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

申请号 CN200880023921.2 申请日 2008-09-19 公开(公告)号 CN101687526A 公开(公告)日 2010-03-31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吉村悠纪; 西本晃彦;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其无需在 尾灯 装置的下部设置车体盖,而从车辆后方无法看到通过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光,从而能够提高尾灯装置的设计的 自由度 。自动二轮车(10)具有:配置于后罩21的后端部且在后方具有主透镜(52)的尾灯装置(50)、 覆盖 后轮(WR)的上方的后 挡泥板 (22)和设置于后挡泥板(22)的车牌照(23),尾灯装置(50)在主透镜(52)上具有将 光源 (53)的光导向车牌照(23)的车牌照照射口(55)和配置于车牌照照射口(55)的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在主透镜(5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54),该凹部(54)朝向上方陷入且其前壁(54a)向后上方倾斜。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其具有:
覆盖车体后部的后罩、
配置于所述后罩的后端部且在后方具有主透镜的尾灯装置、
覆盖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
设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车牌照,
其中,所述尾灯装置在所述主透镜上具有车牌照照射口和车牌照照射 用透镜,所述车牌照照射口将光源的光导向所述车牌照,所述车牌照照射 用透镜配置于车牌照照射口,在所述主透镜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所述车牌照照射口的凹部,该凹部 朝向上方陷入,并且以前壁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形成为与所述主透 镜的后表面的下边缘的圆弧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且配置为收纳于所述圆 弧形状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凹部的前端缘配置在所述后罩的开口缘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尾灯装置的反射器的下部的折返部与所述车牌照照射口的前端 部附近重叠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形成为多面及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主透镜呈模拟消声器的形状,为大致圆筒状且以所述主透镜的下 表面比所述后罩更向后方膨出的方式形成。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特别是涉及自动二轮车的尾灯装置的周 边。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自动二轮车揭示有以下构造:在尾灯装置的主透镜的下 部,例如设置有由合成树脂制的透明板构成的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利用通 过该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光源的光来照明配置于车辆的后端部的车牌照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6937号公报
并且,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中,因为设置有由透明 板构成的车牌照照射用透镜,该透明板以与向后上方倾斜而延伸的尾灯装 置的尾灯透镜的下表面相连的状态配置,因此,可以从车辆后方看见通过 该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光,所以为遮蔽该光需要在尾灯装置的下部设置车 体盖。并且,由于车牌照照射用透镜构成为平面,因此,设计的自由度受 到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其无需在尾灯装置 的下部设置车体盖,而从车辆后方无法看到通过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光, 并能够提高尾灯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一种自动二轮车具有:覆盖车体后部的后罩、 配置于后罩的后端部且在后方具有主透镜的尾灯装置、覆盖后轮的上方的 后挡泥板、设置于后挡泥板的车牌照,在该自动二轮车中,尾灯装置在主 透镜上具有车牌照照射口和车牌照照射用透镜,该车牌照照射口将光源的 光导向车牌照,该车牌照照射用透镜配置于车牌照照射口,在主透镜的下 表面形成有作为车牌照照射口的凹部,该凹部朝向上方陷入,并且以前壁 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在上述第一观点的自动二轮车中,在车辆后 方观察的情况下,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形成为与主透镜的后表面的下边缘的 圆弧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且配置为收纳于圆弧形状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观点,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观点的自动二轮车中,所 述凹部的前端缘配置在后罩的开口缘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观点,在上述第一~第三中任一观点的自动二轮车 中,尾灯装置的反射器的下部的折返部与车牌照照射口的前端部附近重叠 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观点,在上述第一~第四中任一观点的自动二轮车 