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家用器具 / 家用电器 / 白色家电 / 蓄能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蓄能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阅读:608发布:2020-05-18

专利汇可以提供蓄能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蓄能换热装置及 空调 设备,蓄能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多个换热器单元之间间隔分布,使相邻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插槽;蓄能件,其内部设有蓄能材料,蓄能件能插接于插槽中并能从插槽中拆分出,且蓄能件插接于插槽时能与插槽两侧的换热器单元 接触 并换热。本方案提供的蓄能换热装置,蓄能件与换热器之间可便捷地组装和拆分,可实现空调设备既可通过蓄冷再生-制冷周期循环进行间歇制冷,也可以及时替换蓄能件的方式实现持续制冷。,下面是蓄能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间隔分布,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插槽;
蓄能件,其内部设有蓄能材料,所述蓄能件能插接于所述插槽中并能从所述插槽中拆分出,且所述蓄能件插接于所述插槽时能与所述插槽两侧的所述换热器单元接触并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槽设置为用于供一个所述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或所述插槽设置为用于供多个所述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和/或
所述蓄能材料为相变蓄能材料;和/或
所述蓄能件具有壳腔,所述蓄能材料封装于所述壳腔内,所述蓄能件位于所述插槽中时,所述壳腔的壁在所述蓄能材料与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传热;和/或
所述蓄能件上设有提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集液管和分液管,每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所述微通道扁管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所述插槽的两侧分布有所述微通道扁管以用于与所述蓄能件换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单元还包括:
第一边壳,与所述集液管连通;
第二边壳,与所述分液管连通,在所述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中,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一端接于所述第一边壳,另一端接于所述第二边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
冷媒管,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
导热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所述导热板相对,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所述导热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槽,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连接,且当所述蓄能件插接于所述插槽时,所述导热板在所述冷媒管与所述蓄能件之间导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和/或
所述冷媒管为蛇形管;和/或
所述换热器单元包含两所述导热板,所述换热器单元内的两块所述导热板间隔分布,所述冷媒管位于两块所述导热板之间;和/或
所述导热板与所述蓄能件的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和/或
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焊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或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粘接;和/或
所述冷媒管的管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
若干板片,若干所述板片堆叠设置,且相邻所述板片之间密封连接并合围形成冷媒流道,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其中,
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位于表层的所述板片相对布置,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表层所述板片之间形成所述插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液管所处位置高于所述集液管;和/或
所述分液管为笛形分液管;和/或
所述集液管为笛形集液管。
10.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换热器;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
冷媒回路系统,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蓄能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回路系统中。

说明书全文

蓄能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蓄能换热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空调设备中采用换热器与蓄能材料换热进行冷凝的方案,具体地,将换热器浸入在容器内的蓄能材料中,使换热器向蓄能材料放热进行冷凝,但是,蓄能材料不能无限吸热,空调设备制冷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蓄能材料放热再生,针对于该需求,现有技术提出了空调设备切换流路使换热器向蓄能材料吸热使之再生的方案,但该方案中,换热器向蓄能材料吸热使之再生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制冷,即空调设备不能连续制冷,产品的使用体验感不佳。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能换热装置。
