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水能 / 水闸 / 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

基于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

阅读:914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基于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基于 水 动 力 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 净化 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在河涌贯通外江的出口建 水闸 ,所述水闸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设置单向进水闸,所述出水孔设置单向出水闸,进水闸和出水闸中间沿着河涌中部向上游设置一道隔离墙以将河涌分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部分,所述隔离墙上端凸出于所述河涌水面上;S2:外江涨潮时,打开进水闸,关闭出水闸;外江落潮时,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使得水始终从进水闸沿着进水通道流动再绕过隔离墙端部,最后沿着出水通道从出水闸单向流动。本发明使河涌内的 水体 成为“活水”,与外江水体充分交换,从而使得河涌水质与外江水基本保持一致。,下面是基于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基于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在河涌贯通外江的出口建水闸,所述水闸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设置单向进水闸,所述出水孔设置单向出水闸,进水闸和出水闸中间沿着河涌中部向上游设置一道隔离墙以将河涌分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部分,所述隔离墙上端凸出于所述河涌水面上;
S2:外江涨潮时,打开进水闸,关闭出水闸;外江落潮时,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使得水始终从进水闸沿着进水通道流动再绕过隔离墙端部,最后沿着出水通道从出水闸单向流动;
所述步骤S1中,在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同时还建立有截污系统,其通过一对隔离带将未设置隔离墙的河涌上游分为互相隔离的靠近河岸两侧的污水道和中部的河涌本体,对应的城市排污口分别连通河岸两侧的污水道,所述污水道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污水处理站,所述污水道靠近隔离墙的一侧开口与河涌本体通过密封板隔离设置,位于出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通过汇集管道连通至位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所述汇集管道通过单向流通控制且靠近隔离墙设置,位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上的密封板上部设置有朝向进水通道的单向流通阀,以将污水道中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再生水排至河涌内;
所述隔离带包括定位件、隔水土工膜支撑件,所述定位件固定于河涌底部的河床内,所述隔水土工膜下端固定于定位件上、上端固定于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漂浮于河面上;
所述支撑件为浮,所述隔离带还包括数个沿隔离带长度方向依次紧挨设置的辅助单元,所述辅助单元可漂浮于河面上且包括:
辅助浮块,其位于支撑件的正上方,所述辅助浮块长度方向与隔离带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辅助浮块内部设置有通道,其包括相互贯通的中部V型通道和上下竖直通道,所述竖直通道分别贯通至辅助浮块的上下表面,所述V型通道的尖端朝向污水道,所述通道沿辅助浮块长度方向的两端靠近辅助浮块的两侧,所述辅助浮块还设置有多个竖直贯通的通孔,其沿辅助浮块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位于通道靠近河涌本体的一侧;
固定柱,其为多个且分别对应竖直穿设于多个通孔内,所述固定柱为中空结构且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下部外壁具有多个贯通河涌的孔洞,所述固定柱上端靠近通道的外壁还固定有定滑轮
浮球,其为多个且分别一一对应位于固定柱内并恰好可沿固定柱上下移动;
阻挡带,其为扁平状且长度等于通道的长度,所述阻挡带的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上端竖直向上恰好可穿过通道内;
