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杀卵活性 /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阅读:284发布:2020-06-20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属于 农药 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A为烯肟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叶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该组合物对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及卵菌纲类 真菌 引起的多种 植物 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 白粉病 、 炭疽病 、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该组合物杀菌谱广,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减少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延缓病菌对单一药物的抗性产生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下面是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农药组合物,所述农药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组分:活性成分A为烯肟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叶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B优选自叶菌唑、腈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80~80:1,优选1:60~60:1,优选1:20~20:1。
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5%-81%,优选10%-6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为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水分散粒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或乳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6.一种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用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是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类真菌引起,优选是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瓜类及辣椒炭疽病、疫病,花卉白粉病及叶斑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铃薯晚疫病、早疫病。
8.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施用于禾谷类、果树、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区域,以防治植物病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是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类真菌引起,优选是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瓜类及辣椒炭疽病、疫病,花卉白粉病及叶斑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的组分配制成制剂施用,或桶混施用。
11.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将所述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或助剂混合。

说明书全文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活性成分A烯肟菌胺与活性成分B(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叶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及卵菌纲类真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每年给作物种植和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类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包括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瓜类及辣椒炭疽病、疫病,花卉白粉病及叶斑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稻纹枯病、恶苗病,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
[0003]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甲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唑类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主流杀菌剂,但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单一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以及病原菌抗药性等问题。
[0004] 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作用,杀菌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不断攀升,而相比之下,研究与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具有投资少、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重视,纷纷加大开发研制度。我们在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明确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进行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0005] 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公开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杀菌组合物,并将所得的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
[0006] 发明简述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合理混配,获得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该组合物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展,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0008] 本发明组合物还具有能够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使作物产生正面的生理效应的作用,包括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产量及作物商品率等。
[0009] 本发明组合物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活性成分A为烯肟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叶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B优选自叶菌唑、腈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A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活性成分B则能够抑制病菌细胞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病菌细胞死亡。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协同增效,降低单独使用单剂剂量。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复配而成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不同组分配方的室内配方筛选测定试验、田间药效试验。
[00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农药组合物,所述农药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组分:活性成分A为烯肟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80~80:1。
[0013]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60~60:1。
[0014]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20~20:1。
[0015]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5%~81%。
[0016]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10~61%。
[0017] 本发明的组合物成品制剂的配制可以采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固体或液体)载体和各种助剂。
[0018]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农药组合物可由通常的加工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一种剂型。即将活性组分与液体载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加入一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粘合剂、稳定剂和消泡剂等。通常组合物中含有至少一种载体和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在各种情况下,应确保本发明组合物活性组分均匀分布。
[0019]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组合物可由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水分散粒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或乳油等。