[000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蓄能换热装置的空调设备。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能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间隔分布,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插槽;蓄能件,其内部设有蓄能材料,所述蓄能件能插接于所述插槽中并能从所述插槽中拆分出,且所述蓄能件插接于所述插槽时能与所述插槽两侧的所述换热器单元接触并换热。
[0006]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蓄能换热装置,在换热器的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有插槽,插槽用于与蓄能件形成插接形式的可拆卸连接,实现蓄能件与换热器之间可便捷地组装和拆分,这样,蓄能件内蓄能材料的再生冷量既可由空调冷系统提供,也可以选择将蓄能件从换热器上拆下,更换上再生好的蓄能件实现持续制冷,而拆下的蓄能件可由额外系统提供冷量使之再生,如放入箱中再生等,如此,实现空调设备既可通过蓄冷再生-制冷周期循环进行间歇制冷,也可以及时替换蓄能件的方式实现持续制冷的功能。
[0007]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蓄能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8]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槽设置为用于供一个所述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或所述插槽设置为用于供多个所述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和/或所述蓄能材料为相变蓄能材料;和/或所述蓄能件具有壳腔,所述蓄能材料封装于所述壳腔内,所述蓄能件位于所述插槽中时,所述壳腔的壁在所述蓄能材料与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传热;和/或所述蓄能件上设有提手。
[0009] 在本方案中,将插槽设置为用于供一个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这样,实现换热器与蓄能件之间的组装操作步骤少,装配更方便,而选择将插槽设置为用于供多个蓄能件与之插接的结构时,这样,在确保插槽内的多个蓄能件的蓄冷总量满足一定时间内制冷模式下冷凝需求的条件下,对单个蓄能件的体积调控更为灵活,如可以根据需求将单个蓄能件的体积做得更小,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且单个蓄能件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蓄能件再生耗时。
[0010] 设置蓄能材料为相变蓄能材料,例如为冰,当然,选用其他公知相变蓄能材料也是可以的,其中,相变蓄能材料具有潜热大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蓄能件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11] 设置蓄能件具有壳腔,蓄能材料封装于壳腔内,该结构简单,且蓄能材料与换热器单元之间通过壳腔的壁传热,传热级数少,传热损失小,提升产品能效。
[0012] 在蓄能件上设置提手,提手用于供用户把持以更方便地提起蓄能件,这样,用户拆装蓄能件的操作更方便。
[0013]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集液管和分液管,每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接。
[0014] 在本方案中,每个换热器单元与集液管及分液管连接,使进入换热器的冷媒通过分液管均匀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中,在多个换热器单元中分别完成冷凝后,向集液管汇聚并经集液管集中地排出换热器,该结构中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并联流路,这样,换热器内冷媒的热负荷可以有效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上,进而分配到多个蓄能件上,这在保证对冷媒冷凝效果的同时,可以使蓄能件之间热负荷量基本均匀,这样,单个蓄能件上热负荷量不会过大,可以延长蓄能件从插入插槽中开始吸热至需要取出重新再生这一时段的时长,从而提升蓄能件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所述微通道扁管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所述插槽的两侧分布有所述微通道扁管以用于与所述蓄能件换热。
[0016] 在本方案中,换热器单元包括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微通道扁管与其内的冷媒之间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这样可以实现冷媒在流经微通道扁管的过程中更高效、充分地换热,在同等换热量的条件下,微通道扁管的管长不用太长,相应地蓄能件的尺寸也无需过大,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力,且蓄能件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再生时长,从而相对提升空调的制冷持续性效果。
[0017]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单元还包括:第一边壳,与所述集液管连通;第二边壳,与所述分液管连通,在所述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中,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一端接于所述第一边壳,另一端接于所述第二边壳。
