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申请号 CN201010143418.X 申请日 2010-03-17 公开(公告)号 CN101850812B 公开(公告)日 2012-07-25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细谷征央; 森川雄一郎;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使过滤罐接近 燃料 箱配置且能够使配管构造简化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在 发动机 (22)的前方配置的 燃料箱 (50)形成通过接合凸缘(53a、54a)使由 冲压 成形形成的凹形形状的箱上半体(53)和箱下半体(54)相互接合的构造。接合凸缘(53a、54a)以前部向上的方式向下方倾斜而设置在 车身 上。在箱下半体(54)的后部设置有后部倾斜壁(54d),该后部倾斜壁(54d)以相对于接合凸缘(54a)形成大致直 角 的方式向后部上方侧倾斜,过滤罐(30)配置在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的死区。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驾驶员就座的座位;
配置在座位下方的发动机
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储存燃料燃料箱
收集所述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的过滤罐,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具备:
箱上半体,其为构成该燃料箱的上半部的在下侧开口的凹形的模具成形构件,且在下侧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
箱下半体,其为构成该燃料箱的下半部的在上侧开口的凹形的模具成形构件,且在上侧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
所述箱上半体和箱下半体通过所述接合凸缘相互接合而一体化,
并且,所述燃料箱的所述箱上半体和箱下半体的接合凸缘以前部成为上方的方式向下方倾斜而设置在车身上,且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设有后部倾斜壁,该后部倾斜壁以相对于所述接合凸缘成大致直的方式向后部上方侧倾斜,
所述过滤罐配置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过滤罐中的吸附燃料的净化加以控制的清除配置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相对于起模方向具有起模斜度,所述过滤罐被配置成比从所述后部倾斜壁与接合凸缘的交点向所述箱下半体的起模方向延伸的线更接近所述后部倾斜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和清除阀支承在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后部附近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和清除阀支承在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后部附近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上安装有枢轴托架,包括所述发动机的摆动单元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枢轴托架上。

说明书全文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在自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收集(捕集)在燃料箱内蒸发燃料气体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
[0002] 背景技术
[0003] 在自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中设置有收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的过滤罐,在发动机的燃烧中使用通过该过滤罐收集的燃料。
[0004] 作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构造,提出有在乘员就座的座位的后端部下方的死区配置过滤罐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将发动机与动传递装置一体化的动力装置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设置于座位的下方,在动力装置的前方设置有储存燃料的燃料箱。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53257号公报
[0007] 但是在该现有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中,由于收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的过滤罐配置于座位的后端部的下方,因此用于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导入过滤罐中的送料软管的长度变长,从而使得产品成本高涨且配管的处理困难。
[0008] 发明内容
[0009]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过滤罐接近燃料箱配置且能够使配管构造简化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
[0010] 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为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该跨骑型车辆具备:驾驶员就座的座位(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座位5);配置在座位下方的发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22);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储存燃料的燃料箱(例如,后述的实 施方式中的燃料箱50);收集所述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的过滤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过滤罐30),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具备箱上半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箱上半体53)和箱下半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箱下半体54),所述箱上半体为构成该燃料箱的上半部的在下侧开口的凹形的模具成形构件,且在其下侧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接合凸缘53a),所述箱下半体为构成该燃料箱的下半部的在上侧开口的凹形的模具成形构件,且在上侧开口部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接合凸缘54a),并且,所述箱上半体和箱下半体通过使所述接合凸缘相互接合而一体化,并且,所述燃料箱的所述箱上半体和箱下半体的接合凸缘以前部成为上方的方式向下方倾斜而设置在车身上,且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设有后部倾斜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倾斜壁54d),该后部倾斜壁以相对于所述接合凸缘成大致直的方式向后部上方侧倾斜,所述过滤罐配置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