[0020]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农药组合物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0021] 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浸泡、弥雾、撒播、浇泼、灌根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0022]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所述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用途。
[0023]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植物病害是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类真菌引起。
[0024]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植物病害是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蔓枯病、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瓜类及辣椒炭疽病、疫病,花卉白粉病及叶斑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
[002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将所述组合物施用于禾谷类、果树、蔬菜及经济作物或其种植区域,以防治植物病害。
[0026]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植物病害是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类真菌引起。
[0027]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植物病害是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西甜瓜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白腐病、灰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瓜类及辣椒炭疽病、疫病,花卉白粉病及叶斑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及锈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
[0028]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农药组合物的组分配制成制剂施用,或桶混施用。
[0029]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将所述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或助剂混合。
[0030] 发明详述
[0031] 定义
[0032]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化学名称:N-甲基-2-[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CAS登记号:366815-39-6。具有如下结构式:
[0033]
[0034] 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预防治疗作用、且与环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效。可用在谷物、果树、蔬菜等作物上,对多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尤其是对白粉病、锈病、叶斑病防效显著。
[0035] 腈苯唑(Fenbuconazole)化学名称:4-(4-氯苯基)-2-苯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丁腈,CAS登记号:114369-43-6。具有如下结构式:
[0036]
[0037] 腈苯唑又叫唑菌腈、苯氰唑,是三唑类内吸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能阻止已发芽的病菌孢子侵入作物组织,抑制菌丝的生长。在病菌潜伏期使用,能阻止病菌的发育;在发病后使用,能使下一代孢子变形,失去侵染能力,对病害具有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对禾谷类作物的壳针孢属、柄锈菌属和黑麦喙孢,甜菜上的甜菜生尾孢,葡萄上的灰葡萄孢属、葡萄球座菌和葡萄钩丝壳,核果上的丛梗孢属,果树上如苹果黑星菌等以及对大田作物、水稻、香蕉、蔬菜和园艺作物的许多病害均有效。
[0038] 抑霉唑(Imazalil)化学名称:(±)烯丙基1-(2,4-二氯苯基)-2-咪唑-1-基乙基醚,CAS登记号:35554-44-0。具有如下结构式:
[0039]
[0040] 抑霉唑又叫烯菌灵,用于防治柑橘、芒果、香蕉、苹果、瓜类等作物病害,也可用于防治谷类作物病害,对抗多菌灵、噻菌灵的青绿霉菌有特效。对果蔬白粉病、炭疽病也有良好的防效。
[0041] 氰霜唑(Cyazofamid)化学名称:4-氯-2-氰基-N,N-二甲基-5-对甲苯基咪唑-1-磺酰胺,CAS登记号:120116-88-3。具有如下结构式:
[0042]
[0043] 氰霜唑为磺胺咪唑类保护性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根肿病、猝倒病等有特效。作用机制是阻断卵菌纲病菌体内线粒体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电子传递来干扰能量的供应,其结合部位为酶的Q中心,称为QiI(苯醌内部抑制剂,Quinone  inside Inhibitors)类杀菌剂,与其他杀菌剂无交叉抗性。其对病原菌的高选择活性可能是由于靶标酶对药剂的敏感程度差异造成的。对卵菌纲真菌如霜霉菌、假霜霉菌、疫霉菌、腐霉菌以及根肿菌纲的芸苔根肿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
[0044] 叶菌唑(Metconazole)化学名称:5-(4-氯苯基)-2,2-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分子式C17H22ClN3O,CAS登记号:125116-23-6。结构式如下:
[0045]
[0046] 叶菌唑由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与美国氰胺(现为BASF)共同开发,对麦类、玉米、油菜籽、大豆、草坪、果树等的叶、穗发生的诸多病害有很高的防除效果,主要用于禾类作物防治赤霉病、矮形锈病、叶锈病、黄锈病、冠锈病、白粉病、颖枯病以及壳针孢等引起的病害。为麦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两种异构体都有杀菌活性,但顺式活性高于反式。叶菌唑的杀真菌谱非常广泛,且活性极佳。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镰孢霉和柄锈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叶菌唑同传统杀茵剂相比,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病范围却很广。
[0047] 术语“农药组合物”表示含有杀菌有效量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活性成分或其农业上可接受的互变异构体、溶剂合物、水合物或盐,与其他助剂、载体的混合物。将所述活性成分制备成杀菌组合物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向农业灌溉施药。本申请中,“农药组合物”也称为“杀菌组合物”。
[0048] 术语“活性成分”,又称为“有效成分”、“活性组分”,指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起杀菌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或其农业上可接受的互变异构体、溶剂合物、水合物或盐。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包含A烯肟菌胺。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B(选自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和叶菌唑中的一种)。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包含A和B。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A和B组成。
[0049] 术语“助剂”,又称为“辅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包括润湿剂、乳化剂、溶剂、分散剂、粘着剂、稳定剂、增效剂、安全剂、渗透剂等。例如农乳1601#、烷基芳基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乳酪素、矿物油、明胶、聚乙烯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50] 术语“载体”指可与活性成分相组合或联合以使其更易于施用给对象(例如植物、作物或草类)的天然或合成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因此,所述载体优选为惰性的,至少应为农业可接受的。所述载体可以为固体或液体。
[0051]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载体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的,可以作为固体载体使用的有例如:植物质粉末类(例如大豆粉淀粉、谷物粉、木粉、树皮粉、锯末、核桃壳粉、麸皮、纤维素粉末、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茎的颗粒,提取植物精华后的残渣等)、纸张、锯末,粉碎合成树脂等的合成聚合体、黏土类(例如高岭土、皂土、酸性瓷土、凹凸棒土等)、滑石粉类。石类(例如硅藻土、硅砂、母、含水硅酸,硅酸)、活性炭、天然矿物质类(浮石、绿坡缕石及沸石等)、烧制硅藻土、砂、塑料媒介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氯化酸钙、磷酸钙等的无机矿物性粉末、硫酸铵、磷酸铵、尿素、氯化铵等的化学肥料、土肥,以及白炭黑、沸石粉、木糠、石蜡、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与羧乙基纤维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混用。
[0052] 可以作为液体载体使用的可以在下列材料中选择,例如水,醇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等)、类(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甲酮、环己酮等)、醚类(例如乙醚、二恶烷、甲基纤维素、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油、矿物油等)、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油、烷基、氯代芳、氯代脂肪烃、氯苯,等)、卤化碳氢化合物类、酰胺类、砜类、二甲基亚砜、矿物和植物油动物油、农乳1601#、烷基芳基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乳酪素、明胶、聚乙烯醇等。