[0018]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边壳和第二边壳,将微通道扁管的两端对应连接于第一边壳和第二边壳,利用第二边壳可以起到分液的作用,将来自于分液管的冷媒均匀分配到微通道扁管的多个微通道中,利用第一边壳可以起到集液的作用,将来自于多个微通道的冷媒汇流后排入集液管,防止个别微通道堵塞的问题,从而确保充分利用微通道扁管的换热面积,确保冷媒通过微通道扁管与蓄能件的换热高效,至于第一边壳与第二边壳之间接有多根微通道扁管的情况,第二边壳还可同时起到对多根微通道扁管分液的效果,第一边壳还可同时起到对多根微通道扁管汇流的效果,这样,并联支路数量更多,冷媒冷凝面积更大,对冷媒的冷凝效果也更好。
[0019]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冷媒管,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导热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所述导热板相对,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所述导热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槽,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连接,且当所述蓄能件插接于所述插槽时,所述导热板在所述冷媒管与所述蓄能件之间导热。
[0020]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器单元包括冷媒管和导热板,使导热板在冷媒管与蓄能件之间导热,利用导热板可以将冷媒管表面的热量更均匀地传递给蓄能件,避免蓄能件受热不均匀的问题,这样可以防止蓄能件局部过热,避免过热部位因相变蓄能材料成核剂等遭到破坏引起的相变蓄能材料变质问题,且通过使蓄能件均匀受热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蓄能件的冷量,总体提升蓄能件“续航能力”。
[002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和/或所述冷媒管为蛇形管;和/或所述换热器单元包含两所述导热板,所述换热器单元内的两块所述导热板间隔分布,所述冷媒管位于两块所述导热板之间;和/或所述导热板与所述蓄能件的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和/或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焊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或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导热板粘接;和/或所述冷媒管的管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0022]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热板为金属板,金属板的导热系数高,可以实现将冷媒管表面热量快速均化后均匀传递给蓄能件,从而良好地实现蓄能件均匀受热的目的。
[0023] 设置冷媒管为蛇形管,这样可以增大冷媒管与导热板之间的传热面积和传热高效性。
[0024] 设置两块导热板,冷媒管夹设于导热板之间,这样,冷媒管可以通过两侧的导热板分别向换热器单元两侧的蓄能件散热,冷凝更高效、均匀,提升产品能效。
[0025] 设置导热板与蓄能件的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这样可以提升导热板与蓄能件相对表面的接触效果,保证导热板与蓄能件的实际接触面积,确保导热板与蓄能件之间传热高效性。
[0026] 设置冷媒管与导热板焊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或冷媒管与导热板粘接(如冷媒管与导热板通过金属胶粘接),这样可以保证冷媒管与导热板之间维持稳定可靠的接触导热,确保导热板与冷媒管之间传热高效性。
[0027]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若干板片,若干所述板片堆叠设置,且相邻所述板片之间密封连接并合围形成冷媒流道,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集液管及所述分液管连通,其中,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位于表层的所述板片相对布置,使相邻所述换热器单元的表层所述板片之间形成所述插槽。
[0028]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器单元内的板片之间堆叠设置,相邻板片之间密封连接并合围形成冷媒流道,这样,换热器单元整体呈现为类似于单层或多层的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高效的优点,在同等换热量的条件下,可以节省换热器单元体积量,相应地蓄能件的尺寸也无需过大,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力,且蓄能件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再生时长,从而相对延长空调的制冷持续时长,且板式换热器外形规则,也更利于保证其与蓄能件之间接触紧密性,保证换热器单元与蓄能件之间的换热效率,提升产品能效。
[0029]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液管所处位置高于所述集液管;和/或所述分液管为笛形分液管;和/或所述集液管为笛形集液管。
[0030] 在本方案中,设置分液管所处位置高于集液管,这样,冷媒从分液管经换热器单元向集液管流动过程中,气态冷媒从位置较高的分液管进入,在换热器单元中被冷凝成液态后直接重力沿位置较低的集液管排出,使换热器中不会出现冷媒滞留、堵塞等问题,提升产品能效。
[0031] 设置分液管为笛形分液管,结构简单,且利用笛形分液管可以实现均匀地将冷媒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中,可以使蓄能件之间热负荷量基本均匀,且单个蓄能件上热负荷量不会过大,总体提升蓄能件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32] 设置集液管为笛形集液管,结构简单,且利用笛形集液管可以实现对多个换热器单元的冷媒均匀汇流,不会出现堵流、阻塞等问题,保证产品能效。
