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木工,框架和细木工 / 楼板梁 / 建筑物用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

建筑物用的混凝土组合构件

阅读:971发布:2023-04-30

专利汇可以提供建筑物用的混凝土组合构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钢 筋 混凝土 组合结构空心构件具有凸和凹的固定接头和导向装置,用于组合构件的相互连接,它们包括:外墙和内墙的建筑构件;对 角 连接两外墙或一外墙和一内墙的特别构件;转角凸缘接合件,简单凸缘接合件和凸缘接合件,凸缘接合件配有一对其截面大致呈矩形,至少从构件一个纵向垂直表面突出的悬臂件;和至少具有三条其截面能容纳悬臂件的纵向横槽的组合横梁。,下面是建筑物用的混凝土组合构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用于建造房屋或厂房的墙体和楼板的加压振捣混凝土组合浇模预制构件,其特点为能提供:具有预定组合长度、或对组合长度成倍数放大或缩小的,并具有预定组合高度和深度的组合建筑构件(1和11),连接垂直隔墙的特殊组合构件(13),连接拐的特殊组合构件(16D,16S),拐角凸缘接合部件(19),安放在与楼板横梁(22)相平行之墙面上的平凸缘接合部件(23),配备至少从组合构件之一个纵向表面伸出两条中空悬臂件(30A,30B)的前向凸缘接合部件(28),所述凸缘接合部件具有组合长度和深度,但其高度相当于楼板的高度,具有组合宽度的组合横梁(22),其高度与凸缘接合部件相同并至少配备三条断面与悬臂件(30A,30B)的外周互补的纵向模槽(31A,31,31B),所述横梁由加压振捣钢筋混凝土预制,钢筋部分为(32,32a),上述各个构件主要由两互相平行的垂直纵向板件构成,其两端具有部分或完整的横接墙,从而形成中空部分(5),其上端配备凸形固定接合部分(6),下端配备凹形接合部分(7),并具有上部凸形导承和定心装置(3a、3b)以及下端的凹形导承和定心装置(4a,4b),所述装置能与上方或下方的凸缘接合部件或建筑构件作固定接合并自动定心,上述组合构件之一端带有固定凸形接头部分(8),另一端则带有与之互补的凹形接头部分(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每一连结外墙体与隔墙的特殊构件(13)由一“T”形单元构成,亦即一个长度两倍于组合构件(1)的组合构件(11)与突出于内墙(2A)的一个构件(1)相连接,与构件(11)之横向对称平面成九十度角,其中构件(1和11)的中空部分(5a)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设计用途为将两个互相垂直的构件(1或11)相连接的构件(16D和16S)由一个(1)式或(11)式构件和一个拐角支柱件(17S或17D)联成一体而构成,该拐角支柱(17S或17D)位于构件(1或11)之左端或右端,此构件之外部纵向面板(2)延伸而形成该支柱件之后壁,其前壁则为面板(18S或18D),所述支柱件(17D或17S)具有凸形和凹形固定接头(8和9),并通过上端之横接部分(12)与构件(1或11)相连,这样,构件(1或11)的中空部分和支柱件(17S或17D)的中空部分相互连通,形成一个中空整体(5A),所述构件(1或11)和所述支柱件(17S或17D)均带有凸形固定接头部分(6、6a和6aA)和凹形接头部分(7、7a),以及导承和定心装置(3a、3b、4a、4b、和3aA、3bA,4aA、4b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拐角凸缘部件(19)由有效长度和宽度相等于形成墙体之构件的厚度、而且有效高度相等于建筑物楼板高度,亦即横梁(22)之高度,的组合块件构成,所述拐角部分(19)的侧面板形成外墙面(20A、20B),或具有凸形或凹形固定接头装置(8,9)的连接表面(21A,21B),上述各面(20A、20B、21A、21B)亦配备有固定接头部分(6A和7D)以及定心装置(3aD、3bD、4aD、4bD)。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水平凸缘部件(23)由四块垂直墙体(24、25、26、27)构成,其具有组合规格,亦即其长度和宽度跟构件(1或11)相同,有效高度与楼板高度相等,其中一个横向墙面具有凸形固定接头(8),另一横向墙面(27)则具有凹形固定接头(9),如有需要的话,纵向外墙(24)会形成如外墙面,墙(25)亦可带有纵向凹槽(26)或与之互补的凸棱(26′)。
6.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设计用于支承至少一条楼板的横梁(22)的凸缘接合部件(28)由类似(23)之构件构成,其中一个纵向表面(24A)被制成类似外墙面,另一纵向表面(25A)带有两个突出的、截面呈矩形的、且具有纵向模槽(33A、33B)的横向悬臂件(30A、30B),所述模槽与所述构件的中空部分相通,截面与每一悬臂件(30A或30B)之外截面相等的矩形开口(29)则提供在两臂(30A,30B)之间的墙体(25A)上,所述组合部件内部还配备两块加固横接件(3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凸缘部件(28)配备有凸形固定接头(6)和凹形固定接头(7A),后者大于前者的程度足以使楼板的横梁(22)作纵向接合,构件的侧端墙(27)配备有垂直通槽(44),能承接楔子(45),从而阻止每一个部件(28)在组装完毕右在构件(1或11)上作纵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构件,其中楼板的承重横梁(22)具有组合宽度,其高度相等于凸缘接合件(28)的有效高度,由浇模振捣钢筋混凝土制成,并至少具有三条其截面与悬臂件(30A、30B)之外廓基本互补的纵向模槽(31A、31、31B),以将悬臂件导入模槽(31A、31B),作为横梁(22)的撑架,横梁之一个纵向侧面带有凸棱(36′)或类似部分,导承进凸缘部件(23)的凹槽(26)或邻接横梁的凹槽(36),另一纵向墙面则带有凹槽(36),与邻接横梁之凸棱(36′)或与邻接凸缘部件(23)的一个互补的凸棱(26′)相啮合,悬臂件(30A,30B)和横梁(22)末端分别配备一对洞孔(35A,35B,34A,34B),以接受固定插销或类似的,从而把每一块横梁(22)固定在每一支承构件(28)上。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组组合式加压振捣混凝土预制建筑件或中空浇模件。这些组合预制构件能通过其固定接头而互相叠接,从而达到迅速搭建诸如小屋、工棚、武器储存室、观察站以及勘察站之类住房和工厂之目的。此类建筑物不再须要任何表面加工,具有防震、良好的隔热隔音性能;且在受到更大应时,在这些构件组合成的墙体中的空腔内还能浇注钢筋混土柱。这种组合预制构件组足以解决一般可能遇到的任何建筑难题。

