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换热器 / 潜热 /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阅读:1020发布:2020-06-13

专利汇可以提供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设备 温度 调节装置具备: 蒸发 器 (3)、第一 冷凝器 (41)、第二冷凝器(42)、气相通路(5)、第一液相通路(61)以及第二液相通路(62)。 蒸发器 (3)通过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的 工作 流体 的蒸发 潜热 来冷却对象设备(2)。第一冷凝器(41)具有第一热交换通路(412),该第一热交换通路通过使在蒸发器(3)蒸发的工作流体与位于外部的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第二冷凝器(42)具有第二热交换通路(422),该第二热交换通路使在蒸发器(3)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气相通路(5)使在蒸发器(3)中蒸发的工作流体向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流动。第一液相通路(61)使在第一冷凝器(41)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3)流动。第二液相通路(62)使在第二冷凝器(42)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3)流动。,下面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2)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器(3),该蒸发器通过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对象设备;
第一冷凝器(41),该第一冷凝器相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重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一热交换通路(412),该第一热交换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
第二冷凝器(42),该第二冷凝器相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二热交换通路(422),该第二热交换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
气相通路(5),该气相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流动;
第一液相通路(61),该第一液相通路从所述第一冷凝器延伸,使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朝向所述蒸发器流动;以及
第二液相通路(62),该第二液相通路从所述第二冷凝器延伸,使在所述第二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朝向所述蒸发器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所述第一介质和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温度能够单独地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凝器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热交换通路,所述第二冷凝器具有多个所述第二热交换通路,
所述第一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第一热交换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第二热交换通路中的至少一方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还具备:
集合部(64),该集合部供在所述第一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和在所述第二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集合;以及
第三液相通路(63),该第三液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集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在所述集合部集合的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器流动,
若将所述第一液相通路和所述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a、将所述第三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b,则La<Lb。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还具备:
集合部(64),该集合部供在所述第一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和在所述第二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集合;以及
第三液相通路(63),该第三液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集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在所述集合部集合的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器流动,
若将所述第一液相通路和所述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a、将所述第三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b,则Va<Vb。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将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的外部所存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a、将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的外部所存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b,则Ta<T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所述第一介质与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所述第二介质为不同种类的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还具备:
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该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对所述第一冷凝器供给所述第一介质;
以及
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该第二介质供给装置对所述第二冷凝器供给所述第二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具有供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的第一介质循环回路(111),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具有供所述第二介质循环的第二介质循环回路(211),所述第一介质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介质循环回路为彼此独立的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至少一方为构成制冷循环(9)的低压侧热交换器(94)。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一方的冷凝器相比于另一方的冷凝器,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
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相比于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能够将介质的温度设定得较低。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为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所述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为送机(71、72)。

说明书全文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0001]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9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176790号,这里通过参照而编入该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4] 近年来,研究如下的技术:作为用于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温度进行调整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使用了热虹吸。
[0005]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通过两根配管将设置于作为蓄电装置的电池的侧面的蒸发器以及设置于该蒸发器的上方的冷凝器连接成环状,其中被封入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在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若电池发热,则蒸发器内的液相制冷剂沸腾,通过此时的蒸发潜热而将电池冷却。蒸发器所生成的气相制冷剂在由两根配管中的一根配管构成的气相通路中流动,并流入冷凝器。冷凝器使该气相制冷剂通过与位于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在由两根配管中的另一根配管构成的液相通路中流动,流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制冷剂的自然循环而对作为对象设备的电池进行冷却。
[0006]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含通过热虹吸方式来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的装置整体。即,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含仅进行对象设备的冷却的装置、仅进行加热的装置、以及进行对象设备的冷却和加热双方的装置中的任一装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41418号公报
[0008] 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仅具备一个冷凝器。因此,考虑有如下情况:若电池的发热量变大,则无法从冷凝器对蒸发器充分地供给电池的冷却所需的液相制冷剂。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多个冷凝器的情况下,优选适当地设定配置多个冷凝器的环境的温度以及配置多个冷凝器的位置等,以使得在一个冷凝器中成为液相的制冷剂不会在另一个冷凝器中被再加热。即,热虹吸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将液相制冷剂的自重作为驱动力而使制冷剂循环,因此要想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能力,从冷凝器向蒸发器高效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是很重要的。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向蒸发器高效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防止工作流体的再加热。
