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

申请号 CN201480036653.3 申请日 2014-04-09 公开(公告)号 CN105593112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8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捧太树; 吉村和则;
摘要 鞍乘型车辆的 线束 布置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使用,该鞍乘型车辆具有:侧主体罩部、中心罩、在上表面具有供油口的 燃料 箱(F)、以及支承于 燃料箱 (F)的供油盘(41),在中心罩的上方形成有乘员为了乘车而跨过腿的跨乘空间(19),在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中,横跨跨乘空间(19)的前方以及后方而延伸的主线束(50)布置在中心罩的下方,通过供油盘(41)的侧方而布置在侧主体罩部与供油盘(41)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使用,该鞍乘型车辆具有:
转向把手,所述转向把手支承于头管
乘员就座用的车座,所述车座配置在所述转向把手的后方;
脚踏板部,为了供就座于所述车座的乘员放脚,所述脚踏板部在所述转向把手与所述车座之间配置在所述转向把手以及车座的下方;
侧主体罩部,所述侧主体罩部覆盖车身侧面;
中心罩部,所述中心罩部从所述侧主体罩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
燃料箱,所述燃料箱配置在由所述侧主体罩部以及所述中心罩部包围的空间,在上表面具有供油口;以及
供油盘,所述供油盘配置成包围所述供油口的周围并支承于所述燃料箱,在所述中心罩部的上方,在所述转向把手与所述车座之间形成有乘员为了乘车而跨过腿的跨乘空间,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横跨所述跨乘空间的前方以及后方而延伸的线束部件布置在所述中心罩部的下方,通过所述供油盘的侧方而布置在所述侧主体罩部与所述供油盘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部件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供油盘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收集在所述燃料箱内产生的气体的过滤罐配置于在所述燃料箱与所述供油盘之间产生的上下方向的空间,
将所述燃料箱与所述过滤罐连接的加注软管布置成,从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延伸,将所述供油口和所述供油盘中的包围所述供油口的部位的周围包围而到达所述过滤罐,并且,该加注软管支承于所述供油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心罩部设置有能够开闭地堵塞所述供油口的燃料盖,
对所述燃料盖的开闭进行操作的燃料盖缆索布置成,通过所述供油盘的两侧方中的、所述线束部件通过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供油盘的侧方而在俯视时与所述加注软管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配置成能够开闭其下方的空间,对所述车座的开闭进行操作的车座定缆索布置在所述线束部件的上方并支承于所述供油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罐和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系统经由支承于车身框架的清除控制、配置在该清除控制阀的上游侧的第一清除软管、以及配置在该清除控制阀的下游侧的第二清除软管连接,
所述第一清除软管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线束部件以及所述车座锁定缆索重叠,所述第二清除软管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加注软管以及所述燃料盖缆索重叠,所述供油盘对所述第一清除软管以及所述第二清除软管进行支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座的下方配置有第一收纳箱,
在所述第一收纳箱设置有从其前部向前方鼓出并收纳电池的第二收纳箱,所述供油盘和所述第二收纳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抵接地连结,并在该连结部位支承所述第二清除软管。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供油盘上形成有使所述加注软管面向所述中心罩部侧的开口部,并且形成有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壁部。

说明书全文

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
[0002] 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28日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137285号要求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低底板式的机动二轮车(踏板型车辆)中,在配置在车座下的燃料箱的上表面设置有燃料罩部。并且,在该燃料泵罩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部件的夹紧件。在该车辆中,线束部件固定于夹紧件而被布置。