近年来,各种规格和/或各种不同配料的组合式预制建筑构件已经渗入建筑市场,应用于民房和厂房的内外结构。

目前所知的块件型的组合式预制构件,无论是在工场内浇灌的外墙块件,或是配备有各种管道系统的隔音内墙,均存在下列问题中的至少若干项:1)需要进行表面的粉饰工序,因为重量太大,搬运时难免产生裂缝;

2)经常需要灰浆和/或钢筋,以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3)一般不宜建造超过一预定高度的建筑物;

4)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砂浆制成的预制建筑构件的表面粉饰工序必须在工地上进行。

本发明的组合式预制建筑构件足以解决上述缺陷,且具备下列优点:a)搭建简便,从而节省了有关成本费用;

b)上述建筑组合构件可以大量生产、从而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建筑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建造质量;

c)更平均地使用有效空间,使设计人员的责任得以减轻,也使得随后的建造过程中的各连续阶段的责任更容易分清;

d)避免了传统建筑物的相当大的浪费;

e)合理使用材料和劳动力;

f)由于组合建筑构件内外壁之间的中空隔层甚厚,因而很容易达到完全隔绝;

g)可使用本发明之组合预制构件建造临时建筑物,例如搭建城市民房之类;比那种价格昂贵、有碍欢瞻、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不可挽回之破坏的货柜,其工期亦得到了缩短。

h)由于本发明的组合预制建筑构件具有抗震性能,因此可不必盖造临时备用房;

