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换热器 / 蓄热器 / 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阅读:698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供热系统包括蓄热流路和供热流路,通过在 蓄热器 中设有测量蓄热介质的第一、第二 温度 测点,在蓄热器的第二换热器的进出口处设有第三、第四温度测点,基于温度测点的温度和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启动充热(储热),以及充热开始后 水 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充热时负荷 波动 较大的问题,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根据温度测点的温度经过计算后和预设值的比较,确定取热(供热)水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取热时水温过高或过低的问题,通过流量的调节,可在持续供热期间取出蓄热器内残余的热量,提高取用效率。本发明提高了供热系统 稳定性 和可靠性,实现了 电能 向 热能 转换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性能系数COP。,下面是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包括装置(1),蓄热器(8),进管路、出水管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
其中,热泵装置(1)包括第一换热器(2),蓄热器包括蓄热介质和与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7);
进水管路的一端与出水管路的一端之间并联联接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换热器(2),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换热器(7);
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7),通过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组成蓄热流路;第二换热器(7),进水管路,出水管路组成供热流路;蓄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一泵(3),供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二泵(6);
热泵装置(1)通过第一换热器(2)与流经第一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蓄热器(8)中的蓄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器(7)与流经第二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
蓄热器(8)中设有测量蓄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测点和/或第二换热器(7)的进出口处设有温度测点,根据蓄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测点和/或第二换热器(7)的进出口处的温度测点的温度情况,控制与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供热流路和/或蓄热流路中水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出水管上还设有混水(13),混水阀(13)通过第三支路与进水管路的进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管路上形成有第二泵(6)和第二阀(5),第一支路上形成有第一泵(3)和第一阀(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热器(8)中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对蓄热介质进行温度测量的第一温度测点(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蓄热流路的第二换热器(7)水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形成有第三温度测点(9)和第四温度测点(10),其中,第一温度测点(11)靠近第三温度测点(9),第二温度测点(12)靠近第四温度测点(10)。
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包括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定时比较第二温度测点(12)的温度T12和预设开启温度T_start大小,当T1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充热运行状态包括如下步骤:S01:比较第四温度测点(10)的温度T10和预设终止温度T_over大小,当T10>T_over时,且T12>T_over时充热结束;否则,继续进行充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1之后还包括步骤S02:比较第三温度测点(9)温度T9与预设蓄热温度T_over,并执行如下步骤:
如果T9>T_over+第一预设差值时,进一步判断即时水流量是否小于预设蓄热最大流量m1_max,如果为是,则增大蓄热流路的循环水流量,如果为否,则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如果T9<=T_over+第一预设差值时,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取热运行,其中,热泵装置(1)、第一阀(4)和第一泵(3)关闭,第二阀(5),第二泵(6)开启;取热运行包括如下步骤:Q01;获取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根据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确定供热初始水流量m2_init,冷水经第二换热器(7)从蓄热器(8)中取热,实现供热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Q01之后还包括步骤Q02:获取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的差值,调整水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维持当前水流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维持当前水流量,在出水管路的输出端通过混水阀(13)引入部分冷水与输出的热水混合。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Q02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Q03:实时获取第三温度测点(9)的温度T9,比较其与供热的最低值T_w_min的关系,若T9

