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

申请号 CN201080033489.2 申请日 2010-07-05 公开(公告)号 CN102597482B 公开(公告)日 2015-09-30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山孝太郎;
摘要 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通过紧凑设置空气滤清器箱,可以降低座椅高度,并且使空气滤清器箱接近 发动机 配置。机动两轮车(10)具备:车架(11);在车架(11)的前部上方配置的 燃料 箱(35);在 燃料箱 (35)的后方且车架(11)的上方配置的座椅(36);悬架在燃料箱(35)的下方且车架(11)的下方的发动机(12);空气滤清器箱(61);在空气滤清器箱(61)内配置的板状构件(70);在板状构件(70)装卸时使用的维修帽(72),其中,空气滤清器箱(61)配置于燃料箱(35)的下方,并且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板状构件(70)向后上方倾斜配置,维修帽(72)在座椅(36)的下方与座椅(36)相对设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两轮车,其具备:车架,其保持前轮而使其可以掌,并保持后轮而使其可以摆动;燃料箱,其配置于所述车架的前部上方;座椅,其配置于该燃料箱的后方且所述车架的上方,被止机构锁止,并被设置成通过解除锁止机构从而装卸自如;内燃机,其悬架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且所述车架的下方;空气滤清器箱,其对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并将其供应给所述内燃机;板状构件,其配置于该空气滤清器箱内;以及维修帽,其形成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一部分,并在所述板状构件的装卸时使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是汽缸的轴前倾设置的四循环发动机
所述空气滤清器箱在设置于汽缸上部的汽缸盖的后方被配置于所述燃料箱下方,并且上下一分为二而构成,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于干净侧,下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于脏侧,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吸气管被设置于所述维修帽的下方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板状构件被配置成其净化面指向上下方向且向后上方倾斜,所述维修帽以卸下所述座椅而可将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燃料箱下方朝向后上方并朝着后方拉出的方式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与所述座椅相对设置,
在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和所述下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分割面夹持构件支架,在所述构件支架的下部形成有保持所述板状构件的构件引导部,
所述构件引导部将所述板状构件插入时的构件前端向所述构件支架侧的卡合部引导,所述板状构件在构件后端被构件固定机构推起时,以所述构件侧的卡合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所述板状构件的上表面压接而固定到所述构件支架的下表面,在解除所述构件固定机构的推起而卸下所述板状构件时,所述构件引导部保持在自重的作用下落下的所述板状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有向所述内燃机供应吸气的连接管用开口,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有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吸气管用开口,
所述板状构件及所述维修帽配置于所述下部空气滤清器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引导部形成于固定所述板状构件的位置的下方侧,在所述维修帽上形成有向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内侧突出的帽侧引导部,
所述帽侧引导部形成为在所述维修帽被固定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状态下,将所述板状构件推起到固定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修帽在其上部具有卡挂部,并且在下部具有紧固部。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将所述空气滤清器箱固定到所述车架上的所有的箱侧紧固部,并且固定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所述车架侧的框架侧紧固部被配置于该车架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与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用开口的连接管相对的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壁部形成为球状。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至少由左右一对的框架部件构成,
所述燃料箱在后部具备从后面观察时形成为拱状的后方紧固部,通过该后方紧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将所述燃料箱固定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部件上。

说明书全文

机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空气滤清器箱的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机动两轮车的吸气装置中,公知如下结构:在座椅下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箱,在座椅的下方且空气滤清器箱的上面设置可拆卸的维修帽(空气滤清器罩),从该维修帽向空气滤清器箱中沿铅垂方向插入板状构件,并且以铅垂的朝向固定该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66043号公报