I)组合建筑构件具有自动定心性能,从而避免了任何装配中的误差。

本发明所涉及的组合式建筑构件能满足任何钢筋混凝土建筑之要求,制造方法为浇模振捣和加压。

构件的任何一个表面、拐和厚度很小的凸缘均具有良好的修饰。由于拐角和凸缘所具有的光洁度,使得组合构件以固定接头进行叠接时不会出现隙缝,从而使建筑物在牢固程度、整齐程度和接合的精密程度方面都具有高度可靠性。本发明的这些性能以及其它特点和优点,在下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装置所作的说明中,可得到深入一步的理解。

图1为用于建筑物墙体的第1建筑构件的三向视图;

图2、3和4分别为图1所示之构件的纵视图和两个侧面图,两个侧面分别具有凸凹固定接头;

图5和图6分别为上述第一构件的顶视图和底视图,标示出互相叠接的组合构件的凸凹接头;

图7为沿图5之A-A线所取的构件纵向中心线断面图;

图8为具有两倍长度的第2组合构件的三向视图;

图9为该构件之纵向表面视图,其中可见固定接;

图10为图8所示构件之顶视图;

图11为该同一构件之底视图;

图12、13和14分别为对上述图8所示之第2构件的根据图9之B-B线和C-C线所取之断面图,以及根据图10的D-D线所取之纵向中心线断面图;

图15为一个有三个臂的单元部件之三向视图,该单元部件包括一个两倍长度的组合墙体构件,从该墙体构件的中部垂直延伸出另一件组合墙体构件,从而形成隔墙;

图16、17和18分别为图15所示之构件的顶视图以及沿图16所示E-E线所取的纵向中心线截面图,和沿F-F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9和20为第4组合建筑构件的三向视图,该组合构件包括一个墙体构件和一个支柱构件以与其它墙体作垂直接合,并分别在左和右面连接;

图21和22分别为图20所示的构件之顶视图和底视图,图中对固定接头处标示得更清楚;

图23、24和25分别为沿着图21的G-G、H-H和I-I线所取的断面图;

图26为图20所示之构件的表面视图,此表面为延伸出垂直墙体之表面之背面;

图27和28为第5建筑构件之三向视图和顶视图,第5建筑构件为拐角接头所用的凸缘部件;

图29、30和31分别为沿着图28所示之K-K、L-L和M-M线所取之断面图;

图32为组合外向凸缘部件之三向视图;

图33和34为该部件的顶视图和在图32中不明显的凹形固定接头的断面图;

图35和36分别为沿着图33所示之N-N和O-O线所取的断面图;

图37为前方凸缘部件之部件分解三向视图,配备有用以支承横梁的悬臂件,该横梁只得到局部显示;

图38为图37所示部件之底视图;

图39为图37所示之建筑部件之沿着图38之P-P线所取的纵向截面图;

图40为图37所示之凸缘构件沿着图38之Q-Q线所取之截面图;

图40A为另一种图37所示之凸缘构件沿着图38之Q-Q线所取之截面图,不过在两侧纵向均有支承横梁之悬臂件;

图41为一根横梁及其有关之内部钢筋的三向部分截面视图;以及图42为楼面拐角处若干组合构件的三向部件分解视图。

参阅图1至图7,图中所示为第1加压振捣混凝土组合建筑构件,浇模制成,用于民房或厂房建造。

此第一建筑构件一般用“1”来代表,由两块完全相等的纵向平行面板2构成,两侧均以两块上横板3和两块下横板4相联结;横板3和4的长度足以令构件1中形成内部空腔5。每一块构件1之形状使得它能与另外的构件1无论在垂直方向或纵向均能通过固定接头装置而互相极之准确地啮合,齐整密封,从而不需要涂灰浆层。为此,每一构件1的上端面都具有固定的凸出接头部分6,向上突起;在下端面则有凹进的固定插承槽部分7;这两部分(6与7)之形状是互补的。

