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领域 / 襟翼 / 专利数据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61 用于包括襟翼的机翼的襟翼支撑组件和包括襟翼的机翼 CN202311200284.4 2023-09-15 CN117302507A 2023-12-29 杨贵强; 董萌; 刘湘云
发明涉及用于包括襟翼的机翼的襟翼支撑组件和包括襟翼的机翼。襟翼支撑组件包括:襟翼支撑主体,襟翼支撑主体的第一侧面上具有供襟翼可滑动地连接到襟翼支撑主体的导轨;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襟翼支撑主体的第一端,并且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机翼的框架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襟翼支撑主体的第二端,并且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框架的第二位置;其中,襟翼支撑主体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框架形成为四连杆机构形式,使得襟翼支撑主体上的导轨能够在受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约束的情况下相对于框架运动。
62 船用襟翼 CN201020156191.8 2010-03-30 CN201665312U 2010-12-08 丁郁华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装置,尤其涉及船舶襟翼舵的改进。本实用新型船用襟翼舵,包括主舵和副舵,所述主舵固接在舵杆上,所述副舵的一端固接有副舵轴,该主舵的上下端面均固定安装有托板,且位于该主舵尾部的所述托板之间铰接有所述的副舵轴,位于所述托板外侧的所述副舵轴上固接有短连杆,该短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有长连杆,该长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与船体相对静止的零部件上。它具有结构简单、经久耐用、延长襟翼舵的使用寿命,减少船舶进坞维修次数及资金的特点。
63 襟翼舵托 CN200920255638.4 2009-11-24 CN201580553U 2010-09-15 徐海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襟翼舵托,包括舵叶(1)、卡板(2)、舵托轴(3)、舵托座(4);圆柱形舵托轴(3)穿过舵叶(1)底部的圆柱形内孔,舵托轴(3)头部开有长方型卡槽(5),长方体卡板(2)卡在舵托轴(3)的卡槽(5)内,卡板(2)的两端与舵叶(1)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卡板式设计的轴结构是圆柱形,这样容易加工,圆周是靠轴端的卡板固定,这样加工完后,就可以直接安装固定,不需要研磨锥面,通过卡板直接固定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而不需要锥面连接,既方便又节约成本。
64 襟翼舵体 CN200420028140.1 2004-06-17 CN2712797Y 2005-07-27 沈定安; 吴建华; 马向能; 毛海斌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来掌握船舶航向的高操纵效能的船用襟翼舵体。该舵体由主舵和子舵组成。其中,主舵的后边与子舵的前边相铰接。主舵的两面为对称的流线型面,子舵两面为对称的折线型面。这种襟翼舵舵体,不仅操纵效能较高,而且可降低船舶的运行成本。
65 连杆襟翼 CN97241601.3 1997-12-12 CN2316252Y 1999-04-28 朱军; 陈强; 程虹
本实用新型有关连杆襟翼,包括主舵1、襟翼舵2、主舵1由主舵轴5与船体相固连,襟翼舵2通过绞链与主舵1相连,滑杆4与船体相固边,连杆3一端与襟翼舵2的襟翼舵转轴6相固连,另一端有滑槽7,滑槽7内插入滑杆4,该舵机构简单,重量轻,占空间小,转动机构可靠性高,舵效好,舵行保持性能和机动性能好。
66 一种全航速梯形襟翼 CN202310751321.4 2023-06-25 CN116788456B 2025-05-20 杨万富; 叶剑琼; 曹长水; 李尚; 王宇青