[0006]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空气滤清器箱中,由于构件是以铅垂的朝向被固定的,所以当要确保构件的面积时,构件变得纵长,需要使空气滤清器箱在高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座椅高度难以降低,另外,难以将大型化的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难以使吸气装置接近发动机而实现发动机特性的提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在机动两轮车中,通过紧凑设置空气滤清器箱,使座椅高度降低,并且可将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
[0008]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其具备:车架,其保持前轮而使其可以掌,并保持后轮而使其可以摆动;燃料箱,其配置于所述车架的前部上方;座椅,其配置于该燃料箱的后方且所述车架的上方;内燃机,其悬架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且所述车架的下方;空气滤清器箱,其对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并将其供应给所述内燃机;板状构件,其配置于该空气滤清器箱内;以及维修帽,其形成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一部分,并在所述板状构件的装卸时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箱配置于所述燃料箱下方,并且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板状构件被配置成其净化面指向上下方向且向后上方倾斜,所述维修帽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与所述座椅相对设置。
[0009] 根据该结构,板状构件向后上方倾斜配置,板状构件的大小不会影响空气滤清器箱的高度方向的大小,因此,可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配置空气滤清器箱。由此,能够使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并且可以降低座椅高度。另外,由于维修帽与燃料箱的后方的座椅相对设置,所以在使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的情况下,燃料箱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从座椅一侧对板状构件进行装卸并维修。进而,座椅的下方形成维修帽所面对的空间,因此可使座椅高度降低而提高机动两轮车的处理性。
[0010]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箱上下一分为二而构成,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有向所述内燃机供应吸气的连接管用开口,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有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吸气管用开口,所述板状构件及所述维修帽配置于所述下部空气滤清器箱。
[0011] 此时,由于在上下一分为二而构成的空气滤清器箱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上配置有板状构件,因此在板状构件装卸时,可防止附着于板状构件的灰尘落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侧、即干净侧,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由于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侧、即导入外部气体的脏侧配置维修帽,所以维修帽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之间的气密性管理变得比较容易,可以提高生产率。
[0012] 另外,可以在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和所述下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分割面夹持构件支架,在所述构件支架的下部形成有保持所述板状构件的构件引导部。
[0013] 此时,在将板状构件从维修帽插入时,由于能够利用构件支架的构件引导部,所以可以提高板状构件的装卸性。
[0014] 另外,可以是所述构件引导部形成于固定所述板状构件的位置的下方侧,在所述维修帽上形成有向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内侧突出的帽侧引导部,所述帽侧引导部形成为在所述维修帽被固定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状态下,将所述板状构件推起到固定位置。
[0015] 此时,当将维修帽固定在空气滤清器箱上时,由于利用帽侧引导部推起板状构件,且板状构件也同时被固定,因此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当卸下维修帽时,板状构件可在自重作用下落到构件引导部的位置,因此,板状构件容易拔出。
[0016] 进而,所述维修帽可以在其上部具有卡挂部,并且在下部具有紧固部。
[0017] 此时,由于在上部设置卡挂部,并未通过紧固等固定上部,因此能够以上部为支点使维修帽转动,同时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箱上,因此,可由帽侧引导部推起板状构件,可将板状构件推起到固定位置。另外,由于在维修帽的上部设有卡挂部,所以没必要在上部设置紧固零件,可削减紧固零件的数量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及轻量化。
[0018] 进而另外,可以在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形成将所述空气滤清器箱固定到所述车架上的所有的箱侧紧固部,并且固定所述空气滤清器箱的所述车架侧的框架侧紧固部被配置于该车架的上表面。
[0019] 此时,由于将空气滤清器箱向车架紧固的所有箱侧紧固部一体形成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因此可以提高各箱侧紧固部的位置精度,生产率提高。另外,由于能够从车架上方侧紧固箱侧紧固部而组装空气滤清器箱,因此组装作业变容易,进而生产率提高。
[0020] 另外,与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用开口的连接管相对的所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壁部可以形成为球状。
[0021] 此时,有发动机的吸气负压作用的上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壁部形成为球状,由于壁部的刚性增加,因此可以降低吸气声音。
