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尾灯装置

申请号 CN200910252194.3 申请日 2009-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1782210A 公开(公告)日 2010-07-21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坪守; 山手直之;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车辆 尾灯 装置,其通过简单的构造,可使观察者从 车身 后方看的情况与从车身侧面看到的情况明显不同,由此,可判断车辆的行进方向。尾灯装置具备: 光源 ,安装在 基座 部件上对车身后方照射;板状部件,配置在光源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并向车体后方一侧延伸,从车身侧面看,其至少遮住光源;透镜,安装在基座部件上,至少 覆盖 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在板状部件上设有贯通孔。板状部件延伸到靠近透镜的车身后方的表面的 位置 。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设有多个并排的贯通孔,反射镜与板状部件形成一体,反射镜安装于基座部件上并向车身后方反射光源发出的照射光。在贯通孔内周面上,将车身后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进行 倒 角 形成倾斜面。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其安装在基座部件上并对车身后方进行照射;板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源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并向车体后方一侧延伸出,从车身侧面看,该板状部件至少遮住所述光源;透镜,其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上,至少覆盖所述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以及车身后方一侧,
在所述板状部件上至少设置有一个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延伸到靠近所述透镜在车身后方一侧的表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并排的所述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与反射镜形成为一体,该反射镜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上,并将所述光源的照射光反射向车身后方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上,至少将位于车身后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进行处理而形成为倾斜面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为长孔状,其长边所在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透镜表面上,形成有凸状或者凹状的部位。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尾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提高观察者视认性的车辆尾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来看,人们公知有一种通过对照射光的照射方法进行改进,以此来提高其它车辆的驾驶者或步行者对本车辆视认性的灯光装置。
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转向灯的结构,即,在面向车体前方配置的转向灯上,在电灯泡的背面一侧配置有反射镜,并在该反射镜的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有通光窗,因此,从车体后方一侧,通过该通光窗射出的光可以确认该转向灯的点灯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实开昭63-79283号
可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灯光装置,即使在夜间等情况下,也仅可观察到灯光装置发出的照射光,而对于如何使观察者能容易地判断出车辆是朝那个方向行驶这一问题,在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并没有加以考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尾灯装置,用简单的构造,使在车身后面的观察与在车身侧面的观察到的照射光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使观察者可以判断车辆的行驶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尾灯装置,该车辆尾灯装置具备:光源,其安装在基座部件上并对车身后方进行照射;板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源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并向车体后方一侧延伸出,从车身侧面看,该板状部件至少遮住所述光源;透镜,其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上,至少覆盖所述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及车身后方一侧,在所述板状部件上至少设置有一个贯通孔。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2个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延伸到靠近所述透镜在车身后方一侧的表面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3个特征在于,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并排的所述贯通孔。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4个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与反射镜形成为一体,该反射镜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上,并将所述光源的照射光反射向车身后方一侧。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5个特征在于,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上,至少将位于车身后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进行处理而形成为倾斜面构造。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6个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为长孔状,其长边所在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一致。
