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专利权 / 发明人 / 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

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

阅读:1060发布:2020-05-21

专利汇可以提供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侧 耳 属食用菌快速增殖 营养液 ,每1000ml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中含有 蔗糖 5g,海藻糖5g, 葡萄糖 1g, 绿原酸 0.05g,VB2 0.05g,VB6 0.05g,余量为 水 ,pH7.0。据此, 发明人 还建立相应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发明人利用添加了不同种类糖份、维生素、 抗菌剂 的增殖营养液对栽培种菌丝进行预处理,增强了菌种本身的活 力 ,缩短了菌丝体定植时间并提高其抗菌力,如此确保了采用开放式接种方式时杂菌污染率的降低。同时,发明人采用订书机透气式封口方式,加强出菇袋培养时 氧 气的供应,缩短了菌丝生长周期。应用本发明可实现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快速、高产且无害。,下面是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侧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其特征在于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0g,绿原酸0.05-0.10g,VB2 0.05g,VB6 0.05g,余量为,pH7.0。
2.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培养基,包括栽培种培养基、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和出菇袋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按以下配方制成:
栽培种培养基,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200-300g、甘蔗渣200-300g、籽壳200-
300g、玉米芯100-200g、米糠40-80g、泥炭土0-50g、石膏粉5-20g、过磷酸5-20gg,海藻糖
5-20g,绿原酸0.01-1g,余量为水;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0g,绿原酸0.05-0.10g,VB2 0.05g,VB6 0.05g,余量为水,pH7.0;
出菇袋培养基,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250-450g、甘蔗渣200-300g、棉籽壳100-
250g、玉米芯150-250g、石膏粉5-20g、过磷酸钙5-20g,绿原酸0.01-1g,余量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配制:
栽培种培养基,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石膏粉6种成分混合拌匀成混合物,将过磷酸钙、海藻糖、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蔗糖、海藻糖、葡萄糖、绿原酸、VB2、VB6 6种成分混合,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用KOH溶液调节pH至7.0,即得;
出菇袋培养基,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石膏粉5种成分混合拌均称混合物,将过磷酸钙、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4.侧耳属食用菌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栽培种培养基中长满菌丝的栽培种菌从培养瓶掏出,分成菌种块;将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加入菌块,并拌匀;拌匀的菌块放入保鲜膜中,24℃左右培养3-5天,得到增壮的菌种;所述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每
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g,绿原酸0.05-0.1g,VB2 0.05g,VB6 
0.05g,余量为水,pH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侧耳属食用菌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按
8ml营养液/100g菌块的比例添加。
6.侧耳属食用菌出菇菌袋接种与封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普通工作环境打开出菇袋袋口,将权利要求4增壮的菌种接种于出菇袋袋口,出菇袋袋口对折,订书机封口,接完种的出菇袋在24-26度的温度下在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耳属食用菌出菇菌袋接种与封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按料种比例25g菌块/1kg培养料接入菌块。

说明书全文

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出菇袋接种是食用菌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接种速度、接种质量关系到出菇袋成品率、菌丝生长速度、质量及最终的生物学转化率。目前常用的出菇袋接种方法主要有超净工作台接种、人工接种箱接种,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
[0003] (1)接种场所每天都需要用紫外线灯辐射处理空气或者用甲苯酚等熏蒸。辐射处理及化学熏蒸杀死空气中微生物的同时,对接种人员的身体也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同时超净工作台投入成本较高,普通菇农也难以承受。
[0004] (2)由于超净工作台及接种箱工作界面有限,接种操作时菌袋进出超净台与接种箱,以及菌袋接种时开口、封口耗费时间较多,这些都降低了接种速度。
