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

申请号 CN200410047269.1 申请日 2004-05-28 公开(公告)号 CN1313313C 公开(公告)日 2007-05-02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三宅川彻; 引地晃一; 岛村幸一;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可提高辨认性并可提高设计 自由度 的 尾灯 构造。设置发光体(73)和反射部件(80),所述反射部件(80)反射来自发光体(73)的光并照射到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80)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光最多的下侧的发射面(83b’)及作为其以外的反射面的上侧的反射面83b和左右的反射面(83a、83a),将下侧的反射面83b’的反射率设定得比上述上侧的反射面(83b)和左右的反射面(83a、83a)的低。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设置发光体和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反射来自发光体的光并照射到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该发光体沿上下方向被配置在后挡泥板的后部外周面的左右两侧形成尾灯,所述发光体的安装面(74)越向下方越往后移地形成阶梯状,第一反射板配置在所述发光体的下部,仅所述第一反射板的反射率低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以外的第二反射极的反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反射部分施加阻止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涂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其特征在于,以阻止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结构构成所述第一反射部分。

说明书全文

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例如自动二轮车等的尾灯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有在二轮车等中在尾灯中使用发光二极管的。该尾灯在作为光源发光二极管的周围设置反射板,通过该反射板反射发光二极管的光以确保辨认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24371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尾灯构造中,虽然因采用发光二极管而具有电消耗少的优点,但是,特别是在白太阳光入射并由反射板反射的场合,太阳光的反射可能会与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光混同,因此,考虑到这种情况而考虑在要使太阳光难以入射的部位实施配置等的造型方面的对策。但是,这样的话,存在设计自由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提供提高辨认性的同时,还提高设计自由度的尾灯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自动二轮车的尾灯构造,设置发光体(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光体73)和反射板(例如实施例中的反射板部件80),所述反射板反射来自发光体的光并照射到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该发光体沿上下方向被配置在后挡泥板的后部外周面的左右两侧形成尾灯,所述发光体的安装面越向下方越往后移地形成阶梯状,第一反射板配置在所述发光体的下部,仅所述第一反射板的反射率低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以外的第二反射极的反射率。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抑制接受外部来的光最多的第一反射部分处的该外部来的光的反射,可以在第二反射部分充分反射发光体的光,消除外部来的光对发光体的反射光的影响。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尾灯构造的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反射部分施加阻止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涂装
根据这样的结构,只要以较多接受外部来的光的部分作为对象实施涂装即可。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尾灯构造,其特征在于,以阻止来自外部的入射光的反射的结构构成所述第一反射部分(例如,实施例中下侧的反射面831b、832b)。