[0011] 由于箱下板体以后部倾斜壁相对于接合突缘形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因此,在不阻碍箱下半体的成形时的起模性的情况下能够将后端侧的鼓出容积确保为最大。另外,将过滤罐配置在后部倾斜壁的下方的死区。
[0012] 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过滤罐中的吸附燃料的净化加以控制的清除(净化控制阀)(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清除阀31)配置在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 [0013] 将清除阀和过滤罐都配置在后部倾斜壁的下方的死区。
[0014] 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2中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相对于起模方向具有起模斜度,所述过滤罐被配置成比从所述后部倾斜壁与接合凸缘的交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交点P)向所述箱下半体的起模方向延伸的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线L2)更接近所述后部倾斜壁。
[0015] 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或3中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和清除阀支承在配置于 所述燃料箱的后部附近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十字形车架14)上。 [0016] 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上安装有枢轴托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枢轴托架16),包括所述发动机的摆动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摆动单元21)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枢轴托架上。
[0017] 由此,包括发动机的摆动单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接近过滤罐和清除阀的位置
[0018] 根据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由于利用模成形的关系,在被造型于箱下半体的后部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的死区配置过滤罐,因此不用特意设置用于设置过滤罐的专用空间就能够充分地接近燃料箱而配置过滤罐。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接近发动机和燃料箱这两者的位置配置过滤罐,因此能够缩短送料软管及净化软管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和配管的处理性的提高,并且能够使燃料箱周围的部件配置紧凑。 [0019] 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由于将清除阀和过滤罐都配置在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的下方的死区,因此不用特意设置用于设置清除阀的专用空间就能够充分地接近过滤罐和发动机而配置清除阀。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连接过滤罐和清除阀之间、清除阀和发动机之间的净化软管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和配管的处理性的提高。并且,能够使燃料箱周围的部件配置更加紧凑。
[0020] 根据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发明,由于将过滤罐配置成比从箱下半体的后部倾斜壁与接合凸缘的交点向箱下半体的起模方向延伸的线更接近后部倾斜壁,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由过滤罐下半体的起模斜度产生的死区,从而能够更加紧凑地配置过滤罐。 [0021] 根据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由于过滤罐和清除阀被支承于在燃料箱的后部附近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上,因此不用设置大规模的支承构造就能够将过滤罐和清除阀支承在车身上。
[0022] 根据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发明,由于包括发动机的摆动单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接近过滤罐和清除阀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净化软管的摆 动量。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0024] 图2是除掉罩类和副车架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中央部的侧视图。
[0025] 图3是除掉罩类和燃料箱等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中央部的立体图。
[0026] 图4是除掉罩类和燃料箱等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中央部的俯视图。
[0027] 图5是除掉罩类和车身框架等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中央部的立体图。
[0028] [符号说明]
[0029] 5座位
[0030] 14十字形车架(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
[0031] 16枢轴托架
[0032] 21摆动单元
[0033] 22发动机
[0034] 30过滤罐
[0035] 31清除阀
[0036] 50燃料箱
[0037] 53箱上半体
[0038] 53a接合凸缘
[0039] 54箱下半体
[0040] 54a接合凸缘
[0041] 54d后部倾斜壁
[0042] P交点
[0043] L2沿起模方向延伸的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没有特别的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分别表示车辆上方。
[0045] 图1是表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种形式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自动二轮车1(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面的图。