[0004] 另外,以往,上述那样的线束部件大多以沿着刚性高的车身框架被支承的状态被布置。
[0005] 在先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659号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在车座前方形成用于供乘员跨过腿的跨乘空间的低底板式的机动二轮车中,通常在将遍及车辆前后延伸的线束部件布置在由车身罩部形成的鞍部(中心通道部)内部的情况下,将车身框架沿位于跨乘空间的下方的构成上述鞍部的车身罩部的内壁部分延伸等,将线束部件沿着车身框架布置,从而缩短线束部件而设置。
[0010] 在此,在如上所述布置线束部件的情况下,因车身框架、线束部件而导致鞍部肥大。因此,为了确保乘员的乘降性,优选使该鞍部更紧凑。
[0011] 本发明的方案是鉴于该实情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在形成有跨乘空间的鞍乘型车辆中,可以将跨乘空间的高度抑制得低来确保乘降性。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0014]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在鞍乘型车辆中使用,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转向把手,所述转向把手支承于头管;乘员就座用的车座,所述车座配置在所述转向把手的后方;脚踏板部,为了供就座于所述车座的乘员放脚,所述脚踏板部在所述转向把手与所述车座之间配置在所述转向把手以及车座的下方;侧主体罩部,所述侧主体罩部覆盖车身侧面;中心罩部,所述中心罩部从所述侧主体罩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燃料箱,所述燃料箱配置在由所述侧主体罩部以及所述中心罩部包围的空间,在上表面具有供油口;以及供油盘,所述供油盘配置成包围所述供油口的周围并支承于所述燃料箱,在所述中心罩部的上方,在所述转向把手与所述车座之间形成有乘员为了乘车而跨过腿的跨乘空间,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横跨所述跨乘空间的前方以及后方而延伸的线束部件布置在所述中心罩部的下方,通过所述供油盘的侧方而布置在所述侧主体罩部与所述供油盘之间。
[0015] (2)在上述(1)的方案中,所述线束部件也可以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供油盘重叠。
[0016]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收集在所述燃料箱内产生的气体的过滤罐配置于在所述燃料箱与所述供油盘之间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间,将所述燃料箱与所述过滤罐连接的加注软管布置成,从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延伸,将所述供油口和所述供油盘中的包围所述供油口的部位的周围包围而到达所述过滤罐,并且,该加注软管支承于所述供油盘。
[0017] (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中心罩部设置有能够开闭地堵塞所述供油口的燃料盖,对所述燃料盖的开闭进行操作的燃料盖缆索布置成,通过所述供油盘的两侧方中的、所述线束部件通过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供油盘的侧方而在俯视时与所述加注软管重叠。
[0018]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车座配置成能够开闭其下方的空间,对所述车座的开闭进行操作的车座定缆索布置在所述线束部件的上方并支承于所述供油盘。
[0019] (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过滤罐和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系统,经由支承于车身框架的清除控制、配置在该清除控制阀的上游侧的第一清除软管、以及配置在该清除控制阀的下游侧的第二清除软管连接,所述第一清除软管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线束部件以及所述车座锁定缆索重叠,所述第二清除软管布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加注软管以及所述燃料盖缆索重叠,所述供油盘对所述第一清除软管以及所述第二清除软管进行支承。
[0020] (7)在上述(6)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车座的下方配置有第一收纳箱,在所述第一收纳箱设置有从其前部向前方鼓出并收纳电池的第二收纳箱,所述供油盘和所述第二收纳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抵接地连结,并在该连结部位支承所述第二清除软管。
