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太空飞行器与操作 / 人造卫星 / 小卫星 /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阅读:132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终端获取时长,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基站获取时长,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在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终端,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相应地延长了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使得基站能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同一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此外,基站也按照最远点的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长,估计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从而能够在终端调整上行数据上传机制的情况下,准确接收上行数据。,下面是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获取时长,所述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所述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所述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为所述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所述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最远点为所述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述时长,发送所述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计算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
计算距离差,所述距离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所述第一距离为处于所述最远点的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依据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确定;
计算所述距离差与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时长,包括:
将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作为所述时长;或者,
将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所述时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或者,
按照以下方式计算得到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依据所述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所述卫星的天线倾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曲线方程上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5.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获取时长,所述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所述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最远点为所述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所述第四时长为所述预设信号从所述卫星传输至所述基站所用的时长;
所述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述时长,接收所述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长的获取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计算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三时长;
所述第四时长的获取方法包括:
计算所述卫星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四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时长,包括:
将所述第三时长的两倍与所述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所述时长;或者,将所述第三时长的两倍、所述第四时长的两倍、与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所述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包括:
依据所述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
依据所述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
依据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曲线方程上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上行同步方法。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上行同步方法。

说明书全文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采用低轨卫星实现无线通信的方式,因为卫星和地球是非同步的,存在卫星和地球相对高速运动的情况,速度约每秒8km。相当于无线小区在快速移动,终端即使在地球上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小区还是处于高速移动状态。另外又因为卫星通信系统小区的覆盖范围多达数千公里,所以,导致上行数据不对齐的问题。
[0003] 如图1所示,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息,到达卫星会有延时,再由卫星发给小区内不同位置的终端,因为距离卫星的远近不同,所以不同位置的终端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的时间不同,图1中,UE0为距离卫星较近的终端,简称为近点UE0,UE1与卫星的距离大于UE0与卫星的距离,简称为中点UE1,UEx为处于小区内距离卫星最远的位置点的终端,简称最远点UEx(有可能是不存在的虚拟终端),可见,由于距离卫星距离的不同,各个终端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的时间不同,所以,基于上行调度信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间也不同,发送的上行数据到达卫星以及基站的时间也就不同,因为小区覆盖范围大,所以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到达基站的时间差,通常超过一个时间单位(例如时隙)的长度,使得基站对同一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是不对齐的。
[0004] 可见,如何保证高时延通信系统中,基站对相同的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的同步接收(即接收时间对齐),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终端、以及基站,目的在于解决通信系统中,基站对同一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不对齐的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包括:
[0008] 终端获取时长,所述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所述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所述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为所述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所述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最远点为所述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
[0009]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述时长,发送所述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0010]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计算方法,包括:
[0011] 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
[0012] 计算距离差,所述距离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所述第一距离为处于所述最远点的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依据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计算所述距离差与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
[0013] 可选的,所述获取时长,包括:
[0014] 将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作为所述时长;或者,
[0015] 将所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所述时长。
[0016] 可选的,所述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包括:
[0017] 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或者,
[0018] 按照以下方式计算得到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依据所述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所述卫星的天线倾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曲线方程上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0019]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包括:
[0020] 基站获取时长,所述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所述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所述最远点为所述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所述第四时长为所述预设信号从所述卫星传输至所述基站所用的时长;
[0021] 所述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述时长,接收所述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0022] 可选的,所述第三时长的获取方法包括:
[0023] 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
[0024]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计算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与所述卫星之间的距离;
[0025] 计算所述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三时长;
[0026] 所述第四时长的获取方法包括:
[0027] 计算所述卫星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光速之商,得到所述第四时长。
[0028] 可选的,所述获取时长,包括:
[0029] 将所述第三时长的两倍与所述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所述时长;或者,[0030] 将所述第三时长的两倍、所述第四时长的两倍、与所述处于最远点的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所述时长。
[0031] 可选的,所述获取所述最远点的位置信息,包括:
[0032] 依据所述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
[0033] 依据所述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