[0046] 如该图所示,该自动二轮车1具备由把手2转向的前轮3和由摆动单元(动力装置)21驱动的后轮4。
[0047] 包括把手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于车身框架11前端的头管12上。所述摆动单元21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后部。在把手2的车身后方侧配置有乘员就座用的跨骑座位(以下,简称座位)5,在把手2和座位5之间设置有相对于座位5向下方略微凹陷的跨骑部M。在跨骑部M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载置就座于座位5上的乘员的脚的底板踏板6。在左右的底板踏板6之间将形成向上方凸出的鼓出截面形状的中央通道部CT设置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该中央通道部CT由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板材形成。
[0048] 图2~图5是表示从车身框架11的前端部到中间部的整个区域和安装于车身框架11的各种部件的图。
[0049] 车身框架11具备:支承把手2和前轮3等转向系统部件的所述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3;从左右两侧与主车架13的下缘部接合,并从该接合部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后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副车架17、17(在图2中,省略图示);
在副车架17、17的后端位置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接合两副车架17、17的后端部的十字形车架14;从十字形车架14的两侧缘部向上方竖起后向车身的后部斜上方延伸出的一对后车架15、15。
[0050] 在左右的副车架17、17的前缘部接合有向下方弯曲并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副十字形车架19,在该副十字形车架19的中央部接合有主车架13的弯曲的下端。另外,在十字形车架14的后部安装有枢轴托架16(参照图1),将摆动单元21的前端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该枢轴托架16上。
[0051]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车架13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有向后方侧突出 的固定45,在后车架15、15的竖起部的上端设有连结两者间的副十字形车架46。并且,固定块45与副十字形车架46的左右缘部分别通过上副车架47、47连结。
[0052] 图1所示的摆动单元21是将发动机22和动力传递机构23一体模块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其前端部经由悬架环16a与所述枢轴托架16连结。另外,在动力传递机构23的后端部与后车架15之间夹装有后缓冲件7,通过该后缓冲件7吸收行驶时的振动和冲击。 [0053] 发动机22(内燃机)为以未图示的曲轴沿着车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冷式单缸发动机,气缸26的头部比水平略微向斜上方倾斜并向前方侧突出。
[0054] 另一方面,动力传递机构23包括带式的无极变速机构,动力传递机构23在发动机22的左侧侧部配置并将发动机22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后轮车轴4a。
[0055] 另外,经由节气主体27将空气滤清器28连接在发动机22的进气侧,经由排气管29将车身后方侧的消声器29a连接在排气侧。
[0056] 在由主车架13、左右的副车架17、17、左右的后车架15、15的竖起部围成的空间部中配置有用于储存发动机22中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50。
[0057] 燃料箱50在作为冲压成形件的箱主体51的上部通过焊接方式等一体地接合由圆钢管形成的加油管52。加油管52的上端部的开口为加油口52a,该加油口52a利用加油盖60能够装卸地封闭。
[0058] 箱主体51通过焊接方式将形成其上半部的箱上半体53和形成其下半部的箱下半体54接合为一体。箱上半体53和箱下半体54之间的分割平面B(参照图2)向后下方倾斜,沿该分割平面B设置箱上半体53和箱下半体54的接合凸缘53a、54a。接合凸缘53a、54a遍及箱主体51的前后左右而被一周连续地设置,接合凸缘53a、54a的前部和后部支承在车身框架11上。
[0059] 若进行详细叙述,则如图2所示,接合凸缘53a、54a中,前部侧的左右两缘部经由固定块41与固定设置在主车架13的中间部的左右的各托架40连结,并且,后部侧的两缘部经由未图示的托架和角板与十字形车架14、副车架17及后车架15这三者的连结部结合。 [0060] 箱上半体53是在下侧开口的凹形形状的冲压成形部件(模具成形构件),在下侧的开口部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所述接合凸缘53a。并且,该箱上半体53具备:与接合凸缘53a的前部区域相连,且在其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加油管52的前部上壁53b;在前部上壁53b的后端部阶梯状地向下方弯曲而连续设置的后部上壁53c;从后部上壁53c的后端部向铅垂下方弯曲并与接合凸缘53a的后部区域相连的后壁53d。该后壁53d相对于在其后方侧配置的摆动单元21的发动机22的头部以规定的间隙对置。另外,在后部上壁53c固定设置有将在燃料箱50内储存的燃料向发动机22的喷射器(未图示)加压输送的燃料61。 [0061] 箱下半体54是在上侧开口的凹形的冲压成形部件(模具成形构件),在上侧的开口部的周围区域形成有所述接合凸缘54a。并且,该箱下半体54具备:从接合凸缘54a的前部区域向下方延伸出的前壁54b;从前壁54b的下端向后方侧弯曲并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底壁54c;从底壁54c的后端向上方倾斜并与接合凸缘54a的后部区域相连的后部倾斜壁54d。将后部倾斜壁54d的倾斜角度设定成相对于沿着分隔平面B的接合凸缘54a成大致直角。
[0062] 在此,若对后部倾斜壁54d的倾斜角度进行补充,则在通过冲压成形(模具成形)对箱下半体54进行造形时,考虑冲压的起模性和燃料箱50的容积确保而决定后部倾斜壁54d的倾斜角度。
[0063] 即,在箱下半体54的冲压成形时,以接合凸缘54a部分为分模部的方式设计冲压装置的模型,但是此时为了实现箱容积的增大,向铅垂下方侧扩大后部倾斜壁54d从接合凸缘54a的延伸角度的方式有效。图2中的L1是从接合凸缘54a与后部倾斜壁54d的交点P向铅垂下方下降的铅垂线,为了实现箱容积的增大,后部倾斜壁54d的延伸角度接近铅垂线L1的方式有效。但是,此时,若考虑冲压成形时的起模性,则对于后部倾斜壁54d的倾斜角度来说,沿着起模方向(图2中的线L2)的角度、即与接合凸缘54a成大致直角的角度成为起模时的边界角度。因此,根据这样的背景将后部倾斜壁54d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相对于接合凸缘54a形成大致直角。
[0064] 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一步详细地说,后部倾斜壁54d相对于起 模方向(L2)具有设定角度的起模斜度,以使冲压成形时的起模性良好。
