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子零件及设备 / 晶体振荡器 / 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

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

阅读:0发布:2020-11-17

专利汇可以提供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 电路 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由与非 门 IC4,输入端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非门IC5,输出端与与非门IC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非门IC3,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以及与第二逻辑链路相连接的缓冲晶体振荡电路,还设有分别与第一逻辑链路的输出端、非门IC5的输出端和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之间还串接有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其制作和使用非常方便。本发明完全采用逻辑 电子 元件来实现其逻辑控制功能,因此其能耗非常低,运算速度快。,下面是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由与非IC4,输入端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非门IC5,输出端与与非门IC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非门IC3,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与第二逻辑链路相连接的缓冲晶体振荡电路,分别与第一逻辑链路的输出端、非门IC5的输出端和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之间还串接有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所述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由集成U3,功率放大器P2,正极经电阻R17后与集成块U3的DD脚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18、电阻R21、二极管D9、电阻R19后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N极经电阻R16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15、极性电容C10、电阻R14、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9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8,基极经电阻R23后与集成块U3的SW脚相连接、其发射极顺次经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集电极接地的三极管Q1,一端与电阻R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的电阻R24组成;所述集成块U3的SENSE脚与极性电容C10与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其PWM脚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其ADJ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IN脚与电阻R12与电阻R14连接点相连接并作为输入端与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相连接、其GND脚接地;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21的连接点接地;所述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由倒相放大器U1,输入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倒相放大器U2,正极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感L2和电感L1后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可调电容C4,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感L1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晶体振荡器X,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5,以及与电阻R5相并联的电容C3组成;所述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分别与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第一逻辑链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1,与非门IC6,与非门IC7,与非门IC8,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6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7后接地的电阻R6,正极与电阻R6和二极管D7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7,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8,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与非门IC7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7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0组成;所述与非门IC6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7的正极输入端与非门IC5的输出端相连接;与非门IC8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集成块U3的IN脚相连接;
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第一逻辑链路的输出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链路由非门IC1,输入端与非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顺次经电阻R3、二极管D2后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的非门IC2,P极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N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容C1后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以及与二极管D1相并联的电阻R1组成;所述非门IC1的输出端则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逻辑链路由异或门IC9,P极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N极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4,N极与非门IC3的输入端相连接、P极经二极管D5、电阻R11、极性电容C7后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与二极管D3相并联的电阻R4,以及正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2组成;所述异或门IC9的第二输入端则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

