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含残渣转化为合成岩石的方法

申请号 CN97198337.2 申请日 1997-09-22 公开(公告)号 CN1073057C 公开(公告)日 2001-10-17
申请人 联合矿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J·弗利根; A·范登布兰登;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将来自有色金属工业过程的含 铁 残渣转化为合成 岩石 的方法,包括使1份湿残渣与至少0.1重量份碎 高炉 渣和至少0.1重量份碎转炉渣混合;向该混合物中加 水 ,制得一种粘稠浆料;在保持湿润情况下,使该浆料硬化至制成的岩石可用于建筑目的。
权利要求

1.将来自有色金属工业过程的含残渣转化为合成岩石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
-洗所述含铁残渣;
-将高炉渣和转炉渣粉碎至粒度小于500μm;
-使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与0.1-2重量份的所述粉碎的高炉渣和 0.1-2重量份的所述粉碎的转炉渣混合;
-向该混合物中加水,制得一种粘稠浆料;
-在保持湿润情况下,使所述浆料硬化,得到合成岩石。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铁残渣是针铁矿。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使 用的所述粉碎的高炉渣和转炉渣的总量为0.4-2重量份。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使 用的所述高炉渣和转炉渣的用量每一种各自为0.2-2重量份。
5.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使 用的所述高炉渣和转炉渣的用量各自为0.4-2重量份。
6.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所 述高炉渣和转炉渣的使用量各自为不超过1重量份。
7.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所 述高炉渣和转炉渣的使用量各自为不超过0.8重量份。
8.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炉渣和转炉渣被粉碎到 小于250μm。
9.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炉渣和转炉渣被粉碎到 小于125μm。
10.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份所述湿的含铁残渣, 向该混合物或浆液中加入多至0.1份的水泥
11.权利要求1-10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合成的岩 石破碎以生产卵石。
12.权利要求1-10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浆料首先 部分硬化,然后破碎至合适粒度,再使之完全硬化。
13.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浆料在保持浸于水下的 同时硬化。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将得自有色金属工业过程的含残渣转化为合成岩石的 方法。

含铁残渣是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锌加工工业的一种典型副产物。事 实上,熟知的锌生产技术包括硫酸锌溶液的电解。电解前必须从该溶液 中除去的主要杂质之一是铁。为些目的,将铁从该溶液中沉淀并分离出 去。分离去的残渣含有起始溶液中存在的大部分铁、大量的铅、砷、和残余的锌。取决于分离前后的不同条件,残渣中的铁以黄铁矾、 针铁矿、赤铁矿或磁铁矿的形式而获得。它们之中尤以黄钾铁矾和针铁 矿无商业价值,并认为是有害废物。其废物处理的场址需慎重考虑,防 止受浸出物的浸染。

有害工业废物的稳定和固化是一项受广泛关注的环境技术,在 Chemtech的J.R.科纳“有害废物的稳定化”(1993.12)的第35-44页上有 一般描述。很多无机的稳定和固化技术使用凝硬性反应,即,在波特兰 泥在CaO、Al2O3、SiO2、MgO和Fe2O3之间形成复杂的水硬性系统时 发生的反应类型。

该技术在锌工业中的已知应用描述于EP-A-0031667。该文件具体 涉及黄钾铁矾的处理,并提出一种通过与含水泥粉和氧化、氧化硅 基粉(飞灰)相混合,使其固化的方法。其产品具有申请专利的压缩强 度:28天固化后为0.64MNm-2,并显示低的浸出性。

然而,这种黄钾铁矾处理方法有如下缺点:

-得到的产品压缩强度较低,使之只适于垛放而不适于建筑工业;

-未提及重要的铅的浸出性问题;和

-使用大量波特兰水泥,使其经济性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得自有色金属工业的含铁残渣转化为合成岩 石,这可避免EP-A-0031667中所公开方法的缺点。

为此,按本发明:

-使1份湿残渣与至少0.1重量份粉碎高炉渣和至少0.1重量份粉 碎的转炉渣相混合;

-让该粘糊在保湿下硬化,使得获得的岩石可用于建筑目的。

事实上已经发现,作为炼铁炼工业的副产品的高炉渣和转炉渣, 当它们与含铁残渣混合时,可用作特别有效的凝硬反应剂:在硬化后可 获得一种可与混凝土硬度相仿的高硬度;该产品还显示低的可浸出性、 低孔隙度和好的抗冻性,使之适用于建筑目的。

无庸多言,钢铁工业的高炉渣和转炉渣均是极廉价的反应剂。事实 上,转炉渣是无市场价值的废物,发现这些废渣的应用是对环境有额外 的益处。

特别有兴趣的是铅的浸出性低,否则它会带来有害的环境问题,并 抑制其作为建筑材料制品的应用。据信铅的不溶性是由于在高炉渣中硫 化物的存在。因此申请专利保护的方法不仅使残渣得以色封,还实现了 至少某些组分的化学结合。