根据该结构,就无须特别设置用于阻止外部来的光的反射的部件。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尾灯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以发光二极管构成。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发热并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车架侧面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后挡泥板的侧面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后挡泥板附近的后面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尾灯的正面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尾灯的侧面图。
图7是所述实施例中拆下尾灯的透镜部后的正面图。
图8是图7的8-8线截面图。
图9是图7的9-9线截面图。
图10是图7的10-10线截面图。
图11是图7的11-11线截面图。
图12是图7的12-12线截面图。
图13是图7的13-13线截面图。
图14是图7的14-14线截面图。
图15是图7的15-15线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二轮车1是所谓的美式的二轮车,具有可转动地支撑车身车架2的前端部的连杆式的前悬挂装置3、设于该前悬挂装置3的上部的前灯4、设于所述前灯下侧的左右一对的前指示灯5、和安装在前悬挂装置3的上端部并配置在车身前部的上部的操作把手6。
在前悬挂装置3上可转动地支撑着前轮7,同时,安装着覆盖在前轮7的上侧的前挡泥板8。在车身车架2上支撑着发动机9,同时,在发动机9的前方支撑着箱10。另外,在车身车架2上支撑着后摆臂11,该后摆臂11可以在车身后部绕着沿左右方向的轴线摆动,在后摆臂11的后端部通过传递部件可转动地悬挂着由发动机9驱动的后轮12。在车身车架2上安装着覆盖上述后轮12上侧的金属制的后挡泥板13。
车身车架2具有:在其上部的泪珠形的燃料箱14、在该燃料箱14后方的驾驶员所乘坐的主座15、设于后挡泥板13后部的左右的后指示灯16、设于后挡泥板13后部两侧的构成本发明的主旨的尾灯17、17,以及设于后文将要述及的后挡泥板13后面下端的车牌照18。
如图2所示,所述车身车架2由分别配置于前后的前车架21和后车架22构成。
前车架21设有下车架25,该下车架25具有:前端的前管23和从前管23向左右分开并向斜下后方延伸、然后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车架24,焊接在上车架24的后端并从那里稍稍倾斜向下后方延伸、然后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进而向下方延伸进而其下端向前方延伸的コ字形的部件。
而且,设置有:后车架22连接在下车架25的上部后端,并从那里攀升的左右的上管26,和连接在下车架25的高度方向中央部的后端,并从那里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下管27。
发动机9是向外侧方倒下地配置的水平对峙型6汽缸发动机,使左右的三个汽缸头部以及汽缸部相互对峙。该发动机9被形成于上车架24的下部的发动机吊架28、形成于下车架25上部的下面的发动机吊架29、和同样形成于下车架25下部前端的发动机吊架部30所悬挂。
后摆臂11通过将其前端的根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车架25的枢轴31上,而可以以该枢轴31为轴在垂直方向摆动。在后摆臂11和下车架25之间设置缓冲器元件32和连接机构33构成的后悬挂装置34,以缓和和吸收后轮12从路面受到的冲击。
在跨发动机9的下部前端和下车架25的下部前端的部位,将前后方向覆盖发动机9侧方的侧部车架35以螺栓固定,与设置在发动机9的前部附近并与发动机9隔开间隔配置的发动机护罩40一起保护发动机9。而且,41表示水箱盖。
如图3所示,所述后挡泥板13覆盖截面呈コ字形的部件并形成为拱形的后轮12的上侧。在后挡泥板13的内壁部分沿内周面分别在前部、中央部、和后部接合补强衬里42、43、44,同时,在左右的内壁接合弧形的补强衬里45。Rr表示后侧。
在上述上管26、下管27上安装托架37、38、39、40,使这些托架37、38、39、40接合于后挡泥板13的内壁,支撑后挡泥板13。
在所述中央部的配置补强衬里43的部位安装座子47,该座子47具有将所述上管26和下管27的后端部弹性保持在后挡泥板13的内周面上的弹性保持部46,通过该座子47确保后挡泥板13的后部的支撑刚性。在后挡泥板13的下部安装牌照托架49用于安装牌照18,在该牌照托架49的下方设置从下方照射牌照18的牌照灯50。该牌照灯50具有按扎在后挡泥板13的下端的盒体51内部的灯泡52,和在上面使灯泡52的光朝向牌照18透过的透明透镜53。
如图4所示,在所述后挡泥板13后部的外周面的左侧和右侧上下方向形成尾灯17、17的安装孔54,在该安装孔54安装尾灯17、17,使作为其外表面的透镜部55的局部一致。在图4中,为了图示方便,表示左侧的尾灯17在安装了透镜部55后的状态,和右侧的尾灯17在拆下透镜部55后的状态。该图中,60表示侧导流罩。
如图5和图7所示,尾灯17分别朝向内侧突出地在内侧缘的上部形成安装托架61、在中央部形成安装托架62,如图6所示,分别在尾灯17的外侧缘的上部形成安装托架63、在下部形成安装托架64。而且,各个安装托架61~64安装在后挡泥板13上。图中59表示安装托架61~64的安装孔。
具体如图3和11所示,尾灯17的内侧缘的中央部的安装托架62由螺栓66固定在后挡泥板13内周面上设置的固定部65上,同样内侧缘的上部的所述安装托架61如图3所示由螺栓66固定在后挡泥板13的固定部65’上。而且,尾灯17外侧缘上部的安装托架63如图3和图9所示由螺栓66固定在后挡泥板13的左右内壁的固定部67上,同样的外侧缘的下部的安装托架64如图3和图15所示由螺栓66固定在后挡泥板13的左右内壁的固定部68上。图9~图15中,为了方便图示,省略了剖面线。