[0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且具备: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气相通路、第一液相通路以及第二液相通路。蒸发器通过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第一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一热交换通路,该第一热交换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第二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二热交换通路,该第二热交换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工作流体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流动。第一液相通路从第一冷凝器延伸,使在第一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朝向上述蒸发器流动。第二液相通路从第二冷凝器延伸,使在第二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朝向上述蒸发器流动。
[0011] 由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通过气相通路和液相通路而并联地连接,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使工作流体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相比于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工作流体的流动的压力损失较小。因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使工作流体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不会受到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对工作流体的流动的制约而使工作流体的流量增加,能够生成更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在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能够从使工作流体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对蒸发器高效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
[0012] 另外,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并联地连接,因此一方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不会经由另一方的冷凝器就向蒸发器流动。因此,防止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使工作流体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在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中被再加热。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高效地使用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冷却工作流体的能量,并且增加从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向蒸发器供给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14]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15]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16]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17] 图5是第一参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18]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19] 图7是第二参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20] 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1] 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3] 图11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12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13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相互相同或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在多处位置记载了相同的结构的情况下,仅对其一部分标注符号。
[0027] (第一实施方式)
[0028]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者电子电路等电气设备进行冷却,调整这些对象设备的温度。另外,在各附图中,表示上下的箭头表示将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搭载于车辆,该车辆在平面停车时的重力方向上下。
[0029] 首先,对由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温度调整的对象设备进行说明。
[0030] 如图1所示,由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温度调整的对象设备为组电池2(以下,称为“电池”)。另外,作为对象设备,也可以是由电池2和未图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等构成的电池组
[0031] 电池2作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能够通过行驶用电动达而行驶的车辆的电源而使用。电池2由将立方体形状的多个电池单元21层叠配置而成的层叠体构成。构成电池2的多个电池单元21串联地电连接。电池单元21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或者铅蓄电池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构成。另外,电池单元21并不限于立方体形状,也可以具有圆筒形状等其他的形状。另外,电池2也可以包含并联地电连接的电池单元21而构成。
[0032] 电池2连接于车辆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电力变换装置和电动发电机。电力变换装置是例如将从电池2供给的直流电流变换成交流电流、并将变换后的交流电流向行驶用电动马达等各种电气负载放电的装置。另外,电动发电机是在车辆的再生制动时将车辆的行驶能量逆变换成电能、并将逆变换后的电能作为再生电力而经由逆变器等向电池2供给的装置。
[0033] 电池2在车辆的行驶中在进行电力供给等时自身发热,有时电池2会变得过度高温。若电池2变得过度高温,则促进电池单元21的劣化,因此需要对输出和输入设置限制以使自身发热变少。因此,为了确保电池单元21的输出、输入,需要用于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的冷却单元。
[0034] 另外,多数情况下,包含电池2的蓄电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后备箱的下侧。因此,不限于车辆的行驶中,在夏季的驻车中等也是,电池2的温度缓缓上升,有时电池2变得过度高温。若电池2放置在高温环境下,则电池2的劣化推进,其寿命大幅度降低,因此期望在车辆的驻车中等也将电池2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
[0035] 并且,电池2包含将各电池单元21串联地电连接的构造,因此根据各电池单元21中的、劣化最推进的电池单元21来决定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因此,若各电池单元21的温度存在偏差,则各电池单元21的劣化的推进程度偏差,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会降低。因此,为了使电池2长期间地发挥所期望的性能,使各电池单元21的温度偏差减少的等温化是很重要的。
[0036] 通常,作为冷却电池2的冷却单元,采用基于送机的空冷式的冷却单元、基于冷却水的冷却单元、或者利用了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冷却单元。
[0037] 但是,基于送风机的空冷式的冷却单元仅将车室内或者车室外的空气吹送到电池2,因此有时无法得到仅将电池2充分地冷却的冷却能力。另外,基于空冷式和冷却水的冷却单元有时使空气或者冷却水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电池单元21的冷却温度与下游侧的电池单元21的冷却温度产生偏差。
[0038] 另外,对于利用了制冷循环的冷热的冷却单元来说,虽然电池2的冷却能力较高,但在车辆的驻车中,需要使电力消耗量较多的压缩器等进行驱动。这导致电力消耗量的增大和噪声的增大等。
[0039]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采用了如下的热虹吸方式,并不是通过压缩器使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强制循环,而是通过制冷剂的自然循环来调整电池2的温度。
[0040] 接下来,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1] 如图1所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蒸发器3、第一冷凝器41、第二冷凝器42、气相通路5以及液相通路6等,通过将这些结构部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环管型的热虹吸。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在将其内部进行了真空排气的状态下被封入规定的量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能够采用例如R134a、R1234yf、二或者水等各种制冷剂。另外,如图1的点划线S1、S2所示,关于制冷剂的量,优选在电池2的冷却开始前的状态下,液相制冷剂的液体上表面位于气相通路5的中途和液相通路6的中途。另外,若制冷剂在图1的虚线的箭头的方向上循环,则液相制冷剂的液体上表面与其对应地位移。
[0042] 蒸发器3是被封闭的壳体,形成为扁平状,设置于与电池2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优选蒸发器3由例如或者等热传导率优越的材料形成。另外,蒸发器3只要被设置为能够与多个电池单元21进行热传递即可,也可以设置于例如与电池2的侧面或者上表面相对的位置。另外,蒸发器3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
[0043] 蒸发器3在内侧具有流体室30。优选在电池2的冷却开始前的状态下,在流体室30中充满液相制冷剂。另外,实际上,也可以包含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若电池2由于蓄电或者放电等而自身发热,则从电池2向蒸发器3传热,流体室30的液相制冷剂吸收该热而蒸发。此时,在流体室30的整体产生液相制冷剂的蒸发,通过该蒸发潜热而将多个电池单元21大致均匀地冷却。因此,蒸发器3能够减少多个电池单元21彼此的温度偏差而使多个电池单元21等温化、并且进行冷却。