这里应提及的是,在JP-02-233539-A中,由高炉渣与轧钢渣混 合,再加入波特兰以形成一种渣。在JP-52-058728-A中,由高炉 渣或转炉渣与(a)一种高炉渣浆和性促进剂,和(b)一种工业废浆混 合,可获得一种砂浆。另一方面,在DE-A-3915373中,由转炉渣与 钢厂或电厂来的废物混合,获得道路建筑用的材料。在GB-A- 2137186,由火山灰与高炉渣,以及与炼钢渣和一种填料一起混合,制成 道路建筑材料。

例如针铁矿这样的残渣据认为是待认真水洗的,该步骤是锌处理流 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水洗的目的在于回收残余的可溶锌。并将其循环至 锌厂中。

残渣粉碎成小于500μm是有利的;优选小于250μm,更优选小于 125μm。粗颗粒的反应性差,但也允许其与较细颗粒共存,因为它们会 机械地嵌入产品中。

高炉渣一般含游离CaO的量较低,因为其中的Al2O3和SiO2的含量 高,它们与CaO相结合是人所共知的。高炉渣中典型的浓度范围为(重 量%):25-45SiO2、6-20Al2O3、0-5Fe、0-10MnO、30-50CaO、 2-11MgO和0.1-5硫化物。

转炉渣由于Al2O3和SiO2含量较低,因而一般游离CaO含量较高, 转炉渣内典型的浓度范围为(wt%):5-25SiO2、0-5Al2O3、 5-25Fe、2-15MnO、30-60CaO和0-5MgO。

高炉渣和转炉渣的总量优选为每份湿残渣至少0.4份。当使用每份 湿残渣至少0.2份高炉渣和至少0.2份转炉渣时,可得到优异结果。然 而,当使用每份湿残渣至少0.4份高炉渣和至少0.4份转炉渣时,可得 到最好的结果。

相对于每份湿残渣使用大于2份高炉渣和转炉渣是不可取的,因 为这会增加进行本发明的方法所需设备的投资成本。相对于每份湿残渣 使用不大于1份高炉渣和转炉渣甚至也是优选的,相对于每份湿残渣使 用不大于0.8份高炉渣和转炉渣甚至更优选的。 使用不大于1份高炉渣和转炉渣甚至也是优选的,相对于每份湿残渣使 用不大于0.8份高炉渣和转炉渣甚至更优选的。

为了缩短固化时间,向该混合物中或向浆料中加入不多于0.1份水 泥,尤其是波特兰水泥可能是有用的。

由本发明方法得到的合成岩石可被用于例如护栏的建筑中。它也 可粉碎后用于生产卵石,可用于道路建筑,或用于建筑工业中生产混凝 土。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特定实施方案中,其浆料可让其部分硬化, 然后再破碎为适当大小,如卵石大小,然后让其完全硬化。

该硬化优选在浆料浸在水下时进行。

本发明也涉及包含按本发明方法生产的合成岩石的建筑材料。

现在用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说明。

在实例中用的高炉渣是钢铁工业中常规产生的炉渣。所用的转炉 渣是由Linz和Donawitz(LD)转炉过程生产的。这些实施例中,使用了 符合表1分析结果的渣和符合表2分析结果的针铁矿。该针铁矿的水份 含量为45%。

表1:渣分析     组分     干重%     高炉渣     转炉渣     SiO2     30.4     13.3     Al2O3     10     1.43     Fe     2.3     18     MnO     .18     3.8     CaO     43     51     MgO     9.29     1.7     P2O5     <0.005     2.5     S2-     1.1     0.06

表2:针铁矿分析     组分     干重%     Fe     37.4     Pb     1.7     Si     1.8     Cu     0.5     Cd     0.08     As     0.5     Zn     6.7     SO42-     1.8 实施例1

相对于1份湿针铁矿,加入1重量份高炉渣和0.5重量份的转炉 渣。将这些渣粉碎成150μm或小于150μm。将这些组分混合,加入适 量水制成粘稠性浆料。使该浆料在水下硬化2个月。制成的产品既极硬 又很惰性。其硬度和可浸出性结果总结于下表3。

实施例2

相对于1份湿针铁矿,加入0.5重量份高炉渣和0.75重量份的转 炉渣。将这些渣粉碎成150μm或小于150μm。将这些组分混合,加入 适量水制成粘稠性浆料。使该浆料在水下硬化2个月。制成的产品既极 硬又很惰性。其硬度和可浸出性结果总结于下表3。

实施例3

相对于1份湿针铁矿,仅加入0.1重量份高炉渣和0.5重量份的转 炉渣。将这些渣粉碎成150μm或小于150μm。将这些组分混合,加入 适量水制成粘稠性浆料。使该浆料在水下硬化2个月。制成的产品较硬 且完全惰性。该相对硬度使该产品仍然适用于建筑目的,例如道路建 筑。其硬度和可浸出性结果总结于下表3。

表3:实施例1-3的结果 实施 例号 硬度 MNm-2                     可浸出性                        mg/L  Zn  Pb  As  Cu  Cd  Fe     1     40 <0.5 <0.2 <0.2 <0.2 <0.2     <1     2     41 <0.5 <0.2 <0.2 <0.2 <0.2     <1     3     25 <0.5 <0.2 <0.2 <0.2 <0.2     <1

上表中所报告的硬度是强制硬度(constrained hardness),可浸出 性按DIN S4规范测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