拉绳,其为多根,且分别一一对应多个浮球,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浮球上、另一端穿过固定柱上设置的定滑轮再固定于阻挡带的上端,每根拉绳的两端均位于辅助浮块同一宽度方向的平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后,同时在隔离墙端部位于进水通道的最上游处进行补水,所述补水为污水处理厂出厂的再生水或位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通过密封板上设置的单向流通阀流出的再生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通道和竖直通道相连接处均为圆弧形且通道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所述拉绳在固定柱外的部分套设有多个定位球,多个定位球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最下端的定位球固定套设于拉绳上,其它定位球恰好通过其中心孔道穿设于拉绳上并可沿拉绳移动,所述固定柱外壁在定滑轮下方设置有水平的挡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带包括两层方形的阻挡土工膜四边密封固定形成,两层阻挡土工膜沿其宽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密封带,所述密封带由两层阻挡土工膜相对应的部分紧贴密封固定形成,相邻密封带之间的两层阻挡土工膜之间的腔体内恰好填充有多个可浮动的辅助球,多个辅助球填充后恰好形成沿阻挡土工膜长度方向的一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带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带,其沿阻挡带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凹槽,其为半圆弧形,相邻凹槽间形成有朝外的卡条;所述辅助浮块上还设置有:
固定浮块,其在辅助浮块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均设置,所述固定浮块由一体成型的斜面朝上朝外倾斜的直三角形结构和固定于三角形结构上的方体结构构成;
阻挡板,其固定于所述固定浮块的方体结构外侧;
转轴,其沿辅助浮块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所述转轴靠近固定浮块的一端穿过阻挡板的中心并可转动卡合于固定浮块的方体结构内,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也相对设置有阻挡板;
限位板,其在所述阻挡板沿隔离带宽度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垂直于阻挡板朝向转轴另一端的方向设置一对,所述转轴另一端的阻挡板上也设置有相对的一对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还在所述固定浮块三角形结构上垂直其于斜面也设置有相对的一对;
限位带,其为扁平状且上端缠绕于所述转轴上并始终位于一对限位板之间、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所述限位带包括固定带、连接带、定位带、弹性带和定位板,所述固定带为方形且其一侧面沿长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带,相邻连接带之间通过定位带连接,所述定位带为一对并与相邻连接带之间形成中空腔体,所述定位带靠近固定带的一端密封连接于固定带上、另一端通过圆弧形弹性带密封连通中空腔体,所述连接带外侧的端部还连接有密封弹性带,其与圆弧形弹性带密封连接为一体,相邻连接带之间的中空腔体内均恰好配合有扁平的定位板,其一端通过弹性部件连接于连接带靠近固定带的一侧、另一端为圆弧形结构且可恰好配合于所述辅助带的凹槽内,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辅助单元的相邻转轴外侧端部共用一个阻挡板,相邻辅助单元的相邻限位带外侧通过磁性相反的永磁体吸引连接。

说明书全文

基于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沿海城市河涌将城区高地雨水排放到外江的排涝通道,受截污不彻底和初雨污染的影响,河涌内水质不佳。非排涝时段河涌流量不大,水环境容量低,河涌沿程比降小,出口
段水流速度较小,受外江潮流顶托影响,河涌内的污水往复振荡,在河涌内滞留时间较长,
长期处于厌发酵环境,严重时导致河水黑臭,严重影响市民健康,有损城市形象。近年来
河涌治理重点放在管网改造、截污和升级水闸站,治理资金投入一直在加大,但是不改变
河涌的“盲肠”属性,就无法提高河涌水体与外江潮流水体的交换能力,水质改善十分有限,
必须在截污的基础上建设水动力控导工程,使河涌内的水体成为“活水”,与外江水体充分
交换,从而使得河涌水质与外江水基本保持一致。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使河涌内的水体成为“活水”,与外江水体充分交换,从而使得河涌水质与外江水基本保持一致。
[0004]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5] S1: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在河涌贯通外江的出口建水闸,所述水闸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设置单向进水闸,所述出水孔设置单向出水闸,进水闸和出水闸中间
沿着河涌中部向上游设置一道隔离墙以将河涌分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部分,所述隔离