[0022] 另外,可以是所述车架至少由左右一对的框架部件构成,所述燃料箱在后部具备从后面观察时形成为拱状的后方紧固部,通过该后方紧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将所述燃料箱固定于左右一对的所述框架部件上。
[0023] 此时,由于在燃料箱的后部具备拱门状的后方紧固部,所以在燃料箱的后方可以确保配置维修帽的空间。另外,后方紧固部由于还作为对左右一对的框架部件进行连结的部件起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框架部件的强度及刚性。
[0024] 发明效果
[0025] 在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中,由于板状构件向后上方倾斜配置,不影响空气滤清器箱的高度方向的大小,因此可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配置空气滤清器箱。由此,能够使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并且可以降低座椅高度。另外,由于维修帽与座椅相对设置,因此即便是在将空气滤清器箱接近发动机配置的情况下,燃料箱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从座椅一侧装卸板状构件而进行维修。进而,座椅下方形成有维修帽所面对的空间,因此可以降低座椅高度而提高机动两轮车的处理性。
[0026] 另外,由于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配置有板状构件,所以可以防止附着于板状构件的灰尘落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侧的干净侧,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由于在作为脏侧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侧配置维修帽,因此维修帽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之间的气密性管理变得比较容易,可以提高生产率。
[0027] 另外,由于可利用构件支架的构件引导部来插入板状构件,因此可提高板状构件的装卸性。
[0028] 进而,当固定维修帽时,被帽侧引导部推起,板状构件也同时被固定,因此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当卸下维修帽时,板状构件在自重作用下可下降到构件引导部的位置,因此板状构件容易拔出。
[0029] 进而另外,能够以维修帽的上部为支点一边转动维修帽一边安装到空气滤清器箱上,通过由帽侧引导部抬起板状构件,从而可将板状构件推起到固定位置。另外,由于在维修帽的上部设有卡挂部,所以没必要在上部设置紧固零件,可以削减紧固零件的数量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及轻量化。
[0030] 另外,由于将空气滤清器箱向车架紧固的所有箱侧紧固部一体形成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所以可以提高各箱侧紧固部的位置精度,生产率提高。另外,由能够从车架的上方侧紧固箱侧紧固部来组装空气滤清器箱,因此组装作业变容易,进而生产率提高。
[0031] 进而,由于有发动机的吸气负压作用的上部空气滤清器箱的壁部形成为球状,壁部的刚性增加,因此可以降低吸气声音。
[0032] 另外,由于在燃料箱的后部具备拱门状的后方紧固部,所以在燃料箱的后方可以确保配置维修帽的空间。另外,后方紧固部由于还作为对左右一对的框架部件进行连结的部件起作用,所以可以提高框架部件的强度及刚性。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
[0034] 图2是表示吸气装置及其周边的侧面剖视图。
[0035] 图3是表示吸气装置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0036]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吸气装置的上部的主视图。
[0037] 图5是从上方观察维修帽的周边的俯视图。
[0038] 图6是从与维修帽相对的后方位置观察维修帽的周边的图。
[0039] 图7是吸气装置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0040] 图8是下部空气滤清器箱的俯视图。
[0041] 图9是板状构件及构件支架的侧视图。
[0042] 图10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板状构件及构件支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是指从车辆的驾驶员看到的方向。
[0044]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的左视图。
[0045] 机动两轮车10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在车架11的中央部配置发动机12(内燃机),在车架11的前端以可掌舵的方式支承前叉13,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下部支承可上下摆动的摆臂14。
[0046] 车架11包括:以可掌舵的方式支承前叉13的头管16;从头管16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7;从头管16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行框架1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从主框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央框架19;从主框架17的后部朝向后上方延伸向车辆后部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0(框架部件);对主框架17的上部后端和座椅轨道20的后端进行连结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21;以及摆臂14。
[0047] 另外,在头管16的后方及发动机12的侧面,分别设有对主框架17和下行框架18进行连结的加强框架22、23。进而,在中央框架19的后方侧,分别设有对座椅轨道20和副框架21进行连结的加强框架24、25。各个加强框架22、23、24、25设有左右一对。
[0048] 在座椅轨道20的中间部设有对左右的座椅轨道20进行连结的座椅下横梁26。另外,在中央框架19的上部设有对左右的中央框架19进行连结的上部横梁27,在中央框架19的下部设有对左右的中央框架19的下部进行连结的下部横梁28。
[0049] 左右的中央框架19具有从连结主框架17及座椅轨道20的上部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枢轴部29。枢轴部29设有左右一对,在左右的枢轴部29上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貫通配置有枢轴30,枢轴30对摆臂14进行轴支承而使其摆动自如。枢轴30与车宽方向平行配置。