同样,构件1的其中一个顶面配备有一对凸状固定部件8,而另一面配备凹状固定部件9。固定部件6形成内边为一个矩形,在板2和板3向上突出;这一凸缘的厚度约为板2厚度的二分之一;其外表面6a稍内倾,以达到构件组合叠接时具有自动定心性能。同样,在板3的上端亦有一楔形突出面,两个表面分别为相反斜面3a和3b,对称地位于上述建筑构件1的纵向平面A-A之两侧。每一建筑构件1的下部形状与凸状固定部件6和6a互补,并因此具有与凸出部件6和6a之外形完全互补的凹进槽7和7a;而且凹槽的侧面7a向内倾斜。横板4在下端亦具有楔形凹槽,两个侧面为4a与4b,分别与底下的另一块构件1的凸出表面3a和3b互补。这样,构件1即能以固定接头与其它构件相叠接,达到各相关构件之对称平面A-A之完全对准。

从纵向面板2向外突出的一对垂直凸棱8位于横板3和4之外,厚度约为面板2的二分之一。建筑构件1(图1)的左侧配备这样两条凸棱8是为了达到各构件之间的横向啮接。

上述凸棱之内表面与面板2的内表面共面;但在对侧则配备两条直立凹槽9(见图5和图6)。

当然,对建筑构件1之规格并无限制,但为了举例之便利,假定面板2构成墙体之表面,且与建筑构件的实用尺寸相同,其长度为100厘米,高度为50厘米,不包括凸出固定接头6和8的尺寸。而每一建筑构件1的宽度(即两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

在离建筑构件1的上端有一定距离处,开有垂直企口10,或者别的任何凹槽之类,形成一个机械起重装置可用的挂口,以利对构件1进行搬运、起吊和组装施工,而不致对拐角处和光洁的外表面造成破坏。

以建筑构件1建成的墙体可认为是由两块平行的墙面所构成,相隔的空腔5,形成隔热和隔音部分,亦可同时承装管道、导电线和其它建筑物内所需之装置。在某种特殊用途的建筑物里,间隔空腔5亦可用隔音和/或隔热材料充填。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构件1还可用作模壳以浇制钢筋混凝土构件。下文中将要描述的别的构件亦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而制成,其中与建筑构件1中功能相同的部件亦以同样的编号来代表,后面再加上字母以示区别;对其细节不再赘述。

参看图8到图14,图中标示之建筑构件11与建筑构件1基本上完全相同,只不过构件11是一个具有两倍于构件1的长度的单元块件,实际上是由两块构件1连成一个整体而构成的。因此,互相平行的面板2A与面板2的区别亦仅仅在于2A具有两倍于面板2的长度。面板2A之两端亦由横板3和4相联结,形状与建筑构件1的横板相象。在中心线平面的顶端为横接部件12,与面板2A形成一个整体,倾斜面和3aA和3bA,相当于两块建筑构件1的倾斜面3a和3b之拼合。所以,在构件11之上方或下方,既可叠接另一构件11,亦可叠接一对构件1,均通过固定接头叠接;而单元11具有两倍于单一块件1的有效长度,即200厘米。

图15至18标示一种特殊建筑构件13,此设计被用于外部纵向墙体和互相垂直的内部隔墙之间的联结。建筑构件13实质上是一个“T”型单元块件,由组合建筑构件11A和建筑构件1A组合,并与建筑构件11和1相似。构件11A与构件11之不同点仅仅在于其内壁板2A′配备有中央开口14,从开口14延伸出构件1A;而构件11的外壁板2A则是一个整体。在此情况下,构件1A和构件1的差别亦只在于:在这一特殊构件内只需要外端配备凸状固定接头部分8,而与面板2A′联成一个整体的另一端则没有。在此情况下,上端横接部分12变成了12A,12A也包括构件1的横板3,与构件1A和11A的交接处整体形成。在下端则配备单一的横接部件15,其功能相当于面板2A′和下端横板4之间的连接成份。同样,这一特殊构件11A有三对企口或类似凹陷处,以便运输和起吊时挂钩之用。在这一构件中,内部中空部分5A呈“T”形。当然,也可以制造与单元构件13相类似的构件单元,其中构件1A的连接端配备凹式固定连接装置9;亦可用一块构件11和两块构件1组合成十字交叉单元构件。