67 一种随动对称襟翼 CN202210626665.8 2022-06-04 CN115071939B 2023-11-17 张立川; 朱梓霄; 柏书昌; 任染臻; 赵荞荞; 王重远; 郭振; 陈仲焕
发明一种随动对称襟翼帆,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包括主帆组件、襟翼和传动机构,两个对称设置的襟翼通过传动机构与主帆组件连接;主帆组件包括主帆和主帆轴,主帆通过主帆轴与船体内驱动模连接;两个以主帆的翼弦所在平面对称,嵌装于主帆两侧的凹槽内;通过传动机构控制两个襟翼的收放动作;当主帆转为0时,两个襟翼收于主帆两侧的凹槽内,形成整体式翼型帆;当主帆转动时,主帆尾部运动方向的一侧襟翼以相同方向转向主帆后缘处,另一侧襟翼收回至主帆凹槽内。本发明推出襟翼增加帆的面积,当主帆转动襟翼被推出时,襟翼前缘和主帆之间产生缝隙,使一部分气流通过主帆迎一侧经过此缝隙流至帆的背风一侧吹走后缘涡流,大大提高升
68 襟翼收放装置和飞行器 CN202310575149.1 2023-05-19 CN116353814A 2023-06-30 吴巍; 瞿胡敏; 张子谦; 汪超; 俞鑫
发明公开一种襟翼收放装置和飞行器,其中,飞行器包括机翼和襟翼,襟翼收放装置包括:收放机构,设于机翼,每一襟翼对应设置一收放机构,收放机构包括与襟翼驱动连接的第一收放组件和第二收放组件,第一收放组件和第二收放组件关于襟翼的长度中心线对称设置;驱动机构,设于第一收放组件和第二收放组件之间;以及传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收放机构驱动连接,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驱动机构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收放组件驱动连接且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收放组件驱动连接,以驱使第一收放组件和第二收放组件同步驱动襟翼收放。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了襟翼在收放过程中易卡滞的问题。
69 一种襟翼整流罩机构 CN202111011337.9 2021-08-31 CN113602475B 2023-05-16 陈炎; 袁坚锋; 林启洲; 董萌; 黄海峰
一种用于飞机襟翼的整流罩机构包括:滑轨部,该滑轨部形成有轨道,轨道沿着飞机的前后方向且倾斜地延伸,在轨道上设置有滑动件,滑动件能够沿着轨道滑动;整流罩,该整流罩的前部具有至少一个前接头,其中,前接头可铰转地连接于滑轨部,且整流罩还包括至少一个中接头;以及至少一个拉杆,拉杆的一端可铰转地连接于滑动件,另一端可铰转地连接于中接头。该整流罩机构结构简化,在提高驱动机构运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加工和安装的难度。
70 一种随动对称襟翼 CN202210626665.8 2022-06-04 CN115071939A 2022-09-20 张立川; 朱梓霄; 柏书昌; 任染臻; 赵荞荞; 王重远; 郭振; 陈仲焕
发明一种随动对称襟翼帆,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包括主帆组件、襟翼和传动机构,两个对称设置的襟翼通过传动机构与主帆组件连接;所述主帆组件包括主帆和主帆轴,主帆通过主帆轴与船体内驱动模连接;两个所述以主帆的翼弦所在平面对称,嵌装于主帆两侧的凹槽内;通过传动机构控制两个襟翼的收放动作;当主帆转为0时,两个襟翼收于主帆两侧的凹槽内,形成整体式翼型帆;当主帆转动时,一侧襟翼以相同方转向主帆后缘处,另一侧襟翼收回至主帆凹槽内。本发明能够向后推出襟翼增加帆的面积,当主帆转动襟翼被推出时,襟翼前缘和主帆之间产生缝隙,使一部分气流能通过主帆迎一侧经过此缝隙流至帆的背风一侧吹走后缘涡流,大大提高升
71 一种襟翼操纵接头 CN201811321729.3 2018-11-07 CN109606639B 2021-12-24 刘长涛; 李云鹏; 姜立峰
发明属于飞机机体结构和机械操纵系统,具体为一种襟翼操纵接头。由操纵丝杠螺母固定、丝杠螺母、操纵接头转轴、衬套A、操纵支座、衬套B、可剥垫片、防松垫圈、帽型螺母、开口销组成;在不改变气动外形的情况下满足襟翼操纵丝杠与主襟翼翼面的连接和操纵点的运动要求。所设计的操纵接头能够利用现有的结构空间,不增加整流罩尺寸,同时还要满足襟翼大偏的运动要求。即便于结构集中加强,体改结构效率,减轻重量,又不会带来附加气动阻,节约操纵点处的设计空间。