[0033]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冷换热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冷媒回路系统,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蓄能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回路系统中。
[0034]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5] 优选地,所述空调设备为移动空调。
[0036]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
[0037]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8]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是图1中所示蓄能换热装置另一视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3是图1中所示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4是图3中所示换热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5是图3中所示换热器部分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0043] 图6是图1中所示多个蓄能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 图7是图6中所示多个蓄能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8是图1中所示微通道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 图9是图1中所示微通道扁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0是图1中所示第二边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50]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51] 10换热器,100换热器单元,111第一边壳,112第二边壳,1121插口,113微通道扁管,1131微通道,121冷媒管,122导热板,131板片,132密封圈,133冷媒流道,134第一开口,135第二开口,200插槽,300集液管,400分液管,20蓄能件,3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3]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4]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蓄能换热装置。
[0055]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蓄能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0和蓄能件20。
[0056] 具体地,如图3所示,换热器10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100,多个换热器单元100之间间隔分布,使相邻换热器单元100之间形成插槽200;蓄能件20内部设有蓄能材料,蓄能件20能插接于插槽200中并能从插槽200中拆分出,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蓄能件20插接于插槽200时能与插槽200两侧的换热器单元100接触并换热(例如,再生情况下,使低温冷媒流经换热器单元100的过程中对蓄能件20吸热实现蓄能件20内的蓄能材料再生,制冷情况下,使高温冷媒流经换热器单元100的过程中对蓄能件20放热实现冷媒冷凝、蓄能件20内的蓄能材料升温),当然,由于蓄能件20与插槽200之间能拆分,也可以选择将蓄能件20从换热器10上拆下,更换上再生好的蓄能件20实现持续制冷。
[0057]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蓄能换热装置,在换热器10的换热器单元100之间形成有插槽200,插槽200用于与蓄能件20形成插接形式的可拆卸连接,实现蓄能件20与换热器10之间可便捷地组装和拆分,这样,蓄能件20内蓄能材料的再生既可由空调冷系统提供,也即如使低温冷媒流经换热器单元100的过程中对蓄能件20吸热实现蓄能件20内的蓄能材料再生,也可以选择将蓄能件20从换热器10上拆下,更换上再生好的蓄能件20实现持续制冷,而拆下的蓄能件20可由额外系统提供冷量使之再生,如放入冰箱中再生等,如此,实现空调设备既可通过蓄冷再生-制冷周期循环进行间歇制冷,也可以及时替换蓄能件20的方式实现持续制冷的功能。
[0058] 且本设计中,蓄能件20与换热器10之间插接的结构具有装卸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方便于用户对蓄能件20与换热器10日常装卸的使用操作,产品的使用体验好,且较之换热器10简单浸入于蓄能材料中的结构而言,换热器10与蓄能件20之间的装卸不受蓄能材料状态的影响(例如不受固态蓄能材料对换热器10装卸的阻碍影响),且拆装过程中不会出现将蓄能材料带出等隐患,蓄能材料不会损失,产品的可持续性效果好,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0059]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10所示)
[0060] 如图1至图4所示,换热器10还包括集液管300和分液管400,每个换热器单元100与集液管300及分液管400连接。
[0061] 其中,本设计的蓄能换热装置,其换热器10可用作蓄冰换热器,也可用作导冷换热器。
[0062] 当用作蓄冰换热器时,整个换热器10作为蒸发器,低温冷媒从集液管300进入换热器单元100,并在经过换热器单元100的过程中通过导热方式把冷量传递给蓄能件20,把蓄能件20中的蓄能材料水制成冰,换热器单元100排出的冷媒经分液管400汇流后排出。
