3;申请号201810288301.7)。其后,本发明人又提出“高速轻载货运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货物接驳技术”发明(申请日2018.4.28;申请号201810398712.1)和“轮轨、磁悬浮、真空管道、航空的轻载货物智能化、网络化捷运”发明(申请日2018.8.6;申请号201810884052.8),对“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发明作了补充和修改。鉴于本发明的在先申请(申请号201810288301.7)因故未能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5.23 发出的“补正通知书”的规定期限内寄回“补正书”而被“视为撤回”,所以在以上背景技术基础上,本发明人重新提出“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的发明申请。
发明内容:
[0008] 为实现任何一条高速运输线(高铁线、磁悬浮线和未来真空管道线)的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接驳任务,最大限度利用现有铁路技术、高铁技术、磁悬浮技术和研发中的真空管道技术及相关铁路、车站基础设施,简单、安全、可靠、舒适、高效、低成本、普适性强地解决高速列车(包括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真空管道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驳运难题,本发明提出“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构想。
[0009] 本发明构想的主要技术包括: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接驳上、下旅客方式;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与接驳专车的上、下旅客交换对高速列车和接驳专车的设计要求;相关的轨道线路设计和车站设计;相关的高速列车、接驳专车的运行自动控制;本发明转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的相关设计要求;其它。
[0010] 本发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所述接驳上、下旅客方式,其特征是,高速列车(图2的3)采用先“甩”后“掛”即先下后上的快速接驳方式,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车厢即为接驳专车(图2 的2),在高速列车(图2的3)进入中途站(45、46)的轨道线路正线(I、II) 后,高速列车(图2的3)所掛接驳专车(图2的2)在设定位置“甩点”(21、 22)与高速列车(图2的3)安全分离,将所载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 “甩”在中途站(45、46)轨道正线(I、II)上,尾随已脱离的高速列车(图 2的3),逐渐减速前行;并经道岔(25、27或26、28)和接驳专线(7、8、9),减速至零,停靠在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高速列车(图2的3)在中途站轨道线正线(I、II)与所甩接驳专车(图2的2)安全脱离后,继续以原来速度通过中途站(45、46);在中途站(45)载有上车旅客的另一接驳专车(图2的 2),自该中途站接驳车站(45)、在高速列车(图2的3)甩下中途站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时刻或继后时刻,离中途站接驳车站(45)出发,由零加速,在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的设定位置,通过道岔(25、27或26、 28)驶入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尾随高速列车(图2的3)继续加速,至该接驳专车(图2的2)与高速列车(图2的3)同速的掛接点“掛点”(23 或24),接驳专车(图2的2)安全掛接到行驶的高速列车(图2的3)上,充当该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随高速列车(图2的3)驶往终点站方向,供后续途经中途站下车旅客驳运使用;这样在该中途站(45、46)上、下旅客,通过接驳车站(45),接驳专线(7、8、
9),接驳专线道岔(25、27或26、28)与在正线(I、II)不减速行驶的高速列车 (图2的3),在“甩点”(21或22)和“掛点”(24或23),快捷安全完成下、上(甩、掛)接驳任务。
[0011] 本发明所述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与接驳专车 (图2的2)的上、下旅客交换对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 的设计要求,其特征是:
[0012] 其一,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在接驳时应有安全、可靠、自动启闭以控制对接和分离(掛和甩)的挂钩装置即自动车钩(图2的4、 5);
[0013]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的最后一节用于接驳上、下旅客的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需具有尾部流线型整流外罩(图2的1),以消除或减低高速列车高速行驶时尾部湍流对高速列车(图2的3、2)产生的振动和旅客不舒适感;
[0014] 其三,高速列车(图2的3)所挂最后一节车厢即接驳专车(图2的2),该接驳专车(用于旅客下车)和中途站(45)开出的接驳专车(用于旅客上车),都安装有电机驱动,可精准无级变速和正向、反向行驶,均为动接驳专车(图 2的2);
[0015] 其四,高速列车(图2的3)最后一节用于接驳上、下旅客的接驳专车(图 2的2),可设计成常规带动力的中间车厢(图2的2)与带动力尾部整流罩短车 (图2的1)通过自动车钩(图2的4、5)连接,从而简化设计;扩大接驳专车(图2的2)的载客容量,便于接驳专车(图2的2)在上、下旅客多时,进行二节或多节接驳专车编组。
[0016] 其五,若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上、下旅客人数众多,那么,高速列车 (图2的3、2)的最后二节(或多节)车厢可辟为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编组(图 2的3、2);同时,中途站(45)的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也可由两节 (或多节)接驳专车编组;各中途站可依调度中心指令随时向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加掛接驳专车,从而快速、安全在中途站(45)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
[0017] 其六,接驳专车(图2的2)或接驳专车编组(图2的3、2),具有紧急制动功能,以防不测事故发生。
[0018] 本发明所述相关的轨道线路(I、II、7、8、9)设计和车站(45、46)设计,其特征是:
[0019] 其一,轨道线路包括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的设定线路正线(I、II),以及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站线(7、8、9);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7、8、9)通过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设定位置处的道岔(25、 27、26、28)与高速列车轨道线正线(I、II)连接,上行、下行接驳专线(7、 8、9)与接驳车站(45)连接;
[0020]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接驳上、下旅客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长度S1,和接驳专车(图2的2)的专用轨道线路(7、 8、9)长度(S9、S10),可参照下面物理公式计算:
[0021]
[0022] Vt=Vo+at  (2)
[0023] 其中:St为运动物体在时间t移动的距离;
[0024] Vo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0025] a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0026] Vt为初速度为Vo的物体以加速度a运动在时间t的速度;
[0027] 就本发明而言,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所占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1为:
[0028] S1=Vot1  (3)
[0029] 其中S1为高速列车以速度Vo通过中途站(45、46)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所占用的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1,也就是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间的最小长度;所谓“掛点”(23、24),就是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在轨道正线(I、II)安全掛接到高速列车(图2的3)尾部所处正线(I、 II)位置。
[0030] t1为高速列车(图2的3)在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时间;
[0031] Vo为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45、46)行驶速度;
[0032] 由于高速列车(图2的3)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所需时间t1,取决于下行“掛点”(24)和上行“掛点”(23)间的最小长度S1,也就是取决于相关的下行“甩点”(21)和上行“甩点”(22)间的最小长度S2,即从下行“甩点”(21)经下行接驳专线(7、8、9)道岔(25、27)、到上行接驳专线(7、8、9)道岔(26、28),再到上行“甩点”(22)这整个区间的轨道线路正线(I、II)最小长度S2;还取决于接驳专车(图2的2)载着下车旅客,从“甩点”(21、22)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经正线(I、II)的道岔(25、 27、26、28)进入接驳专线(7、8、9),再达于接驳车站(45),以减速度a减速至零的折线长度(S5、S9或S6、S10)和所费时间t2,以及载着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加速,沿接驳专线(7、8、 9)和道岔(25、27、26、28)进入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在轨道正线“掛点”(23、24)追上高速列车并安全掛接的折线长度(S9、S5、S3或S10、S6、S4) 和所费时间t3;取决于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与载着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是同时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还是相继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另外还取决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行驶速度Vo,取决于依据上述Vo、a、b数据和中途站(45、46)所处自然地理因素,城市规模、城市规划所做轨道线路正线 (I、II),“掛点”(23、24)、“甩点”(21、22)、道岔(25、27、26、28),上、下车旅客接驳专线(站线)(7、8、9)和接驳车站(45、46)的设计方案,包含许多自然因素和设计因素,因此是不确定的。不过,接驳专车(图2的2)载着下车旅客在中途站(45)完成接驳所需时间t2及占用正线(I、II)、接驳专线(7、8、9)的折线长度(S9、S5或S10、S6),却可以由采用下车旅客(不分男女老幼)安全舒适的减速度a所确定:
[0033] 为便于本发明文件的说明,不妨把图1所示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接驳上、下旅客的相关线路数据和高速列车及接驳专车数据先列于下:
[0034] 高速列车(图2的3)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所需时间以t1表示;
[0035] 高速列车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甩点(21、22)脱离高速列车(图2 的3),以a减速到零停靠中途站的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以t2表示;
[0036] 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所占用轨道正线最小长度,即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间最小长度S掛-掛,以S1表示;
[0037] 高速列车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甩点(22、21)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的上行甩点(22)和下行甩点(21)的最小长度S甩-甩,以S2表示;
[0038] 高速列车的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线(7、8、9) 至接驳车站(45)所行驶路线最小长度S下客折线,等于甩点(21、22)至道岔(25、 27、26、28)长度加上道岔(25、27、26、28)至接驳专线(7、8、9)的接驳车站(45)长度,即S下客折线=S5+S9=S6+S8;