[0034] 依据所述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所述曲线方程上距离所述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0035] 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以执行所述的上行同步方法。
[0036] 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以执行所述的上行同步方法。
[0037]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终端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基站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四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基站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
[0038] 可见,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终端,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以距离卫星最远的终端的上行数据发送时间为参考,延长发送时间,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进而基站能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此外,基站也按照最远点的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长为参考,估计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从而能够在终端调整上行数据上传机制的情况下,准确接收上行数据。附图说明
[003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卫星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004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的示意图;
[0042]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004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0044]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卫星通信系统的坐标系示意图;
[0045]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行同步方法的示意图;
[0046]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0047]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0048]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同步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0049]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行同步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51] 由背景技术可知,由于各个终端距离卫星距离的不同,各个终端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的时间不同,所以,基于上行调度信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间不同,发送的上行数据到达卫星以及基站的时间也就不同,因为小区覆盖范围大,所以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到达基站的时间差,通常超过一个时间单位的长度,使得基站对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是不对齐的。
[0052] 为了保证高时延通信系统中,基站对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的同步接收,分别针对终端和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各自对应提供了一种上行同步方法,使得基站对同一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是对齐的。
[0053]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应用于终端(以下简称第一终端),包括如下步骤:
[0054] S201:第一终端获取时长。
[0055] 其中,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以下简称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
[0056]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终端可以为虚拟终端,即现实中不存在的终端,只是假设最远点的位置处存在与卫星进行信号传输的终端。当然,第二终端也可以为真实的终端,即在最远点处恰好存在终端。
[0057] 此外,第二终端在处理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时,可能会存在处理时延。
[0058] 因此,可选的,该时长不仅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还依据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确定。
[0059]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将同一个无线通信小区内的其它终端的平均处理时延,作为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
[0060] 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基于第一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以及信号传输速度(无线信号的传输速度通常等同为光速),确定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技术来得到,第一终端与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所用的时长,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戳测量方法,测量得到该时长等。
[0061] 此外,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这一单程所用的时长,也即为预设信号从卫星传输到第一终端的单程所用的时长。
[0062] 因此,可选的,第一终端所获取时长的方式包括: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作为该时长,或者,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该时长。
[006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之差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下述图3示出的步骤、以及步骤的相应解释说明。
[0064] S202:第一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获取的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
[0065] 其中,基站通过卫星通信向第一终端下发上行调度信息,第一终端在接收到卫星下发的上行调度信息后,通过卫星通信向基站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这一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由于,第一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延时了所获取的时长,因此,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各自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而后,卫星再同时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发送给基站,因此,能够使得基站能够同步接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即基站可以同步接收第一终端所在通信小区内各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006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一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可见,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第二终端,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相应地延长了时长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并由卫星同时将上行数据发送给基站,使得基站能够同步接收各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0067] 可选的,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0068] S301: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
[0069] 其中,可以基于卫星的星历信息、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确定最远点(最远点可以存在真实终端或虚拟终端,即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当然,不仅可以确定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也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自身的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星历信息具体指的是:卫星在任意时刻内,预定所在位置。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070] 此外,还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
[0071]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下述图4示出的步骤以及步骤的相应解释说明。
[0072] S302:计算距离差。
[0073] 其中,距离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第一距离为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依据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确定。
[007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距离依据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卫星的位置信息确定,具体的,在预设坐标系下,第二终端的位置坐标和卫星的位置坐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终端的位置坐标和卫星的位置坐标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差的计算过程如公式(1)所示。
[0075]
[0076] 在公式(1)中,Dmax为第一距离,Distancex->s为第二距离,(x0,y0,z0)为卫星的坐标,(x1,y1,z1)为第二终端的坐标,(x2,y2,z2)为第一终端的坐标。
[0077] S303:计算距离差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
[0078] 其中,结合上述公式(1),计算距离差与光速之商的过程如公式(2)所示。
[0079]
[0080] 在公式(2)中,Δt为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c为光速。
[0081] 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获取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计算方法不限定于S302和S303所示出的具体实现过程,也可以先分别通过计算第一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一时长、以及计算第二距离和光速之商得到第二时长,再通过计算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得到Δt。
[0082] S304: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
[0083] 其中,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表示的是: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至卫星之间往返传输所需时长,与预设信号从第二终端至卫星之间往返传输所需时长之差。此外,处理时延的具体数值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时长的计算过程如公式(3)所示。
