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

申请号 CN200910139817.6 申请日 2009-06-30 公开(公告)号 CN101618751B 公开(公告)日 2013-03-27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池宗隆;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 燃料 箱的周边构造不复杂化、空气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周边区域的维护性好的机动两轮车。在 发动机 (3)的前方,空气滤清器(30)配置在上方,在发动机(3)的上方,配置着 燃料箱 (4)。燃料箱(4),后部可旋转地支承在车座架(23)上,前部 覆盖 着空气滤清器(30)的上方。燃料箱(4)旋转时,空气滤清器(30)的盖(29)露出,卸下盖(29),可进行元件(33)的维护。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配置在比后悬架(16)的轴心(161)的中央 位置 (P2)靠后方处。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两轮车,备有车身架、后臂、后悬架、发动机燃料箱、和空气滤清器;
上述后臂,安装在上述车身架上,支承后轮;
上述后悬架,设在上述车身架与上述后臂之间;
上述发动机,固定在上述车身架的比上述后悬架靠前方的位置,在前方配置有进气通路;
上述燃料箱,在支承部能够上下方向旋转地支承着,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上方,上述支承部形成在位于比上述后悬架的轴心的中央位置靠后方处的上述车身架上;
上述空气滤清器,通过上述进气通路与上述发动机连接;
上述空气滤清器从车辆侧方观察时配置于上述发动机的前方的上方位置,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后部由上述燃料箱的前部从上方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滤清器,包含箱本体;
上述箱本体,包含形成于被上述燃料箱覆盖的部分的开口、和开闭上述开口的盖;
上述空气滤清器,包含收容在上述箱本体内、在上述盖被卸下的状态下通过上述开口露出的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本体,包含设在上述开口的后缘、将上述盖能够旋转地支承着的安装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包含设在上述发动机的前壁上的进气口、和设在上述发动机的后壁上的排气口;
上述机动两轮车,还备有将上述进气口与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底部连通的进气管、和在使上述燃料箱朝上方旋转了的状态下能够从上方看见的、安装于上述进气管的燃料喷射装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动机的气缸轴朝后方倾斜。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备有用前部从上方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的车座,
上述燃料箱,在未被上述车座覆盖的比上述车座靠前方的位置,具有给油口。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备有设在上述燃料箱内的燃料、安装在上述进气管上的节气体、和将上述燃料泵的排出口与上述节气门体连通的燃料软管;
上述燃料软管包含松弛部,该松弛部,在上述燃料箱关闭着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头部与上述车身架之间,并且,从车辆侧方看时,其一部分与发动机的头部重叠地收纳着,容许上述燃料箱的旋转。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包含能够将上述燃料箱的支承位置朝前后方向调节的调节部。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备有从侧方覆盖上述燃料箱和上述空气滤清器的侧罩;
上述侧罩,包含覆盖上述燃料箱的箱罩部、和覆盖上述空气滤清器的滤清器罩部;
上述车身架,包含将上述燃料箱、上述箱罩部、和上述滤清器罩部以重叠状态固定的固定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是在不平整路面行驶竞技用的机动两轮车。

说明书全文