[0044] 如上所述,电池2若变得高温则无法得到充分的功能,另外,有时导致劣化和破损。而且,对于电池2来说,与最劣化的电池单元21的特性相匹配地决定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因此,该蒸发器3能够通过利用了蒸发潜热的冷却而将多个电池单元21等温化、并且进行冷却,从而能够使电池2长期间地发挥所期望的性能。
[0045] 在蒸发器3连接有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将蒸发器3与液相通路6连接的位置称为第一开口部31,将蒸发器3与气相通路5连接的位置称为第二开口部32。优选在蒸发器3中,第一开口部31与第二开口部32分离。由此,在通过热虹吸使制冷剂循环时,在蒸发器3形成有从第一开口部31朝向第二开口部32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1中,第一开口部31和第二开口部32都设置于蒸发器3的侧面,但第一开口部31和第二开口部32的位置不限于侧面,也可以是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0046] 冷凝器4构成为包含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第一冷凝器41具有如下的功能:使在内部的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与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介质称为第一介质。第二冷凝器42也具有如下的功能:使在内部的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与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未图示的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介质称为第二介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温度能够单独地设定。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参考例中,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可以是同种介质,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介质。
[0047] 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相比于蒸发器3都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通过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而并联地连接。
[0048] 气相通路5构成为包含:从蒸发器3延伸的蒸发器侧气相通路50、从第一冷凝器41延伸的第一气相通路51、以及从第二冷凝器42延伸的第二气相通路52等。蒸发器侧气相通路50中的与蒸发器3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一气相通路51中的与第一冷凝器41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二气相通路52中的与第二冷凝器42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分支部53而连接。
[0049] 详细地说,蒸发器侧气相通路50的一端与蒸发器3的第二开口部32连接,另一端与分支部53连接。第一气相通路51的一端与分支部5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入口部415连接。第二气相通路52的一端与分支部5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入口部425连接。由此,气相通路5能够使蒸发器3中蒸发的气相制冷剂向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流动。另外,气相通路5主要供气相制冷剂流动,但有时也供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或者液相制冷剂流动。
[0050] 液相通路6构成为包含:从第一冷凝器41延伸的第一液相通路61、从第二冷凝器42延伸的第二液相通路62、以及从蒸发器3延伸的第三液相通路63等。第一液相通路61中的与第一冷凝器41相反侧的端部、第二液相通路62中的与第二冷凝器42相反侧的端部、第三液相通路63中的与蒸发器3相反侧的端部通过集合部64而连接。
[0051] 详细地说,第一液相通路61的一端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出口部416连接,另一端与集合部64连接。第一液相通路61使在第一冷凝器41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朝向蒸发器3流动。第二液相通路62的一端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出口部426连接,另一端与集合部64连接。第二液相通路62使在第二冷凝器42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朝向蒸发器3流动。在集合部64中,在第一液相通路61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与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集合。第三液相通路63的一端与集合部64连接,另一端与蒸发器3的第一开口部31连接。在第三液相通路63中,在第一液相通路61和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而在集合部64集合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3流动。由此,液相通路6能够使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向蒸发器3流动。另外,液相通路6主要供液相制冷剂流动,但有时也供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或者气相制冷剂流动。
[0052] 接着,对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详细地进行说明。
[0053] 如图2所示,第一冷凝器41具有第一上罐411、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以及第一下罐413等。优选第一冷凝器41由例如铝或者铜等热传导率优越的材料形成。第一冷凝器41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
[0054] 第一热交换管412相当于通过与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使气相制冷剂冷凝的第一热交换通路。在第一热交换管41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散热片414。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由此,液相制冷剂在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的内侧沿着重力方向流动。
[0055] 从第一气相通路51通过第一入口部415而向第一上罐411供给的气相制冷剂从第一上罐411向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流入。该气相制冷剂在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中流动时,通过与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中生成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自重而流入第一下罐413。该液相制冷剂从设置于第一下罐413的第一出口部416经由第一液相通路61、集合部64以及第三液相通路63而向蒸发器3流动。
[0056] 第二冷凝器42也具有第二上罐421、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以及第二下罐423等。优选第二冷凝器42也由例如铝或者铜等热传导率优越的材料形成。第二冷凝器42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
[0057] 第二热交换管422相当于通过与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使气相制冷剂冷凝的第二热交换通路。在第二热交换管42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散热片424。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由此,液相制冷剂在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的内侧沿着重力方向流动。
[0058] 从第二气相通路52通过第二入口部425而向第二上罐421供给的气相制冷剂从第二上罐421向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流入。该气相制冷剂在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中流动时,通过与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中生成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自重而流入第二下罐423。该液相制冷剂从设置于第二下罐423的第二出口部426经由第二液相通路62、集合部64以及第三液相通路63而向蒸发器3流动。
[0059] 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通过具备上述的结构而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0060]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通过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而并联地连接。由此,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使制冷剂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与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相比,制冷剂的流动的压力损失较小。因此,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使制冷剂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不会受到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流动的制约而使制冷剂的流量增加,能够生成更多的液相制冷剂。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从使制冷剂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对蒸发器3高效地供给液相制冷剂。
[0061]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41与第二冷凝器42并联地连接,因此一方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不会经由另一方的冷凝器而向蒸发器3供给。因此,防止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使制冷剂冷凝的能力较高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在该能力较低的冷凝器中被再加热。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高效地使用由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冷却制冷剂的能量,并且增加从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向蒸发器
