矸石无熟料泥红壤(粘土)砖及其制作工艺

申请号 CN93103037.4 申请日 1993-03-16 公开(公告)号 CN1031503C 公开(公告)日 1996-04-10
申请人 董恩; 发明人 董恩;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无熟料 水 泥红壤砖(粘土)及其制作工艺,它是按 煅烧 的 煤 矸石渣为52-72%、生石灰为24-42%、 石膏 为4-6%重量配比制成水硬性胶凝无熟料 水泥 ,再按红壤为70-80%、无熟料水泥为20%-30%配比蒸压养护制成。其蒸养工艺为一种改进的灰砂砖蒸养工艺,它包括烘干红壤和煤矸石渣并 研磨 红壤,于一次搅拌中加水,消化35分钟至1小时,再蒸压养护6.5-8小时,放气降温1.5-3小时。本发明产品标号达100号以上,适于 高层建筑 使用,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权利要求

1.一种由红壤(粘土)制成的无熟料泥红壤(粘土)砖,其特征在于还有由煅烧矸石渣、生石灰、石膏制成的无熟料水泥,其中无熟料水泥按煤矸石渣为52—72%、生石灰为24—42%、石膏为4—6%重量配比(各组份重量总和为100%),红壤与无熟料水泥按红壤70—80%、无熟料水泥20—30%配比(各组份重量总和为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壤砖,其特征在于红壤的SiO2含量大于60%,Al2O3含量大于12%,MgO含量小于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壤砖,其特征在于煅烧的煤矸石渣的SiO2和Al2O3含量大于60%,MgO含量小于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壤砖,其特征在于生石灰的CaO含量在40%以上,MgO的含量在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壤砖,其特征在于石膏的CaSO·2H2O含量大于70%,含水量小于2.5%;
6.一种包括配料,一次搅拌,消化,二次搅拌,成型,蒸压养护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无熟料水泥红壤(粘土)砖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还有下列步骤:①烘干红壤,使之水份低于2%,研磨至粒度小于1毫米;②烘干煤矸石渣,使之水份低于2%;③按比例计量并混磨煤矸石渣、生石灰、石膏至细度4900目筛余15%以下制成水硬性无熟料水泥;④于一次搅拌中按混合料重量的13—18%一次加水;⑤混料的消化时间长于35分钟,短于1小时(自停止配料开始计算);⑥蒸压中,恒温时间长于6.5小时,短于8小时;⑦恒温后放气降温时间长于1.5小时,短于3小时。

说明书全文

矸石无熟料泥红壤(粘土)砖及其制作工艺

发明涉及化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熟料水泥红壤(粘土)砖及其制作工艺。

我国红壤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资料统计,红壤占整个土地面积的38%,利用红壤荒山坡土与胶凝材料蒸制建材产品,可节约能耗,避免毁田烧砖等。现在,用红壤、水泥和石灰生产免烧砖已取得成功,但是这种砖容量大,强度低,不能用于高层建筑,而且生产时需较大堆场,周转期也太长;采用石灰和红壤制蒸养砖,其蒸养时间长,煤、电能耗高,这种砖吸水后,强度会明显下降,实用性差;用85%的砂和15%石灰并加水经混合搅拌→消化→搅拌→压制成型→饱和蒸气养护工艺制成的灰砂砖,虽然其强度较上述砖高,但强度仍然偏低,而且硅砂分布范围较窄,采集与运输困难,生产成本偏高。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强度高,容重小,生产成本低,而且取料广泛的无熟料水泥红壤(粘土)砖及其制作工艺。

实现本发明目的产品配方比是:无熟料水泥为20—30%,红壤为70—80%,两组份重量和为100%,其中的无熟料水泥的配方比是:煅烧的煤矸石渣或粉煤灰、或高炉矿渣为52—72%、生石灰为24—42%,石膏为4—6%。

红壤的SiO2含量大于60%,Al2O3含量大于12%,MgO含量小于5%;煤矸石渣的SiO2和Al2O3含量大于60%,MgO含量小于5%;生石灰的CaO含量在40%以上,MgO的含量在5%以下;石膏的CaSO4·2H2O含量大于7%,含水量小于2.5%。

实现上述发明产品的制作方法是采用改进的制灰砂砖蒸压养护(以下简称蒸养)工艺,改进的部分工艺是:1、烘干红壤,使之水份低于2%,研磨至粒度小于1毫米;2、烘干煅烧的煤矸石渣,使之水份低于2%;3、按比例计量并混磨煤矸石、生石灰、石膏至细度4900孔/厘米2筛余15%以下制成水硬性无熟料水泥;4、于一次搅拌中按混合料重量的13—18%一次加足水;5、混料的消化时间长于35分钟,短于1小时(自停止配料开始计算);6、蒸养中,恒温时间短于8小时,长于6.5小时。放气降温时间短于3小时、长于1.5小时。