机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气滤清器安装在燃料箱下部的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器安装在燃料箱下部的机动两轮车是公知的。随着机动两轮车的行驶,垃圾、尘埃等积存在空气滤清器中,所以,必须定期地维护(保养、维修)。尤其是,作为越野赛车使用的机动两轮车,由于在不良路面上行驶,所以,即使行驶一次也有很多的垃圾被吸引到空气滤清器内,必须频繁地进行维护。
[0003] 为了维护空气滤清器,必须要卸下位于空气滤清器上方的燃料箱。在燃料箱上,连接着向燃料喷射装置供给燃料的燃料软管。为了减少维护的麻烦,希望能不取下燃料软管地进行空气滤清器的维护。尤其是燃料喷射式的机动两轮车,由于压作用在燃料软管内的燃料上,所以,尽可能不进行把燃料软管从燃料箱上卸下的作业。
[0004] 为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使燃料箱可朝上下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在连接着燃料软管的状态进行空气滤清器的维护的机动两轮车。例如,专利文献1揭示的机动两轮车中,为了确保空气滤清器的维护性,燃料箱可朝上方旋转。
[0005] 专利文献1揭示的机动两轮车中,燃料箱的旋转中心,设在靠近车身主架的位置。结果,空气滤清器配置在靠近燃料箱旋转中心的位置,为了提高空气滤清器的维护性,必须将燃料箱大幅旋转(例如90°以上)。
[0006] 但是,将燃料箱大幅旋转时,燃料箱与位于发动机侧部的燃料喷射装置之间的距离增大,所以,与燃料箱的旋转范围对应地,必须加大燃料软管的松弛量。这样,加长了燃料软管的长度,并且,在将燃料箱关闭到原来状态时,很难确保燃料软管的配置空间。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16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不使燃料箱周边的构造复杂化、空气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周边区域的维护性好的机动两轮车。
[0009] 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备有车身架、后臂、后悬架、发动机、燃料箱、和空气滤清器。后臂安装在车身架上、支承后轮。后悬架设在车身架与后臂之间。发动机固定在车身架上的比后悬架靠前方的位置,进气通路配置在前方。燃料箱在支承部可上下方向旋转地支承着,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上述支承部形成在位于比后悬架轴心的中央位置靠后方处的车身架上。空气滤清器通过进气通路与发动机连接,其至少一部分,被燃料箱从上方覆盖
[0010] 由于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远离燃料箱旋转中心的位置,所以,即使燃料箱的旋转度不太大,也能确保空气滤清器的上方有较大空间,维护性好。
[0011] 另外,即使燃料箱的旋转角度不太大,也能确保发动机的上方有较大空间,所以,不必卸下燃料箱,就可以进行气缸盖罩的卸下操作、火花塞等的维护。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面图。
[0013] 图2是表示燃料箱的周边构造的左侧面图。
[0014] 图3是表示燃料箱和侧罩的安装构造的正面断面图。
[0015] 图4是表示卸下了侧罩状态的燃料箱、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周边构造的左侧面图。
[0016] 图5是空气滤清器的侧面断面图。
[0017] 图6是从左斜上方看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0018] 图7是卸下了盖状态的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0019] 图8是表示燃料箱的旋转状态和燃料箱周边构造的左侧面图。
[0020] 图9是表示把吸引导向燃料箱内用的给油口的筒体的立体图。
[0021] 符号说明
[0022] 1 机动两轮车
[0023] 2 车身架
[0024] 3 发动机
[0025] 4 燃料箱
[0026] 8 车座
[0027] 25 燃料泵
[0028] 26 侧罩
[0029] 26a 箱罩部
[0030] 26b 滤清器罩部
[0031] 27 燃料软管
[0032] 27c 松弛部
[0033] 29 盖
[0034] 30 空气滤清器
[0035] 30a、30b 上、下箱体(箱本体)
[0036] 30e 开口
[0037] 33 元件
[0038] 40 燃料喷射装置