3供给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
[0062]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和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的温度能够单独地设定。
[0063] 由此,对于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来说,一方的介质的温度与另一方的介质的温度不会彼此影响,可以说在热量上是独立的。因此,在例如电池2的发热量较大时,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介质来增加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充分地冷却电池2。另一方面,在电池2的发热量较小时,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高的介质而将电池2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进行与电池2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064]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和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
[0065] 由此,第一热交换管412和第二热交换管422能够通过自重而使液相制冷剂向重力方向下侧顺利地流动。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使制冷剂顺利地循环,提高电池2的冷却能力。
[0066] (第二实施方式)
[0067]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二冷凝器42的配置,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068] 如图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上罐421和第二下罐423沿着重力方向延伸。
[0069] 另一方面,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由此,液相制冷剂在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的内侧沿着重力方向流动的力变大。
[007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41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41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通过其自重而沿着重力方向流动的力变大,从第一下罐413经由第一液相通路61、集合部64和第三液相通路63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流动。另一方面,在第二冷凝器42中,虽然与第一冷凝器41相比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的力较弱,但多个第二热交换管42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在从第二上罐421流动到第二下罐423之后,经由第二液相通路62、集合部64和第三液相通路63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流动。由此,抑制液相制冷剂或者气泡从蒸发器3侧的逆流。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能力。
[0071] (第三实施方式)
[0072]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两个冷凝器的配置和液相通路6的结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073] 如图4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相比于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即,第二液相通路62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出口部426连接的位置相比于第一液相通路61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出口部416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更高的位置。这里,将第一、第二液相通路61、62中的与对应的冷凝器41、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a。将第三液相通路63的长度设为Lb。另外,将第一、第二液相通路61、62中的与对应的冷凝器41、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a。将第三液相通路63的容积设为Vb。另外,第一~第三液相通路61、62、
63的内径大致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冷凝器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第二液相通路
62的长度相当于La,该第二液相通路62的容积相当于Va。
[0074] 此时,第二液相通路62的长度La与第三液相通路63的长度Lb的关系为La<Lb。另外,第二液相通路62的容积Va与第三液相通路63的容积Vb的关系为Va<Vb。
[0075]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液相通路62和第三液相通路63具有La<Lb的关系,而抑制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在集合部64的附近向第一液相通路61逆流,而向第三液相通路63顺利地流动。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第二液相通路62和第三液相通路63具有Va<Vb的关系,也抑制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在集合部64的附近向第一液相通路61逆流,而向第三液相通路63顺利地流动。即,抑制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通过自重而流动的力的分散。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增加向蒸发器3供给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使液相制冷剂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顺利地循环。
[0076]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相比于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将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与此相对,虽然未图示,但在相比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而将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的情况下,第一液相通路61的长度相当于La,第一液相通路61的容积相当于Va。在该情况下,第一液相通路61和第三液相通路63与上述同样地,具有La<Lb、Va<Lb的关系。在该情况下,抑制在第一液相通路61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在集合部64的附近向第二液相通路62逆流,而向第三液相通路63顺利地流动。即,抑制在第一液相通路61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通过自重而流动的力的分散。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增加向蒸发器3供给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使液相制冷剂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顺利地循环。
[0077] (第一参考例)
[0078] 对第一参考例进行说明。第一参考例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一~第三液相通路61、62、63的结构。
[0079] 如图5所示,在第一参考例中,也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相比于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
即,第二液相通路62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出口部426连接的位置相比于第一液相通路61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出口部416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在第一参考例中,也将第一、第二液相通路61、62中的与对应的冷凝器41、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a。将第三液相通路63的长度设为Lb。另外,将第一、第二液相通路61、62中的与对应的冷凝器41、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a。将第三液相通路63的容积设为Vb。另外,第一~第三液相通路61、62,63的内径大致相同。在第一参考例中也是,与第二冷凝器42连接的位置较高的第二液相通路62的长度相当于La,该第二液相通路62的容积相当于Va。
[0080] 但是,在第一参考例中,第二液相通路62的长度La与第三液相通路63的长度Lb的关系为La>Lb。另外,第二液相通路62的容积Va与第三液相通路63的容积Vb的关系为Va>Vb。这样,在第二液相通路62和第三液相通路63具有La>Lb或者Va>Vb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到若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不能完全进入第三液相通路63,则如虚线的箭头F1所示,向第一液相通路61侧逆流。逆流到第一液相通路61侧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朝向第一冷凝器41侧,因此不会成为向蒸发器3按压液相制冷剂的力。因此,在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通过自重而流动的力分散,因此有可能导致向蒸发器3供给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0081] 另外,在第一参考例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通过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而并联地连接。由此,第一参考例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2] (第四实施方式)
[0083]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两个冷凝器41、42的配置、以及位于这两个冷凝器41、42各自的外部的介质的结构。