[0021] (8)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供油盘上形成有使所述加注软管面向所述中心罩部侧的开口部,并且形成有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壁部。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根据上述(1)的方案,线束部件通过侧主体罩部与供油盘之间,因此可以降低跨乘空间的高度。因此,可以确保乘降性。
[0024] 根据上述(2)的方案,线束部件在俯视时与供油盘重叠,由此,线束部件在车宽度方向上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025] 根据上述(3)的方案,加注软管通过供油口以及供油盘中的包围供油口的部位的周围,从而可以抑制侧主体罩部向车宽度方向伸出地配置该侧主体罩部。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026] 根据上述(4)的方案,燃料盖缆索与加注软管在俯视时重叠,由此,燃料盖缆索在车宽度方向上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027] 根据上述(5)的方案,车座锁定缆索与线束部件在俯视时重叠,由此,车座锁定缆索向车宽度方向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028] 根据上述(6)的方案,第一清除软管在俯视时与线束部件以及车座锁定缆索重叠,第二清除软管在俯视时与加注软管以及燃料盖缆索重叠,由此,第一清除软管以及第二清除软管向车宽度方向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029] 根据上述(7)的方案,通过将用于收纳蓄电池的刚性被确保的第二收纳箱与供油盘连结,可以提高供油盘的刚性。
[0030] 因此,可以牢固地支承供油盘所支承的配管等。
[0031] 根据上述(8)的方案,加注软管穿过开口部面向中心罩部侧,从而可以提高加注软管的安装性。因此,可以提高作业效率。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0033] 图2是该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左视图。
[0034] 图3是该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右视图。
[0035] 图4是图2的放大图。
[0036] 图5是该机动二轮车所具有的供油盘周边的立体图。
[0037] 图6是图3的A向视图。
[0038] 图7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0039] 图8是该机动二轮车所具有的、除去供油盘的状态的燃料箱周边的俯视图。
[0040] 图9是沿着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0041] 图10是上述供油盘的俯视图。
[0042] 图11是上述供油盘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所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0044]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踏板型的机动二轮车1。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使发动机2和动传递机构3构成一体的摆动单元4。另外,在机动二轮车1中,在摆动单元4的后部,后轮5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并且,在摆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有前轮6。前轮6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7、7的下部。在左右的前叉7、7的上部架设桥接件8。在桥接件8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竖立设置有作为操纵轴的转向轴9。
[0045] 在转向轴9的上方设置有转向把手10,转向把手10由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一的管材构成。机动二轮车1的转向系统主要由前轮6、前叉7、7、转向轴9、以及转向把手10等构成。
[0046] 转向轴9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头管12。头管12设置在利用焊接等将多个框架部件构成一体而形成的车身框架11的前端。车辆的车身框架11具有:上述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3、左右一对侧框架14、14、以及左右一对车座框架15、15。左右一对侧框架14、14与主框架13的下部侧面连接而朝向后方延伸后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框架15、
15与侧框架14、14的后部上端连接并向后上方延伸。另外,主框架13严格来说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倾斜并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