[0005] (3)表面长满菌种的栽培种放于新培养基上时,由于接种时菌的切割,菌丝体受到一定的伤害,在新培养基上需要有5-7天的适应期才能恢复生长,这不仅延长了菌丝培养时间,也给杂菌侵染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袋口通过塞花方式封口,透气性较差,致使菌丝后期生长速度变慢。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及其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该法快速、高产且无害,可提高菌袋接种效率、减少接种时化学药剂对工作人员与环境的影响、缩短菌种定植时间、缩短出菇袋菌丝长满所用时间。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g,绿原酸0.05-0.1g,VB20.05g,VB60.05g,余量为,pH7.0。
[0009] 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培养基,包括栽培种培养基、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和出菇袋培养基,按以下配方制成:
[0010] 栽培种培养基,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200-300g、甘蔗渣200-300g、棉籽壳200-300g、玉米芯100-200g、米糠40-80g、泥炭土0-50g、石膏粉5-20g、过磷酸5-20g g,海藻糖5-20g,绿原酸0.01-1g,余量为水;
[0011]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g,绿原酸0.05-0.1g,VB20.05g,VB60.05g,余量为水,pH7.0;
[0012] 出菇袋培养基,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250-450g、甘蔗渣200-300g、棉籽壳100-250g、玉米芯150-250g、石膏粉5-20g、过磷酸钙5-20g,绿原酸0.01-1g,余量为水。
[0013] 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培养基,按以下步骤配制:
[0014] 栽培种培养基,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石膏粉6种成分混合拌匀成混合物,将过磷酸钙、海藻糖、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15]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蔗糖、海藻糖、葡萄糖、绿原酸、VB2、VB66种成分混合,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用KOH溶液调节pH至7.0,即得;
[0016] 出菇袋培养基,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石膏粉5种成分混合拌均称混合物,将过磷酸钙、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17] 侧耳属食用菌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将在栽培种培养基中长满菌丝的栽培种菌块从培养瓶掏出,分成菌种块;将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加入菌块,并拌匀;拌匀的菌块放入保鲜膜中,24℃左右培养3-5天,得到增壮的菌种;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g,绿原酸0.05-0.1g,VB20.05g,VB60.05g,余量为水,pH7.0。
[0018] 营养液按8ml营养液/100g菌块的比例添加。
[0019] 侧耳属食用菌出菇菌袋接种与封口方法,在普通工作环境打开出菇袋袋口,将权利要求4增壮的菌种接种于出菇袋袋口,出菇袋袋口对折,订书机封口,接完种的出菇袋在24-26℃的温度下在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
[0020] 接种按料种比例25g菌块/1kg培养料接入菌块。
[0021] 针对目前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发明人研制了一种侧耳属食用菌快速增殖营养液,每1000ml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中含有蔗糖3-5g,海藻糖5g,葡萄糖0.5-1g,绿原酸0.05-0.1g,VB20.05g,VB60.05g,余量为水,pH7.0。据此,发明人还建立相应栽培种的预处理方法。发明人利用添加了不同种类糖份、维生素、抗菌剂的增殖营养液对栽培种菌丝进行预处理,增强了菌种本身的活,缩短了菌丝体定植时间并提高其抗菌力,如此确保了采用开放式接种方式时杂菌污染率的降低。同时,发明人采用订书机透气式封口方式,加强出菇袋培养时气的供应,缩短了菌丝生长周期。应用本发明可实现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快速、高产且无害。
[0022]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
[0023] (1)本发明不用超净工作台与接种箱,在普通工作桌上开放式操作,因此接种速度快,设备投入成本很低;一个工人平均每小时可接55袋左右,而常规方法每个工人最多只能接22袋左右。
[0024] (2)本发明无需在接种室照射紫外线、熏甲醛等,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有益;
[0025] (3)采用本方法接种时,菌丝恢复生长速度快,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4-5天,菌袋成品达90%,总生物转化率达170%,各项指标与超净台及接种箱下所接菌袋相当;
[0026] (4)订书机透气式封口替代常规的袋口扎绳、塞棉花等封口方法,不仅省工省力,也提高了菌袋的通气性,加快了菌丝生长;
[0027] (5)本发明适用于各种侧耳属食用菌,如杏鲍菇、尾菇等。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例1 杏鲍菇生产应用
[0029] (1)培养基配制