[0084] 如图6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比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即,第一液相通路61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出口部416连接的位置相比于第二液相通路62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出口部426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
[0085] 在图6中,用箭头M1表示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用箭头M2表示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温度能够单独地设定。即,对于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来说,一方的介质的温度与另一方的介质的温度不会彼此影响,在热量上是独立的。
[0086] 这里,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a,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b。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一冷凝器41相比,第二冷凝器42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因此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a,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b。此时,第二介质的温度Ta与第一介质的温度Tb的关系为Ta<Tb。即,Ta为比Tb低的温度。
[0087]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第二介质对应于第二冷凝器42。由此,第二冷凝器4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比第一冷凝器41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多。另一方面,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集合部64而逆流到第一液相通路61的情况下,也抑制该液相制冷剂浸入第一冷凝器41。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位于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较低的第二冷凝器42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浸入介质的温度较高的第一冷凝器41而被再加热。
[0088]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相比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与此相对,虽然未图示,但在相比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而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a,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b。此时,第一介质的温度Ta与第二介质的温度Tb的关系也为Ta<Tb。
[0089] 在该情况下,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第一介质对应于第一冷凝器41。由此,第一冷凝器41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比第二冷凝器4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多。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与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一液相通路61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集合部64而逆流到第二液相通路62的情况下,也抑制该液相制冷剂浸入第二冷凝器42。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位于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凝器41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浸入介质的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凝器42而被再加热。
[0090] (第二参考例)
[0091] 对第二参考例进行说明。第二参考例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变更了两个冷凝器41、42的配置、位于该两个冷凝器41、42各自的外部的介质的结构。
[0092] 如图7所示,在第二参考例中,相比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即,第一液相通路61与第一冷凝器41的第一出口部416连接的位置相比于第二液相通路62与第二冷凝器42的第二出口部426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
[0093] 在图7中也是,用箭头M1表示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用箭头M2表示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温度能够单独地设定。
[0094] 在第二参考例中也是,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a,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高的位置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b。在第二参考例中,位于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a,位于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的第二介质的温度相当于Tb。但是,在第二参考例中,第一介质的温度Ta与第二介质的温度Tb的关系为Ta>Tb。即,第二参考例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Ta为比Tb高的温度。
[0095] 在第二参考例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第二介质对应于第二冷凝器42。因此,第二冷凝器4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比第一冷凝器41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的量多。另一方面,第一冷凝器41所具有的第一出口部416与第二冷凝器42所具有的第二出口部42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因此,假设在第二液相通路62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集合部64而逆流到第一液相通路61的情况下,该液相制冷剂有可能浸入第一冷凝器41。即,第二冷凝器42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有可能相对于第一冷凝器41浸入到图7的点划线R所示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位于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较低的第二冷凝器42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有可能浸入介质的温度较高的第一冷凝器41而被再加热。
[0096] 另外,在第二参考例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通过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而并联地连接。由此,第二参考例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097] (第五实施方式)
[0098]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进行说明的多个实施方式相对于上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关于位于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各自的外部的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多个实施方式所参照的各附图中,省略蒸发器3及其周边的结构的图示。
[0099] 如图8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一例,具备第一送风机71,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具备第二送风机72。第一送风机71将作为第一介质的空气向第一冷凝器41供给。第二送风机72也将作为第二介质的空气向第二冷凝器42供给。
[0100] 至少在夏季,第一送风机71将作为第一介质的车室外空气向第一冷凝器41供给。车室外空气在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流动,与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另一方面,至少在夏季,第二送风机72将作为第二介质的车室内空气向第二冷凝器42供给。
车室内空气在第二冷凝器42的外部流动,与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通常,在至少夏季的车辆行驶时,通过空调装置将车室内的空气设定成比车室外的空气低的温度。因此,作为第二介质的车室内的空气为比作为第一介质的车室外的空气低的温度。
[0101]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单独地设定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二介质的温度。因此,单独地调整第一冷凝器41对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和第二冷凝器42对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能够促进液相制冷剂的生成。因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较低时,通过增加另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能够向蒸发器3供给液相制冷剂。
[0102]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电池2的发热量较大时,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介质而增加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充分地冷却电池2。另一方面,在电池2的发热量较小时,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高的介质而将电池2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进行与电池2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03] (第六实施方式)
[0104]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一例,具备第一送风机71和第一冷热供给器101。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具备第二送风机72和第二冷热供给器201。第一冷热供给器101和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例如由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或者构成冷却水的循环回路的热交换器等构成。