[0047] 摆动单元4经由连结部件14A支承在侧框架14、14的后侧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在摆动单元4的上部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6。空气滤清器36经由连接管、节气主体、以及进气管与发动机2连接。
[0048] 在摆动单元4的上方配置有乘员就座的车座16。车座1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一体地形成有驾驶员就座的主车座17和同乘者就座的后座18。
[0049] 机动二轮车1被由多个外装罩构成的车身罩CV覆盖,上述多个外装罩由树脂材料制成。在前轮6的上方且头管12的前方配置有前罩21。另外,从侧面看将部配置在前方的L形的左右一对前侧罩22、22与前罩21的两侧部后缘部相连。前侧罩22、22形成为将该L形的一边与前罩21的两侧部后缘部相连并使另一边向后方延伸的形状。
[0050] 前罩21形成为在俯视时朝向车辆前方变尖细的流线形状。在前罩21的上部形成有切口,该切口沿车宽度方向中心线从后方朝向前方逐渐变尖细,在该切口的内侧设置有挡板21A。挡风板21A固定于前罩21的上述切口的缘部等,从侧面看从前方朝向后方向后上方立起。挡风板21A形成为,利用挡风板21A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另外,前罩21一体地具有前灯以及左右转向灯
[0051] 前侧罩22、22左右的后部之间的空间的上部侧由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内罩23覆盖。另外,前侧罩22、22左右的后部之间的空间的下部侧由中心罩24覆盖。内罩23的后壁部沿转向轴9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内罩23的后壁部的下端位于头管12的下端的后方。另一方面,中心罩24与内罩23的上述后壁部的下端相连而向后方延伸,中心罩24的后端到达车座16的前端下方。
[0052] 在中心罩24以及前侧罩22的后方,设置有与中心罩24的后部以及前侧罩22的后部平滑地与相连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主体罩29、29。后侧主体罩29、29配置在车座16的下方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长条地延伸,从中心罩24的后部以及前侧罩22的后部到达后轮5的上方。
[0053] 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配置有左右的脚踏板20、20,该左右的脚踏板20、20从车宽度方向中央向左右离开地配置。脚踏板20、20在车宽度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宽度,为了供乘员将脚放在其上表面而设置。在脚踏板20、2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左右一对下侧主体罩部25、25,该左右一对下侧主体罩部25、25朝向上方立起并横跨前侧罩22的后部以及后侧主体罩29、29的前部而平滑地相连。下侧主体罩部25、2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长条地延伸,从主框架13到达主车座17的下方。
[0054] 另一方面,在脚踏板20、2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一体地设置有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向车宽度方向中央延伸的车底护罩部26、2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脚踏板20、20分体的下侧主体罩部25、25以及车底护罩部26、26被一体地组装于脚踏板20、20。但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有的部件一体地成形的结构等。
[005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中心罩24、左右的前侧罩22、22的后部、左右的后侧主体罩29、29的前部、以及下侧主体罩部25、25的前部形成有中心通道部TN,该中心通道部TN从左右的脚踏板20、2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向上方鼓出并在纵截面构成倒U形而在内部形成空间。
[0056] 在中心通道部TN内配置有燃料箱F。燃料箱F支承于主框架13以及侧框架14、14。在燃料箱F的上表面设置有圆筒状的供油口40。用于使燃料箱F的供油口40向外部打开的燃料盖24A通过铰链能够开闭地安装于中心罩24。
[0057] 另外,在中心通道部TN(中心罩24)的上方的、转向把手10与车座16之间,形成有乘员为了乘车而跨过腿的跨乘空间19。驾驶员(乘员)将腿跨过跨乘空间19并就座于车座16(主车座17)而将脚放在设置于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的左右的脚踏板20、20上,从而能够乘坐机动二轮车1。
[0058] 另外,在左右的后侧主体罩29、29之间,在车座16的下方设置有收纳箱30。车座16由收纳箱30支承,能够以车座16的前端部为轴中心从后方开闭收纳箱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箱30的前部分体设置有蓄电池收纳部31,在蓄电池收纳部31收纳有蓄电池B。蓄电池收纳部31从收纳箱30的前部向下前方延伸。
[0059] 图2以及图3示出将构成中心通道部TN的外装罩拆卸后的状态的燃料箱F周边的左视图以及右视图。