图19和20以三向视图标示出两种特殊构件16S和16D。每一块单元构件各包括构件1AS或1AD和拐角构件17S或17D。拐角构件为承装拐角支柱而设计,其横截面基本呈正方形,规格与厚度相当于构件1或11之厚度或深度;在此显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即为20厘米×20厘米。构件1AS和1AD与构件13中的1A基本相同。构件17S和17D的功能已如上述,即作为建筑物承重结构的转角支柱。支柱17S和17D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其设计均为,通过合适的固定接头跟从构件16S或16D的左面或右面分别延伸出的建筑物的垂直墙体相联接。

这里只对构件16D作详细说明,因为在需要两块或三块“T”形或十字形组合墙体时,构件16S或其它任何作为拐角支柱而设计的具体拐角构件,均可根据16D略作调整而制造。

图20所示之具体实施例中的构件17D,其正表面与块件1或11之联接端面相同。为此,这两种构件中相同的部分均以相同的号码代表。在具体实施例内,正表面配备凹形连接插承9。支柱17的侧面18被设计成外墙面之一部分,规格统一,但上端带有倾斜面3a和3b,下端带有凹陷槽,其倾斜面为4a和4b,分别与下方的支柱构件的3a和3b面互补。支柱17D的跟建筑构件1啮合的那个表面之相反表面与块件16D(或16S)的后墙面2B形成一个整体,但在上端带有两个上突倾斜面3a和3b,下端带有凹陷槽,倾斜面为4a和4b。在组合构件1与支柱17D(或17S)啮合处的上端有横接部件12,其上端呈两个倾斜面3aA和3bA;横接部件12的这两个倾斜面与图8所示之构件11的具体装置相似,即宽度为两倍于3a、3b和4a、4b。构件1和构件17D(或17S)联结成一个整体而成同属特殊构件16D(或16S)。两个构件的中空腔均为5B,联结方式同前一具体实施例。

图27是作为楼板支承凸缘部件的一个拐角构件的三向视图。在图27到31中所示的具体部件中,这一构件19被用于连接两块互相垂直的墙体;然而,运用同一原理亦可使用这种拐角构件的突缘连结三块甚至四块墙体。在典型情况下,每一拐角构件之断面均呈正方形,组合宽度相等于所建之墙体的厚度或深度。当然,这一组合建筑构件19和其它所有凸缘部件的有用高度相等。构件19配备有两个导承和固定接头部件,其与构件1和11的联结端相似。所以,这一墙角凸缘构件由两个墙体20A和20B构成,两个倾斜面为3aD和3bD,分别用作垂直导承和固定接头。一般编号为21A和21B的两块墙面也具有横向固定接头部件8和9。从上述墙体20A、20B、21A和21B突出的正方形棱边6D带有轻度倾斜面6aD;正方形棱边与上述墙体的内表面成一直线,从而形成跟前面所述的各个组合构件性质相同的上部凸状固定接头部分。下部底面带有跟凸形固定接头6D互补的截头梯形凹槽7aD,用以连接位于下方的组合建筑构件16D或16S的凸形固定接头拐角构件6A。事实上是一个整体的墙体21A和21B带有类似其它组合建筑构件的固定接合装置。为此,相似的部件均以相同编号标示,后面加上一个字母以示区别。

图32至36标示一简单平凸缘构件23。构件23仅以固定接头与横梁22连接,横梁22邻接楼板,从而达到构件23与楼板之连接。为了做到这一点,组合构件23在面向楼板的纵向表面25上带有一凹槽26(或与之互补的凸棱26′)与上述邻接横梁22的凸棱36′(或凹槽36)作固定接合,详细说明见下文。外部纵向墙体24之设计使其外墙面成为建筑物的外墙面。因此,建筑物的形状取决于该设计。位于墙体24和25之内墙面的不完整凹槽企口10与其它组合构件中的相同部件之功能相同。

如上所述,块件23的有用长度和厚度均与构件1的长度和厚度相等,而其有用高度与前述块件19相同。连接端包括整体墙27,并分别配备有凸、凹固定接头部分8和9,以与别的构件23或拐角单元块件19相连接。这一组合构件23亦配备有导承部分3a、3b、4a、4b以及固定接头部分6和7,从而与上方或下方的组合构件1或11相叠接。该构件的所有成份之编号均与上述各构件中之相同部分的编号相一致。在凸缘接合部件中,中空部分5跟在上下方形成一个整一墙体的邻接构件之中空部分相衔接。