[0105] 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通过第一送风机71而产生气流,使通过第一冷热供给器101后的空气作为第一介质而向第一冷凝器41流动。由此,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却。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能够通过第一冷热供给器101的温度调节而调整作为第一介质的空气的温度。
[0106] 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通过第二送风机72而产生气流,使通过第二冷热供给器201后的空气作为第二介质而向第二冷凝器42流动。由此,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却。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也能够通过第二冷热供给器201的温度调节而调整作为第二介质的空气的温度。
[0107]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单独地设定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二介质的温度。因此,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较低时,也能够通过增加另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从而向蒸发器3供给液相制冷剂。
[0108] (第七实施方式)
[0109] 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一例,具备第一送风机71。第一送风机71将作为第一介质的空气向第一冷凝器41供给。该空气在第一冷凝器41的外部流动,与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0110] 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具备第二冷热供给器201。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例如由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或者构成冷却水的流动的循环回路的热交换器等构成。在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为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第二冷热供给器201将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冷热作为第二介质而向第二冷凝器42供给。另一方面,在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为构成冷却水的循环回路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第二冷热供给器201将冷却水的冷热作为第二介质而向第二冷凝器42供给。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来自作为第二介质的制冷剂或者冷却水的热传导而被冷却。第二冷热供给器201能够通过制冷循环或者冷却水的循环回路的输出调整,从而调整向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的冷热量。
[0111]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为送风机71。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为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或者构成冷却水的流动的循环回路的热交换器。
[0112] 由此,在例如车辆的市内行驶时等电池2的发热量较小时,通过使用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送风机,与对制冷循环进行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电池2的冷却所需的消耗电力。
[0113] 另一方面,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能够将作为第二介质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或者冷却水的温度设定成比作为第一介质的空气的温度低的温度。例如在车辆的高速行驶时等电池2的发热量较大时,通过使用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制冷循环等,能够充分地冷却电池2。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减少电池2的冷却所需的消耗电力,并且进行与电池2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14]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为不同种类的介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设定为温度不同的介质。因此,在例如车辆的市内行驶时等电池2的发热量较小时,作为第一介质,能够使用与第二介质相比温度比较高的空气,而将电池2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另一方面,在例如车辆的高速行驶时等电池2的发热量较大时,作为第二介质,能够使用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或者冷却水,而充分地冷却电池2。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进行与电池2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15] (第八实施方式)
[0116] 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第八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一例,具备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具体地说,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通过配管85将81、送风机82、空冷散热器83以及热交换器84等呈环状连接,构成了供冷却水循环的第一介质循环回路111。
[0117] 泵81使冷却水在配管85中循环。送风机82使气流向空冷散热器83流动。由此,在空冷散热器83的内部流动的冷却水被冷却。热交换器84相当于第一冷热供给器101。在热交换器84中流动的冷却水与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冷却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84中进行了吸热的冷却水向空冷散热器83流动。
[0118] 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具备制冷循环9。具体地说,制冷循环9通过配管95将压缩机91、高压侧热交换器92、膨胀93以及低压侧热交换器94等呈环状连接,构成了供制冷剂循环的第二介质循环回路211。上述的第一介质循环回路111与第二介质循环回路211是彼此独立的结构。
[0119] 另外,制冷循环9中使用的制冷剂可以与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使用的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相同,另外,也可以是不同的。
[0120] 压缩机91从低压侧热交换器94侧吸引制冷剂并进行压缩。压缩机91被从未图示的车辆的行驶用发动机或者电动机等传递动力而被驱动。
[0121] 从压缩机91排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流入高压侧热交换器92。流入到高压侧热交换器92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高压侧热交换器92的流路中流动时,通过与基于未图示的送风机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
[0122] 在高压侧热交换器92中冷凝后的液相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93时被减压,成为雾状的气液二相状态而流入低压侧热交换器94。膨胀阀93由节流孔或者喷嘴这样的固定节流件、或者适当的可变节流件等构成。低压侧热交换器94相当于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低压侧热交换器94通过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热而冷却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低压侧热交换器94后的制冷剂经由未图示的储液器而被吸引至压缩机9。
[0123]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供作为第一介质的冷却水循环的第一介质循环回路111与供作为第二介质的制冷剂循环的第二介质循环回路211为彼此独立的回路。由此,能够单独地设定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二介质的温度,防止第一介质的温度与第二介质的温度相互影响。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较低时,通过增加另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能够向蒸发器3供给液相制冷剂。
[0124]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采用构成制冷循环9的低压侧热交换器94。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通过将搭载于该车辆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94作为介质供给装置来使用,从而能够使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结构为简单的结构。
[0125] 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介质的冷却水与作为第二介质的制冷循环9的制冷剂为不同种类的介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温度设定为不同温度。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进行与电池2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26] (第九实施方式)
[0127] 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所具备的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由相同的制冷循环9构成。在该制冷循环9中,相当于第一冷热供给器101的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与相当于第二冷热供给器201的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并联地连接。
[0128] 具体地说,制冷循环9通过配管95将压缩机91、高压侧热交换器92、第一流量调整阀961、第一膨胀阀931、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第二流量调整阀962、第二膨胀阀932以及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等呈环状连接,构成了供制冷剂循环的循环回路。
[0129] 压缩机91和高压侧热交换器92与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实际上相同。