[006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燃料箱F从沿侧框架14、1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朝向主框架13向上前方延伸,以从这些侧框架14、14横跨主框架13的状态被支承。供油盘41支承于燃料箱F,并配置成包围供油口40的周围。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为便于说明,针对供油盘41以及蓄电池收纳部31标注出小点。
[0061] 在侧框架14、14的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向后上方延伸而与车座框架15、15连接的部位中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俯视时呈U形的支柱部14B横跨左右而连接。即,在位于侧框架14、14中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侧框架14、14中的与车座框架15、15连接的部位之间的、侧框架14、14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俯视时呈U形的支柱部14B横跨左右而连接。支柱部14B从侧框架14、14向上前方延伸。
[0062] 车座框架15、15从与侧框架14、14连接的位置进一步向前方延伸,车座框架15、15的各前端部与支柱部14B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连接。在支柱部14B的前部,设置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辅助支柱部14C、14C。辅助支柱部14C、14C紧固于蓄电池收纳部31,以便从下方支承蓄电池收纳部31。由此,蓄电池收纳部31经由支柱部14B支承于车座框架15、15以及侧框架14、14。另外,收纳箱30支承于车座框架15、15。
[006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供油盘41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并一体地具有包围供油口40的周围的包围部42、以及从包围部42的周壁部42B的上端部向前后左右伸出的伸出部43。包围部42具有:形成有供供油口40插通的开口的底部42A以及从底部42A的外周缘立起的周壁部42B。
[0064] 如图6所示,插通到在包围部42的底部42A形成的开口中的供油口40,从底部42A朝向上方露出并与关闭状态的燃料盖24A相向。在图中,附图标记40A表示供油口40的能够装卸的盖。
[0065] 图9示出供油口40的纵截面。如图9所示,在供油口40中的从燃料箱F向上方突出的部位的根部外嵌有环状的索环44。索环44成为与燃料箱F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供油盘41通过使在包围部42的底部42A形成的开口的内周缘部与形成在索环44的外周面的沿周向延伸的嵌合槽嵌合,从而使在包围部42的底部42A形成的开口的内周缘部与供油口40的外周面液密地连结。另外,供油盘41经由索环44从下方支承于燃料箱F。
[0066] 供油口40从燃料箱F的上表面向后上方突出。供油盘41的底部42A的表面和背面沿着与供油口40的轴向(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支承于燃料箱F。
[0067] 图10示出供油盘41的俯视图,图11示出供油盘41的左视图。对供油盘41的结构进行详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部42的底部42A呈矩形,周壁部42B形成为左右前后的各壁部剖视时呈矩形相连的形状。伸出部43具有:从周壁部42B的左边部的上端部向左方伸出的左伸出部43L、从周壁部42B的右边部的上端部向右方伸出的右伸出部43R、从周壁部42B的前边部的上端部向前方伸出的前伸出部43F、以及从周壁部42B的后边部向后方伸出的后伸出部43B。
[0068] 左伸出部43L具有:从周壁部42B的左边部的上端部向左方伸出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底板部43L1、以及从左底板部43L1的外周缘立起的立壁部43L2。
[0069] 右伸出部43R具有:从周壁部42B的右边部的上端部向右方伸出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底板部43R1、以及从右底板部43R1的外周缘立起的立壁部43R2。
[0070] 前伸出部43F具有:从周壁部42B的前边部的上端部向下前方伸出后向上前方延伸的弯曲形状的底板部43F1、以及从底板部43F1的外周缘立起的立壁部43F2。图9中示出设置于中心罩24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34A、以及从轴部34A延伸并且与燃料盖24A连结的钩形状的臂部34B。前伸出部43F在燃料盖24A成为关闭状态时形成收容臂部34B的收纳空间。
[0071] 如图10所示,左伸出部43L中的立壁部43L2从后方侧向前方延伸后向右方弯曲,右伸出部43R中的立壁部43R2从后方侧向前方延伸后向左方弯曲。
[0072] 前伸出部43F的立壁部43F2形成为向后方敞开的コ形(大致U形)。コ形(大致U形)的两端部中的一端部与立壁部43L2的前侧的弯曲部位的端部一体地连结,コ形(大致U形)的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与立壁部43R2的前侧的弯曲部位的端部一体地连结。