[0039] a 气缸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机动两轮车的整体构造}
[004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之机动两轮车1的左侧面图。机动两轮车1,是越野赛车等的不平整路面(不整地,不规则路面)行驶竞技用的越野式机动两轮车、即所谓的越野用赛车。在下面的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等方向时,除了特别说明外,是指从坐在车座上的驾驶员看的前后、左右方向。
[0042] 先参照图1说明机动两轮车1的整体构造。机动两轮车1,备有吊架型(クレ一ドル型)车身架2、搭载于车身架2上的冷式4冲程单气缸式发动机3、与发动机3连接着的进气装置6和排气装置7。本实施形态的机动两轮车1,从发动机前方进气,从发动机后方排气。
[0043] 车身架2上,在发动机3的上方位置,安装着燃料箱4。另外,车身架2上,在燃料箱4的后侧位置,安装着鞍乘型车座8。车座8的前部8a,配置成覆盖着燃料箱4的上面的大部分。在发动机3的前方,配置着散热器5。
[0044] 在车身架2的前部,在燃料箱4的前方位置,安装着头管(ヘツドパイプ)9,前叉10可朝左右方向操纵地由头管9支承着。在前叉10的下端部,前轮11可旋转地被支承,在上端部安装着操纵把手(手柄)12。在前轮11的上方,安装着前挡泥板(保护板)13。
[0045] 车身架2具有从头管9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主架20、20。车身架2还具有从头管9朝下方大致直线状延伸的1根上侧下架21、和从上侧下架21的下端部往左右外侧分支、朝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左右下侧下架22、22。在左右主架20、20的下端部,结合着左右下侧下架22、22的后端部。
[0046] 在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架2上的后臂14的后端部,后轮15可旋转地被支承着。在后臂14与车身架2之间,设有后悬架16。另外,在车身架2上,安装着覆盖后轮15的上方的后挡泥板17。后挡泥板17接着车座8、形成连续面地朝后方延伸。
[0047] {燃料箱周边的构造}
[0048] 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详细说明燃料箱4周边的构造。图2是表示燃料箱4、空气滤清器30、侧罩26和发动机3周边的构造的左侧面图。
[0049] 车身架2,在燃料箱4的下方位置处,备有左右的车座架23、23、和左右的车座撑杆24、24。左右的车座架23、23,是从左右主架20、20的后凸台(ボス)部20a、20a朝斜后上方延伸的部件。左右的车座架23、23,支承着燃料箱4的后部侧和车座8的中央部。左右的车座撑杆24、24,把左右的车座架23、23的后端部、与左右的主架20、20的后凸台部20a、
20a的稍下方部分连接起来,加强左右的车座架23、23。
[0050] 在左右主架20、2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安装着左右的侧罩26、26。左右的侧罩26、26,前后分割为从侧方覆盖燃料箱4的箱罩部26a、和从侧方覆盖空气滤清器30及散热器5的上部的滤清器罩部26b。
[0051] 图3是表示燃料箱4和侧罩26的安装构造的正面断面图。如图3所示,在燃料箱4的底壁4b的左右侧部,形成了安装凹部4c、4c,在左右的安装凹部4c、4c,用螺栓紧固、焊接等分别固定着箱支架4d、4d。环状的弹性部件4e嵌入在箱支架4d的安装孔4h内。圆筒状的轴环(カラ一)4f嵌入在弹性部件4e内。
[0052] 在主架20上,安装着用于支承燃料箱4的前部的支承支架20b。箱支架4d的轴环4f与支承支架20b接触着。在轴环4f嵌入了滤清器罩部26b的安装孔26c的状态,支承支架20b、箱支架4d、和滤清器罩部26b,被螺栓35和螺母35a紧固固定着。
[0053] 返回图2,在箱罩部26a的与螺栓35相对向的部分,形成了向前方突出的爪部26d。爪部26d被保持在滤清器罩部26b的后缘部与箱支架4d之间。
[0054] 这样,燃料箱4、箱罩部26a、和滤清器罩部26b以重叠的状态固定在车身架2的支承支架20b上。因此,虽然将侧罩26分割为前后部分,但也能使燃料箱4和侧罩26的组装构造简单化,能够减少组装工作量。
[0055] 左右的滤清器罩部26b、26b的下端部26e,用螺栓26f紧固固定在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的上述散热器5、5的外侧壁上。
[0056] 把前部螺栓26g、中央螺栓26h、和后部螺栓26i,拧入埋在燃料箱4的壁部的螺母部件内,这样,箱罩部26a被固定在燃料箱4上。