图37到图40A所标示的是一前向接合凸缘构件28。根据设计,凸缘构件28之边侧配备有支承横梁22的支承装置。就其连接端和其结构而言,组合构件28与上述凸缘构件23相似。因此,它与构件23相似的部件所用的编号亦一致。纵向内墙25A配备有中心矩形孔29。中空悬臂件30A和30B之断面呈矩形成正方形从墙面25A向外突出,可以被导入加压振捣钢筋混凝土预制梁22的相应的模槽31A和31B内。预制梁22有钢筋32。预制梁的有效横断面之宽度和高度均相等于构件28的有效宽度和高度(不包括固定接头部分6和8)。这样,悬臂件30A和30B分别插入模槽31A和31B,形成撑架。同时,中间模槽31的开口面与29的开口面啮合,从而使构件28的中空部分5F通过构件28的悬臂件30A和30B的模槽33A和33B,连通到模槽31A和31B并直接连通到模槽31。

在横梁22的端部,即导承悬臂件30A和30B在那里引入的模槽31A和31B的纵向中心线平面上配备有两个垂直孔34A和34B;同时,悬臂件30A和30B上也分别有两个孔35A,35B与横梁22上的两孔34A和34B在组装后达到同轴。这些洞孔之设计目的是接承固定插销或类似物件(未示出)。由于组合构件28所需之特殊支承功能,在构件中还要放了加固横接件37。本发明提供了用预制梁22构成的楼面。预制梁22除具有上述各特点外,还沿纵向表面在一端配备凹槽36,在另一端配备互补的凸棱36′。

这些凸棱和凹槽使横梁22互相啮合,并还能跟在楼板一端的凸缘接合部件23的凹槽26和凸缘接合部件23A(未示出)的凸棱26′相啮合。凸缘接合部件23A与凸缘接合部件23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23A具有凸出的、与凹槽26互补的凸棱26′(未示出),而不是23所具有的凹槽26。如上文所述,如果构件28属于建筑物的外墙时,楼板横梁22是由构件28的悬臂30A和30B支承的。

但是,如果该墙体不是外墙,而是中间墙,则该构件由组合构件28A(见图40A)所取代。构件28A配备有分别从两个纵向侧墙面伸出的悬臂部件30A和30B。构件28A对纵向平面Q-Q作中心对称;图40A即沿此Q-Q线画出的断面图。

图41标示的是横梁22中使用的钢筋以及连接这些钢筋的加固装置32a。每一块构件28并不能直接安放到墙体的预定位置上去;因为对楼板的横梁22而言,必须将一块横梁22上的凸棱36′啮合进邻接的横梁22的凹槽36;而该邻接横梁22的另一面的凸棱36′再跟另一边的那一块横梁的凹槽36啮合,这样,楼板横梁22才能互相啮合。所以,一块横梁22须先按放到墙体上,然后再推向另外一块已经安放到位的横梁22,形成相互之固定接合。每一构件28也要照此法操作。这一操作能顺利进行是因为构件28下部的凹形固定插承槽7A比下边一块构件1的凸形固定接头要宽一些(如图39所示),其宽度足以使构件28跟其下面的构件1之间能够作纵向移动,移动的程度足以保证楼板横梁之间的固定接合。为了使构件28在叠接以后不致再因任何原因而滑离正位,在每块构件28的面板27的中部均有垂直贯通的凹槽44,其功能为对构件28作垂直定心。最后,将一枚楔子45(未示出)打入凹槽44以补偿凹形固定插承部分7A的更大长度,从而使构件28和构件1在叠接后保持稳固。

至此,对主要构件已作了详细的图解和说明。

但是,还可以进行比本实例长度大几倍或小几倍之组合构件之施工,以满足特殊设计规格之需要。

同样,也可采用适当的组合构件进行转角安装,以及解决内外墙体和窗等的具体问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