[0073] 另一方面,也如图4以及图11所示,后伸出部43B具有:从周壁部42B的后边部中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向后方延伸的伸出部43B1、以及形成在伸出部43B1的后端并面向蓄电池收纳部31侧的连结板部43B2。
[0074] 在连结板部43B2上形成有嵌合孔43Ba。在该嵌合孔43Ba中嵌合有从蓄电池收纳部31的前部向下前方延伸的嵌合轴部31A。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盘41与蓄电池收纳部
31连结并且支承于该蓄电池收纳部31。
[0075] 另外,如图4等所示,在伸出部43B1的上方,支承有能够转动地支承锁定钩(striker)35A的盖锁定机构部35,该锁定钩35A保持燃料盖24A的关闭状态。盖锁定机构部35通过使锁定钩35A卡定于燃料盖24A侧的锁定闩,从而保持燃料盖24A的关闭状态。
[0076] 并且,如图10所示,在伸出部43B1的后部与周壁部42B的右角部之间,形成为L形的桥接部45将其一端与伸出部43B1的后部连接并将另一端与周壁部42B的右角部连接而跨设。
[0077] 如图2~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油口40以及供油盘41周围,布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电气安装系统的线束、配管、缆索等。在供油盘41上,形成有多个用于支承如上所述的线束等的夹紧件、钩等系留部。
[0078] 以下,对线束等的供油盘41周围的布置结构进行说明。
[0079] 首先,参照图3进行说明。在图3中,附图标记50示出从位于跨乘空间19前方的由前罩21、前侧罩22、以及内罩23包围的空间(车辆前部空间)到位于跨乘空间19后方的由后侧主体罩29、29包围的空间(车辆后部空间),通过中心罩24的下方的同时跨过上述空间而一连串地延伸的主线束。主线束50将从收纳于蓄电池收纳部31的蓄电池B向配置在车辆前部空间侧、车辆后部空间侧、以及它们之间的电气安装部件供给电力的多个线束等扎而成,成为较大的直径。
[0080] 该主线束50从头管12侧朝向蓄电池收纳部31下部的右方向后下方延伸,此后,向车辆后部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主线束50通过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周壁部42B的侧方(右方)被布置在下侧主体罩部25与供油盘41之间。
[0081] 另外,图7表示图3的B-B线截面。由图7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线束50布置成在俯视时与供油盘41重叠。即,主线束5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供油盘41实质上相同的高度。
[0082] 如图5所示,在供油盘41中的桥接部45固定有环状的夹持件46。主线束50卷绕在夹持件46上,在包围部42的周壁部42B侧方的位置被定位并且被支承。
[0083] 另外,虽未图示,但主线束50从车辆大致中央起在车辆后部侧支承于蓄电池收纳部31以及收纳箱30,并且,布置在蓄电池收纳部31以及收纳箱30与后侧主体罩29之间。因此,在机动二轮车1中,使主线束50支承于刚性高的蓄电池壳体即蓄电池收纳部31,因此,可以牢固地支承主线束50。另外,可以配置成不使车座16下周边的后侧主体罩29在车宽度方向上伸出,因此,也可以提高外观性。
[0084] 接着,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收集在燃料箱F内产生的气体(蒸发燃料)的过滤罐60配置于在燃料箱F的上表面与供油盘41中的后伸出部43B之间产生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间。
[0085] 如图9所示,过滤罐60形成为圆柱状,在其外周面外嵌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的保持体61。在保持体61上形成有从其外周面突出的固定部62。在该固定部62上形成有通孔,该通孔呈狭缝状形成并在与保持体61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
[0086] 过滤罐60使被固定在燃料箱F的上表面并向上方立起的保持爪体63插通在固定部62的通孔中而被定位。由此,过滤罐60以使其轴线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从燃料箱F浮起而被支承。
[0087] 如图3以及图8所示,在过滤罐60与燃料箱F之间,配置有使过滤罐60和燃料箱F内部连通的加注软管65。
[0088] 另外,在过滤罐60与机动二轮车1的进气系统之间,设置有使过滤罐60和进气系统连通的清除软管66。在本实施方式中,清除软管66与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36连接。但是,清除软管66也可以与进气系统中的进气管、节气门主体、连接管的任一方连接。
[0089] 清除软管66具有第一清除软管66A和第二清除软管66B。第一清除软管66A的一端与过滤罐60连接,另一端经由清除控制阀67与第二清除软管66B的一端连接。第二清除软管66B的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36连接。