[0063] 当用作导冷换热器时,气态(高温)冷媒从分液管400均匀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100中,并在经过换热器单元100的过程中通过导热方式向蓄能件20放热使冷媒冷凝成低温液态完成冷凝,换热器单元100排出的冷媒经集液管300汇流后排出换热器10,由于低温液态可吸热蒸发,此时的液态冷媒可作为冷源进行制冷,而蓄能件20中的蓄能材料由于吸热会逐渐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该结构中,换热器单元100之间形成并联流路,这样,换热器10内冷媒的热负荷可以有效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100上,进而分配到多个蓄能件20上,这在保证对冷媒冷凝效果的同时,可以使蓄能件20之间热负荷量基本均匀,这样,单个蓄能件20上热负荷量不会过大,可以延长蓄能件20从插入插槽200中开始吸热至需要取出重新再生这一时段的时长,从而提升蓄能件20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64]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换热器单元100包括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113,微通道扁管113与集液管300及分液管400连通,也即使换热器10大致呈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插槽200的两侧分布有微通道扁管113以用于与蓄能件20换热。
[0065] 更具体地,微通道扁管113内部形成有多个沿微通道扁管113轴向延伸的微通道1131,利用微通道1131,使得微通道扁管113与其内的冷媒之间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这样可以实现冷媒在流经微通道扁管113的过程中更高效、充分地换热,在同等换热量的条件下,微通道扁管113的管长不用太长,相应地蓄能件20的尺寸也无需过大,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力,且蓄能件20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再生时长,从而相对延长空调的制冷持续时长。
[0066] 优选地,微通道扁管113为微通道扁管。
[0067] 更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换热器单元100还包括第一边壳111和第二边壳112,第一边壳111与集液管300连通;第二边壳112与分液管400连通,在一根或多根微通道扁管113中,每根微通道扁管113的一端接于第一边壳111,另一端接于第二边壳112。
[0068] 举例而言,例如图10所示,第二边壳112上设有两个插口1121,相应地,第一边壳111上设有两个插口,第一边壳111与第二边壳112之间设有两根微通道扁管113,如图1至图
4所示,其中一根微通道扁管113的两端对应接插接于第二边壳112的一个插口1121和第一边壳111的一个插口,另一根微通道扁管113的两端对应接插接于第二边壳112的另一个插口1121和第一边壳111的另一个插口。第二边壳112起到对两根微通道扁管113分液及对单根微通道扁管113的多个微通道1131分液的作用,第一边壳111起到对两根微通道扁管113汇流及对单根微通道扁管113的多个微通道1131汇流的作用。
[0069]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
[0070]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热器单元100包括冷媒管121和导热板122,以包含冷媒管121和导热板122的构件替换具体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扁管113,具体地,冷媒管121与集液管300及分液管400连通;相邻换热器单元100的导热板122相对,使相邻换热器单元100的导热板122之间形成插槽200,冷媒管121与导热板122连接,且当蓄能件20插接于插槽200时,导热板122在冷媒管121与蓄能件20之间导热。其中,利用导热板122可以将冷媒管121表面的热量更均匀地传递给蓄能件20,避免蓄能件20受热不均匀的问题,这样可以防止蓄能件20局部过热,避免过热部位因相变蓄能材料成核剂等遭到破坏引起的相变蓄能材料变质问题,且通过使蓄能件20均匀受热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蓄能件20的冷量,总体提升蓄能件20“续航能力”。
[0071] 优选地,导热板122为金属板,具体如铝板等,金属板的导热系数高,可以实现将冷媒管121表面热量快速均化后均匀传递给蓄能件20,从而良好地实现蓄能件20均匀受热的目的。
[0072] 优选地,如图10所示,冷媒管121为蛇形管,这样可以增大冷媒管121与导热板之间的传热面积和传热高效性。
[0073] 优选地,如图11所示,换热器单元100包含两块导热板122,换热器单元100内的两块导热板122间隔分布,冷媒管121位于两块导热板122之间,这样,冷媒管121可以通过两侧的导热板122分别向换热器单元100两侧的蓄能件20散热,冷凝更高效、均匀,提升产品能效。
[0074] 优选地,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的相对表面的形状适配,例如,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的相对表面皆为平面,当然,也可设计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为凸面,另一个为与凸面曲率相同的凹面等,这样可以提升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相对表面的接触效果,保证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的实际接触面积,确保导热板122与蓄能件20之间传热高效性。
[0075] 优选地,冷媒管121与导热板122焊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或冷媒管121与导热板122粘接(如冷媒管121与导热板通过金属胶水粘接),这样可以保证冷媒管121与导热板122之间维持稳定可靠的接触导热,确保导热板122与冷媒管121之间传热高效性。
[0076] 可选地,冷媒管121的管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该结构简单,且冷媒管121与导热板122接触效果好。
[0077] 具体实施例三(如图12所示)
[0078]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热器单元100包括若干板片131,若干板片131堆叠设置,且相邻板片131之间密封连接并合围形成冷媒流道133,例如换热器单元100包括两个板片131形成单冷媒流道133,或如换热器单元100包括三个板片131形成双冷媒流道133,再如换热器单元100包括四个板片131形成三冷媒流道133等等,其中,每个冷媒流道133具有第一开口134和第二开口135,第一开口134与集液管300连通,第二开口135与分液管400连通,相邻换热器单元100之间位于表层的板片131相对布置,使相邻换热器单元