中,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形成为多面及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观点,在上述第一~第五中任一观点的自动二轮车 中,主透镜呈模拟消声器的形状,为大致圆筒状且以主透镜的下表面比后 罩更向后方膨出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自动二轮车,尾灯装置在主透镜上具有将光 源的光导向车牌照的车牌照照射口和配置于车牌照照射口的车牌照照射 用透镜,而在主透镜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车牌照照射口的凹部,该凹部朝 向上方陷入且以前壁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由于车牌照照射用 透镜配置于凹部的内侧,从而无需在尾灯装置的下部设置车体盖,而从车 辆后方无法看到通过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光。另外,由于凹部的前壁向后 上方倾斜,所以能够将来自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的照射范围向前方扩大。由 此,能够将车牌照配置于前方,进而能够将后挡泥板的后端部配置于前方。
根据上述第二观点的自动二轮车,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下,车牌照 照射用透镜形成为与主透镜的后表面的下边缘的圆弧面大致一致的形状, 且配置为收纳于圆弧形状的区域中,因此,能够防止从主透镜的后面透过 车牌照照射用透镜而看见。并且,因为照射的光可以沿着圆弧方向向车辆 左右方向投射光,因此照射范围在宽度方向上扩大,能过有效地照射车牌 照。
根据上述第三观点的自动二轮车,凹部的前端缘配置于后罩的开口缘 附近,因此,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下,凹部的前端缘与后罩的开口缘大 致一致。由此,可以使凹部的前端缘不显眼,能够提高自动二轮车的外观 性。
根据上述第四观点的自动二轮车,尾灯装置的反射器的下部的折返部 与车牌照照射口的前端部附近重叠地配置,因此,使光不通过车牌照照射 口的前端部向前方透过,由此能够使透过光在凹部的前端缘不折射,使前 端缘不显眼。
根据上述第五观点的自动二轮车,车牌照照射用透镜形成为多面及曲 面,因此,能够适应尾灯装置的形状地形成车牌照照射用透镜。由此,能 够提高尾灯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第六观点的自动二轮车,主透镜呈模拟消声器的形状,为大 致圆筒状且以主透镜的下表面比后罩更向后方膨出的方式形成,因此,能 够以模拟消声器的形状得到轻便的外观,并且能够在主透镜上容易地形成 凹部。
其他的特征及效果通过实施例的记述及附上的要求而明了。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一实施方式的左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后罩、后挡泥板、尾灯装置的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3为从后方看图1所示的后罩、后挡泥板、尾灯装置的周边的图。
图4为图2的尾灯装置的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5为图3的A-A线向视剖面图。
图6为从后方看尾灯装置的图。
图7为从后下方看尾灯装置的图。
图中:10-自动二轮车;WF-前轮;WR-后轮;21-后罩;21a- 开口缘;22-后挡泥板;23-车牌照;50-尾灯装置;51-壳体;52-主 透镜;53-照明装置(光源);53a-灯座;53b-连接器;53c-制动灯泡; 54-凹部;54a-前壁;54b-前端缘;55-车牌照照射口;56-车牌照照 射用透镜;57-圆弧面(圆弧形状);58-反射器;58a-折返部;X-圆 弧面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一实施方 式。并且,附图设定为在符号的方向上观察,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 上下都遵从驾驶者观察的方向,表示为:前方-Fr,后方-Rr,左侧-L, 右侧-R,上方-U,下方-D。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具有:从头管11向后下方 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架1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头管11的前叉13;能够转动 地支承于前叉13的下端部的前轮WF;安装在前叉13的上端部的操纵用 的手把14;安装在主架12的下方的发动机15;与主架12的后端部连接 的枢板16;能够摇动地支承于枢板16的摇臂17;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摇臂 17的后端部的后轮WR;与主架12的后方上部连接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座 架18;与枢板16连接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其后端部与座架18接合的后辅 助架19;将后辅助架19和摇臂17能够摇动地连接的缓冲单元20。
并且,如图2及图3所示,自动二轮车10具有:覆盖车体后部的后 罩21;设置于后罩21的后端部的尾灯装置50;覆盖后轮WR的上方的后 挡泥板22;设置于后挡泥板22上的车牌照23。
此外,图1中的符号:24-挡板;25-头灯;26-前罩;27-前侧 罩;28-侧罩;29-燃料箱;30-驾驶者座;31-乘员座;32-扶手;33 -前挡泥板;34-排气管;35-消声器;36-后灯;37-反射器;38-主 踏脚板;39-后踏脚板。
如图4~图7所示,尾灯装置50主要包括:固定于车辆侧的壳体51; 主透镜52,其前部开口通过壳体51闭塞;安装于壳体51的照明装置(光 源)53;在主透镜52的下表面以朝向上方陷入的方式形成的凹部54;车 牌照照射口55,其形成于凹部54的上表面且将照明装置53的光导向车牌 照23;安装于车牌照照射口55的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