墙上端凸出于所述河涌水面上;
[0006] S2:外江涨潮时,打开进水闸,关闭出水闸;外江落潮时,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使得水始终从进水闸沿着进水通道流动再绕过隔离墙端部,最后沿着出水通道从出水闸单
向流动。
[0007]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1中,在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同时还建立有截污系统,其通过一对隔离带将未设置隔离墙的河涌上游分为互相隔离的靠近河岸两侧的污水道和中部
的河涌本体,对应的城市排污口分别连通河岸两侧的污水道,所述污水道沿其长度方向设
置有至少两个污水处理站,所述污水道靠近隔离墙的一侧开口与河涌本体通过密封板隔离
设置,位于出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通过汇集管道连通至位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所述
汇集管道通过单向流通控制且靠近隔离墙设置,位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上的密封板
上部设置有朝向进水通道的单向流通阀,以将污水道中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再生水排
至河涌内。
[0008]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S2中,在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后,同时在隔离墙端部位于进水通道的最上游处进行补水,所述补水为污水处理厂出厂的再生水或位于进水通道一侧
的污水道通过密封板上设置的单向流通阀流出的再生水。
[0009] 优选的是,所述隔离带包括定位件、隔水土工膜支撑件,所述定位件固定于河涌底部的河床内,所述隔水土工膜下端固定于定位件上、上端固定于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漂
浮于河面上。
[0010]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件为浮,所述隔离带还包括数个沿隔离带长度方向依次紧挨设置的辅助单元,所述辅助单元可漂浮于河面上且包括:
[0011] 辅助浮块,其位于支撑件的正上方,所述辅助浮块长度方向与隔离带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辅助浮块内部设置有通道,其包括相互贯通的中部V型通道和上下竖直通道,所述
竖直通道分别贯通至辅助浮块的上下表面,所述V型通道的尖端朝向污水道,所述通道沿辅
助浮块长度方向的两端靠近辅助浮块的两侧,所述辅助浮块还设置有多个竖直贯通的通
孔,其沿辅助浮块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位于通道靠近河涌本体的一侧;
[0012] 固定柱,其为多个且分别对应竖直穿设于多个通孔内,所述固定柱为中空结构且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下部外壁具有多个贯通河涌的孔洞,所述固定柱上端靠近通道的外
壁还固定有定滑轮
[0013] 浮球,其为多个且分别一一对应位于固定柱内并恰好可沿固定柱上下移动;
[0014] 阻挡带,其为扁平状且长度等于通道的长度,所述阻挡带的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上端竖直向上恰好可穿过通道内;
[0015] 拉绳,其为多根,且分别一一对应多个浮球,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浮球上、另一端穿过固定柱上设置的定滑轮再固定于阻挡带的上端,每根拉绳的两端均位于辅助浮块同
一宽度方向的平面内。
[0016] 优选的是,所述V型通道和竖直通道相连接处均为圆弧形且通道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所述拉绳在固定柱外的部分套设有多个定位球,多个定位球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最下
端的定位球固定套设于拉绳上,其它定位球恰好通过其中心孔道穿设于拉绳上并可沿拉绳
移动,所述固定柱外壁在定滑轮下方设置有水平的挡板
[0017] 优选的是,所述阻挡带包括两层方形的阻挡土工膜四边密封固定形成,两层阻挡土工膜沿其宽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密封带,所述密封带由两
层阻挡土工膜相对应的部分紧贴密封固定形成,相邻密封带之间的两层阻挡土工膜之间的
腔体内恰好填充有多个可浮动的辅助球,多个辅助球填充后恰好形成沿阻挡土工膜长度方
向的一排。
[0018] 优选的是,所述阻挡带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带,其沿阻挡带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凹槽,其为半圆弧形,相邻凹槽间形成有朝外的卡条;所述辅
助浮块上还设置有:
[0019] 固定浮块,其在辅助浮块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均设置,所述固定浮块由一体成型的斜面朝上朝外倾斜的直三角形结构和固定于三角形结构上的方体结构构成;