[0057] {发动机周边的构造}
[0058] 下面,参照图2和图4,详细说明发动机3周边的构造。图4是表示卸下了侧罩状态的燃料箱4、空气滤清器30和发动机3周边构造的左侧面图。
[0059] 如图4所示,在由左右主架20、20、上侧下架21、和左右的下侧下架22、22包围的空间内,以气缸轴线a稍稍向后侧倾斜的状态,搭载着发动机3。使发动机3稍稍朝后侧倾斜,可以提高车身整体重量的平衡性。如图2所示,发动机3,具有将气缸体3f、气缸盖3g和气缸盖罩3h叠置结合在曲轴箱3e上的构造。
[0060]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中,发动机3是采用前方进气、后方排气的方式。在发动机3前方的上方位置,配置着对在发动机3的前壁3b开口的进气口3a供给空气的进气装置6。在发动机3的后方位置,配置着把从在后壁3d开口的排气口3c排出的排气排放到外部的排气装置7。
[0061] 排气装置7,具有与发动机3的排气口3c连接着的排气管7a、和与排气管7a的下游端连接着的消音器7b(见图1)。
[0062] 进气装置6,具有空气滤清器30、与空气滤清器30连接着并向车辆前方延伸、将行驶导入空气滤清器30的左右的外气导入管32、32。另外,进气装置6还具有与空气滤清器30的下部连接着的进气管31、与进气管31连接着并内置有节气39a的节气门体(スロツトルボデイ)39。节气门体39与进气口3a连接着。
[0063] 在节气门体39的后壁上,安装着燃料喷射装置40。燃料喷射装置40,配置成向进气口3a内供给燃料,更具体地说,朝着进气门的背面供给燃料。在节气门39a的侧部,设有检测节气门39a的开度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39b。
[0064] 进气管31和节气门体39,配置成从车辆侧方看时,在燃料箱4与散热器5之间朝上下方向延伸。进气管31和节气门体39,配置成从车辆前方看时,是位于左右的散热器5之间,并且,隐藏在上侧下架21的后方。
[0065] {空气滤清器的构造}
[0066] 下面,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详细说明空气滤清器30的构造。图5是空气滤清器30的左侧面断面图。图6是从左斜上方看空气滤清器30的立体图。图7是将盖卸下、使元件露出状态的空气滤清器30的立体图。
[0067] 如图4所示,空气滤清器30,从车辆侧方看时,是配置在发动机3前方的上方位置。空气滤清器30配置在由燃料箱4、散热器5、发动机3、左右主架20、20、和头管9包围的空间内。空气滤清器30的后部,被燃料箱4的前部4g从上方覆盖着。
[0068] 如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30,具有由上下分割的上箱体30a和下箱体30b构成的箱本体、和设在上箱体30a和下箱体30b的交界部的元件33。
[0069] 下箱体30b,是在斜后上方具有开口部30d的箱状部件。下箱体30b的开口部30d,固定在沿着开口部30d形成的框体37的下面。在框体37的上面,安装着上箱体30a。
[0070] 元件33可装卸地安装在框体37上。在元件33的下侧,以覆盖框体37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着辅助元件36。辅助元件36,在元件33的更换时或维护中,防止垃圾等异物落入下箱体30b内。在框体37的开口处,安装着金属性网38。
[0071] 下箱体30b,位于左右的主架20、20之间,从主架20的下缘向下方延伸。在下箱体30b的底壁部30c,连接着进气管31。进气管31的上游部31a,突出到下箱体30b内。
[0072] 在上箱体30a上,形成了维护开口30e。维护开口30e可由盖29开闭。图7是从图6所示的空气滤清器30上卸下了盖29状态的图。形成在盖29的后缘的爪部29a,插入到形成在框体37的后缘的铰链部37a,能以爪部29a为中心朝上方旋转。形成在盖29的前缘的突片29b,用螺栓29c可装卸地紧固固定在上箱体30a的前缘上。通过卸下螺栓29c,盖29可朝上方旋转。进行元件33的更换或维护时,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接着使盖29朝上方旋转即可。
[0073] 上箱体30a,从车辆侧方看时,是位置燃料箱4与头管9之间,从上方覆盖左右的主架20、20地在车宽方向延伸。上箱体30a的大部分,配置成进入形成在燃料箱4的前壁部上的收容凹部4p内。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时,盖29部分露出于上方。
[0074] 在上箱体30a的左右侧壁部30g、30g上,形成了长孔状的空气流入口30h、30h。左右的外气导入管32、32,与上箱体30a的左右侧壁部30g、30g连接、与空气流入口30h、30h连通,并且从上箱体30a朝车辆前方延伸。在外气导入管32、32的前端部,以朝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了外气导入口32b、32b。