说明书全文

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保护电路,具体是指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由于LED灯具有能耗低、使用寿命长以及安全环保等特点,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照明的主流产品之一。由于LED灯不同于传统的白炽灯,其需要由专用的驱动电路来进行驱动,因此市面上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用于防止驱动系统免受内部或外部不利因素干扰的保护系统。
[0003] 逻辑控制电路是LED灯保护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控制部分,其运行速度的快慢和性能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LED灯保护系统的使用范围和性能好坏。但是,目前这些逻辑控制电路的结构都较为复杂,不仅其能耗较高,而且其运行速度较慢,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逻辑控制的快速、低能耗的优势。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LED灯保护系统用的逻辑控制电路结构复杂、能耗较高、电路电流不稳定、运行速度较慢的缺陷,提供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新型蓝光LED用逻辑控制系统,由与非IC4,输入端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非门IC5,输出端与与非门IC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非门IC3,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与第二逻辑链路相连接的缓冲晶体振荡电路,分别与第一逻辑链路的输出端、非门IC5的输出端和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组成。同时,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之间还串接有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所述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由集成U3,功率放大器P2,正极经电阻R17后与集成块U3的DD脚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18、电阻R21、二极管D9、电阻R19后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N极经电阻R16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15、极性电容C10、电阻R14、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9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8,基极经电阻R23后与集成块U3的SW脚相连接、其发射极顺次经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集电极接地的三极管Q1,一端与电阻R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的电阻R24组成;所述集成块U3的SENSE脚与极性电容C10与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其PWM脚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其ADJ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IN脚与电阻R12与电阻R14连接点相连接并作为输入端与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相连接、其GND脚接地;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21的连接点接地;所述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相连接。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由倒相放大器U1,输入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倒相放大器U2,正极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感L2和电感L1后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可调电容C4,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感L1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晶体振荡器X,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5,以及与电阻R5相并联的电容C3组成;所述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分别与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第一逻辑链路相连接。
[0007] 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1,与非门IC6,与非门IC7,与非门IC8,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6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7后接地的电阻R6,正极与电阻R6和二极管D7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7,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8,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与非门IC7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7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0组成;所述与非门IC6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7的正极输入端与非门IC5的输出端相连接;与非门IC8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集成块U3的IN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第一逻辑链路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8] 所述第一逻辑链路由非门IC1,输入端与非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顺次经电阻R3、二极管D2后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的非门IC2,P极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N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容C1后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以及与二极管D1相并联的电阻R1组成;所述非门IC1的输出端则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
[0009] 所述的第二逻辑链路由异或门IC9,P极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N极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4,N极与非门IC3的输入端相连接、P极经二极管D5、电阻R11、极性电容C7后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与二极管D3相并联的电阻R4,以及正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2组成;所述异或门IC9的第二输入端则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
[0010]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1] (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其制作和使用非常方便。
[0012] (2)本发明完全采用逻辑电子元件来实现其逻辑控制功能,因此其能耗非常低,运算速度快。
[0013] (3)本发明的性能非常稳定,其中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能调节LED灯的温度,使其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使用。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的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7] 实施例
[0018]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逻辑控制元件与非门IC4、非门IC5、非门IC3,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以及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组成。
[0019] 连接时,非门IC5的输入端要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与非门IC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同时,非门IC1的输出端要与非门IC2的输入端相连接。
[0020] 所述放大式场强检测电路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由集成块U3,功率放大器P2,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容C9,极性电容C10,极性电容C11,二极管D8,二极管D9,三极管Q1组成。
[0021] 连接时,正极性电容C11的极经电阻R17后与集成块U3的DD脚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18、电阻R21、二极管D9、电阻R19后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二极管D8的N极经电阻R16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15、极性电容C10、电阻R14、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9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
[0022] 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23后与集成块U3的SW脚相连接、其发射极顺次经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集电极接地。电阻R24的一端与电阻R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成块U3的COMP脚相连接。
[0023] 使用时,该集成块U3优先采用型号为SD42524型集成电路来实现,其具有过电流衡定保护、超温保护等功能。其中,SD42524型集成电路的IN脚为电源电压输入端,其输入电压范围为12~36V;SENSE脚为电流检测端,其工作电流范围为6.5~20mA最大输出电流为6A,PWM为调光控制端,ADJ为线性调光端,COMP脚为温度补偿端。
[0024] 连接时,集成块U3的SENSE脚与极性电容C10与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其PWM脚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其ADJ脚与极性电容C11的负极相连接、其IN脚与电阻R12与电阻R14连接点相连接并作为输入端与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相连接、以及其GND脚接地;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21的连接点接地;所述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与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相连接。
[0025] 所述缓冲晶体振荡电路由倒相放大器U1、倒相放大器U2、晶体振荡器X、可调电容C4、电阻R5、电容C3及电感L1和电感L2组成。连接时,倒相放大器U2的输入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可调电容C4的正极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其负极顺次经电感L2和电感L1后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接;晶体振荡器X的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电感L1和电感L2的连接点相连接。
[0026] 电阻R5和电容C3组成RC滤波电路,连接时,电阻R5的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倒相放大器U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3则与电阻R5相并联。
[0027] 所述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分别与电阻20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第二逻辑链路相连接。
[0028] 所述第一逻辑链路由非门IC1、非门IC2、电阻R3、二极管D2、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1组成。其中,非门IC2的输入端与非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而非门IC2的输出端则顺次经电阻R3、二极管D2后与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二极管D1的P极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其N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容C1后与非门IC1的输入端相连接;电阻R1与二极管D1相并联。同时,该非门IC1的输出端需要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而电阻R2与电容C1的连接点需要接地。
[0029] 所述的第二逻辑链路由异或门IC9、二极管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4和电容C2组成。连接时,二极管D4的P极与与非门IC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其N极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二极管D3的N极与非门IC3的输入端相连接,其P极经二极管D5、电阻R11、极性电容C7后与异或门IC9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的。同时,电阻R4与二极管D3相并联,而电容C2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异或门IC9的第二输入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
[0030] 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则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1,与非门IC6,与非门IC7,与非门IC8,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6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7后接地的电阻R6,正极与电阻R6和二极管D7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7,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8,一端与与非门IC6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与非门IC7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8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7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0组成。
[0031] 同时,所述与非门IC6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7的正极输入端与非门IC5的输出端相连接;与非门IC8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集成块U3的IN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8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N即相连接,即极性电容C8的正极顺次经二极管D2和电阻R3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所述异或门IC9的第二输入端与倒相放大器U1的输入端相连接。
[0032] 同时,本发明通过该电路形成有4个输出端,即CT1、CT2、CT3和CT4。其中,输出端CT1由二极管D1的N极引出形成,输出端CT2有二极管D3的P极引出形成,输出端CT3由倒相放大器U2的输出端引出形成,输出端CT4由异或门IC9的输出端引出形成。
[0033] 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