[0030] 栽培种培养基(用于栽培种菌丝培养)——配方: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320g、甘蔗渣250.0g、棉籽壳200.0g、玉米芯1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海藻糖10g,绿原酸0.05g,余量为水;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石膏粉6种成分混合拌匀成混合物,将过磷酸钙、海藻糖、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31]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用于栽培种菌丝预处理)——配方: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5g,海藻糖5g,葡萄糖1g,绿原酸0.05g,VB20.05g,VB60.05g,余量为水,pH7.0;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蔗糖、海藻糖、葡萄糖、绿原酸、VB2、VB66种成分混合,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用KOH溶液调节pH至7.0,即得;其中,绿原酸,VB2,VB6均事先配制为1%母液,使用时从母液中抽取
[0032] 出菇袋培养基(用于出菇袋菌丝培养)——配方: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320g、甘蔗渣250.0g、棉籽壳200.0g、玉米芯21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绿原酸0.05g,余量为水;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石膏粉5种成分混合拌均称混合物,将过磷酸钙、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33] (2)培养基/营养液的分装、消毒灭菌、接种
[0034] 将栽培种培养基分装于5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0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固体母种,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栽培种。
[0035] 将配好的出菇袋培养基分装到规格32cm×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并将一直径1cm、长20cm的木棒插入培养料中间。每袋装干料400g;在120℃下消毒灭菌60分钟,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待用。
[0036] 将配好的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100ml溶液,120℃灭菌20分钟,灭菌后冷却待用。
[0037] (3)栽培种预处理
[0038] 将在栽培种培养基中长满菌丝的栽培种菌块从培养瓶掏出,分成1-2cm大小的菌种块;按8ml营养液/100g菌块的比例,用喷壶以喷雾的方式将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加入菌块,并拌匀;拌匀的菌块放入500ml大小的保鲜膜中,24℃左右培养3-5天,得到增壮的菌种。
[0039] (4)出菇菌袋接种与封口
[0040] 直接在工作桌面(普通工作环境,无需超净工作台与接种箱)上打开出菇袋袋口,先拔去袋中央的木棒,在袋中央形成一直径1cm、深约20cm的洞。按料种比例25g菌块/1kg培养料接入菌块,将增壮的菌种接种于出菇袋袋口与洞中。出菇袋袋口对折,订书机封口,接完种的出菇袋在24-26度的温度下在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
[0041] (5)出菇管理
[0042]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放入底部带孔塑料框中,框底铺一层5mm厚的纸板,将菌袋接种一头向上,垂直放置框中,每框9个菌袋,菌袋之间间隔2-3cm,在塑料框表面盖一层塑料地膜,室温控制在25-28℃,维持3-4天。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将处理过的菌框移入温度控制在10-18℃的出菇棚,菌袋表面盖上1-2cm厚的含水量60%的营养土,盖土后3天淋一次透水,直到采收。整个出菇期空气湿度控制在80-90%。结果见表1。
[0043] 表1 应用本发明生产杏鲍菇菌袋生长与生物转化率
[0044]
[0045]
[0046] 表中,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鲜重/菌袋培养料干重×100%;接种时只接菌袋的一头。
[0047] 从表中可见,三次应用本发明方法进行杏鲍菇栽培,累计试验菌袋5700袋,平均菌接种速度达56.8袋/人/小时,成品率90.6%,菌丝长满出菇袋所用时间32.2天,总生物学转化率167.2%。
[0048] 实施例2 常规接种方法与本发明对比试验
[0049] 常规接种方法1(简称常规1):采用常规栽培种配方培养的栽培种,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
[0050] 常规接种方法2(简称常规2):采用常规栽培种配方培养的栽培种,在人工接种箱接种;
[0051] 常规接种方法3(简称常规3):采用常规栽培种配方培养的栽培种,在消毒房开放式接种;
[0052] 本发明接种方法(简称本发明)。
[0053] 其中,常规接种方法所用栽培种配方:桑枝32.0%、甘蔗渣25.0%、棉籽壳20.0%、玉米芯15.0%、米糠5.0%、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常规接种方法所用出菇袋配方:桑枝32.0%、甘蔗渣25.0%、棉籽壳20.0%、玉米芯21.0%、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
[0054] 参照实施例1做好出菇袋培养基,并装袋(袋规格17cm×34cm)、灭菌,然后取刚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接种,菌袋在25-28℃培养室培养。
[0055] 菌袋菌丝长满后,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放入底部带孔塑料框中,框底铺一层5mm厚的纸板,将菌袋接种一头向上,垂直放置框中,每框9个菌袋,菌袋之间间隔2-3cm,在塑料框表面盖一层塑料地膜,室温控制在25-28℃,维持3-4天。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