[0053] 作为其他辅助剂可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在某些场合2种以上辅助剂合用,或某些场合可以完全不使用辅助剂。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乳化、分散、可溶化、以及/或者润湿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高级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醇或酚的磷酸酯、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烷芳磺酸、萘磺酸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梳形的支装共聚物、丁基萘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磺基琥珀酸钠、油脂、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烷基磺酸盐等聚丙烯酸盐、蛋白质水解物。合适的低聚糖物或聚合物,例如基于单独的乙烯单体、丙烯酸、EO和/或PO或者其与例如(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结合。
[0054] 为使有效成分分散稳定化、附着以及/或者结合,可使用例如黄原胶、硅酸镁、明胶、淀粉、纤维素甲醚、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和天然磷脂(如脑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皂土、木质素磺酸钠等辅助剂。
[0055] 其中防冻剂可选用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作为悬浮性产品的抗絮凝剂可以使用例如萘磺酸聚合物、聚合磷酸盐等的辅助剂。
[0056] 消泡剂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
[0057] 任选地,还可包含其它附加组分,例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掩蔽剂。
[0058] 本申请所述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本申请所用术语“增效作用”,又称“协同作用”,是指不同化学物质在联合使用时具有相互协作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明显高于各个单独成分的效果。
[0059]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高出10% 以上,例如高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
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
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
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
94%、95%、96%、97%、98%、99%以上或高出100%。
[0060]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80~80:1,例如1:80~75:1、1:80~60:1、1:80~40:1、1:80~10:1、1:60~5:1、1:40~3:1、1:20~2:1、1:20~20:1、1:20~40:1、1:20~60:1;优选为1:60~60:1,例如1:55~55:1、1:40~
40:1、1:30~30:1、1:20~20:1、1:10~10:1、1:5~5:1;更优为1:20~20:1,例如1:18~18:
1、1:15~15:1、1:10~10:1、1:5~5:1、1:5~1:1、1:4~1:1、1:3~1:1、1:2~1:1、4:1~15:
1。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80:1、60:1、
40:1、20:1、10:1、5:1、3:1、1:1、1:3、1:5、1:10、1:20、1:40、1:60、1:80。
[0061] 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的重量总和占组合物总重的5%~81%,例如,5%~70%、5%~60%、5%~50%、5%~40%、5%~30%、5%~20%、5%~10%、10%~81%、10%~70%、20%~81%、20%~70%、
30%~81%、30%~70%、40%~81%、40%~70%、50%~81%、50%~70%、或60%~
81%;优选为10~61%,例如10~50%、10~40%、10~30%、10~20%、20~61%、20~
50%、20~40%、20~30%、30~61%、30~50%、30~40%、40~61%、40~50%、或50~
61%。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所述烯肟菌胺与唑类杀菌剂的重量总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总重的5%、6%、7%、8%、9%、10%、11%、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
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
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
79%、80%、或81%。
[0062] 所述“施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叶面喷雾、土壤处理、种子处理等本领域已知的任何使用方法。本申请所述活性成分或杀菌组合物可以在任意时间给予。例如所述活性成分或杀菌组合物可以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前、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使用,例如可以在病虫害发生前或发生后的约1小时、约2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8小时、约12小时、约24小时、约2天、约4天、约8天、约16天、约30天或1个月、约2个月施药。
[0063] 本申请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多次使用。当多次使用时,可以以间隔任意时间的方式施药,例如后续剂量与前面剂量的间隔为约8周、约4周、约2周、约1周、约5天、约3天、约2天、约24小时、约12小时、约8小时、约6小时、约4小时、约3小时、约2小时、约1小时、约30分钟或更少时间。
[0064] 本申请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合适的杀菌剂混合使用。所述混合使用可以是与其他杀菌剂同时使用或先后使用。当先后使用时,可以以间隔任意时间的方式使用。
[0065] 本发明组合物可由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各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水分散粒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 微囊悬浮剂或乳油等。
[0066] 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配制时,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刘步林主编,第二版中涉及的制剂加工方法,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0067] 将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配制成悬浮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或水等。其中: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例如2-7%,优选3-6%,例如3-5%、4-5%或4-6%;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润湿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例如2-5%或3-4%,优选2-4%,例如2-3%或3-4%;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稠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
6%,优选1-5%,例如2-4%或1-3%;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防腐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
0.1-5%、0.5-5%或1-5%,优选0.2-2%,例如0.5-1%或1-2%;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等;所述消泡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0.1-5%、0.5-5%或1-5%,优选0.4-1.0%,例如0.6-0.8%;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防冻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
8%、1-7%或1-6%,优选1-5%,例如2-4%或1-3%;以及余量为水。将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所述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和/或填充剂等。其中: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例如2-9%、3-8%或4-7%,优选3-7%,例如4-6%或5-6%;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润湿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例如2-9%、3-8%或4-7%,优选3-7%,例如4-6%或5-6%;
以及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68] 将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所述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和/或填充剂等。其中: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例如2-9%、3-8%或4-7%,优选3-7%,4-6%或5-6%;润湿剂选自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润湿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例如2-9%、3-8%或4-7%,优选2-7%,例如3-6%或4-5%;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及碳酸氢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崩解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1-5%,例如2-4%或1-3%;粘结剂选自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及微晶纤维素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
