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人工智能 / 移动机器人 / 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阅读:1023发布:2020-12-27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 机器人 自动充电桩,包括控制箱、发射极和接收极;发射极的前端为倾斜面,发射极上表面设有发射极开口,发射极开口内设有发射极 电极 ;接收极底面设有接收极开口,接收极开口内设有接收极电极;接收极电极为倒U型,接收极电极的两个端部向外 水 平延伸形成安装部,接收极电极的倒U型部分突出于接收极开口下表面,接收极内部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杆,安装杆上设有限位座,安装杆上套设有 弹簧 和接收极电极安装部,弹簧的一端抵接在限位座上,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接收极电极的安装部。本实用新型的 移动机器人 自动充电桩,因为有弹簧机构的存在,当发射极和接收极对接时,能够确保双方电极紧密 接触 ,确保充电过程中的 电流 持续稳定。,下面是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箱、发射极和接收极;所述控制箱包括电控设备;
所述发射极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的下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发射极的另一端为倾斜面,发射极的上表面设有发射极开口,所述发射极开口内设有发射极电极
所述接收极底面设有接收极开口,所述接收极开口内设有接收极电极;接收极电极为倒U型,接收极电极的两个端部向外平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接收极电极的倒U型部分突出于所述接收极开口下表面,所述接收极内部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杆和限位座,所述安装杆的一端固定在接收极内部的底面上,另一端设有限位座,所述安装杆上套设有弹簧和接收极电极安装部,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限位座上,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接收极电极的安装部;
其中所述发射极电极为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和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所述接收极电极为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和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充电时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
所述电控设备与所述发射极电极和所述接收极电极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电极还包括发射极通讯电极A和发射极通讯电极B;所述接收极电极还包括接收极通讯电极A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通讯时发射极通讯电极A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A,发射极通讯电极B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B;所述接收极通讯电极A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还与移动机器人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所述发射极和所述接收极的外壳均为绝缘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为螺栓,其中螺栓的头部和螺杆分别作为限位座和安装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极还包括与移动机器人进行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接收极通过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移动机器人的底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和所述发射极固定于地面充电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内还设置有散热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电控设备电性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背景技术

[0002] 当充电桩与移动机器人不在同一平面(地面不平等坑洼情况)容易导致发射极与接收极接触不稳定的情况,无法保证正常通电以及通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外现有技术中移动机器人与充电桩接触后,直接接通电流进行充电,当移动机器人和充电桩没有完全对接成功如发射极和接收极局部接触时,导致充电电流不稳定,容易引起设备故障。
[0003]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桩和移动机器人不在同一水平面导致的发射极和接收极接触不稳定的问题以及移动机器人和充电桩没有完全对接成功就直接进行充电导致的电流不稳定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包括控制箱、发射极和接收极;所述控制箱包括电控设备。
[0006] 所述发射极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的下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发射极的另一端为倾斜面,发射极的上表面设有发射极开口,所述发射极开口内设有发射极电极
[0007] 所述接收极底面设有接收极开口,所述接收极开口内设有接收极电极;接收极电极为倒U型,接收极电极的两个端部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接收极电极的倒U型部分突出于所述接收极开口下表面,所述接收极内部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杆和限位座,所述安装杆的一端固定在接收极内部的底面上,另一端设有限位座,所述安装杆上套设有弹簧和接收极电极安装部,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限位座上,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接收极电极的安装部。
[0008] 其中所述发射极电极为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和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所述接收极电极为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和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充电时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
[0009] 所述电控设备与所述发射极电极和所述接收极电极电性连接。
[0010] 所述发射极电极还包括发射极通讯电极A和发射极通讯电极B;所述接收极电极还包括接收极通讯电极A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通讯时发射极通讯电极A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A,发射极通讯电极B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B;所述接收极通讯电极A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还与移动机器人电性连接。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所述发射极和所述接收极的外壳均为绝缘壳体。