本发明的产品较用红壤、水泥和石灰生产的免烧砖容重小,生产周期短,强度高;较红壤和石灰蒸养砖强度高,吸水后强度无明显下降;较灰砂砖重量轻,取料广泛,生产成本低;本发明可避免毁田制砖现象的发生。经检测,本发明产品抗折强度平均值为3.46兆帕,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7.5兆帕,自然存放42个月其强度可增长5%且无化现象,并具有较好的抗冻性;使用它,不需采用框架结构可筑于6—7层建筑物中,从而可节省大量的水泥和材等。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几种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取SiO2含量大于60%、Al2O3含量大于12%、MgO含量小于5%、烧失量小于1%的红壤,将其烘干至水份含量小于2%,并于轮辗机中辗至粒度小于1毫米;分别取SiO2和Al2O3含量大于60%、MgO含量小于5%、粒度小于30毫米、水份含量低于2%煅烧过的煤矸石渣,CaO含量在40%以上,MgO的含量在5%以下,粒度小于30毫米的生石灰和CaSO4·2H2O的含量在70%以上,粒度小于30毫米、含水量小于2.5%的石膏。

按下列重量配比:煤矸石渣:60%,生石灰:35%,石膏:5%,各组份总和为100%,将其混磨并制备成出磨细度为4900目筛余量为15%以下的水硬性胶凝无熟料水泥。

再将上述红壤和无熟料水泥按下列重量配比:红壤:75%,无熟料水泥25%、将此配料按一次搅拌→消化→二次搅拌→成型→蒸养制成本发明产品。

本实施例发明产品生产工艺全流程如图1所示:将备用的红壤、煅烧过的煤矸石渣分别烘干,并将红壤置于轮辗机中辗至所要求的粒度,再将备用的生石灰、石膏分别破碎,计量并置于球磨机磨碎至所要求的粒度。将上述加工后的配料按配比混合,加入适量水进行一次搅拌,搅拌后消化,再进一次搅拌后按单砖的一般规格成型后蒸养,蒸养一定时间后即将砖制成,最后经过检验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出厂。

其中:烘干红壤,使含水份量低于2%,研磨粒度小于1毫米;烘干煤矸石渣使之水份低于2%;按比例计量并混磨煤矸石、生石灰、石膏至细度4900目筛余15%以下,制成无熟料水泥按比例与红壤配料,在一次搅拌中按混合料重量的18%一次加水;消化60分钟再进行一次搅拌;按单块240×115×53成型后蒸养,即升温2小时,在8个大气压和174.5℃中恒温7小时后放气降温2小时。

本实施例产品标号可达100号以上,其检测结果如下:①外观颜色:灰褐色;②外观质量:壹等;③成品合格率:98%;④吸水率:10%以下;⑤单块质量:1800g;⑥抗折强度:平均值3.0兆帕,单块最低2.1兆帕。

⑦抗压强度:平均值16兆帕,单块最低13.4兆帕。

⑧抗冻性:15次循环合格。

⑨耐久性:自然存放叁年六个月,强度增长5%,无风化现象。

本实施例1的产品性能较佳。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工艺流程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按下列重量配比:煅烧的煤矸石渣:72%,生石灰:24%,石  膏:4%,各组份总和为100%,将其混磨制成无熟料水泥。再将红壤和上述无熟料水泥按下列重量配比:红壤:    80%,

无熟料水泥:20%,各组份总和为100%。

工艺流程中,在一次搅拌中按混合料重量的13%加水;消化35分钟再进行一次搅拌,升温6.5小时,在8个大气压和174.5℃中恒温6.5小时后放气降温1.5小时。其它工艺完全与实施例1相同并蒸制成本发明产品。

本实施例产品的抗折,抗压强度较实施例1均低,其它性能也稍差。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工艺流程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按下列重量配比:煅烧的煤矸石渣:52%,生石灰:42%,石  膏6%,各组份总和为100%,将其混磨制成无熟料水泥。再将红壤和上述无熟料水泥按下列重量配比:红      壤:70%,无熟料水泥:30%,各组份总和为100%。

工艺流程中,在一次搅拌中按混合料重量的18%加水,消化40分钟再进行一次搅拌,升温8小时后放气降温3小时。其它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并蒸制成本发明产品。

本实施例产品标号可达150号以上,其检测结果如下:①外观颜色:灰褐色;②外观质量:壹等;

③成品合格率:98%;④吸水率:10%以下;⑤单块质量:1800g;⑥抗折强度:平均值3.46兆帕,单块最低2.45兆帕。

⑦抗压强度:平均值17.5兆帕,单块最低14.4兆帕。

⑧抗冻性:15次循环合格。

⑨耐久性:自然存放叁年六个月,强度增长5%,无风化现象。

本实施例产品性能最佳。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还可选用相同化学成份的粘土取代红壤,选用粉煤灰或者高炉矿渣取代煤矸石,采用同样的蒸制工艺,所制成的产品有同样的性能。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