[0050] 摆臂14具有沿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臂7,通过设于前部的前横向部7A与设于后轮WR的前方的后横向部7B连结左右臂7而构成。
[0051] 在摆臂14的前端部14A贯通有枢轴30,摆臂14以前端部14A为摆动中心向后方延伸。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被支承于摆臂14的后端。
[0052] 在摆臂14的下部连结有连杆机构31,连杆机构31与下部横梁28连结。对摆臂14进行弹性支承的后缓冲器32的安装成上端连结于上部横梁27,下端连结于连杆机构31。
后缓冲器32穿过摆臂14的前横向部7A和后横向部7B之间而沿上下延伸。
[0053] 操纵把手33被安装于前叉13的上部,前轮WF安装于前叉13的下部。贮存燃料的燃料箱35在主框架17的上方跨左右的主框架17配置,并从头管16的后方延伸到中央框架19的上方。即,燃料箱35配置于车架11的前部上方。另外,燃料箱35内置有向发动机12供给燃料的燃料53。
[0054] 跨左右的座椅轨道20而设置的乘员用座椅36与燃料箱35的后端连续并配置于座椅轨道20的上方,且沿座椅轨道20向后方延伸。座椅36被在座椅36的后部设置的止机构(图示省略)锁止,并被设置成通过由乘员等解除该锁止机构从而装卸自如。另外,在座椅36的后部的下方,在由左右的座椅轨道20和副框架21围起来的部分配置有电池9。
[0055] 在左右的中央框架19分别设有从枢轴部29的后方向后部延伸的支柱37,在左右的支柱37上分别安装有供乘员放置脚的主踏板38。
[0056] 另外,在左侧的中央框架19的下端安装有折叠自如的侧车梯39。机动两轮车10由于在左侧具有侧车梯39,因此,在使用侧车梯39来驻车时,车辆以向左侧以规定度倾斜的状态驻车。在头管16的前方设置有头灯40。
[0057] 发动机12是冷四循环单缸发动机,汽缸轴线前倾而设置,从收容曲轴的曲轴箱41一侧顺次具备:活塞在内部滑动的汽缸座42;汽缸盖43及汽缸盖罩44。在曲轴箱41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器45。
[0058] 另外,将连结于曲轴箱41前部的前悬架46紧固在下行框架18的下端,并且将曲轴箱41的后侧的上部紧固在从中央框架19的上部延伸的后悬架47上,从而将发动机12支承在车架11上。另外,发动机12还被后侧下部从下部横梁28延伸的下部悬架48固定在车架11上。发动机12作为整体被悬架成悬吊在车架11的下方。
[0059] 在曲轴箱41的后部的左侧面设有输出发动机12的旋转的驱动链轮56。在后轮WR的左侧面设有从动链轮57,后轮WR由卷挂在驱动链轮56和从动链轮57上的链条58驱动。
[0060] 在汽缸盖43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49,排气管49从曲轴箱41的前方通过下方而向后方延伸,在排气管49的后端连接有向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50。
[0061] 另外,在下行框架18的前部安装有散热器51。
[0062] 吸入向发动机12供给的空气的吸气装置60被配置于燃料箱35的后部的下方且中央框架19的上方。
[0063] 吸气装置60具有对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的箱型的空气滤清器箱61以及从空气滤清器箱61向前方突出的连接管62。在连接管62的前端连接有对供应给发动机12的空气量进行调节的节气门段52,节气门段52与汽缸盖43后部的吸气口43A连接。在节气门段52设有喷射器34,燃料箱35的燃料由燃料泵53供应给喷射器34。
[0064] 另外,空气滤清器箱61相对于汽缸盖43而言位于后侧的上方,连接管62及节气门段52朝向汽缸盖43的吸气口43A而向前下方呈直线状配置。
[0065] 机动两轮车10具有树脂制的车身罩C,车身罩C具有覆盖吸气装置60的侧面的左右一对的侧罩54以及在座椅36的后方覆盖副框架21及座椅轨道20的后罩55。详细地说,侧罩54对由燃料箱35及座椅36的下缘与主框架17、中央框架19及副框架21的上缘围成的车辆的侧面部进行覆盖。
[0066] 另外,由安装于前叉13的前挡泥板8覆盖在前轮WF的上方。
[0067] 图2是表示吸气装置60及其周边的侧面剖视图。
[0068] 如图2所示,空气滤清器箱61在上下被一分为二而构成,具有下表面开口的箱状的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以及上表面开口的箱状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空气滤清器箱61将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以相互的开口合起来的方式进行组装而构成为箱型。
[0069] 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前部形成有和连接管62连接的连接管用开口63。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后壁部65A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吸气管用开口66,在该吸气管用开口66上以向后方侧突出的状态而连接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空气滤清器箱61的作为吸气口的吸气管67。吸气管67形成为管状,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后壁部65A以向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内外突出的状态设置。
[0070] 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及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分割面61A、61B形成为大致平坦,在该分割面61A、61B夹装有形成为板状的构件支架68。构件支架68在被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下表面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上表面夹持的状态下遍及分割面61A、61B的整体设置。
[0071] 构件支架68在其下面侧,即、在组装状态下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内部侧具有构件保持部69,在该构件保持部69上保持有板状构件70,该板状构件70对从吸气管67吸入的外部气体所含的灰尘等进行吸附。板状构件70在其板形状的上下面分别具有上侧净化面70A和下侧净化面70B,上侧净化面70A及下侧净化面70B为板状构件70上具有最大面积的面。板状构件70被安装成上侧净化面70A指向上方向且面向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内部,下侧净化面70B被安装成指向下方向且面向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内部。