说明书全文

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专利文献CN201810580284.4公开了一种相变蓄热式热泵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但是这种蓄热热水器是采用冷媒充热,水取热的方式,蓄热箱内需要两种传热流体的管排布,工艺上较复杂且充放热效率均不高,导致系统整体COP不高。
[0003] 中国专利文献CN201810906835.1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水蓄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但是这种蓄热热水器是利用的热源是太阳能,不能用在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源的蓄热系统中。
[0004] 中国专利文献CN201910035193.7公开了一种蓄热换热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具有热泵系统、水箱、蓄热箱体三个部件,可以实现稳定的用水温度能量的高效利用。但是其系统较复杂,控制方法复杂,切换操作较多的问题,不同取热模式的转换不可靠,系统使用寿命不长。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对蓄热器的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解决相变蓄热和取热难以确定开始和结束时刻的问题。优选地布置相变蓄热器的进出水口、相变材料的顶层和底层共4个温度测点。本发明优选地,通过温度测点实时数据和控制逻辑,合理调节充热水循环流量,有效调节热泵循环冷凝负荷,解决了系统负荷变化剧烈,容易导致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相变材料的温度监测,判断蓄热箱相变材料最低温度,确定其即时水循环流量,使得其取热结束蓄热箱内热量被顺利取走,解决了蓄热热水器出水温度不稳定,容易断热水供应的痛点;以及温度分层现象严重,热量未被有效取走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0006] 具体地: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热泵装置,蓄热器,进水管路、出水管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
[0007] 其中,热泵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蓄热器包括蓄热介质和与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
[0008] 进水管路的一端与出水管路的一端之间并联联接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换热器;
[0009] 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组成蓄热流路;第二换热器,进水管路,出水管路组成供热流路;蓄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一泵,供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二泵;
[0010] 热泵装置通过第一换热器与流经第一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蓄热器中的蓄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器与流经第二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
[0011] 蓄热器中设有测量蓄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测点和/或第二换热器的进出口处设有温度测点,根据蓄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测点和/或第二换热器的进出口处的温度测点的温度情况,控制与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供热流路和/或蓄热流路中水的流量。
[0012] 优选地,出水管上还设有混水阀,混水阀通过第三支路与进水管的进口连通。
[0013] 优选地,进水管路上形成有第二泵和第二阀,第一支路上形成有第一泵和第一阀。
[0014] 优选地,蓄热器包括对蓄热介质进行温度测量的第一温度测点和第二温度测点;蓄热流路第二换热器水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形成有第三温度测点和第四温度测点,其中第一温度测点靠近第三温度测点,第二温度测点靠近第四温度测点。
[0015] 优选地,所述供热系统包括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定时比较第二温度测点的温度T12和预设开启温度T_start大小,当T12
[0016] 优选地,充热运行状态包括如下步骤:S01:比较第四温度测点的温度T10和预设蓄热温度T_over大小,当T10>T_over时,且T12>T_over时充热结束;否则,进入下一步骤。
[0017] 优选地,步骤S01之后还包括步骤S02:比较第三温度测点温度T9与预设蓄热温度T_over,并执行如下步骤:
[0018] 如果T9>T_over+第一预设差值时,进一步判断即时水流量是否小于预设蓄热最大流量m1_max,如果为是则增大蓄热流路的循环水流量,如果为否,则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0019] 如果T9<=T_over+1第一预设差值时,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0020] 优选地,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取热运行,其中,热泵装置、第一阀和第一泵关闭,第二阀,第二泵开启;取热运行包括如下步骤:Q01;获取第二温度测点温度T12,根据第二温度测点温度T12确定供热初始水流量m2_init,冷水经第二换热器从蓄热器中取热,实现供热水。
[0021] 优选地,步骤Q01之后还包括步骤Q02:获取第一温度测点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T12,根据第一温度测点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
[0022] 优选地,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0023]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0024]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维持当前水流量。