如图7和8所示,在后挡泥板13的内侧配置着支撑于后挡泥板13上的树脂制成的护罩69。在该护罩69的上部和中部由螺钉70固定尾灯17的底座部件71。上述底座部件71是树脂制成的部件,在所述护罩69的安装位置,即上部和中部设置所述螺钉70的安装座72、72,该底座部件71形成阶梯状,以便配合后挡泥板13向下侧的弯曲、将作为后文中将要述及的发光体73的安装面的多个平坦面74(图中仅在两处表示了其附图标记)向后方位移朝向下方的程度抬高地形成阶梯状。而且,从最下部起第三个为止的平坦面74不是阶梯状,而是配置成同一平面位置。
这里,各个平坦面74都指向后方。而且,底座部件71的上端部位于上述上部的安装座72的上方,在此配置大致跨整周形成的凸缘部75,下端部向前侧弯曲插入前述护罩69的下部开口部76。Rr表示后侧。
在底座部件71的各个平坦面74上,沿上下方向配置共计9个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俯视为圆形的发光体73。所述底座部件71被由多个螺钉77螺纹固定在安装部78上的底座金属部件79所覆盖,在该底座金属部件79上固定所述发光体73。因此,使形成阶梯状的底座部件71的各个平坦面74的发光体73的光轴指向后方。
而且,配置了反射部件(反射板)80,使其覆盖安装有发光体73的底座部件71。该反射部件80是具有上下相连的9个室81(图中为了表示方便仅在图7中记载了两个该附图标记)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具有使所述发光体73的顶部突出的孔82(图中为了表示方便仅在图8中记载了一个该附图标记)、该孔82周围的上下左右部分的反射面(第二反射部分)83b、发射面(第一反射部分)83b’、反射面(第二反射部分)83a、反射面(第二反射部分)83a。而且,各个室81由纵壁84和横壁85划分。
具体地,在除了最上部和最下部的室81、81的孔的左右,朝向斜后方形成由三形平面构成的反射面83a、83a,在所述孔82的上下,也与所述各个反射面83a相连地形成由三角形平面构成的反射面83b、83b’。
因此,各个反射面83a、83a、83b、83b’呈构成四棱锥的内面的形状,使来自其顶部的孔82内的发光体73的光被上述各个反射面83a、83a、83b、83b’反射并将反射光向后方照射。而且,由于所述底座部件71形成越向下方走越是朝向后侧的阶梯状,所以,反射部件80的各个室81越是向下侧走越向后侧位移,整体上朝向斜后侧下降地形成。因此,可以尽量沿着从上部侧向下部形成拱形的后挡泥板13的后面的形状配置发光体73,所以,可以消除尾灯17在上下方向发光量的差别,进一步提高外观质量
这里,在最上部的室81中,下侧形成反射面83b’,外侧(右侧的尾灯17的外侧为右侧,左侧的尾灯17的外侧为左侧)形成反射面83a,在内侧和上侧形成一体形成的反射面(第二反射部分)83c。
而且,在最下部的室81中,在上侧形成反射面83b在左右形成反射面83a,在下侧形成反射面83d。而且,由于该反射面83d大致朝向下方扩散太阳光的反射光,所以没有实施后文中将要述及的难以反射的加工。
而且,使除了最下部的各个发光体73的下侧的反射面(图中以剖面线表示)83b’比其他的反射面,即上侧的反射面83b以及左右的反射面83a、83a的反射率低,以阻止外部来的入射光的反射,例如,涂以灰色或粘贴灰色的带。而与此相对地,其他的反射面即上侧的反射面83b、左右的反射面83a、83a,通过、镀铬等的表面处理提高反射率。另外,也可以代之以粘贴具有光泽的带。这样,可以使白天对从上方入射的太阳光反射最多的下侧的反射面83b’难以向后方反射太阳光。
这里,如图7所示,在该反射部件80上,在内侧缘的上下各一个部位、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内外侧缘的各一个部位,合计在四个部位设置安装部86、86、86、86,将各个安装部86通过螺钉87安装在底座部件71上。
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内侧缘上部的安装部86通过螺钉87从表面侧被固定的所述护罩69的安装座72。而且,如图12所示,将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内外侧缘的安装部86通过螺钉87安装在底座部件71的安装部88上。进而,如图7所示,将反射部件80的内侧缘的下部的安装部86也通过螺钉87固定到底座部件71上。
将上述透镜部55从外侧覆盖反射部件80地安装在所述后挡泥板13的安装孔54中,形成与后挡泥板13的面对齐的状态。在与透镜部55的安装孔54对应的部位形成阶梯部56,如图9~图14所示那样在该阶梯部56和后挡泥板13的安装孔54之间安装密封部件57。
因此,尾灯17、17和后挡泥板13的外表面的表面对齐,所以可以增加二者的一体感并可以减少空气阻力以降低行驶中的破音和减少行驶阻力等,从而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另外,还具有可以防止因行驶以及洗车而造成泥水等从阶梯部56和安装孔54之间的缝隙经挡泥板13流出这样的效果。
所述透镜部55的阶梯部56的外侧缘在上下方向形成直线状,从外侧缘的上端逐渐朝向内侧降低与上侧缘接续,其上侧缘的下端与上述外侧缘的下端接续。因此,阶梯部56所围合的部位整体上形成上下长而宽幅窄的三角形,对应于该阶梯部56所围合的部分以及上述安装孔54上述反射部件80也形成俯视时同样的形状。
而且,如图8~图14所示,所述透镜部55在外周缘部具有凸缘部58,该凸缘部58与上述底座部件71的凸缘部75或一部分反射部件80例如通过声波焊接进行接合,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的发光体73的容纳部。
根据上述实施例,即使白天从上方接受太阳光最多的反射部件80的下侧反射面83b’入射了该太阳光(图8中以实线表示),也可以通过在该部分实施的抑制光反射的灰色涂装、或粘贴的灰色带来抑制太阳光的反射,以上侧的反射面83b以及左右的反射面83a、83a充分反射发光体73的光,从而消除太阳光的反射光对发光体73的反射光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体73的辨认性。