[0084] s=2Δt+k                                  (3)
[0085] 在公式(3)中,s为时长,k为处理时延。
[0086]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终端所获取的时长不限定于S304所得到的时长,也可以直接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作为第一终端所获取的时长。
[008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计算距离差,距离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第一距离为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依据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计算距离差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可见,依据第一终端、卫星、以及第二终端各自的位置信息,并结合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能够得到第一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所需延时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长,从而使得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各自发送的上行数据可以同时被卫星接收到。
[0088]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图3示出的步骤中,第一终端所获取的时长仅仅只是近似计算,当卫星轨道与无线通信小区的半径存在倾角时(也就是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与地面存在倾角),还需要根据卫星轨道的角度另行计算得出卫星与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的距离(同等于卫星到地面的距离),从而再根据图3示出的步骤重新计算得到时长。当然,根据卫星轨道的角度计算得出卫星与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的距离的具体实现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089] 可选的,计算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过程还可以是先计算第一距离与光速之商、第二距离与光速之商,再计算二者之差,以差的两倍与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具体计算过程与前面的方法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90] 可选的,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0091] S401: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
[0092] 其中,依据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这一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093] S402: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
[0094] 其中,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都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预先配置。由于卫星的波束范围呈椭圆,也就是说,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椭圆的曲线方程。
[0095] 具体的,参见图5,卫星距离地面1175km,卫星与地心连线坐标为(0,0,0),卫星的坐标为(0,0,1175),卫星的天线倾角为0°,波束范围的具体形状为椭圆,波束中心(椭圆的中心)的坐标为(450,0,0),波束扫描的宽度为东西方向1000km,扫描的长度为南北方向60km,由于波束范围呈椭圆,则椭圆短轴两顶点坐标分别为A(-420,0,0)和B(-480,0,0),长轴两顶点坐标分别为C(-450,60,0)和D(-450,-60,0)。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就是椭圆的曲线方程,曲线方程为公式(4)所示。
[0096]
[0097]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实现过程仅仅用于举例说明,卫星的具体位置信息、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0098] S403: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0099] 其中,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实际上就是求得卫星波束范围(椭圆)的曲线方程上,与卫星距离最远的点的坐标。
[0100] 具体的,结合上述S402示出的曲线方程的具体实例,椭圆上任意一点到卫星的距离为公式(5)所示,进一步的,对公式(5)进行求导,求导的具体过程如公式(6)所示,分别得到两点E0(-466.8,-414.2,0)和E1(-466.8,414.2,0)。计算E0和E1各自到卫星(0,0,1175)的距离,得到两点与卫星的距离都为1300.5km。分别计算椭圆上短轴两顶点A(-420,0,0)和B(-480,0,0)各自与卫星的距离,得到A点与卫星的距离为1247.8km,B点与卫星的距离为1269.3km。通过比较E0、E1、A和B各自与卫星的距离大小可知,E0和E1为最远点,且最远点到卫星的距离为1300.5km。
[0101]
[0102]
[0103] 在公式(6)中,导数为0,求得x=-466.8km,y=±414.2km。
[010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实现过程仅仅用于举例说明。
[010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即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终端的坐标)。可见,第一终端基于预先配置的卫星的位置信息、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能够计算得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
[0106]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同步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如下步骤:
[0107] S601:基站获取时长。
[0108] 其中,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即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四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基站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
[0109] 由于卫星的位置信息和基站的位置信息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因此,基站与卫星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计算得到,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基站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一商值,将第一商值作为第三时长。同理,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二商值,将第二商值作为第四时长。
[0110] 此外,第二终端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时,可能会存在处理时延。
[0111] 因此,可选的,基站所获取的时长不仅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还依据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确定。
[01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将同一个无线通信小区内的其它终端的平均处理时延,作为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
[0113] 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基于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信号传输速度(无线信号的传输速度通常等同为光速),确定预设信号从卫星传输至基站所用的时长。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技术来得到,卫星与基站之间的信号传输所用的时长,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戳测量方法,测量得到该时长等。
[0114] 此外,预设信号从卫星传输至基站这一单程所用的时长,也即为预设信号从基站传输到卫星的单程所用的时长。
[0115] 因此,可选的,将第三时长的两倍与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时长;或者,将第三时长的两倍、第四时长的两倍、与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
[0116]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第三时长和第四时长的具体获取方法,可参见下述图7示出的步骤、以及步骤的相应解释说明。
[0117] S602: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获取的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
[0118] 其中,基站通过卫星通信向各个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各个终端在通过卫星通信将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针对预设信号从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并再次传输到基站的所需时长,延时该时长,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0119]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各自发送的上行数据会同时被卫星接收到,并由卫星同步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发送给基站。因此,基站延时时长后,能够同步接收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即能够同步接收到第一终端所在通信小区内各个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01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终端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所对应的终端,第四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基站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可见,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第二终端,第一终端(包括通信小区内的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相应地延长了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使得基站能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基站也按照第二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长,估计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从而能够在第一终端调整上行数据上传机制的情况下,准确接收上行数据。
[0121] 可选的,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0122] S701: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
[0123] 其中,可以基于卫星的星历信息、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确定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当然,基站自身的位置信息和卫星的位置信息都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0124]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下述图8示出的步骤、以及步骤的相应解释说明。