1-5%,例如2-4%或1-3%;以及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海泡石、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69] 将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时,所述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或油脂助剂等。其中: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例如2-7%、1-7%或2-8%,优选3-6%,例如4-
5%;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润湿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例如2-5%、1-5%或1-4%,优选2-4%,例如2-3%或4-5%;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有机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稠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1-5%,例如2-4%、3-5%或2-3%;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防腐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0.2-2%,例如
0.5-1.5%、1-1.5%或1-2%;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等;所述消泡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0.4-1.0%,例如0.6-0.8%或
0.5-1%;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防冻剂的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例如1-9%、2-8%、1-8%、1-7%或1-6%,优选1-5%,例如2-4%、3-5%或2-3%;以及其余为油脂类助剂,选自油酸甲酯、植物油、动物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而没有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同方案。
[0071] 发明人将烯肟菌胺和腈苯唑、抑霉唑、氰霜唑或叶菌唑混配,以黄瓜白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为对象,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0072] 药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采用盆栽幼苗测定法。
[0073] 黄瓜白粉病菌的培养及接种材料的准备:从未施用过杀菌剂的黄瓜栽培地采集黄瓜白粉病叶,保湿于培养皿中,置于23℃,相对湿度=50%,12h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待发病叶片上产生大量新的孢子后,用无菌水将孢子洗脱下来,配制成浓度为105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用于接种试验。
[0074] 供试黄瓜植株的准备:将感病黄瓜品种栽培在直径为15cm,高12cm的育苗钵内,置于玻璃温室中培养,待其长至3-4叶期后,挑选长势一致的植株进行试验。
[0075] 药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将提前配制好的系列梯度药液用手动喷雾器,(压力1bar,喷嘴口径:0.3mm)均匀喷施在供试黄瓜植株叶片表面,以叶表布满细液滴,但不能滴落为标准。药液喷施完毕后,自然干。每个浓度接种6棵瓜苗,3次重复。施药24h后,将提前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均匀喷雾接种在黄瓜植株的真叶表面。保湿12h后,置于日光玻璃温室进行培养。
[0076] 结果调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30-2000)”中的规定进行分级和病情指数调查,按下面分级方法记录。
[0077] 分级方法如下:
[0078] 0级:无病斑;
[0079]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0080]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0081]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0082]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40%;
[0083]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0%以上。
[0084] 计算公式:
[0085]
[0086] 病情指数可简称为病指。
[0087]
[0088] 共毒系数是用来评价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活性成分混用时毒力的变化的系数。
[0089]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090] 计算公式:
[0091]
[0092]
[0093]
[0094]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TI×混剂中A的含量(%)+B剂的TI×混剂中B的含量(%)
[0095] 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采用盆栽幼苗测定法。对各配比测试样品进行不同浓度的叶面喷雾处理。处理后第2天接种黄瓜霜霉病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室(条件:温度:昼25℃,夜20℃,相对湿度:95-99%)培养,24小时后置于温室(25℃±1℃)正常管理,6天后调查防治效果。
[0096]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9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097] 计算公式:
[0098]
[0099]
[0100]
[0101]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TI×混剂中A的含量(%)+B剂的TI×混剂中B的含量(%)
[0102] 药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将熔好的PD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所设计的浓度加入定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农药药液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5mm的供试病原菌菌片,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6±1℃),7天后进行调查。调查时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供试病原菌菌落直径,根据下式计算抑菌率。
[0103]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0104]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此为学术上常用提法)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105] 计算公式:
[0106]
[0107]
[0108]
[0109]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TI×混剂中A的含量(%)+B剂的TI×混剂中B的含量(%)
[0110] 表1.烯肟菌胺与腈苯唑及其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11]
[0112]
[0113] 从表1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52mg/L-4.84mg/L之间;烯肟菌胺与腈苯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14] 表2.烯肟菌胺与腈苯唑及其组合物对番茄早疫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15]药剂 回归方程 EC50(mg/L)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烯肟菌胺 Y=4.6907+1.7215x 1.51 0.9887 -
腈苯唑 Y=5.4726+1.6346x 0.62 0.9867 -
烯肟菌胺:腈苯唑=60:1 Y=4.9014+1.5980x 1.15 0.9732 128.3
烯肟菌胺:腈苯唑=40:1 Y=4.9154+1.5756x 1.13 0.9714 129.1
烯肟菌胺:腈苯唑=20:1 Y=5.0186+1.4557x 0.97 0.9653 145.7
烯肟菌胺:腈苯唑=10:1 Y=5.1008+1.4462x 0.85 0.9861 157.1
烯肟菌胺:腈苯唑=5:1 Y=5.2631+1.4224x 0.65 0.9803 187.5
烯肟菌胺:腈苯唑=1:1 Y=5.5410+1.7097x 0.48 0.9952 183.1
烯肟菌胺:腈苯唑=1:5 Y=5.7517+1.7555x 0.37 0.9893 185.8
烯肟菌胺:腈苯唑=1:10 Y=5.6883+1.8465x 0.42 0.9892 156.0
烯肟菌胺:腈苯唑=1:20 Y=5.5153+1.4962x 0.45 0.9735 141.8
烯肟菌胺:腈苯唑=1:40 Y=5.4996+1.5312x 0.47 0.9814 133.8
烯肟菌胺:腈苯唑=1:60 Y=5.4664+1.5056x 0.49 0.9827 127.8
[0116] 从表2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对番茄早疫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37mg/L-1.15mg/L之间;烯肟菌胺与腈苯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防治番茄早疫病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17] 表3.烯肟菌胺与腈苯唑及其组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18]
[0119]