[0012]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为螺栓,其中螺栓的头部和螺杆分别作为限位座和安装杆。
[0013]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极还包括与移动机器人进行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接收极通过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移动机器人的底盘。
[0014]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和所述发射极固定于地面充电区域。
[0015]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内还设置有散热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电控设备电性连接。
[001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 (1)实现移动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和断电,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
[0018] (2)当移动充电桩与移动机器人不在同一水平面(比如地面不平等坑洼情况)时,因为有弹簧机构的存在,当发射极和接收极对接时,能够确保双方电极紧密接触,确保充电过程中的电流持续稳定。
[0019] (3)发射极和接收极对接成功后,移动机器人启动通讯,通过接收极通讯电极传输至发射极通讯电极,再传输至控制箱内,通讯成功后接通控制箱接通电源,开始充电。这样能够避免发射极和接收极局部接触时,充电电流不稳定,引起的设备故障。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的发射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的接收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的接收极内部弹簧、安装杆和限位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的接收极和发射极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控制箱、2-发射极、21-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22-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23-发射极通讯电极A、24-发射极通讯电极B、3-接收极、31-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32-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33-接收极通讯电极A、34-接收极通讯电极B、35-固定支架、36-弹簧、37-限位座、4-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0027]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桩,包括控制箱1、发射极2和接收极3;所述控制箱1包括电控设备。
[0028] 所述发射极2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1的下部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所述发射极2的另一端为倾斜面,发射极2的上表面设有发射极2开口,所述发射极2开口内设有发射极2电极。
[0029] 如图3和4所示,所述接收极3底面设有接收极3开口,所述接收极3开口内设有接收极3电极;接收极3电极为倒U型,接收极3电极的两个端部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接收极3电极的倒U型部分突出于所述接收极3开口下表面,所述接收极3内部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杆和限位座37,所述安装杆的一端固定在接收极内部的底面上,另一端设有限位座37,所述安装杆上套设有弹簧36和接收极3电极安装部,所述弹簧36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限位座37上,弹簧36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接收极3电极的安装部。所述限位机构为螺栓,其中螺栓的头部和螺杆分别作为限位座37和安装杆。
[0030] 其中所述发射极2电极为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21和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22;所述接收极3电极为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31和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32;充电时发射极通电电极正极21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正极31,发射极通电电极负极22连接接收极通电电极负极32。
[0031] 所述电控设备与所述发射极2电极和所述接收极3电极电性连接。
[0032] 所述发射极2电极还包括发射极通讯电极A23和发射极通讯电极B24;所述接收极3电极还包括接收极通讯电极A33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34;通讯时发射极通讯电极A23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A33,发射极通讯电极B24连接接收极通讯电极B34;所述接收极通讯电极A33和接收极通讯电极B34还与移动机器人电性连接。
[0033] 所述控制箱1、所述发射极2和所述接收极3的外壳均为绝缘壳体,能够避免电极触碰到导电外壳引起充电桩短路
[0034] 所述控制箱1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扇4,所述散热风扇4与所述电控设备电性连接,用于给控制箱1内的部件降温。
[0035] 所述接收极3还包括与移动机器人进行连接的固定支架35,所述接收极3通过所述固定支架35固定于移动机器人的底盘。
[0036] 所述控制箱1和所述发射极2连接为一体固定于地面充电区域,移动机器人带着接收极3到地面充电区域与发射极2接触后进行充电。
[0037] 充电对接原理:
[0038] (1)对接阶段:如图5所示,移动机器人(接收极3)向左移动时,接收极3电极接触发射极2绝缘壳体,发射极2绝缘壳体前端为倾斜面,导向接收极3电极向上运动,此时接收极3的弹簧36压缩,直到接收极3移动至固定位置。因为有弹簧36的存在当发射极2和接收极3对接时,能够确保双方电极紧密接触,确保充电过程中的电流持续稳定。
[0039] (2)通讯充电阶段:移动机器人启动通讯,通过接收极3通讯电极传输至发射极2通讯电极,再传输至控制箱1内,通讯成功后接通控制箱1接通电源,开始充电,这样能够避免发射极2和接收极3局部接触时,充电电流不稳定,引起的设备故障。
[0040] (3)完成充电:移动机器人发送满电信号,通过通讯电极传输给控制箱1,控制箱1切断电源。
[0041]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实用新型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自移动机器人 2020-05-12 296
自移动机器人 2020-05-12 613
移动机器人 2020-05-11 700
机器人移动机构 2020-05-13 318
移动式机器人 2020-05-13 43
自移动机器人 2020-05-13 334
移动机器人 2020-05-11 469
移动机器人 2020-05-12 651
移动机器人 2020-05-12 37
一种移动机器人 2020-05-12 35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