[0020] 阻挡板,其固定于所述固定浮块的方体结构外侧;
[0021] 转轴,其沿辅助浮块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所述转轴靠近固定浮块的一端穿过阻挡板的中心并可转动卡合于固定浮块的方体结构内,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也相对设置有阻挡
板;
[0022] 限位板,其在所述阻挡板沿隔离带宽度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垂直于阻挡板朝向转轴另一端的方向设置一对,所述转轴另一端的阻挡板上也设置有相对的一对限位板,所述限
位板还在所述固定浮块三角形结构上垂直其于斜面也设置有相对的一对;
[0023] 限位带,其为扁平状且上端缠绕于所述转轴上并始终位于一对限位板之间、下端固定于支撑件上,所述限位带包括固定带、连接带、定位带、弹性带和定位板,所述固定带为
方形且其一侧面沿长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带,相邻连接
带之间通过定位带连接,所述定位带为一对并与相邻连接带之间形成中空腔体,所述定位
带靠近固定带的一端密封连接于固定带上、另一端通过圆弧形弹性带密封连通中空腔体,
所述连接带外侧的端部还连接有密封弹性带,其与圆弧形弹性带密封连接为一体,相邻连
接带之间的中空腔体内均恰好配合有扁平的定位板,其一端通过弹性部件连接于连接带靠
近固定带的一侧、另一端为圆弧形结构且可恰好配合于所述辅助带的凹槽内,所述定位板
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配合。
[0024] 优选的是,相邻辅助单元的相邻转轴外侧端部共用一个阻挡板,相邻辅助单元的相邻限位带外侧通过磁性相反的永磁体吸引连接。
[0025]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6] 1、本发明建设水动力控导工程,使河涌内的水体成为“活水”,与外江水体充分交换,从而使得河涌水质与外江水基本保持一致,同时还通过补水的操作进一步提高河涌水
体与外江潮流水体的交换能力。
[0027] 2、本发明在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基础上还设置有截污系统,通过截污系统的自动净化排污水,然后再将净化后的污水排入河涌内,河涌不需要外力即可实现自净化功能。
[0028] 3、本发明还设置有辅助单元,在特殊情况下,可实现河涌与污水道的隔离,保证截污系统的正常运行。
[0029]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为本发明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 图3为本发明辅助单元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为本发明拉绳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0034] 图5为本发明阻挡带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 图6为本发明限位带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7为本发明阻挡带和限位带相配合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8为本发明相邻辅助单元的相邻固定浮块结构放大图。
[0038] 附图标记说明:
[0039] 1、外江,2、河涌,3、进水闸,4、出水闸,5、隔离墙,6、污水道,7、污水处理站,8、隔离带,9、汇集管道,81、定位件,82、隔水土工膜,83、支撑件,84、辅助单元,841、辅助浮块,842、固定柱,843、浮球,844、拉绳,845、阻挡带,846、定滑轮,847、挡板,848、定位球,849、弹簧,8451、密封带,8452、辅助球,8453、辅助带,8454、凹槽,8455、卡条,8410、定位板,8411、固定浮块,8412、阻挡板,8413、转轴,8414、限位板,8415、固定带,8416、定位带,8417、连接带,
8418、圆弧形弹性带,8419、密封弹性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41]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
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
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
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2]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在河涌2贯通外江1的出口建水闸,所述水闸设置有进
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设置单向进水闸3,所述出水孔设置单向出水闸4,进水闸3和出
水闸4中间沿着河涌2中部向上游设置一道隔离墙5以将河涌2分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
部分,所述隔离墙5上端凸出于所述河涌2水面上;S2:外江1涨潮时,打开进水闸3,关闭出水
闸4;外江1落潮时,打开出水闸4,关闭进水闸3;使得水始终从进水闸3沿着进水通道流动再
绕过隔离墙5端部,最后沿着出水通道从出水闸4单向流动。