[0120] 从表3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14mg/L-2.73mg/L之间;烯肟菌胺与腈苯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腈苯唑混配防治辣椒炭疽病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21] 表4.烯肟菌胺与氰霜唑及其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22]药剂 回归方程 EC50(mg/L)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烯肟菌胺 Y=3.9103+1.6096x 4.75 0.9881 -
氰霜唑 Y=3.3349+1.7085x 9.43 0.9894 -
烯肟菌胺:氰霜唑=60:1 Y=4.1949+1.3996x 3.76 0.9805 127.4
烯肟菌胺:氰霜唑=40:1 Y=4.2022+1.3970x 3.72 0.9807 129.3
烯肟菌胺:氰霜唑=20:1 Y=4.2581+1.3472x 3.55 0.9830 137.0
烯肟菌胺:氰霜唑=10:1 Y=4.2313+1.4901x 3.28 0.9863 151.7
烯肟菌胺:氰霜唑=5:1 Y=4.2399+1.5331x 3.13 0.9881 165.4
烯肟菌胺:氰霜唑=1:1 Y=4.1689+1.3929x 3.95 0.9869 159.9
烯肟菌胺:氰霜唑=1:5 Y=3.9696+1.5039x 4.84 0.9839 167.4
烯肟菌胺:氰霜唑=1:10 Y=3.7849+1.6553x 5.42 0.9737 159.7
烯肟菌胺:氰霜唑=1:20 Y=3.7083+1.6327x 6.18 0.9862 145.8
烯肟菌胺:氰霜唑=1:40 Y=3.6215+1.6725x 6.67 0.9898 138.1
烯肟菌胺:氰霜唑=1:60 Y=3.6796+1.5201x 7.38 0.9796 125.7
[0123] 从表4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氰霜唑混配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3.13mg/L-7.38mg/L之间;烯肟菌胺与氰霜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氰霜唑混配防治黄瓜霜霉病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24] 表5.烯肟菌胺与抑霉唑及其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25]
[0126]
[0127] 从表5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抑霉唑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1.43mg/L-5.35mg/L之间;烯肟菌胺与抑霉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混配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28] 表6.烯肟菌胺与抑霉唑及其组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29]药剂 回归方程 EC50(mg/L)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烯肟菌胺 Y=3.7818+1.6239x 5.63 0.9854 -
抑霉唑 Y=6.1115+1.3633x 0.15 0.9832 -
烯肟菌胺:抑霉唑=60:1 Y=4.4298+1.2873x 2.77 0.9867 127.1
烯肟菌胺:抑霉唑=40:1 Y=4.5602+1.2918x 2.19 0.9827 135.9
烯肟菌胺:抑霉唑=20:1 Y=4.6946+1.5753x 1.56 0.9790 131.7
烯肟菌胺:抑霉唑=10:1 Y=5.1252+1.4794x 0.82 0.9952 158.9
烯肟菌胺:抑霉唑=5:1 Y=5.3822+1.1954x 0.48 0.9866 165.5
烯肟菌胺:抑霉唑=1:1 Y=5.7929+1.0438x 0.17 0.9793 171.9
烯肟菌胺:抑霉唑=1:5 Y=6.1120+1.1724x 0.11 0.9735 162.8
烯肟菌胺:抑霉唑=1:10 Y=6.0167+0.9735x 0.09 0.9614 182.8
烯肟菌胺:抑霉唑=1:20 Y=6.0539+1.0682x 0.10 0.9789 157.3
烯肟菌胺:抑霉唑=1:40 Y=6.0409+1.1477x 0.12 0.9935 128.0
烯肟菌胺:抑霉唑=1:60 Y=6.0105+1.0686x 0.11 0.9893 138.6
[0130] 从表6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抑霉唑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9mg/L-2.77mg/L之间;烯肟菌胺与抑霉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混配防治辣椒炭疽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31] 表7.烯肟菌胺与叶菌唑及其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0132]
[0133]
[0134] 从表7中可以看出,烯肟菌胺与叶菌唑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活性,11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7mg/L-0.21mg/L之间;烯肟菌胺与叶菌唑11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烯肟菌胺与叶菌唑混配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135] 1、制剂实施例
[0136]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0137] 实施例1:5%烯肟菌胺·腈苯唑微乳剂(ME)
[0138] 称取2.5g烯肟菌胺原药、2.5g腈苯唑原药、5g N-甲基吡咯烷酮、10g异丙醇、4.5g农乳600#、5.5g农乳1601#,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39] 实施例2:81%烯肟菌胺·腈苯唑可湿性粉剂(WP)
[0140]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80g腈苯唑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41] 实施例3:61%烯肟菌胺·腈苯唑水分散粒剂(WG)
[0142]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60g腈苯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14g硫酸铵、2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17.6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43] 实施例4:41%烯肟菌胺·腈苯唑乳油(EC)
[0144]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40g腈苯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45] 实施例5:42%烯肟菌胺·腈苯唑悬浮剂(SC)
[0146] 称取2g烯肟菌胺原药、40g腈苯唑原药,6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47] 实施例6:22%烯肟菌胺·腈苯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148] 称取2g烯肟菌胺原药、20g腈苯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149] 实施例7:24%烯肟菌胺·腈苯唑水乳剂(EW)
[0150] 称取4g烯肟菌胺原药、20g腈苯唑原药、150#溶剂油24g、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5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 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51] 实施例8:10%烯肟菌胺·腈苯唑微乳剂(ME)
[0152] 称取5g烯肟菌胺原药、5g腈苯唑原药,5g N-甲基吡咯烷酮、10g异丙醇、4g农乳600#、6g农乳1602#,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53] 实施例9:30%烯肟菌胺·腈苯唑悬浮剂(SC)
[0154] 称取25g烯肟菌胺原药、5g腈苯唑原药,5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5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55] 实施例10:44%烯肟菌胺·腈苯唑乳油(EC)
[0156] 称取40g烯肟菌胺原药、4g腈苯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57] 实施例11:21%烯肟菌胺·腈苯唑微囊悬浮剂(CS)
[0158]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1g腈苯唑原药,Ultrazine NA(鲍利葛公司产品,下文出现同此处)1g,聚丙烯酸钠2g,聚脲预聚体10g,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g,150#溶剂油15g,盐酸3g,氢氧化钠0.01g,黄原胶0.01g,聚乙烯醇2g,其余水补足。将有效成分溶于溶剂油溶剂中,得到均一的油相溶液;向其中加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伴随剧烈搅拌,配制出以固体原药、溶剂油为油相,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水相的O/W型稳定乳液。将预先配制好的尿素-甲醛聚脲预聚物加入乳液中,使用低含量盐酸调节系统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囊悬浮剂。向此微囊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0159] 实施例12:61.5%烯肟菌胺·腈苯唑水分散粒剂(WG)
[0160] 称取60g烯肟菌胺原药、1.5g腈苯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28.5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61] 实施例13:12.2%烯肟菌胺·腈苯唑颗粒剂(GR)
[0162] 称取12g烯肟菌胺原药、0.2g腈苯唑原药、陶土50g、玉米淀粉8g、白炭黑4g、木质素磺酸钠1g,聚乳酸PLA 3g,2g阿拉伯胶,3.2g十二烷基硫酸钠,加陶土补足至100g。加水10g,混合均匀,进行挤压造粒,干燥得颗粒剂产品。
[0163] 实施例14:81%烯肟菌胺·腈苯唑可湿性粉剂(WP)
[0164] 称取80g烯肟菌胺原药、1g腈苯唑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65] 实施例15:24.3%烯肟菌胺·抑霉唑悬浮剂(SC)
[0166] 称取0.3g烯肟菌胺原药、24g抑霉唑原药,6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3g黄原胶、1.5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67] 实施例16:30.5%烯肟菌胺·抑霉唑乳油(EC)