100的表层板片131之间形成插槽200。以若干板片131及板片131间限定出的冷媒流道133替换具体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扁管113。该设计中,换热器单元100整体呈现为类似于单层或多层的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高效的优点,在同等换热量的条件下,可以节省换热器单元100体积量,相应地蓄能件20的尺寸也无需过大,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力,且蓄能件20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再生时长,从而相对延长空调的制冷持续时长,且板式换热器外形规则,也更利于保证其与蓄能件20之间接触紧密性,保证换热器单元
100与蓄能件20之间的换热效率,提升产品能效。
[0079] 优选地,相邻板片131之间通过密封圈132密封连接,当然,也可将相邻板片131直接焊接实现密封连接。
[0080]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插槽200设置为用于供一个蓄能件20与之插接的结构,这样,实现换热器10与蓄能件20之间的组装操作步骤少,装配更方便。
[0081]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将插槽200设置为用于供多个蓄能件20与之插接的结构,这样,在确保插槽200内的多个蓄能件20的蓄冷总量满足一定时间内制冷模式下冷凝需求的条件下,对单个蓄能件20的体积调控更为灵活,如可以根据需求将单个蓄能件20的体积做得更小,这样,用户装卸操作更省力,且单个蓄能件20放热再生的效率也更高,有利于缩短蓄能件20再生耗时。
[0082]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蓄能材料为相变蓄能材料,例如为冰,当然,选用其他公知相变蓄能材料也是可以的,其中,相变蓄能材料具有潜热大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蓄能件20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83] 且相比于其他非相变材料而言,相变材料在相变区内温度波动小,产品应用于空调设备中时,通过采用相变蓄能材料可以保持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同时也利于实现控制空调设备系统运行在理想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
[0084]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蓄能件20具有壳腔,利用壳腔作为容器,将蓄能材料封装于壳腔内,蓄能件20位于插槽200中时,壳腔的壁在蓄能材料与换热器单元100之间传热,该结构简单,且蓄能材料与换热器单元100之间通过壳腔的壁传热,传热级数少,传热损失小,提升产品能效。
[0085]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蓄能件20上设有提手30,提手30用于供用户把持以更方便地提起蓄能件20,这样,用户拆装蓄能件20的操作更方便。
[0086]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分液管400所处位置高于集液管300,这样,冷媒从分液管400经换热器单元100向集液管300流动过程中,气态冷媒从位置较高的分液管400进入,在换热器单元100中被冷凝成液态后直接重力沿位置较低的集液管300排出,使换热器10中不会出现冷媒滞留、堵塞等问题,提升产品能效。
[0087]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分液管400为笛形分液管,结构简单,且利用笛形分液管可以实现均匀地将冷媒分配到多个换热器单元100中,可以使蓄能件20之间热负荷量基本均匀,且单个蓄能件20上热负荷量不会过大,总体提升蓄能件20的“续航能力”,用户不需要频繁将其取出再生,使用体验更好。
[0088]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集液管300为笛形集液管,结构简单,且利用笛形集液管可以实现对多个换热器单元100的冷媒均匀汇流,不会出现堵流、阻塞等问题,保证产品能效。
[0089]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风冷换热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蓄能换热装置、冷媒回路系统,其中,风冷换热器和蓄能换热装置的换热器10接入冷媒回路系统中,制冷模式下,风冷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蓄能换热装置的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
[009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蓄能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91]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空调。
[0092] 综上所述,空调设备中引入蓄能材料用于对换热器吸热时,蓄能材料中所储的冷量使用完之后必须再生才能继续制冷,通常蓄能材料的再生所需的冷量需由空调系统提供,但该结构中,在系统给蓄能材料提供冷量时无法同时制冷,即系统不能连续制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能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设备,蓄能换热装置中,蓄能材料设在蓄能件内,蓄能件与换热器的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的插槽可拆卸地插接,这样,蓄能件内的蓄能材料的再生既可由空调系统提供,同时又可与换热器分离开来,由额外系统提供,如放入冰箱再生,如此,实现空调设备既可通过蓄冷再生-制冷周期循环进行间歇制冷,也可以及时替换蓄能件的方式,实现持续制冷。
[0093]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94]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9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9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