[004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水动力控导工程方案为在河涌2出口建一座水闸,闸分两孔,设置单向闸,一孔为进水闸3,一孔为出水闸4,两闸中间往上游沿河涌2中部设一道隔离
墙5。涨潮时出水闸4关闭,江水由进水闸3进入河涌2,落潮时进水闸3关闭,涌内水体由出水
闸4排入外江1,利用外江1的潮流动力加以控导使河涌2内的往复振荡流转为单向流,促进
河涌2水体与外江1水体的置换,从而改善河涌2的水质。至于隔离墙5设置的长度,由于不同
的河涌2高程不一样,因此比较陡的河涌2隔离墙5设置太长,水无法流上去,也就无法实现
隔离墙5两边的水的单向流动,河涌2河道较为平缓时,可往河涌2上游设置长一些,保证能
顺利实现单向流动即可。
[0044]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1中,在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同时还建立有截污系统,其通过一对隔离带8将未设置隔离墙5的河涌2上游分为互相隔离的靠近河岸两侧
的污水道6和中部的河涌2本体,对应的城市排污口分别连通河岸两侧的污水道6,所述污水
道6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污水处理站7,所述污水道6靠近隔离墙5的一侧开口与河
涌2本体通过密封板隔离设置,位于出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6通过汇集管道9连通至位于进
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6,所述汇集管道9通过单向流通阀控制且靠近隔离墙5设置,位于进水
通道一侧的污水道6上的密封板上部设置有朝向进水通道的单向流通阀,以将污水道6中通
过污水处理站7处理后的再生水排至河涌2内。
[004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时候光靠水动力控导系统也无法满足河涌2水质净化的目的,因此本发明还设置有截污系统,对排入河涌2内的污水进行净化后再排入河涌2内。通过
一对隔离带8在河岸两侧设置污水道6,使得城市排污通过排污口进入到污水道6内,通过污
水道6内设置的污水处理站7将污水处理后再排入河涌2内,可保证河涌2内水质从源头上净
化。靠近隔离墙5最近的一个排污口一定是位于最后一个污水处理站7的上游,如此可保证
污水全部净化后再排入河涌2内,两侧的污水道6净化后的再生水均可通过其端部开口密封
板上设置的单向流通阀流进河涌2内,为了配合水动力控导系统的补水操作,将其中一污水
道6净化后的再生水通过汇集管道9连通至另一污水道6内再一起排出,可直接代替外部提
供的再生水,实现河涌2不依靠外部条件的自身净化。另外本发明的污水处理站7为现有的
一般污水处理流程装置,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在污水道6中沿上游向下游依次设置初沉池、
沉淀斜管段和超滤膜分离段等,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一些细节的结构,比如还可设置供气
系统。
[0046]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中,在打开出水闸4,关闭进水闸3后,同时在隔离墙5端部位于进水通道的最上游处进行补水,所述补水为污水处理厂出厂的再生水或位
于进水通道一侧的污水道6通过密封板上设置的单向流通阀流出的再生水。
[004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工程增加再生水补水措施,可使得河涌2水质净化更为彻底。补水点设置在进水闸3的上游河道一侧,涨潮期间出水闸4关闭,外江1水由进水闸3进入河
涌2,落潮期间进水闸3关闭,同时向河涌2内补再生水,河涌2内水体由出水闸4排入外江1,
利用外江1的潮流动力加以控导使河涌2内的往复振荡流转为单向流,促进河涌2水体与外
江1水体的置换,辅以再生水补充水量进一步提高河涌2水动力条件并稀释污染物,从而改
善河涌2的水质,甚至使得河涌2水质超过外江1水质。
[0048]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带8包括定位件81、隔水土工膜82和支撑件83,所述定位件81固定于河涌2底部的河床内,所述隔水土工膜82下端固定于定位件81上、上端固
定于支撑件83上,所述支撑件83漂浮于河面上。
[004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隔离带8是将污水道6与中部的河涌2完全隔离开,定位件81可以为多个砂袋固定于河床内,支撑件83为可以为浮块、浮球、浮杆等,支撑件83通过河涌2内
水位的涨落始终位于河面上,起到隔离的作用。
[0050]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支撑件83为浮块,所述隔离带8还包括数个沿隔离带8长度方向依次紧挨设置的辅助单元84,所述辅助单元84可漂浮于河面上
且包括:
[0051] 辅助浮块841,其位于支撑件83的正上方,所述辅助浮块841长度方向与隔离带8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辅助浮块841内部设置有通道,其包括相互贯通的中部V型通道和上下竖
直通道,所述竖直通道分别贯通至辅助浮块841的上下表面,所述V型通道的尖端朝向污水
道6,所述通道沿辅助浮块841长度方向的两端靠近辅助浮块841的两侧,所述辅助浮块841