[0072] 构件支架68形成为框状,所有从吸气管67导入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内的外部气体都从下侧净化面70B进入板状构件70内而被净化,并从上侧净化面70A流入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侧。
[0073] 如此,在空气滤清器箱61中,由板状构件70划分出脏侧和干净侧,外部气体的取入侧即脏侧对应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净化后的空气通过的干净侧对应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
[0074] 另外,构件支架68被形成为越到后端侧板厚越薄,形成有构件保持部69的下表面侧相对于上表面侧向后上方倾斜。因此,板状构件70被保持在相对于构件支架68的上表面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
[0075] 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后壁部65A形成有可将板状构件70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内拿出或放入其中的维修用开口71。在维修用开口71的边缘部形成有向后方侧突出的筒状的安装部71A。
[0076] 维修用开口71在后壁部65A被设置于吸气管用开口66的上方,并被装卸自如的维修帽72堵塞。
[0077] 维修帽72具有:堵塞维修用开口71的板状的盖部72A;从盖部72A向维修帽72内立起设置的帽侧引导部72B;卡挂在维修用开口71的上部的卡挂部72C;紧固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帽紧固部72D(紧固部);以及嵌入安装部71A的槽部72E。卡挂部72C设置在盖部72A的上部,帽紧固部72D与卡挂部72C相对并设置在盖部72A的下部。
[0078] 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在其前端部具有上部向后方侧凹陷一段的台阶部64A,连接管用开口63形成于台阶部64A。筒状的连接管62被配置成贯通连接管用开口63,并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朝向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内外,连接管62的前部被收容配置在台阶部64A内,连接管62的后端62A延伸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内的前后的中间部。
[0079] 另外,连接管62的后端62A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后壁部64B(壁部)相对设置,在后壁部64B与后端62A相对的部分及从后壁部64B与上壁部64C连续的部分具有形成为球状曲面的球状壁部64D。与连接管62的后端62A相对的壁部是有发动机12的吸气负压作用的部分,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该壁部形成为球状壁部64D而提高强度及刚性,所以可以降低因壁部的振动引起的吸气声音。
[0080] 空气滤清器箱61自身以前倾的状态被配置。详细地说,空气滤清器箱61被配置成:连接管62、分割面61A、61B及板状构件70朝向车辆后方侧以成为后上方的朝向配置,并且维修帽72成为朝向车辆后部的上方的朝向,即、维修帽72成为与座椅36的前部的背面侧相对的朝向。另外,板状构件70以大于座椅轨道20的倾斜角度向后上方倾斜。
[0081]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板状构件70向后上方倾斜(例如,相对于水平而言向45°以下的后上方倾斜)配置,因此,板状构件70的大小不会较大地影响空气滤清器箱61的高度方向的大小。由此,可将空气滤清器箱61接近于发动机12配置,可对应于发动机
12的要求特性而使空气滤清器箱61近接配置,因此,可以提高发动机12的特性。
[0082] 另外,对应于前倾配置的发动机12,也使空气滤清器箱61前倾配置,所以如图1所示,能够将连接管62及节气门段52朝向汽缸盖43的吸气口43A向前下方呈直线配置。由此,由于吸气阻降低,所以可以提高吸气效率。
[0083] 空气滤清器箱61被设置成在中央框架19的上方使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位于左右的座椅轨道20之间,其上部如图1所示,被配置成在侧视时重叠于燃料箱35的后部的下部。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前倾而被组装的空气滤清器箱61的上部相当于球状壁部64D,在燃料箱35的下部形成有避开球状壁部64D而向上方凹陷的曲面状凹部35A。
[0084] 另外,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下部形成有包容上部横梁27的凹部65B。
[0085] 进而,在被节气门段52和空气滤清器箱61围起来的部分中,在侧视时重合于左右的主框架17的部分配置有筒状的吸附罐59,吸附罐59吸附从燃料箱35产生的蒸发燃料。如此,由于将吸附罐59配置于由主框架17、节气门段52及空气滤清器箱61围成的空间,所以能够在不影响外观性的情况下设置吸附罐59。
[0086] 图3是表示吸气装置60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在此,在图3中,表示卸下了燃料箱35及左侧的侧罩54等的状态。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吸气装置60的上部的主视图。
[0087] 如图3及图4所示,连接管用开口63在台阶部64A中被设置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宽度方向中央,在连接管62上设有向左侧面一侧开口的谐振器连接部62B。另外,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前部,在谐振器连接部62B的相反侧形成有覆盖连接管62的右侧面的侧壁部64E。
[0088] 谐振器连接部62B相比于水平而言向上方倾斜而形成,在该谐振器连接部62B上连接有谐振器73。谐振器73是从空气滤清器箱61通过连接管62而向节气门段52流通的空气的腔,具有降低吸气声音的功能。
[0089] 谐振器73被收容配置在台阶部64A内,并具有从谐振器连接部62B向车辆左侧鼓出的侧室73A以及向连接管62的上方蔓延并向车辆右侧延伸到侧壁部64E的附近的上室73B。另外,谐振器73被紧固固定在设置于侧壁部64E的上表面的谐振器固定部64F。