[0039] 高速列车的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在接驳专线(7、8、9)和轨道正线(I、II) 至掛点(23、24)的最小长度S上客折线=S9+S5+S3=S10+S6+S4;
[0040] 高速列车上行甩点(22)和下行掛点(24)(或下行甩点(21)与上行掛点 (23))的最小长度S甩-挂,以S3或S4表示。
[0041] 设定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经接驳专线(7、8、9)和道岔(25、27或26、28)进入轨道正线(I、II),再在轨道正线(I、 II)掛点(23或24)安全掛接到高速列车(图2的3)上所需时间t3,等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甩点(21或22)脱离高速列车(图2的3),以减速度a经正线(I、II)和道岔(25、27或26、28)进入接驳专线(7、8、 9),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t2,即t3=t2。
[0042] 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上行(或下行)接驳专线道岔(26、28、25、 27)至中途站中线距离以S8(或S7)表示,则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两掛点(23、24)长度S1=S4+S6+S8+S3+S5+S7;两甩点(21、23)长度S2=S6+S8+S5+S7;其中S7、S8由中途站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因素参入下的设计所决定;
[0043] 由公式(2)可知,Vt=Vo+at那么,
[0044] 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a减速到零,所需时间t2为:
[0045]
[0046] 由公式(1)可知, 那么,
[0047] 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a减速到零,所驶过的正线(I、II)和接驳专线(7、8、9)到接驳车站(45)的折线长度S下客折线=S5+S9=S6+S10
[0048]
[0049] 显然,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无论从上行“甩点”(22)还是下行“甩点” (21)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经正线(I、II)和道岔(26、28、25、27)进入上行或下行接驳专线(7、8、9),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需时间都是:
[0050]
[0051] 所走折线长度都是:
[0052]
[0053] 所以,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以减速度a从速度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总折线长度
[0054] S下客总折线=S5+S9+S6+S10=2×S下客折线
[0055]
[0056] 那么,在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甩点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到零所需时间 内,高速列车从“甩点”处以Vo速度通过中途站向前行驶了多长距离呢?
[0057]
[0058] 可见,上行、下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使用的总折线长度S下客总折线,与高速列车在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减速度a从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所需时间t2内,从正线(I、II)“甩点”(21或22)算起的行驶线路长度S高是一致的,
[0059] 但是,依据下车旅客的接驳时间t2和所占用线路折线长度S下客折线和上行、下行折线之和2×S下客折线的数据,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线(7、8、9)及接驳车站 (45)的设计后,显然高速列车行驶的轨道正线(I、II)下行、上行“甩点” (21、22)间的距离S2,小于上行、下行载着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以减速度a从速度Vo减速到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总折线长度S下客总折线,[0060]
[0061] 换言之,高速列车在不减速通过中途站完成上行(或下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和相应接驳专线 (7、8、9)减速到零停靠到中途站接驳车站(45)的时间t2:
[0062] 内,
[0063] 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往前行驶的距离
[0064]
[0065] 必然超越相应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而是到达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外前方一点,我们不妨把这点定义为上行“掛点” (23)(或下行“掛点”(24))。同时,由整个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线 (7、8、9))设计,可以决定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与下行“掛点”(24)(或上行“掛点”(23))间的距离S甩-掛,不妨以S4(或S3)表示。
[0066] 这样,高速列车以Vo速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上行“甩点”(22)(或下行“甩点”(21))脱离高速列车(图 2的3),以减速度a减速,经道岔(26、28或25、27)和上行接驳专线(7、8、 9)(或下行接驳专线(7、8、9))减速至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所费时间
[0067] 内
[0068] 所驶过线路长度为
[0069]
[0070] 但是,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 a从零加速,[0071] 在 内加速至Vo;驶过的线路长度为
[0072] 却只能达于下行“甩点”(21)(或上行“甩点”(22)),无法达于高速列车 (图2的3)已经驶达的上行“掛点”(23)(或下行“掛点”(24)),相差距离为S甩-掛,(或以S3或S4表示)。
[0073] 那么,在接驳专车(图2的2)在上述折线(S5+S9或S6+S10)上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的时间里,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行驶了多远或占据了轨道正线(I、II)多长线路呢?换言之,上行“掛点”(23)和下行“掛点”(24) 相距有多远?即S1=?