[0168] 称取0.5g烯肟菌胺原药、30g抑霉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20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69] 实施例17:20.5%烯肟菌胺·抑霉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170] 称取0.5g烯肟菌胺原药、20g抑霉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171] 实施例18:31.5%烯肟菌胺·抑霉唑悬浮剂(SC)
[0172] 称取1.5g烯肟菌胺原药、30g抑霉唑原药,5.2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8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73] 实施例19:27.5%烯肟菌胺·抑霉唑微囊悬浮剂(CS)
[0174] 称取2.5g烯肟菌胺原药、25g抑霉唑原药,Ultrazine NA 1g,聚丙烯酸钠2g,聚脲预聚体10g,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g,150#溶剂油15g,盐酸3g,氢氧化钠0.01g,黄原胶0.01g,聚乙烯醇2g,其余水补足。将有效成分溶于溶剂油溶剂中,得到均一的油相溶液;向其中加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伴随剧烈搅拌,配制出以固体原药、溶剂油为油相,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水相的O/W型稳定乳液。将预先配制好的尿素-甲醛聚脲预聚物加入乳液中,使用低含量盐酸调节系统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囊悬浮剂。向此微囊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0175] 实施例20:60%烯肟菌胺·抑霉唑水分散粒剂(WG)
[0176] 称取10g烯肟菌胺原药、50g抑霉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30g膨润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77] 实施例21:30%烯肟菌胺·抑霉唑悬浮剂(SC)
[0178] 称取15g烯肟菌胺原药、15g抑霉唑原药,6g木质素磺酸钠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79] 实施例22:18%烯肟菌胺·抑霉唑水乳剂(EW)
[0180] 称取15g烯肟菌胺原药、3g抑霉唑原药、150#溶剂油18g、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2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 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81] 实施例23:22%烯肟菌胺·抑霉唑乳油(EC)
[0182]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2g抑霉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5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15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83] 实施例24:21%烯肟菌胺·抑霉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184]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1g抑霉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185] 实施例25:41%烯肟菌胺·抑霉唑水分散粒剂(WG)
[0186] 称取40g烯肟菌胺原药、1g抑霉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49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87] 实施例26:5%烯肟菌胺·抑霉唑乳油(EC)
[0188] 称取4.918g烯肟菌胺原药、0.082g抑霉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89] 实施例27:81%烯肟菌胺·抑霉唑可湿性粉剂(WP)
[0190] 称取80g烯肟菌胺原药、1g抑霉唑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91] 实施例28:81%烯肟菌胺·氰霜唑可湿性粉剂(WP)
[0192]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80g氰霜唑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93] 实施例29:61%烯肟菌胺·氰霜唑悬浮剂(SC)
[0194]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60g氰霜唑原药,6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3g黄原胶、1.5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95] 实施例30:24.6%烯肟菌胺·氰霜唑乳油(EC)
[0196] 称取0.6g烯肟菌胺原药、24g氰霜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20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97] 实施例31:21%烯肟菌胺·氰霜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198]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20g氰霜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199] 实施例32:33%烯肟菌胺·氰霜唑悬浮剂(SC)
[0200] 称取3g烯肟菌胺原药、30g氰霜唑原药,5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2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201] 实施例33:18%烯肟菌胺·氰霜唑微囊悬浮剂(CS)
[0202] 称取3g烯肟菌胺原药、15g氰霜唑原药,Ultrazine NA 1g,聚丙烯酸钠2g,聚脲预聚体10g,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g,150#溶剂油15g,盐酸3g,氢氧化钠0.01g,黄原胶0.01g,聚乙烯醇2g,其余水补足。将有效成分溶于溶剂油溶剂中,得到均一的油相溶液;向其中加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伴随剧烈搅拌,配制出以固体原药、溶剂油为油相,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水相的O/W型稳定乳液。将预先配制好的尿素-甲醛聚脲预聚物加入乳液中,使用低含量盐酸调节系统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囊悬浮剂。向此微囊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0203] 实施例34:40%烯肟菌胺·氰霜唑水分散粒剂(WG)
[0204]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20g氰霜唑原药、5g木质素磺酸钠,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50g膨润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205] 实施例35:30%烯肟菌胺·氰霜唑悬浮剂(SC)
[0206] 称取25g烯肟菌胺原药、5g氰霜唑原药,6g木质素磺酸钠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207] 实施例36:11%烯肟菌胺·氰霜唑水乳剂(EW)
[0208] 称取10g烯肟菌胺原药、1g氰霜唑原药、150#溶剂油11g、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2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209] 实施例37:63%烯肟菌胺·氰霜唑乳油(EC)
[0210] 称取60g烯肟菌胺原药、3g氰霜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5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15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11] 实施例38:20.5%烯肟菌胺·氰霜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212]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0.5g氰霜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213] 实施例39:54.9%烯肟菌胺·氰霜唑水分散粒剂(WG)
[0214] 称取54g烯肟菌胺原药、0.9g氰霜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35.1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215] 实施例40:5%烯肟菌胺·氰霜唑乳油(EC)
[0216] 称取4.938g烯肟菌胺原药、0.062g氰霜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17] 实施例41:81%烯肟菌胺·叶菌唑可湿性粉剂(WP)
[0218]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80g叶菌唑原药,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木质素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219] 实施例42:61%烯肟菌胺·叶菌唑悬浮剂(SC)
[0220]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60g叶菌唑原药,6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3g黄原胶、1.5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221] 实施例43:24.6%烯肟菌胺·叶菌唑乳油(EC)
[0222] 称取0.6g烯肟菌胺原药、24g叶菌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20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23] 实施例44:21%烯肟菌胺·叶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224] 称取1g烯肟菌胺原药、20g叶菌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225] 实施例45:33%烯肟菌胺·叶菌唑悬浮剂(SC)