[0090] 在车身垂直立起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谐振器73的上室73B的底面73C是大致水平,侧室73A的底面73D沿谐振器连接部62B的倾斜而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倾斜。另外,谐振器连接部62B的内表面上的底部62C与侧室73A的底面73D连续,并且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倾斜角A。该倾斜角A形成得大于在使用侧车梯39而将机动两轮车10驻车时车辆向左侧(图4中的右侧)倾斜的规定角度。即,在使用侧车梯39驻车的状态下,谐振器连接部62B及底面73D也维持其外侧部向上方倾斜的状态。由此,在用侧车梯39驻车时,即便在谐振器73内产生水滴等,水滴等也会沿着谐振器连接部62B及底面73D流向连接管62侧,因此水等不会积存在谐振器73内。
[0091] 如图3所示,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将空气滤清器箱61固定在车架11上的箱侧紧固部75。箱侧紧固部75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左右的各侧面上,在前部及后部各形成有一处,即,设置于合计四处。后部的各箱侧紧固部75形成于从侧面向下方延伸的脚部76的端部。另外,各箱侧紧固部75的座面相对于座椅轨道20的上表面平行而形成。各箱侧紧固部75在由树脂成形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时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一体形成。因此,各箱侧紧固部75具有高的位置精度。
[0092] 另外,对应于箱侧紧固部75而在车架11侧形成的框架侧紧固部20A设置在左右的各座椅轨道20的上表面的两处,即,形成于合计四处。而且,在将空气滤清器箱61组装到车架11上时,可将空气滤清器箱61载置在座椅轨道20上,并利用从上方拧入的四根螺栓77将箱侧紧固部75和各框架侧紧固部20A紧固起来。如此,通过从座椅轨道20的上方紧固螺栓77而能够安装空气滤清器箱61,因此组装作业变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0093] 图5是从上方观察维修帽72的周边的俯视图。图6是从与维修帽72相对的后方位置观察维修帽72的周边的图。在此,在图5及图6中,表示卸下了座椅36的状态。
[0094]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在燃料箱35上形成有从后部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支柱固定部35B,支柱固定部35B位于座椅轨道20及侧罩54的上方。在该支柱固定部35B上通过焊接而固定有箱侧支柱78(后方紧固部),箱侧支柱78将燃料箱35固定于座椅轨道20。
[0095] 如图6所示,箱侧支柱78在后视时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拱门状,并具有固定于燃料箱35的后端的板状的基部78A以及从基部78A的左右端分别向下方延伸向座椅轨道20一侧的腕部78B。箱侧支柱78位于维修帽72的上方,并覆盖在维修帽72的上方。
[0096] 在各腕部78B的下端,将腕部78B向宽度方向外侧折曲而设有形成为平坦的座部78C。左右的座部78C钻入到向各座椅轨道20的上方突出的侧罩54的下方并延伸到各座椅轨道20的上表面。而且,燃料箱35由分别插通在左右的座部78C中的箱固定螺栓79固定在座椅轨道20上。
[0097] 在左右的各座椅轨道20的上表面设有板状的框架侧支柱20B。如图6所示,燃料箱35是通过以在左右的框架侧支柱20B与座部78C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箱固定螺栓79与座部78C的上表面之间夹装橡胶件80的状态拧入箱左右的箱固定螺栓79而被安装在座椅轨道20上的。因此,可通过橡胶件80降低左右的座椅轨道20与燃料箱35之间的振动。
[0098]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在燃料箱35的后部设置的拱门状的箱侧支柱78来固定燃料箱35,由此,在燃料箱35的后方,在与箱侧支柱78及箱侧支柱78连续并向后方延伸的座椅36的下方确保空间K。该空间K面向维修用开口71及维修帽72设置,且形成为如下大小:即,在装卸板状构件70时,能够从维修用开口71使板状构件70沿着维修帽72的盖部72A的面的法线而拉出向后上方或压入向前下方。
[0099] 如图2所示,维修帽72的盖部72A倾斜配置成与座椅36的背面侧相对的角度。如图5及图6所示,盖部72A的宽度形成得小于左右的座椅轨道20间的宽度,盖部72A被配置在左右的座椅轨道20之间。另外,帽紧固部72D在盖部72A的下部分别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两端。该帽紧固部72D是螺纹式的紧固部,并大致垂直地立起设置于盖部72A的面上。
[0100] 如图6所示,帽侧引导部72B及卡挂部72C设置于盖部72A的背面侧,帽侧引导部72B位于盖部72A的宽度方向中央,卡挂部72C位于盖部72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两处。
[0101] 在维修帽72的后方设有座椅下横梁26,帽紧固部72D与座椅下横梁26具有规定的位置关系而配置。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帽紧固部72D被配置成如下位置关系:帽紧固部72D的轴线T在座椅下横梁26的上方通过,轴线T不与座椅下横梁26干涉。即,如图6所示,在从与盖部72A相对的后方侧观察维修帽72时,座椅下横梁26与帽紧固部72D并不重合,座椅下横梁26不会成为障碍,因此,能够将帽紧固部72D向轴线T的方向拉出而简单地卸下。
[0102] 进而,维修用开口71位于轴线T的上方,在从维修用开口71对板状构件70进行装卸时,板状构件70也不会顶到座椅下横梁26,所以可将板状构件70经空间K而简单地装卸。另外,在空间K内未配置有在从维修用开口71使板状构件70向盖部72A的法线方向移动时与板状构件70重合的零件。
[0103] 如此,在本结构中,在箱侧支柱78及座椅36的下方确保空间K,并且座椅下横梁26不会成为对帽紧固部72D及板状构件70进行装卸时的障碍,因此可以简单地进行板状构件70的维修。另外,空间K是位于座椅36的下方的空间,在空间K未配置有其他的零件,因此,可以降低设定座椅36的高度,降低的量相当于未设置其他零件的部分的量。
[0104] 另外,蓄电池9在座椅下横梁26的后方被配置于空间K的外侧。
[0105] 以下,对吸气装置60的细部结构进行说明。
[0106] 图7是吸气装置60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8是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俯视图。在此,在图8中,由双点划线表示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和构件支架68。
[0107] 如图8所示,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越到后部越形成为窄幅。另外,如双点划线所示,构件支架68在俯视时形成为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大致相同的形状,并被安装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上部。
