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 |
|||||||
申请号 | CN201710370802.5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6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申请人 | 洛阳鼎威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胜利; | ||||
摘要 |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将回收的残油加热,去杂, 水 解 、蒸馏,得到混合 脂肪酸 ;再有,将上述混合脂肪酸中,加入金属催化剂和氢气进行氢化反应,得到残油十八酸。进而,再混合脂肪酸氢化过程中, 温度 升至130℃,除去脂肪酸中的水分,然后微压放空;且实施氢化,反应罐内压 力 控制在0.4MPa~0.8Mp之间,连续3小时均质化搅拌;再有,将反应物经活性白土脱色得到残油合成的十八酸。 | ||||||
权利要求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再生资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由于有限的资源无序地开发,致使原油价格不断高涨,寻求柴油替代品的努力不断被实践。我国存在大量可再生资源,比如油脂,这些油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其中包括以酯类形式存在的脂肪酸甘油酯,也包括游离的脂肪酸。这里的脂肪酸的碳链为长链脂肪酸,当脂肪酸的碳链为12-18时,其甲酯就是生物柴油的基本成分。但是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相比,在性能和性价比方面难以与石化柴油抗衡,除了勉强用于船用柴油外,作为燃料很难在更多领域应用。因此,大量的生物柴油企业面临转型的困境。由于十八酸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环氧脂肪酸甲酯,而后者在增塑剂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推广,成为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邻苯二甲酸盐增塑剂的一种绿色环保型的增塑剂,生物柴油企业纷纷转型为增塑剂企业。用植物类资源生产的生物柴油,其碳链不饱和程度大,适合生产增塑剂。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 发明内容[0003]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设计如下: [0004] 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 残油原料处理:将回收的残油加热至95℃,除去水杂,得到残油油脂原料;将上述残油油脂原料进行水解、蒸馏,得到混合脂肪酸;再将上述混合脂肪酸中,加入金属催化剂和氢气进行氢化反应,得到残油十八酸。进而,再混合脂肪酸氢化过程中,温度升至130℃,除去脂肪酸中的水分,然后在-0.05Mp~-0.03Mp的压力放空;然后,加入纯度为90%以上的氢气实施氢化,反应罐内压力控制在0.4MPa~0.8Mp之间,连续3小时均质化搅拌;再有,将反应物经活性白土脱色得到残油合成的十八酸其重量比为 10%~12%。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发明中,残油混合脂肪酸中的十八酸含量为10%,经加氢后可转化为十八酸含量大于90%;利用残油油脂原料作为生产十八酸的原料,通过加氢反应,转化率高的十八酸,节约成本,无毒环保安全。 [0007]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并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特征等,详细说明如后。 [0009] 实施例1: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设计如下: [0011] 一种利用残油合成十八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 首先,提纯残油原料处理:将回收的残油加热至95℃,除去水杂,得到残油油脂原料; [0013] 继而,将上述残油油脂原料进行水解、蒸馏,得到混合脂肪酸; [0014] 再有,将上述混合脂肪酸中,加入金属催化剂和氢气进行氢化反应,得到残油十八酸。 [0015] 进而,再混合脂肪酸氢化过程中,温度升至130℃,除去脂肪酸中的水分,然后在-0.05Mp~-0.03Mp的压力放空;然后,加入纯度为90%以上的氢气实施氢化,反应罐内压力控制在0.4MPa~0.8Mp之间,连续3小时均质化搅拌;再有,将反应物经活性白土脱色得到残油合成的十八酸其重量比为10%~12%。 [0016] 残油混合脂肪酸中的十八酸含量仅为10%,经加氢后可转化为十八酸含量大于90%;利用残油油脂原料作为生产十八酸的原料,通过加氢反应,转化率高的十八酸,节约成本,无毒环保安全。 [001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