[0130] 在高压侧热交换器92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分支的配管951、952而向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侧和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侧分别分开地流动。在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侧的配管951设置有用于调整制冷剂的流动的流量的第一流量调整阀961。通过第一流量调整阀961后的液相制冷剂在通过第一膨胀阀931时被减压,成为雾状的气液二相状态而向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流入。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相当于第一冷热供给器101。
[0131] 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被设置为能够与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的流路中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从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吸热而蒸发。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在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的流路中流动的低压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冷凝。通过第一低压侧热交换器941后的制冷剂经由未图示的储液器而被吸引到压缩机91。
[0132] 另一方面,在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侧的配管952中也设置有用于调整制冷剂的流动的流量的第二流量调整阀962。通过第二流量调整阀962后的液相制冷剂在通过第二膨胀阀932时被减压,成为雾状的气液二相状态而流入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相当于第二冷热供给器201。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被设置为能够与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的流路中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从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吸热而蒸发。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在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的流路中流动的低压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冷凝。通过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2后的制冷剂也经由未图示的储液器而被吸引到压缩机91。
[0133]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制冷循环9所具备的第一流量调整阀961和第二流量调整阀962而调整向在第一冷凝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的冷热量以及向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的冷热量。第一流量调整阀961和第二流量调整阀962的流量调整是通过开闭时间的调整等而进行的。通过这样的制冷循环9的输出调整,从而在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中的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较低时,增加另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由此能够向蒸发器3供给液相制冷剂。因此,第九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五~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4]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构成制冷循环9的第一、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1、942分别作为第一、第二冷热供给器101、201来使用,能够提高第一冷凝器41和第二冷凝器42双方的制冷剂冷凝能力。另外,通过将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9的第一、第二低压侧热交换器941、942分别作为第一、第二冷热供给器101、201来使用,能够使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结构为简单的结构。
[0135] (第十实施方式)
[0136] 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第十实施方式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37] 在第十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的一例,具备第一送风机71。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的一例,具备基于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和制冷循环9的所谓的二级回路结构。构成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的热交换器84相当于第二冷热供给器201。
[0138] 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通过配管85将泵81、热交换器84以及散热器83等呈环状连接。该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的散热器83构成为能够与构成制冷循环9的低压侧热交换器94进行热交换。另外,构成制冷循环9的压缩机91、高压侧热交换器92、膨胀阀93以及低压侧热交换器94与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同的。
[0139]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冷热供给器201中流动的冷却水通过构成制冷循环9的低压侧热交换器94而被冷却。第二冷热供给器201能够通过制冷循环9的输出调节等来调整从第二冷热供给器201向在第二冷凝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的冷热量。第十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40] (其他的实施方式)
[0141]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相互没有关系,除了明确不可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指明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可以说未必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指明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指明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0142]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车辆的电池2进行冷却,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由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冷却的对象设备也可以是车辆所具备的各种设备装置。
[0143]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电池2进行冷却,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也可以对电池2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在蒸发器3中使制冷剂冷凝,在冷凝器4中使制冷剂蒸发。
[0144]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由形成为扁平状的壳体构成,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也可以采用包含热交换管的结构。
[0145]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两个冷凝器,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三个以上的冷凝器。
[0146]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或者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例示出冷却水的循环回路8、制冷循环9或者送风机71、72等,但不限于此。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0或者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0也可以应用例如具备帕尔贴元件的热组件、或者利用磁生成制冷作用的冷却体等各种装置。
[0147]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液相通路6具有第一液相通路61、第二液相通路62、集合部64以及第三液相通路。与此相对,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液相通路6也可以至少具有第一液相通路61和第二液相通路62。在该情况下,第一液相通路61和第二液相通路62采用分别单独地与蒸发器3连接的结构。
[0148] (总结)
[0149]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气相通路、第一液相通路、第二液相通路、连结部以及第三液相通路。蒸发器通过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第一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一热交换通路,该第一热交换通路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一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第二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比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第二热交换通路,该第二热交换通路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第二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工作流体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流动。第一液相通路从第一冷凝器延伸,使在第一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朝向蒸发器流动。第二液相通路从第二冷凝器延伸,使在第二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朝向蒸发器流动。
[0150] 根据第二观点,位于第一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第一介质和位于第二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第二介质能够单独地设定温度。