[0108] 如图7及图8所示,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上部形成有多个下部箱固定部81,所述多个下部箱固定部81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外周侧的壁部向外侧突出。另外,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下部的外周侧的壁部形成有多个上部箱固定部82,所述多个上部箱固定部82被配置于与下部箱固定部81对应的位置上。
[0109] 空气滤清器箱61是在将构件支架68夹持于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之间的状态下,拧入对下部箱固定部81和上部箱固定部82进行紧固的螺钉83而被组装起来的。
[0110] 如图2及图7所示,在构件支架68的下表面的外缘部设有朝向下方立起设置的下表面凸部84。另外,在构件支架68的上表面的外缘部也形成有朝向上方立起设置的上表面凸部85。下表面凸部84及上表面凸部85形成于构件支架68的外缘部的全周上。
[0111] 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的上缘部形成有供构件支架68的下表面凸部84卡合的卡合槽86A。另外,在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下缘部形成有供构件支架68的上表面凸部85卡合的卡合槽86B。
[0112] 如此,由于使下表面凸部84及上表面凸部85分别卡合于卡合槽86A、86B而组装构件支架68,所以能够可靠地对构件支架68进行定位,并且可以提高空气滤清器箱61的密闭性。
[0113] 图9是板状构件70及构件支架68的侧视图。图10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板状构件70及构件支架68的图。
[0114] 如图2、图9及图10所示,板状构件70具有:在板状构件70的上部设置的板状的框部87;以及以从框部87向下方鼓出的方式设置的板状构件主体部88。
[0115] 在框部87的前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前部突起87A。前部突起87A设于板状构件70的宽度方向的两处。
[0116] 另外,在框部87的后端设有通过将框部87的后端向下方折曲而形成的板状的柔性部87B,在该柔性部87B的后面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突起87C。柔性部87B在从后方通过押压等而受到向前方侧的力的情况下,可以向前方侧挠曲。如图10所示,柔性部87B及后部突起87C设于板状构件70的宽度方向的两处。
[0117]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框部8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轨道87D。引导轨道87D与框部87的前后方向连续而设置成轨道状。
[0118] 构件支架68在其下面侧具有上述构件保持部69,构件保持部69具备从构件支架68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前卡合部89以及从构件支架68的后端向下方突出的后卡合部90。
[0119] 在构件支架68的前卡合部89形成有供板状构件70的前部突起87A卡合的前孔部89A,在后卡合部90形成有供板状构件70的后部突起87
[0120] C卡合的后孔部90A。如图10所示,前卡合部89及后卡合部90分别设于构件支架68的宽度方向的两处。
[0121] 构件支架68在前部突起87A与后卡合部90之间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构件引导部91。构件引导部91被形成于固定板状构件70的位置的下方侧,并且具有在板状构件70装卸时保持板状构件70的功能。
[0122] 构件引导部91如图10所示,在宽度方向上设有左右一对,并具有从构件支架68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延出部91A以及通过将各延出部91A的下端向宽度方向内侧折曲而形成的引导部91B。该引导部91B在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下前后延伸,如图2所示,其倾斜角度被设定得小于板状构件70的倾斜角度。
[0123] 构件支架68的引导部91B是承受板状构件70的引导轨道87D的部分。即,以通过左右的构件引导部91之间的方式放置的板状构件70一边使引导轨道87D的下表面87E在引导部91B的上表面91C上滑动一边被压入构件支架68。
[0124] 被压入构件支架68的板状构件70通过如下方式被固定:使前部突起87A卡合于构件支架68的前卡合部89的前孔部89A,之后,被维修帽72的帽侧引导部72B推起到固定位置,使柔性部87B的后部突起87C卡合于后卡合部90的后孔部90A。详细地说,板状构件70在前部突起87A卡合于前卡合部89的前孔部89A的状态下,被帽侧引导部72B推起,以前孔部89A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而到达固定位置。在该固定位置,板状构件70被帽侧引导部
72B的前端72F压接到前卡合部89,并且被帽侧引导部72B的上面部72G压接到构件支架
68的下表面。由此,可使板状构件70密接于构件支架68,从而可以可靠地密闭脏侧和干净侧之间。
[0125] 如图7所示,在上部的槽部72E 1卡在维修用开口71的安装部71A的上部71B的状态下,以槽部72E 1为中心使维修帽72转动而安装维修帽72。因此,安装时,如图7中轨迹X所示,帽侧引导部72B的前端以描绘圆弧状的轨迹的方式向上方移动。
[0126] 被构件引导部91引导而被压入构件支架68的状态下的板状构件70的柔性部87B的位置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位于轨迹X的内侧,并与帽侧引导部72B的转动范围重合。即,通过在安装维修帽72时被帽侧引导部72B推起,从而将板状构件70安置于固定位置。
由此,可在与维修帽72的安装的同时来固定板状构件70。
[0127] 另外,柔性部87B在被帽侧引导部72B推起时,后部突起87C抵接于后卡合部90而向前侧挠曲,通过进一步推起板状构件70而使后部突起87C卡合于后孔部90A,则回到原来的状态。
[0128] 另外,通过使卡挂部72C卡在吸气管用开口66的上部的内壁66B,从而固定维修帽72的上部,因此可以削减使用螺钉等的紧固部。
[0129] 在此,参照图2、图7、图9及图10,说明板状构件70的装卸的顺序。
[0130] 在安装板状构件70时,首先,解除上述的座椅36的锁止机构并卸下座椅36,使维修帽72经空间K露出到外侧。接着,把手放入空间K来解除帽紧固部72D的紧固,卸下帽紧固部72D及维修帽72。接着,从维修用开口71插入板状构件70,将板状构件70安置在构件支架68上。此时,由于引导轨道87D通过引导部91B限制位置,所以板状构件70被笔直地引导向图9所示的箭头的方向,前部突起87A卡合于可靠地前孔部89A。因此,能够可靠且简单地将板状构件70安置于正确的位置。