[0075] 如图2所示,滤清器罩部26b的上缘26j,与左右的外气导入管32、32的下缘32c、32c接触,外气导入管32和滤清器罩部26b形成连续面。这样,左右的外气导入管32、32,也作为车身罩而起作用。
[0076] {燃料箱的旋转构造}
[0077] 下面,参照图2和图8,说明燃料箱4的旋转构造。图8是表示燃料箱4的旋转状态和燃料箱4周边构造的左侧面图。在燃料箱4的后壁4n上,设有支承部50,该支承部50将燃料箱4可上下旋转地支承着。该支承部50,具有箱侧的支承支架18、车身架2侧的支承支架23a、和连接两支架的连接销19。连接销19作为燃料箱4的旋转轴
[0078] 箱侧支承架18,用螺栓18a固定在后壁4n上。在支承支架18上,形成了前后方向长的长孔18b。燃料箱4通过插入了支承支架18的长孔18b的连接销19,被形成在左右车座架23、23上的支承支架23a、23a可上下方向旋转地支承着。
[0079] 在燃料箱4内,配置着燃料泵25。燃料泵25的底部25a,从形成在燃料箱4的底壁4b上的开口向下方突出。在该突出的部分,连接着排出管25b。排出管25b朝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延伸后,朝斜前下方弯曲。在该弯曲部,连接着燃料软管27的一端27a。燃料软管27的另一端27b,与装在节气门体39上的燃料喷射装置40连接着。在排出管25的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与发动机3的气缸盖罩3h之间,设有隔热罩34。
[0080] 燃料软管27,具有容许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的弯曲状松弛部27c。该松弛部27c的泵侧部分,配置在主架20与发动机3的气缸盖罩3h之间。松弛部27c的燃料喷射装置40侧部分,从车辆侧方看时,穿过气缸盖罩3h的上方延伸到燃料喷射装置40侧。燃料箱4朝下方旋转而成为关闭状态时,松弛部27c,从车辆侧方看,其一部分与气缸盖罩3h重叠着。
[0081] 本实施形态的燃料箱4是采用树脂制的部件,所以,燃料箱4因汽油膨润而变大,其后壁4n稍稍朝后方移动。燃料箱4膨润引起的后壁4n的移动,通过支承支架18的长孔18b相对于连接销19相对地朝后方移动而被吸收。
[0082] 对空气滤清器30内的元件33进行维护时,先将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使空气滤清器30的盖29部分露出。具体地说,取下固定燃料箱4的底壁4b前部的螺栓35,使燃料箱4朝前方(或后方)移动相应于长孔18a的距离后,使其朝上方旋转。接着,卸下盖29的前缘的螺栓29c,以盖29的后缘为中心,使盖29朝上方旋转。这样,如图7所示,元件33露出。
[0083] 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把空气滤清器30配置在发动机3的前方,即,配置在从成为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的连接销19向前方离开的位置,所以,即使燃料箱4的旋转角度不太大,也能确保空气滤清器30上方有较大空间,可容易地进行空气滤清器30的维护。
[0084] 另外,如图8所示,作为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的、支承部50的前后方向位置,是与后悬架16的后端部(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位置P1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与已往的构造相比,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配置在后方。这样,即使不加大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的角度,也能容易地进行空气滤清器30的盖29的卸下作业、元件33的更换作业等。
[0085] 另外,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的位置,高于设在主架20上的支架20a的位置。即,通过在固定于支架20a、朝斜后上方延伸的车座架23上设置旋转中心,增高了旋转中心的位置。这样,即使不加大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的角度,也能容易地进行空气滤清器30的盖29的卸下作业、元件33的更换作业等。