[0025] 优选地,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0026]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0027]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维持当前水流量,在出水管路的输出端通过混水阀引入部分冷水与输出的热水混合。
[0028]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步骤:Q03:实时获取第三温度测点的温度T9,比较其与供热的最低值T_w_min的关系,若T9
[0029] 有益效果:
[0030] 通过蓄热器中的关键点温度测点布置以及合理的控制方法,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电能热能转换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性能系数COP,即最终的有效放热量与充热阶段消耗的总功率之比。
[0031]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
[0032]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 图1为本发明的供热系统示意图。
[0034] 图2为本发明的供热系统的充热流程示意图。
[0035] 图3为本发明的供热系统的供热流程示意图。
[0036]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供热系统示意图。
[0037] 其中1-热泵装置,2-第一换热器,3-第一泵,4-第一阀,5-第二阀,6-第二泵,7-第二换热器,8-蓄热器,9-第三温度测点,10-第四温度测点,11-第一温度测点,12-第二温度测点,13-混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0039]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0040]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结构,但这些结构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结构与另一结构。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结构可称为第二结构而不偏离本公开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
[004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示例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公开所必须的,因此不能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42]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0043]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热泵装置1,蓄热器8,进水管路、出水管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进水管路的一端与出水管路的一端之间并联联接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所述第一换热器2,第二支路上设有所述第二换热器7;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7,通过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组成蓄热流路;第二换热器7,进水管路,出水管路组成供热流路;蓄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一泵3,供热流路上形成有水循环用的第二泵6;热泵装置1通过第一换热器2与流经第一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蓄热器8中的蓄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器7与流经第二支路的水进行热交换;蓄热器8中设有测量蓄热介质的温度测点,根据温度测点的温芳情况,控制管路中水的流量。进水管路上形成有第二泵6和第二阀5,第一支路上形成有第一泵3和第一阀4。蓄热器8包括对蓄热介质进行温度测量的第一温度测点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蓄热流路第二换热器7水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形成有第三温度测点9和第四温度测点10,其中第一温度测点11靠近第三温度测点9,第二温度测点12靠近第四温度测点10。
[0044] 如图2,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阀4、第二阀5也可为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温度测点9也称为介质进口温度测点,第四温度测点10也称为介质出口温度测点,第一温度测点11也称为底部温度测点,第二温度测点12也称为顶部温度测点。
[0045] 本发明通过总共4个温度测点的反馈,自动控制热泵装置1(外机)的开闭、第一、第二泵6的介质流量的调节,改善充热时的负荷波动、取热时的出水温度波动和取热效率。
[0046] 本发明在充热时,通过实时获取与蓄热器8(蓄热箱)换热的第二换热器7进出水水温(第三温度测点9,第四温度测点10)、蓄热箱底部、顶部位置(第一温度测点11、第二温度测点12)相变蓄热材料的温度。获取蓄热的预设的开启温度T_start、预设终止温度T_over;获取预设的蓄热水回路开机蓄热初始水流量m1_init和蓄热最大流量m1_max。基于温度测点的温度和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启动充热,以及充热开始后水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充热时负荷波动较大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0047] 供热时:实时获取与蓄热箱换热的第二换热器7出水水温(第三温度测点9)、蓄热箱底部和顶部两个位置(第三温度测点9,第四温度测点10)相变蓄热材料的温度;获取预设的判定值K;获取预设的两个取热水回路水流量值,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和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一个值m2_max对应于相变蓄热材料底部和顶部温差较大、蓄热箱储热量较多时,另一个值m2_min对应于相变蓄热材料底部和顶部温差较小、蓄热箱储热量较少时,其中m2_max>m2_min。基于三个温度测点的温度经过计算和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取热水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取热时水温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提高了取热结束时蓄热器8内热量的取用效率。