[0131] 而且,通过将维修帽72安装于维修用开口71,从而板状构件70被帽侧引导部72B推起到固定位置,通过使后部突起87C与后孔部90A卡合而被完全固定。之后,只要紧固帽紧固部72D,并安装座椅36即可。
[0132] 另外,在卸下板状构件70时,首先,按照与安装时的同样的顺序,卸下维修帽72。接着,对位于维修用开口71内部的柔性部87B进行按压,解除后部突起87C和后孔部90A的卡合。当解除后部突起87C和后孔部90A的卡合时,板状构件70在自重作用下落下,落下到被构件引导部91保持的位置。之后,通过从维修用开口71经空间K拉出板状构件70,从而可以卸下板状构件70。此时,板状构件70由于引导轨道87D被引导部91B引导而被导向空间K侧,因此可顺利地拉出板状构件70。
[0133] 在本实施方式中,维修用开口71及维修帽72在与座椅36的前部相对的状态下设置,并且在维修帽72和座椅36之间设有空间K,因此,通过形成卸下座椅36的状态,可通过空间K来装卸维修帽72及板状构件72,使维修变容易。在此,所谓维修帽72与座椅36相对的状态,是指盖部72A的面的法线在侧视时至少与座椅36的一部分重合的状态,只要沿着盖部72A的面的法线通过空间K对板状构件72进行装卸即可,维修帽72没必要相对于座椅36完全对置。
[013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使板状构件70向后上方倾斜配置,从而板状构件70的大小不会影响空气滤清器箱61的高度方向的大小,因此可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配置空气滤清器箱61。由此,能够使空气滤清器箱61对应于发动机12的要求特性而接近发动机12配置,并且可以降低空气滤清器箱61的上方的座椅36的高度。另外,由于维修帽72与燃料箱35的后方的座椅36相对设置,所以即便是在使空气滤清器箱61接近发动机12配置的情况下,燃料箱35也不会成为障碍,不会使燃料箱35错位或卸下,能够从座椅36一侧对板状构件70进行装卸而维修,可以提高维修性。进而,由于座椅
36的下方仅形成维修帽72所面对的空间K,因此,可使座椅36的高度降低而使机动两轮车
10的处理性提高。
[0135] 另外,在安装了座椅36的状态下,维修帽72位于座椅36下方,由于不会从外侧看到,所以可以提高外观设计性。
[0136] 另外,由于在上下一分为二而构成的空气滤清器箱61的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上配置板状构件70,所以可以防止在板状构件70装卸时,附着于板状构件70的灰尘落到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一侧、即干净侧,从而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由于在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一侧、即导入外部气体的脏侧配置了维修帽72,所以维修帽72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之间的气密性管理变得比较容易,可以提高生产率。
[0137] 另外,在将板状构件70从维修帽72插入或拉出时,由于可以利用构件支架68的构件引导部91而将板状构件70引导到正确位置,所以可以提高板状构件70的装卸性。
[0138] 进而,当将维修帽72固定于维修用开口71时,由于在帽侧引导部72B的作用下板状构件70被推起,板状构件70也同时被固定,因此,可以提高维修性。另外,在卸下维修帽72时,板状构件70能够在自重作用下落下到由构件引导部91保持的位置,因此板状构件
70容易拔出。
[0139] 进而另外,在维修帽72的上部设置卡挂部72C,并未通过紧固等固定维修帽72的上部,所以能够以维修帽72的上部的槽部72E1为支点一边使维修帽72转动一边安装在维修用开口71,因此能够由帽侧引导部72B抬起板状构件70,可将板状构件70推起到固定位置。另外,由于在维修帽72的上部设有卡挂部72C,所以没必要在上部设置紧固零件,可以削减紧固零件的数量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及轻量化。
[0140] 另外,由于设空气滤清器箱61向座椅轨道20紧固的所有紧固部为箱侧紧固部75,将箱侧紧固部75一体形成于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所以可以提高各箱侧紧固部75的位置精度,生产率提高。另外,由于能够从座椅轨道20的上方侧紧固箱侧紧固部75而组装空气滤清器箱61,因此组装作业变容易,生产率进一步向上。
[0141] 另外,将有发动机12的吸气负压作用的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的壁部设为球状壁部64D,使壁部的刚性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因壁部的振动引起的吸气声音。
[0142] 进而,由于在燃料箱35的后部的支柱固定部35B具备拱门状的箱侧支柱78,所以在燃料箱35的后方,可确保维修帽72及板状构件70能够通过的空间K。另外,箱侧支柱78还具有连结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0的部件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座椅轨道20的强度及刚性。
[014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14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箱61是上下一分为二而构成的,具有上部空气滤清器箱64和下部空气滤清器箱65,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一体构成的空气滤清器箱内设置板状构件70,以板状构件70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配置空气滤清器箱,使在空气滤清器箱的后部设置的维修帽与座椅36相对设置。另外,不言而喻,对于其他的机动两轮车10的细部构成也可以任意变更。
[0145] 符号说明
[0146] 10 机动两轮车
[0147] 11 车架
[0148] 12 发动机(内燃机)
[0149] 20 座椅轨道(框架部件)
[0150] 20A 框架侧紧固部
[0151] 35 燃料箱
[0152] 36 座椅
[0153] 61 空气滤清器箱
[0154] 61A、61B 分割面
[0155] 62 连接管
[0156] 63 连接管用开口
[0157] 64 上部空气滤清器箱
[0158] 64B 后壁部(壁部)
[0159] 65 下部空气滤清器箱
[0160] 66 吸气管用开口
[0161] 68 构件支架
[0162] 70 板状构件
[0163] 70A 上侧净化面(净化面)
[0164] 70B 下侧净化面(净化面)
[0165] 72 维修帽
[0166] 72B 帽侧引导部
[0167] 72C 卡挂部
[0168] 72D 帽紧固部(紧固部)
[0169] 75 箱侧紧固部
[0170] 78 箱侧支柱(后方紧固部)
[0171] 91 构件引导部
[0172] WF 前轮
[0173] WR 后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