[0151] 由此,对于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来说,一方的介质的温度和另一方的介质的温度不彼此影响,可以说在热量上是独立的。因此,例如在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大时,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介质来增加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量,能够充分地冷却对象设备。另一方面,在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小时,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高的介质而将对象设备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进行与对象设备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52] 根据第三观点,第一冷凝器具有多个第一热交换通路,第二冷凝器具有多个第二热交换通路。第一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第一热交换通路和第二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第二热交换通路中的至少一方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
[0153] 由此,第一热交换通路和第二热交换通路中的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热交换通路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自重而向重力方向下侧顺利地流动。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使工作流体顺利地循环,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能力。
[0154] 根据第四观点,若将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a、将第三液相通路的长度设为Lb,则La<Lb。
[0155] 由此,在第一~第三液相通路的内径大致相同时,相比于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的容积,第三液相通路的容积较大。因此,抑制在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集合部的附近逆流,而向第三液相通路顺利地流动。即,抑制在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通过自重而流动的力的分散。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在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自重而增加向蒸发器供给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使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顺利地循环。
[0156] 根据第五观点,若将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a、将第三液相通路的容积设为Vb,则Va<Vb。
[0157] 由此,抑制在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通过自重而流动的力的分散。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在第一液相通路和第二液相通路中的与冷凝器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液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自重而使工作流体顺利地循环。
[0158] 根据第六观点,若将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a、将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设为Tb,则Ta<Tb。
[0159] 由此,与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介质的温度Ta较低的冷凝器相比,介质的温度Tb较高的冷凝器在重力方向上处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假设在集合部的附近液相的工作流体逆流的情况下,抑制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介质的温度较低的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浸入介质的温度较高的冷凝器。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介质的温度较低的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浸入介质的温度较高的冷凝器而被再加热。
[0160] 根据第七观点,位于第一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第一介质和位于第二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第二介质为不同种类的介质。
[0161]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设定成温度不同的介质。因此,例如在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大时,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低的介质来增加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量,能够充分地冷却对象设备。另一方面,在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小时,能够使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中的温度较高的介质而将对象设备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进行与对象设备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0162] 根据第八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还具备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对第一冷凝器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装置对第二冷凝器供给第二介质。
[0163] 由此,能够通过第一介质供给装置来调整从第一介质向在第一冷凝器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供给的冷热量,通过第二介质供给装置来调整从第二介质向在第二冷凝器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供给的冷热量。因此,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较低时,也能够通过增加另一方的冷凝器对制冷剂的冷凝能力,而向蒸发器供给液相制冷剂。
[0164] 根据第九观点,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具有供第一介质循环的第一介质循环回路。第二介质供给装置具有供第二介质循环的第二介质循环回路。这里,第一介质循环回路与第二介质循环回路为彼此独立的回路。
[0165] 由此,能够防止第一介质的温度与第二介质的温度相互影响。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介质供给装置而适当地调整从第一介质向在第一冷凝器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供给的冷热量,并且通过第二介质供给装置而适当地调整从第二介质向在第二冷凝器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供给的冷热量。
[0166] 根据第十观点,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至少一方为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
[0167]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通过将搭载于该车辆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作为介质供给装置来使用,能够使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为简单的结构。
[0168] 根据第十一观点,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一方的冷凝器相比于另一方的冷凝器,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低。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相比于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能够将介质的温度设定得低。
[0169] 由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量相比于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量变多。因此,假设在集合部的附近液相的工作流体逆流的情况下,抑制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浸入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较高的冷凝器。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中的位于热交换通路的外部的介质的温度被设定得低的冷凝器中冷凝后的工作流体浸入介质的温度被设定得高的冷凝器而被再加热。
[0170] 根据第十二观点,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低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为构成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另一方面,第一介质供给装置和第二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对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冷凝器供给介质的介质供给装置为送风机。
[0171] 由此,例如在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小时,通过使用作为第一介质供给装置的送风机,与对制冷循环进行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对象设备的冷却所需的消耗电力。
[0172] 另一方面,第二介质供给装置能够将作为第二介质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设定成比作为第一介质的空气低的温度。在例如对象设备的发热量较大时,通过使用构成作为第二介质供给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能够充分地冷却对象设备。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减少对象设备的冷却所需的消耗电力,并且进行与对象设备的发热量对应的温度调节。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