72 一种可伸缩的腹部襟翼 CN202110140379.6 2021-02-02 CN112722241A 2021-04-30 陈宪; 黄江涛; 陈其盛; 余龙舟; 高冠; 陈诚; 钟世东; 何成军; 陈立立; 杜昕; 章胜
发明属于飞行器增升装置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可伸缩的腹部襟翼,包括三个作动器,每个作动器的底部设有与飞行器腹部相连接的连接机构,每个作动器的顶部具有多段伸缩杆,三个多段伸缩杆共同连接有多个依次套接的山字形片,且上一山字形舵片能够完全插入下一山字形舵片内,作动器用于控制山字形舵片的套叠和伸展,以及控制山字形舵片伸出或者缩入飞行器腹部。该可伸缩腹部襟翼加工简单,综合考虑了增升效果以及飞行器的隐身性能,并且减轻了腹部襟翼后方的气流分离,增加了飞行安全性。
73 一种襟翼位置控制机构 CN201711173740.5 2017-11-22 CN108100235B 2021-01-08 陶刚; 李育; 赵鹏林
发明涉及一种襟翼位置控制机构,用于控制驱动襟翼位置的作动筒,其包括:固定于飞机结构上的摇臂固定支座和铰接于所述摇臂固定支座的摇臂、固定于襟翼上襟翼支和连接于所述摇臂与襟翼之间之间的连接拉杆;固定于飞机结构上的控制机构和连接于控制机构与摇臂之间的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与控制机构和摇臂均铰接。本发明的襟翼位置控制机构通过设计控制机构实现襟翼不同位置的控制,其原理结构简单实用,控制方便易于实现,在满足襟翼控制的要求下能大幅降低设计与维护成本。
74 一种动态格尼襟翼 CN201810297383.1 2018-03-30 CN108528675A 2018-09-14 冯立好; 王晋军; 马宗昌; 展京霞
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格尼襟翼,属于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动态格尼襟翼,安装于飞机机翼下表面靠近后缘处;在飞机起飞、降落阶段打开格尼襟翼,实现飞机增升控制,并通过格尼襟翼周期性振动提高增升控制效果,在巡航阶段收起格尼襟翼以减小附加阻,提高飞行经济性;本发明的动态格尼襟翼的传动机构内置于机翼,对流边界层干扰小,传动机构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75 内外襟翼交联装置 CN201710643247.9 2017-07-31 CN107161325B 2018-09-11 黄勇; 田忠良; 吴强; 邬旭辉
发明涉及内外襟翼交联装置。该内外襟翼交联装置包括:活塞筒组件;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设置于所述活塞筒组件内,且相对于所述活塞筒组件径向固定、轴向可动;弧形楔形件,所述弧形楔形件固定于所述活塞筒组件的外侧上,所述弧形楔形件包括第一楔形挤压面;凹圈,所述凹圈固定于所述活塞杆组件的外侧上,所述凹圈包括第二楔形挤压面;当所述第一楔形挤压面与所述第二楔形挤压面接触时,产生轴向以实现正向缓冲。本发明的内外襟翼交联装置能起到以下有益技术效果:能实现超行程正向缓冲功能,而且结构简单,安装维护容易。
76 机翼襟翼偏转控制移除 CN201711081424.5 2017-11-07 CN108216579A 2018-06-29 J·A·柯德; J·D·维珍; M·A·鲍尔泽; B·德特尔特; E·R·塞蒂亚万
发明涉及机翼襟翼偏转控制移除。描述了高升装置表面和设计高升力装置表面的相关联方法。襟翼能够附接到飞行器上的机翼。该方法能够涉及确定襟翼的制造的形状。制造的襟翼形状能够以某种方式(诸如弯曲或扭曲)偏转,使得在选择的飞行条件(诸如巡航)下,制造的襟翼形状变形为满足指定约束(诸如几何结构约束和密封约束)的第二期望形状。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必使用机械元件机械地迫使襟翼变成第二期望形状。消除机械元件产生在其上部署襟翼的飞行器的重量减轻和成本节约。
77 可充气式襟翼 CN201510113927.0 2015-03-16 CN104709454B 2016-11-09 王迎晖; 潘子英; 田于逵; 李明政; 宋长友; 陈纪军