再者,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的第7个特征在于,在位于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透镜表面上,形成有凸状或者凹状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因为在光源的车宽方向的左右配置的板状部件上,设置有可使光源照射光穿过的贯通孔,这样当从车身侧面观察尾灯装置时,可以观察到光源的照射光穿过板状部件的贯通孔,使贯通孔的形状能非常醒目地被看到。这种情况与在车身后方观察尾灯装置时的情况相比,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根据观察到尾灯装置的情形不同,就可以简单地判断车辆的行进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因为板状部件延伸到靠近透镜的车身后方一侧的表面的位置,所以可以减少照射光从贯通孔以外的地方向车身侧面透射,因此,从侧面观察时可以更加明确地观察到贯通孔的形状。由此,可以更简单地判断车辆的行进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因为在车身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并排的贯通孔,因此,该贯通孔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车身侧面观察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贯通孔的视认性。此外,这种排列适合于在车身侧面观察时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尾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板状部件与反射镜形成为一体,该反射镜安装于基座部件上,并将所述光源的照射光反射向车身后方一侧。所以,可以减少构成尾灯装置部件的数量,从而可减少生产工时。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因为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上,至少将位于车身后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进行倒角处理而形成为倾斜面构造,所以,车身后方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不会将光源的照射光向车身前方反射。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因为贯通孔为长孔状,其长边所在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一致,这样赋予贯通孔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展的方向性,可提高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有流动的视觉感官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从车身侧面观察时观察者对车身的视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因为在位于贯通孔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透镜表面上,形成有凸状或者凹状的部位,通过透镜的凸状或者凹状构造,使从贯通孔射出的光集中或者发散,从而可以使贯通孔的形状更加醒目。由此,使各贯通孔如同分别由发光二极管等独立进行发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该二轮摩托车上安装有尾灯装置;
图2为尾灯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未安装透镜的尾灯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尾灯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尾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
图7为沿图4的B-B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尾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型例的尾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型例的尾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尾灯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二轮摩托车(车辆);5:前照灯;12:后挡泥板;13:后指示灯;20:尾灯装置;21:基座部件;22:透镜;23:大透镜;24:圆形凹部;25:小透镜;30:反射镜;31:板状部件;33:贯通孔;33a:倾斜面;34:主反射面;36:内周面;43:灯座;50:电灯泡;101: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图1是二轮摩托车1的侧视图,该二轮摩托车1上安装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在二轮摩托车1的车身框架(未图示)的前端部安装有前叉2,所述前叉2在左右两侧对前轮WF的轴进行支承使前轮WF相对其可转动,通过操纵方向把4,可使前叉2左右转向。方向把4上安装有车把罩,所述车把罩支承前照灯5及左右一对前转向灯6。此外,在前轮WF的上方,配置有前挡泥板3,该挡泥板3也由前叉2所支承。
在图1中,护腿挡板8从上至下罩住所述车身框架,所述护腿挡风板8为一体式,其保护驾驶者的脚不接触飞溅起来的泥等,所述车身框架上固定有发动机7,其上方吊装在车身框架上。在发动机7的后方一侧,配置有与车身框架结合在一起的枢轴板(未图示)。所述枢轴板轴支承摆臂10并使其可摆动,摆臂10经由减振器11悬挂在车身上,且摆臂10支承后轮WR并使其可旋转。
在后轮WR的上方一侧配置有后挡泥板12。该后挡泥板12上安装有后转向灯13和尾灯装置20,其中后转向灯13的数量为左右各一个,尾灯装置20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20,起到与前照灯5同时点亮的尾灯的作用、以及在刹车时点亮的刹车灯的作用。
图2是表示尾灯装置20的立体图。从其外观来看,尾灯装置20包括基座部件21和透镜22,其中透镜22安装在该基座部件21的车身后方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22由红色透明的大透镜23和无色透明的小透镜25组合而成。在大透镜23上形成有圆形凹部24,该圆形凹部24位于作为光源的电灯泡50(参照图6)的车身后方一侧。此外,小透镜25与大透镜23的下端部连结为一体,由小透镜25所发出的无色光可照射到配置在尾灯装置20下方的车牌照(未图示)。
图3是未安装所述透镜22时尾灯装置20的立体图。在基座部件21的车身后方一侧,安装有反射镜30,该反射镜30用于将电灯泡50的照射光反射到车身后方一侧所设定的范围。反射镜30由树脂薄板等制成,且该薄板进行了金属蒸电镀加工。反射镜30是由将板状部件31在上下部分分别连接而形成如有底筒状的构造,板状部件31的配置形式为左右一对,其指向为车身的上下方向,电灯泡50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两板状部件31之间,在反射镜30的车体的下方一侧,对应小透镜25的形状形成有切口部32。从该切口部32向车体下方一侧的照射光透过小透镜25照射在车牌照上。
而且,在反射镜30的左右一对板状部件31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33。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车身上下方向,配置有并排6个长孔状的贯通孔33,该孔的长边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而且,板状部件31的车身后方一侧的端部,延伸到靠近透镜22的内表面的位置。由此,在夜间,从车身侧面观察亮灯中的尾灯装置20,主要能观察到穿过贯通孔33的6个长孔状的照射光。即,从车身的侧向观察二轮摩托车时,能观察到从上下6个并排的贯通孔33射出的长孔状的红色强光。
图4是尾灯装置20的主视图。在该图中,仅显示尾灯装置20右侧安装半个透镜22时的状态。在该图中使用的与上述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位。反射镜30的主反射面34,具有多个沿车身上下方向并行排列的在车宽方向上横的长反射面,这些反射面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形成为台阶状。此外,在主反射面34以及基座部件2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电灯泡50的灯座43(参照图6)的安装孔35。该图4表示的是尾灯装置20未安装电灯泡50以及灯座43时的状态。透镜22的固定方式,是采用将2根安装用螺丝41旋入在基座部件21的下部形成的螺孔40中以进行螺纹结合的方式。
如上所述,大透镜23上形成有圆形凹部24,其位于电灯泡50的车身后方一侧,在夜间,当从车身后方一侧来观察亮灯的尾灯装置20时,整个大透镜23不只是整体发射出红色光,也可以观察到其大致中央位置的呈圆形的光。