[0090] 对加注软管65以及清除软管66进行详述。加注软管65将其一端与燃料箱F上表面的供油口40的右方的位置连接,从燃料箱F通过供油口40的前方后,向后方弯曲而通过供油口40的后方,此后,进一步向左方延伸地弯曲而与过滤罐60的朝向右方的端面连接。
[0091] 即,也如图4所示,加注软管65布置成,从燃料箱F的上表面延伸,将供油口40和供油盘41中的包围供油口40的部位即包围部42的周围包围而到达过滤罐60。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确保加注软管65的路径长,可以高效地冷凝燃料箱F内的气体(蒸发燃料)。因此,可以提高过滤罐60的收集能力。
[009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加注软管65配置成在俯视时收纳于燃料箱F(的上表面内)。因此,加注软管65不会在车宽度方向上伸出,可以使车辆小型化。
[0093] 另外,如图4以及图11所示,在供油盘41中的前伸出部43F的底板部43F1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L形的前侧钩部80。前侧钩部80位于从包围部42向前方离开的位置。
[0094] 另外,在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左侧壁部上,一体地形成有L形的左侧钩部81。另外,在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后侧壁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后侧钩部82,该后侧钩部82包括L形钩部和与其离开地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板部。
[0095] 加注软管65载置于前侧钩部80、左侧钩部81以及后侧钩部82,从而被上述各钩部从下方支承。
[0096] 回到图8,第一清除软管66A将其一端与过滤罐60的朝向右方的端面连接,从过滤罐60向前方延伸,并将另一端与清除控制阀67连接。清除控制阀67经由托架13A支承于主框架13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另外,第二清除软管66B将其一端与清除控制阀67连接而向后方延伸、弯曲并通过过滤罐60的后方,进一步向后方延伸而与空气滤清器36连接。
[0097] 清除控制阀67在第一清除软管66A的内压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打开。若清除控制阀67打开,则过滤罐60所吸附的气体经由第一清除软管66A以及第二清除软管66B供给到进气系统。即,在从过滤罐60通向进气系统的气体的下游方向,第一清除软管66A配置在清除控制阀67的上游侧,第二清除软管66B配置在清除控制阀67的下游侧。
[0098]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右侧壁部上,一体地形成有L形的右侧钩部83。另外,如图4所示,在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左侧壁部的比上述左侧钩部81更靠上方的位置,多个左上侧钩部84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左侧壁部。
[0099] 第一清除软管66A载置于右侧钩部83而被右侧钩部83从下方支承。另外,第二清除软管66B载置于多个左上侧钩部84而被这些左上侧钩部84支承。
[0100] 并且,第二清除软管66B在通过过滤罐60的后方的部位,载置于从蓄电池收纳部31的前部向下前方延伸的嵌合轴部31A的上表面,也被该嵌合轴部31A从下方支承。
[0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转动操作锁定钩35A的燃料盖缆索68,与支承于供油盘41的后伸出部43B中的伸出部43B1的盖锁定机构部35连接。燃料盖缆索68布置成通过供油盘41的两侧方中的、主线束50通过的一侧的相反侧即左方。如图8所示,燃料盖缆索68布置成在俯视时与加注软管65重叠。
[0102] 另外,如图4所示,在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左侧壁部的左侧钩部81与左上侧钩部84之间,一体地形成有左侧中间钩部85。而且,燃料盖缆索68支承于左侧中间钩部85。
[0103] 另外,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在供油盘41的右方,对车座16的开闭进行操作的车座锁定缆索69布置在主线束50的上方。车座锁定缆索69被支承板部86从下方支承,该支承板部86从供油盘41中的右伸出部43R的立壁部43R2向右方伸出。支承板部86以截面L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长条地形成。
[0104] 车座锁定缆索69比主线束50轻,位于主线束50的上方,在俯视时与主线束50重叠,因此,在机动二轮车1中,可以降低车辆的重心
[010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油盘41上,形成有多个用于支承配管等的卡定部。若构成这样的结构,则可以削减用于支承配管等的零件数量,并且,可以提高供油盘41的刚性,因此,可以牢固地支承配管等。
[0106] 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第一清除软管66A在主线束50的下方与其重叠,并且,在车座锁定缆索69的下方与其重叠。另外,第二清除软管66B在加注软管65以及燃料盖缆索68的上方在俯视时与它们重叠。