如图5所示,照明装置53具有:嵌附于壳体51的灯座53a;从灯座 53a向前方延伸,且与搭载于车辆上的未图示的照明器控制装置电连接的 连接器53b;安装于灯座53a的制动灯泡53c。并且,图2及图3所示的 单点划线表示制动灯泡53c的照射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6所示,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 下,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形成为与主透镜52的后表面的下边缘的圆弧面 57大致一致的形状,且配置为收纳于该圆弧面57的区域X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凹部54的前壁54a形成为朝 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并且,凹部54形成为前方比后方更向上方陷入的 状态。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的单点划线的斜线部分表示凹部54的范 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凹部54的前端缘54b 配置于后罩21的开口缘21a的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尾灯装置50的壳体51的内 侧面形成有反射器58,该反射器58的下部的折返部配置为沿上下方向重 叠在车牌照照射口55的前端部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7所示,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 由合成树脂制的透明板构成,通过使多个曲面连接而形成为平滑的曲线。 并且,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通过使多个度的平面连接而形成为多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6所示,主透镜52呈模拟消声 器的形状,其为大致圆筒状且以主透镜52的下表面比后罩21更向后方膨 出的方式形成。在此,模拟消声器的形状是指,主透镜52的外周模拟消 声器,设置于主透镜52后表面的中心的圆形52a模拟消声器的出口。
如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因为尾灯装置50在主 透镜52上具有:将照明装置53的光导向车牌照23的车牌照照射口55, 和配置于车牌照照射口55的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而在主透镜52的下表 面形成有作为车牌照照射口55的凹部54,该凹部54朝向上方陷入,且以 前壁54a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所以,由于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配 置于凹部54的内侧,因此,无需在尾灯装置50的下部设置车体盖,而从 车辆后方无法看到通过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的光。另外,由于凹部54的 前壁54a向后上方倾斜,因此能够将来自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的照射范 围向前方扩大。由此,能够将车牌照23配置于前方,进而能够将后挡泥 板22的后端部配置于前方。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由于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 下,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形成为与主透镜52的后表面的下边缘的圆弧面 57大致一致的形状,且配置为收纳于该圆弧面57的区域X中,因此,能 够防止从主透镜52的后面可以透过看见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并且,因 为照射的光可以沿着圆弧方向向车辆左右方向投射光,因此照射范围在宽 度方向上扩大,能过有效地照射车牌照23。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由于凹部54的前端缘54b 配置于后罩21的开口缘21a的附近,因此,在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下, 凹部54的前端缘54a与后罩21的开口缘21a大致一致。由此,可以使凹 部54的前端缘54a不显眼,能够提高自动二轮车10的外观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由于尾灯装置50的反射器 58的下部的折返部58a配置为与车牌照照射口55的前端部附近重叠,因 此,使光不通过车牌照照射口55的前端部向前方透过,由此避免由透过 光的折射引起的凹部54的前端部54b显眼,能够提高自动二轮车10的外 观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由于车牌照照射用透镜56 形成为多面及曲面,因此能够适应尾灯装置50的形状地形成车牌照照射 用透镜56。由此,能够提高尾灯装置50的设计的自由度。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由于主透镜52呈模拟消声 器的形状,为大致圆筒状且以主透镜52的下表面比后罩21更向后方膨出 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以模拟消声器的形状形成轻便的外观,且能够在 主透镜52上容易地形成凹部54。
详细地或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技术人员明确可以不 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而添加各种变更和修正。
申请基于2007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07 -340097),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引入。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具有尾灯装置和车牌照的自动二轮车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