[0074] 由于在中途站(45、46)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的时间,由上车旅客接驳专车接驳时间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接驳时间两部分组成,两者可同时发生,也可相继发生,所以两种方式下S1是不相同的。
[0075] (A):下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
[0076] 若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正线“甩点”(22、21)(上行或下行)脱离高速列车的同时,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图2的2)从接驳车站(45)出发,经道岔(25、 27或26、28)转入高速列车行驶的正线(I、II),它就必须以大于|α|的加速度 b加速,才能在t3即 时间内,跑完接驳车站(45)到相应“甩点” (21或22)及其外的S甩-掛即S3或S4距离,达于速度V0,在上行“掛点”(23) (或下行“掛点”(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图2的3),安全掛接,完成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图2的2)的搭乘任务,(b>a>o);
[0077] 由公式(1),
[0078] 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到V0,在“掛点”(23或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安全掛接,走过的线路长度为:
[0079] S上客折线=S9+S5+S3
[0080] =S10+S6+S4;
[0081]
[0082] 即
[0083]
[0084] 所以,
[0085] 即,
[0086]
[0087] 即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在“甩点”(21或22)脱离高速列车的同时,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加速,在掛点(24或23) 安全掛接到已驶过掛点(24或23)的高速列车上,加速度b可由a,V0和S甩-掛即 S3或S4值确定。
[0088] 此时高速列车完成上、下旅客接驳全过程,所占用的轨道正线(I、II)长度,即两个“掛点”(上行“掛点”(23)与下行“掛点”(24))间的长度S1,等于两个“甩点”(上行“甩点”(22)与下行“甩点”(21))间的长度S2加上各自“甩点”(22或21)外的S甩-掛(即S3或S4)值。
[0089] 即S掛,掛=S甩,甩+2×S甩.掛.=S2+2×S3=S2+2×S4
[0090] 即 (b>a>o);
[0091] 其中S甩.甩即S2由设计确定,S甩.掛即S3或S4由计算确定。
[0092] 注意:此时的S1、S3、S4、b都是在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条件下的值,为避免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开始接驳过程下的S1、S3、S4、b值相区别,不妨用S1-A、S3-A、S4-A、 bA和S1-B、S3-B、S4-B、bB分别表示它们。
[0093] 所以,
[0094]
[0095]
[0096]
[0097] (B)下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进行接驳过程;
[0098] 即上车旅客的接驳专车只有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到达接驳车站(45)后才从接驳车站(45)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到V0,在“掛点”(23或24)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安全掛接;此时,假设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完成上、下旅客接驳的全过程时间t1为上行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从“甩点”(22)脱离高速列车,以减速度a沿正线(I、II)、道岔(26、28)进入接驳专线(7、8、9),最后减速至零停靠到接驳车站(45)的所需时间t2,
[0099]
[0100] 设定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接驳车站出发,以加速度b从零加速,在时间t3内在轨道正线(I、II)挂点追上驶过的高速列车,t3即为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从正线甩点以a减速到零停靠接驳车站的时间t2,即
[0101] 所以,
[0102]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列车完成整个上、下车旅客接驳任务所占用的轨道正线(I、II)长度
[0103]
[0104] 又,S掛.掛=S甩.甩+2×S甩.掛
[0105] 由
[0106] S1-B=V0t1+S3-B=V0t1+S4-B
[0107] 所以
[0108] 因为S1-B=S2+2×S3-B=S2+S4-B;
[0109]
[0110] 即
[0111] 所以
[0112]
[0113] 比较(A)和(B)两种不同方式,以S1-B与S1-A表示两种方式下的S1,
[0114] 则有:
[0115] 可见,高速列车在不减速通过中途站完成上、下旅客接驳任务,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开始接驳过程,要比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接驳过程,占用的轨道正线上行、下行“掛点”间长度大得多,两者长度差:
[0116]
[0117] 故此,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下、上旅客接驳过程,比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先后相继进行下、上旅客接驳过程,要简单得多,舒适得多,快捷得多。
[0118] 此外,应让高速列车轨道正线两“掛点”间长度和两“甩点”间长度适当增加,留出裕余量以防不测事件。
[0119] 上、下车旅客的接驳专车所使用的加速度(减速度)b和a的绝对值大小,必须符合人体工程要求,能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不分男女老幼)接驳任务舒适、安全、可靠完成。
[0120] 其三,鉴于高速列车始发站到终点站之间的各中途站,其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等各有不同,因此,除可统一设定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行驶速度Vo,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减速度a外,其余所涉正线(I、II) 甩点(21、22)、掛点(23、24)、道岔(25、27、26、28)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线(7、8、9)及接驳车站(45),都可因地制宜做不同设计,故每个中途站(45、 46)的甩点(21、22)、掛点(23、24)、道岔(25、27、26、28)、接驳专线(7、 8、9)及接驳车站(45)数据都可能有所区别,相应上车旅客接驳专车驶离接驳车站(45)的加速度b也可不同,这些不同中途站的所涉不同数据,必须输入调度中心、列控中心、高速列车计算机和接驳专车计算机中,进行实时精准控制,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每个相关中途站,都能灵活,准确自动控制,使每个相关中途站的上、下旅客接驳任务,安全、可靠、舒适完成。
[0121] 本发明所述相关的高速列车、接驳专车的运行自动控制,其特征是:
[0122] 其一,在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安全、可靠、舒适接驳上、下旅客所涉高速列车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以及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站线(7、8、9)、车站(45、46),都采用现有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即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S);
[0123] 其二,在相关高速列车和接驳专车上,安装有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在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站线(7、8、9)的道边设速度传感器;这些车载和地面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都与列控中心和调度中心联
[0124] 其三,在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 II)的上行、下行“甩点”(22、21)、“掛点”(23、24)、“道岔”(26、28、25、 27)及转辙机处,设立道旁信号机标志,“掛点”(23、24)、“甩点”(21、22) 信号机标志为新创,轨道线路正线(I、II)设多个应答点和轨道电路;接驳专车接驳车站(45),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7、8、9),直致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相连接的道岔(25、27、26、 28)设立出站、进路、道岔信号机标志,设立轨道线站线(7、8、9)多个应答点、轨道电路;这些信号机标志、应答点、轨道电路,分别与高速列车车载设备或接驳专车车载设备连锁,与列控中心和调度中心连锁,通过计算机和各相关机电设备,时刻监控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的准确位置和接驳专车(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与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和接驳专线站线(7、 8、9)上的准确位置,通过车载计算机精准控制高速列车通过中途站(45、46) 速度V0,及下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减速度α,上车旅客接驳专车的加速度b,确保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与接驳专车间接驳上、下旅客的任务安全、可靠、舒适完成。
[0125] 本发明所述将本发明转用到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的相关设计要求,其特征是:
[0126] 其一,前述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通过接驳专车接驳上、下旅客,高速列车(图2的3)和接驳专车(图2的2),高速列车设定轨道线路正线(I、II)和接驳专车接驳专用线路(7、8、9),以及掛点(23、24)、甩点(21、22)、道岔(25、27、26、28)等核心技术,转用到磁悬浮和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系统中去,须换用磁悬浮列车(常导磁悬浮、低温超导磁悬浮、高温超导磁悬浮等)技术,包括各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III、 V、13、14、15),不同类型磁悬浮道岔(37、39、38、40),不同类型磁悬浮车站(47、48)和接驳车站(47),不同类型的磁悬浮接驳专车,以及磁悬浮的受电系统,常导或低温或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同时,磁悬浮高速列车和磁悬浮接驳专车,都设有独立的辅助电力驱动设备,对超导磁悬浮列车,还设有垂向及横向辅助车轮
[0127] 其二,高速列车(图2的3)不减速通过中途站(45、46)通过接驳专车(图 2的2)接驳上、下旅客技术移用到未来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必须满足真空管道运输所需的真空管道密封条件和高速磁悬浮列车及磁悬浮接驳专车的生命保障条件,以及其它的安全、舒适保障条件。
[0128] 本发明所述其它,其特征是:无论是上行、下行高速列车,也无论是始发站还是中途站上车的旅客,都按照旅客所至终到站距高速列车的线路始发站距离,依远前近后原则安排车票的车厢席次位置,也即靠列车线路始发站越远下车的旅客,越安排到高速列车的前方(头车方向)位置,最大限度缩短下车旅客在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向下车接驳车厢移动时间。
[0129] 本发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叙述完毕。
[0130] 本发明充分利用现有铁路技术、高铁技术及相关铁路、车站基础设施,只做尽可能少的、必要的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接驳上、下旅客的设定轨道线路正线和接驳专车专用轨道线路及接驳车站的扩建、改建,并可依据中途站地理状况,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做因地制宜的不同处理;择优取舍,从而以相对简单和经济的方式,安全、可靠、舒适地实现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车站接驳上、下旅客的目标,并可将此技术推广到行驶速度小于50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上去,可望有力推动高速铁路及高速磁悬浮运输“高速度、高密度、高可靠性”运行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国内、国际推广前景和重大经济与社会价值。例如在高速列车或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达500公里/小时时,把京沪高铁的全程运行时间压缩到3小时以内;还可以进一步在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干线形成的环路上,建立永不停息的高铁客流大动脉,24小时环路日夜运营,并带动食宿、城市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附图说明:
[0131] 图1,本发明“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上、下旅客驳运技术”相关高速轮轨、高速磁悬浮轨道线路、接驳专用轨道线路、车站示意图;
[0132] 图2,本发明的接驳专车及与之匹配的带动力尾部整流罩短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133]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134] 实施例:设定某中途站有双线高速列车轨道正线(I、II)及站线(7、8、 9、10、11、12)通过,有双线磁悬浮列车轨道正线(III、V)及站线(13、14、 15、16、17)通过,有双线普速列车轨道正线(V、VI)及站线(18、19、20) 通过,并设有相应站台;高速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正线(I、II)道岔(25、 27、26、28)及接驳车站分区(45),高速列车停靠中途站的正线(I、II)道岔(29、31、30、32)及乘降分区(46);磁悬浮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正线 (III、V)道岔(37、39、38、40)及接驳车站(47),磁悬浮列车停靠中途站的正线(III、V)道岔(41、
43、42、44)及乘降分区(48);普速列车停靠中途站的乘降分区(49)。
[0135] 本实施例采用高速列车在轨道正线(I、II)的“甩点”(21,22)甩下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的“掛点”(23,24)掛接上车旅客接驳专车;以及磁悬浮列车在轨道正线(III、V)的“甩点”(33,34)甩下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在轨道正线(III、V)的“掛点”(35、36)挂接上车旅客接驳专车的上、下旅客乘降方式。
[0136] 本实施例采用下车旅客接驳专车和上车旅客接驳专车同时开始上、下旅客接驳过程和先后相继进行下、上旅客接驳过程两种上、下旅客乘降方式,依调度中心和列控中心需要以及其它实时需要,做灵活、安全、可靠的选择,确保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不减速通过中途站的上、下旅客接驳任务安全、可靠、舒适、便捷完成。
[0137] 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前文已详细述及,此处无庸赘述。
[0138] 本实施例叙述完毕。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