[0125] S702:依据位置信息,计算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0126] 其中,基于第二终端的坐标、以及卫星的坐标计算得到距离,这一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127] S703:计算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三时长。
[0128] 其中,计算距离与光速之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129] S704:计算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四时长。
[0130] 其中,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的计算过程、以及该距离与光速之商的计算过程,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131] S705:将第三时长的两倍、处理时延与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时长。
[0132] 其中,处理时延为第二终端在接收上行调度信息之后,直至发送上行数据之间所需的时间,处理时延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因此,时长=第三时长×2+处理时延+第四时长×2。
[0133] 需要强调的是,基站所获取的时长不限定于S705所得到的时长,也可以直接将作为第三时长的两倍和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基站所获取的时长。
[013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依据位置信息,计算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计算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三时长。计算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四时长。将第三时长的两倍、处理时延与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时长。可见,基站能够基于最远点的位置信息、基站自身的位置信息和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得到所需延时的时长。
[0135]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图7示出的步骤中,基站所得到的时长仅仅只是近似计算,当卫星轨道与无线通信小区的半径存在倾角时(也就是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与地面存在倾角),还需要根据卫星轨道的角度另行计算得出卫星与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的距离(同等于卫星到地面的距离),从而再根据图7示出的步骤重新计算得到时长。当然,根据卫星轨道的角度计算得出卫星与无线通信小区所在平面的距离的具体实现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0136] 可选的,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0137] S801: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
[0138] 其中,S801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图4示出的S401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139] S802: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
[0140] 其中,S802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图4示出的S402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141] S803: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
[0142] 其中,S803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图4示出的S403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实现原理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14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即第二终端的坐标)。可见,基站基于预先配置的卫星的位置信息、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能够计算得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
[0144]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计算出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后,发给第一终端,在此情况下,第一终端可以不用自行计算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当然,第一终端也可以自行计算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做限定。
[0145] 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同步方法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同步装置,可以应用在终端,如图9所示,包括:
[0146] 获取单元100,用于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即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
[0147] 发送单元200,用于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0148] 其中,获取单元100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还包括: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作为时长,或者,将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的两倍与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
[0149] 获取单元100计算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之差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获取最远点(即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计算距离差,距离差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差,第一距离为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依据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计算距离差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
[0150] 获取单元100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按照以下方式计算得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即第二终端的坐标)。
[015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差确定,第一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一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第二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即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一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所获取的时长,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可见,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第二终端,第一终端(包括通信小区内的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相应地延长了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使得基站能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
[0152]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行同步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应用于基站,包括:
[0153] 获取单元300,用于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处于最远点的终端(即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四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卫星传输至基站所用的时长。
[0154] 接收单元400,用于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的上行数据。
[0155] 其中,获取单元300获取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将第三时长的两倍与第四时长的两倍之和,作为时长,或者,将第三时长的两倍、第四时长的两倍、与第二终端的处理时延之和,作为时长。
[0156] 获取单元300获取第三时长和第四时长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获取最远点(即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依据位置信息,计算第二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计算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三时长。计算卫星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得到第四时长。
[0157] 获取单元300获取最远点的位置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依据卫星的星历信息获取卫星的位置信息。依据卫星的天线倾角和波束范围,计算得到小区的覆盖范围的曲线方程。依据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曲线方程上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的坐标(即第二终端的坐标)。
[015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获取时长,时长依据第三时长与第四时长确定,第三时长为预设信号从第二终端传输至卫星所用的时长,最远点为第一终端所在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距离卫星最远的点,第四时长为预设信号从卫星传输至基站所用的时长。基站在发送上行调度信息后,延时时长,接收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可见,无线通信小区中,除了距离卫星最远的第二终端,第一终端(包括通信小区内的其他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之后,都相应地延长了上行数据的发送时间,使得所有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被卫星接收到,使得基站能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同一上行调度信息对应的上行数据。此外,基站也按照第二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时长,估计上行数据的接收时刻,从而能够在第一终端调整上行数据上传机制的情况下,准确接收上行数据。
[0159]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以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执行的上行同步方法。
[016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以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执行的上行同步方法。
[0161]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所述的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设备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计算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62]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163]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