发明涉及一种可充气式襟翼帆,包括帆体,帆体上固连的主桅杆端部与旋转基座固连,旋转基座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由第一液压达驱动,所述帆体的端部通过转动机构安装有软质充气腔,软质充气腔可相对帆体进行上下翻转,软质充气腔的端部固连硬质尾尖;转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帆体端部的空心转轴及转动控制轴,空心转轴与软质充气腔固连,其内腔与软质充气腔连通,空心转轴的端部与气连接;转动控制轴上固连有圆柱齿轮,圆柱齿轮与空心转轴外壁的弧形齿条啮合,转动控制轴的端部与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本发明采用软质充气腔及特殊的气腔设计实现风帆襟翼的自动展开,提高该类型翼型帆推进效率,降低工程应用成本,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78 拨叉式襟翼传动装置 CN201310384647.4 2013-08-29 CN103466068B 2015-12-02 宋勇荣; 樊岩
发明涉及一种拨叉式襟翼传动装置,该装置的拨叉板与付舵叶进行相连;竖轴上衬套安装在竖轴上套筒内,竖轴下衬套安装在竖轴下套筒内;竖轴安装在竖轴上衬套、竖轴下衬套内,套筒上支撑板、套筒下支撑板与船体焊接连接,竖轴上套筒与套筒上支撑板焊接连接;竖轴下套筒与套筒下支撑板焊接连接;所述竖轴上套筒上端安装竖轴套筒上封板;竖轴下套筒下端安装轴套筒下封板。本发明能有效地减少付舵转动所产生的摩擦矩,有效地减少舵机的工作扭矩,节省能耗;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由于采用了拨叉式的传动装置,使竖轴位置自由度增加;适用于各类襟翼舵的使用。
79 可充气式襟翼 CN201510113927.0 2015-03-16 CN104709454A 2015-06-17 王迎晖; 潘子英; 田于逵; 李明政; 宋长友; 陈纪军
发明涉及一种可充气式襟翼帆,包括帆体,帆体上固连的主桅杆端部与旋转基座固连,旋转基座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由第一液压达驱动,所述帆体的端部通过转动机构安装有软质充气腔,软质充气腔可相对帆体进行上下翻转,软质充气腔的端部固连硬质尾尖;转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帆体端部的空心转轴及转动控制轴,空心转轴与软质充气腔固连,其内腔与软质充气腔连通,空心转轴的端部与气连接;转动控制轴上固连有圆柱齿轮,圆柱齿轮与空心转轴外壁的弧形齿条啮合,转动控制轴的端部与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本发明采用软质充气腔及特殊的气腔设计实现风帆襟翼的自动展开,提高该类型翼型帆推进效率,降低工程应用成本,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80 具有高升襟翼翼型 CN201080014156.5 2010-03-29 CN102365203B 2015-04-01 伯恩哈德·施利普夫; 格扎维埃·于埃
一种机翼(T),该机翼(T)具有主翼面(H)、高升襟翼(K),高升力襟翼(K)设置在机翼(T)上使高升力襟翼(K)能够借助于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运动,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沿着机翼(T)的翼展方向并排设置并且能够借助于驱动装置(50)调整,每个调整机构(10)均具有:第一调整杆(11、21),该第一调整杆(11、21)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主翼面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1、A21);第二调整杆(12、22),该第二调整杆(12、22)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高升力襟翼(K)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21、A22);中心铰接部(15、25),该中心铰接部(15、25)将第一调整杆(11、21)和第二调整杆(12、22)连结在一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31、A32)。其中中间铰接部件(Z)设置在至少一个调整机构(1、2)上,以联接第一调整杆(11、21)和主翼面(H),或联接第二调整杆(12、22)和高升力襟翼(K)。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