还设置有多个竖直贯通的通孔,其沿辅助浮块84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位于通道靠
近河涌2本体的一侧;
[0052] 固定柱842,其为多个且分别对应竖直穿设于多个通孔内,所述固定柱842为中空结构且下端固定于支撑件83上、下部外壁具有多个贯通河涌2的孔洞,所述固定柱842上端
靠近通道的外壁还固定有定滑轮846;
[0053] 浮球843,其为多个且分别一一对应位于固定柱842内并恰好可沿固定柱842上下移动;
[0054] 阻挡带845,其为扁平状且长度等于通道的长度,所述阻挡带845的下端固定于支撑件83上、上端竖直向上恰好可穿过通道内;
[0055] 拉绳844,其为多根,且分别一一对应多个浮球843,所述拉绳844的一端固定于浮球843上、另一端穿过固定柱842上设置的定滑轮846再固定于阻挡带845的上端,每根拉绳
844的两端均位于辅助浮块841同一宽度方向的平面内。
[005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当水位上涨超出了河涌2原设定的涨落范围时,比如百年难遇的大雨或者其它导致无法控制的情况时,隔水土工膜82完全伸展,导致原有的
支撑件83无法满足河涌2的涨幅高度要求,此时就会导致中部河涌2和两侧污水道6中的水
发生相互连通,使得整个河涌2的水质情况脱离人为的控制,导致后续需要专门对河涌2进
行水质的净化,极大地增加了人工等一系列成本,因此设置了多个辅助单元84,通过辅助单
元84可将隔离带8的高度进一步增高以进一步适应突然的水位上涨。多个辅助单元84的总
长度与隔离带8的长度一致且保持上下方向的对应,如图3所示,具体的过程如下:初始状态
时,河涌2的水面不超过支撑件83,整个辅助单元84在水面以上,浮球843在固定柱842的最
下方,拉绳844将阻挡带845拉着基本上完全位于辅助浮块841的通道内,辅助浮块841也基
本上挨着支撑件83设置;当水位上涨到超过支撑件83上表面时,随着水位的继续上涨,河涌
2内的水从固定柱842的孔洞内进入,固定柱842内的浮球843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会随着水
位向上移动,从而右边的拉绳844向下移动,从而将阻挡带845从通道内向下移出,另外在水
的浮力作用下,辅助浮块841也会向上移动,进一步使得阻挡带845向下移出通道外,通过辅
助浮块841和阻挡带845的作用将隔离带8的高度提升。阻挡带845下端垂直展平于支撑件83
上,多个浮球843所在的平面与阻挡带845所在的平面平行,从而通过多个浮球843和多根拉
绳844的配合作用将阻挡带845完全展平配合于通道内,拉绳844还起到配合阻挡带845上端
固定的作用。
[0057]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所述V型通道和竖直通道相连接处均为圆弧形且通道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所述拉绳844在固定柱842外的部分套设有多个定位球848,多
个定位球848之间通过弹簧849连接,最下端的定位球848固定套设于拉绳844上,其它定位
球848恰好通过其中心孔道穿设于拉绳844上并可沿拉绳844移动,所述固定柱842外壁在定
滑轮846下方设置有水平的挡板847。
[005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道连接和拐弯处均设置为圆弧形且通道表面设置有耐磨层,可使得拉绳844在进入通道内后与通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为了使得摩擦力进一步减
小,同时使得拉绳844在进入比拉绳844大很多空间的通道内后还能将阻挡带845稳定下放
不移位,设置了定位球848,最下端的定位球848固定于拉绳844上,在拉绳844稍微下放的过
程中,即可进入通道内且恰好可在通道内移动下滑,为了使得定位球848在通道内顺利下滑
和定位,还可在通道内沿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恰好对应多根拉绳844的滑轨,在初始状态浮球
843位于固定柱842下端时,定位球848依次通过弹簧849压缩卡合于挡板847下,挡板847内
还设置有可供拉绳844穿过且可自由移动的孔道,在浮球843上升的过程中,定位球848依次
通过弹簧849弹力的释放距离增大,随着拉绳844进入到通道内。
[0059]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5所示,所述阻挡带845包括两层方形的阻挡土工膜四边密封固定形成,两层阻挡土工膜沿其宽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8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多个密封带8451,所述密封带8451由两层阻挡土工膜相对应的部分紧贴密封固定形成,相
邻密封带8451之间的两层阻挡土工膜之间的腔体内恰好填充有多个可浮动的辅助球8452,
多个辅助球8452填充后恰好形成沿阻挡土工膜长度方向的一排。
[006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阻挡带845结构的设置可通过辅助球8452的浮力使得阻挡带845始终保持竖直向上的状态,密封带8451可设置较窄,能使得相邻密封带8451之间形成腔
体即可,腔体的设置可使得辅助球8452恰好紧挨设置为一排,为了使得阻挡带845的结构更
为稳固,同一排相邻的辅助球8452之间的两层阻挡土工膜也可密封连接在一起。