特别是,如图8所示,即使在为了与后挡泥板13的形状相吻合而将反射部件80安装在对于太阳光不利的位置、造成下侧的各反射面83b’被从上方入射的太阳光直晒,也可以将太阳光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为最小限度,所以,这一点也可以在不损害辨认性的情况下确保后挡泥板13造形方面的自由度。
另外,为了像这样消除从上侧来的太阳光的反射光的影响,仅仅在反射部件80的下侧的反射面83b’上实施涂装或粘贴带就可以了,与将尾灯17配置在太阳光入射困难的位置等的场合相比,不会对车身造型方面产生制约也不会对车身外观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可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当实施涂装以阻碍太阳光的反射时,只要以太阳光入射较多的部分为对象实施涂装就可以,所以,可以仅对应用品的特定的部分实施涂装来简单地进行制造,可以降低成本。
而且,作为发光体73使用了发光二极管,所以可以抑制发热并实现薄型化,因此,可以提高包括造型上的自由度和配置自由度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提高外观品质。所以,与使用了在光亮方面不足的普通灯泡的尾灯相比可以毫不逊色地进行使用。
下面,根据附图16、17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该实施例中尾灯17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反射部件80的下侧的反射面是以阻碍从上侧入射的太阳光的反射使其扩散的结构构成的。因此,仅对作为主要部分的反射部件80的发光体73和上下反射面予以图示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地省略截面的剖面线。
如图16所示,反射部件80的上侧的反射面(第2反射部分)83b,以及未图示的左右的反射面(第2反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以三角形的平面形成,下侧的反射面(第1反射部分)831b形成凸面状。因此,即使从白天太阳光入射最多的上方入射该太阳光时(以实线表示),该光也会如点划线所示那样在下侧的反射面831b的凸面扩散并反射,所以,在发光体73上侧的反射面83b以及左右的反射面反射后朝向后方的光中,不会混入从下侧的反射面831b反射的太阳光的反射光,可以提高从后方辨认发光体73的辨认性。
另外,如图17所示,反射部件80的上侧的反射面(第2反射部分)83b,以及未图示的左右的反射面(第2反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以三角形的平面形成,在下侧的反射面(第1反射部分)832b上实施棱镜切削加工。因此,即使从白天太阳光入射最多的上方入射该太阳光时(以实线表示),该光也会如点划线所示那样在下侧的反射面832b的棱镜切削部扩散并反射,所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在发光体73上侧的反射面83b以及左右的反射面处的反射光中不会混入太阳光的反射光,可以提高从后方辨认发光体73的辨认性。
因此,这两个实施例中,除了具有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另外,由于无须为了阻止来自外部的光的反射而象上述实施例那样采用涂装或粘贴带等的特别的部件,所以只要在凸面或棱镜切削部形成反射面即可,不必实施特别的后续加工,可以降低成本。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虽然以自动二轮车的尾灯1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用于车辆用的尾灯。另外,作为发光体73举例说明了发光二极管,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以外的发光体。
而且,发光体的配置数量仅仅是一个例子,配置数量没有限制,而且虽然对在上下左右部分设置四个反射面83b、83b’、83a、83a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是反射面的数量并不受限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发明,可以抑制接受外部来的光最多的第一反射部分处该外部来的光的反射,所以,发光体的光可以在第二反射部分充分反射,消除外部来的光对发光体的反射光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体的辨认性,同时,只要对反射部分进行改进,就可取得不受车身造型上的制约对车身外观质量无负面影响地提高设计自由度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只要以大量接受外部来的光的部分为对象实施涂装即可,仅在应用品的特定的部分实施涂装就可以简单地进行制造,可以取得降低成本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不必采用用于阻止外部来的光的反射的特殊部件,所以,只要成形即可而无须实施特别的后续加工,可以取得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可以抑制发热可以实现薄型化,所以可以取得提高包括造型上的自由度和配置自由度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外观质量的效果。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