[0065] 在此,经由支架32、33将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分别安装于十字形车架14,其中该十字形车架14配置在接近燃料箱50的后部的位置。
[0066] 过滤罐30是吸附燃料箱50内蒸发的燃料,并将吸附的燃料用于发动机22运转时燃烧的装置,在大致圆筒状的过滤罐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由活性炭等构成的燃料收集部。另外,清除阀31是用于控制过滤罐30中的燃料净化的阀,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器进行控制。 [0067] 并且,过滤罐30在十字形车架14的前方且箱下半体54的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空间沿车宽度方向配置。进一步详细地说,过滤罐30配置在箱下半体54的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空间中的比从后部倾斜壁54d与接合凸缘54a的交点P向箱下半体54的起模方向延伸的线L2更接近后部倾斜壁54d的位置。
[0068] 另外,清除阀31在十字形车架17的上部斜前方侧且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的空间以在过滤罐30的后部上方侧与过滤罐30相邻的方式配置。
[0069] 如图2所示,在燃料箱50设置有气体排出通路34,该气体排出通路34使箱内上部的蒸发燃料通过燃料箱50的箱上半体53的后壁53d而向箱外部排出。
[0070] 在过滤罐30的轴向一端侧(车身右侧)并列地连接有与燃料箱50的气体排出通路34连接的送料软管35和与发动机22的进气系统连接的净化软管36,在过滤罐30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车身左侧)并列地连接有连通燃料收集部和大气的开放软管37(大气开放通路)和将燃料和水滴向外部排出的排泄管38。清除阀31安装于连接过滤罐30和发动机22的进气系统的净化软管36的中途。此外,图中36A是净化软管36的上游侧(燃料箱50侧)的软管,36B是净化软管36的下游侧(发动机22侧)的软管。
[0071] 另外,图中65是覆盖燃料箱50和过滤罐30等下方的下罩。
[0072] 另外,在燃料箱50的前部靠上部安装有阻止加油时从加油口52a向外侧漏出的燃料的燃料盘55。燃料盘55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大致凹形状,前部侧的底壁56a与燃料箱50的前部上壁53b重合,从燃料箱50突出的加油管52在上方贯通前部侧的底壁56a,由此,加油管52a配置在燃料盘 55的内侧。
[0073] 燃料盘55的后部侧的底壁56b向下方突出成大致V字状,在该突出成大致V字状的底壁56b的侧部设置有向车身的侧部下方突出的排泄管57。在排泄管57上设置有连通燃料盘55的内外的排泄孔57a。排泄孔57a将加油时从加油口52a向燃料盘55的内部流出的燃料向外部排出。
[0074] 燃料盘55的上部的开口55a形成向后方略微变窄压扁的长方形形状,在该开口55a的一侧的上缘部(车身左侧的上缘部)设置有连通燃料盘55的内外的连接口(未图示),在该连接口连接有开放软管37的开口端37a。此外,燃料盘55的连接口配置在比排泄孔57a更高的位置。
[0075] 另外,在座位5的前方侧的中央通道部CT设置有加油口52a和能够开闭地封闭燃料盘55的上方侧的燃料盖58。加油时打开该燃料盖58,卸下加油盖60,将注油枪插入加油口52a,向燃料箱50补充燃料。
[0076] 开放软管37的开口端37a连通的燃料盘55的内侧空间通常(关闭燃料盖58时)由燃料盖58封闭上方侧,限制从外部侵入灰尘或水滴。
[0077] 在如此构成的自动二轮车1中,由于利用冲压成形的关系,在被造形于箱下半体54的后部的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的死区沿宽度方向配置圆筒状的过滤罐30,因此不用重新设置用于设置过滤罐30的专用空间就能够充分地接近燃料箱50而配置过滤罐30。 [0078] 因此,通过采用这样的过滤罐30的配置构造,能够缩短连接过滤罐30与燃料箱50的送料软管35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和配管的处理性的提高。另外,在该配置构造中,由于能够将过滤罐30和燃料箱50充分地接近配置,因此燃料箱50的周围的部件配置变紧凑,这样在车载上有利。
[0079] 另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滤罐30的配置构造中,由于箱下半体54的后部倾斜壁54d具有起模斜度,且过滤罐30配置在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空间中的比从后部倾斜壁54d与接合凸缘54a的交点P向箱下半体54的起模方向延伸的线L2更接近后部倾斜壁54d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由箱下半体54的起模斜度产生的死区,能够更加紧凑地配置过滤罐30。
[0080] 另外,在该自动二轮车1中采用的过滤罐30的配置构造中,由于将 清除阀31和过滤罐30都配置在被造型于箱下半体54的后部的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的死区,因此不用重新设置用于设置清除阀31的专用空间就能够充分地接近过滤罐30和发动机22而配置清除阀31。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清除阀31配置在过滤罐30和发动机22之间,因此能够使清除阀31充分地接近过滤罐30和发动机22中的任一个。 [0081] 因此,通过采用该配置构造,能够缩短连接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之间、连接清除阀31和发动机22之间的软管36A、36B(净化软管36)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和配管的处理性的提高。并且,尤其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以聚集的形式配置在箱下半体54的后部倾斜壁54d的下方的空间,因此能够使燃料箱50周围的部件配置更加紧凑。
[008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于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被支承于在燃料箱50的后部附近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十字形车架14上,因此不用另外设置大规模的支承构造就能够将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支承在车身上。
[00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于包括发动机22的摆动单元21在接近过滤罐30和清除阀31的位置经由枢轴托架16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十字形车架14的后部,因此具有能够减少连接清除阀31和发动机22的进气系统的净化软管36的摆动量的优点。 [0084]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上述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不局限于具有中央通道部CT的自动二轮车,也能够适用于不具有中央通道部CT而具有大致平坦的底板踏板的跨骑型车辆或不具有底板踏板而具有踏板杆和踏板板的跨骑型车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