[0226] 称取3g烯肟菌胺原药、30g叶菌唑原药,5g松香类分散润湿剂、2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227] 实施例46:18%烯肟菌胺·叶菌唑微囊悬浮剂(CS)
[0228] 称取3g烯肟菌胺原药、15g叶菌唑原药,Ultrazine NA 1g,聚丙烯酸钠2g,聚脲预聚体10g,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g,150#溶剂油15g,盐酸3g,氢氧化钠0.01g,黄原胶0.01g,聚乙烯醇2g,其余水补足。将有效成分溶于溶剂油溶剂中,得到均一的油相溶液;向其中加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伴随剧烈搅拌,配制出以固体原药、溶剂油为油相,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水相的O/W型稳定乳液。将预先配制好的尿素-甲醛聚脲预聚物加入乳液中,使用低含量盐酸调节系统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囊悬浮剂。向此微囊悬浮剂中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搅拌均匀,即得微囊悬浮剂。
[0229] 实施例47:40%烯肟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WG)
[0230]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20g叶菌唑原药、5g木质素磺酸钠,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50g膨润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231] 实施例48:30%烯肟菌胺·叶菌唑悬浮剂(SC)
[0232] 称取25g烯肟菌胺原药、5g叶菌唑原药,6g木质素磺酸钠分散润湿剂、1g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g黄原胶、1g硅酸镁铝、5g乙二醇、0.5g 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g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233] 实施例49:11%烯肟菌胺·叶菌唑水乳剂(EW)
[0234] 称取10g烯肟菌胺原药、1g叶菌唑原药、150#溶剂油11g、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3.2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4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235] 实施例50:63%烯肟菌胺·叶菌唑乳油(EC)
[0236] 称取60g烯肟菌胺原药、3g叶菌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5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g,150#低萘型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37] 实施例51:20.5%烯肟菌胺·叶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
[0238] 称取20g烯肟菌胺原药、0.5g叶菌唑原药、17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g TERSPERSE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0239] 实施例52:54.9%烯肟菌胺·叶菌唑水分散粒剂(WG)
[0240] 称取54g烯肟菌胺原药、0.9g叶菌唑原药、5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g硫酸铵、0.6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4g苯甲酸钠及35.1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241] 实施例53:5%烯肟菌胺·叶菌唑乳油(EC)
[0242] 称取4.938g烯肟菌胺原药、0.062g叶菌唑原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g,150#溶剂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43] 2田间药效试验
[0244] 2.1不同实施例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0245] 试验在山东省寿光市日光温室内进行,前茬为白菜,黄瓜株距为30cm,行距为60cm。试验设49个处理,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3次,共147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
[0246] 20%烯肟菌胺乳油,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提供,60g/L叶菌唑水乳剂为实验室自制,22.2%抑霉唑乳油(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24%腈苯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0g/L氰霜唑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市场购买所得。
[0247] 病情调查,发病初期施药,施药2次,间隔7天,于第一次药前、第二次施药前、第二次施药后7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每小区随机取五点调查,每点固定调查两株,视发病情况每株自下而上调查全部叶片,记载各级病叶数,病情分级采取0、1、3、5、7、9共六个级别。分级标准如下:
[0248] 0级:无病;
[0249] 1级:病斑占叶面积5%以下;
[0250] 3级:病斑占叶面积6%~10%;
[0251] 5级:病斑占叶面积11%~25%;
[0252] 7级:病斑占叶面积26%~50%;
[0253] 9级: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0254] 药效计算方法:
[0255]
[0256]
[0257]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
[0258] 安全性观察:每次药后1、3、7天目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对黄瓜生长的影响,明确有无药害发生。试验结果及分析:
[0259] 表8不同实施例对黄瓜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
[0260]
[0261]
[0262] 由表8可知烯肟菌胺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略低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单剂,高于氰霜唑单剂。通过复配之后各实施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相比于单剂都有明显提高,复配混剂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要普遍高出10%以上。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腈苯唑、氰霜唑、叶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供试黄瓜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黄瓜的药害现象。
[0263] 2.2不同实施例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264] 试验在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日光温室内进行。试验地为砂壤土,肥水充足。黄瓜为8月初定植,大行80厘米,小行50厘米,株距35厘米,双垄双行栽培。试验设49个处理,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3次,共147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
[0265] 20%烯肟菌胺乳油,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提供,60g/L叶菌唑水乳剂为实验室自制,22.2%抑霉唑乳油(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24%腈苯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0g/L氰霜唑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市场购买所得。
[0266] 病情调查,于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7天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2次。第一次施药后7天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病情。每小区随机取五点调查,每点查两株,视发病情况每株自下而上调查5~15片叶(每次调查每小区均确定相同叶位自下而上调查),记载各级病叶数,病情分级采取0、1、3、5、7、9共六个级别。分级标准如下:
[0267] 0级:无病斑;
[0268]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0%以下;
[0269]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0%~20%;
[027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30%;
[0271]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31%~50%;
[0272]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0273] 药效计算方法
[0274]
[0275]
[0276] 试验结果与分析
[0277] 表9不同实施例对黄瓜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
[0278]
[0279]
[0280] 由表9可知烯肟菌胺单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略低于氰霜唑单剂,高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单剂。通过复配之后各实施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相比于单剂都有明显提高,复配混剂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要普遍高出10%以上。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腈苯唑、氰霜唑、叶菌唑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供试黄瓜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黄瓜的药害现象。