[0107]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油盘41中的前伸出部43F的底板部43F1上形成有开口部90,上述前侧钩部80从开口部90的周缘部中的后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在此,支承于前侧钩部80的加注软管65如图6所示穿过开口部90面向中心罩24侧。如图9所示,在开口部90的周围,包围部42的前侧壁部位于开口部90的后方,并且,前伸出部43F的立壁部43F2位于开口部90的左右以及前方,开口部90的周围成为被多个壁部从前后左右包围的状态。
[0108] 开口部90为了使加注软管65的布置作业容易而设置。在开口部90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壁部,由此,积存于供油盘41的液体向开口部90的流动被抑制,可以使该液体向与供油盘41连接的排泄软管70适当地流动。如图4所示,排泄软管70与在包围部42的周壁部42B的左侧壁部的后下方的位置形成的排泄孔71(参照图9、图10)连接而向下方延伸。
[0109] 并且,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盘41中的包围部42的后侧壁部的上部侧朝向上方弯曲,在该上部侧的弯曲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91。如图6所示,该开口部91为了使支承于后侧钩部82的加注软管65面向中心罩24侧而形成。该开口部91使加注软管65的安装性提高。
[0110] 在应用了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中,主线束50在侧主体罩部、即前侧罩22的后部、下侧主体罩部25或者后侧主体罩29与供油盘41之间通过,因此,可以降低跨乘空间19的高度。因此,可以确保乘降性。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不在跨乘空间19下的中心罩24的下方空间设置倾斜延伸那样的框架部件,而利用供油盘41支承主线束50,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谋求轻量化。
[0111] 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主线束50在俯视时与供油盘41重叠,由此,主线束50在车宽度方向上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19的车宽度尺寸。
[0112] 另外,在机动二轮车1中,加注软管65通过供油口40以及供油盘41的包围部42的周围,由此,可以抑制下侧主体罩部25向车宽度方向伸出地配置该下侧主体罩部25。
[0113] 并且,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燃料盖缆索68与加注软管65在俯视时重叠,由此,燃料盖缆索68在车宽度方向上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
[0114] 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车座锁定缆索69与主线束50在俯视时重叠,由此,车座锁定缆索69向车宽度方向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
[0115] 并且,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第一清除软管66A在俯视时与主线束50以及车座锁定缆索69重叠,第二清除软管66B在俯视时与加注软管65以及燃料盖缆索68重叠,由此,第一清除软管66A以及第二清除软管66B向车宽度方向的伸出被抑制,可以抑制跨乘空间的车宽度尺寸。
[0116] 这样一来,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可以进一步确保乘降性。
[0117] 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通过利用嵌合轴部31A将供油盘41与用于收纳蓄电池B且刚性被确保的蓄电池收纳部31连结,可以提高供油盘41的刚性。因此,可以牢固地支承供油盘41所支承的配管等。
[0118] 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加注软管65穿过开口部90面向中心罩24侧,从而可以提高加注软管65的安装性,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011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0120] 附图标记说明
[0121] 1 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10 转向把手,12 头管,16 车座,19 跨乘空间,20 脚踏板(脚踏板部),22 前侧罩(侧主体罩部),24 中心罩(中心罩部),24A 燃料盖,25 下侧主体罩部(侧主体罩部),29 后侧主体罩(侧主体罩部),30 收纳箱(第一收纳箱),31 蓄电池收纳部(第二收纳箱),40 供油口,41 供油盘,50 主线束(线束部件),60 过滤罐,65 加注软管,66A 第一清除软管,66B 第二清除软管,67 清除控制阀,68 燃料盖缆索,69 车座锁定缆索,90 开口部,B 蓄电池,F 燃料箱。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