图5是尾灯装置的侧视图。如上所述,因反射镜30的板状部件31在车身后方一侧的端部沿大透镜23的形状向车身后方一侧延伸,同时,板状部件31的上部连接的部分也向车身后方一侧延伸,所以,电灯泡50的照射光主要是照射到车身后方以及下方一侧,朝向车身上侧以及车身侧向的照射光被反射镜30所遮挡住。可是,因在板状部件31上设置有贯通孔33,所以穿过贯通孔33的照射光呈贯通孔33的形状照向车身侧向,比较从侧向观察尾灯装置20与从车身后方观察尾灯装置20的照射光时,其观察到的情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在夜间观察二轮摩托车1时,只要看见尾灯20射出的光的状态,就可以简单判断出其车身是和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同、还是相对于自己横向行进。
如上所述,即使在夜间,根据本发明的尾灯装置20,只要通过对尾灯装置20的照射光的观察,就能简单地判断二轮摩托车的行驶方向,例如,在街灯等照明工具少的很暗的道路上,通过对自己前方车辆尾灯装置的照射光的观察,就可以判断该车辆是和自己同向行驶还是和自己朝向不同方向行驶。
再者,该图表示电灯泡50的灯座43被安装后的状态。此外,在基座部件21上,埋设有上方1根、下方2根的车身安装用插销42。
图6是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在该图中使用的与上述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位。电灯泡50的插入部分为楔形形状,只要插入即可与灯座43连接。灯座43,通过圆环状的防密封圈44与基座部件21卡合固定。反射镜30,用上下3根螺丝45安装在基座部件21上。在基座部件21上埋设的3根车身安装用插销42上,安装有圆环状的防震橡胶47,尾灯装置20经由该防震橡胶47被支承在车身侧面。此外,电灯泡50既可以为灯丝式,也可以为发光二极管等。
在大透镜23上形成的圆形凹部24的内表面一侧,在该圆形凹部24的外径的内侧面上,多个棱形反光镜26形成为圆环形状。由此,当从车身后面观察尾灯装置20的时候,可以看见圆形凹部24呈现多重圆状,因此,该构造进一步提高了观察者从车身后面对尾灯装置的视认性。
图7是沿图4的B-B线的剖面图。除了圆形凹部24,在大透镜23的车体后方一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细长的山形凸部,其指向为车体的上下方向。由此,因该山形凸部在凹部24的圆环形状的周围呈竖条状外观,所以该构造进一步提高了观察者对尾灯装置的视认性以及尾灯装置的装饰性。而且,在大透镜23和基座部件21之间,还设置有防水密封圈46。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光镜30的左右一对板状部件31,随着向车身后方一侧伸展,在车宽方向的间隔逐渐变大。此外,贯通孔33的车身后方一侧的端面比电灯泡50的灯丝,即发光源的位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
图8是图7的局部扩大图。该图仅表示车身右侧的板状部件3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面看,在贯通孔33的内周面36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上,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向后倾斜的斜面33a。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33a,是将贯通孔3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分进行倒角而形成的构造。通过设置该倾斜面33a,可使得由内周面36产生的向车身前方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比起不设置倾斜面33a要窄一些。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对贯通孔3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周面36进行加工,仅将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加工成倾斜面33a。这是因为,该贯通孔33,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周面36上产生的反射光,被后挡泥板12等遮挡住,而不能照射到车身前方,因此没有必要对其实施加工措施。可是,也可以设置成使贯通孔33的内周面全体向外倾斜,完全不产生朝向车身前面的反射光的形式。而且,也可以通过曲面构成倾斜面,或者不是在形成贯通孔33后再通过倒角得到倾斜面,而是在进行贯通孔33的射出成型时,直接形成倾斜面。
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60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反射镜30的板状部件31上,配置有多个圆形的贯通孔61,该多个贯通孔61在车身上下方向排成一列。贯通孔的形状和个数以及配置可以进行种种变型。在图10所示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变型例的尾灯装置70上,设置有多个圆形的贯通孔71,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彼此错开排列。此外,在图11所示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尾灯装置80上,是将长孔状的贯通孔81沿车身上下方向排列,该贯通孔81的指向为车身上下方向,在图12所示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尾灯装置90上,将贯通孔91配置成其顶角指向车身前方一侧的等腰三角形。在所述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尾灯装置的照射光,都能得到从车身后方看到的和从车身侧面看到的明显不同的效果。
图13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尾灯装置100的主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尾灯装置的特征是:在大透镜23的侧面部位设置有凸部101,其与贯通孔大致呈同一形状。该凸部101,位于贯通孔33的车宽方向外侧与之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将通过贯通孔的照射光扩散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01,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贯通孔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场合,从车身后面看该凸部为半圆形,从侧面看凸部为长孔形状。通过设置该凸部101,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贯通孔33形状的视认性,从外观上可以观察到贯通孔33是如同通过发光二极管等发光源各自独立发光的。
在大透镜23上设置的凸部的形状和个数以及配置可以进行各种变型,如图14中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尾灯装置110,从后面看,形成有呈长方形的凸部111。而且,也可以用与贯通孔大致同一形状的凹部代替该凸部而进行集中光源发射的照射光,此外,也可以将该凸部或者凹部设置在大透镜23的内侧面(反射镜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反射镜的板状部件配置在光源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因在其上面设置有光源的照射光能穿过该孔的贯通孔,所以从车身后面观察尾灯装置时,与从车身侧面观察到的尾灯装置时所观察到的照射光有明显不同,因此通过对尾灯装置照射光的观察,就可以很简单地判断车辆的行驶方向。
再者,对于基座部件、透镜、反射镜、板状部件等的形状和配置,电灯泡的形状和个数,贯通孔的形状和配置,在贯通孔内周面上形成的倾斜面的形状等而言,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型。本发明的尾灯装置,其应用也不仅限于二轮摩托车,也可应用在三轮车或四轮车等各种车辆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