[0056] 将处理过的菌框移入温度控制在10-18℃的出菇棚,菌袋表面盖上1-2cm厚的含水量60%的营养土,盖土后3天淋一次透水,直到采收。整个出菇期空气湿度控制在80-90%。结果见表2。
[0057] 表2 常规接种方法与本发明接种方法比较
[0058]
[0059]
[0060] 表中试验每个处理300袋,重复3次,接种时只接菌袋的一头;试验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分析,数据后相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在1%和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表中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鲜重/菌袋培养料干重×100%。
[0061] 从表2中可见,在常规接种方法1、2下,采用常规栽培种配方培养的栽培种,菌袋成品率达91.6-93.5%,总生物转化率达172.4-179.4%;在常规接种方法3下,采用常规栽培种配方培养的栽培种,菌袋成品率只有73.4-93.5%,总生物转化率仅123.4%。采用本发明处理明显的特点是在菌袋成品率(90.4%)、总生物转化率(170.6%)与在常规接种方法1、2下相当,成品率远高于常规接种方法3,同时菌接种速度(袋/人/小时)远高于超净台与接种箱下的接种速度,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缩短4-5天。
[0062] 试验表明,应用本发明确实在提高接种速度、缩短菌丝生长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菌袋成品率与生物转化率不受影响。
[0063] 实施例3 凤尾菇生产应用
[0064] (1)培养基配制
[0065] 栽培种培养基(用于栽培种菌丝培养)——配方: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220g、甘蔗渣250.0g、棉籽壳250.0g、玉米芯150g、米糠60g、泥炭土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海藻糖10g,绿原酸0.05g,余量为水;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米糠、泥炭土、石膏粉6种成分混合拌匀成混合物,将过磷酸钙、海藻糖、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66] 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用于栽培种菌丝预处理)——配方:每1000ml营养液中含有蔗糖5g,海藻糖5g,葡萄糖1g,绿原酸0.05g,VB20.05g,VB60.05g,余量为水,pH7.0;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蔗糖、海藻糖、葡萄糖、绿原酸、VB2、VB66种成分混合,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用KOH溶液调节pH至7.0,即得;其中,绿原酸,VB2,VB6均事先配制为1%母液,使用时从母液中抽取。
[0067] 出菇袋培养基(用于出菇袋菌丝培养)——配方:每1000g培养基中含有桑枝400g、甘蔗渣250.0g、棉籽壳140.0g、玉米芯21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绿原酸0.05g,余量为水;制法:按质量称取各成分,将桑枝、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石膏粉5种成分混合拌均称混合物,将过磷酸钙、绿原酸溶于适量水中为混合液,将混合物和混合液混合拌匀,最后加入余量水搅拌均匀,即得。
[0068] (2)培养基/培养液的分装、消毒灭菌、接种
[0069] 将栽培种培养基分装于5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0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固体母种,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
[0070] 将配好的出菇袋培养基,分装到规格32cm×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并将一直径1cm、长20cm的木棒插入培养料中间。每袋装干料400g;在120℃下消毒灭菌60分钟,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待用。
[0071] 将配好的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100ml溶液,120℃灭菌20分钟,灭菌后冷却待用;
[0072] (3)栽培种预处理
[0073] 将在栽培种培养基中长满菌丝的栽培种菌块从培养瓶掏出,分成1-2cm大小的菌种块;按8ml营养液/100g菌块的比例,用喷壶以喷雾的方式将菌丝快速增殖营养液加入菌块,并拌匀;拌匀的菌块放入500ml大小的保鲜膜中,24℃左右培养3-5天,得到增壮的菌种。
[0074] (4)出菇菌袋接种与封口
[0075] 直接在工作桌面(普通工作环境,无需超净工作台与接种箱)上打开出菇袋袋口,先拔去袋中央的木棒,在袋中央形成一直径1cm、深约20cm的洞。按料种比例25g菌块/1kg培养料接入菌块,将增壮的菌种接种于出菇袋袋口与洞中。出菇袋袋口对折,订书机封口,接完种的出菇袋在24-26度的温度下在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
[0076] (5)出菇管理
[0077] 将塑料袋袋口打开,菌袋垛成菌墙,室温控制在15-25℃,空气湿度控制在80-90%。袋口打开后7天左右菇蕾开始形成,继续进行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管理,同时菇棚每天通风2次,每次20分钟直至采收。结果见表3。
[0078] 表3 应用本发明生产凤尾菇菌袋生长与生物转化率
[0079]
[0080]
[0081] 表中,接种时只接菌袋的二头。从表中可见,三次应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凤尾菇栽培,累计试验菌袋4600袋,二头接种平均菌接种速度达26.4袋/人/小时,成品率91.2%,菌丝长满出菇袋所用时间33.0天,总生物学转化率136.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