[0061]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5~7所示,所述阻挡带845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带8453,其沿阻挡带845宽度方向即隔离带8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向内凹陷的
凹槽8454,其为半圆弧形,相邻凹槽8454间形成有朝外的卡条8455;所述辅助浮块841上还
设置有:
[0062] 固定浮块8411,其在辅助浮块841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均设置,所述固定浮块8411由一体成型的斜面朝上朝外倾斜的直角三角形结构和固定于三角形结构上的方体结构构成;
[0063] 阻挡板8412,其固定于所述固定浮块8411的方体结构外侧;
[0064] 转轴8413,其沿辅助浮块841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所述转轴8413靠近固定浮块8411的一端穿过阻挡板8412的中心并可转动卡合于固定浮块8411的方体结构内,所述转轴8413
的另一端也相对设置有阻挡板8412;
[0065] 限位板8414,其在所述阻挡板8412沿隔离带8宽度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垂直于阻挡板8412朝向转轴8413另一端的方向设置一对,所述转轴8413另一端的阻挡板8412上也设置
有相对的一对限位板8414,所述限位板8414还在所述固定浮块8411三角形结构上垂直其于
斜面也设置有相对的一对;
[0066] 限位带,其为扁平状且上端缠绕于所述转轴8413上并始终位于一对限位板8414之间、下端固定于支撑件83上,所述限位带包括固定带8415、连接带8417、定位带8416、弹性带
和定位板8410,所述固定带8415为方形且其一侧面沿长度方向也就是隔离带8的高度方向
均匀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带8417,相邻连接带8417之间通过定位带8416连接,所述定位带
8416为一对并与相邻连接带8417之间形成中空腔体,所述定位带8416靠近固定带8415的一
端密封连接于固定带8415上、另一端通过圆弧形弹性带8418密封连通中空腔体,所述连接
带8417外侧的端部还连接有密封弹性带8419,其与圆弧形弹性带8418密封连接为一体,相
邻连接带8417之间的中空腔体内均恰好配合有扁平的定位板8410,其一端通过弹性部件连
接于连接带8417靠近固定带8415的一侧、另一端为圆弧形结构且可恰好配合于所述辅助带
8453的凹槽8454内,所述定位板8410与所述凹槽8454一一对应配合。
[006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得相邻辅助单元84之间形成隔离河涌2和污水道6之间的水质,在辅助浮块841上移且阻挡带845相对下移的过程中,相邻阻挡带845要密封连接起
来。阻挡带845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带8453,辅助带8453具有一定的形态但是又可适当弯
曲,辅助带8453内设置的多个凹槽8454为扁平半圆弧形,其为半圆形结构适当增加一定的
厚度形成立体的扁平状,相邻凹槽8454之间突出的部分为卡条8455,其设置较窄,为凹槽
8454直径的六分之一左右。两侧的固定浮块8411的直角边恰好构成辅助浮块841中间通道
的两侧边,如图7所示,固定浮块8411上方设置的方体结构是为了放置转轴8413,转轴8413
可转动,转轴8413上缠绕限位带,转轴8413两端的阻挡板8412与其上对应的一对限位板
8414之间实际上构成了U型结构,限位带宽度略小于转轴8413两端阻挡板8412之间的间距,
且限位板8414在初始状态,即定位板8410完全缩进定位带8416内后,缠绕于转轴8413上多
圈后位于一对限位板8414之间,且限位板8414不干涉限位带的转动下移,固定浮块8411上
设置的一对限位板8414可使得限位带竖直位于之间,保证限位带的位置稳定。在辅助浮块
841上浮,且密封带8451下移过程中,限位带下端固定于支撑件83上,因此也会从转轴8413
上转动下移,限位带下移后,初始状态时,定位板8410通过弹性部件压缩,此时由于左边释
放有空间,定位板8410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向左弹出,并配合卡合进入到凹槽8454内,卡合
进入后,由于圆弧形弹性带8418和密封弹性带8419的弹性拉长作用,其均紧贴辅助带8453
的凹槽8454和卡条8455外表面,使得辅助带8453和限位带紧密贴合,从而形成整体的隔离
结构,圆弧形弹性带8418和密封弹性带8419的材质设置为具有弹性且也可自由拉长。
[0068]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8所示,相邻辅助单元84的相邻转轴8413外侧端部共用一个阻挡板8412,相邻辅助单元84的相邻限位带外侧通过磁性相反的永磁体吸引连接。阻
挡板8412的厚度设置为较薄,同时转轴8413位于辅助浮块841的上方,因此在相邻的限位带
一起下移的过程中,其相邻的侧边即固定带8415右边未设置定位带8416的一侧边通过侧边
上设置的磁性相反的永磁体相互吸引,实现隔离。
[0069]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
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
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