[0281] 2.3不同实施例防治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0282] 试验田设在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供试蔬菜为番茄,品种为浙粉202。试验设49个处理,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3次,共147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
[0283] 20%烯肟菌胺乳油,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提供,60g/L叶菌唑水乳剂为实验室自制,22.2%抑霉唑乳油(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24%腈苯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0g/L氰霜唑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市场购买所得。
[0284]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番茄早疫病发病前第一次施药,7天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2次。第一次施药后7天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病情。每小区随机取五点调查,每点查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0285]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286] 0级:无病斑;
[0287] 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
[0288]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
[0289]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5%;
[0290]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
[0291]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大于50%。
[0292] 药效计算方法:
[0293]
[0294]
[0295] 式中: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96] 对作物的其他影响
[0297] 观察作物是否有药害产生,也应记录对作物的其他有益影响。
[0298] 试验结果及分析
[0299] 表10不同实施例对番茄早疫病田间防治效果
[0300]
[0301]
[0302] 由表10可知烯肟菌胺单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单剂的防效相当,高于氰霜唑单剂。通过复配之后各实施例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相比于单剂都有明显提高,复配混剂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要普遍高出10%以上。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腈苯唑、氰霜唑、叶菌唑复配对番茄早疫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供试 番茄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番茄的药害现象。
[0303] 2.4不同实施例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0304] 试验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供试辣椒品种为中椒4号。试验设49个处理,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3次,共147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
[0305] 20%烯肟菌胺乳油,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提供,60g/L叶菌唑水乳剂为实验室自制,22.2%抑霉唑乳油(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24%腈苯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0g/L氰霜唑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市场购买所得。
[0306] 病情调查,辣椒炭疽病发病前施药,施药2次,间隔7天,于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施药后7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每小区随机取五点调查,每小区取50个果实,以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病情分级采取0、1、3、5、7、9共六个级别。分级标准如下:
[0307] 0级:无病;
[0308] 1级:病斑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0309] 3级:病斑占果实面积的3%~8%;
[0310] 5级:病斑占果实面积的9%~15%;
[0311] 7级:病斑占果实面积的16%~25%;
[0312] 9级:病斑占果实面积的25%以上。
[0313] 药效计算方法:
[0314]
[0315]
[0316] 式中: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317] 对作物的其他影响
[0318] 观察作物是否有药害产生,也应记录对作物的其他有益影响。
[0319] 试验结果及分析:
[0320] 表11不同实施例对辣椒炭疽病田间防治效果
[0321]
[0322]
[0323]
[0324] 由表11可知烯肟菌胺单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单剂的防效相当,高于氰霜唑单剂。通过复配之后各实施例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相比于单剂都有明显提高,复配混剂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要普遍高出10%以上。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腈苯唑、氰霜唑、叶菌唑复配对辣椒炭疽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供试辣椒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辣椒的药害现象。
[0325] 2.5不同实施例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326] 试验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里村,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3,前茬为一季中稻,小麦栽培方式为旋耕撒播。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一致。试验设24个处理,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3次,共72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
[0327] 20%烯肟菌胺乳油,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提供,60g/L叶菌唑水乳剂为实验室自制,22.2%抑霉唑乳油(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24%腈苯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由市场购买所得。
[0328] 试验时小麦处于扬花初期,扬花约占5-10%,施药2次,间隔10天,亩喷液量30L。末次药后22天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以穗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共查500穗,统计病穗数并对病穗进行分级,计算防效。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329] 0级:不发病;
[0330] 1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以下;
[0331] 2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1/2;
[0332] 3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2~3/4;
[0333] 4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3/4以上。
[0334] 药效计算方法:
[0335]
[0336]
[0337] 对作物的其他影响
[0338] 观察作物是否有药害产生,也应记录对作物的其他有益影响。
[0339] 试验结果及分析:
[0340] 表12不同实施例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
[0341]
[0342]
[0343] 由表12可知烯肟菌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单剂的防效基本相当。通过复配之后各实施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相比于单剂都有明显提高,复配混剂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任意一种单独成分的防治效果要普遍高出10%以上。说明烯肟菌胺与抑霉唑、腈苯唑、叶菌唑复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供试小麦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小麦的药害现象。
[0344] 由此可见,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345] (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病害有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菌效果;
[0346] (2)减低单剂的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0347] (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0348] 以上结合示例性地说明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各实施例进行适当调整和重新组合,而不会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