[0048] 如图2所示,所述供热系统包括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定时比较第二温度测点12的温度T12和预设开启温度T_start大小,当T12T_over时,且T12>T_over时充热结束;否则,进入下一步骤。
[0049] 步骤S01之后还包括步骤S02:比较第三温度测点9温度T9与预设蓄热温度T_over,并执行如下步骤:
[0050] 如果T9>T_over+第一预设差值时,进一步判断即时水流量是否小于预设蓄热最大流量m1_max,如果为是则增大蓄热流路的循环水流量,如果为否,则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0051] 如果T9<=T_over+1第一预设差值时,维持水流量不变,返回到步骤S01。
[0052] 步骤S01中判定停机操作需先后判断满足T10>T_over和T_12>T_over,是由于在第二换热器7的换热过程中,出口水温应接近或略高于蓄热箱顶部相变材料温度。首先进行水温T10的判定是为了优先顾及热泵循环的热负荷,防止T10温度过高使得热泵循环的冷凝负荷过小,导致排气温度过高而效率过低或者保护停机。当水温T10不能通过增大水流量为降低时,则说明此时充热基本已经完成,再通过相变材料温度T_12的判定来确认相变材料已完全熔化,充热量已接近最大值,则进行停机操作,避免误停机。步骤S02中通过比较进水温度T9与T_over+10℃的大来调整水流量,是希望把第二换热器7的换热温差控制在10/2=5℃左右。当换热温差过大时,通过增大水流量来抑制其继续升高;反之则维持水流量不变。
[0053] 充热完成且处于待机状态时,当接到用户用水需求的指令时,关闭第一阀4,打开第二阀5和第二泵6。此时进行取热运行状态。
[0054] 如图3所示,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取热运行,其中,热泵装置1、第一阀4和第一泵3关闭,第二阀5,第二泵6开启;取热运行包括如下步骤:Q01;获取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根据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确定供热初始水流量m2_init,冷水经第二换热器7从蓄热器8中取热,实现供热水。
[0055] 步骤Q01之后还包括步骤Q02:获取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T11和第二温度测点12温度T12,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
[0056] 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0057]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最低水流量m2_min,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0058]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供热的最大水流量m2_max,则维持当前水流量。
[0059] 步骤Q02中“根据第一温度测点11温度和第二温度测点温度的差值,调整水流量”具体为:判断(T11-T12)/(T11+T12)与判定值K的关系,执行如下步骤:
[0060] 若前者大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不为最低水流量,则降低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最低水流量,则保持当前水流量;
[0061] 若前者小于后者,若此时水流量不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增大水流量;若此时水流量为预设的最大水流量,则维持当前水流量,在出水管路的输出端通过混水阀13引入部分冷水与输出的热水混合。
[0062]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步骤:Q03:实时获取第三温度测点9的温度T9,比较其与供热的最低值T_w_min的关系,若T9
[0063] 步骤Q02进行的T11、T12的计算操作是为了通过控制水流量使得出水温度较平稳,且取热结束时蓄热箱内相变材料温度分层不明显,提高取热效率。这样判定的依据是,当蓄热箱内相变材料的近似平均温度(T11+T12)/2越高时,较大水流量可以使得出水温度不会过高,减小热损失;当(T11-T12)越大时,说明相变材料温度分布越不均匀,较小水流量通过换热器7与蓄热箱的换热可以减轻相变材料分层现象,这可以使得取热结束时总取用热量更多。终上,当(T11-T12)/(T11+T12)越大时,较小的水流量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制定了如步骤2的控制策略,可以减小通过混冷水调温方法的热损失。
[0064] 如图4所示,示意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出水管上还设有混水阀13,混水阀13通过第三支路与进水管的进口连通。替代实施例中在取热水管路中短接了第三支路,直接连通冷水端和热水端,在连接口加装一个混水阀13,用于将经加热的冷水与少量冷水混合使得其出水量更大,温度更稳定。在取热的控制方法中,需修改为如下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0065] 步骤Q02中,当(T11-T12)/(T11+T12)小于预设的判定值K,且水流量已达最大水流量,可通过开启混水阀1313,将少量冷水混入输出的热水中,使其温度不会过高,达到平稳供水水温和减小热损失的作用。该混水阀13可采用智能控制,用来通过调节冷热水混合比例将出水温度准确控制在目标出水温度。
[0066] 该替代实施方式拥有更稳定的热水出水温度,但其控制成本较高,阀成本也较高。
[0067] 有益效果:
[0068] 本发明的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供热系统包括蓄热流路和供热流路,通过在蓄热器8中设有测量蓄热介质的第一、第二温度测点12,在蓄热器8的第二换热器7的进出口处设有第三、第四温度测点10,基于温度测点的温度和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启动充热(储热),以及充热开始后水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充热时负荷波动较大的问题,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基于温度测点的温度经过计算和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取热(供热)水回路水流量的取值,有效改善了取热时水温过高或过低的问题。通过流量的调节,可在持续供热期间取出蓄热器内残余的热量,提高取用效率。本发明提高了供热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电能向热能转换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性能系数COP。
[0069]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