[0086]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是与后悬架16的后端部位置P1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将旋转中心位于比后悬架16的后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这样,通过燃料箱4的旋转操作,更加提高空气滤清器30的维护性。
[0087] 即使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位置很难配置在后悬架16的后端部附近,只要配置在后悬架16的轴心161的中央位置P1或中央位置P2后方的位置,也可以提高空气滤清器30的维护性。
[0088] 这样,由于与已往的构造相比,把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位置配置在后方或上方,所以,不仅空气滤清器30的维护性好,而且发动机5的维护性也好。如图8所示,通过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可以确保发动机5上方有较大空间,所以,可以在不卸下燃料管27的状态,进行气缸盖罩3h的卸下操作、阀、火花塞等的维护作业。
[0089] 另外,由于把燃料喷射装置40配置在与发动机3的前壁3b连接着的节气门体39的、前壁3b侧,所以,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时,可从上方看见燃料喷射装置40,可容易地进行燃料喷射装置40周边的维护。
[0090] 使燃料箱4朝上方旋转时,燃料软管27的松弛部27c,从图8中实线所示状态伸展成双点划线所示状态,由此容许旋转,但是,旋转角度越大,松弛部27c所需的长度越长。而本实施形态中,如前所述,由于使燃料箱4沿着长孔18b朝前方移动后朝上方旋转,所以,可缩短松弛部27c所需的长度。
[0091] 或者,也可以使燃料箱4沿长孔18a朝后方移动,增高燃料箱4的旋转中心,由此使燃料箱4的旋转角更小,同时确保较大的维护空间。
[0092] 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把燃料软管27的松弛部27c,配置在气缸盖罩3h与左主架20之间,所以,可容易地确保燃料软管27的松弛部27c的配置空间。
[0093] 把松弛部27c配置在气缸盖罩3h与主架20之间时,必须把排出管25b在气缸盖罩3h的上面朝车宽方向延伸,会出现该部分的燃料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但是,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排出管25b的车宽方向延长部与气缸盖罩3h之间配置了隔热罩34,所以,可抑制燃料温度的上升。
[0094] 另外,由于发动机3的气缸体3f和气缸盖3g,是使气缸轴线a稍稍朝后侧倾斜地搭载着,所以,气缸盖3g的前壁3b朝斜后上方倾斜,可容易确保燃料喷射装置40的配置空间,另外,可容易地进行燃料喷射装置40的维护。
[0095] 另外,由于把空气滤清器30的元件33配置在进气管31的上方,所以,通过了元件33的进气流,原样地流入进气管31的上游端开口,进气阻力小,气流顺畅,可提高充气效率(充填効率,容积效率)乃至发动机的输出。
[0096] 如图8所示,在燃料箱4的前部4g,形成了给油口4j。在给油口4j,可装卸地安装着燃料盖4a。
[0097] 在给油口4j,以朝下方延伸、突出于箱内的方式设有筒体4k。在筒体4k的下缘,如图9所示,形成了缺口4m。该缺口4m的作用是,例如用吸引泵吸引燃料箱4内的燃料时,把吸引软管28插入箱内时,该缺口4m把吸引软管28朝着不与燃料泵25相碰的方向导引。这样,在吸引作业时,可以避免燃料泵25的尤其是配线的损伤。
[0098] 由于在燃料箱4的、覆盖空气滤清器30的部分,即位于比车座8靠前方的部分4g,形成了给油口4j,所以,给油口4j乃至燃料盖4a露出于上方,这样,在加油作业时,不必掀起或卸下车座,加油作业容易。
[0099] 由于在设在开口30e后缘的爪部29a处,将盖29可旋转地支承着,所以,盖29以开口30e的后缘为中心,朝上方旋转,与燃料箱4的旋转方向相同,所以,两者的旋转角度即使不太大,也能进行元件33的维护作业。如果将盖29做成为以前缘为中心旋转的构造,则在两者分别旋转90°以上之前,元件被隐蔽着。
[0100] 另外,由于把用于固定盖的螺栓29c,配置比车座8的覆盖燃料箱4的部分靠前方处,所以,螺栓29c露出于上方,可以看见固定状态,可以检查是否忘记了将盖29固定等。
[0101] 上述实施形态中,发动机3和空气滤清器30,通过进气管31连接着。但是,也可以把空气滤清器30配置在靠近发动机3的位置,使空气滤清器30的箱体与发动机3的进气侧密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